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研究
传统体育养生以前是渗透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维
系民族认同及民族情感的纽带。不过,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盛行,西
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使得养生这个传统体育文化渐趋边缘化。面
临尴尬局面的传统体育文化并不只有体育养生一种。如何为逐渐式微
的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找寻到一条新的传播路径,已经成为业内一个亟
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的兴起,“通过互联网连接一切”不再是一个概念化的畅想,更成为了一个扎根落地的社会现实,
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更被认同为当下的主流媒介。处于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代表的“微”时代背景[1]下,本文试图将“微”
手段使用于传播体育养生这个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当中。
1传统体育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通过调形、调息、调意的运动表现形式,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点、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独
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体系[2]。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大众传播中表现出其强烈的“内
向性”传播特点。它拥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传播圈子,并形成了一个封
闭的传播格局。只有在文化边界的内部,民族文化方才显现出活性和
生命力。所以,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绝大多数依赖于“熟人关系”环境下的口口相传。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承性与内向性所导致的文
化向心力与影响力,是传播过程中必须加以利用的利好条件,但同时,自我循环的圈子也在一定水准上限制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多样性。传
播范围的掣肘,也使得传播的深度无从谈起,其可持续性更是逐年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路径,增强传播,已成为了一条发展传统
体育养生文化的必经之路。
2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面临的社会需求
在现代社会,保健及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初入职场的
新人需要一定的方式调节自我,舒缓工作压力;年轻的女性白领期待一
定的保健养生讯息为其带来养颜塑形方面的指导;办公室一族希望借助
简单的动作缓解伏案工作导致的职业病与亚健康状态;中年人群作为家
中的顶梁柱,繁忙之余也期望能够调理身心,保养逐步下降的身体状况……需求决定市场。近年来,各大都市报与电视节目纷纷开拓健康
频道,保健品的市场规模更是一路走高,“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公认
的“潜力股”。相较其他保健方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于身、心、
息的调和,更适用于当代国人的需求。对于庞大的体育需求人群来说,传统体育养生运动经济、实用,动作简单、易学,文化渊源深刻,且
没有太多空间和器材方面的限制———往往一两个简单的动作,如搓
手浴面或叩击命门等,都能够对身心起到纾解疲惫的作用,同时,养
生功理立足于传统中医理论与经络理论,具备科学性及可信度,正是
现代人调理身心的最佳选择之一。
3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现状
在以用户分享和信息聚合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web2.0时代,部分传
统体育组织曾即时抓住过新媒体的传播发展浪潮。王用杰的《以互联
网为平台的健身气功健康传播研究》显示,以“健康网站”为关键词
在雅虎搜索引擎上实行简单查询,可发现3360个查询结果。创建于2007年4月的中国太极拳网,更有着每日30000~60000人次的百度访问量,被称为是“访问量最高的武术网站”。不过,虽然这些网站曾
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上功不可没,但在日新月异的“微”时代,它
们难免显得有些过时。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可说是抵达
了一个瓶颈。分析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网站编辑未与时俱进在浏览相关网站时发现,因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组成部分较为繁杂,相关信息也十分琐碎,网站的排版与编辑颇
不尽人意。绝大多数网站对于网站信息的处理仍然仅仅简单的“博客式”搜集和罗列,搜索与阅读并不舒适,更少有具备互动功能的站点,
难以吸引年轻一代以及精英阶层受众。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体育养
生文化的传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2“微”媒体平台表现传播空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
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7]。这个数据预示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而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使用“体育养生”为关键字搜索公众号,所得的结果
只有15个,其中已认证账号主体仅有4个,且无一不是以营销宣传为
目的的商业性主体,可见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在微信上传播的时间不长,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在以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影响
力更是几近空白。
3.3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的对接错位浏览各类传统体育养生网站可知,其大多为体育养生功法介绍、练习视频以及其音乐等,能够看出,其
目标受众主要为养生功法练习者。而根据数据显示,展开民族传统体
育养生运动的人群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据了总人数的39.34%。那么,对于传播的最大主体———中老年人来说,他们接触互联网、
手机等新媒体的机会还不是很多,新媒体传播途径于他们来说是否有
效值得怀疑。如此,传播内容与传播主体的对接错位,使得传播效果
难以提升。
4移动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体育文化对接的可行性
主动推动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是增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效
果与社会影响力的必经之路。因而,以微信为首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无
疑将成为当下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4.1微信的传播机制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Granovetter)提出的“强弱关系理论”,人际关系能够分为“强
连接”与“弱连接”。“强连接”指的是人类在传统社会中接触最频
繁的“熟人关系”,如父母,同事,朋友等,是一种十分稳定的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