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中国现代饮食的变化演示文稿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721736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7.png)
3
国际食品贸易的增加
随着中国近代饮食市场的开放,国际食品贸易逐 渐增加,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 流。
06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的未来 趋势
绿色环保的饮食理念的发展
总结词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 、有机、低碳的饮食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
VS
详细描述
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 ,倾向于选择有机、无农药残留的食材, 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同时,低碳饮食方式 也受到追捧,减少食物浪费和碳排放成为 饮食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城市 化进程加速,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饮食习惯也随之发 生变化。
人口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 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 带来了不同地区的饮食文 化交流与融合。
变化特点
食材多样性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中,食材的多 样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除了传 统的五谷杂粮,还引入了大量的 外来食材,如番茄、土豆、洋葱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的影响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饮食文化的多元化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近代饮食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食 材和烹饪方式,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饮 食特色。
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近代化进程中,一些地区和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面临消 失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人们开始重视传统饮 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产业发展
中国近代饮食变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食品加工、餐饮服务 等产业逐渐壮大。
02
食材的变化
本地食材的发掘与利用
发掘地方特色食材
随着人们对饮食的追求,各地开 始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食材,如 东北的五常大米、湖南的辣椒等 。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文化演变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文化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39b2843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7.png)
饮食变迁:时代变迁下的饮食文化演变引言人类的饮食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饮食特点和习惯。
从古代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的高度发达社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饮食的演变带来的巨大影响。
饮食文化的变迁不仅仅是一种口腹之欲的变化,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
古代饮食文化的基础在古代,人类的饮食文化主要以原始社会为基础。
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河谷中,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他们吃的主要是野生动植物,如野兽、鸟类、果实等。
因此,古代的饮食文化简单而原始,以口腹之欲为导向。
狩猎与采集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人们依靠狩猎和采集来获取食物。
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肉类,而采集则提供了各种野生植物和果实。
当时的人们主要以肉类为主食,植物只是作为辅助食物,而且饮食缺乏多样性。
由于食物的不稳定性和可获得性的限制,古代人们通常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问题。
低效率的食物处理方式古代人们对食物的处理方式相对低效,他们没有烹饪器具,只能通过生食来获取食物的能量。
这种低效率的食物处理方式不仅影响了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也限制了食物的消化吸收效果。
因此,古代人们的饮食方式更多地满足了温饱的需求,而忽略了饮食的营养价值。
农业的发展与饮食文化的变革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饮食文化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依靠种植粮食来维持生计,从而改变了人们获取食物的方式和饮食结构。
古代农业为饮食文化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标志着人类从以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经济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
农业的兴起使得人类可以种植粮食,大大提高了食物的产量和可获得性。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饮食文化。
粮食的加工与烹饪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发展和改进食物的加工和烹饪技术。
他们开始使用磨盘磨碾谷物,以提取谷物的淀粉,用来制作面食。
烹饪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提取食物的营养成分,并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近代中国饮食变迁-吃货之作-高中历史研究
![近代中国饮食变迁-吃货之作-高中历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0cd4c79b89680203d825b0.png)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5536b84a2e3f5727a5e96202.png)
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思考问题
你觉得未来人们对于饮食文化将会更注重什 么?
鸦片战争以后。。
由于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国家的一些饮食文 化也传入我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离开时出现 了西餐馆,包括面包房、咖啡屋。吃西餐成为了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
新中国成立之初。。
新中国成立初,由于物资较为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需要凭票证计划供 应。当然,粮食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饮食的发展
组员:历雅娟 缪露 季洁
中国传统饮食。。
中国传统饮食非常丰富。各地又都有各地的特色。俗话 说:南吃米,北吃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各地的 风味菜肴和特色点心是数不胜数。北京的烤鸭、天津的 狗不理包子,麻花 、杭州的杭州煨鸡 、武汉的武昌鱼、 南京盐水鸭 、广东的虾饺、海南的海鲜 。。。。。。
中国近现代饮食变迁
![中国近现代饮食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60a1f0d2c1c708a1284a44c8.png)
窝窝头
2、时代的产物——吃食堂
那时说,“共产主 义是天堂,人民公 社是天梯”。在 “公共食堂”里, 吃饭不用钱。
2、时代产物—粮票
二、八九十年代—吃什么有什么 1、家庭美食 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 如饺子 我们宁河人非常喜 欢吃饺子,主要分为煮 的、蒸的、锅贴。
捞面是宁河 的传统美食, 也可以称为打 卤面
宁河大米
2、宴席美食
美味的七里海河蟹
片肉,宴席必不可少
更离不开家乡美酒—芦台春
3、西餐的引入
肯德基在芦台建立了 两家分店 --芦台餐厅和汽车穿 梭餐厅
三、新世纪—吃健康
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 是大鱼大肉,而是之间讲究营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 的变化。
一、五六十年代——有什么吃什么
“吃了吗?”是我们这个地区问候语。
解放初期家家户户以土豆、红薯为主,或许是肚 里没油水的原因。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白米饭, 白面大米虽说是供应,但毕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 “奇缺品”,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顿红烧肉。
1、传统食物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之衣食住行篇名师课件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之衣食住行篇名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5e916d69eae009581bec79.png)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我要自己找婆家呀”
(2)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土葬火葬
(3)other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实行公历
握手、鞠躬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
这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 装,清太祖努尔哈赤领 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 外女真族各部,将所属 军民设为“八旗”。八 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 穿长袍。
旗袍的定型:后来汉族女子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二十年代的旗袍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 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1、从穿着的角度来讲:
适体,潇洒。
2、从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来 看:是剪发易服的产物。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加 上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在易服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 目的西化倾向。
3、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崇尚其风俗, 受西化影响。
“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 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 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 生, 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 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 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鲁菜(清香、鲜嫩、味纯) 迎宾花篮
苏菜(清淡、味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中国八大菜系
闽菜 干烧鱼
粤菜(鲜、嫩、爽、滑)·金牌烧乳鸽
我国近代饮食的变迁
![我国近代饮食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816f40833687e21af45a9ad.png)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城镇
人口猛增,商品粮销量大幅度增加,一些投机商乘机哄抬
物价,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温饱问题并不能解决,为此,
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后来又对食用油、棉花、
面部等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
质生活的需要。
粮票
• 我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 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 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 种粮票,种类繁多。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
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 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 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 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 义和收藏价值。
前 门
鸦片战争后
饭
店
北 京 饭 店
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 鸦片战争后 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 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 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 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 生活。咖啡、可可、西式果露和汽水等舶来品相继传入 后,华资经营的咖啡馆、西式茶座、音乐茶座和公园露 天茶座,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
改革开放后
菜 篮 子 工 程
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 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丰富 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 餐桌。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欢迎, 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 讲究营养。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 出了厨房,去福州路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 一家西菜馆——“一品香”,继而又陆续开办了一批西菜 馆。他们以异国风味、环境优雅、服务周到和营养卫生竞 相招徕顾客,但烹饪之法不中不西、不土不洋,被称为 “中西大菜”。7、8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到八九十年 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 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 楼”等“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 “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 很高,像“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 矣” ,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
改革开放以来的饮食变化演示文稿
![改革开放以来的饮食变化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b241d22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1.png)
当年离不开的票
证——粮票、油 票、肉票、糖票 等
第5页,共18页。
如今超市购油、购粮已不再是难题
第6页,共18页。
改革开放前三餐
早餐:玉米面 、红薯面稀饭
午餐:玉米面、红薯面面条汤 晚餐:玉米面 、红薯面稀饭和窝窝头
注:改革前,是“主食”型而现在是“副食”型, 改革前,不讲究营养、新鲜、方便、不讲究多样化
的说 首到 选健
康 , 蔬 果 无 疑 是 人 们
第17页,共18页。
现在的我们 吃的不仅仅是健康,还有品味
第18页,共18页。
第7页,共18页。
第8页,共18页。
改革开放后三餐(例)
早餐:红枣木耳粥、包子、水煮蛋
午餐:蔬菜汤、番茄炒蛋、炸鸡腿、米饭
晚餐:酸辣白菜、咖喱土豆鸡肉、米饭
第9页,共18页。
零食篇
第10页,共18页。
❖ 80
一了零 起, 食 年
孩莫代 子过之 们于前 都冰最 哄糖主 抢葫要 在芦
第12页,共18页。
农 村 小 爆朋 米友 花广 机为 熟 悉 的
第13页,共18页。
如今各式各样的爆米花
第14页,共18页。
童年时代的冰棒与如今的哈 根达斯
第15页,共18页。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 “吃好”,还要吃得健康,营养均衡观念 深入人心
第16页,共18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饮食变化演示 文稿
第1页,共18页。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 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 追求和享受。
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 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 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 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 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 也随之消亡。此后,食品市场也开始起步并快速走 向繁荣。
中国饮食文化变迁PPT演示课件
![中国饮食文化变迁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c16b7950e2524de4187e86.png)
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
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食物则以粗粮为主。
5
6
7
七十年代,在这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萝卜白菜一度成为了老百姓餐桌
14
上的主菜。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逢年过节才会包顿饺子。
8
八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粗粮渐渐从人们的生活
中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9
九十年代之后,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涨,粗粮也意外地再受
亲睐,回到了人们的餐桌上。肯德基、麦当劳等一系列国外快餐厅 也进驻中国。
10
11
12
13
制作:高一[19]班 六组
1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
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
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
(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 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
2
方式。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
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
鲁菜
川菜
粤菜 3
至鸦片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
近代中国饮食变化的巨大变迁100字
![近代中国饮食变化的巨大变迁1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e5d65b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7.png)
近代中国饮食变化的巨大变迁100字
在近代中国,饮食变化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
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饮食结构的多元化和烹饪技术的现代化。
这一变化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食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五谷杂粮,而是包括了更多的肉类、蔬菜和水果。
同时,西式餐饮的传入也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饮食变化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在社会发展及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社会变化之饮食-PPT文档
![中国社会变化之饮食-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4150d2802020740be1e9b65.png)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 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 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 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 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 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般 的家庭中,女性仍然没有 习惯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 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 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 们。所以人们常把那点珍 贵的细粮和粗粮掺和在一 起,这样才不会让明天的 生活和今天比起来有落差。
食品消费类型:吃饱-吃好
• 雪糕、保健品、蜂王浆等 各色产品陆续传入中国并 开始在国内生产。大大丰 富了国民的饮食文化。
•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三个小 时后,可口可乐宣布进入中国。 之后的第三个星期,第一批可 口可乐产品从香港经广州运到 了北京。
八十年代:小康——黎明前的曙光 从单一蔬菜-多样蔬菜
九十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家庭饮食——饭店饮食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 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 人民币。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 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 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 随 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 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 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 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在贫穷且饥荒的年代, 粮食匮乏,人们பைடு நூலகம்不 果腹,只得吃树根, 树皮,鞋带,泥土等 各种能够吞下的东西, 因此,饥饿与疾病盛 行。 而在二十世纪50 年代前,健康的标准 是“只要求不生病”
1949-1978年——粮食为主 粗杂粮替代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改革开放 前的物资及其匮乏,表现之一 就为粮食的缺乏,为了解决这 一问题,政府实行了以票换取 所需物品的决策。在上个世纪 九十年代初期以前,粮票的功 用与钞票是难分伯仲的。除了 在自己家里吃饭派不上用场外 ,到其他公共场所用餐,没有 钞票可以用粮票换,没有粮票 可是万万行不通的。
近代中国饮食变迁-吃货之作-高中历史
![近代中国饮食变迁-吃货之作-高中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95ec1d158f5f61fb73666cf.png)
新中国饮食变迁(PPT精选课件)
![新中国饮食变迁(PPT精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9613c5ba1aa8114531d909.png)
川菜
新中国饮食变迁
7
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 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 快餐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新中国饮食变迁
8
二十一世纪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 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 深入人心。
新中国饮食变迁
5
改革开放初期至九十年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 开放的号角,人们餐桌上的菜 样丰富了起来,街上的饭馆也 多了起来。这时的城市居民摆 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束缚,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 应开始,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 历史舞台时,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变迁
6
以前中国的饮食区域特征很明显,每一个地方有着自己的饮食特色, 如湘菜,川菜,粤菜等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饮食业也迅速 发展,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及小吃不断扩张自己的“地盘”,最典 型的就是川菜,几乎每个大小城市都可以见到川菜馆和成都小吃店。
3.二十一世纪
新中国饮食变迁
3
建国初期
中国刚经历过战乱的洗礼,粮食短缺,生活贫困,人民食不果腹。 温饱问题是当时最大的民生问题。当时由于物质的缺乏,中国实 行的是计划经济,于是出现了大锅饭和粮票。
新中国饮食变迁
4
• 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 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
新中国饮食变迁
13
新中国饮食变迁
14
感谢您的聆听 您的关注使我们更努力
谢谢!
此课件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关注我 每天分享干货
新中国饮食变迁
从饮食发展看近代中国
![从饮食发展看近代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bc396baa0029bd64783e2cf6.png)
从饮食发展看近代中国民以食为天,我们可以从饮食的变化看到社会的兴衰变化,体会社会生活的变迁。
说到中国近代饮食的发展,我们要从鸦片战争前说起,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人们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吃的是五谷杂粮,五谷指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埠,外国侵略者根据不平等条约,在通商口岸建立了租界。
随着大批外国侨民向租界的日渐涌入,西餐开始进入了中国。
最初,西餐馆在中国被称为番菜馆。
番菜馆最早出现在广东,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在这些城市也日渐出现了一些番菜馆。
由于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西餐最初在中国受到的是冷遇。
同文馆译员张德彝第一次登上由天津驶往上海的洋人轮船时,才第一次尝到西餐。
但是他认为:“盖英国饭撰,与中国迥异,味非素嗜,食难下咽,甜辣苦酸,调合成撰,牛羊肉皆切成大块,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
鸡鸭不煮而烤,鱼虾味辣且酸,一嗅即吐。
”以至于同船的国人一听到开饭的铃声“便大吐不止’。
可见,当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吃西餐并不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情。
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中国人怀着对西餐的新奇感去品尝西餐。
直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
这是因为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因而对西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民国时期,中国依然是以五谷为主的饮食文化。
民国时期饮食有以下几个特点:1、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
先来说说孔府宴,孔府宴礼节周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孔府宴分两等,第一等又称满汉全席,是给给皇帝和钦差大臣的。
一套宴席的餐具有404件,每件餐具分两套,全席一共要上196道菜。
十个人需要整整吃四天才能将这些菜品尝完。
第二等孔府宴相较第一等没有那么奢侈,是针对宾客和当时游客的宴席。
另一种传统宴席是谭家菜,也是一种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菜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菜篮子工程”: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
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 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 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奶业养殖基地
如今超市购油、购粮已不再是难题
取代票证的是各种琳琅满目、五 花八门的信用卡,让消费变成了 再方便不过的事。
各地美食齐聚一堂
童年时代的冰棒与如今的哈根达斯
健康食品成时尚
❖ 人们追求的不单是吃饱吃好,还讲究饮食结构、营养搭 配、吃出健康。
❖ 琳琅满目的蔬果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说
是到
人健
们康
的
,
蔬
首果
选无
疑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 中国现代饮食的变化
很久以前…大家吃的一些 “美味”!!
例如60年代的北方…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期..大家吃的东西是:
早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
午餐:玉米面、红薯面面条汤。
晚餐:玉米面、红薯面稀饭和窝窝头。
百姓餐桌上饮食的 变化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定量供应凭票购买
购一 这 买粮 是 粮油 二 油供 十 的应 世 情站 纪 景前 。, 年
居代 民, 排苏 长州 队市
80
离不开票证——粮票、 油票、肉票、糖票等
饮食方面
新中国立后30年间
变化:新中国成立后,食物简单,要凭票供应。 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生活
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改革开放后 变化: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要吃好。 原因:经济发展,政府重视,“菜篮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