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终关怀(四)价值与意义
• 其次,临终关怀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临终关怀是现代社会最具人性化的一种医 学发展,它不仅顺应了医学模式转变的趋 势,而且还适应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向。临 终关怀的发展,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 道德要求的,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我国 医疗卫生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尊 老敬老”优良传统文化的体现。
安乐死(二)历史
• 英国在1936年率先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英国 上议院也曾为安乐死提出动议,最终以35票反对、 14票赞成被否决。 • 很快,倡导安乐死的观念很快感染了欧洲各国。 • 德国纳粹势力借安乐死的口号,拟订强迫“安乐 死”的纲领,将2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是犹太人) 投入了纳粹帝国的“安乐死中心”,以安乐死为 名而行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之实。从此欧洲人一 听到“安乐死”三个字便会不寒而栗,安乐死成 了笼罩在他们心头的不祥阴影。
临终关怀(三)特点
• 以病人为中心,它针对住院病人各自的特 点,以控制症状,姑息对症和支持疗法为 主,采取生活护理、临终护理和心理、精 神上的慰藉。临终关怀的目的不是要延长 患者的生存时间,而是希望提高患者的生 存质量,让濒死患者在减少身心痛苦之时, 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温暖,包括家属的 亲情与照护,使他们满怀尊严,宁静、坦 然地辞别人生。
安乐死(二)历史
• 英国在1936年率先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英国 上议院也曾为安乐死提出动议,最终以35票反对、 14票赞成被否决。 • 很快,倡导安乐死的观念很快感染了欧洲各国。 • 德国纳粹势力借安乐死的口号,拟订强迫“安乐 死”的纲领,将20多万人(其中大多数是犹太人) 投入了纳粹帝国的“安乐死中心”,以安乐死为 名而行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之实。从此欧洲人一 听到“安乐死”三个字便会不寒而栗,安乐死成 了笼罩在他们心头的不祥阴影。
临终关怀(五)存在的问题
• 首先是经费不足,资金来源匮乏。国外临 终关怀机构的经费大多来自众多的慈善团 体,而我国的临终关怀医院能获得社会捐 款的渠道较少。如1992年,由中国老年基 金会、中国老年报社和北京松堂临终关怀 医院联合建立的“夕阳工程”正式启动, 可是三年中从社会得到的捐款仅有9726元。 由于效果不佳,这个曾与“希望工程”遥 相呼应的工程不得不停止运行。
安乐死(二)历史
• 16世纪西方乌托邦的倡导者托马斯· 莫尔 (Thomas More)认为,痛苦难忍、救治无方的 病人应该允许利用药物无痛苦地自杀。 •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威廉姆斯(Wilianms)提 议,医生不仅可以使用麻醉剂缓解病人的疼痛, 而且可以将此作为结束人的生命的手段。他的提 议一提出立即遭到英、美医学界的广泛反对。 • 可见,提倡自杀、助死及安乐死的种种见解、议 论在西方社会早就存在某种思想基础,虽然同时 也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势力。
临终关怀(一)发展简史
• 临终关怀始于中世纪欧洲,最初是教会为患病的 朝圣者修建的庇护所。 • 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始于英国的桑德斯 (D.G. Saunders) 医师在1967年7月于英国伦敦东南方 的希登汉建立了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医院。 • 1974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临终关怀方案 • 日本 在1981年建立起第一所临终关怀机构 • 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荷兰、瑞典、挪威、 瑞士、法国、印度、也陆续设置这样的机构。 • 1988年上海、天津等地也开始建立临终关怀医院 与临终关怀研究中心
安乐死(二)历史
• 对死亡方式的处置在西方历史上从来就是争论不 休的议题。从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开始就有不少人 为追求或维护人的尊严而采取了自杀的方式结束 生命;与此同时,希波克拉底学派则对轻易了结 自己的生命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西方基督教的兴 起更是强化了此类反对的意义,基督教以信仰上 帝为主旨,坚持生命神圣的观念,认为任何自杀、 安乐死与堕胎等处置生命的方式都是不允许的, 都是违背上帝意志的罪恶行为。基督教文化背景 下的生命神圣论影响是巨大的,直至今日,它仍 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判断基础。
临终关怀(二)兴起背景
• 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我国 为例,以往的传染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 势,而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 的位次则不断前移,逐渐成为主要死因, •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均表现为一个相对缓慢 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临终患者的数量日益 增多。如何加强对临终患者的治疗护理, 已成为现代社会对医学的强烈要求。
临终关怀(五)存在的问题
• 临终关怀不仅需要人道主义的全面关怀与周到细 致的服务,而且在服务实施上也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经费来源困难,投入严重不 足,因而与国外临终关怀医院相比,无论是服务 条件与设施,还是总体上的服务水平,都存在相 当的差距。有的临终关怀医院为了解决经费问题, 往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既是普通医院,又 从事临终关怀服务,从而出现人力、精力和财力 上的顾此失彼。再加上缺乏一支稳定的从事临终 关怀的队伍,护理力量也显薄弱,离临终关怀的 理想要求相去尚远,还亟需全社会关心和重视。
安乐死(三)安乐死的伦理之争
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 第一,对患者本人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 第二,对患者家属来说可以解除他们心理与经济上的负担。 • 第三,实施安乐死对社会而言也符合社会公益原则。
安乐死
•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本意是 指“无痛苦幸福地死亡”,其初衷是要表达人们 的一种希冀和向往:在身心安泰之中走完人生最 后一程路,从容地告别人生。类似于中国人的寿 终正寝、无疾而终的“优死”之意。 • 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概念已与本原意义相去甚远, 它虽然也被称作“优死”或“好死”,但不是本 原意义上的身心安泰、神情愉悦地笑迎死亡,而 通常是指身患绝症的病人,于治愈无望、生命垂 危而又极度痛苦的情形下,自愿要求尽早结束生 命,在此前提下所实施的保持人的尊严与安详的 死亡处置方式。
临终关怀(四)价值与意义
• 第三,临终关怀是一种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的临终 处置方法。把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相对照,两者的 对象都是临终患者,但在患者临终阶段的处置上 是有所不同的。安乐死作为一种死亡方式,虽然 也是出于对临终患者身心痛苦的关怀,希望赋予 临终患者死的尊严,然而它只是求助于无痛的迅 速死亡,以此来摆脱无法解脱的痛苦,忽略了在 患者临终过程中的全面关怀,尤其是给予心理上、 心灵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料。
临终关怀(五)存在的问题
• 我国的医疗体制规定,医疗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 同承担。但是临终护理不仅要承担医疗费用,还 需承担护理费用,因此,高额支出使为数不少的 临终患者无力承担。有些地方虽然实行了医疗体 制改革,但是并未给予临终关怀医院以政策和经 济上的支持,如北京的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曾两次 申报,但都未能纳入医疗保险范围,致使临终关 怀医院陷入困境。现在中国已有几百家临终关怀 医院或设立临终关怀病区的医院,比较规范的约 100多家。然而多数临终关怀医院的经营并不理 想,有的只能勉强维持,有的则是负债经营。
安乐死(三)安乐死的伦理之争
• 西方国家首先倡导安乐死,并为之争论探讨长达半个多 世纪,其过程反复曲折,至今依然步履艰难。 •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少数学者发表文章介绍 国外的安乐死概念,并主张在我国也应考虑实施安乐死。 此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开展过关于安乐死问题的讨 论。1986年,陕西汉中发生了关于安乐死的诉讼案,历 时5年才告判决。此案从案发到一审判决,可谓一石激 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反响强烈,议论沸沸扬扬。 • 审理此案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我国医学界、 法学界、哲学伦理学界及其它社会各界以此为契机,掀 起了安乐死在我国的讨论、研究热潮,并对中国的传统 伦理思想,有关的医学观念、法律法规提出了疑问。
临终关怀(四)价值与意义
• 首先,临终关怀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 精神在生命问题上的体现,不仅表现于解除人们 肉体上的病痛或物质生活上的改善,而且还应该 充分体现在注重人们精神上的危机以及临终阶段 的关怀上。每个人都希望生得顺利、活得幸福、 死得安详。当一个患者处于生存无望的人生终末 阶段时,除了缓解肉体的痛苦,最需要的就是能 享有人间的温暖、社会的尊重、精神的照护、以 及亲情的关怀。临终关怀恰好能满足这样的需求。
安乐死(一)分类
• 安乐死分为主动安乐死与被动安乐死。 • 主动安乐死是通过医生或其他人之手运用药物等 手段加速结束病人的生命,即所谓“仁慈杀死”。 有的医生为病人准备好药剂、针筒以及选择好注 射部位,然后由病人自行动手注射,这称之为 “仁慈助死”。 • 被动安乐死一般是指撤除患者赖以维持生命、拖 延时日的体外循环装置、人工呼吸装置与其它辅 助设施,或放弃必需的医疗措施,使患者等待死 神的降临自然逝去。
临终关怀(二)兴起背景
• 随着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老年人的预期寿命也在增长,整 个世界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也将 步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 的老年人口中,年迈体衰、身患重病、丧 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照顾的老人(特 别是终末期癌症患者)有数十万之众,因 此,在人生历程的最后阶段,如何能得到 特别的关怀和照顾,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安乐死(二)历史
• 时过境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铲除了德国 纳粹法西斯统治机器之后,安乐死的不祥阴影也 逐渐随之烟消云散。 • 战后,类似英国自愿安乐死的团体组织不断涌现, 很快遍及欧洲20多个国家。但这仅仅是一些鼓吹、 倡导安乐死的团体,要真正实施安乐死并不是容 易的事,因为几乎所有国家的立法机构(除了荷 兰)都未认可主动安乐死并为之立法,因而在这 些国家要实施安乐死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法律 保障。
临终关怀与安乐死
临终关怀
发展简史 兴起背景 特点 价值与意义 存在的问题
安乐死
分类 历史 伦理之争
临终关怀
•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 ) 是对临终阶段的病人包 括其家属的一种“特殊服务”,实际上也是一种 对临终患者处置死亡的方式。 • 临终关怀主要是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包括医 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照护,使临终 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痛苦得以缓解,生命质量 得以体现,生命受到尊重,同时,病人家属的身 心健康也能得到关照,最终使病人能够无痛苦、 无遗憾、安详或舒适地告别亲友和人生,走完人 生的最后旅程。
安乐死(一)分类
• 根据意愿:分为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 死。
• 自愿安乐死是指针对患者明确表示或曾有 过要求安乐死的愿望,而实施安乐死; • 非自愿安乐死则是对未曾表示过愿意安乐 死的患者实施安乐死,这通常是指一些无 行为能力的患者,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表达 他们本人的意愿。
安乐死(一)分类
• 对于被动安乐死,虽然存在争议,但容易 得到人们的宽容。 • 安乐死问题的焦点是主动安乐死。 绝大多 数人都认为,实施安乐死必须得到患者本 人的同意,除了那些无行为能力的患者。 即使是这样的患者,也不能随意的作出对 其安乐死的决定,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审 核,甚至法院的判决
wk.baidu.com
临终关怀(三)特点
• 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综 合、持续性的护理治疗。根据每一位患者 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临终关怀计 划,并努力帮助每一位患者尽可能了解自 己的病情与发展,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或潜 意识中产生相应的抗体,以配合医生和护 士的治疗和护理。
临终关怀(三)特点
• 临终关怀不仅对病人采取积极的支持治疗和护理, 而且还给予病人、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能 正视、承受现实。同时,也关心家属的身心健康, 使病人和家属始终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而 共同去坦然面对生存与死亡问题。 • 由此可见,临终关怀对临终患者实行的是一种全 方位的人道主义服务,它的目的不是要盲目地投 入大量医药、设备去救治回天无望的病人,它也 杜绝简单、冷漠、草率地对待病人,而是希望让 临终病人在人生的最后历程中,于身心两方面都 能充分感受人间的温暖,真正体现出他们的生命 价值和生命尊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