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学病毒病
禽病学课件
禽病学禽病(de)病因分类一、传染病1 病毒病:新城疫(ND)、禽流感(AI)、传染性喉气管炎(ILT)、传染性支气管炎(IB)、禽传染性脑脊髓炎(AE)、减蛋综合征-1976(EDS-76)、鸡痘、鸭瘟(DP,DVE)、鸭病毒性肝炎、雏鸭细小病毒病.2.支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CRD):鸡败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传染性滑膜炎(M. synoviae,MS)、火鸡支原体病(M. meleagridis,MM).3.衣原体:鹦鹉热,鸟疫:非鹦鹉禽类引起(de)人类感染.4.螺旋体病:疏螺旋体、密螺旋体.5.细菌病:沙门氏菌病-白痢、伤寒、副伤寒,禽大肠杆菌,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传染性鼻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病,结核杆菌病,伪结核,李氏杆菌,绿脓杆菌.6.真菌:曲霉菌,鸭对黄曲霉特别敏感;念珠菌病,冠癣.二、寄生虫病:1.原虫病:球虫病,鸡、火鸡、鸭、鹅、鸽;白细胞原虫病:卡氏病,沙氏;毛滴虫病:上消化道粘膜溃疡、坏死;组织滴虫:黑头病,盲肠肝炎.2.蠕虫病: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蜘蛛昆虫:禽羽虱、螨病、软蜱病.三、家禽肿瘤性疾病1. 马立克氏病(MD):幼禽特有.2. 禽白血病(ALV):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般是老年鸡.3.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反转录病毒引起.4. 其它肿瘤性疾病:食管癌、原发性肝癌、肾癌、小肠癌、卵巢癌、皮肤癌等等.四、家禽普通病:(一)营养疾病1. 营养及代谢障碍:饥饿、缺水.2. 蛋白质与氨基酸缺乏.3. 维生素缺乏.4. 矿物质缺乏:各种微量元素缺乏.5. 其它代谢疾病:痛风、脂肪肝综合症、腹水.(二)中毒病农药:有机磷;氟中毒,砷,汞.药物:磺胺、喹乙醇、痢菌净.呋喃唑酮2~4/万;喹乙醇:促生长剂:禽25~35ppm,猪50ppm;速丹:3 ppm预防鸡环虫,对鸭非常敏感.食盐:家禽对钠、氯比较敏感.CO中毒:与血红蛋白结合率比O2大300倍,表现:尸僵不良,血液不凝固.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黄曲霉共有16种,B1最毒:陈米、花生油.肉毒梭菌毒素中毒:软颈病.其它普通病:啄癖、肛门淋、嗉囊阻塞、肌胃腐蚀、气肿、龙骨囊肿等.五、遗传性疾病:基因及染色体突变引起(de)疾病.六、应激反应:冷、热、噪音、震动、运输等.七、外科病:创伤、挫伤、骨折、脱肛等.禽病(de)诊断一、病情及病史(de)了解: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不可迷信.1.禽群(de)基本情况:种类、品种、数量、日龄、饲养(de)方式、密度、通风、保温等.一般是土种鸡抗感染能力强,但有些情况特殊:外来鸡对鸡白痢感染率反而低.2.发病(de)经过:发病日龄、病程、发病率、死亡率.3.症状:特别是一些特殊(de)症状.4.诊断史:5.治疗史:用什么药、用量、服法、疗程.6.免疫接种情况:接种了何种疫苗、日龄、剂量、途径等.鸭出败保护期只有2-3个月,鸭瘟(de)保护期至少有半年.饲料、饮水、季节:喂何种饲料,发病前后有否换料.二、临床检查1. 禽群(de)动态:在安静状态下观察其身体状况,要多了解正常情况下禽群(de)表现.2. 个体禽只(de)检查:动态情况下寻求个别特殊(de)禽只,检查外观、羽毛、可视粘膜(天然孔附近)、皮肤、关节、眼鼻、泄殖腔、呼吸音等.三、病理学(de)诊断1. 大体解剖:肉眼诊断在临床上特别重要,往往可以发现诊断依据.2. 显微或组织切片检查:例如大肠杆菌病、禽出败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较为特征性(de)细菌;脑脊髓炎大体看来很少病变,但通过组织切片检查可观察到脑传导细胞形成包涵体.3. 试验动物(de)接种:同种易感动物.4. 血清学(de)检查:琼脂扩散试验、平板(试管)凝聚、荧光抗体、HA、HI、ELISA、病毒中和(SN)试验等.〖纸条法〗特点:微量、准确、快速、自动化.四、其它诊断方法1. 物理化学分析:饲料成份检查,钙、磷、氟、怀疑毒物分析.2. PCR、RT-PCR、核酸探针(杂交)、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手段.五、人工发病试验:柯克(Koch)氏四条件:病原-培养基上培养-用分离到(de)病原是否能复制出与临床病例相同(de)症状-人工发病动物又可分离到微生物.六、综合分析判断禽病(de)防制一、综合性(de)防制措施:1.预防为主,防重于治.2.领导重视,明确岗位责任制(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3.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员工素质(de)提高.4.禽场场址选择及布局已定(de)情况下,依靠完善(de)防疫措施,健全各种防疫制度.5.重视环境(de)消毒工作,定期杀虫、灭鼠.6.有条件(de)场地进行带鸡消毒,正常情况下2次/周.7.药物(de)预防.8.全进全出(AI/AO).9. 免疫程序(de)合理编制和执行.10. 抗体监测.传染病(de)防制传染病流行(de)三个互连接(de)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一、平时(de)预防措施1.饲养管理:全价营养、全进全出,育雏期(de)密度、保温、通风.2. 防疫制度:3. 免疫程序制定参观访问控制.二、发生传染病时(de)紧急措施1.隔离消毒和封锁:少数禽只发病,抓走病鸡;大禽场,设立隔立舍;大部分发病,把健康鸡隔离.烈性传染病:封锁疫区,例如:HPAI(H5N1、H5N4、H7N3) . 2.病死禽(de)妥善处理:深埋、焚烧、煮熟喂鱼、喂猪.3.紧急接种:鸭瘟可以进行紧急接种(弱毒疫苗);出败:正常免疫可用弱毒和灭活疫苗,但紧急接种只能用灭活疫苗.ND用IV系;ILT点眼、滴鼻(饮水、注射效果不好);IBD一般用饮水法.紧急接种原则:(1)先注射健康群;(2)一般用两倍量(de)疫苗;(3)多换针头(原则上一只禽一个针头);(4)预防继发或并发感染细菌病.禽痘(Fowl pox)禽痘是家禽和鸟类(de)一种缓慢扩散、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在无毛或少毛(de)皮肤上有痘疹,或在口腔、咽喉部粘膜上形成白色结节.一、病原学:禽痘病毒(Avipoxvirus)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成熟(de)病毒呈砖形或卵圆形,大小250×354nm.其基因组为线状(de)双股DNA,分子量约2×108道尔顿.病毒可在感染细胞(de)胞浆中增殖并形成包涵体(Bollinger氏体),此包涵体内有无数更小(de)颗粒,称为原质小体,每个原质小体都具有致病性.1.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复制病毒,在接种痘病毒后(de)第6天,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一种致密(de)局灶性或弥漫性(de)痘斑,灰白色,坚实,厚约5mm,中央为一灰死区.2.鸡痘病毒能在10~12胚龄(de)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繁殖,并产生特异性病变,细胞先变圆,继之变性和坏死.抵抗力: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禽(de)皮肤和粘膜病灶中,病毒对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相当强,上皮细胞屑片和痘结节中(de)病毒可抗干燥数年之久.病毒对乙醚有抵抗力.在腐败环境中,病毒很快死亡.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鸽有时也可发生,鸭、鹅(de)易感性低.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de)鸡都能感染,但以雏鸡和中雏最常发病,雏鸡死亡多.本病一年四季中都能发生,秋冬两季最易流行,病鸡脱落和破散(de)痘痂,是散布病毒(de)主要形式.它主要通过皮肤或粘膜(de)伤口感染,不能经健康皮肤感染,亦不能经口感染.三、临床症状1.皮肤型:皮肤型鸡痘(de)特征是在身体无或毛稀少(de)部分,特别是在鸡冠、肉髯、眼睑和喙角,亦可出现于泄殖腔(de)周围、翼下、腹部及腿等处,产生一种灰白色(de)小结节,渐次成为带红色(de)小丘疹,很快增大如绿豆大痘疹,呈黄色或灰黄色,凹凸不平,呈干硬结节,有时和邻近(de)痘疹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棕褐色(de)大(de)疣状结节,突出皮肤表面.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de)症状.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2.粘膜型(白喉型):此型鸡痘(de)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眼等粘膜表面,气管粘膜出现痘斑.初为鼻炎症状,后在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de)小结节,以后小结节逐渐增大并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de)假膜,覆盖在粘膜上面.这层假膜是由坏死(de)粘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质凝固而形成,很象人(de)“白喉”,故称白喉型鸡痘或鸡白喉.随着病(de)发展,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在口腔和咽喉部位,使病鸡尤以幼雏鸡呼吸和吞咽障碍,严重时嘴无法闭合,病鸡往往作张口呼吸,发出“嗄嗄”(de)声音.3.混合型:本型是指皮肤和口腔粘膜同时发生病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4.败血型:在发病鸡群中,个别鸡无明显(de)痘疹,只是表现为下痢、消瘦、精神沉郁,逐渐衰竭而死,病禽有时也表现为急性死亡.四、病理变化皮肤型鸡痘(de)特征性病变是局灶性表皮和其下层(de)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皮肤变得粗糙,呈灰色或暗棕色.粘膜型禽痘病变出现在口腔、鼻、咽、喉、眼或气管粘膜上.败血型鸡痘,其剖检变化表现为内脏器官萎缩,肠粘膜脱落,若继发引起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病毒感染,则可见腺胃肿大,肌胃角质膜糜烂、增厚.五、诊断根据发病情况,病鸡(de)冠、肉髯和其它无毛部分(de)结痂病灶,以及口腔和咽喉部(de)白喉样假膜就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有赖于实验室检查.1.接种鸡胚脲囊膜或鸡胚成纤维细胞.2.制备病变组织(de)涂片,作瑞氏染色,进行包涵体检查.3.血清学试验:被动血凝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七、防制预防:(1)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2)鸡痘蛋白筋胶弱毒疫苗(鸡痘原):(3)鸡痘蛋白筋胶弱毒疫苗(鸽痘原):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鸡(de)症状和防止并发症.传染性贫血(Avian Infectious Anaemia)鸡传染性贫血病(CAA)是一个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器官萎缩,造成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de)病毒性传染病,又称出血综合征、贫血、出血性贫血综合征、出血性再生不良性贫血综合征、泛骨髓痨、贫血皮炎和蓝翅病等.一、病原学鸡传染性贫血因子属细小病毒或环状病毒属.为球形或六角形颗粒状、单链DNA病毒.可在鸡胚中繁殖,但不致死鸡胚.也能在部分淋巴瘤细胞系培养物中增殖.不同毒株(de)毒力有差异,但抗原性相同.二、流行病学几乎广泛存在于世界是所有主要(de)养禽国家,某些国家该病在鸡群中(de)污染率相当高.鸡是其唯一(de)自然宿主,各种年龄(de)鸡均可感染.几乎所有(de)鸡群都会受到感染,但多呈隐性感染.CAA可垂直感染,发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污染(de)饮水、饮料、工具和设备等发生水平(de)间接接触性传播.通过孵化蛋而发生(de)介卵垂直传播可能是其最重要(de)传播途径.三、临床症状其特征性症状是严重(de)免疫抑制和贫血,其它可见发育不全,精神不振,鸡体苍白,软弱无力,死亡率增加等.死亡高峰发生在出现临床症状后(de)5~6d,其后逐渐下降,5~6天后恢复正常.有(de)可能有腹泻,全身性出血或头颈皮下出血、水肿.血稀如水,血凝时间长,颜色变浅,血细胞比容值下降,红细胞、白细胞数显著减少.四、病理变化特征性(de)病变是骨髓萎缩,呈脂肪色、淡黄色或淡红色,常见有胸腺萎缩,甚至完全退化,呈深红褐色.法氏蠹萎缩,体积缩小,外观呈半透明状.肝、脾、肾肿大,褪色.心脏变圆,心肌、真皮和皮下出血.骨胳和腺胃固有层粘膜出血,严重(de)出现肌胃粘膜糜烂和溃疡.有(de)鸡有肺实质性变化.五、诊断根据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其特征是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器官萎缩,肝脏是分离CAA(de)最佳材料,可接种到MDCC-MSB1细胞进行.血清学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法和间接ELISA法等,均可用于检测鸡血清或卵黄中(de)抗体.六、防制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性(de)细菌感染,但没有明显(de)治疗效果.对肉鸡(de)威胁很大,可降低饲料转化率和体重,所造成(de)损失相当大.如与其它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相互作用所造成(de)损失更大,所以对该病(de)防制具有双重意义.该病(de)商品疫苗已经在国外市场上销售使用.鸭瘟(Duck Plague)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简称DVE)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de)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特点是肿头、流泪,脚软,排绿色稀粪,体温升高.病变特征为食道有假膜性坏死性炎症,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肝有大小不等(de)出血点和坏死灶.一、病原学鸭瘟(de)病原是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双股线性DNA.鸭瘟病毒无血凝活性和血细胞吸附作用.不同DVE分离株(de)免疫原性基本相同.不同DVE分离株(de)致病性有差异.在病鸭在肝、肺、脑含毒量最高.毒株间在毒力上有差异,但免疫原性相似.病毒能在9~12胚龄(de)鸭胚绒毛尿囊上生长.能适应于鹅胚.不能直接适应于鸡胚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二、流行病学1.:雁形目禽类(如鸭、鹅、天鹅)2.传播途径:水平传播——鸭瘟可通过病禽与易感禽(de)接触而直接传染,也可通过与污染环境(de)接触而间接传染.3.易发时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季流行较为严重.三、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达43℃以上,高热稽留.病鸭表现两脚麻痹无力,病鸭不愿下水.病鸭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停食,渴欲增加.病鸭(de)特征性症状:1.流泪和眼睑水肿,眼有分泌物,初为浆液性,后变为脓性,常造成眼睑粘连. 2.病鸭鼻中流出稀薄或粘稠(de)分泌物,呼吸困难.3.病鸭发生泻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4.部分病鸭可见头和颈部发生不同程度(de)肿胀,俗称“大头瘟”.四、病理变化1.出现急性败血症,全身小血管受损,尤其和形成假膜或溃疡,淋巴组织和实质器官出血,坏死.2.具有特征性.3..肠粘膜充血、出血.4.上有大小不等(de)灰黄色或灰白色(de)坏死点.5.胆囊肿大.6.心外膜和心内膜上有出血斑点.7.病鸭(de)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de)炎性水肿.8. 鹅感染鸭瘟病毒后(de)病变与鸭相似.五、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一般即可做出诊断.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以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加以确诊.鉴别诊断:主要注意与鸭巴氏杆菌病相区别.1.鸭出败一般发病急,病程短,鸭瘟自然感染时仅造成鸭,鹅发病.2.鸭出败不会造成头颈肿胀,食道和泄殖腔粘膜上也不形成假膜,肝脏上(de)坏死点仅针尖大,且大小一致.3.染色镜检,可见两极着色(de)小杆菌.4.应用抗生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六、防制对鸭瘟目前尚无有效(de)治疗药物.在受威胁地区,所有鸭、鹅均应接种鸭瘟弱毒疫苗.对经济价值较高(de)鸭,可在病初肌注鸭高免血清只,也可用聚肌胞肌肉注射1mg/只,三日一次,连用2~3次,可收到良好疗效.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引起(de)雏鸭(de)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和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剖检见肝脏肿大和大量(de)出血性斑点,是危害养鸭业(de)主要疾病之一,无公共卫生意义.一、病原学病原为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病毒大小约20~40nm,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三个血清型见无抗原相关性,没有交叉保护和交叉中和作用.此病毒不能与人和犬(de)病毒性肝炎(de)康复血清发生中和反应,与鸭乙型肝炎病毒也没有亲缘关系.病毒能在9日龄鸡胚尿囊腔中繁殖.鸭胚肝或肾原代细胞可用来培养该病毒.不凝集禽和哺乳动物(de)红细胞.二、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雏鸭,成年鸭可感染而不发病,但可通过粪便排毒,污染环境而感染易感小鸭.本病(de)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在野外和舍饲条件下,本病具具有极强(de)传染性.野生水禽可能成为带毒者病愈鸭仍可通过粪便排毒1~2个月.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三、临床症状雏鸭都为突然发病.开始时病鸭表现精神萎靡,共济失调.发病半日到一日,而发生全身性抽搐,约十几分钟死亡.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姿态故俗称“背脖病”. 端和爪尖瘀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亡前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本病(de)死亡率因年龄而有较大差异,1周龄内雏鸭(de)病死率可达95%,2~3周(de)雏鸭病死率不到30%~70%,4周龄以上(de)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四、病理变化1.常常体况良好,绒毛外观亦较好,喙端和爪尖淤血而呈暗紫色.主要剖检病变见于肝脏,表现为肿大、质脆、色暗淡或发黄,表面有大小不等(de)出血斑点. 2.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内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胆汁.3.脾脏有时肿大呈斑驳状4.多数病例肾肿胀、灰暗色,血管充血,呈暗紫色(de)树枝状.病理组织学变化特征是肝组织(de)炎症变化,急性病例肝细胞坏死,其间有大量红细胞.慢性病变为广泛性胆管增生,不同程度(de)炎性细胞反应和出血.脾组织呈退行性变性坏死.五、诊断根据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3周龄内死亡率高,成年鸭不发病;明显(de)神经症状;肝脏(de)变性和出血,可作出初步诊断.1.可用病毒分离物接种1~7日龄(de)敏感雏鸭.2.将病料接种9日龄鸡胚.3.利用直接荧光抗体技术4.SN,AGP,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及ELISA.鉴别诊断:1.鸭瘟病例肝脏虽变有出血病变和坏死灶,但主要在食道、肠道出血,有伪膜或溃疡.2.鸭出败病例具有特征性(de)肝肿大,散布针尖大小(de)坏死点和心外膜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变化,镜检可见两极染色(de)巴氏杆菌.3.球虫病亦可使小鸭急死,症状也见有角弓反张,肝脏无出血变化,肠内容物涂片镜检,可见有大量裂殖体和裂殖子存在.六、防制1、可用严格隔离(de)方法预防,4周龄以下(de)雏鸭对DHV易感,故对4周龄以内(de)雏鸭隔离饲养.实行严格(de)消毒是预防本病(de)一项重要措施,在每批鸭苗进入鸭舍前,用5%氢氧化钠水溶液等喷洒消毒.2、疫苗免疫1)弱毒疫苗种鸭免疫:雏鸭免疫:2)灭活疫苗目前生产实践中,一般情况下广泛使用(de)是弱毒疫苗,而灭活疫苗由于价格贵和产生免疫力所需时间长而很少使用.3、特异性抗体使用对于没有母源抗体保护(de)雏鸭,可于1-2日龄每只鸭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可有效预防DVH(de)发生.DVH暴发初期,每只鸭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可有效地控制DVH(de)蔓延.球虫病(Coccidiosis )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de)寄生虫病,它造成(de)经济损失是惊人(de)(美国20 亿$,广东3亿¥) .雏鸡(de)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病愈(de)雏鸡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成年鸡多为带虫者,但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1.病原学病原为原虫中(de)艾美耳科艾美耳属(de)球虫.世界各国已经记载(de)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我国已发现9个种..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哈氏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无性阶段、有性生殖阶段、孢子生殖阶段.鸡球虫(de)感染过程2.流行病学各个品种(de)鸡均有易感性,15~50日龄(de)鸡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病鸡是主要传染源.鸡感染球虫(de)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时,最易发病.在潮湿多雨、气温较高(de)梅雨季节易爆发球虫病.球虫虫卵(de)抵抗力较强,在外界环境中一般(de)消毒剂不易破坏,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达4~9个月,在有树荫(de)地方可达15~18个月.3.临床症状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卷缩,食欲减退,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粘膜贫血、苍白,逐渐消瘦,病鸡常排红色葫萝卜样粪便,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开始时粪便为咖啡色,以后变为完全(de)血粪,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致死率可达50%以上.4.病理变化病鸡消瘦,鸡冠与粘膜苍白,毒害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巨型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堆型艾美耳球虫多在上皮表层发育哈氏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前段多种球虫混合感染5.诊断,或死后取肠粘膜触片或刮取肠粘膜涂片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为球虫感染,但由于鸡(de)带虫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是不是由球虫引起(de)发病和死亡,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剖检情况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6.防制成鸡与雏鸡分开喂养,以免带虫(de)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爆发球虫病.加强饲养管理免疫预防:疫苗(肉4种7),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药物防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毛滴虫病又称鸡毛滴虫病,病、鸽口腔溃疡病.寄生于鸽、火鸡和鸡(de)上消化道,该病严重侵袭鸽,可引起口腔粘膜溃疡、坏死、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给养鸽业造成巨大(de)经济损失.成年鸽通过嗉囊中(de)鸽乳直接将虫体传染给雏鸽,鸡和火鸡(de)感染是由于吞食被污染(de)饲料和饮水.在我国,约有60%(de)鸽感染过该病.火鸡(de)易年龄在16-30周.鸽(de)潜伏期约为7-12天..病初在粘膜表面见针尖大小干酪样病灶,病灶周围出血.. 肝脏也常受侵害,偶尔会侵害腺胃.诊断:虫体镜检.治疗:1,2-二甲基-5-硝基咪唑;灭滴灵;痢特灵.溃疡面:可涂10%碘甘油或金霉素;%高锰酸钾;1%新洁尔灭.。
禽病学讲义-第二章 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10-小鹅瘟)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十节小鹅瘟(Gosling Plague, GP)一、简介:小鹅瘟又名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病毒性肠炎,是由小鹅瘟病毒(Goose Plague Virus, GPV)引起的雏鹅与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危害3-20日龄小鹅,以传染快,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严重下痢和渗出性肠炎(小肠粘膜的大部分坏死脱落,与渗出物形成假膜状的栓子堵塞肠道)为特征。
对养鹅业和养鸭业危害严重。
二、病原学:(1)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属于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直径20-22nm,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
(2)单股线状DNA,5-6kb。
(3)一个血清型与番鸭细小病毒有部分共同抗原。
(4)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65˚C 30min滴度不变,pH3.0 37˚C 1h下稳定,对氯仿和乙醚有抗性。
(5)实验室宿主:鹅胚、番鸭胚及其原代细胞培养物。
(6)首次分离宜用鹅胚或番鸭胚,一般经5-7d死亡,典型病变:绒毛尿囊膜水肿;胚体全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心肌变性呈白色;肝脏出现变性或坏死,呈黄褐色。
三、流行病学:(1)(20日龄以内的)鹅,番鸭及其一些杂交系易感,其他动物不易感。
(2)有年龄依赖性?3-4d, 1w, 20d, 60d(3)病禽直接接触或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4)也可以通过种蛋将病毒传播给孵化器中易感雏鹅和雏番鸭造成本病的垂直传播。
(5)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低与母鹅的免疫状况有关。
四、临床症状:(1)潜伏期与感染雏鹅的日龄密切相关;雏鹅感染本病时日龄不同,其临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和病程长短有较大差异。
(2)最急性型:1周龄内的雏鹅或雏番鸭;起病突然,传播速度迅速;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95%以上;往往无前期症状,发现时即极度衰弱或倒地两腿乱划,不久即死亡。
(3)急性型:1-2周龄内的雏鹅或雏番鸭;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渴欲增加,严重下痢,排灰白色或黄绿色带有气泡的稀粪;临死之前头触地,两腿麻痹或抽搐;病程2-5天。
禽病学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8-鸭瘟)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八节鸭瘟(Duck Plague,DP)一、简介:(1)名称: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
(2)宿主:鸭、鹅和雁形目鸟类。
(3)临床症状特点:(急性、热性、败血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肿头,流泪,体温升高,脚软,绿色稀粪(若打过疫苗,上述症状就并明显了)。
(4)病变特点:食道粘膜有假膜性坏死性炎症(注:念珠菌病也有此症状。
);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肝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
二、病原学:(1)鸭瘟病毒(DPV、DEV),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注:ILTV和MDV也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
(2)球形,有囊膜,156-384nm。
(3)基因组为双股线性DNA,约150kb。
(4)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pH3和11敏感(即对酸碱都敏感),对热敏感(56˚C10min灭活)。
(5)鸭胚成纤维细胞;9-14d鸭胚,初次分离不用鸡胚。
(6)不同DEV分离株的致病性有差异,但免疫原性基本相同。
三、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雁行目鸟类(鸭/鹅/天鹅等)。
(2)传染源:病鸭(鹅)和隐性带毒鸭(鹅)。
(3)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水似乎也在病毒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
(4)潜伏感染,三叉神经节潜伏位点。
(5)流行无明显季节性。
四、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1)病初体温升高达43˚C以上,高热稽留(注:AI也能引起体温升高);病鸭表现两脚麻痹无力(腿软),病鸭不愿下水,离群独处。
(2)腹泻,排出绿色或灰白色(黄绿色)稀粪。
(3)头和颈部发生不同程度的肿胀,俗称“大头瘟”(注:AI、IC(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慢性呼吸道疾病也能引起肿头),皮下组织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呈淡黄色冻胶样浸润物。
(4)流泪,眼睑水肿,眼结膜出血(眼底是红色的)。
(5)病鸭鼻中流出稀薄或粘稠分泌物,呼吸困难。
(6)食道粘膜出血、出现粗燥的条纹状纵向排列的黄色假膜(不易剥离,拿水冲不掉,剥离后会粘膜会出血;此外口腔和泄殖腔也会有假膜)。
禽病学讲义-第二章 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4-传染性喉气管炎)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四节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ILT)一、概述:传染性喉气管炎(ILT)是以危害育成鸡和成年蛋鸡为主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为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本病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并咳出带血的分泌物;剖检病变为喉头和气管黏膜肿胀、糜烂、坏死和大面积出血(即主要侵害上呼吸道)。
(注:IB是以危害雏鸡为主;IB病变部位主要在支气管和肺。
)二、病原学:(1)ILTV属于疱疹病毒科,α-型疱疹病毒亚科、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禽疱疹病毒I型。
(注:狂犬病毒也属于疱疹病毒科。
)(2)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基因组长度约为155kb,。
(3)病毒的糖蛋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注:NDV也是只有1个血清型;血清型少对预防有利),但不同毒株的毒力不同,其对鸡和鸡胚的致病性有差异,在细胞培养物和鸡胚绒毛尿囊膜形成的蚀斑大小和形态也不尽相同。
(5)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气管及其渗出物中,能够在鸡胚和许多禽类细胞上增殖。
•(通过离心,取含有病毒的液体)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使鸡胚在接种后2-9d死亡(毒力强的死亡时间短,毒力弱的死亡时间长),胚体变小,绒毛尿囊膜增生和坏死,形成灰白色的斑块病灶。
(即:病毒接种鸡胚培养后尿囊膜增厚、水肿、充血、出血。
)注:正常鸡胚尿囊膜应该是白色、透明、很白的一层膜。
•病毒在鸡胚细胞培养上生长时,引起核染色质变为和核仁变圆,胞浆融合,成为多核巨细胞(通过衍射,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好像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细胞,内有多个细胞核,实际上它是因感染病毒,由多个细胞坏死后包浆发生融合形成的核内包涵体,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细胞)。
•病毒还可以在鸡白细胞培养上生长,引起以出现多核巨细胞为特征的细胞病变。
聊城大学农学院《禽病学》课件病毒病 第一节 ND
雏鸡感染后,拉白绿稀粪
病鸡拉稀、粪便呈绿色或黄白色.
病鸡张口呼吸、约10~30%有此症状
嗉囔内充满酸臭黏液,倒提病鸡,
可从口腔中流出
2.非典型ND(相当于慢性型)
具备一定免疫水平的鸡群受强毒攻击而发生的
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病情比较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 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张口呼吸,有 “呼噜”声,咳嗽,口流粘液,排黄绿色稀粪, 继而出现歪头,扭脖或呈仰面观星状等神经症状; 产蛋鸡产蛋量突然下降5%~12%,高的达50% 以上,并出现畸形蛋、软壳蛋和糙皮蛋。种蛋受精
水肿,纤维素性坏死,溃疡, 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 肺瘀血,水肿。
ND病鸡腹部脂肪出血
气管粘膜充血、出血,粘液性物增 加、发红.
腺胃乳头出血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肠道局部肿胀、膨胀、呈暗红色
肠道淋巴集结出血、坏死
盲肠扁桃体 出血、溃疡 及 坏 死
慢 性 病 例 十 二 指 肠 黏 膜 岛 屿 状 坏 死
C.中发型(Beaudette氏型): 成年鸡呼吸系统病,咳嗽为特征,很少喘气,产蛋 减少或停止,很少死亡。
D.缓发型( Hitchner型):
轻度或不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成年鸡产蛋下降, 各种年龄鸡只很少死亡,但幼龄鸡并发其它感染, 死亡率可高达30%。
E.无症状肠道传染型:
无临诊症状和病变,但可从肠道或粪便分 离病毒或通过特异性抗体检查来证实。
HA+HI试验。
中和试验:使恢复期血清和已知NDV混合,使病毒
感染能力被中和,可用鸡、鸡胚、细胞(蚀斑法)
等具有感受性的宿主来进行。
诊 断
ELISA:非常 敏感,改用微 量法后引起了
禽病学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9-鸭病毒性肝炎)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九节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一、简介:(1)名称: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是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染病(DP一般影响大鸭)。
(2)临床表现特征:病程短促(死得快);角弓反张;肝脏肿大并有出血斑点。
二、病原学:(1)病原: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大小约20-40nm,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有学者认为应单独划属),无囊膜,单股RNA,与人和犬的病毒性肝炎以及鸭乙型肝炎病毒没有亲缘关系。
(2)血清型:1型、2型、3型,新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
(3)抵抗力:对乙醚、氯仿、胰酶、30%的甲醇都有抵抗力,耐受pH3.0环境,对热也有一定的抵抗力(无特殊抵抗力,常规消毒措施对其都有一定对用;目前抵抗力较强的病原只有FMDV和IBDV)。
(4)病毒能在日龄鸭胚和鸡胚尿囊液中繁殖,鸭胚肝或肾原代细胞也可用来培养该病毒。
三、流行病学:(1)宿主: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可感染但不发病,通过粪便排毒,污染环境并造成小鸭感染。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3)传染源:发病鸭(病愈鸭仍然可通过粪便排毒1-2个月),带毒鸭(成年鸭、野鸭等)。
(4)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5)各个血清型分布:1型:世界上所有主要养鸭地区均存在。
2型:英格兰。
3型:美国、中国。
新型:2002年中国发现部分毒株与1、3型DHV阳性血清无交叉中和反应。
四、临床症状和病变:(1)发病突然,病程短;潜伏期1-2天,4-5天达到死亡高峰(注:IBD呈尖峰式死亡,与该病类似);1周龄的雏鸭死亡率可达95%,2-3周龄的雏鸭不到30%~70%,4周龄以上的雏鸭很低。
(2)初期精神萎靡、废食、呈昏睡状,不久即出现共济失调,身体导向一侧,两脚痉挛踢动,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姿态。
禽病学讲义-第二章 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7-肿瘤性疾病:鸡白血病;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七节肿瘤性疾病(一)鸡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一、概述:(1)鸡白血病是由鸡白血病病毒引起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
是最早识别的传染性肿瘤病;研究最为深入的病原;最难控制的禽病之一。
(2)鸡白血病对育种公司的经济影响:•遗传选育压力;•行业信誉及诉讼;•昂贵的防控净化成本(检测硬件建立、实验人员配备及培训、检测试剂、田间采样相关费用)。
(3)鸡白血病对蛋鸡的经济影响:•致瘤死亡损失;•产蛋下降/蛋品质下降;•饲料转化率;•用药成本。
(4)鸡白血病对肉鸡的经济影响:•均一性差;•生长速度减慢;•免疫机能减弱;•总体死淘率增加二、病原学:(1)禽白血病病毒(AL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α反转录病毒属(Alpha-retrovirus),是双股RNA病毒。
(注:艾滋病病毒也属于反转录病毒。
)(2)病毒分类:鸡的ALV:A、B、C、D、E、J(即目前分为6个亚群,J亚群对鸡的危害最严重)外源性病毒:A、B、C、D、J(可以在个体之间进行传播,是重点防控对象)内源性病毒:E(本身基因组中所携带)慢性转化型病毒:不含致瘤基因(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是目前国内主要流行的病毒)急性转化型病毒:含致瘤基因(需要辅助病毒才能生长)(3)ALV的主要抗原蛋白:囊膜蛋白(gp85):是区分亚群的抗原,可区分不同亚群ALV;变异性大。
衣壳蛋白(群特异性抗原,p27):保守性强,为各亚群所共有,可用于检测是否感染ALV;不能区分外源性/内源性病毒。
三、流行病学:(1)鸡是主要自然宿主(水禽不感染该病),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ALV 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大;应激和免疫抑制可促进排毒和肿瘤发生(饲养过程当中要尽量避免应激);免疫耐受鸡是主要的排毒鸡(该病病原可以垂直传播);后期感染也可以造成一定的免疫耐受;高比率的持续性感染(即可以不断往外界排毒)。
禽病学讲义-第二章 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1-禽流感)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一、概述: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发生于各种家禽和野禽的病毒性传染病。
又称真性鸡瘟(“fowl plague”)或欧洲鸡瘟。
(注:流感病毒分A、B、C三型)疾病特点:表现形式复杂(隐性、温和表现、烈性表现);病原变异快(A型禽流感病毒为RNA病毒,复制是易出错;且不同病毒间可以交换核酸片段);对养禽业危害严重,并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二、病原学1.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禽流感病毒;2.A型禽流感病毒(RNA病毒,有囊膜)表面蛋白HA(棒状血凝素)和NA (神经氨酸酶)抗原性的不同而被分为16个不同的HA亚型和9个不同的NA亚型,其中HPAI(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由H5和H7的AIV 引起。
(注:禽流感病毒的核酸:基因组是8个节段的单股负链RNA,至少编码10种以上的蛋白多肽。
)3.流感病毒的命名:型别/宿主/分离地点/毒株序号/分离年代/HA和NA亚型例如:A/duck/Ireland/113/83(H5N8)特例:如果宿主是人则不用写宿主,A/Hong Kong/1/68(H3N2)4.流感病毒的毒力: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的判定标准:尿囊液种毒,接种4-6周龄8只易感鸡,每只静脉注射0.2ml,若6-8只死亡可判为HPAIV);1-5只死亡,血凝素为H5、H7者需进一步验证;1-5只致死,在无胰酶处理条件下可在细胞上生长,则需测定HA相关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才能确定。
(HPAIV的氨基酸序列的裂解部位有较多碱性氨基酸)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由H5亚型和H7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或静脉注射接种致病指数(IVPI)大于1.2(或者死亡率高于75%)的其他亚型的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家禽传染病,均属通报性禽流感(notifiable avian influenza,NAI),包括HPNAI和LPNAI。
禽病学学习资料:鸡病毒性关节炎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鸡的传染性疾病。
病毒主要侵害关节滑膜、腱鞘和心肌,使胫跑关节上方的腱索肿大,趾屈腱鞘和跚伸腱鞘肿胀。
病鸡蹲坐,不愿走动或跛行。
病鸡因运动障碍而生长停滞,消瘦衰竭,鸡群的饲料利用效率下降,淘汰率增高,因而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毒在鸡群中的传播有二种形式: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种鸡群或蛋鸡群感染后,产蛋量可下降10%~15%°
肉眼病变:病的急性期,关节囊及腱鞘水肿、充血或点状出血,关节腔内含有少量淡黄色或带血色的渗出物,少数病例的渗出物为脓性〃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细小的坏死灶。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假定性诊断。
跋部腱鞘的肿胀同时伴有心肌纤维间的异嗜性白细胞浸润具有诊断意义。
根据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可作出确诊。
用于分离病毒的病料可取自肿胀的腱鞘、附关节或股关节的关节液、气管和支气管及肠内容物、脾脏等。
血清学试验琼脂扩散法。
也可用间接荧光抗体和E1ISA等方法检测呼肠孤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中和试验则可用于病毒血清型的鉴定等。
聊城大学农学院《禽病学》课件--病毒病之ILT
若喉头被血液或纤维蛋白凝块堵塞,病鸡会窒息死亡,死亡鸡的鸡冠及肉
髯呈暗紫色,死亡鸡体况较好,死亡时多呈仰卧姿势。 病程大约15天左右,最急性病例24h死亡,多数5 ~ 10天或更长,发病
后10天死亡开始减少,存活鸡8 ~ 10天恢复,但有的仍带毒。
呼吸困难, 表现为头 颈伸直, 张口呼吸, 常发出啰 音
传 染 性 喉 气 管 炎
概述
病原学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 断 防治
概 述
传染性喉气管炎是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上呼 吸道传染病。主要危害育成鸡和产蛋鸡;临床特征 是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咳出有血样渗出物,喉 部气管粘膜水肿、出血、糜烂,传播迅速,死亡率 较高。 1925年首先由Mar等人报导,当时称为: “气 管—喉头炎”,193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禽病委员会 定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本病发生,近年来, 我国也证 眶下窦肿胀
病鸡流泪,结膜潮红
病理变化
急性型:喉头、气管有粘液性炎至粘膜变性坏死。
喉和气管粘膜充血、出血;气管内有组织脱屑、伪 膜、干酪样物及血块。(见图)
温和型:轻症病例,只见眼睑及眶下窦肿胀和充血。
鼻咽部有多量黄白色血性分泌物
喉头常被黄色干酪样栓子堵塞
病鸡喉头及气管黏膜肿胀、充血、
小 结
1.ILT的流行病学
2. ILT的临床症状(重点)
3. ILT的病理变化(重点) 4. IL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难点)
复习思考题
1.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间如何相互鉴别?
病鸡张口伸颈呼吸
病鸡张口伸颈呼吸
病鸡咳出血痰
病鸡剧烈甩头或呈痉挛性咳嗽,常咳出 血性分泌物,多因窒息死亡
禽病学讲义-第二章 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2-鸡新城疫)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二章家禽的病毒性传染病第二节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一、概述: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是由禽副粘病毒科的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鸡、火鸡、野禽及观赏鸟类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致死性疾病。
家禽发病后的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下痢,伴有神经症状(扭头、转圈),成鸡严重产蛋下降,黏膜和浆膜出血,感染率和致死率高。
(注:AI也叫欧洲鸡瘟)二、病原学(1)NDV属于副粘病毒科,禽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属,核算为单股负链RNA。
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300nm。
病毒表面有刺激宿主产生血凝抑制和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成分(主要为HN蛋白和F蛋白)。
(2)血清型:1个(ILTV也是只有1个血清型)(3)NDV血凝素可以凝集鸡和人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注:每一个红细胞表面可以结合许多病毒粒子,这些病毒粒子又可以集合旁边的红细胞,最后形成一个大网,即红细胞凝集试验;没有NDV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会沉淀,变成一个红点,倾斜V形板会移动,即红细胞沉淀试验;加抗体后,病毒和抗体先作用,再和红细胞加在一起后不能凝集,即血凝抑制试验)。
溶血素可溶解鸡和人等的红细胞。
在感染发生时,病毒吸附(结合较紧密,只有神经氨酸酶才能切割开)和穿入(病毒进入到宿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使宿主发病,最后造成死亡)时两个关键阶段。
鸡是NDV最适的试验动物和自然宿主。
(4)NDV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一周左右,在56˚C存活30~90min(即高温容易灭活),4˚C可存活一年,-20˚C可存活十年以上,(故新城疫往往在冬春季节发生,而炎热的夏天疾病相对较少)一般消毒药均对NDV有杀灭作用。
(5)病原学特征:病毒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脑、脾、肺含量最高(故可引起神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以骨髓保毒时间最长。
NDV可分为三类:速发型(强毒株)、中发型(中等毒力毒株)和缓发型(弱毒株),其中速发型又有嗜神经型和嗜肠道型之分。
禽病毒病汇总
禽病毒病汇总1、新城疫【诊断要点】蛋鸡:一周以上的呼吸道症状,用药不见效或用药症状减轻,停药严重。
扭脖、震颤,蛋壳颜色普遍变浅,拉黄绿色稀便,剖检腺胃乳头尖部出血,十二指肠升端中部淋巴滤泡出血,卵黄蒂后1cm处淋巴滤泡出血,两盲肠之间的回肠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
肉鸡: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用药不见效,个别鸡出现头部震颤,扭脖,拉黄绿色稀便,大群精神正常,只要出现精神不振的鸡只,很快死亡。
剖检腺胃乳头出血,十二指肠出血,卵黄蒂后1cm处淋巴滤泡出血。
【治疗方案】蛋鸡:如果日死亡率低于1%,应先饮新城疫疫苗,间隔24小时,投药治疗。
利巴韦林(或强效双黄连)+抗病毒中药+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混合饮水,连用3-5天。
利巴韦林1g 兑水10kg,强效双黄连500ml可供1000只产蛋鸡3天的治疗量。
环丙沙星1g兑水10kg,恩诺沙星1g兑水10kg。
如果日死亡率高于1%,应先用3天药物治疗,控制症状,间隔24小时后,再用新城疫疫苗,治疗方案同上。
肉鸡:由于肉鸡抵抗力弱,在治疗新城疫时,严禁紧急接种治疗。
应先打干扰素,同时药物治疗。
治疗方案同上。
2、温和性禽流感【诊断要点】鸡群精神尚好,采食量明显下降,体温明显升高,如果是蛋鸡,则出现产蛋量大幅下降,蛋壳质量差,易碎,拉黄绿色稀便,零星出现死亡。
剖检可见腺胃乳头水肿或出血,胸骨内侧出血,肺充血,盲肠扁桃体出血肿胀,直肠出血严重,如果是产蛋鸡还将出现卵泡发黑,变性坏死,输卵管变脆,易断,内有白色炎性渗出物。
【治疗方案】利巴韦林(或金刚烷胺)+安乃近+抗病毒中药+阿莫西林,混合饮水,连用5天,病情严重时,要加冰点VC全天饮水,利巴韦林1g兑水10kg,金刚烷胺1g兑水40kg,用于产蛋鸡时1000只鸡日治疗量为35-40克,不可随意加减药量。
阿莫西林1g兑水10-15kg 。
3、肾传支【诊断要点】鸡群中有大量呼吸道症状的鸡只,但声音很小,在发病的前5天,不出现死亡,并且会出现一个假健康状态,即不治自愈,然后进入肾衰竭阶段,出现大批死亡。
禽病学记忆小技巧
双 RNA 病毒科 小 RNA 病毒科 腺病毒科 痘病毒科 圆环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反转录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细小病毒科 小 RNA 病毒科 双股 DNA
传脑脊髓(Avian encephalomyelitis┃AE) 禽传脑病毒(AEV) 1
பைடு நூலகம்
传贫(Chicken Infectious Anaemia┃CIA) 传贫病毒(CIAV)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 鸭肝炎病毒(DVHV)3
雏番鸭细小病(MDPV) 细小病毒科
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
鸡败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Galliseplicum Infection)慢性呼吸道病( CRD)
副鸡嗜血杆菌 鸡败支原体(MG)
病毒病 / / 名称(中/英/简写)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 传支(Infectious bronchitis┃IB) 传喉(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 传法(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 减蛋(Egg drop syndrome┃EDS76) 禽痘(Avian Pox┃A) 马立克(Marek's disease┃MD) 白血病(Leukosis) 鸭瘟(Duck Plague┃DP)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MDPD) 细菌病、支原体病 / 名称(中/英) 禽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 avium) 鸡白痢(Pullorosis) 禽副伤寒 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osis) 禽霍乱(Fowl Cholera/Pasteurellosis) 鸭疫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a natipestifer Disease) / 病原/血清型数 鸡白痢沙门氏菌 副伤寒沙门氏菌 致病性大肠杆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 鸭疫里默氏杆菌(鸭疫巴氏杆菌) 禽伤寒(Typhus avium) 鸡伤寒沙门氏菌 传播方式 垂直&水平 水平&垂直 水平&垂直 水平&垂直 水平 水平 Egg↓ 其他 Egg↓ / 病原(简写/血清型数) 禽流感病毒(AIV) 新城疫病毒(NDV) 9 传支病毒(IBV) 传喉病毒(ILTV) 传法病毒(IBDV) 腺病毒 禽痘病毒(AV) 马立克病毒(MDV) 3 C 型肿瘤病毒 鸭瘟病毒(DPV) 小鹅瘟病毒(GPV) 1 1 2 1 正粘病毒科 副粘病毒科 冠状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病原简单特性 单股负链 RNA 单股负链 RNA 单股正链 RNA 双链 DNA 传播方式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 水平&垂直 垂直&水平 水平 水平&垂直 水平 水平&垂直 水平 水平 水平&垂直 水平 Only 鸭 Egg↓ 双股线性 DNA 单股线状 DNA 单股线状 DNA Egg↓ Egg↓ Egg↓ Egg↓ HA&HI HA HA&HI HA&HI Egg↓,品质↓ HI 其他
禽病学病毒病
(1)接种鸡胚:典型侏儒胚。 (2)接种易感动物:接种7-10日龄内雏鸡,18-36小时可出
肾型传支可用含有T株的弱毒疫苗或灭活苗进行免疫。 腺胃型传支用灭活苗接种,有较好预防效果。
疫苗
目前,国内外在预防IB的M型,多采用H120和 H52。 H120:毒力较低,免疫原性较差,适用于雏鸡初 次免疫。 H52:毒力较高,免疫原性较强,适用于3周龄以 上的鸡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
接种:雏鸡及早以H120疫苗,接种(1~3日龄), 25~30日龄再以H52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免疫期 达4~6月。
症状表现:
鸡只感染4/91毒株后出现精神沉郁、闭眼嗜睡, 腹泻,鸡冠发绀,眼睑和下颌肿胀。
有时见咳嗽、打喷嚏,气管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产蛋鸡出现症状后,很快引起产蛋下降,降幅达
35%,同时蛋品质降低,蛋壳颜色变浅,薄壳蛋、 无壳蛋、小蛋增多。3~4周后产蛋量可逐渐回升, 但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 可致肉鸡、特别是6周龄以上的育成鸡后期死亡。
历史与分 布
1930年春在美国北达科他州首先发现; 1931年正式报道; 1936年确定了病原; 1937年首次利用鸡胚培养该病毒; 1956年证明IB的病原不是一个血清型; 1962年发现了肾病变型; 1972年广东首先报道了IB的存在,现已蔓延全国。
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 一个代表种。圆形,病毒表 面有特征性的杆状突起物, 直径80-120nm,有囊膜,单 股RNA。
第2阶段:病鸡表面康复,呼吸道症状消失,鸡群 没有可见的异常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病原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措施
概述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 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 其特征是气管发生啰音、咳嗽和打喷嚏。
在雏鸡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咳嗽,流涕,有较高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产蛋鸡产蛋减少和质量变劣。肾 病变型(1962年发现)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③往往发生于秋冬季节,多继发于鸡痘,且蛋鸡发 病率在临床上略高于肉仔鸡。
(四)生殖道型IB
发生于产蛋鸡群,初期以呼吸道有“呼噜” 声为主,可持续5~7天,混合感染时出现咳 嗽及甩鼻音。
同时出现采食量下降,排稀软或水样粪便. 产蛋下降,康复后也不能恢复正常产蛋水平, 同时蛋品质下降,蛋壳薄变粗糙,出现小型蛋、 软壳蛋、畸形蛋及蛋壳褪色等。
病 鸡 精 神 沉 郁 , 呼 吸 困 难
病 鸡 精 神 沉 郁 , 呼 吸 困 难
2周龄雏鸡自然感染后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精神 沉郁、闭眼缩颈、怕冷;往往24小时后死亡。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
3.成年产蛋鸡
产蛋量低,有时达50%以上, 不可孵化数增加,孵化率下降 7%,较少死亡。产软壳蛋,畸 形和粗壳蛋,蛋的质量下降,蛋 白稀薄如水样,蛋黄和蛋白分离, 蛋白粘在壳膜表面。
血清型
有30多个,如M41、T株等。有的引起呼吸道病, 有的引起肾病综合症。
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攻毒没有或仅有部分交互免疫力。 我国目前发生的主要是属于M型,且用M型弱毒疫
苗免疫鸡后,获得了很好的免疫效果。
病毒能在10~11胚龄的鸡胚中生长,自然病例病 毒初次接种鸡胚,90%鸡胚能存活,少数生长迟缓 (表现是发育受阻,胚体缩成小丸形,羊膜增厚,紧 贴胚体,卵黄囊缩小,尿囊液增多等)。
感染生殖道传支后,冠比正常鸡更红
(五)肠型IB
病鸡表现为脱水、剧烈水泻,还可出现 呼吸道症状;
对产蛋鸡致病力因毒株而异,可以是仅见 蛋壳颜色变化而无产蛋下降,也可以是产 蛋量下降至10%~50%。
(六)IBV变异株型
该病的病原为典型的冠状病毒,接种9~ 11胚龄SPF鸡胚后,引起鸡胚发育停滞, 卷缩成球状,属于一种新的血清型,命名 为4/91或793/B。
侏儒胚
流行病学
易感群体:仅发生于鸡;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 雏鸡(40d内)最为严重,病死率5-30%;
传染源:为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能带毒3040天)。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染。也可经消化道传 播。
本病无季节性,传播迅速。其发生和应激因素有 密切关系;而病死率与并发感染有关。
发病特征
症状表现:
鸡只感染4/91毒株后出现精神沉郁、闭眼嗜睡, 腹泻,鸡冠发绀,眼睑和下颌肿胀。
有时见咳嗽、打喷嚏,气管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 产蛋鸡出现症状后,很快引起产蛋下降,降幅达
35%,同时蛋品质降低,蛋壳颜色变浅,薄壳蛋、 无壳蛋、小蛋增多。3~4周后产蛋量可逐渐回升, 但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 可致肉鸡、特别是6周龄以上的育成鸡后期死亡。
母鸡产蛋率急剧下降,降幅达30~50%, 恢复期出现畸形蛋。
肾型传支
主要见于10~50日龄的仔鸡,
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公 鸡发病率往往高于母鸡,
特征性症状是粪便中白色 尿酸盐成分增加,病死率 为5~30%。
分三阶段
第1阶段:病鸡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感染后1~ 2d 开 始 气 管 发 出 啰 音 , 打 喷 嚏 及 咳 嗽 , 并 持 续 1~4d,这些呼吸道症状一般很轻微,有时只有 在晚上安静的时候才听得比较清楚,常被忽视。
(一)呼吸型IB
1.雏鸡,咳嗽、喷嚏、气管啰音、喘息、流鼻 涕、个别鸡窦肿胀,流泪,病雏怕冷,互相拥挤突出症状是啰音,伴有一 定程度的咳嗽和喘息,一般只有抓鸡贴耳听或夜 深人静时才听得到“丝伊丝伊”声,这种年龄死 亡率明显下降,可能会出现增重减慢或减重现象, 这对饲养肉用鸡者威协很大。
呼吸型IB主要病变是气管、 支气管、鼻道、和窦内有 浆液性、卡他性或干酪样 的渗出物。产蛋鸡的腹腔 内可见到液状卵黄物质。 两周龄的雏鸡感染后,有 的输卵管受到永久性损害, 以至成熟期不能正常产蛋。
IBV本身不能凝集鸡的红细胞, 但经1%的胰脂酶或磷脂酶C 在37℃下处理3h,可具有血 凝活性。
病毒主要存在病鸡呼吸道的 渗出液中。
对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弱。
病 原:IBV
冠状病毒
在感染了的鸡胚尿囊 液中见到IBV粒子, 在粒子周围看到大而 稀疏的纤突结构(箭 头),负染色。
直径约110-158纳米的 病毒粒子,表面可见 病毒纤突(箭头), 144000×,负染。
历史与分 布
1930年春在美国北达科他州首先发现; 1931年正式报道; 1936年确定了病原; 1937年首次利用鸡胚培养该病毒; 1956年证明IB的病原不是一个血清型; 1962年发现了肾病变型; 1972年广东首先报道了IB的存在,现已蔓延全国。
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 一个代表种。圆形,病毒表 面有特征性的杆状突起物, 直径80-120nm,有囊膜,单 股RNA。
第2阶段:病鸡表面康复,呼吸道症状消失,鸡群 没有可见的异常表现。
第3阶段:受感染鸡群突然发病,并于2~3d内 逐渐加剧。病鸡挤堆、厌食,排白色稀便,粪便 中几乎全是尿酸盐。
(三)腺胃型IB
①主要发生于20~80日龄,病程10~25d,发病率 80%以上,死亡率50%以上。
②发病初期生长缓慢,精神不振,重者沉郁,拉黄 色或绿色稀粪,有呼吸道症状,随病程发展,病 情加剧,中后期饮食明显减少,高度沉郁、消瘦, 最后衰竭死亡。出现死亡时呼吸道症状变的相对 较轻。随日龄增长,其易感性和死亡率均呈下降 趋势。
①在鸡群中传播速度快(2周内可波及全场); ②潜伏期短(平均3天); ③病鸡带毒时间长,康复后49天仍排毒,在34天内
具有传染性; ④发病率高, 死亡率不高 ( 雏鸡5% ,成鸡1.2~
1.4%)。
临床症状
潜伏期1-7d,平均3d。由于病毒的血清型不同, 鸡感染后出现不同的症状。 (一)呼吸型IB (二)肾型IB (三)腺胃型IB (四)生殖道型IB (五)肠型IB (六)IBV变异株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