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理论流派和教学设计
前言: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而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人类潜力的基础上促使人类潜力的进一步发展。教学设计是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因而教学设计必须要广泛了解学习的本质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写此文件综述,主要是对四大学习理论连同他们的教学设计观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以及对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理解进行陈述,从而达到对学习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水平。
摘要:
学习理论分为四大流派,分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他们对于学习理论的观点各不相同,由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学设计观。
关键词: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教学设计
正文: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
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教学设计,即教学系统设计,其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作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的。
学习理论主要有四大流派,分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派、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派、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派。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四大流派对学习理论的各自不同的认识形成了相应的教学设计观。一、行为主义
产生和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行为主义,1913年,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文章发表,标志着行为主义正式诞生。其发展主要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联结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发展到最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连接,其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教学就是要控制学习的环境,以达到预期的结果,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有部分到整体。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和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就是控制学习的环境,已达到预期的结果。它强调学习就是外界刺激—学生反映—强化刺激这样一个过程,指出了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观:
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以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设计教学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效果。
行为主义理论者把帮助学习者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和技能当做教学的目标。他们主张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力求达到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于学生学习前后行为的变化,教师的教学会侧重于刺激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行为,激发学生行为的变化。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教学设计过程中还应重视三个基本原理:接近原理、重复原理、强化原理。首先,接近原理,即要求刺激情境必须与合乎要求的反映同时出现;对于大山里的那些没见过自来水的孩子来说,让其描述自来水是不现实的;其次,重视重复原理,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复习的过程,加强学生的记忆;最后,重视强化原理: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但是这一学习理论过分强调了外界环境对一个人的学习发展的影响,过分强调老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不问是非对错,盲目服从老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导致师生交往障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是不利的。
二、认知主义
产生和发展:
20实际60年代以后,在认知心理学诞生之后,认知学习理论也随着产生了。
它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认知派用S—O---R模式取代了行为主义派的的简单的S---R联结模式,其中O(Organism)代表学习的大脑加工过程。
基本观点:
与行为主义派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学习的实质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在于形成或改变认知结构。他们更加强调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对知识的重组,并且不同类型的学习会有不同类型的建构模式。主张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比重,运用同化与顺应的方法有效地促成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建立。尽管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认知结构的认识也非常不同,但是他们都承认学习者的心理过程(O),都看到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认知主义者主要把学生对知识结构和方法的掌握当做教学目标。具体在教学中,则把建立学习者对教材的清晰、牢固的认知结构当做主要任务。
与行为主义者不同,认知主义者不把教材作为一种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的素材。最终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认知主义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是强调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和教学策略设计。
在设计教学时,他们不会先要复习旧知识,然后开始讲新课。而是用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然后追索旧的知识和经验,寻求问题的答案。他们承认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张以论文的写作作为测验的主要手段。
在认知主义理论指导下,涌现了一大批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思想,如加涅的九段教学法,瑞奇鲁斯的细化理论,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西蒙的信息加工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等。在实践上,引导了智能教学软件开发的兴起。
三、建构主义
产生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随着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并在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奥苏贝尔的观点基础上发展起来。与前面的学习理论不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系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统治外国多年的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同时,它也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构建不仅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而且意味着外来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的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和改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人们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只是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文化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以及其他学习工具),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