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制的茵陈蒿汤是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
方剂学之茵陈蒿汤(图文)

偏热----栀子柏皮汤
辨 证 要 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现 代 运 用
急、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 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以及疟疾、伤寒、 败血症等病属肝胆湿热蕴结者等。
使用注意
1.本方药性苦寒,阴黄证不宜使用。
为清热利湿,退黄疸 之主药。
疏肝利胆有助于胆汁的正常排泄; 清热利湿消除湿热黄疸病因,利湿给湿热以出路; 其气芳香又能醒脾
方解
臣 栀子— 清热降火,泄三焦,通利水道,
利湿热自小便而出
茵陈、栀子相配,利小便而蠲湿热。
方解
佐一 大黄—清除湿热,推陈致新。
1泄下热实互结 2 凉血泄热 3 清热解毒 4利胆退黄 大黄、栀子相伍,凉血泄热,防脾胃肝胆
湿热黄疸证发病机理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如橘色 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
湿不得下泄 热不得外越
湿热 郁于 中焦
津液不布 气机受阻
口渴欲饮 腹微满,恶心呕吐, 大便不爽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 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肝胆脾胃)
下行之路不畅
病机
湿热郁蒸,胆汁外溢 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疏肝利胆,芳香化浊。
黄疸为临床多发病证。是以面黄,目黄, 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病证。黄疸有阳 黄阴黄之分。以湿热为主的,称为阳黄,黄 色鲜明如橘;以寒湿为主的,称为阴黄,黄 色晦暗如烟熏。黄疸一病多与湿邪有关,有 “无湿不成疸”之说。
湿热黄疸基础方——
茵陈蒿汤
《伤寒论》
主治证:湿热黄疸。
表现: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 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数
瘀热发黄后动血。
方解
三药均为寒凉性质,且均能清热利湿退黄,原书方 后云:“小便当利,尿如皂夹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
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

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茵陈蒿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它主要由茵陈、蒿草等中药材组成,经过科学配伍和煎煮而成。
下面是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材料:1. 茵陈(15克)2. 蒿草(15克)3. 生地(15克)4. 黄芩(10克)5. 黄连(10克)6. 石膏(10克)7. 甘草(5克)制作方法:1. 将上述材料洗净,放入煎药锅中。
2. 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3. 煎煮至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4. 关火,待汤剂冷却后,过滤出药液。
服用方法:1. 每次服用100毫升,分2次温热服用。
2. 最好在饭前30分钟服用,以增加药效吸收。
注意事项:1.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对本方药材过敏者禁用。
3. 在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 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茵陈蒿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儿疳积等病症。
茵陈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湿热引起的黄疸症状。
蒿草则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的功效,能够帮助清除体内湿热毒素。
生地、黄芩、黄连等药材也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协同茵陈和蒿草发挥最佳的疗效。
石膏则能够清热解毒、降火,有助于改善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甘草则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能够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口感。
茵陈蒿汤的标准配方和制作方法可以作为参考,但在实际使用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需要使用茵陈蒿汤治疗疾病,请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按照医嘱正确使用。
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保存,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药材。
总之,茵陈蒿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
通过科学配伍和煎煮,可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但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注意适应症、禁忌症和副作用等问题,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康庆伟;阎姝【摘要】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名方,不仅具有保肝利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还具有保护胰腺组织、调节血脂、降血糖、抗炎镇痛、增强免疫、抗肿瘤等作用;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茵陈蒿汤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473-475)【关键词】茵陈蒿汤;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作者】康庆伟;阎姝【作者单位】天津市南开医院药剂科天津 300100;天津市南开医院药剂科天津30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名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茵陈蒿、栀子、大黄三味药组成,历代名医都将其作为治疗黄疽的首选[1],常用剂量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该方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症见身热、面目周身黄如橘色、小便黄赤、大便不畅、胸腹胀闷、口渴、苔黄腻、脉弦滑数者。
随着中药的不断研究,开发与利用,茵陈蒿汤不仅在保护肝脏,改善其纤维化,利胆和心血管方面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还在保护胰腺组织,解热、镇痛消炎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抗癌的作用,因此其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茵陈蒿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
1 药理作用茵陈蒿汤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既能保护肝脏功能,增加胆汁排泄,调节血脂、降低血糖,还具有保护胰腺组织,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肿瘤等方面的作用,临床也已经从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扩展到其它领域。
1.1 保肝作用茵陈蒿汤具有肝脏保护功能,可以使肝脏细胞膜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使损伤的肝细胞及时修复和再生,使肝脏的解毒功能进一步加强。
同时茵陈蒿汤还可以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抑制星状细胞活化及胶原合成等作用来抑制肝纤维化。
徐国萍等[2]认为,茵陈蒿汤对损伤的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肝功能,保护线粒体等细胞器的损伤,机制可能与茵陈蒿汤能够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茵陈蒿汤的应用

茵陈蒿汤的应用
陈宝明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05(009)011
【摘要】茵陈蒿汤又名茵陈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治疗黄疸病的一个名方.本
方是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等三味药组成,方中用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栀子之苦寒,清解三焦之邪热;大黄泄热通便,化瘀破结,共奏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黄疸病汉代张仲景从病因病机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和女劳疸等.近代则多从临床表现、特别
是黄疸的色泽将其分为阳黄和阴黄.凡阴黄者,多由寒湿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晦暗、四肢逆冷等寒湿诸证,治用茵陈四逆汤等.而阳黄者,多由湿热所致,其临床表现为黄色显明、身热口干等湿热诸证,治疗根据其湿热之偏轻偏重方用茵陈五苓散或茵陈蒿
汤等.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发黄、热重于湿之阳黄证,且被后世看作治疗阳黄证的代
表方.但是,使用本方时务必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茵陈的用量一定要大,一般可用至30~60克,或者更多.第二,必须先煮茵陈20~30分钟,然后再纳入余药,以便更好地发挥茵陈褪黄的作用,否则难以取效.
【总页数】1页(P1002)
【作者】陈宝明
【作者单位】大同市医学专科学校,山西,大同,037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经方茵陈蒿汤的临床应用总结 [J], 汤婷;张喆;郑宇明;朱锐
2.茵陈蒿汤及舒适护理在哮喘急性期患儿中的应用 [J], 李凯杰
3.新生儿黄疸应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蓝光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J], 翁珂涵
4.茵陈蒿汤应用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观察 [J], 杨庆宇;赵松伟
5.茵陈蒿汤治疗高脂血症应用分析 [J], 陈钰琼;南笑溪;马玲;尚文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茵陈蒿汤丸(自制方)

茵陈蒿汤丸(自制方)
【疗效】治阳性黄疸,面目发黄,油润带红,身热心烦,大便秘结,或便泄不畅,小溲黄赤,舌苔黄腻,脉象洪滑或滑数。
【药品】茵陈蒿五两生大黄一两生山栀三两
【用法】先以大黄研细末,再以茵陈、山栀水煎两次,滤取汁,再煎浓缩至一两左右,和药末为丸,如桐子大,晒干密盖储藏,每服一钱五分,空腹热汤送下。
一日二服,服后宜多饮热汤,以助药力,并宜断食或绝对减食,忌食油腻食物。
【附注】此即《金匮》茵陈蒿汤,改汤为丸,一则省却临时煎煮之麻烦,及服药之便利,二则,大黄经过水煮,减弱药力甚大,研末和丸。
可以节省药量,屡经试用,确与原方功效相同,但服药之后,必须多饮热汤,以助药力,即符合原方用汤“汤者荡也”之意。
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

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方茵陈蒿汤方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的中药方剂,它由多种药物配伍而成。
在茵陈蒿汤方剂中,君臣佐使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药物配伍及组成、药性归经药味、功能作用、主治病症、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等方面详细阐述茵陈蒿汤方剂中君臣佐使药的重要性。
茵陈蒿汤方由茵陈、蒿芩、黄芩、栀子、枳壳、芒硝等药物组成。
其中,茵陈为君药,蒿芩和黄芩为臣药,栀子、枳壳和芒硝为佐药。
这些药物的搭配相互协同,能够发挥最佳的疗效。
茵陈蒿汤方剂中的君药茵陈,味苦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
蒿芩和黄芩为臣药,味苦寒,归胆、胃经,具有清热燥湿、解毒利胆的功效。
栀子、枳壳和芒硝作为佐药,味苦寒,归胃、大肠、小肠经,能够增强君臣药的功效,促进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茵陈蒿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其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清热利湿、解毒通便方面。
湿热黄疸是由湿热邪气侵袭脾胃所致,主要表现为黄疸、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茵陈蒿汤方剂通过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可以排除体内的湿热邪气,改善黄疸症状,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茵陈蒿汤方剂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
八纲辩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寒热、表里、虚实、阴阳等八个方面。
六经辩证是根据中医理论中的六经理论进行的辩证,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等六个方面。
通过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调整茵陈蒿汤方剂的用量和配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茵陈蒿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在治疗湿热黄疸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的配伍协同作用,能够清热利湿、解毒通便,改善黄疸症状,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在具体应用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茵陈蒿汤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经典方剂,为湿热黄疸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药物支持。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黄疸30例

加味茵陈蒿汤治疗黄疸30例关键词黄疸茵陈蒿汤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内径》中即有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及女劳疸和黑疸5种,并创建了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主要方剂。
近年来采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黄疸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30例患者中,高胆红素血症所致黄疸10例,胆结石所致黄疸15例,病毒性甲型肝炎所致黄疸5例。
30例患者总胆红素80~200。
治疗方法:以古方茵陈蒿汤加味治疗。
处方:茵陈蒿30g,栀子15g,生大黄10g(后下),黄柏3g,茯苓10g,滑石20g(后下),车前草20g,郁金10g,日1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服用,10天1个疗程,最长服用3个疗程。
结果经1~3个疗程,治愈10例(黄疸消失,胆红素在正常范围)。
好转20例(黄疸减轻,胆红素较前明显下降)。
无效0例(黄疸未消,胆红素未下降)。
例1:患者,男,40岁,皮肤发黄半个月入院。
患者入院半个月前无明顯诱因下出现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双巩膜黄染,黄色鲜明,伴全身瘙痒,无恶心、呕吐、无厌油腻饮食。
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查肝功能ALT、AST在正常范围,r-GT在正常范围TBIL 200U/L。
查HA V(-)、HBV(-)、HCV(-)、HBsAg(-)。
西医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中医诊断为“黄疸”(阳黄)热重于湿型。
予以茵陈蒿汤加味治疗,1个疗程后,黄疸减轻,查TBIL 120U/L。
再予本方续服2个疗程,黄疸消退,肤色正常,巩膜无黄染,查TBIL 20U/L,予以出院。
讨论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以湿邪为主。
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
湿邪壅阻中焦,脾胃失健,肝气郁滞,疏泄不利,致胆汁疏泄失常,不循常道,外溢肌肤,下注膀胱,发为身黄、目黄、小便黄之病症。
茵陈蒿汤重在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2.黄--疸详解

④清除湿热宜彻底,但有不可过度而又损伤脾阳。 湿热基本清除则以健脾为主,佐以化湿疏利;湿 热全清,以健脾和胃补肾巩固疗效。
临证备要:
⑤本证消退期常经历脾虚湿滞或肝脾两虚阶段, 可用香砂六君子、四物汤化裁,此时忌用苦寒清 热类药物。
阴黄
久病伤正
积聚日久不消 瘀血阻滞胆道 胆黄
病后续发
①胁痛,②癥积,③其它疾病之后→瘀血阻 滞或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 胆汁泛溢肌肤→黄疸。
如《张氏医通-杂门》指出:“有瘀血发黄, 大便必黑,腹胁有块或胀,脉沉或弦。”
二、病机
(一)基本病机——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浊阻 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发黄
③如恶心呕吐——可加橘皮、竹茹、半夏等和胃; ④病毒性肝炎——加板蓝根、连翘、田基黄、叶下珠、
虎杖等
临证备要:
①茵陈蒿是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本草正义》 指出其“专治黄疸,宜佐栀子”。故称此二位为 治肝病的主药。用量一般为30—60克。
②大黄有清热解毒通腑之功,其通腑作用对减轻 热毒及退黄不可或缺。以腑通热泻为度,切忌长 期泻下,以免损伤脾胃。
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人心营者,又当 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阴黄脾虚 湿滞者,治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阳黄
清热化湿 通利腑气 淡渗利湿
阴黄——温中化湿
急黄——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三、证治分类
阳黄 1.热重于湿证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
见心中懊侬,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 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 胆汁泛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本方有清热通腑, 利湿退黄的作用,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黄疸型肝炎治疗论文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黄疸型肝炎治疗体会摘要:茵陈篙汤加味能明显降低急性病毒性黄疽型肝炎患者的血清tb、天b、alt、no,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利胆退黄及保护肝细胞等作用,且临床应用安全。
由于研究周期的关系,本课题没有对茵陈篙汤加味进行远期临床疗效的观察。
应进一步研究茵陈篙汤加味治疗黄疽的作用机制,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从而阐明其消退高胆红素血症的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药理作用。
相对比于西医西药,中医药退黄确有优势,但如何寻求、筛选有效的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如何进一步加深研究和改进研究方法,如何阐释中药退黄的机制,以及如何合理评价中药的退黄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茵陈篙汤加味;治疗;黄疸型肝炎【中图分类号】r25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急性黄疸型肝炎通常由病毒引起, 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疾病, 因其发病急、病情重,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没有特效治疗的情况下,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 年12月-2011 年12 月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 女19 例;平均年龄(42.3±9.7)岁;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厌食油腻、恶心、呕吐, 将其随机分为a, b 两组。
两组年龄、症状、肝功能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a 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茵陈蒿汤加味,常规治疗: 凯西莱0.2克、甘利欣0.2 克、能量合剂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1次/天;口服肝太乐0.1克3次/天;口服肝苏颗粒冲剂3 克 ,3 次/天。
茵陈蒿汤加味处方[1]: 茵陈30克、栀子12克、大黄12克、丹参20克、郁金12克、龙胆草12克、金钱草12克、神曲10克、麦芽10克、五味子12克、柴胡10克、甘草4 克, 水煎500毫升, 1剂/天, 10天为1个疗程, 连服2个疗程。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黄疸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黄疸细目一:概述黄疸的概念及源流1.黄疸的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
2.黄疸的源流《金匮要略》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探讨。
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
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黄疸的病因内因: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
外因:外感湿热、疫毒。
二、黄疸的病机及转化黄疸的病位在脾胃肝胆。
基本病机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
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
湿热交蒸,发为阳黄;寒湿瘀滞,发为阴黄。
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黄疸的诊断要点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
二、黄疸的辨证要点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结合病史、症状,区别阳黄与阴黄。
三、黄疸的治疗原则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
四、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炽盛(急黄)之阳黄及寒湿阻遏证阴黄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阳黄(1)热重于湿证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
(2)湿重于热证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蒿汤,三仁汤——经方解读

茵陈蒿汤,三仁汤——经方解读“茵陈蒿汤——经方解读”【组成】茵陈六两(20克),栀子十四枚(12克),大黄二两,去皮(6克)。
【煎服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煎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讲解】本方为治湿热黄疸(亦称阳黄)的主要方剂,其病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主证,此证病机乃是湿热蕴结脾胃,蒸蒸肝胆所致。
故治宜清热利湿为法。
方中茵陈、山栀、大黄均为苦寒之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其中,茵陈善于清热利湿,退诸黄,为治湿热黄疸的专药,故为君药。
栀子入三焦,可清利三焦的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为臣药。
大黄通泄淤热,使湿热从大便而去,是为佐药。
三药合用,通泄淤热,清利湿热,使邪有所出路,则黄疸自除。
方中用大黄之义,不全在攻下,主要取大黄清热燥湿,利胆退黄,活血化瘀,给邪以出路,邪去则正复。
因此,本方证中有腹满便秘者,故然可用,无腹满便秘者,亦可应用。
【临证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其症见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黄赤,口渴,大便秘结,腹微满,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有力。
如主证病机不变,兼有其他症状可以随证加减。
例如,往来寒热,头痛口苦者,加柴胡、黄岑以和解退热;胁痛、脘腹胀满甚者,加郁金、枳实、川楝子以疏肝行气止痛;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者,加竹茹、半夏、神曲和胃消食止呕;大便秘结,可加枳实、虎杖或重用大黄以泻热通便;小便短赤选用车前草、泽泻、滑石增强清热利尿作用;热重者选加黄柏、龙胆草加强清热作用;黄疸甚者选加秦艽以利湿退黄。
若本方去茵陈、大黄,加黄柏、甘草名为栀子柏皮汤。
主治身黄发热,并兼有心烦懊恼,口渴苔黄等证。
阳黄兼有表证者,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组成:麻黄二两,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现用桑白皮代替),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三方均治湿热发黄。
茵陈蒿汤不同煎煮剂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观察

茵陈蒿汤不同煎煮剂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观察关键词儿童家庭饮食调养由于儿童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期,五脏六腑功能尚不完善,肺、脾、肾三脏器表现尤为不足,因此较成年人更易患病。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依据传统医学的因地因时辨证,合理的饮食调养,不但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目的,降低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还可以提高各种疾病的防治能力。
为使儿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及活泼的童年,家庭的中医保健—饮食调养则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
体质分型与饮食调养儿童一般是指年龄3~13歲的孩子,其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但自我表达能力差,行为约束能力弱,依据这些特点,家长在家中应仔细观察。
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体质,在食谱广泛、平补阴阳、营养均衡的饮食原则指导下,合理膳食,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健康型体质与饮食:儿童表现为体格健壮,精神饱满,面色红润,饮食正常,二便如常,睡眠甜香。
食品可多样化,以谷类为主食,同时进食鱼、肉、蛋、牛奶,蔬菜、水果、豆制品,荤素搭配即可。
寒型体质与饮食:儿童表现为身体冰凉,面色苍白,不爱活动,饮食不香,大便溏稀,睡眠欠佳。
食品以温养脾胃为原则,多食辛甘温品,如羊、牛、鸡和鸽子肉,忌食寒凉冰冷之品,如冷饮、西瓜、冬瓜等。
热型体质与饮食:儿童表现为面赤唇红,易怒贪吃,大便秘结。
食品以清热为主,多食绿色蔬菜及寒凉之品,如芹菜、香蕉、玉米、西瓜等,忌食煎炸、辛辣、油腻之品。
虚型体质与饮食:儿童表现为面色萎黄,少言懒语,神疲乏力,饮食量少,大便溏软。
食品以气血双补为主,多食羊、牛、鸡肉和海参、虾、核桃,忌食苦寒生冷之品,如苦瓜、绿豆。
湿型体质与饮食:儿童表现为喜食肥甘厚味,动作迟缓,大便溏烂。
食品以健脾祛湿为主,多食海带、白萝卜、扁豆,忌食甜腻酸涩,如饮料、蜂蜜、石榴。
儿童的四季饮食调养-汤品春季儿童饮食调养之品:春季气候常是温暖多风,阳气生发,万物生长,但也是春雨连绵,多寒多湿,变化无常。
此时多是呼吸系统疾病或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期。
浅探《金匮要略》黄疸证治的论述

2 1 0 1年 0 9月 ・上 半 月 刊
◎ 寸 DD擞 照 I远O SLF TXc A3 NA 育 C1I EON NA 翟 ]
浅探 《 匮要略 》黄疸证治 的论述 ※ 金
郑
关 键 词:《 匮要 略》 金 :黄疸
亮
毕 宁娜
d i 1.99 .s.622 7 . 1.7 0 o. 036  ̄i n17 -7 9 0 11. 1 " s 2 0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寒湿发黄
寒湿 发黄 ,是寒湿之邪 阻遏气机 ,肝胆疏泄 失司; 胆汁不循 故道而发黄为病 ;或 长期饥饱失常 ,或 恣食 生 冷 ,或 劳倦 太过 ,或病后脾 阳受损 ,都可导致脾虚寒湿 内生 ,困遏 中焦,壅塞肝胆 ,致使 胆液不循常道 ,外溢 肌肤而为黄 疸。正如 《 类证治裁 ・ 疸》篇说 :“ 黄 阴黄系 脾脏 寒湿不运 ,与胆液浸淫 ,外渍肌肤 ,则发而为黄 。 。 ” 其黄 色暗晦如烟熏 ,腹满 ,脉迟 ,食难用 饱 ,饱则发烦 头眩 ,小便难 ,属 寒湿 谷疸 。若发黄 小便色 不变 ,欲 自 利 ;腹满而喘 ,除热致 哕者 、当先治其标 ,用 小半夏汤 温 胃止呕 。寒湿发黄仲景 未列方剂 ,本着 “ 于寒湿 中求 之 ”的法 则 ,临床可据症 状选 茵陈术 附汤 、茵 陈理中汤 等温 阳化湿退黄 。 4 火劫发黄 火劫发黄 是 以火劫其汗而致 的发黄,多是指属于医 家误治或 失治而致 。如果对发热 ,烦 喘、胸满 、口燥等 藏 内热之象 ,反 以火劫之法迫其汗 ;则津伤火炽 ,火 热 相搏瘀于血分而 导致发黄 ,即 《 伤寒 论》之谓 “ 两阳 相熏灼,其 目黄 ” 现 代这种黄疸很少发生 ,对应临床治 。 疗 应采取清火泄热 、养 阴生津 、利湿退黄等 治法 ,遣方 施 药。 5 虚劳发 黄 虚劳 发黄在 《 金匮要 略》多指女劳疸 ,症见 :发黄 而额上 黑,微汗 出,手足 中热 ,薄暮即发 ,膀胱急 ,小 便 自利 。女色过度 ,脾 肾亏损所致 ,后世 《 景岳全 书 ・ 黄疸》 “ : 因色欲伤 阴而得者 , 日女劳疸 ” 治当补 肾为主 , 。 偏 肾阳虚者 ,当补肾阳 ,可选用金 匮肾气丸,偏 肾阴虚 者 ,当滋 阴补 肾,可用六味地黄 丸。有 大便 黑 ,少腹满 者 ,为瘀血之证 ,当用 消瘀逐浊 的硝石矾石 散治之,大 麦 粥汁和服 ,宽 胃益脾 祛瘀而不伤正 ,免致 “ 虚虚”之 过 。若 脾 胃损伤 ,生化乏源 ,气血 失荣,可见面色萎 黄、 小便 自利 的发黄之症 ,治当补 益脾 胃为主 ,以小建 中汤 类 治之 ,使脾能健运 ,气血 生化之源充沛 ,气血充盈 , 则黄 自去 。
茵陈蒿汤是什么

茵陈蒿汤是什么茵陈蒿汤,是治疗黄疸阳黄的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主要治疗黄疸阳黄,症见: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具体药物组成以及作用如下:1.药物组成:茵陈蒿汤仅由三味中药组成,分别为茵陈、栀子、大黄。
茵陈作为方中君药,苦寒沉降,善于清利肝胆脾胃湿热,是治疗黄疸的要药;栀子作为臣药,可清上、中、下三焦湿热,泻热降火,使湿热从小便而走;大黄可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使湿热从大便而走。
三者合用,使湿热瘀滞从二便分消,黄疸渐消。
2.作用:茵陈蒿汤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可以清利湿热通腹,退黄,对于黄疸阳黄表现出来的一身面目俱黄、发热、口渴喜饮、恶心呕吐、脘腹微微胀满,小便短赤以及大便干结或秘结难下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茵陈蒿汤后会出现小便增多,且尿色黄赤的现象,说明药物起效,无需担心。
茵陈蒿汤,是治疗黄疸阳黄的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主要治疗黄疸阳黄,症见: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具体药物组成以及作用如下:1.药物组成:茵陈蒿汤仅由三味中药组成,分别为茵陈、栀子、大黄。
茵陈作为方中君药,苦寒沉降,善于清利肝胆脾胃湿热,是治疗黄疸的要药;栀子作为臣药,可清上、中、下三焦湿热,泻热降火,使湿热从小便而走;大黄可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使湿热从大便而走。
三者合用,使湿热瘀滞从二便分消,黄疸渐消。
2.作用:茵陈蒿汤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可以清利湿热通腹,退黄,对于黄疸阳黄表现出来的一身面目俱黄、发热、口渴喜饮、恶心呕吐、脘腹微微胀满,小便短赤以及大便干结或秘结难下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茵陈蒿汤后会出现小便增多,且尿色黄赤的现象,说明药物起效,无需担心。
茵陈蒿汤医案及按语

茵陈蒿汤医案及按语
茵陈蒿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茵陈、蒿艾、当归等草药配制而成。
茵陈蒿汤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如黄疸、丹毒、痈肿等病症。
茵陈蒿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燥湿、解毒消肿。
茵陈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蒿艾则具有镇痛、消肿、止血的作用,当归有活血祛瘀的功效。
综合运用这些草药,可以有效地治疗湿热病症,促进体内的湿邪排出,改善病情。
茵陈蒿汤的应用范围较广,常用于黄疸、丹毒、痈肿等病症。
例如,对于黄疸患者,茵陈蒿汤可通过清热利湿的功效,促进体内的湿邪排出,改善黄疸症状。
对于丹毒患者,茵陈蒿汤可通过解毒消肿的作用,清除体内的病邪,减轻炎症反应。
对于痈肿患者,茵陈蒿汤可通过消肿止痛的作用,促进痈肿的排出,减轻疼痛。
然而,茵陈蒿汤的使用应谨慎,因为它的性质偏寒凉,对于寒湿内盛或体虚寒凉者,不宜使用。
另外,在使用茵陈蒿汤时需要注意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茵陈蒿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治疗湿热病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搭配和剂量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经方心裁(185)茵陈蒿汤

经方心裁(185)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原文】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236)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260)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组成与用法】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
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功效】清热利湿。
【医案】1.经期过长初诊:2005年6月3日。
张某,24岁,经期过长,9天未净,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红,夹块夹带,腰背酸痛,下腹稍痛,按之尤甚。
平素月经6天净,带下量多如水,小便频急,大便正常。
生育史:1-0-2-1。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清理湿热,温经止血。
方剂:茵陈蒿汤合柏叶汤加减。
茵陈12g 炒栀子10g 大黄炭6g 炒黄柏6g 侧柏10g 炮姜4g 艾叶炭5g 阿胶(烊冲)10g 地榆20g,3剂。
二诊:2005年6月6日。
服药一剂,阴道出血即净,舌脉如上。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中糜,宫体后位,正常大小,活动可,轻压痛,两侧附件轻压痛。
西医诊断:(1)慢性子宫颈炎。
(2)慢性盆腔炎。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 生甘草6g,7剂。
2.漏下初诊:2005年3月2日。
朱某,30岁,生育4个月后,经常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少,色暗夹带。
就诊时阴道出血淋漓不尽已1个月,伴腹痛腰酸。
平素月经7天净。
生育史:2-0-2-2。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应用茵陈蒿汤加减治黄疸468例,有效率100%

应用茵陈蒿汤加减治黄疸468例,有效率100%。
主治:一切肝病引起的黄疸。
配方及用法:茵陈30克,栀子、黄柏各12克,党参、苍术、香附各15克,郁金12克,干姜6克,五味子10克,灵仙15克,甘草6克,大枣6枚(31克)。
上药入水(约500毫升)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下。
小儿可加白糖适量调匀,当茶饮。
呕吐者加半夏9克;有热、两胁不舒者加柴胡9克,黄芩12克,白芍12克。
疗效:治疗患者468例,轻者2剂而愈,重者4~5剂痊愈,有效率100%,治愈率99.8%。
经实验证明,本药方服1剂后,黄疸指数和谷丙转氨酶可迅即降至正常数值。
引自:《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百姓验证江苏扬州市柴油厂工会吕xx,男,55岁,干部。
他来信说:“我爱人有一段时间感觉浑身乏力,食欲不振,常有恶心呕吐之感,且小便发黄,手上也有明显的黄色素,并且日趋严重。
我发现此症状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似,就选用了本条药方,1剂吃下后就感觉有效,人也舒服多了,吃完3剂后到厂卫生所化验,结果一切正常。
后又连服2剂,以巩固疗效。
这次治疗总共花去60多元,半个月病人完全康复。
”新疆石河子油机厂刘xx,男,69岁,退休。
他来信说:“陈xx之子陈xx,24岁,12岁时得过一次肝炎,当时住142团医院治疗已愈。
去年5月经医院检查又患黄疸型乙肝,住院治疗4个多月,花去医药费3万多元。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多数是借来的钱,到后来已无处可借了。
由朋友介绍找到我。
我用本条药方为他治疗,当服完5剂药后,去医院检查一切正常。
后又续服5剂,乙肝就痊愈了。
”提示:本方经许许多多患者自疗验证,疗效较好,大多数病人得到了缓解或治愈,因此,本方堪称佳效良方。
黄疸中医理解及特色治疗经验论文

黄疸的中医理解及特色治疗经验【关键词】黄疸;中医理解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中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对于黄疸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内经》时期就有关于黄疸病名和主要症状的记载,而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等五种,对各种黄疸的病机、症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并且创制了治疗黄疸最为重要的、沿用至今的方剂茵陈蒿汤。
而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创制了治疗黄疸的又一重要方剂茵陈术附汤,至今仍然为治疗黄疸“阴黄“的主要方剂。
现代医学认为,黄疸多可涉及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病及消化道肿瘤等。
1 黄疸的中医认识1.1 中医对黄疸病因的认识中医认为,黄疸的形成离不开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以及病后体虚等因素。
导致黄疸形成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血瘀六种,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因湿性重浊、黏滞,而脾喜燥恶湿,因此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会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影响肝胆的疏泄,以致胆汁疏泄不畅,瘀于体内,溢于肌肤体表而形成黄疸。
湿邪滞于人体内,又可以根据人体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寒湿和湿热两种情况,分别形成阴黄和阳黄。
此外,有不少医家亦强调瘀血对于黄疸形成的影响。
清·唐容川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曾指出:“瘀热以行。
一个瘀字,便见黄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
”吴军、田谧等[1]认为只有当湿邪不但瘀阻气机,同时又伤及血分时,才能发生黄疸,肯定了黄疸与邪热伤血的关系,认为黄疸的发生无不涉及到血。
1.2 黄疸的病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形成黄疸。
《景岳全书·黄疸》提到:“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
”“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一)定义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一、概述
(二)源流
1《内经》即有黄疸病证的论述,如《素问· 平人气
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 疸。” 2汉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 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
黄疸辩证,应以阴阳为纲,阳黄由湿热疫毒为
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腹郁热与疫毒
炽盛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虚 血淤表现。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辨证要点是:
●
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便秘,舌苔黄腻,
脉弦数;
●
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 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舌苔 厚腻微黄,脉弦滑。
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 ⑶ 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 炒白术健脾燥湿。
六、辨证论治
阳黄 (湿重于热证) 茵陈、滑石、木通—清热利湿,引湿热 之邪 从小便而出; 黄芩、连翘—清热燥湿解毒; 菖蒲、白蔻仁、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 贝母、射干—清咽散结,可去之。 诸药配合,不仅清利渗湿,芳香化浊,而且调和 气机,清热透邪,、身黄、小便黄,以目白睛 发黄最为突出。发黄的程度、明亮度及病程长短不 同而标志着邪正的盛衰。
2.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等明显
湿热之象。
3.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腻、
脉濡缓等明显寒湿之象。 4.急黄,其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等湿热 挟毒、内陷心营之候。
六、辨证论治
阳黄 1.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3.急黄 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
辨灼阴、伤气、动血及窍闭的变化为其
重点。
六、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黄疸
基本大法。
六、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阳黄:1.热重于湿 2.湿重于热 3.胆腑郁热 4.疫毒炽盛(急黄) 阴黄:1.寒湿阻遏证 2.脾虚湿滞证
演变:鼓胀、肝癌、胁痛
四、诊断要点
1.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 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 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 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 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 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三、病因病机
外感 疫毒 内陷心肝、侵入营血 急黄
湿热 酒食 内伤 劳倦 积聚日久
湿热熏蒸 遏阻胆液
阳黄
寒湿内阻 脉络瘀阻
浸淫肌肤
阴黄
三、病因病机
归纳 :
病位:脾胃肝胆(由脾胃波及肝胆)
病性:实证为主、或实中夹虚 病因: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主要是湿 浊之邪) 内因——脾胃虚亏、内伤不足
基本病理:湿浊阻滞 胆汁不循常道 外溢肌肤
四、诊断要点
3.有饮食不节、肝炎接触或使用化学制品、 药物等病史。 4.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尿胆红素、尿 胆原,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 酶以及B超、CT、胆囊造影等,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 断。
五、鉴别诊断
1.萎黄 萎黄为气血不足致使身面皮肤呈萎黄不华的 病证,多见于大失血或重病之后。其特征是双目不 黄,往往伴有眩晕、气短、心悸等症,与黄疸病证
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创制的茵陈蒿汤是历代治疗黄疸
的重要方剂。
一、概述
(二)源流
3《诸病源候论》根据病情发病的情况和所出现的不
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 4《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 5宋 · 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除论述了黄疸的 “阳证”外,还特设《阴黄证篇》详述了阴黄的辨证
施治,指出:“伤寒病发黄者,古今皆为阳证治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临床应用: 热盛者:加解毒药如升麻、连翘、大青叶、 虎杖、田基黄等以清热解毒; 湿盛者:加车前子、猪苓、泽泻等以渗利湿
邪,使湿热分消,从二便而去。
六、辨证论治
阳黄 2.湿重于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
⑵ 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
之……无治阴黄法”。
一、概述
(二)源流 6元 · 罗天益《卫生宝鉴》总结了前人的经验, 进一步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 把阳黄和阴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对临床实践指 导意义较大,至今仍被采用。 7对黄疸的传染性及其严重性在沈金鳌著《沈 氏尊生书· 黄疸》中已有认识,其指出:“又有天 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一、概述
(三)范围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 他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 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
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
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的目黄、身黄、溲黄不同,临证易于区分。
五、鉴别诊断
2.黄胖
黄胖多与虫证有关,久之耗伤气血而引起面
部肿胖色黄,黄胖多肿,色黄中带白,眼目如故, 或洋洋少神,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 茶叶土炭之类。 黄胖则湿热未甚,多虫与食所致。 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疸则由脾经湿热郁
蒸而成。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