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 作业评价
- 批改作业: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 点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 反馈学习效果: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结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 作业展示:定期组织作业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能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科学思维与创新: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四要素。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5.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含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实验步骤、实例分析等内容,以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6. 作业布置: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题目,包括理论题、实验操作题和生活实践题,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溶解度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解读,溶解度与溶液组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度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搅拌棒、固体溶质、溶剂。

2. 课件:溶解度曲线图、相关动画。

3. 教学资源:溶解度实验报告单、问题讨论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

2. 探究溶解度概念实验演示: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3. 讲解溶解度四要素解释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的含义。

4. 绘制溶解度曲线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 应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曲线与溶液组成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及应用。

7. 作业布置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溶解度的概念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掌握溶解度的基本单位(克/100克溶剂)和表示方法。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1. 溶解度的基本单位讲解溶解度的单位(克/100克溶剂)及其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展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分析并比较它们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中关于溶解度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题意,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溶解度实验的方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步骤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短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溶解度对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定义,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能够运用溶解度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2.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取溶解度曲线,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了解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能够预测在不同条件下溶解度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认识到溶解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溶解度曲线、实验操作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将包括溶解度曲线的识别、计算溶解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我会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正确概念。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外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然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掌握溶解度对于学习化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名为《溶解度》的教案,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影响因素;2.了解公式C= n/V的含义,能够使用该公式计算溶液的浓度;3.掌握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掌握公式C= n/V的应用;3.学会计算溶解度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1.如何解释溶解度的概念,以及其与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2.如何正确计算溶液的浓度以及溶质中解离出溶解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1.导入教师可以使用洛阳玻璃花的实例来引起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或者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化学实验现象,如溶液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讲解2.1 概念讲解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种类等,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

2.2 公式的讲解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可以讲解公式C= n/V的应用方法。

同时,需要向学生讲解浓度和摩尔浓度的区别,并在讲解中举例操作。

2.3 溶解度计算讲解如何计算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溶解度的过程来进行。

需要向学生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同时需要教授溶解度计算过程中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练习为了检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组织练习环节。

练习分为定量计算和定性描述两种。

定量计算环节可以让学生亲自计算溶解度或浓度,而定性描述环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些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

四、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手段:1.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2.提供适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3.使用多媒体工具来呈现教学内容;4.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解度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解度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四要素。

3. 案例分析: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溶解度曲线的变化。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溶解度曲线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剩余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继续编写。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课后作业评估: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课堂氛围:营造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溶解度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溶解度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3.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4. 生活中的溶解度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溶解度四要素。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其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现象,引出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溶解度四要素的关系。

3. 实践: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变化,绘制溶解度曲线。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5. 应用:举例说明溶解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溶解度与洗涤剂的选择、药物溶解度与疗效等。

6. 练习: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溶解度四要素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报告、课后习题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分析、生活应用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溶解度在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 介绍溶解度相关的化学原理,如溶质溶剂相互作用、溶解度平衡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溶质、溶剂等。

2. 多媒体课件:溶解度定义、溶解度曲线、生活实例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

2.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习题:1. 简述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的方式引起了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但在导入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溶解度的概念并不清晰,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详细地解释和阐述溶解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在讲解溶解度的基础知识时,我使用了图表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组成部分和原理,但部分学生对于图表的理解并不到位,未来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图表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本质。
③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板书应展示溶解度曲线的判断方法,以及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彩色粉笔、图案设计等手段,增加板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在介绍溶解度的概念时,可以使用生动的图片或图标来展示溶解度的四要素;在介绍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时,可以使用图表或示意图来展示溶质、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在介绍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时,可以使用流程图来展示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观察评价: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是否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通过观察,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测试评价:在课堂小结环节,我会通过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例如,我会提问学生:“溶解度的概念是什么?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或者设计一个小测试,让学生写出溶解度的四要素。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溶解度曲线来描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变化。

2. 通过对溶解度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度。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2. 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学会从曲线中获取有用信息,如溶解度、溶解度变化等。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4.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预测溶解度变化、选择合适的溶剂等。

5.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理解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导入新课。

3. 学习溶解度曲线:教师展示溶解度曲线,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曲线特点,掌握从曲线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5. 应用溶解度曲线: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 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堂练习:九、课后作业:1. 复习溶解度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完成课后练习。

2. 调查生活中与溶解度相关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十、拓展延伸:1. 研究液体物质的溶解度: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物质的溶解度,了解液体溶解度的特点。

2. 溶解度在工业中的应用:教师介绍溶解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溶剂提取、结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

《9.2溶解度》教案9.2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能力。

3.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验活动,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吸引他们对本节课的关注。

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怎样计算溶解度?在何种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发生变化?2.实验操作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讨论。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3.知识点概括通过实验活动的引入和实验步骤的讲解,对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概括。

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学生的角度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易懂。

4.知识点拓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一些例子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饮用水中的溶解度问题等,让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课堂练习通过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答题练习。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操作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学生实验数据和课堂练习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和个人活动,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体会本课教学活动以实验为主,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为目标,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又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液状态)。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解读。

2. 溶液组成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含义。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溶解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溶解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转化。

4.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分析。

八、教学难点:1. 溶解度单位的换算。

2.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九、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溶解度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让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测量技巧。

3. 演示实验: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案例分析:利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程度。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解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溶剂、温度)。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2. 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饱和溶液、溶剂、温度3. 溶解度的单位及表示方法4.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5. 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及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2. 难点:溶解度的单位及表示方法、溶解度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交流、讲解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单位及表示方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

3. 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4.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让学生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并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度的奥秘。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3. 引导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进行溶解度的比较和分析。

七、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饱和溶液的制备、溶解度的测定实验。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颗粒大小。

3. 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分析: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溶解度曲线的交叉点。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曲线的比较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教案

课题 2溶解度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认识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察看、剖析实验现象,并能概括出相应的看法。

(2)学习经过实验解决问题。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两方在必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变的辩证唯心主义思想。

(2)建立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的看法。

教课要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看法。

教课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看法。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看法。

教课方法实验、对照,概括,练习、联系实质。

教具准备教师器具;投影仪。

学生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 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 复习发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构成?[ 学生活动][ 引入 ] 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可否无穷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讲话]1 .能2.不可以[ 过渡 ] 下边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商讨这个问题。

[ 投影 ] 活动与研究1 .取装有20mL 水的烧杯操作加入 5g 化,拌再加5g“氧化,拌再加5mL水,拌象│2.用硝酸取代化操作象加入 5g 硝酸,拌再加“硝酸,拌⋯⋯加再加硝酸,拌冷却[学生活,教巡][相互沟通 ]( 由一同学描绘象、,其余各提出异)[]1 .在必定条件下,化不可以无穷溶解,当不可以溶解,加入水,又能溶解。

2.在必定条件下,硝酸也不可以无穷制溶解,当不可以溶解,高升温度,又能溶解。

[提 ] 上述活的“必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1.必定温度2.必定量的溶[追 ] 假如不指明两个条件。

可否某物的溶解量是有限的?[学生、回答 ]不可以。

因我能够改温度。

改溶的量,使溶无穷制地溶化。

[引 ] 我把必定条件下不可以溶解溶的溶液叫和溶液,相反。

能溶解溶的溶液叫不和溶液。

[思虑 ] 大家依据才的剖析,和溶液与不和溶液的科学看法。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溶解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 《溶解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优质课教案(溶化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法,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含义三、教学难点结晶的方法四、教学打算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五、教学过程环节(溶化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化度的含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化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化度数据,了解溶化度变化规律。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化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探究溶化度曲线三、教学难点溶化度概念的认识四、教学打算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环节解析:加水和升高温度只能使其变得更加不饱和,而搅拌只能加速溶化,不能增加溶质的量,参加硝酸钾固体可以使其变饱和。

6.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参加氯化铵晶体,以下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考查目的:对饱和溶液的理解,推断溶液是否饱和。

答案:C。

解析:肯定温度下,不饱和氯化铵溶液中可以继续溶化一局部氯化铵固体,到达饱和以后不能够继续溶化氯化铵固体,所以溶质质量先增加,后不变,C图符合。

7.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到达饱和状态的方法是〔〕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参加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有KCl晶体析出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参加少量KCl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考查目的:推断溶液是否饱和。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认识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了解常见物质间的溶解度,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且体验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化学课内实验设计与掌握;通过实验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能够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掌握溶解度的测定方法、认识常见物质间的溶解度、认识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掌握化学课内实验设计;开展实验活动,能够分类,区分和测定物质的溶液;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爱好;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培养环保意识;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感性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导入:制定学习目标,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过程:1、溶解度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a、设备设置及实验原料准备:设计好实验步骤和管路,准备好所需实验器材与药品。

b、实验操作:(请根据教材上实验操作板书,具体实验操作由教师完成)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具体内容老师可以用各种方式,比如口述,视频,PPT等方式呈现给学生。

3、常见物质间的溶解度a、教师通过图像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一些溶解度比较高的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铜、糖等。

b、让学生观察图像,对比后记录下不同物质之间的溶解度的异同。

4、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a、教师通过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例子,如用盐水漱口、吃糖果等来引导学生认识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让学生自行添加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并且能够解释其原理。

(三)小结归纳: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溶解度的有趣及应用,及生活中重要性,并且给予较为直观的指导与归纳。

(四)情感体验:让学生可以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工程思想,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溶解度》教案(实用8篇)

《溶解度》教案(实用8篇)

《溶解度》教案(实用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活动总结、实习报告、演讲稿、规章制度、心得体会、自我鉴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activity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self-evaluation,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溶解度》教案(实用8篇)《溶解度》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学生发言]1.能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

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

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

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讨论][学生发言][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氧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质”四个字)[提问]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讨论、总结][投影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

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

此说法对否?为什么?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氧化钠溶液不饱和。

”这句话是否正确?[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上述练习答案]1.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2.此说法不正确。

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

3.不正确。

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分析、讨论]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结论]饱和溶液−−−−−−→[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讨论]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质饱和溶液[结论不饱和溶液−−−−−−−−−→(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

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交流实验现象。

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

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定的尺度。

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

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

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

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

[板书]一般情况下: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升温、增加溶剂量降温、执法溶剂、加入溶质[投影练习]某硝酸钾溶液在20’c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C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

这句话是否正确?[答案]温度升高后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作业]习题l板书设计课题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定温度下,在——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佴下。

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般情况下:饱和溶液:升温、增加溶剂量不饱和溶液降温、执法溶剂、加入溶质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在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学生回忆并作答][引入新课]在课题1一一溶液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探究]可投影展示以下内容,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的烧杯中加日入氯化钠。

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小加入硝酸钾都邮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克20°C水中加入氯化钠。

向100克20°C水中加入硝酸钾。

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者的溶解能小3.向100克20°C水中加入氯化钠自至饱和。

向100克20°C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

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学生活动][互相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

[补充]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

[引导]结合上述总结及教师的补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四个要素。

[学生总结发言][小结]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能力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

[引导]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思考并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板书]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

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过渡]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

[投影]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C时的溶解度)[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这些关系吗?4人一小组,组内竞争,争当冠军。

[学生活动][课堂练习]1.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的物质。

这句话是否正确?2.20°C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所以碳酸钙是溶物质。

3.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食盐属于溶物质。

[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可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答案:1.不正确。

通常所说的不溶物即难溶物,溶解度<0.01 g。

(请学生结合以下投影资料理解本题)2,难3.易[投影]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喜爱用银制器皿盛放食物招待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人们发现,牛奶等食物放入银器皿后,不易腐败,能够保存比较长的时间。

这是为什么呢?一般认为,银是不溶于水的。

但实际上,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

把食物放人银器皿后,总有极微量的银溶解于水,因此水中就有了银离子。

银离子能有效地杀死细菌,因此食物就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投影][教师指引]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转折]列表法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

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绘制溶解度曲线1.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敷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用大一些的纸,每小组合作绘制一张,贴在墙上。

2.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C和85°C时的溶解度。

4.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活动中的2、4两个内容)[讨论结果]2.溶解度曲线比较直观。

因为我们可以从溶解度曲线上得知:①不同物质在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曲线相交时的含义。

③能很快地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④曲线的走向。

3.25°C时NaCl的溶解度是33克,KCl的溶解度是34克,NH4CI的溶解度是38克,KNO3的溶解度是38克。

85°C时NaCl的溶解度为37克,KCl的熔解度为51克,NH4Cl的溶解度是68克,KNO3的溶解度是186克。

4.可得到以下信息:①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子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

例:68°C时NaNO3与KNO3溶解度相同,都是134克。

②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投影][设问]从这一溶解度曲线能得到什么不同信息?[回答]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