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三角函数的计算 教学设计
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角函数计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计算。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同时,加强对特殊角度三角函数值的讲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学生们对于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三角函数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关于教学方法和策略,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方式,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动画、视频等资源,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九章《三角函数》的1.3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角度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3.熟悉特殊角度(30°、45°、60°等)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4.能够运用Biblioteka 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高度、求解直角三角形边长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对三角函数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择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要求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和思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总结反思题:
-让学生撰写一份学习心得,内容包括对本节课三角函数计算的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收获,以及对未来学习的规划。
-教师批改学习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5.预习作业:
-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巩固基础,又要有所挑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布置分层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提高。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分步骤讲解,突破重点:首先,以直角三角形为例,详细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其次,介绍计算器在三角函数计算中的应用,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最后,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在不同角度制下进行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角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和解读技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测量物体高度的实验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布置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1.3三角函数的计算》 教案
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目标:1.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2.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感悟计算器的计算功能和三角函数的应用价值.重点与难点:重点:用计算器辅助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建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生准备:课下复习三角函数函数的定义及30°、45°、60°的三角函数值等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创境导入,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多都玩过滑滑梯吧!看下面这幅图片,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下去,所以园区负责人为了增强滑滑梯的安全性,采取了以下措施,请你帮他来实现.【多媒体展示】把滑梯的倾斜角由原来的45°改为20°,已知滑梯高2m ,如果滑梯高度不变,那么改善前、后的滑梯占地分别多长.(结果精确到0.01m )处理方式:让学看完图片后,独立读题、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答案,改善前滑梯占地借助特殊角45°角的正切值求解可得答案为tan BCBDC DC∠=,tan 45BC DC =,21DC=,2DC =; 类似的可以得出tan BC BAC AC ∠=,2tan BAC AC∠=,22tan tan 20AC BAC ==∠.这与前面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不同,就目前我们的知识基础没有办法继续完成本问题的解答,得到最终的答案,引起知识冲撞,进而自然而然引出我们今天讲要研讨的问题:用计算器来进行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请看屏幕明晰今天的学习目标.1.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2.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设计意图:计算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学习七年级数学时,曾用计算器进行过有理数的计算;在学习八年级数学时,曾用计算器进行过数的开方.所以,本节课在开课伊始,采用滑梯改善前后,坡角由特殊角度改为一般角,引起合理知识冲撞,创设出情景,引入新课内容和学习目标.应用这种形式,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创设积极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使用的学具和学习任务.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探究活动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第7行---表格末和P14页第一行---P14页第9行,自学后,完成下面自学探究问题题组一.探究问题题组一1.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cos19°= .sin26°= ;tan3528352.用科学计算器求角度sinA=0.9816,∠A= ;cos B=0.8607,∠B= ;tanC=56.78 ,∠C= ;处理方式:待学生自学研讨后,进行展评答案,交流学习感悟!对于这个探究问题题组,只要能认真研读课本,按顺序按键,完全正确解答它们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学生展评后,应该加以强调1.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万分位.2.用计算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时,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1',注意结果的形式要是以度为单位时,一般要精确到万分位,如果要用度分秒表示,要在按完最后一个数字后按“”,就呈现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了.具体的操作流程: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内讨论交流.3.展示汇报.4.修订答案.5.解后反思.【多媒体展示标准答案】 1.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sin 26°= 0.4384 ;tan 352835'''= 0.7127 ;cos 19°= 0.9455. 2.用科学计算器求角度sinA =0.9816,∠A =785931'''; cos B =0.8607, ∠B =303617'''; tanC =56.78 ,∠C =885927''';当处理完问题1、2后,教师再次追问:“如果得出的角度想转化为度、分、秒,该如何按键得出答案呢?”,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利用课本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设计意图:本环节目的是实施目标1,让学生学会应用计算器进行求三角函数值或求角度.为实现这个目标,设计问题1的目的是借助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问题2是已知三角函数求角度,应用的第二功能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正反两用的可逆过程,培养学生逆用知识的能力.为探究活动二构建知识和平台..探究活动二:引入科学计算器的辅助功能后,我们就可以求任意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了,从而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就可以非常顺利的解决了.比如下面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来解决了.(多媒体展示)问题1.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 到达点B 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 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 =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到si nco sta n0.01m )问题2.如图,当缆车继续由点B 到达点D 时,它又走过了200 m ,缆车由点B 到点D 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β,缆车上升了133.8m ,由此你能计算出∠β的大小吗?处理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推选代表组间展示汇报. 问题1、2都是三角函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就要求学生有从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数学模型的能力,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展示自己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训练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其中问题1是已知角求边长;问题2是已知边求角,学生交流后老师强调解题步骤,形成规范的解题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 1. 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展示汇报. 4.修订答案. 5.解后反思.【多媒体展示标准答案】设计意图:这一组题是借助科学计算器进行的三角函数的计算,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16s =sin =2000.275655.12m A BCABBC BC ∆∠∠=∴∴⨯∴≈1.解:在Rt ABC 中,C=90,,inA=,BC AB A=200sin16()°s 133.8s 0.66920042DEBD βββ∆∠====∴==∴=2.解:在Rt BDE 中,E 90,BD 200m ,DE 133.8min ,in目的是培养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规范解题的能力,教师做好板书的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并会按照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写规范的解题步骤,既会已知角求有关长度,也会已知长度,求角度,实现知识的和技能的正反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活动三:【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于任意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我们都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进行计算了.这样对于改造滑滑梯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下滑滑梯改造后占地多长吧.】解:在Rt ⊿ACB 中,tan BCBAC AC ∠=2tan BAC AC ∴∠= 22tan tan 20AC BAC ∴==∠5.50.AC m ∴=处理方式:由于前面已经分析到22tan tan 20AC BAC ==∠这一步,再加上刚才探究完科学计算器进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了,所以学生独立完成滑滑梯改造后占地多长应该易如反掌了.但是在解决完之后,一定要巡视指导学生注意答案精确度的要求,这是学生常常忽略的地方,使学生能规范的答题,完整的答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前后呼应,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二是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认真的研究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了.三、小结感悟,能力提升同学们,反思才能进步,总结方能提高,让我们就象虚心的竹子一样,打一节进步一节成长一步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何感想?学会了哪些方法?先想一想,再分享给大家.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师:再画龙点睛,展示知识结构,提出对学生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其中我们在利用计算器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时,其按键顺序和注意事项是值得我们重点识记的,就让我们再来共同回忆一下吧!】1.在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其按键顺序【以求tan182132'''的值为例】是在用计算器求角度时其其按键顺序【以已知sin α=0.9816求α的值为例】是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梳理,养成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培养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四、达标检测,反馈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很多!“学的好不好,一试便知道”.请同学们利用刚才你们的探究成果解决下面的问题,希望各位同学都能顺利通过我们开课伊始制定的目标考核.加油哇,聪明的孩子们!A组(必做题):1.用科学计算器计算:≈________.(结果精确到0.01)2.若tanA=2.7474,且∠A为锐角,则sinA= .A.0.9397B.0.3420C.0.9D.0.42303.为了方便行人推自行车过某天桥,市政府在10m高的天桥两端修建了40m的斜道.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B组(选做题):4.如图,伞不论张开还是收紧,伞柄AP始终平分同一平面内两条伞架所成的角∠BAC,当伞收紧时,结点D与点M重合,且点A、E、D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部分伞架的长度如下:单位:cm伞架DE DF AE AF AB AC长度363636368686(1)求AM的长.︒+56tan331(2)当∠BAC=104°时,求AD的长(精确到1cm).处理方式: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发现对今天所学知识掌握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辅导,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询问,做完的学生教师当堂批改,指出对错.若有时间A组第3题可以让学生黑板板书,师生共同点评,B组选做题第4题可以让A组学生到黑板尝试板演,旨在给其他志在攻坚的学生抛砖引玉,做个示范.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分层设置作业,注重基础的夯实,能力的提升.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更大的收获,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五、布置作业,课后促学A.必做题:课本P15第2题、第3题、第4题.B.选做题:课本P27第23题.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1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意义.2.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2.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引导.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课本P15引例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二、讲授新课1.用科学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讲解计算器的使用(参照课本)2.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计算器求出本节刚开始提出的问题.3.下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多媒体演示).(1)sin56°;(2)sin15°49′;(3)cos20°;(4)tan29°;(5)tan44°59′59″;(6)sin15°+cos61°+tan76°.(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一组既快又准确)4.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说明下列等式成立吗?(用多媒体演示)下列等式成立吗?(1)sin15°+sin25°=sin40°;(2)cos20°+cos26°=cos46°;(3)tan25°+tan15°=tan40°.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三、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有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m,缆车由点B到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β=42°,由此你能想到还能计算什么?四、随堂练习P17五、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计算器计算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2)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六、课后作业习题1.4的第1.2题§1.3.1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一)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熟练操作,求sin16°,cos42°,tan85°,sin72°38′25″.2.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1.1.1 诱导公式(一)【课题】:诱导公式(一)【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单位圆推导诱导公式,特别是学习从单位圆的对称性鱼任意角终边的对称性中发现问题(任意角α的三角函数值与,等三角函数值之间有内在联系),提出研究方法(利用坐标的对称性,从πα-πα+三角函数定义得出相应的关系式);2、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恒等式证明,并从中体会未知到已知、复杂到简单的转化过程;二、过程与方法1、理解诱导公式的推导方法;2、掌握诱导公式并运用之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以及简单三角恒等式的证明;3、培养学生化归、转化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诱导公式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教学难点】:相关角边的几何对称关系及诱导公式结构特征的认识。
【课前准备】:三角板、圆规、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导入课题I 重现已有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1、提问:试叙述三角函数定义2、提问:试写出诱导公式(一)3、提问:试说出诱导公式的结构特征4、板书诱导公式(一)及结构特征:诱导公式(一)sin(k ·2π+)=sincos(k ·2π+)=cos ααααtan(k ·2π+)=tan (k ∈Z )αα结构特征:①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值相等②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转化为求0°~360°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
5、问题:试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110°(2)sin1290°学生:(1)sin1110°=sin (3×360°+30°)=sin30°=21(2)sin1290°=sin (3×360°+210°)=sin210°(至此,大多数学生无法再运算,从已有知识导出新问题)为探索新知识做准备.。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教学设计
教案: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一、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借助单位圆,推导、识记和应用诱导公式;2.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内涵及结构特征,会初步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并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诱导公式的推导,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使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2.通过习题组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和理解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在课程中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以及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诱导公式的探究,利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和化简;2.利用四组诱导公式会进行简单的化简与证明。
(二)教学难点发现圆的对称性与任意角终边坐标的联系,及诱导公式的合理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三角函数的定义:设点P(x,y)是任意角α终边上不同于坐标原点的任意一点,则022>+==y x OP r ,定义 角α的余弦r x =αcos ,角α的正弦r y =αsin , 角α的正切特别地,当点P(x,y)为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即1==OP r 时,有角α的余弦角α的正弦角α的正切2、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的符号αcos αsin αtan3、角α与角α的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公式一: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通过公式一,我们就可以把绝对值大于2π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问题,转化为研究绝对值小于2π的角的三角函数问题. x =αcos y =αsin x y =αtan xy =αtan Zk k k k ∈=⋅+=⋅+=⋅+,tan )2tan(,sin )2sin(,cos )2cos(απααπααπαO x x xO O + + + + + + - - - - - -(二)、热身小试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38sin()1(ππ+ .319cos )2(π(四)、合作探究 变式、求 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进行探究探究1: 角π+α与角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联系。
三角函数的计算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想一想
为了方便行人推自行车过某天桥,市政府在10m高的天桥两端
修建了40m长的斜道.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
BC 10 1
如图,在Rt△ABC中,sinA=
,
AC 40 4
那么∠A是多少度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
“sin”、“cos”、“tan”键
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 16°,那么缆车垂
直上升的距离 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 m)
新知讲解
合作学习
如图,在Rt△ABC中,∠ACB=90°
,BC=ABsin16°
.
你知道sin16°
等于多少吗?
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呢?
tan 键,然后输入三角函数值,最后按
就可求出相应角度.
= 键
课堂练习
1.如图,一个人从山脚下的点出发,沿山坡小路走到山顶
点.已知坡角为°,山高 = 千米.用科学计算器计算小路
的长度,下列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A.
B.
C.
D.
【详解】在中, = 2 0° = ,
需要用科学计
你知道sin16°等
算器来进行计
于多少吗?
算.
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要用到以下按键:
例如,求sin16°的按键顺序:
第一步:按计算器
键,
第二步:输入角度值16,再按“=”。
屏幕显示结果sin 16°= 0.2756373558
sin1
sin
0.275 637 355
8
si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设计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计算》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函数思维。
但他们对三角函数的认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使用计算器进行函数计算还不太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能使用计算器进行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难点: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使用。
3.安排学生预习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函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函数?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计算方式。
同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尝试计算。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计算器计算不同角度的三角函数值。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3《三角函数的计算》是学生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通过计算一些具体的三角函数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对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计算三角函数值时,可能会对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记忆不牢,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巩固。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对如何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公式进行计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让学生能够熟练计算常见角的三角函数值。
3.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够熟练计算常见角的三角函数值。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常见角的三角函数值,实际问题案例。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知识点和做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常见角的三角函数值,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公式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运用。
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北师大版数九年级下册
第3节三角函数的计算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及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计算的实际问题.1.借助计算器,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提高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1.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2.感悟计算器的计算功能和三角函数的应用价值.【重点】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2.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计算的实际问题.【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科学计算器.2.复习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导入一:同学们小的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吧?如图所示,跷跷板AB的一端B碰到地面时,AB与地面的夹角为15°,且OA=OB=3m.你能求出此时另一端A离地面的高度吗?【问题】要求A离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就是求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所以只要求出sin B的值即可,但是15°不是特殊角怎么办呢?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解决.[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引出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导入二:如图所示,已知一商场自动扶梯的长l为13m,高度h为5m,自动扶梯与地面所成的夹角为θ,你能求出夹角θ的度数吗?【教师活动】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夹角θ,l,h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夹角θ的三角函数.【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发现sinθ==,由于不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尝试使用科学计算器求夹角θ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对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感知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使用科学计算器,在引出课题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利用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方法.[过渡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含有角度的运算,并且有些角度并非我们上节课所学的30°,45°,60°角等特殊角,对于非特殊角我们如何求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呢?一、用计算器计算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课件出示:如图所示,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m.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m)教师引导学生回答:1.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线段.2.本题的已知条件是,需要求出的条件是.3.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思考并反馈:1.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线段BC.2.已知条件是∠α=16°,AB=200m,需要求出的是线段BC的长.3.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为sinα=.根据学生分析,师课件出示解题过程:解:在Rt△ABC中,∠α=16°,AB=200m,根据正弦的定义,得sin16°==,∴BC=AB sin16°=200·sin16°.想一想:200·sin16°中的“sin16°”是多少呢?我们需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求出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需要用到sin,cos键和tan键.【教师活动】例如,求sin16°,cos72°38'25″,tan85°的按键顺序如下表所示.(课件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活动】同学们用自己的计算器按上述按键顺序计算sin16°,cos72°38'25″,tan 85°.看显示的结果是否和表中显示的结果相同.【教师强调】1.不同的计算器按键方式可能不同,所以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器探索计算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其他计算器计算三角函数值的方法.2.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万分位.【做一做】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计算器求出本节刚开始提出的问题.生得出:BC=200sin16°≈55.12(m).[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并注意在使用计算器求值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知识拓展]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按键顺序:第一步:按相应的三角函数键,即按下“sin,cos或tan”键;第二步:按下角度;第三步:按“=”键得到相应的三角函数值.【议一议】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m,缆车由点B到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算出什么?【教师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解决,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活动】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思路一缆车从A→B→D上升的垂直高度:在Rt△DBE中,∠β=42°,BD=200m,所以缆车上升的垂直高度DE=BD sin42°=200sin42°≈133.83(m),所以缆车从A→B→D上升的垂直高度为BC+DE≈55.12+133.83=188.95(m).思路二缆车从A→B→D移动的水平距离:在Rt△ABC中,∠α=16°,AB=200m,AC=AB cos16°≈192.25(m).在Rt△DBE中,∠β=42°,BD=200m,BE=BD·cos42°≈148.63(m).所以缆车从A→B→D水平移动的距离为AC+BE≈192.25+148.63=340.88(m).[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实际问题中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三、利用计算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度数[过渡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用计算器计算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如果知道了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计算器求出这个角度呢?道(如图所示).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教师活动】由已知条件如何求出倾斜角∠A的度数?【学生活动】生思考后,展示:解:如图所示,在Rt△ABC中,BC=10m,AC=40m,∴sin A===.【议一议】我们知道,给定一个锐角的度数,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都唯一确定.给定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个锐角的大小也唯一确定吗?为什么?【教师总结】我们曾学习过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HL定理.在上图中,斜边AC和直角边BC是定值,根据HL定理可知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当然∠A的大小也是唯一确定的.【教师点拨】和第一部分探究活动一样,如果已知三角函数值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计算器求角度.【师生活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sin,cos,tan键的第二功能“sin-1,cos-1,tan-1”和2ndf键.例如,已知sin A,cos B,tan C,.学生根据课本和说明书,自己探究计算器的操作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使用的计算器,探索具体操作步骤.学生按照教师展示的按键顺序,进行练习.【教师强调】1.显示结果是以“度”为单位的.再按°'″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2.,计算结果精确到1″即可.【做一做】你能求出上图中∠A的大小吗?【学生展示】sin A==0.25.按键顺序为:2ndf sin0·25=,sin-10.25=14.47751219,再按°'″键可显示14°28'39.04″,即∠A≈14°28'39″.[设计意图]相信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互助,求出锐角的度数,可由学生讲解调动其主动性,尤其让那些动手能力强的来做这项工作.然后再总结利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按键顺序,让学生学会及时总结规律,为进一步的学习与应用做好基础.[知识拓展]用计算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按键顺序:第一步:按2ndf键;第二步:,即按下“sin,cos或tan”键;第三步:按已知的三角函数值;第四步:;第五步:按°'″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1.运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及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方法.2.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四位学生用计算器求sin62°20'的值正确的是(小数点后保留四位)()A.0.8857B.0.8856C.0.8852D.0.8851解析:根据科学计算器给出的结果进行判断,sin62°20'≈0.8857.故选A.2.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数学课题学习中,某学习小组测得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7°,此时旗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影子的长度为24m,则旗杆的高度约为()A.24mB.20mC.16mD.12m解析:如图所示,∵AB⊥BC,BC=24m,∠ACB=27°,∴AB=BC·tan27°,把BC=24,tan27°≈0.51代入,得AB≈24×0.51≈12(m).故选D.3.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角(精确到1').(1)sin A=0.75,求∠A;(2)cos B=0.8889,求∠B;(3)tan C=45.43,求∠C;解:(1)∵sin A=0.75,∴∠A≈48°35'.(2)∵cos B=0.8889,∴∠B≈27°16'.(3)∵tan C=45.43,∴∠C≈88°44'.4.有人说,数学家就是不用爬树或者把树砍倒就能够知道树高的人.小敏想知道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如图所示,她测得BC=10m,∠ACB=50°,请你帮助她算出树高AB约为多少米?(注:①树垂直于地面;②供选用数据:sin50°≈0.77,cos50°≈0.64,tan50°≈1.2)解:在Rt△ABC中,BC=10,∠ACB=50°,则AB=BC×tan50°≈12,即树高约为12m.3三角函数的计算1.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2.用计算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度数一、教材作业【必做题】1.教材第14页随堂练习第1~4题.2.教材第15页习题1.4第1~3题.【选做题】教材第15页习题1.4第4,5,6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2015·威海中考)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ABC=26°,BC=5,若用科学计算器求边AC的长,则下列按键顺序正确的是()2.用计算器求sin20°+tan54°33'的结果等于(结果精确到0.01)()A.2.25B.1.55C.1.73D.1.753.(2014·陕西中考)用科学计算器计算:+3tan56°≈.(结果精确到0.01)4.如图所示,为测量旗杆AB的高度,在与B距离为8m的C处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56°,那么旗杆的高度约是m(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56°≈0.829,cos56°≈0.559,tan56°≈1.483)【能力提升】5.在Rt△ABC中,∠C=90°,BC∶AC=3∶4,运用计算器计算,则∠A的度数是(精确到1°)()A.30°B.37°C.38°D.39°6.(2015·南昌中考)如下左图所示的是小志同学书桌上的一个电子相框,将其侧面抽象为如下右图所示的几何图形,已知BC=BD=15cm,∠CBD=40°,则点B到CD的距离为cm.(参考数据:sin 20°≈0.342,cos20°≈0.940,sin40°≈0.643,cos40°≈0.766,结果精确到0.1cm,可用科学计算器)7.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精确到0.0001):(1)sin47°;(2)cos25°18';(3)tan44°59'59″.8.如图所示,在△ABC中,AB=8,AC=9,∠A=48°.求:(1)AB边上的高;(精确到0.01)(2)∠B的度数.(精确到1')9.如图所示,益阳市梓山湖中有一孤立小岛,湖边有一条笔直的观光小道AB,现决定从小岛架一座与观光小道垂直的小桥PD,小张在小道上测得如下数据:AB=80.0m,∠PAB=38.5°,∠PBA=26.5°.请帮助小张求出小桥PD的长并确定小桥在小道AB上的位置(以A,B为参照点,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sin38.5°≈0.62,cos38.5°≈0.78,tan38.5°≈0.80,sin26.5°≈0.45,cos26.5°≈0.89,tan26.5°≈0.50)【答案与解析】1.D(解析:由tan B=,得AC=BC·tan B=5×tan26°.故选D.)2.D(解析:sin20°+tan54°33'≈0.3420+1.4045=1.7465≈1.75.故选D.)3.10.02(解析:≈5.5678,tan56°≈1.4826,则+3tan56°≈5.5678+3×1.4826≈10.02.故填10.02.)4.12(解析:由题意知BC=8,∠C=56°,故AB=BC·tan56°≈8×1.483≈12(m).故填12.)5.B(解析:∵BC∶AC=3∶4,∴设BC=3x,则AC=4x,由勾股定理得AB=5x,∴sin A===0.6,运用科学计算器得∠A≈37°.故选B.)6.14.1(解析:如图所示,作BE⊥CD于E,∵BC=BD,∠CBD=40°,∴∠CBE=20°.在Rt△CBE中,cos∠CBE=,∴BE=BC·cos∠CBE≈15×0.940=14.1(cm).故填14.1.)7.解:(1)sin47°≈0.7314.(2)cos25°18'≈0.9041.(3)tan44°59'59″≈1.0000.8.解:(1)如图所示,过C作AB边上的垂线CH,垂足为H,∵在Rt△ACH中,sin A=,∴CH=AC·sin A=9sin 48°≈6.69.(2)∵在Rt△ACH中,cos A=,∴AH=AC·cos A=9cos48°,∴在Rt△BCH中,tan B===≈3.382,∴∠B≈73°32'.9.解:设PD=x,∵PD⊥AB,∴∠ADP=∠BDP=90°,在Rt△PAD中,tan∠PAD=,∴AD=≈=x,在Rt△PBD中,tan ∠PBD=,∴DB=≈=2x.又∵AB=80.0,∴x+2x=80.0,解得x≈24.6,即PD≈24.6m,∴DB≈2x=49.2(m).答:小桥PD的长度约为24.6m,小桥位于AB上距B点约49.2m处.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思维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教学时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对于新知的应用,由于学生缺乏经验和思考能力,容易产生困惑,所以教师要恰当地利用好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又有利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增加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进而改善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使用的科学计算器型号不统一,所以按键的顺序不一样,这样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麻烦,要分别给学生说明,耽误了一些时间,造成后面的教学环节处理得稍显紧张.第一,力争使用型号统一的科学计算器;第二,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再多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时间,使学生对计算器的操作达到熟练的程度.随堂练习(教材第14页)1.(1)0.8290(2)0.9367(3)1.0000(4)4.75442.∠θ≈56°1″3.山高约242.8m.4.约为51°19'4″习题1.4(教材第15页)1.(1)0.6249(2)0.9097(3)0.8844(4)0.82912.(1)1.5087(2)-0.24323.(1)71°30'2″(2)23°18'35″(3)38°16'46″(4)41°53'54″4.解:如图所示,在Rt△ADB中,BD=AD tan45°=60×1=60(m).在Rt△ADC中,DC=AD tan37°≈60×0.7536≈45.22(m),∴BC=BD+DC≈105.2(m).答:大厦的高度约为105.2m.5.约2°51'58″6.甲、乙两地间的坡角为5°8'34″.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是熟练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操作步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对计算器的实际操作,体会其操作步骤,并进行及时总结,力求做到熟练运用;在利用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步骤和选用合适的三角函数求未知量的方法,锻炼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14·荆门中考)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如图所示,我国甲、乙两艘海监执法船某天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某一时刻这两艘船分别位于钓鱼岛正西方向的A处和正东方向的B 处,这时两船同时接到立即赶往C处海域巡查的任务,并测得C处位于A处北偏东59°方向、位于B 处北偏西44°方向.若甲、乙两船分别沿AC,BC方向航行,其平均速度分别是20n mile/h,18n mile/h,试估算哪艘船先赶到C处.(参考数据:cos59°≈0.52,cos44°≈0.72)〔解析〕过点C作CD⊥AB于点D,如图所示,由题意得∠ACD=59°,∠DCB=44°,设CD的长为a n mile,分别在Rt△ACD中和Rt△BCD中,用a表示出AC和BC,然后除以速度即可求得时间,比较即可确定答案.解:如图所示,过点C作CD⊥AB于点D,由题意得∠ACD=59°,∠DCB=44°.设CD的长为a n mile,∵在Rt△ACD中,cos∠ACD=,∴AC=≈≈1.92a.∵在Rt△BCD中,cos∠BCD=,∴BC=≈≈1.39a.∵其平均速度分别是20n mile/h,18n mile/h,∴1.92a÷20=0.096a,1.39a÷18≈0.077a.∵a>0,∴0.096a>0.077a,∴乙船先到达C处.。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 1.3《三角函数的计算》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 1.3《三角函数的计算》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计算》主要介绍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初步认识,是后续学习三角函数应用的基础。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并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的函数知识,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函数这一新的函数类型,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三角函数的概念理解不深;2. 对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不熟悉;3. 对三角函数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指导,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概念;2. 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3.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函数的定义;2. 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3. 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练习题;2. 准备三角函数的计算器;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例如:“在直角三角形中,如何求解一个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呈现(10分钟)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概念。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像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角函数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精选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掌握计算三角函数值的方法;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3.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图像或实际场景来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比如画一张周期为2π的正弦函数图像,并让学生观察图像的特点。
2.正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教师介绍正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周期、对称轴等。
3.计算正弦函数值的方法教师通过例题来讲解如何计算正弦函数的值,例如计算sin(π/6)的值。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到π/6对应的点,然后再根据该点的坐标来计算sin(π/6)的值。
4.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和其他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教师介绍余弦函数、正切函数和其他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与正弦函数类似。
5.计算其他三角函数值的方法教师通过例题来讲解如何计算其他三角函数的值,例如计算cos(π/4)的值。
6.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计算身高和斜边之间的关系。
7.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概括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评估1.在课堂上布置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三角函数值的方法;2.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五、教学资源1.课本和教辅资料;2.黑板、彩色粉笔和投影仪。
六、教学反思1.对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三角函数的知识;2.在计算三角函数值的方法上,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1.3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学会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求已知三角函数值所对应的角度大小.2.数学思考: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问题解决: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4.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并喜欢学习数学.二、教学重点1.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2.用计算器求已知三角函数值所对应的角度.三、教学难点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四、授课类型网络新授课.1课时.五、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如图1-1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 m.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图1-11解:在Rt△ABC中,∠α=16°,AB=200 m,需求出BC.根据正弦的定义,sin16°=BCAB=BC200,∴BC=AB·sin16°=200×sin16°(米). 200×sin16°米中的“sin16°”是多少呢?αβDBCA我们知道,三角函数中,当角的大小确定时,三角函数值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随着角度的确定而确定.(教学说明:用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学生感兴趣并会以积极参与;为了计算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需要求出16°角的三角函数值,由此引出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问题.从而引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由于这个角不是特殊角,因此这里引出使用计算器计算的必要性.)2.实践探究新知讲授【探究1】用科学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到sin cos和tan键.例如,求sin16°,cos42°,tan85°和sin72°38′25″的按键顺序如下sin72°38′25″,看显示的结果是否和表中显示的结果相同.【探究2】在[课堂引入]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 m,缆车由点B到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暂停视频后,学生思考后得出)目标1:可以计算缆车从点B到点D垂直上升的高度.目标2:可以计算缆车从点B到点D水平移动的距离.主要是这两个目标,当然也不排除同学们会把上述2个问题进行加工得到距离和等问题链。
1.3 三角函数的计算 导学案(有答案)
1.3使用计算器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会用计算器由角求三角函数值,由三角函数值求角二、自主探究:阅读课本p14-16如图1-1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m.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解: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时,结果一般有10个数位,本书约定,如无特别说明,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万分位。
三.随堂练习2.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要先爬40°的山坡300m,再爬30°的山坡100米,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m)3.求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m)四.当堂测试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tan32°(2)cos24.53°(3)sin62°11’(4)tan39°39’39’’2.如图,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求该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答案:三.随堂练习1.略2.解:300×sin40+100×sin30=242.8 m答:山高242.8 m3.解:在直角△ABC中,AB=20,∠CAB=50°,BC= AB×tan50°在直角△ABD中,AB=20,∠DAB=56°,BD= AB×tan56°所以CD=DB-CB=AB×tan56°-AB×tan50°=20×(tan56°-tan50°)≈5.82米答: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是5.82米四.当堂测试1.略2.解:如图所示,在Rt△ADE中,∵∠DAE﹦45°,AE﹦60m∴DE﹦AE﹦60m.在RtRt△AEC中,∵∠CAE﹦37°,AE﹦60m,答:该大厦的高度约为105.2m.。
九年级数学下册 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2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借助计算器,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提高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2.形成实事求是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1.用计算器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2.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探究——引导——发现.教学准备计算器、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用小轿车越来越多,为了交通安全,某市政府要修建10m高的天桥,为了方便行人推车过天桥,需在天桥两端修建40m长的斜道.(如图所示,用多媒体演示)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生]在Rt △ABC 中,BC =10m ,AC =40m , sin A =AB BC =41.可是求不出∠A . [师]我们知道,给定一个锐角的度数,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都唯一确定.给定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个锐角的大小也唯一确定吗?为什么?[生]我们曾学习过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HL 定理.在上图中,斜边AC 和直角边BC 是定值,根据HL 定理可知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当然∠A 的大小也是唯一确定的.[师]这位同学能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很有条理地解释此问题,很不简单.我们知道了sin A =41时,锐角A 是唯一确定的.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来完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科学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Ⅱ.讲授新课1.用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师]已知三角函数求角度,要用到sin 、cos 、tan 键的第二功能“sin -1,cos -1,tan -1”和2ndf 键.例如:已知sin A =0.9816,求锐角A ; 已知cos A =0.8607,求锐角A ; 已知tan A =0.1890,求锐角A ; 已知tan A =56.78,求锐角A . 按键顺序如下表.(多媒体演示)上表的显示结果是以“度”为单位的.再按单位的结果.(教学时,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使用的计算器,探索具体操作步骤)[师]你能求出上图中∠A 的大小吗? [生]sin A =41=0.25.按键顺序为14.47751219°,再按2ndfDMS 键可显示14°28′39″.所以∠A =14°28′39″.[师]很好.我们以后在用计算器求角度时如果无特别说明,结果精确到1″即可. 你还能完成下列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题吗?(多媒体演示) 1.根据下列条件求锐角θ的大小: (1)tan θ=2.9888;(2)sin θ=0.3957; (3)cos θ=0.7850;(4)tan θ=0.8972;(5)sin θ=23;(6)cos θ=23; (7)tan θ=22.3;(8)tan θ=3; (9)sin θ=0.6;(10)cos θ=0.2.2.某段公路每前进100米,路面就升高4米,求这段公路的坡角.(请同学们完成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及时指导) [生]1.解:(1)θ=71°30′2″(2)θ=23°18'35″; (3)θ=38°16'46″;(4)θ=41°53'54″; (5)θ=60°;(6)θ=30°; (7)θ=87°25'56″;(8)θ=60°;(9)θ=36°52'12″;(10)θ=78°27'47″. 2.解:设坡角为α,根据题意, sin α=1004=0.04,α=2°17'33″. 所以这段公路的坡角为2°17'33″.2.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媒体演示[例1]如图,工件上有一V 形槽,测得它的上口宽20mm ,深19.2mm ,求V 形角 (∠ACB )的大小.(结果精确到1°)分析:根据题意,可知AB =20mm ,CD ⊥AB ,AC =BC ,CD =19.2mm ,要求∠ACB ,只需求出∠ACD (或∠DCB )即可.解:tan ACD =21910.CD AD≈0.5208, ∴∠ACD =27.5°,∠ACB =2∠ACD ≈2×27.5°=55°.[例2]如图,一名患者体内某重要器官后面有一肿瘤.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疗效,并且防止伤害器官,射线必须从侧面照射肿瘤.已知肿瘤在皮下6.3cm 的A 处,射线从肿瘤右侧9.8cm 的B 处进入身体,求射线的入射角度.解:如图,在Rt △ABC 中,AC =6.3cm ,BC =9.8cm ,∴tan B =BC AC =8936..≈0.6429. ∴∠B ≈32°44′13″.因此,射线的入射角度约为32°44′13″.注:这两例都是实际应用问题,确实需要知道角度,而且角度又不易测量,这时我们根据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即可用计算器计算出角度,用以解决实际问题.3.解直角三角形[师]我们讨论锐角三角形函数,都是将锐角放到直角三角形中讨论,又一次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你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有几个元素组成?[生]5个元素,两个锐角,两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师]根据我们所学知识,你知道这些边、角有什么样的关系吗?请同学们有条理地思考并回答.[生]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1)边的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 (2)角的关系:∠A +∠B =90°; (3)边角关系:sin A =c a ,cos A =c b ,tan A =b a ;sin B =c b ,cos B =ca, tan B =ab. [师]由前面的两个例题以及上节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都可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使实际问题都得到解决.Ⅲ.随堂练习1.已知sin θ=0.82904,求∠θ的大小. 解:∠θ≈56°1″2.一梯子斜靠在一面墙上.已知梯长4m ,梯子位于地面上的一端离墙壁2.5m ,求梯子与地面所成的锐角.解:如图,cos α=452.=0.625,α≈51°19′4″.所以梯子与地面所成的锐角约51°19′14″. 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并且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有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Ⅴ.课后作业习题1.5第1、2、3题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美国侦察机B 飞抵我国近海搞侦察活动,我战斗机A 奋起拦截,地面雷达C 测得:当两机都处在雷达的正东方向,且在同一高度时,它们的仰角分别为∠DCA =16°,∠DCB =15°,它们与雷达的距离分别为AC =80千米,BC =81千米时,求此时两机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精确到0.01千米)[过程]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称为仰角.两机的距离即AB 的长度,根据题意,过A 、B 分别作AE ⊥CD ,BF ⊥CD ,E 、F 为垂足,所以AB =EF ,而求EF 需分别在Rt △AEC 和Rt △BFC 中求出CE 、CF ,则EF =CF -CE .[结果]作AE ⊥CD ,BF ⊥CD ,E 、F 为垂足,∴cos16°=80CE.∴CE =80×cos16°≈80×0.96=76.80(千米). ∵cos15°=81CF,∴CF =81×cos15°≈81×0.97=78.57(千米).依题意AB =EF =CF -CE =78.57-76.80=1.77(千米). 所以此时两机的距离为1.77千米. 板书设计§3.3.2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二)1.提出问题:如何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例如;sin A =41,那么∠A 是多少度呢?2.熟练掌握用科学计算器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 例如:sin A =0.9816,∠A =________.cos A=0.8607,∠A=________;tan A=0.1890,∠A=________;tan A=56.78,∠A=________.3.需要知道角,而角又不易测量的实际问题.例1(V形槽)例2(放射性治疗肿瘤)。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1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1一.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计算》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了解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识较为模糊,对其计算方法和使用范围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函数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
2.难点:三角函数计算规律的探索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三角函数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角函数计算的相关课件,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
2.实例材料:收集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入和巩固知识点。
3.练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高度、角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进而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三角函数计算1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九 年 级 数 学(下) 教 学 设 计课 型 新 授 主 备:戴常兴 修改:课 题 :1.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问题. 教学重点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2.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一、课前预习:阅读可本15--17页,(1)学会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2)完成引例及随堂练习。
二、课内检测1、若α为锐角,且tan α=33,则α= ,sin α= ,cos2α= . 2、在Rt △ABC 中,∠C=90°,①若∠A=60°,c=8,则a= ,b= 。
②若c=23, b=2,则tanB= ,面积S= 。
③若AC:BC=3:3,AB=6, ∠B= ,AC= ,BC= .3、在Rt △ABC 中,∠C=90°,AB=4,AC=1,则cosA= 。
4、如图:直角三角形ABC 中,边的关系有:勾股定理 : 角的关系有:两锐角互余:边角关系有:sinA= ,cosA= ,tanA=SinB= ,cosB= ,tanB=三、合作探究探究一:用科学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1、学习课本16页,掌握求一般函数值的按键顺序2、求下列各式的值(1)sin56° (2)sin15°49′(3) cos20 (4)tan29°(5)tan44°59′59″注意:不同的计算器按键方式可能不同,探究二: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 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30°,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导学: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选择与未知边BC 和已知边AB 有关的三角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设计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1. 本章前两节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sinα、cosα、tanα值的具体意义,并了解了30°,45°,60°的三角函数值.2. 学生已经学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及平方运算,对计算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二、教学任务分析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当面临实际问题的时候,如果给出的角不是特殊角,那么如何解决实际的问题,为此,本节学习用计算器计算sinα、cosα、tanα的值,以及在已知三角函数值时求相应的角度.掌握了用科学计算器求角度,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意义,对于理解sinα、cosα、tanα的值∠α之间函数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起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知识与技能1. 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 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具体的实例,形成三角形的边角的函数关系,并通过运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边角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感悟计算器的计算功能和三角函数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三、教学过程分析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复习引入、探索新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外探究.第一环节 复习引入活动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前段时间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课题.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三边的关系: 222a c b =+,两锐角的关系: ∠A+∠B=90°. 边与角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 c a B A ==cos sin ,c b B A ==sin cos ,baA =tan , 特殊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引入问题:1、你知道sin16°等于多少吗?第二环节 探索新知活动内容一:ABsin16°米中的“sin16°”是多少呢? 我们知道,三角函数中,当角的大小确定时,三角函数值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随着角度的确定而确定.对于特殊角30°、45°、60°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和含这些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而对于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该怎么办?我们需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求出这些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1sin A ?4A =∠=2、已知则1.用科学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到和键.我们对下面几个角的三角函数sin16°,cos72°38′25″和tan85°的按键顺序如下表所示.(多媒体演示)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16°sin 1 6 = sin16°=0.275637355cos72°38′25″cos72°38′25″=0.2983699067tan85°tan85=11.4300523同学们可用自己的计算器按上述按键顺序计算sin16°,cos72°38′25″,tan85°.看显示的结果是否和表中显示的结果相同.(教学时应注意不同的计算器按键方式可能不同,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器探索计算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也可以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计算器计算三角函数值的方法)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结果一般有10个数位,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个约定.如无特别说明,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万分位.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计算器求出本节刚开始提出的问题.用计算器求得BC=sin16°≈0.2756.[问题]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在Rt △ABC 中,∠α=16°,AB=200米,需求出BC. 根据正弦的定义,sin16°=200BCAB BC, ∴BC =ABsin16°=200 sin16°≈55.12m.对问题进一步探索:当缆车继续由点B 到达点D 时,它又走过了200 m ,缆车由点B 到点D 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β=42°,由此你能想到还能计算什么?学生思考后,有如下几种解决方案:方案一:可以计算缆车从B 点到D 点垂直上升的高度.方案二:可以计算缆车从A 点到D 点,一共垂直上升的高度、水平移动的距离.用计算器辅助计算出结果:(1)在Rt △DBE 中,∠β=42°,BD =200 m ,缆车上升的垂直高度DE =BDsin42°=200sin42°≈133.83(米).(2)由前面的计算可知,缆车从A →B →D 上升的垂直高度为BC+DE=55.12+133.83=188.95(米).(3)在Rt △ABC 中,∠α=16°,AB=200米,AC =ABcos16°≈200×0.9613=192.23(米).在RtADBE 中,∠β=42°,BD =200米.BE =BD ·cos42°≈200×0.7431=148.63(米).缆车从A →B →D 移动的水平距离为BE+AC =192.23+148.63=340.86(米). 活动目的:对教材中的问题,需要求出16°角的三角函数值,由此引出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的计算问题.实际教学效果: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出边角的关系,并对问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对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进行理解,对实际问题进行体会,由此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产生探索的欲望.活动内容二: 课前提出的问题41sin =A ,则∠A 等于多少.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实际问题:[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小轿车越来越多,为了交通安全及方便行人推车过天桥,某市政府要在10 m 高的天桥两端修建40m 长的斜道.请问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 (如下图所示)活动目的:通过上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sinA =41=AC BC ,再求∠A ,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已知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每个同学都积极探索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办法与途径.寻求方法活动内容:练习掌握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键的第二功能 “sin -1,cos -1,tan -1”和键.例如: ①已知sinA =0.9816,求锐角A. ②已知cosA =0.8607,求锐角A. ③已知tanA =56.78,求锐角A.按键顺序如下表: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A=0.9816sin -10.9816=78.99184039cosA=0.8607cos -10.8607=30.60473007tanA=56.78tan -156.78=88.99102049 上表的显示结果是以“度”为单位的.再按 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这一环节的引例中sinA=41=0.25.按键顺序为 .显示结果为sin -10.25=14.47751219°,再按 键可显示14°28′39″,所以∠A=14°28′39″.(以后在用计算器求角度时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结果精确到1″即可.)(教学时,给学生以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使用的计算器,探索具体操作步骤.)活动目的:前一环节课已经学习如何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通过本环节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科学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的大小,即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键的第二功能 “sin -1,cos -1,tan -1”和 键.此外,通过这一环节促进学生的可逆性联想.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利用科学计算器由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反过来求相应的锐角的大小,并从中体会用科学计算器解决问题的优势,体会了三角函数值和对应角度的对应关系.活动内容(练一练):下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多媒体演示).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56°;(2)cos20.5°;(3)tan44°59′59″;(4)sin15°+cos61°+tan76°.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一组既快又准确) 答案:(1)sin56°≈0.8290; (2)cos20.5°≈0.9367; (3)tan44°59′59″≈1.0000;(4)sin15°+cos61°+tan76°≈0.2588+0.4848+4.0108=4.7544. 2.已知sin θ=0.82904,求锐角θ的大小. 答案:θ≈56°活动目的:通过上面的练习,使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掌握利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大小的方法,并能进行不同角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计算器解决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锐角的大小的问题(包括函数值为无理数的情形).第三环节:例题讲解例1.求图中避雷针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m).解:∵2050tan ,2056tan BCBD =︒=o∴︒=56tan 20BD ︒=50tan 20BC∴m BC BD CD 82.550tan 2056tan 20≈-=-=︒︒例题2:工件上有一V 形槽,测得它的上口宽20mm,深19.2mm,求V 形角(∠ACB)的大小(结果精确到1°).第四环节:随堂练习练习1: 某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ABCD,坝顶宽CD=3m,斜AD=16m,坝高8m,斜坡BC 的坡比为1:3,求斜坡BC 的坡角∠B 和坝底宽AB.A B N2. 如图,根据图中已知数据,求△ABC 的面积.BC3. 如图,根据图中已知数据,求AD.D32°4cm 46°AB C第五环节课堂小结活动内容:谈一谈:这节课你学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从数学方法、数学思维与科学工具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实际收获:学会了运用计算器计算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由三角函数值求角;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认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与科学工具的功能,增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三个方面解决问题的意识.第六环节布置作业习题1.4.第七环节课外探究活动内容:拓展创新演练:如图,某地夏日一天中午,太阳光线与地面成80°角,房屋朝南的窗户高AB=1.8 m,要在窗户外面上方安装一个水平挡板AC,使光线恰好不能直射室内,求挡板AC的宽度(结果精确到0.01 m)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锐角三角函数模型的过程,鼓励学生用计算器完成复杂的计算,从而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进行数学的解答.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对于实际问题,一旦建立了数学模型,在已知边和角的关系求边,或者已知边和边的关系求角,都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会学生怎样使用科学计算器,然后多给几个例子计算,以便熟练的掌握.学生在抽象三角函数的模型是关键,这里应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不能操之过急.备选练习一、选择题1、王英同学从A 地沿北偏西60º方向走100m 到B 地,再从B 地向正南方向走200m 到C 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 地 ( )(A )350m(B )100 m(C )150m (D )3100m2、如图1,在高楼前D 点测得楼顶的仰角为30︒,向高楼前进60米到C 点,又测得仰角为45︒,则该高楼的高度大约为( ) A.82米 B.163米 C.52米 D.70米3、一艘轮船由海平面上A 地出发向南偏西40º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B 地,再由B 地向北偏西10º的方向行驶40海里到达C 地,图145︒30︒BAD C则A、C两地相距().(A)30海里(B)40海里(C)50海里(D)60海里4、利用计算器求sin30°时,依次按键则计算器上显示的结果是( )A.0.5 B.0.707 C.0.866 D.15、王英同学从A地沿北偏西60º方向走100m到B地,再从B地向正南方向走200m到C 地,此时王英同学离A地( )(A)150m (B)350m(C)100 m (D)3100m6、一次数学活动中,小迪利用自己制作的测角器测量小山的高度CD.已知她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为1.6米,小迪在B处测量时,测角器中的60AOP∠=°(量角器零度线AC和铅垂线OP的夹角,如图);然后她向小山走50米到达点F处(点B F D,,在同一直线上),这时测角器中的45EO P''∠=°,那么小山的高度CD约为()A.68米B.70米C.121米D.123米(注:数据3 1.732≈,2 1.414≈供计算时选用)二.解答题1.οοοο30tan45cos60sin430cos22-•+2.οοο60cos260tan345sin+-3.οοοο30sin245tan60sin2145cos-+4.160sin260sin60tan3230sin45tan222+---οοοοο5.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15°,点D 在AC上,且AD=BD,利用此D CBA11图,求tan15°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