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合集下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5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进程的重要性《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的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律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

”所以,《决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显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说明,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就是革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必须把改革纳入法治建设轨道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

党的执政历史表明,实行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正确选择。

我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必定是一个法治的国家,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保证。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政治纲领,也是中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目标。

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法治。

法治社会意味着民主立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以及有效的监督制度的社会。

”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意义、目的谈几点看法:一、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期。

在这关键的转轨期间,为了在市场活动,建立市场竞争秩序,宏观调控,资源配置,政府职能转变、司法的公正等方面,需要公平、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把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99年中国对《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我1国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开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9年宪法修正案”宣告了人治主义的破产,它标志着人治和专制将随着21世纪的到来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应该清醒地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体现了党的意志,而且体现了国家和全民的意志,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将永远载入中国法治建设的史册。

二、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法制建设16字方针的理解

法制建设16字方针的理解

法制建设16字方针的理解法制建设16字方针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法制建设方面的基本方针,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加强和完善中国的法制体系,确保国家的法律权威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首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味着在国家层面上,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将为国家的治理提供准则和规范,确保政府的权力行使合法、公正,为人民的权益和自由提供保障。

其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意味着在社会层面上,要推动社会各界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建立起一种文明法治的社会风尚。

这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要加强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建设,提高执法人员和法官的专业素质,确保执法公正、司法公正。

此外,法制建设16字方针还强调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即建设一个公正、民主、法治、有信仰、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意味着法制建设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权益,更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实施这一方针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监督和司法独立,确保法律的公正适用和司法的独立公正;加强法治能力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为法制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之,法制建设16字方针的核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这一方针的目标是建设公正、民主、法治、有信仰、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法治能力建设和法律监督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权益的保障才能得到有效实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 5 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目录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定义 (1)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2)三、依法治国 (3)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五、总结 (9)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定义。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指出,到下世纪初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199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1982年宪法进行修改,将法治与法治国家予以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念。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以宪法为核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总目标,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核心要义是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确保我国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促进我国法治建设实现新的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包括:加强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权益,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文化,提高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等。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包括: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教育和法治研究,提高执法司法能力和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维护人权的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党同法律、法治关系的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意义在于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社会公平正义水平,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全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需要加强党的领导,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增强执法司法公正、公平、公开的能力,使法律真正成为制约和规范各方行为的有力工具。

全面依法治国还需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宏大的法治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坚守法治制度的红线,努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制定和修改法律,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确立法律权威,加强法律的适用和实施,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2.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办事,推动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务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 建设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加强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和司法透明度,提升司法服务水平,依法保障公民的司法权益,实现公正审判和公正执法。

4.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5. 加强法制建设和法治监督:健全法制规范,规范行政行为,加强监督机制,严肃处理违法乱纪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6. 增强法治保障能力: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和法治能力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法律制度,提升法治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通过法治建设,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化的目标。

具体目标包括:
1.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宪法的核心地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框架。

2. 健全法治政府: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法规制定和执行,保障公民权益。

3. 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独立、公正、高效的审判机构和法官队伍,保障公民的司法权益。

4.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增强法律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氛围。

5. 健全法治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6.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法治改革,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

通过实现以上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旨在建立起一个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国家,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法的基本理论之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的基本理论之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四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实施“依法治国”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

十四大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中,党中央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和保障,必须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做到改革开放与法制建设的统一。

为此,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专门提出了法制建设方面的目标,即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和行政执法机制,提高司法和行政执法水平;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和法律服务机构,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这些目标的提出,反映了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已经体现出依法治国的要求。

按照上述目标,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法制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加快。

这些法律、法规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刑事、民事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基本法律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对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宏观调控、加强社会保障等问题的明确认定,形成了公司法、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仲裁法、预算法、审计法、劳动法等一系列专门的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轮廓初步显现出来。

在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还认真履行和改进监督工作,加强对法律实施的检查监督。

对各项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人大常委会也进行了有效的审议和监督。

为进一步在全党和全社会树立法制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建设,根据中央的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全国广大城乡普遍开展了普法教育,对同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各种重要法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

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从1994年12月起,党中央开始不定期地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专门的法制讲座。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商标权的法律保护方式
第七节 证券和期货法律制度
一、证券法律制度
(一)证券与证券法
1、证券的概念 2、证券市场的构成与功能
2、证券经营机构
(二)证券机构
1、证券市场监管机构 1、股票发行 2、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
(三)证券发行的法律规定
(四)证券交易的法律规定
1、证券上市制度
2、证券交易禁止行为: (1)内幕交易; (2)操纵市场; (3)传播虚假信息;(4)欺诈客户。 3、证券纠纷的处理
1、代位权 2、撤销权
第四节 担保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保证
(一)保证的设立 (二)保证责任
四、质押
(一)动产质押 (二)权利质押
三、抵押
(一)抵押和抵押权 (二)抵押权的设定 (三)抵押权的实现
五、留置 六、定金
第五节 物权法律制度
一、物权与物权法
(一)物权的概念与种类 (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1、物权法定原则 2、一物一权原则,即一个物上只能设定一个 所有权 3、公示、公信原则,即物权的设定、转移必 须公开、透明、并采用不动产登记、动产交 付的规则,以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维护 交易的安全和秩序。
四、夫妻关系
(一)夫妻人身关系 (二)夫妻财产关系
1、夫妻共同财产 2、夫妻个人财产 3、夫妻约定财产
六、离婚
(一)离婚的方式
1、登记离婚 2、诉讼离婚
(二)离婚的法律后果
第三节 合同法律制度
一、合同的订立
(一)订立程序
1、要约 2、承诺
(二)合同条款 (三)缔约过失责任
二、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的生效 (二)合同的无效 (三)合同的可变更、可 撤销 (四)合同效力待定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本文旨在探讨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现实意义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特征,具有以下重要性和现实意义:1. 维护社会稳定与公平正义。

法治建设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平正义水平,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约,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2. 面向未来的发展需要。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

法治建设有利于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法律环境,为各类主体的创新和投资提供保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 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有利于优化国家治理结构和政府职能,提高治理效能,增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

二、现实挑战与对策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但我们应该有信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1. 完善法治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制定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的漏洞和空白;完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程度;健全司法体制,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

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普及法律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加强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养培养。

3. 健全法治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全面依法治国的监督制度,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与检查,提高法律的刚性执行;加强司法独立监督,确保司法公正和权威;推动社会监督,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4.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交流与借鉴,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法治理念和经验,提高我国法治建设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法律秩序的构建和规则制定,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发挥积极作用。

我国将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入宪法是在()年.

我国将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入宪法是在()年.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是( )。

A. 1988年宪法修正案
B. 1993年宪法修正案
C. 1999年宪法修正案
D. 2004年宪法修正案
答案解析
C
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

1999年宪法修正案中将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表明依法治国是在宪法下的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是以尊重宪法的权威为核心的法治国家。

故正确答案为C。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信息传递的加快,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我们社会的冷漠、道德的丧失。

虽然我们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进行弘扬和宣传,但是社会上一些让人心寒的事件还时有发生。

因而我国更应该加强法治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应当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道德健全的国家,而且应当是实行法治的国家。

关键词:法治,道德建设,法律体系一、什么是“法治”“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

而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从而保证国家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二、为什么要进行“法治”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依靠德治来治理的国家,从孔子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的“仁政”思想到现在的“八荣八耻”,都显示出我国正努力地建设道德健全的社会。

1)“法治”是“德治”的保障而今社会上道德腐败现象严重,有些人通过利用人们对弱者同情心来索求钱财。

06年南京“彭宇案”的发生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现在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

扶起跌倒老人本应是中国传统美德所提倡的行为,但事件主人公彭宇却因好心搀扶起跌倒老人而被告上法院并被要求进行赔偿,这不仅让搀扶老人的年轻人彭宇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且也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自“彭宇案”后,各地陆续发生年轻人看到跌倒的老人和孩子却不敢上前搀扶,导致老人或者孩子死亡的事件。

同年,还是在南京,两名大学生在雨天看到万元却不敢捡起,用书包和衣物将钱财包裹后躲到一两米外的地方守着等待施主;2011年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车碾压,18人路过却不对其进行施救等类似事件的发生,正是“彭宇案”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人们不敢单纯的去救助弱者,以免陷入官司的泥潭。

由此可见,道德的约束力是有限的,仅仅通过道德来治理国家的力度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对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公司、企业上层管理人员等有权势的人对平民的不公正的欺压仅仅通过道德谴责,并不能真正使他们得到警醒,甚至有可能依旧我行我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班级:软件S09-4班学号:41 姓名:段俊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第一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是我们党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

一、依法治国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关于民主法制的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精髓,就是依法治国。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加强法制的大政方针,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980年,他强调:“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

”邓小平关于民主法制问题的大量精辟论述,构成了闪耀着思想光辉的民主法制理论。

这一伟大理论从1978年起就指引我们国家逐步走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路。

从8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开展,中国也进一步认识到加强民主与法制的迫切性。

改革使人们较清楚地看到旧体制的弊端;开放则使人们认识到如果法制不完善,国外或境外的技术或资金就难于进入中国大陆。

90年代初,中国宣告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至少就立法而论,近几年来,中国大踏步地增加立法,为迎接“依法治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

总之,绝大多数中国人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逐步体会到必须实行依法治国。

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式,一切经济活动和行为都要遵循价值规律,它是建立在各经济主体之间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并且承认其各自物质利益的基础之上。

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产权明晰化、运行机制竞争化、市场行为规范化、宏规调控科学化是它的主要特征。

2024年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课件

2024年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课件
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社 会创造力。
推进权力清单制度
明确政府各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接受社会监 督。
19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01
02
03
完善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 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 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 大行政决策程序。
2024/2/29Biblioteka 2024/2/2931
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应对全球性经济挑战
提出中国方案,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2024/2/29
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
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更 加完善。
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 康共同体。
2024/2/29
完善司法监督体系,加强对行政行为 的司法审查力度,保障公民、法人和
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强化人大监督
加强和改进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 的监督工作,提高监督实效。
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畅通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渠道,鼓励 和支持公众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
21
反腐败斗争形势及策略部署
认清反腐败斗争形势
2024/2/29
10
法律法规体系梳理与评估
01
对现行法律法规进 行全面梳理,形成 清晰、科学、系统 的法律法规体系。
02
开展法律法规的立 改废释工作,及时 修改、废止不适应 改革发展要求的法 律法规。
03
加强法律法规的配 套制度建设,增强 其系统性、整体性 、协同性。
04
建立法律法规实施 后评估机制,及时 评估其实施效果, 为修改完善提供科 学依据。

第二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有法可依: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 依法办事:树立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
法治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
能力目标:
一、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实 际看待法治问题。
(3)我国法律体系的性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本质性规 定。我国要形成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
4.我国法律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主要 体现在四个方面:
(1)在经济领域,我国法律体系始终坚 持保障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 制度。
(2)在政治领域,我国法律体系始终坚 持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领导,保障人民 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法治:就是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来 治理国政,管理社会。
2.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 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 务,保证国家各项事业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
(3)从结果讲,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的培 养应立足于树立学生对法治的信仰。
四、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 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 律监督等法制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 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 领导。
课堂小结
2.法律体系的特点
(1)具有整体统一性 (2)具有内在协调性 (3)具有相对稳定性 (4)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个总目标是《决定》的灵魂,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实现总目标抓手具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决定》旗帜鲜明地向全社会释放了正确而明确的信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方向和道路。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他来判断这个党。

《决定》提出这个总目标,就是要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保证依法治国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保证和根本要求。

要解决中国法治建设问题,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绝不全盘照抄照搬和全面移植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要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走传承的道路、发展的道路、改革创新的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等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

《决定》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由以下五大体系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我国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今后完善法律规范体系的工作重点是提高立法质量。

一是在立法体制和机制方面,扩大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强化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性: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依法治国:1、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2、地位: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从尊重宪法开始地位: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如:国家性质、根本任务……普通法规定: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如《劳动法》、《教育法》等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一、普通法律是根据宪的制定,是宪法的具体化。

第二、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违背、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违宪而被宣布无效。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意义: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

宪法是一切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在很多人心目中,宪法是高高在上的一部大法,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你认为呢?(1)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

(2)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它既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行为的最高规范。

我们每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宪法的最大权威?(1)我们要树立宪法意识,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规范,并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2)我们青少年也要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心国家管理事物。

(3)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自觉行使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权,是维护宪法权威的表现小结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1、含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2、地位: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3、作用: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任务。

集体经济:1、含义: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2、地位: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1)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2)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非公有制经济种类:1.个体经济: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

2.私营经济:企业资产属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以获利为目的的私有制经济。

3.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中境外资本部分、外商独资企业。

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解决就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平等竞争,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树立法律的权威你知道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人治”轻视法律,谁的地位高,权力大,谁就说了算。

“法治”要求国家的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而改变,要求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如何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要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2、维护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权威地位3、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4、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国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地位:前提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有法必依地位:中心环节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

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武装力量和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及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不得违背法律。

执法必严地位:关键就是严格执法,要求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

要求:纠正3种错误现象:违法必究地位:重要保障含义: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遵照法律给于惩处,不容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怎样树立法律的权威?4每一个公民都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

5青少年更应该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学会依法办事。

1、依法行政的重要性P81①②③④2、依法行政的含义3、依法行政的重心和实质依法治官、依法治权4、如何有效依法行政(1)政府管理立法的加强(2)行政机关依法决策行政人员依法管理关注我们的人身权利(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人身权利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权只是维护做人尊严的一个方面,还应该自觉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也要切实维护好自己的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等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的强大的生命力:(1)各项事业都在不断发展,制度在不断完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文化事业正走向繁荣。

(2)进入21世纪,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文化发展等方面又取得了骄人成绩。

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1、根本原因:我们逐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根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基本路线:1、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2、主体:全国各族人民3、一个中心:经济建设4、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5、根本途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6、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项基本原则:(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也有监督权一、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监督1、法律有效实施的必要性:(1)国家制定法律,就是要让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有效遵循和执行,成为每个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

(2)再好的法律如果得不到贯彻执行,只能是一纸空文。

2、怎样做到司法公正?遵循法律程序,对案件进行公平的审理,作出正确的裁判。

3、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司法公正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秩序。

4、法律监督的作用(重要性)(1)实行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维护司法公正,需要加强法律监督;(2)缺少有力的监督,权力就可能会被滥用,就会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5、法律监督的途径(1)党的监督(2)人民群众的监督(3)社会组织的监督(4)法律监督检查机关的监督(5)社会舆论的监督二、我们行使监督权1、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性(1)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支持和监督。

(2)我们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国家、集体的利益,与社会生活中的违法和不公正现象作斗争。

2、我们如何行使监督权(1)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依法通过多种渠道,采用不同形式行使监督权。

(2)采用合乎法律程序和法律规范的。

3、具体合法的方式和途径(1)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的方式(2)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3)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直接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在法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正义的化身,是人民的保护神。

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就是关爱社会,关爱民生,关爱我们自己。

我们也有隐私权地位:隐私权也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隐私权:就是公民有隐瞒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未经本人允许不得将其公开的权利。

公开他人的隐私不具有违法性,不构成侵权?(1)为社会公共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需要而公开他人的私事。

(2)公民为维护个人权利的需要在必要范围内了解他人的隐私。

我们如何维护隐私权?当我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可以自行采用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1)尊重他人隐私,不仅符合法律的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

我们只有尊重他人的隐私权,自己的隐私权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2)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尊重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是建设文明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

怎样尊重他人的隐私权?(1)树立隐私意识,不干涉他人私事,不打听不传播他人的秘密,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2)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责任可以保证隐私的安全,信誉可体现对他人的忠诚。

(3)要提高我们的文明觉悟和道德素质。

作为家长,应该以什么方式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的?张玲母亲的做法是不对的。

因为日记内容属于隐私,未经张玲允许,其他人不能看。

作为家长,了解子女的思想状况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侵犯子女的合法权益。

可以采取朋友式的交谈,或找老师了解情况,或找子女的朋友、同学了解情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