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师范 学 院 学报 ( 自然 科 学版 )20 ,O ) ,0 9 ( 1. 『] 2 叶纪 林 . 外 研 究 性 学 习的 现 状 、 点及 启 示 []天 津 国 特 J. 师范 大 学 学 报 ( 础 教 育版 ) 2 0 , 0 ) 基 ,0 8 ( 2 . f ] 亚 丽 . 中数 学 新 课 程 标 准 下 的 新 理 念 []中 国 科 3吴 初 J.
四 、 语 结
学 习 , 了使 学 生 获 得 多 种 体 验 , 须 取 各 种 学 习方 法 之 长 . 为 必 互 相补 充 , 相促 进 , 互 打好 基 础 , 高素 养 。 提
2教 师更 新 观 念 、 高水 平 . 提
教 师 是 研 究 性 学 习 的组 织 者 、 导 者 , 要 成 为 参 与 者 。 引 更 任何 改 革 都 必 须 以观 念 的 更 新 为 先 导 。 相 当 一 部 分 教 师 在 长 期 的传 统 教 学 中 , 已经 形 成 观 念 和行 为 的教 学 定 势 。 今 需 要 如 个 较 长 的 适 应 过 程 .才 能 在 教学 内容 和教 学条 件 等各 方 面 因素 变 化 不 大 的 情况 下 , 现 教 学 行 为 方 式 的重 大 转 变 , 而 实 从 指 导 学 生 学 习 方 式 的 改 变 。 生 生互 动 和 师 生 互 动 是研 究 性 学 习在 课 堂 得 以 实 施 的 必要 条 件 。 教 师在 面对 学 生 提 出 的 问题 时 必 须 具 备 足 够 的应 变 能 力 和 驾驭 能力 ,这 就要 求 教 师积 极 地 参 与 研 究 。因此 , 究 性 学 习 对 教 师也 提 出 了对 自身 进行 研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更 高要 求 。 另外 , 阶 段 学校 和教 师 由于 研 究 性 学 现 习 的特 殊 性 、 颖 性 , 新 开展 研 究 性 学 习都 处在 摸 索 阶段 , 因此 . 有 的教 师 认 识会 有一 定 的模 糊 或偏 差 .对 如 何 开 展研 究性 学 习 感 到 心 中无 数 , 体 体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1认 为 研 究 性 具 () 学 习 就 是 给 学 生 上几 堂课 , 讲 课 外 知 识 , 原来 活 动 课 的 翻 讲 即 版 ;2 认 为 研 究 性 学 习是 搞 科 研 , 神 秘 , 不 可 攀 , 现 今 () 很 高 按 的教 师 水 平 难 以 承 担 ;3 ( )对 研 究 性 学 习 心 中 无 数 ,不 着 边 际 , 从 下 手 。为 此 , 究 性 学 习 要 得 以 正 确 地 实 施 , 要 广 无 研 需 大 教 师 做 到 以下 几 点 :1 能 够 坚 持 不 懈 地 探 索 和 改 进 , 断 () 不 给 自己注 入 新 鲜 的 内 容 , 达 到 长 远 的 发 展 与 进 步 ;2 必 须 以 () 以 科 学 的 态 度 和 方 法 进 行 研 究 教 育 ,成 为 教 育 实 践 的反 思 者 ; 3 要 更 新 观 念 , 教 学 过 程 中 渗 透 研 究 性 学 习 , 在 教 () 在 并 学 过 程 中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和 教 师 的 主 导 作 用 。 强 对 加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为了达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不能够有效的进行师生角色和关系的转化,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一些策略。
要想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对其给予重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担负着学生学习情况的责任,学生的成绩好,说明老师教的好,学生的成绩不好,就代表着教师的能力低,教师处于教学的绝对核心。
这种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指出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兴趣对一个人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学生只有在觉得教学十分有趣的情况下,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所以,要想使课堂生动有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导入情境,利用一切资源,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进行“认识三角形”部分内容的讲解时,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为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将其进行抽象化处理,变成教学中的平面三角形,让学生们观察变化的过程,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在屏幕上面,接着为学生们播放一段内容丰富的动画,让学生们找到画面中的三角形。
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不仅对三角形有了充分的认识,还了解到了三角形的一些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传授多少知识为依据,而是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判断,要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作为依据。
以学生为本,让探究真实发生
以学生为本,让探究真实发生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因而需要实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现象和生活情景,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问题的产生;同时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多元深加工,使学生从“听懂”走向“学会”。
标签:小学数学学本教学探究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亲历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探究性学习既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生长点。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目标是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本文就如何借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让探究真实发生谈几点认识。
一、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角探究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从原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走向自己构建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链条式”学习。
(一)巧用生活现象,引发探究欲望可以说,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也是书本知识的落脚点。
包罗万象的生活现象往往蕴含着无尽的探究性问题和资源,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选取教学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发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近似数”时,可以利用学校餐厅容纳人数或图书馆的图书数等实际生活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近似数的数学问题,如“一楼餐厅大约能容纳多少人?二楼呢?”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一楼餐厅和二楼餐厅分别能坐多少人,并说明理由。
在交流中,有的小组利用求差的方法比较哪一个数离整百数更近,有的小组利用数轴直观形象比较离整百数的远近。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近似数知识,我要求他们能用自己的方法明确近似数只要接近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可以,为后续学习“四舍五入”取近似数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亲历探究,理解了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用准确数,用近似数更方便。
把小学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6 = 7 6 8 ( 元) 。
【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标号 】 0 4 5 0 — 9 8 8 9( 2 0 1 3 ) 0 6 A 一
0 0 8 3 一 O1
2 . 所有 的老师和部分学生买 团体票 ,
剩余的学生买 学生票 :
( 8 + 3 2 ) × 6 + ( 1 2 0 — 3 2 ) x 4 = 5 9 2 ( 元) 。 3 . 老师 都 买 成人 票 , 学 生 购 买 学生 票 :
、
激 发学 生学 习兴趣 。 引导学生 积
四、 树立 赏识教育理 念 。 激 励学 生积
极 努 力
极参与课堂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古人云 : 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 好 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学过 程 中,教师应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让学生在兴趣 的激励 下积极参 与课堂教 学 。学生只有感到课堂充满情趣 , 才会 自 觉地 参与课 堂学 习,积极 地参 与课 堂互 动, 不断 丰富 自己的知识 。因此 , 教 师可 通过精 彩的导人 、 生动 的语言 、 多媒 体教 学等手段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一
讨论 , 得出用滚 动和绕绳 的方式测 出圆的
让学生 自己找 出最佳答案。 通过创设生活
化 的开放习题 ,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 , 一 起探讨 。 在这 样平 等 、 轻松的学 习环境 中 , 学生发言非常积极 , 很多平时不爱说话的 学生也积极参与讨 论 , 充分发挥了学 生学
习 的优劣 ,
学与教 师教的统一 , 学 生是学 习的主体 , 教 师是 学 习 的组 织 者 、引 导 者 与 合作 者 。” 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 、 引导者 、 合 作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如何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和丰县夏孜盖乡中心小学----许琼自课程改革以来,各校都在想办法转变过去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用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教师教,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
在探索的过程中,诸多教师都提出了,要把教学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也在思索和总结,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我们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要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学习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
过去的教学主要是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很少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新的课标提出了注重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习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如果学生连学习探究的机会都没有,又何谈把课堂还给学生呢?说来容易做到难,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老师都急于求成,每当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的知识时,教师总是自己把学生想知道、想去思考探索的问题急于告诉学生,剥夺了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机会。
为了把新的教学理念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做的:让班里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里的每个学生都准备不同大小的圆形。
首先,每个学生量出自己手中圆形的周长、直径,再通过计算分析出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再在组里去探索总结出圆的周长总是所在圆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一规律。
教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一规律。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总结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做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还应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
当老师的都知道,学习探究需要一个过程,有过程就需要有时间。
在平时,我也听过我校年轻老师的公开课、示范课。
一些老师虽然做到了把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但是她们只是从形式上这样做,未能真正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往往都是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容学生去思考,去合作探讨,紧接着就让学生回答。
把课堂还给学生,留数学自然本色
把课堂还给学生,留数学自然本色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而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亲身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我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环境;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引导探究、指出误区、把握探究方向,以及排除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困难,但不包办代替等。
在探究过程中,最有价值探究的地方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地方,在此处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开。
问题:某校科技小组的学生在三名老师的带领下,准备前往国家森林公园考察标本。
当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一样。
但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八折收费;乙旅社表示师生一律按七折收费。
经核算:甲、乙两家旅社的实际收费正好相同,问该科技小组共有多少学生?师:请一位同学,把你的解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
生a:由80%x=70%(x+3)得到x=21。
师:肯定问题的正确性,如果题中的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选哪家旅社合算。
(生展示讨论,气氛热烈)生b:我们认为选乙旅行社合算,因为当增加一人时,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分别是:甲旅行社:80%(21+1)=17.6乙旅行社:70%(3+21+1)=17.5∴选乙旅行社较合算。
生c:我一共试了增加20人,都同样得到这个结论。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我认为不管是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还是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论都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本,课堂就是学生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一个平台。
因此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调动学生情、知、意、能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集体讨论等方式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一、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学生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因此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捕捉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在头脑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处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出一些与众不同、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系统地整理好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
如在崇州市的中高段数学教研活动中我听了一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执教教师创设了一个“吃西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捕捉到数学信息后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多少块?2、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3、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4、大熊吃的多,还是小熊吃的多?5、还剩西瓜的几分之几?事实上,学生提出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上面这一教学片断中,学生提出第1和4两个问题是表面的而且是简单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助就能及时解决;而第2、3和5个问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教师应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评价;当然,还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较难的又是本课中的“非中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后再解决。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贵生课堂”的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灵的场所。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沉默是金。
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贵生课堂”课改积极提倡和推行教学模式。
一、为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贵生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但问题的关键不是提出一个口号,大家喊喊就行,关键是弄清楚: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不需多言;怎样还,这才是关系到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
还,意思为“回、归、归还”。
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
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与学生。
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的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来学习的,老师还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
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
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原因。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且坦然地在小孩子面前承认:关于什么时候,我们离太阳远还是近的问题说不知道。
可是,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学生们一致认为老师的见识是高过学生,学生肯定不如老师知道得多,所以,当学生问的问题老师不知道的时候,就认为“不正常”。
那么,在课堂中就可能出现两种现象:第一,学生的问题逃不出老师的手掌心,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往往不真实);其二:学生的问题超出老师的预料,老师感到无所适从,早早的将学生的问题“帕斯”。
这样,就无法真实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书心得10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比较多,所以之前担忧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在书中最为关注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的课堂学习效果。
书中指出的主要原因在:1.教师指导不到位2.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3.缺少小组合作学习激励机制4.弱势群体自身不足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在调动学困生参与兴趣方面应该做到:1.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环境轻松、学习主动、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小组评价、各尽所能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有效地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适当地应用表扬与批评。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表扬的激发效果远大于批评的刺激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评价,并用简短而富有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困生,使他们富有自信心,感到“我能行”。
回答问题时,当他们思维出现障碍,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回答不准确的地方,而要耐心地启发,引导。
这样就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受到鼓舞,从而努力学习。
3.把学困生已有的动机和兴趣转化为新的动机和兴趣。
学困生一般心理负担过重,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心理,总认为“我很笨”,对学习灰心丧气,没有学习兴趣,但这些学困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要了解他们的这些特长,并与数学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4.强化辅导,因村施教。
学生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就能产生兴趣,而学困生往往知识欠帐太多,学习很吃力,没有胜任感。
因此,数学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帮助他们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这样做:(1)课堂提问,要多给学困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2)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尽量使学困学生能回答其中的某些问题;(3)作业安排要有弹性。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口河池市罗城 仫佬族 自治县 四把 中学 吴利群
【 关键 词 】数 学课 堂 学生 自主
学习
二、把提 出问题与解 答问题 的主动
权 还 给 学 生
分小组讨论 , 最后再全班总结归纳本课的 知识点 。 需要注意的是 , 在这个 过程 中, 教 师不要 急于帮助学 生解决他 们遇到 的难 题, 应该让学 生 自己去体 会问题 , 发现 问 题, 解决 问题 , 这样才 能记得深 、 记得牢 。
解法步骤——移项 ” 时, 教师可先出一题 : 5 +4 x = 3 9—3 , 学生在 已掌 握 “ 合并 同类 项” 的基础上都会解 , 紧接着 出第二道题 : 5 x一3 6 = 9 x一4 ,有部分学生被难住 了 , 此 时, 教师 就应该抓 住这个有利 时机 , 给学 生设置悬念 : 这就是这节课 我们要讨论 问 题 ,如何把这 个方程转 化成 = 。的形式 呢?能否用我们 已学过的知识来解 决呢? 先 由学生 自己去解决 , 遇到 困难可 同桌或
生 解 决 问 题 。问 题 解 决 了 , 再 尝 试 由 学生
新课 程改革给教师们予 以启迪 , 新的
数 学 理 念 深 入 每 个 数 学 教 师 心 中 。不 少
习, 以巩固新 知识 , 学生收获的知识 比“ 满
堂灌 ” 多。 四、 把 课 堂 总 结还 给 学 生
新的变化 在各地优 秀教师基本 功 比赛 中 得以展示 ,让 我们在 听课 的同时能够学 习、 反思和感悟 。给我感受最深的新 变化
入课题 , 提 出概念 , 接着讲解例题 , 然后再
出几 道 题 让 学生 练 ,眼 看 时 间 所剩 不 多 , 就 开 始 急 急 忙忙 进 行 课 堂 总 结 , 下 课 铃 响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课堂还给学生》心得体会1“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是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研究,针对当前基础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发展需要,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无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下面我以我校数学老师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为例,发掘丁老师的课堂还给了学生什么?(1)还学生时间,尤其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时间。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时间的控制较多,一节课二三十分钟都唱主角,或眉飞色舞的讲述,或口惹悬河的阐发,学生全成了听众,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新课改后,新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和发表个人见解。
要求教师营造出浓郁的课堂人文气氛,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丁老师上的一节《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课在基本训练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画:3盘桃,每盘6个)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没有进行琐碎的提问:譬如有几盘桃?每盘几个?一共有几个?怎样连起来编出用乘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而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看图说话,自由发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宽松思维环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很快找出了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并顺利编出了三道分别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且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或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让学生动起来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数学学习是个动态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过程性目标的动词。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捕捉灵感,发挥教育机智,追求灵性飞扬的课堂,注重策略更新,注重经历过程,注重探索实践,注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巧设妙导,让学生“活”起来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这一情境要有用、有趣、有挑战性。
低年级数学教材上都是通过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水果、动植物等一些具体形象来展示数学问题。
在这赏心悦目的图片之中,教师要善于编导情境用语,可以是童话故事,可以是游戏或竞赛、也可以是简洁的谈话等。
总之,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入迷,有兴趣去学习。
如教学《假日小队》,可以采用谈话式导入:“我们已经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你喜欢吗,你参加了哪些活动,”学生们畅所欲言,无话不说,感受到集体活动的快乐。
“春蕾小学也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我们一起去参观,高兴吗,”“好~”“行~”“走吧。
”简洁的语言一下激活了学生,学生们立即投入到学习中去。
再如教学《统计》一课,利用多媒体演示大象爷爷生日到来时的具体情况,无疑学生”起来的情景中提问:刚才看了也唱了,那你们想会欢快地随着情境唱生日歌。
教者在这“活知道些什么,生一:“我想知道来了那些小动物,”生二:“我想知道小猴家来了几只,”生三:“我想知道小狗家来了几只,”生四:“我想知道小猪家来了几只,”师:“这张图上,客人排得比较乱,你能想一个好办法,让别人很容易地看出三种小动物各来了几只吗,”生:“可以把他们一样的排在一起。
”师:“对~也就是可以把他们分类排一排。
”熟悉的生活情景、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悦耳的音乐,适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进 行 教 学 1准 备一 个 铁 丝 圈 , 学生 明 确 圆 的 周 长 是 哪 一 部 分 , . 让 并 想 办 法蜒 出它 的长 。 学 生把 铁 丝 网展 开 , 直尺 量 出它 的 长 , ( 用
这 是 “ 曲 为 霞法 ” ) 化 。 ‘
种 科 学 。 这样 学 生 通 过 说 理 、 别 , 但 理 清 了应 用 题 的解 辨 不 题 思 路 , 握 了解 答 应 用 题 的 策 略 , 把 而且 也 锻 炼 了 “ 理 ” 思 说 及 维 能 力 。 而教 师 在 其 中仅 仅 是个 “ 织 者 ” 已 组 而 三 、 实 践 引 入 课 堂 。 课 堂还 给学 生 把 把 著 名 数 学 家 波 利 亚 说 过 :学 习 任 何 知 识 的 最 佳 途 径 . “ 是 由 学生 自己去 发 现 。 因为 这 种 发 现 , 解 最 深 . 最 容 易 掌 握 理 也 其 中 的 内在 规 律 和 联 系 。 ” 自己去 发 现 ”就 是 让 学 生 根 据 自 “ , 己 的 体验 , 自己 的 思 维 方式 去 探究 , 究 是 一 笔 宝 贵 的 教 学 用 探 资 源 。在 教 学 中 , 师要 尽 可 能地 给学 生提 供 广 阔 的空 间 , 教 自 觉 地 将 教 学 过 程 处 理 成 组 织 引 导 学 生 进 行 探 究 、 作 、 践 的 操 实 过 程 , 他 们 合 作 交 流 、 手 实践 、 让 动 自主 探 索 , 从 中 获 取 新 并 知 , 验 尝试 成 功 、 索 与 发 现 的快 乐 。 如 案 例 中 学 生 根据 自 体 探 己 的喜 好 , 择 实 物 进 行 自主研 究 、 索 . 与 同学 交 流 . 而 选 探 并 从 有 效 地 巩 固几 何 形 体 体 积 的计 算 方 法 ,体 验 到 学 习 数 学 的乐 趣 , 课 堂成 为 张 扬 个 性 的 舞 台 。 使 四 、 学生 拓 展 . 让 丰富 学 生 的 思 维 数 学是 思 维 的体 操 , 能使 人 聪 明 。 当学 生 学会 一 个数 学 它 知 识点 后 , 教师 要 对 数学 题 目进 行 改 编 , 学 生 能 够举 一 反 三 。 让 教 师 还 要对 知识 进 行 整 合 , 示 数 学 知 识 的 前 后 联 系 , 学 生 显 让 在 知识 体 系 中学 习数 学 。在 数学 中 , 着 许 多 耐人 寻 味 的趣 题 有 和数 学 史 话 , 可 以 激发 学 生 学 习数 学 、 索 数 学 的兴 趣 , 师 都 探 教 要 进 行 适 当 补 充 。 然 , 学 生 自己去 拓展 , 丰富 思 维 的最 好 当 让 是 途径 。 比如 数 学 课 题 学 习 , 学 生 自己 去 查 课外 书 、 联 网 搜 让 互 索 、 场调 查 , 己进 行 专 题 研 究 , 现 自 然后 得 到一 些 心得 与体 会 . 拿 到 课 堂 上讲 , 庸 置 疑 , 样 能 把课 堂 真 正 还 给学 生 。 毋 这 总 之 , 堂 应 当是 学 生 的课 堂 , 时 代 的 教 师 应 该 把 学 生 课 新 的 主 动 权 留 给 学 生 , 学 生 积 极 主 动地 参 与 教 学 过 程 , 受学 让 享 习 的 快 乐 , 而 真 正 成 为 学 习 的 主人 从
六年级的数学课堂方法
六年级的数学课堂方法数学课堂的方法一一、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能力、思维意识都已经相对完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授课的话,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这种模式也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
举例而言,在进行“分数混合运算和分数简便运算”教学时,教师不要直接把什么是混合运算、都有哪些技巧来告诉学生,而是要学生自己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探究,等学生预习结束之后教师再以提问的形式来让学生反馈自己学习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探究出来,再重点针对这些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补充。
这种教学的形式是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预习、探究、总结,更注重了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而且也可以保证教学的效率。
二、创建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吸引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来保证课堂效率都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数学课堂有兴趣了,教学的效率才能提升。
创建教学的情境就是吸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方法之一,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生活的实际进行有机关联,从而吸引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最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借助自己的语言来创建教学的情境,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只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成功的几率并不算太大。
举例而言,在进行“倒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要学习倒数,大家都知道倒立、倒过来、倒着,但是大家知道什么是倒数吗,是不是把一个数倒过来就是倒数了呢?”,教师利用学生知道的一些现象来开启话题,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多媒体来创建教学情境,随着近几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电脑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它可以创建教学的情境,使教学更加简单、形象。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作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把合作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交流,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让学生回忆、思考已学过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类推出圆的面积公式是否也可以将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呢?通过设疑,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经过初步考虑,对问题进行逐个分解,首先围绕三个问题进行思考。
一是如何转化?解决化曲为直的问题。
二是转化成什么平面图形?三是圆和转化成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先后次序,各小组就着手展开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较好的钻研精神,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在思维的比较中取得了问题的完满解决。
随后,各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二、把实践活动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享受数学课堂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我设计时主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具体有以下两个:一是导入部分:我为每位学生提供5根小棒,学生从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
把课堂还给学生,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把课堂还给学生,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教师采用怎样的方式把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具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源于对现代数学思想的领悟程度。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用全新的教育观念设计、组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在简要介绍令我感受较深的两个案例片断。
案例一:先进行盲人贴眼睛的游戏,然后学生讨论人身上有哪些对称的器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创作你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1:我用纸对折后剪出一棵树、一只蝴蝶。
生2:我也用纸对折后剪出一朵花、一只蜻蜓。
生3:我直接用纸对折后剪出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
生4:我在纸上画了一个五角星、一座房子。
生5:我用颜料在纸上涂出各种花纹后再对折,印出漂亮的图案。
……师生共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两个概念。
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吗?生:杯子、门窗、字母、剪纸、蝴蝶、五角星、双“喜”、房子……案例二:师:现在,我们生活好了,大部分同学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家。
可是老师养的小鱼却还住在狭小的旧房子里,随着它们一天天的长大,它们的家就显得太拥挤了。
于是我新买了几个鱼缸。
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为小鱼迁入新居。
我们在为小鱼搬家的过程中,对所学过的几何形体的体积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几何形体的体积)师出示长方体鱼缸,请一位同学往里倒水后教师出示鱼缸长和宽的数据。
现在请同学们估测一下,鱼缸里水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学生反应略)请一位同学上台测量水的高度,全体同学一起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师出示圆柱体鱼缸并往里倒水,让学生推荐一位同学上台测量数据。
师生共同计算。
……四人小组内每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几何形体(课前准备的实物),计算出它的体积,算完后小组讨论交流。
游戏:找朋友(过程略)师:现在谁愿意帮小鱼搬家?学生把小鱼放进其中一个鱼缸后。
师:为了使小鱼的家更美观、更舒适,我们给它装饰一下(放几块石头),认真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生:水升高了。
把课堂还给学生——谈数学课堂中的讨论
王 建 华 ( 苏 镇 一中 2 0 ) 江 省 江 10 20
在 众 多的 学 科 中 , 学 是 理论 较 强 的 基础 数 学 科 , 对来 说 比较 枯 燥 . 多 老 师 反 应 : 目 相 许 题 我都 讲 过许 多 遍 , 可学 生 还 是 不 会 做 ? 由此 可 见 知识 并 没 有 真 正 变成 学 生 自 己的东 西 . 么 那 如 何 在数 学 课 堂 中充 分调 动 学 生 的积 极 性 , 提 高课 堂教 学 效果 呢 ? 高 中学 生正 处 于 青 少 年 时期 , 自我 意 识 觉 醒, 独立 精神 加 强 , 们 不 愿 做 被 动 的 服 从 者 、 他 模仿者 , 而力 求 成 为 生 活 中 的探 索 者 、 现 者. 发 那 么我 们 就 把课 堂还 给 学 生 , 用课 堂 讨 论 调 利 动学 生 的积 极性 . 课 堂 讨 论 ” 指 在 教 师 的指 “ 是
导下 , 学生 通 过 互 相 合作 , 动 参 与学 习 , 究 主 探
知识 , 实现 教学 目标 的一种 方法 . 利用 它 能使 学
生 较 大 限 度 的 参 与其 中 , 被 动 接受 为 主动 探 变 索 , 发他 们 的 兴趣 、 展 他 们 的思 维 , 进 师 激 发 促
生 之 间的交 流 .
3 课 堂讨 论 中应 注 意 的 一 些 问题
3 1 防 止 场 面热 闹 , 离 主 题 . 游
2 针 对 学 生 。 展讨 论 开
课 堂讨 论 的主 体 是 学 生 , 堂 讨 论 作 用 的 课 大小 , 在很 大程度 取 决于学 生 的参 与 , 师要 及 教 时 了解学 生 现状 , 住恰 当 的时机 开展 讨论 . 抓 人
1 挖 掘 教 材 , 展 讨 论 活 动 开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的师 课 堂 的主 人 , 将 课 堂还 给 学 生 ,还 要 注 重 对教 学 环 境 的创 造 ,使学 生 在一 种轻 松地 环 境 中进行 学 习 , 在 学 生和 教 师 之 间建 立起 一种 和谐 的师 生 朋友 关 系 。 例 如 ,在学 习完 混 合运 算 的 知识 后 , 为 学 生设 置 了一道 这样 的 应用 题 : 周末 学校 组 织学 生 去动 物 园参观 , 参 加 的学 生移 动有 一 百 二 十人 , 教 师有 八 人 , 在 动 物 园 门 口售 票 处写到 : 成 人票 票 价 为二 十元 , 学生 票 票 价 为十 元 , 团体 票票 价 为 十五 元 , 其 中 购买 团 新 一 轮课 改 要求 教 师把课 堂 还 给学 生 , 过这 种方 式 , 将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充分 调动 起 体 票时 , 人数 不 能少 于 四十人 , 让 学 生思 考 , 充 分 调 动 学 生对 数 学 学 习 的积 极 性 和 主 动 来 ,学生 不 仅对 三角 形 有 了充分 的认 识 , 还 改 怎样 设计 买 票方 案 ,使花 费 的钱 数最 少 。 性 。 因此 , 为 了达 到课 改 的要求 和 学生 发 展 了解 到 了三 角 形 的一 些 性 质 及其 在 生 活 中 学 生们 一看 到 动物 园 ,便有 了很 大 的 兴趣 , 的需要 , 必 须要 改 变 以往 的教 师 为主体 的教 的应用 , 真 正 的 以学 生 的发 展 为 主 体 , 将 课 积 极进 行 思考 ,提 出 了很 多种 计算 方 法 : 如 学模式 , 将 学 生 作 为教 学 的 真 正 主体 , 充 分 堂 还给 了学 生 。 果学 生 和 老 师 全 部 买 团 体 票 ,总 票 价 为 : 发 挥学 生 主体 的作 用 。但 是 , 在实 际 的教 学 ( 1 2 0 + 8 ) ×1 5 = 1 9 2 0 ( 元) ; 如果 教 师全 部买 团 过程 中 , 受 到 传 统 教学 观 念 的 影 响 , 教 师 不 二、 以学 生 为 主体 。 帮 助 学 生 进 行 自主 体票 ,一 部分 学 生 买 团 体 票 ,总 票 价 为 : 能够有 效 的进 行师 生 角色 和关 系 的转 化 , 针 学 习 ( 8 + 3 2 ) ×1 5 + ( 1 2 0 — 3 2 ) ×1 0 = 1 5 8 0 ( 元) ; 女 口 果 对这 一 问题 ,结合 自己多年来 的教学 实践 , 教师 买成 人票 ,学 生买 学 生票 ,总 票价 为 : 提 出了将课 堂 还给 学生 的一 些策 略 。 教 学 的最 终 目的 是为 了学生 的发 展 , 教 2 0× 8 + 1 2 0×1 0 = 1 3 6 0 ( 元) 。 让学生 自己分 析 要 想真 正 的把 课堂 还 给学 生 , 我们 首 先 学 是 否有 效 不 是 以 教师 传 授 多 少 知识 为依 这三种 方 案 哪种 最经 济 , 从 而 选 出最 终买 票 要 在 思 想 上 对其 给 予 重 视 。在 以往 的教 学 据 ,而是 要 根 据学 生 掌 握 知 识 的情 况 来 判 方案 。通 过这 种方 法 , 为 学生 创造 了一个 轻 中 ,教师 往往 担 负着 学 生学 习情 况 的责 任 , 断 ,要 以学 生 的 发展 和能 力 的 提 高 作 为依 松 的学 习环 境 ,在课 堂 中学 生们 积极 发 言 , 学 生 的成 绩 好 , 说明 老 师教 的好 , 学 生 的 成 据 。 所以, 我们 要将课 堂 真正 的还 给学 生 , 充 不管 是优 等 生还 是成 绩交 叉 的 同学 , 都有 机 绩不 好 , 就代 表 着 教 师 的能 力 低 , 教 师 处 于 分 发挥 学生 主体 的作 用 。 教师 要增 加教 学 过 会说 出 自己的方 案 , 教 师 和学 生之 间 的交 流 教学 的绝 对 核心 。这 种 教学 模式 , 制 约着 学 程 中的 师 生互 动 ,引导 学 生 对 知 识 进行 自 更为 有效 , 关 系更加 密切 。 生思 维 能力 的发展 和整 体素 质 的提 高。 新 一 主 、 合作 、 探究学习, 使 学生 养成 良好 的学 习 轮课 程 改革 中指 出要 将 课堂 还 给学 生 , 这 就 习惯 , 提高 自主学 习能力 。 四、 注重 赏识 教 育 。 对 学生进 行 鼓励 要求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以 学生 为 主 体 , 充分 调 例如, 在 进行 “ 计 算 圆 的周长 ” 内容 的 教 动学 生 的积极 性 和主 动t 陛。 学过 程 中 , 六 年级 的学 生 已经 有 了一定 的 自 社会 中 的任 何 人 都 渴 望得 到他 人 的赞 主学 习能 力 , 让 学 生们 进 行 思考 , 怎 样 才 能 赏 和表扬 , 得 到 他人 的认 可 。小学 生 同样 如 充 分 调 动 学 生 的兴 趣 , 使 学 生主 动 计算 出 圆的周 长 。学 生根 据 自己 的实 际 生 此 , 教 师 要 注重 对 学 生 的赏 识 教 育 , 对 学 生 的 参与 到教 学 中 活, 提 出了一 些办 法 , 比如 : 用 绳子 将 圆缠 绕 进行 积极 的鼓励 , 让学 生 的学 习更有 动力 。 周, 量 出绳 子 的 长度 就 是 圆 的周 长 ; 将 圆 例如 , 在班级中 , 一 个 男 生 的数 学成 绩 兴 趣 对 一 个 人 的学 习发 挥 着重 要 的作 四周 涂 上 颜 色 , 进行滚动, 通过 滚 动 痕 迹 就 不 是很 理想 ,他 父母 在 市场 中做 蔬 菜生 意 , 用 。在 教学 的过 程 中 , 要 教 师要 特别 重 视对 算 出 圆 的周 长 等等 ,给 出 一些 圆 的实 际 模 在一 次课 堂 演算 中 , 我发 现 他 的计算 速 度很 学 生兴 趣 的培养 。 学 生 只有在 觉得 教 学十分 型 , 让学 生根 据 自己提 出的方 法进 行 实 际 的 快, 而且 准 确性 也很 强 , 抓住 这 个机 会 , 我对 有趣 的情况 下 , 才 能够 积极 主 动的参 与 到教 测量 , 看 哪位 同学 测 量 的速 度 最 快 , 结 果 最 他 尽心 了表 扬 ,奖励 给 他 了一 朵大 红花 , 并 学 中来 , 和 教 师进 行 有 效 的 互动 , 在 掌握 必 为准 确 。通 过这 种方 法 , 学生 的学 习积极 性 让 他 向学生 们传 授 自己的 计算 方法 , 小 男 孩 备 知识 的 同时 , 培养 自己的综合 素质 。 所以, 得到 了充分 的调 动 ,课 堂氛 周 十分 融洽 , 在 开 始 卜分 害羞 , 后来 慢慢 地 讲 出来 自己的计 要 想使 课 堂生 动有 趣 , 教师 可 以为 学生 创 设 学生 进行 动 手操 作 的过程 中 , 品尝 到了学 习 算方法 , 同学 们 给予 热 烈 的 掌声 , 这 位 同 学 生 动的 教 学导 人 情 境 , 利 用 一切 资源 , 提 高 的 乐趣 。在 学生 测量 结 束后 让 其进行 思 考 : 在 以后的学 习中 十分努 力 , 数学 成 绩也 有 了 课 堂 的趣 味性 。 如果圆特别大的时候 , 我们该怎么计算其周 很大 的提 高。 例如在进行“ 认识j角形” 部 分 内容 的 长 呢 ? 在计 算 圆的周 长时 有没 有一 个 固定 的 总结 : 以上就 是 对 如何将 小 学 数学 教 学 讲解时 , 借 助 于 多 媒体 设 备 , 为 同学 们 展 示 公式 呢?圆和 长方 形 的区别 有哪 些 ? 借 助 于 课 堂还 给 学生 的分 析 。根 据 自己 的实 际 教 些 生活 中的三 角形 , 然 后将 其进 行 抽象 化 这 些 问题 帮助 学 生 对 圆 的周 长 公 式 进行 进 学 , 提 出了一 些有 效 的策 略 。这些 策 略 的提 处理 , 变 成教 学 中的平 面i 角 形 , 让 学 生 们 步 的理解 埃。这样 的教 学方 式 , 使学 生在 出还 不 够 全 面 ,要 想 真 正 的将 课 堂 还 给 学 观察 变化 的 过程 , 这 时学 生 的注 意力 完全 在 实际 动手操 作 的过 程 中进 行思 考 , 通过 自己 生 , 还 需要 广 大教 师的共 同努 力 。 屏 幕 上面 , 接着 为学 生们 播放 一段 内容丰 富 的思考 得 出结论 , 将 数 学知 识 变得 更 为形 象 的动 画 , 让学 生们 找 到 画而 中 的 角 形 。通 具 体 , 真正 的将课 堂 还给 学生 。 【 作者单位: 临汾市尧都区八一小学 山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现在,多数教师都有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然而如何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大家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解决好。
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意见。
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学生要善学。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对于数学,尤其如此。
学生善于学习,教师教学轻松且效果好,学生可以学而用。
这句话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一个衡量有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标尺,那就是一个教师是不是教学轻松且事半功倍。
如果一个教师课下辛苦地抄写教参,备教参,课上口干舌燥地讲解,就不能算是“师逸而功倍”,因为我们这样辛辛苦苦的备课、教课,学生根本不是自己在自学,是我们教师自己在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像是一台机器,在一遍遍复制着相同的零件,毫无创造性可言。
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走进学校的孩子各不相同,走出校门的时候,他们也应个性突出,各有发展。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孩子充分、自由、快乐地成长。
如果学生感觉学习一种痛苦,怨天尤人,没有任何学习兴趣,就说明学生并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师就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如何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师逸而功倍”呢?我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会自己学习,却又怕他们学不好,也就是
不会自己学。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要说也很简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问问题。
当然,前提是我们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有两个地方一定要问,第一,预习完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问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第二,讲完练习后再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会的,有哪些你还想知道的。
学问学问,只有学了才会问,所以学习就是发问,问的多了,就有了学问。
在六年级数学下册正反比例这一部分,学生在看完书本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在圆锥体积一定时,圆锥的底面积越大,高就越短,所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成反比例,但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高÷3,到底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吗?问题提出后,同学们意见不一,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说底面积乘以高之后除了一个三,不符合“积一定”这个条件,所以圆锥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不成反比例。
但也有同学说,把圆锥的体积公式做一个变形,变成3×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圆锥的体积一定时,3×圆锥体积的积也一定,所以圆锥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最后经过讨论,大家最终认可了后一种观点,同时还由此推断出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三角形的底和高也成反比例。
其实,每个学生都会问问题,只是问的问题深浅不同罢了。
每个孩子从会说话的那一刻开始,就会问一大堆解答不完的问题,只是上学后反而就不会问问题了,是没有问题了吗?不是,这与我们老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问问题。
教师不敢让学生问问题是怕同学们扰乱了课堂秩序,是认为学
生问不出深刻的问题,所以,学生只能被动的思考教师从教参上照搬的所谓的重点、难点问题,不难想象,这种状况下的学生很难有什么学习兴趣。
人对自己的问题是最感兴趣的,教师要让学生问自己问题,要知道问题无好坏之分,不管学生问出什么问题,不管他提的问题对大家特别是对教师来说多么简单甚或是肤浅的,但对那个学生来说,那就是他力所能及的问题,就是他眼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相信:学生从小问题开始,时间长了,问的问题多了,渐渐就会触及深刻的问题。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发问的过程,能问出问题的课堂就是好课堂。
那么,学生问的问题是不是必须要教师解决呢?我想不是,原则上是学生的问题学生解决。
学生问题问多了,相互交流多了,大多问题是能自己解决的。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问出问题,而不在于解决问题,问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学习的过程,教育的意义在其过程而不在其结果。
学校不是磨平学生棱角的地方,而是要创建一个宽松、充满童趣童真的氛围,引导他们快乐,富有个性地成长。
学校教育只是人生道路中的一个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不仅仅是学校里的这些,所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自学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问问题,往往从浅显的问题开始,问的多了,就能问的巧,就问出深刻的问题。
如果老师一开始就想让学生问出深刻的问题,因为学生问不出就不让学生问,剥夺学生问的机会,甚至越俎代庖,只
管抛售出自己所谓的深刻问题,那么学生永远也问不出自己的问题,也不会学会问问题,更不会问的巧,长此以往,我们老师很难做到“师逸而功倍”,并会使学生厌学,自己厌教,更别说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了。
课堂还给学生,就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也就是把问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
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自主地进行学习,也就能在每一节课中都能学有所获,都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进步一点点。
传统上老师主宰的课堂只能成就几个学生,很难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只从一堂课来看,当然培养不出学生的能力,然而只要坚持去做,学生一定会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学生就可以问自己的问题,交流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有了我要学的劲头,自然会学好,也就能取得好成绩。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笑的正甜唱的正欢跑的正快干的正酣的青
少年,他们是激情的洪流,迷人的梦幻,琴弦上正在演奏着的旋律,太阳下正在开放的花朵,一首正在被朗诵的诗歌。
给他们一片阳光,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春天,让我们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暗示,让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多听听学生的高见吧!只要努力,就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