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统 编版(2 019) 高中历 史选择 性必修1 课件 (共16张PPT)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平阴县第一中学 刘玉华
【导入新课】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
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建造与管理一般以基层
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 2、秦朝: 3、汉朝: 4、魏晋南北朝: 5、隋唐时期: 6、宋朝: 7、元朝: 8、明朝: 9、清朝: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堂探究】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2018年课表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 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 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 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第五单元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 (共16张PPT)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层 管理和社会救济,了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极其实行情况。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 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
9、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 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 名存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1、基层社会形态:
(1)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 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乡官、 里正、亭长都由本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
3、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政 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魏晋南北朝:西晋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 成册,称为“黄籍”。东晋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 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登记,不征收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 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糊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 承担赋役。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
封建社会后期,宗族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
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
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知识结构】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5、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 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6、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 土地的佃户。北宋初,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时期: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 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 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 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秦末,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萧何注意搜集丞 相与御史府中的“律令图书”,因而能够了解秦朝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基层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二、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1、基层社会形态:(1)秦汉时期: (2)唐朝: (3)明朝: 2、基层社会治理:
7、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 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 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 户籍册称“黄册”,修造于洪武四年(1371年),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1册,详 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到崇祯十五年( 1642年)为止,共27次编制黄册。
(1)秦汉时期: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 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渊源于此。 (3)明朝: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 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 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 举报。 (4)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 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每户给印牌一张,写 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外有人外出或有客来访都要注明;保长、甲长、牌长 每天傍晚稽查各户有无异样。 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