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考一:讨论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docx

行考一:讨论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docx
行考一:讨论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docx

讨论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行政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行政学界兴起的一门以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学分支学科。公共政策是环境的产物,行政生态环境的发展会对公共政策体系带来系统性的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引发行政生态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根据公共政策的条例对我国共政策环境进行分析来看我国行政生态环境现状分为以下几种:(一)异质性

异质性是指在相同时间内的社会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由于这种现象存在的不协调,使其表现出强烈的反差。我国的多样的经济形式,多元的价值观念都迫使着公共行政带有明显的多元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步比较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并不现实,政治体制的变革需要在摸索中前进。从行政组织角度来看,我国在各大中城市建立了完善的公关行政机构,保证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提供,在各种各样专业化强的部门和领域中也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并配套设置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然而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如同这样的公共设施并没有配套完全,在实际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宗教、宗族等组织所充当了主要力量。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水平的仍需不断提高,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依然是农业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百姓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中部及西部地区仅仅能满足温饱水平,一些偏远地区甚至还没有脱离贫困。这些经济的差距导致了其他关联的方面出现不均衡。从整体上看,中国正处于过渡阶段,异质性普遍存在于我国社会的更个方面。

(二)重叠性

重叠性是指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行政行为往往受到非行政标准的影响,行政机构不能照常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不能完成行政任务时,却又要借助非行政组织来完成任务。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我国政府组织结构初具规模,随着改革开放和逐渐步入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迅速发展,政府办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数量也随之增长,管辖范围也慢慢的扩大,政府机构的建设日益完善,政府权力也迅速膨胀。由于市场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各个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机构建设有一定的盲目,因而创建了许多类似的部门,部门间职权关系模糊,相互间存在着权利的争夺,政府机构过于庞大使得办事效率并不高。行政机构的不健全严重阻碍了经济基础的发展。以国务院的机构改革为例,国务院从1982年精简机构至今已经进行了5次改革(第6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已通过人大表决),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再者由于传统思想和各种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行政机构的改革已成为了我国现阶段改革过程中所要解决的最大的难题。

而我国行政生态环境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政治环境影响因素

政治环境对于公共决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发展和存在的基础,行政系统适应其政治环境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可以确定合理的行政目标和决策方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行政生态规律,来能动地改造社会,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提高.克服和消除一切不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东西。公共决策伴随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一,宪法的制定确立了基本政治制度是政府决策管理活动的法律根本和行政权力的来源,第二,政治制度规定着行政主体的产生、职权范围乃至活动方式。第三,政治体制还决定着行政系统接受政治意识形态的程度,从而把这些意识形态通过公共政策的方式呈现出来。

(二)文化环境影响

文化环境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公共决策的制定,并且文化底蕴愈加深厚,文化要素积累的愈加厚重,其对公共决策影响也就越深越长久。行政文化往往与文化环境相适应,行政文化是各种社会文化环境的各种要素提炼浓缩而形成的行政主体内在的理念、感情、意识、行政理念和行政道德。

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公共决策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但文化环境对公共决策的作用通常是隐性的但却不可小觑。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中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现了创意者对政府管理的情感、动机、态度和理想,这些通常来自于社会中的文化环境,因此文化环境制约着行政主体的发展形式。

(三)经济环境影响

作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经济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出发点。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依附于经济环境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公共政策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从一定程度上说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意识形态的表现。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与经济环境并不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通过强制力来分配其重要的生产资源:劳动力和土地。发展到产品经济时,公共政策成为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要素密不可分,掌握着国家各种经济资源,通过国家计划,具体地组织和协调着整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它并不具体组织和协调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而是从宏观上以各种间接地手段调控者经济环境的发展,努力维持社会的平和。简要概括为:(1)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2)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3)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些具体的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政府职能、机构设置、管理方式和领导作风等都必须努力实现相应的转变。

结合我国现有情况来看我国行政生态环境对于公共政策改善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培养参与性民主公众政策环境

随着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公众渴望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觉悟的变化,民主社会的不断进步,政府决策权力的不断下放。决策从原来的独立决策慢慢向群体决策开始转变。这些变化促使政府在制定、实施公共政策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时,不单单是管理层内部自行讨论决定的封闭型决策,不单单只是依靠想这个执法人员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处理社会事务,而是要更多的举行听证会等,更多的汲取专家和民众的意见,共同商议共同管理。这样做从一方面,可以使参与者逐渐了解政府的行政方式,掌握参与公共行政活动的规则和规律,参与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促使了民众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随着民众参与的增多,方便政府从各个角度了解民情,有助于决策的制定,并且通过民众与政府的深层次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助于民主和谐社会的建立。(二)强化法治型公共政策环境

由于我国正处于过渡性社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等相关行政法规、规章的权威是当前最根本的十强,在现实的行政生活和工作中,凡是包含有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法制程序进行,并且整个过程都要受到有效地法制监督。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另一种形式,各个主体都有确切的法律规范,这就要就政府的公共决策也要符合法制的相关规定,依法行政受法监督。另一方面,政府官员带有是“理性经济人”的色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效益,如果没有具有强制力的监督机制,公共决策很难具有公平性,不能具有实际的效果。强化政府行政合法化、规范化,通过法治和行政、道德伦理来教育和强化行政行为品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6年1月考试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特别说明:本门课本学期启用了新教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资料在橙色的《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书上,没有领这本指导书的同学请赶快到班主任处领取。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含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法律化:就是政策执行组织和成员根据相应的政策执行职责,凭借着公共权力,配置政策资源,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指国家有关机构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赋予这些政策相应的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 3.政策方案的评估和论证:是对备选政策方案的手段措施、有效性、将产生的后果等方面所作的一系列分析、证明和综合评定,从不同的角度为方案抉择提供科学依据。 4.评估主体:是指政策评估者的主体构成,包括决策者和执行者、专业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以及政策的目标群体等。 5.政策效果:是指在一定成本投入基础上的执行结果。 6.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损益分析? 答:损益分析是将政策过程中准备付出或已经付出的代价与已经取得或准备取得的收益的大小相比较,衡量其得失的一种方法。 2.什么是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考虑如何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使政策效益达到最大化的方法。 3.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哪两个方面? 答:(1) 保证政策内容的合法性,此为其一般性目的或政治意义所在。公共政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政治活动,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合法性是它的必然指向。 (2)保证政策结果的有效性,此为其特定目的或管理意义所在。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一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即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环保、水利、文物、园林之间, 代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公众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 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 开放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 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 媒体的含义及作用 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 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 、电子杂志等。本文所说的“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 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媒体有着传递信息、协调管理、教育娱乐功能, 同时还具有监测社会环境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媒体也肩负着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 可以分为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 公共政策的介绍及其性质 公共政策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公共管理的手段, 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 即政府过程,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过程。即政策制定阶段为:公共问题的产生; 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利用媒体,使其对公共政策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媒体的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热情 二、媒体的多元性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兼顾各方利益平衡 三、媒体的开放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白色污染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 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 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 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噁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类(按章节顺序) 1、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经由政治过程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方法、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2、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及其相关部门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3、公共利益: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它不同于国家利益和集团(体)利益,也不同于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 4、政策工具:是指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6、政策议程: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等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政策讨论,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7、公共政策制定:指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针对政策问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拟订、评估、选择、决定政策方案的过程。 8、公共政策目标:指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方案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9、政策方案规划:指政策议程确立后,为实现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拟定和评估政策措施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10、政策方案抉择的合法化:指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进行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11、公共政策执行:指政策主体(或机构)为实现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将政策内容贯彻落实于政策对象的行动过程。 12、公共政策的监控:指对公共政策过程(制定、执行等)进行督促、检查、指导、纠偏的过程。 二、简答题(按章节顺序,或与论述题在类型区分上有所偏差) 1、公共政策的本质——1)公共政策是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2)公共决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政策主体尤其是执政党和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3)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互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2、公共政策的特征——具有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是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具有针对问题的回应性与对同类问题的普遍适用性;兼具稳定性与变动性;体现公平性与效率性。 3、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横向形式构成分为: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纵向形式构成分为: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4、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依据政策的层级性或涵盖性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5、公共政策的功能——引导与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促进发展的功能。 6、公共政策有哪些系统——主体系统;客体系统;支持系统;环境系统。 7、从市场的角度看政府能力是什么——从市场角度看,政府能力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协调,实质上是公共政策如何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8、公共利益确定的原则——具有公共性;确定主体的公共性;内容确定具有合理性;确定程序具有正当性;损益的补偿性。 9、公共利益形式有哪些——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 10、怎样看待公共政策利益代价——公共利益与代价之间的关系有四种类型:1)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宽(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国防政策)。2)利益范围宽,代价范围窄(环保政策、反垄断政策)。3)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宽(残疾人政策)。4)利益范围窄,代价范围窄(最低工资保护政策、强制医疗保险政 策)。 针对利益与代价,关键的问题是相关的利益群体是否认可, 力争做到动态的平衡。 11、基本的政策工具有哪些——一般理解的政策工具包括行 政命令、法律、经济、说服、教育等。陈振明认为政策工具分为: 市场化工具,包括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 包、分权与权力下放、公私伙伴关系、内部市场、产权交易;工 商管理技术,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 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企业流程再 造技术;社会化手段,包括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服务、 公私伙伴关系、公众参与听证会。 12、西方决策过程理论模型有哪些——分为认识论模型和社 会本质理解的模型两大类,认识论模型主要有理性决策模型(包 括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渐进决策模型、政治系 统模型;社会本质理解的模型主要有政府机构—制度模型、集团 模型、精英模型。 13、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是什么——“上下来去”模型。 1、政策的元认识过程,1)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从 实践获得认识,提炼理论的过程。2、政策的社会认识过程,1) (政策制定)从群众中来,由民主到集中。2)(政策执行)到群 众中去,由集中到民主。3、政策的社会操作过程,1)(政策制 定)调查研究,总结一般。2)(政策执行)试验与推广,由一般 到具体 14、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公共性与关联性,具体指 公共政策问题总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并需要公共力量加以解决; 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的出现与解决会牵涉到相关的其它问题。2)客 观性与主观人为性,公共政策问题发生于日常社会生活中;公共 政策问题的认定又受到决策者的价值观、利益关联性的影响。 15、公共政策问题的分类——(课件中主要谈了两类)1) 按问题发生的社会领域分为:自然灾害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 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外交问题、民族问题等。2)按问题发 生的区域分为: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地方性问题等。 16、公共政策问题提出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政治领 袖、政党组织、大众传媒、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17、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与分析的实质是什么——1)界定 政策问题,即弄清政策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2)分析现实与利益 主体的价值理念、期望值、固有规范之间所存在的差距,利益主 体的不满足感。3)在方法上问题分析强调问题的界定、分类、溯 源等。4)为决策议程做准备。 18、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的方法有哪些——1)边界分析法; 2)多角度分析法;3)类别分析法;4)原因层次分析法;5)头 脑风暴法;6)德尔菲法(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7)假设分析法。 19、政策议程的类型——公众议程;传媒议程;公共部门议 程(政府议程)。 20、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1)问题必须明朗而 严重,或出现突发性危机事件。2)利益群体(集团)的诉求。3) 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的预测性发动。4)要有正常民主和开 放的觉察机制,特别是大众媒体对政策问题的强烈反应。5)民意 代表的呼吁或者以议案的形式提出。 21、公共政策目标分类——1)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是最 基础的或叫元目标;2)具体的政策目标(政策目标的指标化), 指标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政治指标、幸福指标。 22、政策规划方式有哪些——1、单一方式,政策规划的主 体只有政府;2、多元方式,主体有政府组织、利益集团、社会公 众、政策研究咨询组织、信息支持组织等。 23、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信息完备;系统协调,包括协 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政策与旧政策的关 系;科学预测;现实可行性;政府主导与民主参与;稳定可调; 多重方案,且相互独立。 24、政策方案评估的方面——1)价值评估:为什么设计这 一方案? 为了谁的利益?期望达到什么效果?2)效果评估:正面效果、 负面效果。3)可行性评估: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 性、行政可操作性。4)风险评估:灾害风险、社会风险。 25、政策执行的原则——1)忠实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 3)实现政策执行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4)将原则性与灵 活性相结合,创造性执行政策。5)效益原则。 26、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1)行政、组织手段。2)法律手 段。3)经济手段。4)思想政治教育手段。5)技术手段。 27、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1)财物资源,主要是经济支撑。 2)人力资源,必需的人力以及人力的政治、道德和业务素质。3)信 息资源,执行状况的信息、政策客体的反馈信息。4)权威资源,权 威的大小、权威的影响力。5)制度资源,有相应的制度配套,制度 是否完善。 28、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1)政策执行主体。执行组织 结构合理、权责明确。执行人员的利益因素、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 知识水平、个人能力、执行方式。2)公共政策对象。政策对象的利 益需求,文化心理、思想道德因素,文化教育程度。3)公共政策环 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区域位置。4)政策 本身。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清晰性, 政策执行方案的完善性。5)政策执行资源。执行经费、人力资源、 信息资源、权威资源。 29、公共政策执行机制有哪些——1)信息沟通机制。健全政策 执行的信息网络和政府上网工程。优化信息传播和反馈的渠道,广播、 电视、报纸、市长电话、协商对话机制、信访制度等。2)公民参与 机制。公民参与制定执行计划,公民参与执行监督,公民参与执行评 估。3)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人才选拔的竞 争机制、政策执行的功绩制、创新职务晋升制。责任追究机制(行政 问责制),首长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 任制、违法行政的法律追究制。监督机制,完善各种监督机制,运用 审计手段加强监督。 30、公共政策监控要素——政策监控的主体是从事政策监控的个 人和组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政党和传媒、利益团体和公民等 主体;政策监控的对象广义上是各级政府组织和公务员,狭义上是从 事某一项政策过程的个人和组织;政策监控的目的是确保政策过程的 合法、合理和有效性,并及时纠偏;政策监控的过程是静态和动态的 结合。 31、公共政策监控类型——以实施监控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分预 防性、过程性和结果监控;以监控的经常性为标准,分为经常性监控 和引发性监控;以监控的参与程度为标准,分为单方面和抗辩性监控。 三、论述题(按章节顺序) 1、公共政策与法的关系 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的,相同点是:两者的制定和执行主体 都是公共权力机关;两者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准则,是国家统治和社 会管理的工具;两者的制定可以具有相同的程序,即方案的提出、审 议、通过、公布。不同点是:法具有相对稳定性;法更具强制性;两 者适应性、灵活性不同;法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政策对象的权利与 义务则往往不对称。 2、为什么公共政策的职能具有二重性? 国家权力具有二重性,即兼具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 能。国家权力的行使体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因此公共政策具 有双重职能,其二重性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是推行国家政治统治的 工具;公共政策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3、怎样理解政府能力 从政策主体的角度看,是指政府将自己的意志、偏好和目标转化 为现实的能力,包括汲取财政能力、宏观调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强 制能力。从政策客体角度看,是指政府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的能 力,即制定并执行政策,维持公共秩序与合法性的能力。从政策科学 的角度看,是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的制定并 有效的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 4、怎样理解有限政府 有限政府是指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法律 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反之则是“无限政府”。有限政府思 想源自于三个理论:1)自然权理论:天赋人权,人有追求生存、自 由的权利,强调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2)功利主义论:认为自爱自 利是人的本性,个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最大快乐原则”作为每 一行为、机构或社会制度的唯一和最高原则,政府是个人达到目的的 手段。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强调公共选择的个人性,因 为每个人都具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人都是经济人;政治活动 遵循市场法则,同样存在交易,因此必须限制官员的权力。 5、治理理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调控能力;强调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多元 化,以汇集多方面的智慧;强调公共决策权力运行的双向性,不是单 向的发号施令过程,而是双向的互动管理过程;强调政府的政治责任,认 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并不降低政府的责任。公共政策是政府组织、社会团体 以及个体公民之间互动合作的方式,是提高治理能力的手段。 6、公民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公民作为政策客体时,1)公民个体缺乏政策知识和能力。2)公 民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容易忽视社会利益。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 率低下。4)公民参与后利益得不到实现,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2、公 民作为政策主体时,1)公民应当参与政策过程,政策的运行过程以公民 为基础;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以认识政策,提高政策效力;政策过程的民 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的参与;社会的知识化、信息化会提高公民的政策 素质。2)公民参与政策的途径:参与投票或推举代表的方式;参与政党 或利益团体;信访、举报;制造舆论;消极抵抗或不合作。 7、公众社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公众社会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一个领域或空间。这一领域的主体就是 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自愿性社团、协会、社 区组织、利益集团。 1)社会团体在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进行政策信息沟通。2)社会团 体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主要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 监督来实现。3)角色替代,即行使政府所让渡的管理职能。预防角色替 代过程中的自利性问题。 8、政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现代国家的突出特征是实行政党政治,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政 党来实现的。2)因此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成是政党的政策。3) 在竞争性政党制国家,政党要通过获得国家权力而推行其政策。4)我国 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二者不是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5)共产党的政策方式:提出政治主张 或纲领,通过人大变为国家意志,领导监督国家机构中共产党员的行为, 协商民主 9、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政策制定会引起利益集团间的冲突;2)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的 方式,一是利益表达,游说、宣传、政治捐款、抗议等,二是监督政策的 执行。 10、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大众传媒指在传播路线上用机器做居间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广 播、电视、因特网等形式。决策中的信息要借助于一定的媒体才能传播, 大众传媒则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信息传播载体。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执行进行监控,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 持,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大众传媒能够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促进 政策调整: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政策 进行评估;推动政策的及时调整。 11、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 素的影响,其行为偏离政策目标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象征性执行。二是附加式政策执行。三是残缺 式政策执行。四是替代式政策执行。五是观望式政策执行。六是照搬式执 行。七是规避式执行。 造成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是,1)主观方面,执行者的原因,自身的 利益需求,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素质缺乏,对政策理解的偏差。执行机构管 理缺陷,组织结构不合理,层次多,机构重叠;内部沟通不畅;规范执行 的制度不健全;政策关系处理不当。执行组织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得不到 政策对象的支持。2)客观方面,政策问题的复杂性,使政策执行比较困 难。政策质量问题,政策目标模糊不清,政策不可行,政策缺乏稳定性、 连续性。政策环境的变化,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目标群体的影响,利 益集团的压力、目标群体的文化心理。政策资源的匮乏,如人、财、物的 匮乏,使政策无法执行。法律、制度监督不力。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一是加强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二 是加强对政策的学习认知。三是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四是加强对执行 的监控。五是加强执行的制度建设。 1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公共政策监控机制是由政策监控主体、政策监 控对象、政策监控主体发生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分 为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1、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内部 政策监控机制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2)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运行路线包 括:自下而上的监控和自上而下的监控。2、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 立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2)司法机关对公共政策的监控;3)政党组 织对公共政策的监控;4)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监控;5)大众传播媒介 对公共政策的监控;6)公民对公共政策的监控。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讲什么是公共政策分析 名称辨析: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科学,政策分析是同义词。 第一节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尽可能的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第二节具体研究内容 一、公共政策 1、具体的政策文体 2、政策群: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体。 3、政策链: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时间段内制定和实施的,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4、政策一般:从无数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这些共同的本质和属性称为政策一般。 二、政策系统

1、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个人决策、团体决策、组织决策。 2、政策主体系统(公共权力机关等,制定和执行的主体)与支持系统地位的相对性(政策研究组织、幕僚等,咨询和评估的主体。中南海智囊首席经济学家厉宁,曾庆红、王扶林,发改委副主任刘鹤。)。 3、公共政策的主体系统(公共权力机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与对象系统(人民,政策的对象和客体)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职能结构。 三、政策过程 政策执行、政策制定、政策议程、政策评估、政策调整、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完整过程。 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的产生 一、中国古代第一层面的政策研究—巫史制度 1、殷商时代借助巫史进行统治 巫:生来就可以同神的人 史:担任法令起草之类的人 巫史借助其职业,在政策制定中表达自己的政策思想。 2、周朝:诸侯国渐渐比天子国强大,史官纷纷离开周王室,分散到各诸侯国。 3、周朝以后:史官始终是国家和政府体制内的一项重要设置;所有的正史都是前朝施政的经验教训;以史学著作来影响政策,如《史

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2)

精心整理 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公共政策环境包括:结构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公共政策环境对塑造、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起决定和基础作用。公共政策影响和改造政策环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的首要阶段和关键环节,是政策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公共政策实践中,对影响政策制定的各类要素进行分析,对于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公众、新闻与网络媒体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们以不同的力度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社会公众的影响?。公众诉求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社会因素,不得民心的政策,不管多么符合政党、利益集团,政策制定者的愿望和利益,从长远看也是不成功的。所以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公众的要求、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如在城区规划中,涉及到居民房屋拆迁这一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妥善处理。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从公众角度出发,完善拆迁机制,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对房屋拆迁工作的法规,切实解决好居民的拆迁安置工作,积极争取政法部门和舆论的支持,创造既维护拆迁居民的合法权益,有依法服从拆迁,服从城市建设大局的社会氛围。?(二)新闻与网络传媒的影响?。新闻与网络传媒的出现和发展给民意的表达带来了新的平台,打破的传统媒体对信息发布的舆论的垄断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新闻与网络传媒通

精心整理 过制造和传播社会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现为:提高政策问题的认知度,扩大政策诉求群体,扩大公众参与等。???综上所述,社会公众、新闻与网络传媒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存在与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始终。处理好它们与公共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大作业

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6秋季学期远程学历教育《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大作业踏实学习、弘扬正气、诚信做人、诚实考试、作弊可耻、后果自负 专业行政管理姓名学号 期末大作业提交说明:主观题请以附件形式上传作业文档,客观题请直接在平台内答题区直接勾选答案。实践性课程制作实物作业的,请按要求拍照,以压缩包形式上传平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客观题请直接在平台内答题区直接勾选答案。 1.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 C ) A.公共事务 B.社会事务 C.社会公共事务 D.公共活动 2.下列是正外部效益的是( C )。 A.环境污染 B.私人采矿导致资源浪费 C.种花花香扑鼻 D.排污水 3. 除( D )以外,其他的都是解决“风险型决策”问题的方法 A.期望值法 B.最大可能法 C.等概率法 D.小中取大法 4. 从总体上讨论需要优先解决的政策项目是指政府议程的哪个阶段( B ) A.议价阶段 B.规划阶段 C.循环阶段 D.界定阶段 5. 以下哪项不是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D ) A.政治原则的偏离 B.政府体系的封闭 C.价值体系的排斥 D.社会问题自身的原因 6. 以下选项错误的是(D ) A.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公正无偏原则 B.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个人受益原则 C.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人民自主原则

D.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间断进行原则 7. 下列导致不是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D ) A.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B.政策环境 C.政策资源 D.政策功能 8. 下列哪项是公共政策评价的核心(D ) A.政策目的 B.政策形象 C.政策执行 D.政策效果 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策执行手段的是:(C ) A.经济手段 B.行政手段 C.政治手段 D.法律手段 10. 以下不属于影响执行者偏好的是:(A ) A.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知程度 B. 执行人员对政策的反应方向 C.执行人员对政策的反应强度 D. 执行人员对政策的执行偏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客观题请直接在平台内答题区直接勾选答案。 11.公共政策的三个基本功能是 ( ABC ) A.导向功能 B.调控功能 C.分配功能 D.约束功能 12.政策分析的三种主要形式 ( ABC ) A.预测分析 B.回溯分析 C.综合集成分析 D.客观分析 13.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方法是什么?(ABCD ) A.问题搜索 B.问题界定 C.问题表述 D.问题感知。 14. 下列属于正式部门的是(ACD ) A.政府 B.社区 C.市场 D.第三部门 15. 以下几种抽样方法中,哪种是任意抽样常见的方法:(ABC ) A.机械随机抽样 B.单纯随机抽样 C.复杂随机抽样 D.分层随机抽样 16. 以下哪些选项属于公共政策学中的多角度分析:( ACD ) A.技术角度 B.整体角度 C.个人角度 D.组织角度 E.科学角度 17. 系统分析包括哪些主要作业:(ABC ) A.系统模型化 B.最优化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白色污染”到底如何解决 问题:今天你是否依然“我行我‘塑’” 中国目前的经济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使得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不断改善和更新。然而,在人们追求更便捷、更舒适、更优质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非常严重,就拿“白色污染”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来说,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介绍,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北京目前每年废弃23亿个塑料袋,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上海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9万吨,占生活垃圾总量的7%;天津每年的废旧塑料包装垃圾也超过10万吨。塑料垃圾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一,漫天飘飞的塑料袋或挂在树梢,或飞到建筑物上,破坏了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二,塑料袋系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稳定,难以在自然环境下被微生物分解,不可分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

需要200年以上。混入土壤的塑料袋,会引起土壤结构的改变,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减产;三,抛弃在陆地和水体的塑料袋会被动物和鱼类当做食物吞食,造成动物和鱼类死亡,或影响它们的生存;四,如果对塑料垃圾进行焚烧,会造成二次污染,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空气,。特别是塑料的焚烧会产生强致癌物质—二恶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四,对塑料垃圾进行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也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塑料垃圾还会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五,生产塑料袋要耗费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每年为生产塑料袋要消耗480多万吨石油,塑料袋的过度使用对我国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已不容忽视,能源的紧缺必然带来生产成本的攀升和物价的上涨,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2007年12月31日,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群众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时至今日,“限塑令“到底效果怎么样一份2009年民间限塑政策小组发布的《限塑政策研究NGO合作项目综合报告》表明,我国大中型超市限塑令执行情况比较乐观。在本次调查中,北京和杭州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