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轴流压气机工作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轴流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压气机是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它的作用是给燃烧室提供经过压缩的高压、高温气体。
根据压气机的结构和气流流动特点,可以把它分为两种主要型式:轴流式压气机和离心式压气机。
本章论述轴流式压气机的基本工作原理,重点介绍压气机基元级和压气机一级的流动特性及工作原理。
第一节 轴流压气机的增压比和效率
轴流式压气机由两大部分组成,与压气机旋转轴相联接的轮盘和叶片构成压气机的转子,外部不转动的机匣和与机匣相联接的叶片构成压气机的静子。
转子上的叶片称为动叶,静子上的叶片称为静叶。
每一排动叶(包括动叶安装盘)和紧随其后的一排静叶(包括机匣)构成轴流式压气机的一级。
图3-1为一台10级轴流压气机,在第一级动叶前设有进口导流叶片(静叶)。
图3-1 多级轴流压气机
压气机的增压比定义为 ***=1
p p k k π (3-1) *k p :压气机出口截面的总压;*1p :压气机进口截面的总压;*号表示用滞止参数(总参数)来定义。
依据工程热力学有关热机热力循环的理论,对于燃气涡轮发动机来讲,在一定范围内,压气机出口的压力愈高,则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循环热效率也就愈高。
近六十年来,压气机的总增压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从早期的总增压比3.5左右,提高到目前的总增压比40以上。
图3-2 压气机的总增压比发展历程
压气机的绝热效率定义为
**
*=k adk
k
L L η (3-2) 效率公式定义的物理意义是将气体从*1p 压缩到*2p ,理想的、无摩擦的绝热等熵过程所需要的机械功*adk L 与实际的、有摩擦的、绝热熵增过程所需要的机械功k L *
之比。
p 1*p k
*1k ad
k
L *k L *ad k
s
h *
图3-3 压气机热力过程焓熵图 由热焓形式能量方程(2-5)式、绝热条件、等熵过程的气动关系式)1(1
1)(k k adk adk p p T T -****=和R k k c p 1
-=可以得到 )1(1
)(111--=-=-****k k k adk p adk RT k k T T c L π (3-3) )1(1)(1
11--=-=******T T RT k k T T c L k k p k (3-4) 将(3-3)和(3-4)式代入到(3-2)式,则得到
11
11--=**-**T T k k k k k πη (3-5)
效率公式(3-5)式可以用来计算多级或单级压气机的绝热效率,也可以用来计算单排
转子的绝热效率,只要*k p 和*
k T 取相应出口截面处值即可。
压气机静子不对气体作功,静子的性能不能用效率公式(3-5)式衡量,静子的气动品质用总压恢复系数*23σ反映,*
23σ=p *静子出口/ p *静子进口 。
压气机的效率高,说明压缩过程中的流阻损失小,实际过程接近理想过程。
或者说,压气机效率愈高,达到相同增压比时,所需要外界输入的机械功愈少。
目前,单级轴流压气机的绝热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高增压比的多级轴流压气机的绝热效率也可以达到85%以上。
第二节轴流压气机的基元级和基元级的速度三角形
高增压比的轴流压气机通常由多级组成,其中每一级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一排动叶和一排静叶构成,并且每级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可以通过研究压气机的一级来了解其工作原理。
为更加清楚地认识轴流压气机如何对气体进行加功和增压的工作过程和原理,还可以将轴流压气机的一级作进一步的分解和化简。
化简的方法:用两个与压气机同轴并且半径相差很小的圆柱面,将压气机的一级在沿叶高方向截出r∆很小的一段,如图3-4和图3-5所示。
这样就得到了构成压气机一级的微元单位——基元级,压气机的一级可以看成是由很多的基元级沿叶高叠加而成。
图3-4 压气机的一级
图3-5圆柱面上的基元级
基元级由一排转子叶片和一排静子叶片组成,它保留了轴流压气机的基本特征。
因r∆非常小,气体在基元级中流动其参数可以认为只在沿压气机轴向和圆周方向发生变化,在圆柱坐标系下,这样的流动是二维流动。
为研究方便,可将圆柱面上的环形基元级展开成为平面上的基元级(如图3-6),在二维平面上研究压气机基元级的工作原理。
图3-6展开成平面的基元级
在平面基元级中,动叶以速度u平移,u相等于圆柱面上半径为r处基元级动叶的圆周
运动速度,r u ⨯=ω。
要想了解气体经过基元级动叶时的流动情况,可以将坐标系建立在动叶上,在随动叶一起运动的相对坐标系下,研究气体相对动叶的流动过程。
静叶静止不动,可在绝对坐标系下研究气体相对静叶的流动。
理论力学中介绍过,物体绝对运动速度等于相对运动速度和牵连运动速度的矢量和。
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得到动叶进口和动叶出口的气流速度三角形,如图3-6所示。
图中c 为气流的绝对速度,w 为气流相对动叶的速度,u 为牵连速度(动叶或坐标系移动速度),c 、w 和u 都是矢量。
1c 是动叶进口气流的绝对速度,2c 是动叶出口气流的绝对速度,也是静叶进口的气流速度。
3c 是静叶出口的气流速度。
将动叶进口和动叶出口的速度三角形叠加画到一起,就可以得到基元级的速度三角形,如图3-7(a )所示。
在一般亚声速流动的情况下,气流经过基元级的动叶和静叶后,绝对速度的周向分量u c 和相对速度的周向分量u w 变化比较大,而绝对速度的轴向分量a c 和相对速度的轴向分量a w 变化不大,可尽似地认为a a a c c c 321≈≈。
这样,基元级的速度三角形可进一步化简为图3-7(b)所示形式。
(a)
w 1
w 2c 1c 2β1
β2α1α2∆w u ∆c u u 1
u 2
c 1a c 1u (b)
图3-7基元级速度三角形
图3-7(b)中的a c 1为动叶进口绝对速度的轴向分量。
u c 1为动叶进口绝对速度的周向分量,
u c 1也被称为预旋速度,u c 1≠0表示气流在进入转子之前就有了在圆周方向的预先旋转,如果u c 1与圆周速度u 的方向相同,则为正预旋,如果u c 1与圆周速度u 的方向相反,则为反预旋。
u w ∆称为扭速,u u u w w w 21-=∆,在气流沿圆柱面流动的情况下,21u u =,可得到u u u u c c c w 12-=∆=∆。
只需要确定a c 1、u c 1、u 和u w ∆四个参数,则简化形式的基元级速度三角形(图3-7(b))
就完全确定了。
由a c 1和u c 1可决定c 1, 由c 1和u 可决定w 1, 由w 1和u w ∆可决定w 2, 由w 2
和u 可决定c 2 。
第三节 基元级中动叶和静叶的作用及基元级的反力度
一、基元级中动叶的作用
压气机通过动叶驱动气体流动完成对气体作功,作功的结果是将外界输入的机械功转变成气体的热能和机械能,根据能量方程(2-5)式和(2-12)式,气流流过动叶后,滞止温度(总温)升高,静压和滞止压力(总压)增大。
在基元级中, 21r r =,应用方程(2-21),可得到动叶对气体的作功量为 u u u u c u c c u L ∆=-=)(12 (3-6)
(3-6)式表明,只要动叶对气体作了功,则一定有u c ∆>0,即经过动叶后气体绝对速度的周向分量u c 2增大,在a a c c 12=的条件下,气体的绝对速度2c 也增大。
图3-8为一亚声速基元级,动叶进口相对速度1w 和静叶进口绝对速度2c 分别低于当地声速。
亚声速基元级中,动叶构成的气流通道从进口到出口偏转了一定的角度,进口通道与压气机轴线的夹角大,出口通道与轴线的夹角小。
在通道的偏转过程中形成沿流向流动面积扩张,出口面积C R A 2(垂直于出口流线的面积)大于进口面积C R A 1(垂直于进口流线的
面积)。
根据气体动力学知识,亚声速气流流过扩张通道时,速度下降,静压升高。
因此,亚声速气流流过如图3-9所示的动叶后,气体的相对速度w 减小,静压升高,同时,相对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2β>1β,由基元级速度三角形可得到绝对速度的方向也发生偏转,并且u c ∆>0。
图3-8 亚声速基元级工作原理 图3-9 超声速基元级工作原理
图3-9为一超声速基元级,动叶进口相对速度1w 大于当地声速。
当来流相对马赫数1w M 比较高时,超声速基元级的动叶气流通道可接近于等直通道,流道的偏转角度和流通
面积的扩张都不明显。
气流流过这样的动叶通道后,相对速度的方向变化不大,12ββ≈,但是相对速度的大小可以变化很大,如图3-9,2w 可以减小很多。
原因是在超声速来流下的动叶通道(槽道)中会出现激波,气流通过接近于正激波形状的槽道激波后相对速度的方向变化不大,但相对速度减小,静压升高。
由基元级速度三角形可得到气流绝对速度的方向发生偏转,并且u c ∆>0。
根据(3-6)式,在相同的圆周速度u 下,u c ∆愈大,动叶对气体的加工量愈大。
根据(2-13
)式,气体流过动叶时相对速度下降愈多,气体的静压升高愈多。
因此,无论是超声
速基元级还是亚声速基元级,动叶对气体的加工都是通过改变气流绝对速度的周向分量并使u c ∆>0实现的,而气流流过动叶后静压升高则都是通过减小气流的相对速度实现的,只是超声速基元级和亚声速基元级在加功和增压的方式上有一些差别。
相对座标系下基元级动叶的机械能形式的能量方程为
02
212221=+-+•⎰R f L w w dp
ρ 或者
R f L dp w w •+=-⎰2122212
ρ (3-7) R f L •为动叶流阻功。
可见动叶中气体相对动能减少,静压升高。
基元级中动叶的作用:1.加功,2.增压。
二、基元级中静叶的作用
气流经过压气机基元级的动叶后,只要动叶对气流作了功,则一定有气流的u c ∆u u c c 12-=>0,即动叶出口处的绝对气流方向(比进口)更加偏离压气机的轴向。
这样,在动叶的后面就需要有一排叶片,将气流的方向重新偏转到接近轴向方向,为下一级的动叶提供合适的进气方向。
从图3-9中可以看出,静叶的气流通道也是进口处与压气机轴线的夹角大,出口处与轴线的夹角小,沿流向流通面积是扩张的。
亚声速气流流过扩张的静叶通道后,气流速度下降,静压升高,同时气流方向偏转到接近轴向。
如果静叶进口气流的速度比较高(2C M >0.85),那么,在静叶通道的进口区域也可能出现局部超声速流动和激波,激波后
的气流以亚声速流动,在扩张的流道中进一步减速和增压。
静叶不对气体加功,0=u L ,其机械能形式的能量方程为
02
222332=+-+•⎰s f L c c dp
ρ 或者
s f L dp c c •+=-⎰3223222
ρ (3-8) s f L •为静叶流阻功。
可见,静叶是将气体的动能继续转变为压力升高。
基元级中静叶的作用:1.导向,2.增压。
气流流过压气机基元级时各参数的变化趋势见图3-10。
图3-10 气体流经压气机级的参数变化
三、基元级的反力度
(一)反力度的物理意义
前述气流流过压气机基元级时,动叶和静叶都对气流有增压作用,当基元级的增压比确定后,就存在一个基元级总的静压升高在动叶和静叶之间的分配比例问题。
如果在动叶中的静压升高所占比重大,那么在静叶中的静压升高所占比重则小,反之亦然。
实践表明,基元级的静压升高在动叶和静叶之间的分配情况,对于基元级对气体的加功量和基元级的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因为,无论动叶或静叶,静压升高意味着叶片通道中的逆压梯度增大,而过大的逆压梯度将引起该叶片排中的流动产生分离,严重的分离会导致该叶片排失效,动叶失效将使得动叶的加功和增压能力下降,静叶失效将使得静叶的导向和增压能力下降,动叶或静叶中的流动分离都会引起流阻功增加、气体的机械能减少和基元级的效率下降。
为了说明基元级中的静压升高在动叶和静叶之间的分配情况而引入了反力度的概念,反力度以Ω表示,定义如下:
u
R
f L L dp ⎰•+=Ω21ρ (3-9) (3-9)式中分母u L 为基元级对气体加入的机械功,即轮缘功。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基元级出口(即静叶出口)绝对速度3c 的大小和方向都十分接近于基元级进口(即动叶进口)的绝对速度1c ,即13c c ≈。
对整个基元级应用能量方程(2-12)式,就有
S f R f S R f u L dp L dp L dp c c L •••+++≈++-=⎰⎰⎰+32213121232ρ
ρρ (3-10) (3-10)式表明基元级的轮缘功全部消耗于动叶和静叶中的增压过程及克服流阻。
因此,反力度的定义(3-9)式反映了动叶中的静压升高占整个基元级静压升高的百分比的大小,即反映了基元级中的静压升高在动叶和静叶之间的分配情况。
如6.0=Ω,则大致表明动叶的中静压升高占基元级总的静压升高的百分之六十,静叶中的静压升高占基元级总的静压升高的百分之四十。
现代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基元级的反力度范围一般在0.55~0.70之间。
在动叶加功量较大(u c ∆较大)的情况下,如果反力度过低(<0.3),则气体通过动叶后静压升高不多,表明动叶加给气体的机械能主要是动能,这样动叶出口的速度2c 就会很大,而且方向也偏离轴
向很大,如图3-11所示。
这样会加大静叶的设计难度,在进口速度很高的情况下静叶中的流动损失也将增加(后面会详细介绍),因此,需要尽量避免反力度过低的现象发生。
图3-11 过低反力度的速度三角形
(二)反力度的计算公式
对基元级的动叶应用绝对坐标系和相对坐标系下的机械能形式的能量方程,可得 2
212221c c L dp
L R f u -++=•⎰ρ (绝对坐标系下) 2
0212221w w L dp
R f -++=•⎰ρ (相对坐标系下) 上述两式相减,可得
2
221222221c c w w L u -+-=,所以 u
a u a u u u u R f L c c c c L c c L w w L L dp 21212212122222122222121--+-=--=-=+=Ω⎰•ρ 将一般情况下,a a c c 12≈条件和轮缘功u u c u L ∆= 代入上式,得
u
c u c u c c c u c c u u u u u u u 21212111112∆--=+∆+-=+-=Ω (3-11) 由(3-11)式可见,在加功量确定,即u 和u c ∆确定的情况下,可通过调整基元级进口的预旋速度u c 1来改变基元级的反力度,避免出现反力度过大或过小的情况,增加正预旋,可降低反力度,减小正预旋,则反力度增大。
(3-11)式表示的反力度可由基元级速度三角形中的速度参数计算出,这种反力度又称为运动反力度。
基元级的速度三角形确定后,可以用(3-11)式估算该基元级反力度的大小。
第四节 基元级的速度三角形分析
一台复杂的多级轴流压气机是由多个单级压气机串联组成,而其中的每一个单级压气机又是由很多个基元级沿叶高叠加而成。
压气机是通过无数个基元级实现对气体的加功和增压,基元级构成了轴流压气机的基础。
设计压气机从设计压气机的基元级开始,而设计基元级又是从确定基元级的气动参数开始,可根据压气机的总体性能要求,如压气机的流量、增压比、效率和压气机几何尺寸等要求,计算并确定出多级压气机中每一个基元级处的气体流动参数和动叶的圆周速度(这一部分内容在有关专业书籍中有介绍),气动参数包括气体的速度(绝对和相对)、静温、总温(绝对和相对)、静压、总压(绝对和相对)和气体的密度等等,有了基元级的气体速度和圆周速度参数后,就得到了基元级的速度三角形。
人类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已认识到速度三角形中的主要参数对压气机基元级的加功、增压
和低流阻损失等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分别介绍决定基元级速度三角形的四个参数a c 1、u c 1、u 和u w ∆的选取规律以及它们对基元级性能影响的作用。
(一)扭速u w ∆的选取
为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希望压气机的尺寸尽量小、级数尽量少,落实到基元级设计上,就要求基元级的加功量要尽可能的大。
从加工量公式u u u w u c u L ∆=∆=看,增大扭速u w ∆可以增大基元级的加功量。
但是,扭速u w ∆提得过高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后果,以亚声速基元级为例(图3-8),在1w 不变得情况下,要想增大u w ∆,就必须加大气流在动叶通道中的偏转角度β∆(12βββ-=∆)。
但是,要使高速气流在扩张形通道中实现大的偏转是很不容易的,偏转角度β∆越大,气流相对速度下降越多,动叶通道中的逆压梯度也就越大,并且叶片表面附面层的发展也非常快。
这样,当气流偏转角大到一定地步时,叶背表面的气流就有可能不再贴附壁面流动,即发生如图3-12所示的分离流动。
一旦发生流动分离,则动叶的加功和增压能力就会下降,动叶的效率也会下降,压气机的流量也会因此而减小,这些都是不希望发生的。
对超、跨声速基元级而言,扭速u w ∆是靠强烈的激波系获得的(如图3-9所示),虽然超、跨声速基元级的扭速u w ∆可以比亚声速基元级的扭速u w ∆大很多,但是,如果激波强度过大,激波本身就会带来一定的总压损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激波与叶背表面的附面层相遇还会产生激波——附面层干涉现象,使得叶背表面附面层更加容易分离或分离现象更严重,使得动叶的效率急剧下降。
因此,为了保证动叶的效率,无论亚声速基元级还是超、跨声速基元级,都不能任意增加扭速u w ∆。
图 3-12 叶背流动分离
从基元级速度三角形中还可以看到,在1w 和u 不变得情况下,扭速u w ∆增大还会使动叶出口速度2c 增大,并且2c 偏离轴向的角度增大。
2c 是静叶进口速度,在本章第三节中已介绍过静叶除了增压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导向作用,转子出口偏离轴向很大角度的气流要通过静叶重新回到接近于轴向,在高速来流的条件下,气流在扩张的静叶通道中,偏转角度过大也会出现流动分离现象。
通常对基元级静叶的进口速度是有限制的,要求85.02≤c M ,ο252≥α。
如果静叶进口气流的2c M 较大(即使2c M <1.0),在静叶通道进口区域,由于叶片厚度
的出现,流道面积是收缩的,气流流动是加速的,有可能在静叶通道中出现局部的超声速流动和激波(如图3-13(a )所示)。
通常在设计基元级静叶时,要避免静叶通道中出现激波,尤其是要避免激波贯穿整个静叶通道的现象出现。
一般认为,在静叶通道中出现激波没有太多的好处,虽然气流经过激波后静压会升高,但是激波本身也会带来总压损失和激波——附面层干涉造成的分离流动损失。
静叶与动叶不一样,动叶中激波造成的总压损失可以通过动叶继续对气体加功使总压得到恢复和升高,而静叶不对气体加功,激波造成的总压损失得不到恢复,在激波后的流动过程中由于摩擦等因素的存在,总压还会继续下降。
此外,一旦出现了贯穿整个静叶通道激波,还会对整个基元级的流量起到堵塞作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该基元级静叶的后面还有其它级的压气机在工作,向后抽气并降低了静叶出口处的静压,但这时的反压变化已传递不到静叶通道中的激波截面以前,整个基元级处在了流量不随反压变化的堵塞状态。
大加功量的压气机难设计,有时是难在静叶不容易设计。
设计得不好的话,2c M 在0.80
以下,静叶通道中就会出现较强的激波,造成静叶总压恢复系数低和流量变化范围窄的后果。
高负荷的压气机基元级设计,一定不要轻视静叶的设计,即在选取扭速u w ∆时还要考虑到静叶的设计困难。
图3-13 局部超声速流动和激波
(二)动叶圆周速度u 的选取
从基元级的轮缘功公式u u u w u c u L ∆=∆=可以看出,提高动叶的圆周速度u ,可以增大动叶对气体的加功量,从而可以增加压气机的级增压比或减少压气机的级数。
从基元级的速度三角形中可以看到,在相同的1c 条件下,提高圆周速度u ,会使动叶进口气流的相对速度1w 增大,即动叶进口气流的1w M 增大。
早期的压气机设计为了使1w M <1.0,对圆周速度u
的选取有一定的限制。
随着对适用于超、跨声速来流的高速叶型的研究和应用,现在动叶进口的1w M 已可以达到1.6~1.8,叶尖的圆周速度u 也从早期300米/秒,上升到现今500米
/秒左右。
选择较高的圆周速度,一定要解决好超、跨声速流动的激波损失问题,要精心设计适用于高来流1w M 的超、跨声速叶型,将激波和激波——附面层干涉造成的损失限制在
一个较低的水平。
此外,在目前的压气机叶片材料条件下,叶片的强度问题也是限制进一步提高圆周速度的因素之一。
(三)动叶进口轴向速度a c 1的选取
动叶进口轴向速度a c 1的选取与发动机的流量有关,当压气机的进口面积一定时,若动叶进口轴向速度a c 1大,则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流量就大,发动机的推力或输出功率也就大。
若发动机的进气流量一定,压气机动叶进口轴向速度a c 1大,压气机的迎风面积就可以小。
但是,a c 1的选取也不能随意增大,过大的a c 1将会导致很大的流动损失,尤其是在动叶的根部区域。
压气机动叶的稠密程度如果在半径较大的叶尖处是合适的话,那么随着半径的减小,在叶根处叶片的稠密程度就会过大,并且由于强度的需要,动叶的根部叶型通常厚度也比较大,气流流动的通道窄,气流流速大,容易发生流动堵塞和流动损失剧增等问题。
此外,由气动函数无量纲密流)(a M q 随a M 的变化关系可知,当a M 增大到一定地步后,)(a M q 的增大减缓,由流量公式**•=T A
M q P K m a αsin )(可知,压气机流量的增大也就不显著了。
因
此,也没有必要将a c 1增大到接近声速。
为了保证压气机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宽的稳定工作范围,美国民用发动机的风扇/压气机的进口轴向a c M 1的选取值不超过0.50~0.55,美国军
用发动机的风扇/压气机的进口轴向1a M 的选取值不超过0.60~0.65。
前苏联为了追求发动
机的迎风面积小,军机的a c M 1选取值大于0.65(<0.68),压气机的效率就要牺牲一些。
我
们国内在压气机的研制过程中,在经历了许多经验教训之后,也认识到a c M 1的选取至关重
要,当a c M 1>0.65,就有可能导致压气机的效率下降和喘振裕度降低。
(四)动叶进口预旋速度u c 1的选取
在多级压气机中,动叶进口的预旋速度u c 1是由前一级的静叶产生,压气机第一级动叶的进口要想获得预旋速度u c 1,则需要在第一级动叶之前加装进口导流叶片(也称进口预旋导叶)。
动叶进口预旋速度u c 1对气体在整个基元级中的流动和基元级的反力度有较大的影响,在基元级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取动叶进口预旋速度u c 1。
(1)正预旋u c 1(u c 1的方向与圆周速度u 的方向相同)的作用
在动叶进口轴向速度a c 1和圆周速度u 不变的条件下,采用正预旋u c 1可以减小动叶进口的相对速度1w ,如图3-14所示。
在动叶尖部,由于半径大,圆周速度u 大,动叶进口的相对速度1w 就大,对多级压气机的进口级来说,由于此时气流的温度比较低(压气机尚未对气流加功),容易出现动叶进口相对1w M 过高的现象,而1w M 过高就有可能造成激波损失
大、动叶效率下降的问题,采用正预旋可有效降低动叶进口的相对1w M 。
C '1
C 1W '1
W 1U U 1
图3-14采用正预旋减小1w
图3-15采用正预旋增大a c 1 此外,在圆周速度u 不变、动叶进口1w 的大小不变、方向可以改变的条件下,增大正预旋u c 1,如图3-15所示,可增大动叶进口的轴向速度a c 1,即可以增大压气机的流量或减小压气机的迎风面积。
(2)反预旋u c 1(u c 1的方向与圆周速度u 的方向相反)的作用
在压气机设计时,为了避免因不同叶高处的基元级对气体的加功量不同而造成的沿叶高不同能量气体之间的参混损失,通常在设计动叶时安排加功量沿叶高分布基本相等,即L u =u 叶尖△w u 叶尖=u 叶根△w u 叶根,这样,在叶根处,由于叶根半径小,叶根的圆周速度u 叶根就小,则必须叶根处的扭速△w u 叶根大。
这样,动叶根部基元级的速度三角形就有可能出现如图3
-11所示的情况,从反力度的公式(u
L w w 222
21-=Ω)可以看出,这种基元级的反力度很低,并且动叶出口速度2c 大, 2c 偏离轴向的角度也大(2α小),对基元级静叶的设计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