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工尺谱(特选借鉴)
初中音乐中国记谱方法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 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 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 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 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 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姜白石《白石道人歌 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 色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 色指法谱”等都属于俗字谱。俗字谱和唐人大 曲谱一起发展融合成为明清工尺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用的有两种。一是五线谱,二 是简谱。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 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 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 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 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 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这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
中国传统的记谱 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 工尺谱、琴谱、燕乐半 字谱、弦索谱、管色谱、 俗字谱、律吕字谱、方 格谱、雅乐谱、曲线谱、 央移谱、查巴谱、锣鼓 经。
《工尺谱》
用上、尺、工、合、六、五、乙的七个字 来表示如现代的多、来、米、发、索、拉、西, 在工尺等字的右边加单人旁来表现高音(亻), 用字的最后一笔加撇来表示低音。
工尺谱常识
工尺谱常识学习昆曲的曲友应该掌握工尺谱。
工尺谱是一种传统记谱法,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能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变而成。
从唐代的燕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发展到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乐种的工尺谱有很多差异。
这里简单介绍昆曲工尺谱的基本知识。
一、工尺唱名昆曲使用的工尺谱和简谱一样,是首调唱名。
谱字共有十个: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合、四、一分别相当于简谱中低音的5、6、7;上、尺、工、凡、六、五、乙相当于1、2、3、4、5、6、7。
高八度的音,在最后一笔上挑,或加单人旁。
低八度的音,除了六作合,五作四,乙作一之外,都是最后一笔下挑。
二、节奏记号1、板眼是工尺谱用以标识节奏的方法,标记在工尺的右侧。
昆曲的基本节奏型可分为散板、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三种。
可分别理解为简谱中的散板、四四拍和四二拍。
板是每小节的第一拍,中眼是一板三眼的第三拍或一板一眼的第二拍,小眼是一板三眼的第二、第四拍,又分别称为头眼、末眼。
2、赠板:将一板三眼的中眼改为板,称为赠板。
实际是将原来一板三眼一个小节延宕为两板六眼两个小节,曲牌的板数增加一倍,通常用于抒情的慢曲。
3、“腰”的含义:腰板、腰眼与实板、实眼相对,当板眼在一个音符(工尺)开始处击下时,称为实板、实眼。
当板眼在一个音符(工尺)进行之中击下时,则称为腰板、腰眼。
一些时值的因素往往需要通过腰板、腰眼来体现,详见谱例。
腰板和腰眼掌握起来较为复杂。
简言之,腰板和腰眼包括两种情况:一,音的延长;二,切分音。
4、底板:散板曲子在唱词的句逗处所下之板。
各种板眼记号及其用途,如下表:三、其他记号在昆曲中,对于润色唱腔的种种腔格都有细致的记录。
其含义和记录符号,请参阅《粟庐曲谱》的《习曲要解》。
【明清音乐】工尺谱.doc
【明清音乐】工尺谱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最晚可能产生在晚唐五代。
这种乐谱随着音乐的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乐种的具体运用,在音高、节奏、调名等符号的记写方法上也有所改变,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工尺谱,与后期通用的工尺谱就有相当大的出入。
到明代中叶以后,随着昆腔在南北各地的流行,在昆腔谱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应用最普遍、也最常用的谱式。
这种谱式的音高符号,一般说来属于首调唱名法(至于其他的工尺谱不少是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相当于简谱的“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
(也有以“合”作“1”的工尺谱)假如低一个八度,除“六、五”改成“合、四”外,其他各字均加一个“■”,如“上”的低八度就为“■”。
低二个八度就均加一个“■”,如“上”,就为“■”。
高一个八度则加一个“亻”,高二个八度就加一个“彳”,如“仩”、“■”等。
此外,还有叠音(丶)、豁音(√)、落音(’)、擞音(乡)等补充符号。
叠音即前音的重复,如“六丶”,实即“六六”。
豁音即在前一音之后加一个高于前者一个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的较短、较弱的音,如“五√”,实即“五仩”。
落音与豁音相反,是加一个低于前一音的音,如“五”,实即“五六”。
擞音就是颤音。
它的调号以上字调(b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b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
在这七个调中又以小工调、正官调、尺字调、乙字调等最常用。
它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
它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一般在每一乐句末尾的延长音上打一板——称为底板,以“一”为标记。
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的一种板式。
它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
实板以“丶”为标记,它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以“└”为标记,它是指在乐音发出前或发出后(延长中间)打下的板。
工尺谱(乐学知识)
工尺谱(乐学知识)·工尺(chě)谱我国传统记谱法。
因用工字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等中应用很广泛,它的历史悠久,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谱式即唐以来的讌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谱” 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 —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
兹将辽及宋代俗字谱的几种谱式列表于下: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祛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首调或固定调)等各有差异。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所用的谱字有十个,与北宋以来沈括《梦溪笔谈》、陈旸《乐书》、《辽史·乐志》等书所记载者相同。
如陈旸《乐书》“觱篥”条注说:“今教坊所用(觱篥),上七空(即前七孔)、后二孔,以五、凡、工、尺、上、—、四、六、勾、合字谱其声”。
在这十个谱字中,“六”字为“合”字的高八度,“五”字为“四”字的高八度,故上述十个谱字实为八声;又,“四”(或“五”)、“—”、“凡”、“工”等四个谱字,兼表示其高半音或低半音(并不另加注明;有的则加“上”或“高”、“下”字样,以示区别),连同上述八声,以应十二律的各声。
沈括《补笔谈》中“燕乐十五声”条,曾将“十二律四清声”的律名与工尺字加以对照,现以“合”字作为现代音名的g #p#分页标题#e#音列表于左下。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字为上、尺、工、凡、六、五、乙(其低八度作—)等,相当于do 、re 、mi 、fa 、sol、 la 、si ,其高八度谱字末笔上挑,或加偏旁“了”,如“上”字的高八度作“上”或作“仩”, “尺”字的高八度作“尺”或作“伬”,高两个八度的谱字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才”,如“上”作“上”或作“仩”等;其低八度谱字除“六”作“合”、“五,, 作“四”外,其余各谱字均以末笔向下撇表示,如“上”字低八度作“上”,低两个八度的谱字末笔双撇,如“上”作“写,等。
中考音乐美术考试题目及答案
中考音乐美术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位作曲家被誉为“音乐之父”?A. 贝多芬B. 巴赫C. 莫扎特D. 肖邦答案:B2. 中国传统音乐中,五声音阶不包括以下哪个音?A. 宫B. 商C. 角D. 变徵答案:D3. 下列哪幅作品是达芬奇的代表作?A. 《蒙娜丽莎》B. 《最后的晚餐》C. 《星夜》D. 《自由引导人民》答案:A4.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下哪种画法不属于“没骨画”?A. 工笔画B. 写意画C. 泼墨画D. 淡彩画答案:A5. 以下哪个乐器不属于弦乐器?A. 小提琴B. 长笛C. 大提琴D. 吉他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音乐的三要素包括旋律、节奏和______。
答案:和声2.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五声音阶被称为宫、商、角、徵、羽,其中“宫”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______。
答案:1(或Do)3. 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是______,他的作品《睡莲》系列广为人知。
答案:莫奈4.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山水为主题的绘画流派是______画派。
答案:山水画5. 交响乐团中,木管乐器不包括______。
答案:小号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的第三交响曲。
()答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他的第五交响曲)2.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工尺谱”是一种记谱方法。
()答案:√3. 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雕塑家。
()答案:√4. 古筝是一种弹拨乐器,属于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答案:√5.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作品,描绘的是二战期间的德国轰炸事件。
()答案:√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印象派绘画的特点。
答案:印象派绘画强调光影变化和色彩的直观感受,追求瞬间印象和自然光线下的色彩变化,画面通常较为朦胧,注重画家个人感受的表达。
2. 描述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画”的特点。
答案:写意画强调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意境的表达,追求“意在笔先”,画面简洁、笔墨自由,不拘泥于形象的逼真,更注重画面的气韵生动和意境的营造。
中国传统音乐工尺谱之特色及其它(上)
康 熙 乾 隆敕 撰 《 吕正义 后 编 》 律 宴饷 乐 笳 吹乐 章 、 部 合 奏 乐 章 的 满 蒙 汉 文 笳 吹 工 尺 合 谱 ) 满 族 工 尺 谱 ( : 番 , 如
清代康熙乾隆敕撰《 吕正义后编》 律 瓦尔 喀部 、 回部 的满汉文工尺合谱)汉族 又还有北京智化寺乐谱 、 ; 弦索十
正轩琵琶谱 》沈绍周《 、 瀛洲古调》 刘天华琵琶谱 、 、 阿炳琵琶谱 、 福建南音琵琶谱等 。笛子工尺谱 有 : 昆曲工尺 谱、 苏南吹打工尺谱等 。笙管工尺谱有 : 冀中管 乐工尺谱 、 山西五 台山八 大套乐谱 、 北京智化 寺乐谱 、 代张 宋
王耀 华
中国传 统 音乐 工 尺谱 之特 色及 其 它 ( ) 上
摘 要 : 在诸多 中国传 统音乐记谱 法中, 工尺谱是被使用得最为普遍 的一种, 本文试 图对其类别和总体 特 色、 音高时值 唱奏手法的记写、 谱字 的乐学 内涵等作一初步 的探讨。
关键词 : 尺谱; 工 总体 特 色 ; 字 ; 高 时 值 记 写 ;Βιβλιοθήκη 学 内涵 谱 音 乐维普资讯
黄钟( 中国 ・ 汉 音 乐 学 院 学 报 )0 7年 第 1期 武 20
HUANGZ H0N J u n l fWu a n ev tr fMui , h n ) G(0 r a h nCo sraoy o sc C ia o
文 章 编 号 :0 37 2 (0 7 O—0 41 10 —7 12 0 ) 10 8—0
工尺谱.
第五章记谱法第二节工尺谱1、工尺谱的形成通过我们对俗字谱的了解学习,知道最早的俗字符号与汉字“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在字体笔画上没有任何关系。
宋末元初陈元靓《事林广记·管色指法》清楚记载:“乆音六、リ音凡、フ音工、人音尺、ㄑ音勾、ㄠ音上、丶音一、マ音四、ㄙ音合、音五”,反映的正是工尺等汉字音节是俗字符号的唱名音节这样一种对应关系。
ㄥ唱huo、フ唱si、丶唱yi、⊥唱shang、勺唱ge、人唱che、〡唱gong、丷唱fan、乆唱liu、ク唱wu。
有人用“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十个笔画简单、发音近似的汉字来取代俗字符号,于是最晚在元代就有了工尺谱,宋末元初人熊朋来(1246—1323)编《瑟谱》,就使用了工尺谱。
工尺谱在明清时期流行起来,但是也没有完全取代俗字谱。
俗字谱和工尺谱都在使用,用俗字谱的人大都是有师承关系的乐人,因为用俗字符号抄写曲谱毕竟比楷写工尺字要简便快捷。
用工尺谱的人以爱乐文人雅士居多。
2、如何区别谱字的高低八度民间用工尺字末笔向下撇一撇,表示低八度,末笔向下撇两撇,表示低两个八度。
也有另外表示某个字是低八度的特殊方式,如把上横短下横长的“工”写成上横长下横短的“ㆲ”。
工尺字左面加“⺅”表示高八度,加“⼻”表示高两个八度。
板眼记号在“板眼与板式”已经介绍,不再重复。
3、唱名法的差异明清以来的工尺谱在民间器乐、戏曲中得到广泛使用,实际使用中,在唱名法和调名系统存在差异。
A,笙管系乐种使用的工尺谱,仍然是谱字绝对音高固定、唱名固定的“固定唱名法”。
B,笛谱、琵琶谱、戏曲使用的工尺谱,是以“上”字作宫音的“首调唱名法”,谱字的音高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固定的。
4、调名系统的差异A、笙管系乐种以“合”字为本调宫音,其他谱字都可以为某个调的宫音,以“尺”字为宫音是“尺字调”,以“上”为宫音就是“上字调”。
七调系统见下图。
B、以正宫调为基础,首调的“工”音相当于正宫调的某字,就称某字调。
浅析工尺谱
浅析工尺谱作者:童心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工尺谱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代,随着民间音乐,特别是戏曲音乐的蓬勃发展,工尺谱北广泛运用于民间戏曲、说唱、器乐独奏、合奏等各个领域,甚至在古琴谱中出现了以歌唱谱字说明减字谱音高的情形。
关键词:工尺谱;记谱法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33-01一、工尺谱的简介工尺谱是我国传统记谱法。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民间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它的历史悠久,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谱式即唐以来的燕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一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首调或固定调)等各有差异。
现今通行的工尺谱所用的谱字有十个,即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与北宋以来沈括《梦溪笔谈》、陈肠《乐书》、《辽史·乐志》等书所记载者相同。
①工尺谱中以板和眼的不同排列表示不同的节拍,但一般来说,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
表示板眼的符号是随着乐曲板式(节奏形式)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形式。
所以对于板眼符号最好联系板式来介绍,工尺谱的板式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和加赠板的一板三眼五种。
(1)散板:自由节奏;仅在每一乐句的末尾用一个底板来标志停顿。
该底板的符号:“一”,其记写的位置常在一个乐句的最末一音的右下方,这里的自由节奏并不是说各音的快慢没有一定可以让表演者自由处理,乃是说,或快或慢的各音是有定进行,不适宜于用均匀的拍子呆板地加以限制而已。
②在福建南音、梨园戏中称为“慢”、“慢头”,属于非均分律动;(2)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或强拍符号来记写的一种板式。
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阅读练习及答案
工尺谱:让传统音乐有“谱”可依》阅读练习及答案中国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
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发明了乐谱——意大利人发明了五线谱,法国人发明了简谱,中国人发明了工尺谱、减字谱、律吕谱等。
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符号记录下来,是一项看起来简单但构建过程却十分复杂的工程。
为了记录声音,古代中国人尝试了多种方式,寻找到多种途径,创造了多种乐谱。
这些乐谱应当与方块字、造纸术、印刷术一样,是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伟大创造。
音乐家千百年来一直在不断追求和完善乐谱这一用平面图形表达声音高低长短的符号体系。
古今中外,贯穿乐谱中的基本元素是数字。
五线谱依据五条横线的高低,表示声音高低。
简谱以数字排序,表示声音高低。
西方唱名法(do re mi fa so la si)来自一首赞美诗每个诗句的第一个音节,这是外国乐谱的情况。
中国人用汉字表达音高,历史上把乐谱符号,称为“谱字”。
工尺谱字是否也是数字呢?常见的“谱字”共计十个: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
一眼便知的数字有:一、四、五、六,其他符号也同质同构,源于数字。
在20世纪西方乐谱大面积传播之前,工尺谱使用甚广,中国戏曲的主要记载方式就是工尺谱。
清乾隆六年(1731年),由清庄___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共收录4466首曲谱,是记录戏曲音乐最丰富的资料集。
清代“贮香主人”于1821年辑录的《小慧集》,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用工尺谱来记录民歌的文献,其中收录了著名的《茉莉花》。
民间器乐的主要记录形式也是工尺谱,大家熟悉的___、福建南音、___、___、江南丝竹等,都是采用工尺谱记录。
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和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
工尺谱的流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文化现象,不但宫廷、寺院传抄,市井、乡村也传抄,而且民间抄本比宫廷藏本保存得更好,流传得更广。
20世纪,传统文化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五线谱与简谱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形式,工尺谱被驱除出文化传承的主渠道,甚至连其名称也已退出大部分人的记忆。
广成韵道乐《南清宫》工尺谱(青羊宫早坛功课开坛序 )
乙 五 ︴
仩` 五
︴ 伬。
仜
仩六 六、
五 伬 仜五
乙 五。
六
乙
五 六
上
仩工
︴ ︴
尺
上
六
仩+ ︴
︴└ ︴
合 六`琵
、琶
笛 仩、
仩︴
伬 仜
︴
合 伬`
仜
仩。
伬
乙
五、
工︴
六 五
︴
四 仩`
五
伬。
仜
六、
乙
五。
六
合 四 一 尺 合
仜+ ︴ ︴└ ︴ 仜`
、
伬。
铛 ︳ ︳
青琴
字 上 上` 扬
奏 时
尺琴
较 工奏
谱 字 低
合 伬` 仜
的伍
仩。
达 达
⒁。
伬
叮⒃
乙
达仜
五、
的 伬、
达 哆
︴
⑶︴
合 四
︴
达达 ︴
哆哆 的
⒁`
乙 工` 、
达伬
六。
达 达 达
⒃。 伍
合 六、 乙
的 仩、 木 五。
达仜
鱼六
达
达 达
的 达 达 达 达
的 达 达 达
达 达
达
达达
伬。 仩
伍+ ︴
︴└ ︴
伍`
鼓仩 五
达 达
哆 哆 的 达 达 达 达 的
仩 五 仩 五 仩 伬 仜 ⒃
⑶ 仩。
四四 仩、
、四 仜
上 上 工
⑶ 四
伬。 仩
尺 上
⑶
⒁+
凡 ︴ ︴
一 ⑶ ⑶
︴ ︴
昆曲课堂教您看懂工尺谱!
昆曲课堂教您看懂工尺谱!工尺谱(现在读作“工扯谱”。
这是因为“尺”是入声字,在派入上声字时,记作了“chi”。
但因为它在这里作为一个专用名词,要保留原读音,又记做了“che”。
这就成了两个音。
)是汉字文化圈特有的记谱方法,源自唐朝,传至宋朝、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琉球等使用汉字的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
在古代流传甚广,但是今天只有传统戏曲的伶人和学习者还会使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一、昆曲工尺谱格式昆曲工尺谱的记写,略有数种格式。
以下列举较常见的三种:(一)玉柱谱以曲词为主,工尺谱列于字的右方,旁注直下。
乾隆前曲谱多用此式,如《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等。
(二)一字谱其工尺字横列于曲词之右。
因读来较费力,这种谱式一般较少使用。
《遏云阁曲谱》用此式。
(三)蓑衣谱工尺字于唱词旁斜行注记,为近代手抄及刻印曲谱中最常使用者。
谱既易识,又不至因工尺字过多时容易混淆。
如《集成曲谱》、《六也曲谱》、《粟庐曲谱》等均用此式。
二、昆曲工尺谱记谱符号说明昆曲工尺谱的记谱主要可分成三个区块:一为工尺字,标示乐曲之旋律;二为板眼符号,标于工尺字右侧,表示乐曲的节奏;三为换气符号,又称为「靴脚」,标于工尺字左侧,表示换气、偷气所在。
三、昆曲工尺谱音阶与五线谱、简谱对照表标示主要旋律的工尺字,其书写方式为:主要中音阶区之工尺字「上尺工凡六五乙」,记写低音阶工尺字时,将末一笔向右下撇勾,高音阶则加「亻」字边(亦有草体写法将末一笔向上提勾者)。
其与西乐五线谱、简谱对照如下:四、昆曲笛色与西乐调名对照表笛色即所谓调门。
昆曲因以曲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其调式音高以曲笛为准。
共有七调: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正宫调、乙字调。
传统昆曲以平均孔曲笛伴奏,小工调为最常用的调法,是为基调。
以小工调之「上」音为「工」音之调,即为上字调;以小工调之「尺」音为「工」音之调,即为尺字调。
以此类推,如下表。
其调式与西乐对照如下表。
音乐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3、《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4、《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5、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三分损益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1、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390工尺谱入门
390工尺谱入门目录:音高符号/调名与调高/工尺谱的记谱格式/拍子符号:板、眼与板式/工尺谱与乐律学相关的论述/两部琵琶谱的命调方法不同而产生与一般通行工尺谱调名相同但调高相异的情况/其他工尺谱式/工尺谱与精神俗字谱的比较曲目:音的高低与音的长短/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二度、三度音程的练习/视唱练习一/延音线/附点及附点音符/休止符/四度、五度音程的练习/视唱练习二/切分节奏/弱起节奏/六度、七度音程的练习/视唱练习三/三连音/八三拍、八六拍/八度音程的练习/视唱练习四目录:简谱基本知识:音、音阶、音程/音符、休止符、延长号/小节、拍子、拍号/力度记号、装饰音记号/速度记号/表情术语/调、调号五线谱知识:五条横线的作用/谱号、谱表/音符和休止符/小节、拍子、拍号、反复记号、跳跃记号/调、调号/升记号调/五线谱的两种视唱方法/降记号调/五线谱的换调法/和弦及和弦符号外国著名通俗歌曲16首:爱情的故事/爱情是蓝色的/夏天最后一朵玫瑰/爱情的欢乐匆匆而过/啊,朋友/羊毛剪子喀嚓响/冬之花/四季歌/樱花/在泉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故乡的恋情/海鸥/吉米,来吧/厄尔嗄兹/飞逝的鹰当代影视歌曲及流行歌曲20首:人生一世/女人不是月亮/相信那一天/爱你没商量/等你在老地方/明天不是梦/追梦人/爱到不能爱/来生再续缘/千年等一回/渡情/一生何求/相逢在雨中/像雾像雨又像风/爱不完/让我喜欢让我忧/不是我不小心/钟爱一生/最后的温柔/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曲目:五线谱的起源/五线四间/上加线、下加线/练习/音符的组成/音符的名称与时值/休止符/附点与附点音符/延音线/练习/高音谱号/音组/音名与唱名/练习一/低音谱号/练习二/节奏、节拍、节奏型、单位拍、拍子、拍号、拍号的读法/强拍、次强拍、弱拍/小节、小节线、段落线/结束线/练习/觉的节奏型/节奏训练/视唱/尾声(问题一、二) 目录:合唱的类别/合唱的声部/合唱的乐谱/发声基础训练/单声部练习/教学研究/声部的歌唱能力/声部的分配/两声部练习/和弦练习/教学研究/歌曲的选择/合唱与校园文化/教学备课/熟悉乐谱/练唱歌词/总体排练/合唱队的建立/合唱队的组织/合唱队的演出/指挥动作的总体原则/对身体形态的要求/对手臂动作的要求/指挥动作的范围/提示声部的手势动作/拍点/二拍子/起拍/收拍/三拍子/分拍/长音/四拍子/切分节奏/呼吸/休止/六拍子/其他拍子/合拍/延长音/速度/力度/长音的提示/力度变化/提示复调性音乐/指挥动作的功能与要求/指挥动作的基本手法/指挥的思维活动/指挥实践合唱歌曲及指挥提要(雪绒花/铃兰/摇篮曲/沉睡的美人/灯碗碗开花在窗台/月亮月光光)/合唱歌曲(同声合唱部分: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长城放鸽/七色光之歌/跨世纪的歌/铃兰/玫瑰三愿/青草小河边/送我一枝玫瑰花/幽蓝的天空/可喜的一天/伦敦德里小调/夜晚的星)(混声合唱部分:黄水谣/祖国,慈祥的母亲/半个月亮爬上来/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摇篮曲/雪绒花/贝壳/沉睡的美人)目录:指挥的作用和应具备的条件/指挥动作的基本常识/指挥动作的基本技术/指挥动作的变化/暗示性动作/总谱的准备/排练/不同类别的音乐和不同形式的乐队的指挥/指挥法中的几个关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指挥意识和指挥的记忆/纵横谈目录:谈“大马头琴”的改革问题/作曲、编曲、配曲/谈谈业余民族乐队的组织问题/精彩的琵琶独奏/细腻完美的合奏艺术/我国民族乐队在拉丁美洲/独具一格的民族乐队之花/对发展民族管弦乐队音乐的刍见/关于民族管弦乐队/优美的生活赞歌/可贵的探索/风格浓郁耳目一新/观“沙槌”演奏有感/光彩夺目的“珍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电影音乐/著名唢呐演奏家刘风桐/发自心底的歌声/民族音乐漾春风/音乐舞台上的一朵新花/向深圳观众致敬/民乐为何受到欢迎/“中华大乐”畅想/对民族音乐宣传的意见/访香港音统处散记/海峡两岸民乐同音共心声/艺术人才的外流与交流/台湾音乐掠影/功高德重创业人民乐巨擘彭修文/初绽的蓓蕾民乐的希望/尊重历史创造历史/出色的团队成功的演出/严密组织精心第1页,共15页操作/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考级问答/宋飞印象/丝竹传情共襄盛举/首都中小学民乐团队方兴未艾/惊人的喜讯/独领风骚的绛州鼓乐/国乐界的一支劲旅/秦派二胡与鲁日融/难忘台湾行/华族华乐红红火火/素质教育的成功尝试/值得赞佩的“小草”精神/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忠诚坦荡默默奉献的一生/课堂和舞台“在教学中接轨” /民族音乐的摇篮/序/郑朝吉与华乐/奋力搏击壮心不已/震撼心灵的音乐/又一次辉煌的展示/骄人的业绩闪光的旅程/序/致宁夏一位作者的复函/令人振奋和惊喜的赛事/卓而不群演艺独到/致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一封信/赛出/挑战“专业”的信号/弘扬民族文化的有力举措/序/别具一格耳目一新/序/在纪念著名扬琴演奏家、民族乐器改革家杨竞明先生座谈会上的发言/开拓进取再铸辉煌/中国话与民族化/关于《在草原上》/民族管弦乐演奏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展现辉煌的“世纪回响”/珠落玉盘为霞满天/纪念刘明源先生70周年“‘喜洋洋’民族音乐会”幕前词/齐鲁大地上的民乐奇葩/在“琵琶大师刘德海从艺50周年、执教4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序/民乐:怎样走出“围城”?/燕赵乐韵情满京华/漫长的历程卓著的贡献/陈澄雄印象/别开生面异彩纷呈/简评《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序/民族音乐刮起了文化热风/民乐多重组合的点滴启示/代序/从农民到将军的民乐艺术家/告慰苍天含笑九泉/关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在98全国当代民乐创作理论研讨会上的开幕词/在98全国当代民乐创作理论研讨会上的闭幕词/寄语/全国民族乐器考级经验交流会议开幕词/团结同道展翅翱翔/迎接新世纪古筝艺术研讨会开幕词/2000年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开幕词/2000年全国扬琴艺术研讨会闭幕词/第二届全国民族乐器考级经验交流会议开幕词/2001年古筝作品交流暨创作理论研讨会开幕及闭幕词/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一届少儿民族乐队北京邀请赛开幕及闭幕词/突破“创新”加快发展/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前言/印象与感怀/在“2002年全国当代民乐创作研讨会”上的开幕及闭幕词/在香港中乐团成立25周年庆典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青年演奏家艺术团成立大会上的发言/贺辞/在“胡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辞词/日月作证苍天可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诚挚的祝贺/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幕词目录:音乐韵律的处理/声部音响组合的平衡/乐队音响的调控与整合/作品处理中应关注的几个重点/总谱的阅读与诠释/有关指挥技术动作的几个问题/漫议篇目录:指挥的作用和职责/最基本的指挥技术/动作的各种变化/指挥在排练中要解决的问题/克服常见的毛病/指挥的学习与提高目录:合奏篇:管乐沿革与发展概况/管乐团队的基本编制、座位图与主要乐器音域表/民族管弦乐沿革与发展概况/民乐团队的基本编制、座位图与主要乐器音域表/交响乐沿革与发展概况/中小型交响乐团的基本编制、座位图与主要乐器音域表/乐团初建后的工作流程---训练、排练、演出/其他乐器组合指挥篇:指挥的基本条件/指挥的基本常识/指挥的基本技术/指挥动作的变化/暗示性动作/指挥的基本手段合奏与指挥篇:管乐与指挥/交响乐与指挥/总谱的准备助学篇:克服觉的毛病/学习与提高/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节拍点的处理/分句与呼吸/演奏规格与默契配合/音乐上的推动力与演奏上的惯性力/演奏上的艺术性与炫技性)/“专用语”或“谚语”解析曲目:金瓶似的小山/壮乡春早/花儿与少年/彩云追月/三潭印月/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平湖秋月/二泉映月/月牙五更/关山月/阿细跳月/月儿高/梁山伯与祝英台—琵琶协奏曲曲目:赛龙夺锦/雁落平沙/平湖秋月/雨打芭蕉/醒狮/饿马摇铃/鸟投林/连环扣/双声恨/小桃红/凯旋/走马/惊涛/凤凰台/柳浪闻惊/孔雀开屏/鸟惊喧/昭君怨/下渔舟/双飞蝴蝶/杨翠喜/归时/双凤朝阳/花间蝶/曲目:春江花月夜/雁落平沙/妆臺秋思/娱乐昇平/彩云追月/翻身的日子/紫竹调/花好月圆/金蛇狂舞/瑶族舞曲/大鼓涼伞/花香鼓舞/壮别第2页,共15页曲目:春江花月夜/步步高/喜洋洋/紫竹调/月儿高/彩云追月/花好月圆/鑫蛇狂舞/瑶族舞曲曲目:扬柳青/紫禁城/乡村抒怀/拉丁风情/秧歌迪斯科/时空/山神/传说/查尔达斯/风铃目录:唢呐/笛子/笙/小号/萨克管/二胡/板胡/坠琴/京胡/柳琴/古筝/鼓/锣/钹/电子琴/手风琴/中西乐器演奏常用记号主要参考书目目录:二泉映月/听松目录:汉民族的传统音乐在香港的流播及其发展/粤乐在香港的发展/音乐社团与音乐活动/中乐书谱的出版/现代中乐队在香港的产生/香港中乐团/香港学校音乐及朗诵协会与香港音乐事务统筹处的中乐活动/香港学校体制内外的中国音乐教育/香港的中乐演奏家/香港的中乐创作/香港有关中国音乐的研究/八十年代以来香港有关中国音乐的活动/香港中乐书谱与唱片的出版内容简介:1834年-1981年的民乐人物的简介。
传统音乐理论知识考核试卷
考生姓名:__________答题日期:_______得分: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声音阶”指的是哪五个音?()
A. do、re、mi、sol、la
5. “八音分类法”是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分类的,包括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
6.传统音乐的散板是一种没有固定节奏的模式,完全由演奏者自由发挥。( )
7.京剧中的“生”指的是男性角色,而“旦”指的是女性角色。( )
8.在中国民族乐器中,二胡是一种拉弦乐器,而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 )
9.中国古代的“三分损益法”是用来计算音阶中各音之间比例关系的一种方法。( )
3. ABC
4. ABCD
5. A
6. AC
7. ABCD
8. ABCD
9. ABCD
10. ABC
11. ABCD
12. ABCDEFGH
13. ABC
14. ABC
15. ABCD
16. ABC
17. ABCD
18. ABC
19. ABC
20. ABCD
三、填空题
1. do
2.七
3.名曲
4. fa、si
10.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十二律”是指十二个不同的调式,而不是音高。( )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中国传统音乐中“五声音阶”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2.以古琴为例,阐述古代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请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中“雅乐”与“俗乐”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二四谱——精选推荐
二四谱简介流传于广东潮汕及福建漳州一带的一种古老的记谱法,多用于潮州弦诗、潮剧及白字戏的乐谱。
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即sol、la、do、re、mi。
其高八度的sol、la 以七、八记之。
二四谱基于五声音阶,当其以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降si、fa)则是将原三、六(la、mi)两音提高一个二度(游移的二度)而获得。
二四谱分类现将二四谱、工尺谱与普通唱名、音名关系列于下表:二四谱前面通常注有“轻六”(即轻三六)、“重六”(即重三六)、“活五”(即活三五)及“轻三重六”等标记,这都是根据二四谱的某一字,通过“轻”、“重”或“活”等变化演奏手法而得称,与中国其他民间音乐的“借字”、“变凡”等手法有某些类似之处。
“重三六”与秦腔的“苦音”、广东音乐的“乙凡”也有类似之处。
但潮州音乐的重三与重六两个偏音的游移性更大些,常因旋法的不同,三、六两音重奏时而较为靠近降si或fa,时而较为靠近si或升fa。
如在筝上演奏“轻三六”时,三六两音按传统五声演奏成la、mi;当演奏“重三六”时,把按“三、六”两音的左手加强力度,使琴弦加大张力而为降si、fa两个游移偏音;奏“活五”时,即在重六基础上,其“五”音上下快速揉动而成为“↑re”的“活”奏,其音极不稳定;“轻三重六”则三、六奏为la、fa。
在二、三、四、五、六这五个音中,三、六、五因各种情况而变化,余下只有二、四(sol、do)两音不变,这种记谱法之所以简称为“二四谱”,实与此有关。
此外潮州的丝弦乐主奏乐器“二弦”也以sol、do四度定弦,二四两个空弦也常起骨干音作用。
现将“二”字sol为主音的4种调式音阶列如下表:二四谱由来二四谱在潮州音乐中使用年代较为久远。
自明清以来,正字、西秦、昆腔、外江等剧种音乐传入潮州,工尺谱也随着传入。
因而在二四谱上的三、六两音重奏时,也常有时插上“乙”和“凡”两个偏音。
“二四谱”我国一种古老的弦索谱。
(请参阅拙撰《亦谈二四普》,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总第12 期和《古筝散论》——“中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交流的论文)它自产生到现在,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传统音乐——工尺谱(特选借鉴)
传统音乐——工尺谱陈古伦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工尺谱是中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在民间流传甚广,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
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一直发展到明、清,成为通行的工尺谱,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
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中外音乐史参考答案1
一、名词解释(共120分)1.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2.《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3.交响诗:单乐章的标题管弦乐曲,强调音乐与文学戏剧等姊妹艺术的结合。
由李斯特首创。
4.沈心工:音乐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曾编写了大量的乐歌作品,如《男儿第一志气高》等。
他的作品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
5.康塔塔:是17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另一种声乐体裁。
以抒情性或戏剧性叙事诗为基础,比清唱剧短且通俗,由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等段落组成,有乐队伴奏,内容分为宗教性的和世俗的两类。
6.登州文会馆:自1876年至1904年,为我国培育了大批高等知识人才,由此成为我国近代第一所教会大学,狄考文任“监督”。
至20世纪初,我国新式学堂普遍设立之时,“文会馆”培养的人才纷纷脱颖而出。
7.《魏氏乐谱》:明末崇祯年间,有一位宫廷乐师叫魏双侯,他在日本传下了200多首歌曲,曾风行一时,被称为“明乐”。
魏双侯的四世孙魏皓将其中的50首编成歌集,命名为《魏氏乐谱》,于明和五年出版。
这些歌曲的词多数取自《诗经》、《汉乐府》和唐诗、宋词等,是南宋以前宫廷音乐代代相传的历史遗留。
8.新艺术:14世纪以法国、意大利为中心的复调音乐创作时期。
是复调音乐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度,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旧”的被称为“古艺术”的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的音乐而言的。
9.印象派音乐:形成与19世纪末在创作上受到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用全新的创作手法体现瞬间的感性生命特征是连接西方古典音乐和20世纪西方现代派音乐的桥梁,代表人物德彪西、拉威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音乐——工尺谱
陈古伦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工尺谱是中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在民间流传甚广,直到今天许多老艺人还是习惯用工尺谱来演唱或记谱。
在研究整理民族音乐遗产、向民间音乐学习方面,它仍有着积极的特殊的意义。
工尺谱历史悠久,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一直发展到明、清,成为通行的工尺谱,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
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
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
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
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腰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如果一个音的时值超过一拍以上时,那末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一直线,直线所占的时间根据音的长短标记的总原则。
尺谱用“丶”或“×、-”或“□、○、●、△、”等作为节拍符号,也就是板眼符号。
音的休止叫做歇板和歇眼,其记法有两种: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写一“勺”字,而在这个“勺”字的右侧注明板或眼的符号,如果要在一拍半的音后面休止半拍时,一般都用歇眼符号“△”写在板的符号“×”的下面来表示;一种是在歇板或歇眼处留出一定的空隙,在这个空隙的右侧,即记板眼符号的地方,记以歇板或歇眼符号。
歇板符号用“棥被颉啊痢崩幢硎荆鄯庞谩皲”或“△”来标记。
工尺谱的记写格式,通常用竖行从右至左记写,板眼符号记在工尺字的右边。
工尺谱中的强弱记号、反复记号、表情记号、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