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和激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维生素B5
又叫维生素PP、抗癞皮病维生素,包括烟酰胺和烟酸。
在体内烟酰胺与核糖、磷酸、腺嘌呤组成脱氢酶的辅酶, 主要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І)和烟酰 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辅酶Ⅱ),它们的还 原形式分别为NADH和NADPH。 NAD+ 在 氧 化 途 径 ( 分 解 代 谢 ) 中 是 电 子 受 体 , 而 NADPH在还原途径(生物合成)中是电子供体。 主要来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酵母、花生、谷类、 豆类、肉类和动物肝中含量丰富。体内色氨酸能转变为 维生素PP。
主要来源:肝、奶及蛋黄中,而以鱼肝油含量最丰富。
维生素E
与动物生育有关,故称生育酚。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先兆 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极易氧化,而保护其它物质不被氧化,是动物和人体中 最有效的抗氧化剂。 能促进血红素合成。当人体血浆维生素E水平低时,红细 胞增加氧化性溶血,若供给维生素E可防止红细胞破裂而 造成溶血,延长红细胞的寿命。 主要来源:植物油,尤以麦胚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 花籽油中含量最为丰富。豆类及蔬菜中含量也较多。 一般不易缺乏,若缺乏,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减少, 寿命缩短,出现贫血或血小板增多症。
4、维生素K
具有促进凝血的功能,故又称凝血维生素。
天然的维生素K有两种:K1和K2。前者在绿叶植物及 动物肝中含量较丰富,后者是人体肠道细菌的代谢产 物。 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 Ⅱ),并调节另外3种凝血因子Ⅶ、Ⅸ、Ⅹ的合成。缺 乏时,血中这几种凝血因子均减少,因而凝血时间延 长,常发生肌肉及胃肠道出血。
4、维生素B6
包括3种物质,即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皆属于吡啶 衍生物。 在体内以磷酸酯形式存在,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是其 活性形式,是氨基酸代谢中多种酶的辅酶。 主要来源:在动植物中分布很广,谷类外皮含量尤为丰富。 食物中富含维生素B6,同时肠道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B6 供人体需要,所以人类很少发生维生素B6缺乏病。
一般情况下人体不会缺乏维生素 K ,因为维生素 K在自 然界绿色植物中含量丰富,另一方面人和哺乳动物肠 道中的大肠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K。
二、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B族维生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1、维生素B1
又叫硫胺素(thiamine )、抗神经炎维生素、抗脚气病维生 素。 在生物体内常以焦磷酸硫胺素(TPP)的形式存在。TPP是涉 及到糖代谢中羰基碳合成与裂解反应的辅酶。 维生素 B1 缺乏时,糖代谢受阻,丙酮酸积累,使病人血液、 尿和脑组织中丙酮酸含量增多,出现多发性神经炎、皮肤麻 木、心力衰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及下肢浮肿等症状,临 床上称为脚气病。
维生素B1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维生素B1缺乏时,该 酶活性升高,乙酰胆碱水解加速,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 造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 良等消化道症状。 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中性和碱性中易破坏,耐热,极易 溶于水,所以米不易多淘洗以免损失。 主要来源:种子外皮及胚芽中、米糠、麦麸、黄豆、酵母、 瘦肉等食物中含量最丰富。
5、泛酸
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故又名遍多酸。
在体内主要以两种活性形式存在:辅酶 A ( CoA )和 酰基载体蛋白(ACP)。
辅酶 A 主要起传递酰基的作用,是各种酰基化反应中 的辅酶。由于携带酰基的部位在 -SH 基上,故通常以 CoASH表示。当携带乙酰基时形成乙酰辅酶A。 广泛用做各种疾病的重要辅助药物。
2、维生素B2
又叫核黄素(riboflavin),在体内以黄素单核苷酸(FMN) 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 )形式存在,是生物体内一些 氧化还原酶的辅基,与蛋白部分结合很牢。 主要来源: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在酵母、肝、肾、蛋黄、 奶及大豆中含量丰富。所有植物和很多微生物都能合成核黄 素。
维生素根据其溶解性质分为两大类。脂 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和K, 而水溶性维生素则包括硫胺素(维生素 B1)、核黄素(维生素B2)、尼克酰胺 (尼克酸)、吡哆醇(维生素B6)、泛 酸、硫辛酸、叶酸、肌醇、氰钴胺素 (维生素B12)和抗坏血酸(维生素C) 等。
一、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苯、乙 醚及氯仿等),不溶于水。 在食物中,它们常和脂质共同存在,因此在肠 道吸收时也与脂质的吸收密切相关。当脂质吸 收不良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大为减少,甚 至会引起缺乏症。
吸收后的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有一定量的贮存 (主要在肝脏)。
1、维生素A
又称视黄醇,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成 分。
从动物饮食中吸收或由植物来源的 β-胡萝卜素合成。β-胡萝 卜素又称为维生素A原。 包括A1和A2两种。A1存在于哺乳动物及咸水鱼的肝脏中, 即一般所说的视黄醇;A2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A1和A2 的生理功能相同,但后者的生理活性只有前者的一半。 主要来源: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性食品,以肝脏、乳制品 及蛋黄中含量最多。 维生素A原主要来自植物性食品,以胡 萝卜、绿叶蔬菜及玉米等含量较多。
2、维生素D
类甾醇衍生物,具有抗佝偻病作用,故称为抗佝偻病 维生素。 主要包括麦角钙化甾醇(维生素 D2 )及胆钙化甾醇 (维生素D3)。前者由太阳作用于植物甾醇 ——麦角 甾醇产生,后者是由动物皮肤通过紫外线作用由相应 的前体物质合成。 因人类能通过太阳作用于皮肤产生维生素 D3 ,因此 “维生素D”严格地说不是一种维生素。 维生素 D 可以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能防治佝偻 病、软骨病和手足抽搐症等。需与钙同补。
第六章 维生素和激素
第一节
维生素
维生素(Vitamins)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 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 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 以虽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须由外界供给。维生 素在生物体内不是作为碳源、氮源或能源物质, 也不是构成生物体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大 多是作为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在物质代谢 中起重要作用。
3、维生素B5
又叫维生素PP、抗癞皮病维生素,包括烟酰胺和烟酸。
在体内烟酰胺与核糖、磷酸、腺嘌呤组成脱氢酶的辅酶, 主要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辅酶І)和烟酰 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辅酶Ⅱ),它们的还 原形式分别为NADH和NADPH。 NAD+ 在 氧 化 途 径 ( 分 解 代 谢 ) 中 是 电 子 受 体 , 而 NADPH在还原途径(生物合成)中是电子供体。 主要来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酵母、花生、谷类、 豆类、肉类和动物肝中含量丰富。体内色氨酸能转变为 维生素PP。
主要来源:肝、奶及蛋黄中,而以鱼肝油含量最丰富。
维生素E
与动物生育有关,故称生育酚。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先兆 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极易氧化,而保护其它物质不被氧化,是动物和人体中 最有效的抗氧化剂。 能促进血红素合成。当人体血浆维生素E水平低时,红细 胞增加氧化性溶血,若供给维生素E可防止红细胞破裂而 造成溶血,延长红细胞的寿命。 主要来源:植物油,尤以麦胚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 花籽油中含量最为丰富。豆类及蔬菜中含量也较多。 一般不易缺乏,若缺乏,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数量减少, 寿命缩短,出现贫血或血小板增多症。
4、维生素K
具有促进凝血的功能,故又称凝血维生素。
天然的维生素K有两种:K1和K2。前者在绿叶植物及 动物肝中含量较丰富,后者是人体肠道细菌的代谢产 物。 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凝血因子 Ⅱ),并调节另外3种凝血因子Ⅶ、Ⅸ、Ⅹ的合成。缺 乏时,血中这几种凝血因子均减少,因而凝血时间延 长,常发生肌肉及胃肠道出血。
4、维生素B6
包括3种物质,即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皆属于吡啶 衍生物。 在体内以磷酸酯形式存在,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是其 活性形式,是氨基酸代谢中多种酶的辅酶。 主要来源:在动植物中分布很广,谷类外皮含量尤为丰富。 食物中富含维生素B6,同时肠道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B6 供人体需要,所以人类很少发生维生素B6缺乏病。
一般情况下人体不会缺乏维生素 K ,因为维生素 K在自 然界绿色植物中含量丰富,另一方面人和哺乳动物肠 道中的大肠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K。
二、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B族维生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1、维生素B1
又叫硫胺素(thiamine )、抗神经炎维生素、抗脚气病维生 素。 在生物体内常以焦磷酸硫胺素(TPP)的形式存在。TPP是涉 及到糖代谢中羰基碳合成与裂解反应的辅酶。 维生素 B1 缺乏时,糖代谢受阻,丙酮酸积累,使病人血液、 尿和脑组织中丙酮酸含量增多,出现多发性神经炎、皮肤麻 木、心力衰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及下肢浮肿等症状,临 床上称为脚气病。
维生素B1可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维生素B1缺乏时,该 酶活性升高,乙酰胆碱水解加速,使神经传导受到影响, 造成胃肠蠕动缓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 良等消化道症状。 在酸性溶液中较稳定,中性和碱性中易破坏,耐热,极易 溶于水,所以米不易多淘洗以免损失。 主要来源:种子外皮及胚芽中、米糠、麦麸、黄豆、酵母、 瘦肉等食物中含量最丰富。
5、泛酸
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故又名遍多酸。
在体内主要以两种活性形式存在:辅酶 A ( CoA )和 酰基载体蛋白(ACP)。
辅酶 A 主要起传递酰基的作用,是各种酰基化反应中 的辅酶。由于携带酰基的部位在 -SH 基上,故通常以 CoASH表示。当携带乙酰基时形成乙酰辅酶A。 广泛用做各种疾病的重要辅助药物。
2、维生素B2
又叫核黄素(riboflavin),在体内以黄素单核苷酸(FMN) 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 )形式存在,是生物体内一些 氧化还原酶的辅基,与蛋白部分结合很牢。 主要来源: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在酵母、肝、肾、蛋黄、 奶及大豆中含量丰富。所有植物和很多微生物都能合成核黄 素。
维生素根据其溶解性质分为两大类。脂 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和K, 而水溶性维生素则包括硫胺素(维生素 B1)、核黄素(维生素B2)、尼克酰胺 (尼克酸)、吡哆醇(维生素B6)、泛 酸、硫辛酸、叶酸、肌醇、氰钴胺素 (维生素B12)和抗坏血酸(维生素C) 等。
一、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苯、乙 醚及氯仿等),不溶于水。 在食物中,它们常和脂质共同存在,因此在肠 道吸收时也与脂质的吸收密切相关。当脂质吸 收不良时,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大为减少,甚 至会引起缺乏症。
吸收后的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有一定量的贮存 (主要在肝脏)。
1、维生素A
又称视黄醇,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成 分。
从动物饮食中吸收或由植物来源的 β-胡萝卜素合成。β-胡萝 卜素又称为维生素A原。 包括A1和A2两种。A1存在于哺乳动物及咸水鱼的肝脏中, 即一般所说的视黄醇;A2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A1和A2 的生理功能相同,但后者的生理活性只有前者的一半。 主要来源: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性食品,以肝脏、乳制品 及蛋黄中含量最多。 维生素A原主要来自植物性食品,以胡 萝卜、绿叶蔬菜及玉米等含量较多。
2、维生素D
类甾醇衍生物,具有抗佝偻病作用,故称为抗佝偻病 维生素。 主要包括麦角钙化甾醇(维生素 D2 )及胆钙化甾醇 (维生素D3)。前者由太阳作用于植物甾醇 ——麦角 甾醇产生,后者是由动物皮肤通过紫外线作用由相应 的前体物质合成。 因人类能通过太阳作用于皮肤产生维生素 D3 ,因此 “维生素D”严格地说不是一种维生素。 维生素 D 可以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能防治佝偻 病、软骨病和手足抽搐症等。需与钙同补。
第六章 维生素和激素
第一节
维生素
维生素(Vitamins)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 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 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 以虽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须由外界供给。维生 素在生物体内不是作为碳源、氮源或能源物质, 也不是构成生物体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大 多是作为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在物质代谢 中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