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微波期中作业_单双支节匹配
双支节匹配 阻抗变换器
zL0.46j1.22
反归一 Z LzLZ 0 实 用2 文7 档6j7 3 2
18
2. 已知 z L 要用单支节匹配
反演成导纳计算 y L 0 .3 2 j0 .7 0(对 应 0 .1 0 )
按等|Γ|圆向电源旋转到匹配圆
支节距离
yy11 11..00 jj11..8800
(对应0.18) (对应0.32)
57
λ/4阻抗变换器幅频特性
已知:在频率为f0时匹配
Z0
Zm
ZinZmZZm LjjZZm Lttgg
l
2
f f0
Zin
ZL
Zm ZLZ0
Z'L
d 4
ZinZ0 ZinZ0
Z Zm mZ ZL L Z Z00 jjttggZ Zm m 22 Z Z00Z ZL L
ZLZ0
ZLZ0j2tg Z0ZL
48
• λ/4阻抗变换器 • λ/4阻抗变换器幅频特性
实用文档
49
λ/4阻抗变换器
• 实数负载阻抗 • 复数负载阻抗 • 任意长度传输线
实用文档
50
λ/4阻抗变换器(实数负载阻抗)
实用文档
51
λ/4阻抗变换器(实数负载阻抗)
实用文档
52
λ/4阻抗变换器(复数负载阻抗)
实用文档
53
λ/4阻抗变换器(复数负载阻抗)
dmin1=0.15λ,问ZL为何值?今采用短路 并联支节匹配,求支节位置和长度。
实用文档
17
• 已知驻波比ρ和最小点位置dmin1求ZL • 已知ZL用单支节匹配
1. 根据定义 |V |max 200 5
| V |min 40
北邮微波期中作业 单双支节匹配
1 B arctan( ) 2 Yo
Y 1 arctan( o ) 2 B
3、双支节并联匹配原理
(在程序中我们固定第一调配支节在负载处,即令 d1 为0,同时选取两支节 之间的距离 d2 为 ) 8 在第一支节左边,输入导纳可表示为: ,式中
Yb G j (B B2 ) YL G jB 是负载导纳, jB2 是第一支节的输入电纳,向电
第二步,单 击单枝节匹 配,史密斯 圆图的下方 显示出了匹 配点距离负 载的距离和 并联短路线 或者开路线 的长度。一 共有两组解。
第三步,单击双枝节匹配,其中d1+0,d2=λ/ 8。 也是一共有两组解。
式中,
源方向走过 d2 到第二支节的右边时,输入导纳可表示为
G j ( B B2 Yo m) Y3 Yo Yo jm(G jB jB2 )
m tan( d 2 )
Yo 1 Zo
,
。
要匹配成功,则在该点的
2
Y3
的师部必须等于
Yo ,由此导出方程:
1 m 2 (Yo Bm B2 m) 2 G GYo 0 m2 m2
微波期中作业 单、双支节匹配演示
—XXX
实验目的
使用多媒体技术,分别演示单支节、双
支节阻抗匹配的过程(Step by Step);
频率偏移开最佳点后,单、双支节阻抗
匹配电路的失配特性,假设负载为纯电 阻,传输线为理想传输线;(反射系数大 小、相位等)
实验要求
匹配的过程有有足够的说明或者注
。再由已知的
d2 和上式一起确定第一支节的输入电纳:
Yo (1 m2 ) GYo G 2 m2 B2 B m
北京邮电大学05级《微波技术基础》期中试卷及答案分析
Z in =
1 + Γ( l ) 1 + Γ(0) e − j 2 β l Z0 = Z0 ; 1 − Γ( l ) 1 − Γ(0)e − j 2 β l
+ −γ z − γz ⎧ ⎪V ( z ) = V0 e + V0 e ⎨ + −γ z − γz I ( z ) = I e + I ⎪ ⎩ 0 0e
试题一:简答题(将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每空 1.5 分,共 69 分)
(1)通常情况下,我们研究的微波信号,频率范围是 300MHz~300GHz。 (2)微波传输线长线理论是指当传输线长度和工作波长可比拟时, 传输线的分析需要考虑 导 分布参数效应;主要的分布参数为分布电阻 R、分布电感 L、分布电容 C 和分布电 分布电导
(10)基模是指 波导中截止波长最大的模 。矩形波导中的基模是 TE10 模,圆波导中的基 模是 TE11 模,同轴线中高次模的基模是 TE11 模。矩形波导中的单模传输条件是
⎧ ⎪λc ( TE20 ) < λ0 < λc ( TE10 ) ⎧ a < λ0 < 2a ⎧ a < λ0 < 2a ⎧2b < λ0 < 2a or ⎨ 或⎨ 或⎨ 。 ⎨ a > 2 b a < 2 b λ < λ λ > 2 b ⎩ ⎩ c ( TE ) 0 ⎩ 0 ⎪ ⎩ 01
波阻抗电磁波,相对于传输方向,按照右手法则,横向电场同横向磁场之比_; 本征阻抗等幅均匀平面电磁波的波阻抗仅由媒质参量 μ、ε决定,即 η =
为媒质的本征阻抗。
µ ,称之 ε
(4) 频率为 w 时,无耗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Z0 的表达式为 Z 0 =
第九讲 微带匹配电路_双枝节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l1对应的等 反射系数 圆
并联ls2沿 匹配圆移 动
在匹配 圆上
并联ls1沿 等G圆移 动
l2对应的等 反射系数 圆
在辅助 圆上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l1 l2
1、作辅助圆 2、负载点顺时针转l1到D点 3、过D作等G圆交辅助圆于C点 4、短路线1的电纳=C点电纳-D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3.4.4双枝节匹配电路
单枝节匹配电路可以实现任意输入阻抗与实部不为零的负载阻抗的匹配。 主要缺点是对可调型匹配器带来困难,解决方法是再接入一段并联短截 线来实现,这就是双枝节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匹配圆
辅助圆Hale Waihona Puke 匹配圆: 经过匹配点的等G圆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点电纳 5、短路线1的电长度=从短路点
第九讲微带匹配电路双枝节匹配电路资料
到短路线1的电纳点的电长度 6、过C作等反射系数圆交匹配
圆于B点 7、短路线2的电纳=-B点电纳 8、短路线2的电长度=从短路点
到其电纳点的电长度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的特性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3.4.4双枝节匹配电路
单枝节匹配电路可以实现任意输入阻抗与实部不为零的负载阻抗的匹配。 主要缺点是对可调型匹配器带来困难,解决方法是再接入一段并联短截 线来实现,这就是双枝节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匹配圆
辅助圆
匹配圆: 经过匹配点的等G圆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辅助圆: 匹配圆反时针转l2
微波技术与天线-第三章匹配理论
3.4、微带型匹配电路
l1对应的等 反射系数 圆
北邮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微波器件设计与仿真班级:姓名:学号:日期:2016.5.18实验二分支线匹配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支节匹配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微带线的基本概念和元件模型3.掌握微带分支线匹配器的设计与仿真二、实验原理1.支节匹配器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及相应波长的减小,分立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变得更加明显,当波长变得明显小于典型的电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替代分立元件而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在频率高达以上时,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并联或串联分支短截线,代替分立的电抗元件,实现阻抗匹配网络。
常用的匹配电路有:支节匹配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指数线匹配器等。
支节匹配器分单支节、双支节和三支节匹配。
这类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并联适当的电纳(或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此电纳或电抗元件常用一终端短路或开路段构成。
2. 微带线从微波制造的观点看,这种调谐电路是方便的,因为不需要集总元件,而且并联调谐短截线特别容易制成微带线或带状线形式。
微带线由于其结构小巧,可用印刷的方法做成平面电路,易于与其它无源和有源微波器件集成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微波电路中。
三、实验内容已知:输入阻抗Zin=75Ω负载阻抗Zl=(64+j75)Ω特性阻抗Z0=75Ω介质基片面性εr=2.55 ,H=1mm假定负载在2GHz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λ/4,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λ/8。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值从1.8GHz至2.2GHz的变化。
四、实验步骤1.建立新项目,确定项目频率,步骤同实验1的1-3步。
2.将归一化输入阻抗和负载阻抗所在位置分别标在Y-Smith导纳图上,步骤类似实验1的4-6步。
3.设计单支节匹配网络,在圆图上确定分支z与负载的距离d以及分支线的长度1,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
最新北京邮电大学秋季学期微波工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不是 (填“是”或“不是”)互易网络, 是 (填“是”或“不是”)有耗网络;当端口2接匹配负载时,端口1看去的回波损耗为 13.98dB ;当端口2短路时,端口1看去的回波损耗为 7.96dB 。
答案:(1)回波损耗为20lg 20lg(0.2)16.5dB RL =-Γ=-=(2)短路时有11111222211222V S V S V V S V S V -+--+-⎧=-⎪⎨=-⎪⎩,则12122111121111220.41V VS S S S S V V S --++Γ==-=-=-+,回波损耗为20lg 20lg(0.4)7.96dB RL =-Γ=-=5、微波谐振器品质因数Q的定义为。
6、矩形波导谐振器在某频率处谐振,其长度满足的条件是 谐振器的长度必须是半波导波长的整数倍 。
横截面长度为a 、宽度为b 、纵向长度为d 的矩形腔中,mnl TE模的谐振波长为r λ=8、纯电感性负载,可用长度的终端 短路 传输线代替(要求传输线长度最短)。
试题二:计算题(10分)如图所示,使用四分之一波长阻抗变换器设计一个匹配网络,要求该匹配网络将50Ω的负载变换为0Γ=∠。
0.6897题二图----1分----2分---2分----2分试题三:证明题(10分)如图所示的任意等|Г|圆与实轴Гr 相交 的点所在的等电阻圆的电阻值r 即为 该等|Г|圆所对应的传输线的驻波比。
解: 等电阻圆的方程为:-------2分设与等|Г|圆相交的点的反射系数为(Гr0,0),则--------------2分0111r r r r Γ-=-++------------2分 则011r r r -Γ=+---------------------2分0011r r r Γ+=-Γ=SWR 驻波比,得证。
-------------2分还可采用其他方法证明。
试题四:计算题,作图题(20分)使用史密斯圆图,设计双支节匹配器(并联短路支节), 两支节间距为λ/8,要求将题三图----2分----1分画图正确得1分,用短路线作图也正确,画图形式可变化。
微波作业之单支节调配器
微波作业---------并联单枝节阻抗匹配用MATLAB编程求解给定终端负载,计算并联单支节插入距终端位置和并联长度。
如图所示:已知归一化负载阻抗求插入距离D和枝节长度L,归一化的长为和。
当未考虑枝节时有输入阻抗为其中得到求解得又由匹配条件即和,Ys为插入阻抗,整理得求解得:由上可得所以编程如下:其中RL,XL为负载阻抗实部和虚部,D是插入距离,L是枝节长度。
function y=match(RL,XL)%UNTITLED4 Summary of this function goes here% Detailed explanation goes herePI=3.1415926;if RL==1;A1=-XL/2;A2=A1;elseA1=(XL+(RL*((1-RL)^2+XL^2))^0.5)*(RL-1)^(-1);A2=(XL-(RL*((1-RL)^2+XL^2))^0.5)*(RL-1)^(-1);endYs1=-(XL*A1^2+(RL^2+XL^2-1)*A1-XL)*(RL^2+(XL+A1)^2)^(-1); Ys2=-(XL*A2^2+(RL^2+XL^2-1)*A2-XL)*(RL^2+(XL+A2)^2)^(-1); if(A1>=0)D1=atan(A1)/(2*PI);elseD1=atan(A1)/(2*PI)+0.5;endif(A2>=0)D2=atan(A2)/(2*PI);elseD2=atan(A2)/(2*PI)+0.5;endif(Ys1<=0)L1=atan(-1/Ys1)/(2*PI);elseL1=atan(-1/Ys1)/(2*PI)+0.5;endif(Ys2<=0)L2=atan(-1/Ys2)/(2*PI);elseL2=atan(-1/Ys2)/(2*PI)+0.5;endy=[D1,L1;D2,L2];end这是书上的例题,书上结果为0.387,0.090和0.030,0.410。
北邮通信工程微波实验报告
本次分支线匹配器实验是微波第一次实验,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和对软件不太熟悉,实验 做得磕磕绊绊,但通过我不断复习、反思、改正,实验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这次实验中,我对书本上介绍的单支节匹配和双支节匹配进行了仿真。随着工作频率的提 高及相应波长的减小,集总参数元件的寄生参数效应就会变得明显,当波长明显小于典型的电 路元件长度时,分布参数元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时,实现阻抗匹配需要在负载和传输线之 间并联或串联分支短截线,代替分立元件。阻抗匹配通常是为了获得最大传输功率,改善系统 的信噪比,在功分网络中降低振幅相位误差。
图 1.9 调谐界面 在 Graph 中,点菜单栏的 Tune 图标,会出现上图 Variable Tuner 的方框,在里面移动调谐 变量的箭头,观察图的变化,选择最佳的值,使输入端口的反射系数幅值在中心频率 2GHz 处 最低。 调谐前后的反射系数如图 1.10 所示,粉红色为调谐前的反射系数,蓝色为调谐后反射系数。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由以上的分析与计算,可绘制电路图,如图 1.5 所示。PORT1 表示端口,输入阻抗Zin 75 ; TL1 表示传输线特性阻抗 Z0 75 ;TL3 为 T 型接头,其分支的作用;MLEF(TL4)为终端开路 微带线,作为并联的单支节线,其宽度和长度为计算得出的值。MLIN(TL2)为传输线,长度为 之前计算得到值。RL1 为电感电阻串联器件,表示负载阻抗 ZL (64 j35) ,最后接地。MSUB 表示介质基片。
3、思考题 如果不考虑微带线不均匀性模型如 T 型接头、阻抗跳变器等,仿真的结果有何变化?分析
变化的原因。
答:除去 T 型接头后,双支节匹配的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第8页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北邮微波期中作业 单双支节匹配
实用文档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微波期中作业实验报告单、双支节匹配演示班级:姓名:学号:序号:日期: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要求 (3)三、实验内容 (3)四、实验原理 (3)1、圆图绘制: (3)2、单支节并联匹配原理: (4)3、双支节并联匹配原理: (5)五、软件流程图 (7)六、使用说明 (8)七、演示流程截图 (9)八、心得体会 (12)九、特色及可改进处 (13)十、参考文献 (13)十二、代码 (13)摘要 本实验通过MATLAB 软件绘制Smith 圆图,并进行单、双支节匹配演示。
关键词:MATLAB Smith 圆图 单支节匹配 双支节匹配一、 实验目的:1、使用多媒体技术,分别演示单支节、双支节阻抗匹配的过程(Step by Step);2、频率偏移开最佳点后,单、双支节阻抗匹配电路的失配特性,假设负载为纯电阻,传输线为理想传输线;(反射系数大小、相位等)二、 实验要求1、匹配的过程有有足够的说明或者注释;2、图形标注规范、清晰;3、演示阻抗匹配时,要求负载可以是复阻抗;支节线可以是开路线或者短路线;三、 实验内容利用matlab 软件设计一个人机交互式界面,并完成以下功能: 1、给定输入阻抗值和特性阻抗值自动绘出圆图; 2、单支节并联匹配;3、双支节并联匹配(第一支节选在负载处)。
四、 实验原理1、 圆图绘制:给定输入阻抗值和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即可求得归一化阻抗jx r X j R Z Z oL +=+==~~~L Z 。
则可以分别绘出等R 圆,等X 圆及根据算出来的2Γ绘出等反射圆。
等R 圆与等X 圆的方程如下:2~22~~)1(R 1)1R R(+=Γ++-Γv u 2~2~2)X1()X 1()1(=-Γ+-Γv u 2、单支节并联匹配原理:当负载阻抗表示为jxr X j R Z Z o L +=+==~~~L Z 时,则距负载距离为d 处的传输线输入阻为mjX R j Z m jZ jX R Z Z o o in )()(01++++=,其中)t a n (d m β=,该点的导纳为222)()1(m Z X R m R G o +++⨯=,])([))((2222m Z X R Z m Z X Xm Z m R B o o o o +++--⨯=。
北邮微波期中作业单双支节匹配讲解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班级:2012211116姓名:黄常凯学号:2012210456序号:05日期:15.06.10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要求 (3)三、实验原理 (3)1、圆图绘制: (5)2、单支节并联匹配原理: (5)3、双支节并联匹配原理: (7)四、软件流程图 (8)五、使用说明 (10)六、演示流程截图 (11)七、心得体会 (13)八、参考文献 (13)九、部分代码(单双支节匹配部分) (14)摘要本实验通过MATLAB 软件绘制Smith 圆图,并进行单、双支节匹配演示关键词:MATLAB Smith 圆图单支节匹配双支节匹配一、实验目的:1、了解史密斯圆图的原理和作用;2、学会使用史密斯圆图分析问题;3、软件编程实现Smith 圆图可视化解决传输线问题。
二、实验要求1、通过软件编程实时显示史密斯圆图以及归一化阻抗值;2、实时显示导纳圆图和归一化阻抗值;3、实现驻波系数,反射系数模和幅角的可视化计算;4、实现传输线输入阻抗的可视化计算;5、实现并联单支节匹配长度和支节位置的计算;6、实现并联双支节匹配长度的计算。
三、实验原理求反射系数的公式。
在ConvertZ2AbsL 等函数中用到b :函数中用到。
,求反射系数的模,在 [AbsLPh] 3反射系数与驻波比的关系。
用到,用于求第一个直接匹配后的导y1 ‘ y1旋转到求输入阻抗,在双支节匹配中,由r|_ i+|r1-『|a:Z[ + z oz =z N+jz^M0/) w Gz°+jz*M0/)纳。
K 用于计算按钮中,求驻波比和,2I = —arc tan 2兀d =——arccos4JT的函数中用到。
和单支节匹配中用于解析法求 dista ncele ngth1 d l d l arCCOS minminO —— 14n门( i(D +「i —主要用于绘制圆的函数,非常重要。
图绘制:、圆 i 抗一化阻,即可求得归特输入阻抗值和传输线的性阻抗给定Z ~~~2 LjxjX r Z R 绘岀圆及根据算岀来的 R 圆,等X 。
北邮微波期中作业单双支节匹配讲解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微波期中作业实验报告班级:2012211116姓名:***学号:**********序号: 05日期: 15.06.10目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要求.............................................................................................................................三、实验原理.............................................................................................................................1、圆图绘制:.....................................................................................................................2、单支节并联匹配原理:.......................................................................................................3、双支节并联匹配原理:.......................................................................................................四、软件流程图.........................................................................................................................五、使用说明.............................................................................................................................六、演示流程截图.....................................................................................................................七、心得体会.............................................................................................................................八、参考文献...................................................................................................................................九、代码.............................................................................................................................................摘要本实验通过MATLAB软件绘制Smith圆图,并进行单、双支节匹配演示。
北邮微波实验报告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二微带分支线匹配器实验目的1.熟悉支节匹配器的匹配原理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实验原理1.支节匹配器支节匹配器是在主传输线上并联适当的电纳(或者串联适当的电抗),用附加的反射来抵消主传输线上原来的反射波,以达到匹配的目的。
单支节匹配器:调谐时,主要有两个可调参量:距离d和分支线的长度l。
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选择d,使其在距离负载d处向主线看去的导纳Y是0+B形式,即=0+B,其中0=1/0 。
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作用是抵消Y的电纳部分,使总电纳为0 ,实现匹配,因此,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提供的电纳为−B,根据该电纳值确定并联开路或短路分支线的长度l,这样就达到匹配条件。
双支节匹配器:通过增加一支节,改进了单支节匹配器需要调节支节位置的不足,只需调节两个分支线长度,就能够达到匹配(注意双支节匹配不是对任意负载阻抗都能匹配的,即存在一个不能得到匹配的禁区)。
2.微带线微带线是有介质(>1) 和空气混合填充,基片上方是空气,导体带条和接地板之间是介质,可以近似等效为均匀介质填充的传输线,等效介质电常数为,介于1和之间,依赖于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
而微带线的特性阻抗与其等效介质电常数为、基片厚度H和导体宽度W有关。
实验内容已知:输入阻抗 Zin=75Ω负载阻抗 Zl=(64+j35)Ω特性阻抗 Z0=75Ω介质基片εr=2.55,H=1mm假定负载在2GHz时实现匹配,利用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单支节和双支节匹配网络,假设双支节网络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d1=1/4λ,两分支线之间的距离为d2=1/8λ。
画出几种可能的电路图并且比较输入端反射系数幅度从1.8GHz至2.2GHz的变化。
实验步骤1.根据已知计算出各参量,确定项目频率。
3.设计单枝节匹配网络,在图上确定分支线与负载的距离以及分支线的长度,根据给定的介质基片、特性阻抗和频率用TXLINE计算微带线物理长度和宽度。
《微波技术》习题解(一、传输线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微 波 技 术》(第2版) 董金明 林萍实 邓 晖 编著习 题 解一、 传输线理论1-1 一无耗同轴电缆长10m ,内外导体间的电容为600pF 。
若电缆的一端短路, 另一端接有一脉冲发生器及示波器,测得一个脉冲信号来回一次需0.1μs ,求该电缆的特性阻抗Z 0 。
[解] 脉冲信号的传播速度为t l v 2=s /m 102101.010286⨯=⨯⨯=-该电缆的特性阻抗为0C L Z =00C C L =l C εμ=Cv l =8121021060010⨯⨯⨯=-Ω33.83= 补充题1 写出无耗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的瞬时表达式。
[解] (本题应注明z 轴的选法)如图,z 轴的原点选在负载端,指向波源。
根据时谐场传输线方程的通解()()()()()())1()(1..210...21.⎪⎪⎩⎪⎪⎨⎧+=-=+=+=--z I z I e A e A Z z I z U z U e A e A z U r i zj z j r i zj z j ββββ。
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式中02.22.1;;,Z U A U A r i ==:(1),,212.2.的瞬时值为得式设ϕϕj r j i e U U eU U -+==⎪⎩⎪⎨⎧+--++=+-+++=-+-+)()cos()cos([1),()()cos()cos(),(21021A z t U z t U Z t z i V z t U z t U t z u ϕβωϕβωϕβωϕβω1-2 均匀无耗传输线,用聚乙烯(εr =2.25)作电介质。
(1) 对Z 0=300 Ω的平行双导线,导线的半径 r =0.6mm ,求线间距D 。
(2) 对Z 0 =75Ω的同轴线,内导体半径 a =0.6mm ,求外导体半径 b 。
[解] (1) 对于平行双导线(讲义p15式(2-6b ))0C L Z =rD r D ln ln πεπμ=r D ln 1εμπ=r Drln 120ε=300= Ω 得52.42=rD, 即 mm 5.256.052.42=⨯=D (2) 对于同轴线(讲义p15式(2-6c )) Z L补充题1图示Z g e (t ) 题1-4图示 00C L Z =dD d D ln 2ln2πεπμ=d D r ln 60ε=ab r ln 60ε=75= Ω 得52.6=ab, 即 mm 91.36.052.6=⨯=b 1-3 如题图1-3所示,已知Z 0=100Ω, Z L =Z 0 ,又知负载处的电压瞬时值为u 0 (t)=10sin ωt (V), 试求: S 1 、S 2 、S 3 处电压和电流的瞬时值。
《微波技术》习题解(一、传输线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微 波 技 术》(第2版) 董金明 林萍实 邓 晖 编著习 题 解一、 传输线理论1-1 一无耗同轴电缆长10m ,内外导体间的电容为600pF 。
若电缆的一端短路, 另一端接有一脉冲发生器及示波器,测得一个脉冲信号来回一次需0.1μs ,求该电缆的特性阻抗Z 0 。
[解] 脉冲信号的传播速度为t l v 2=s /m 102101.010286⨯=⨯⨯=-该电缆的特性阻抗为0C L Z =00C C L =l C εμ=Cv l=8121021060010⨯⨯⨯=-Ω33.83= 补充题1 写出无耗传输线上电压和电流的瞬时表达式。
[解] (本题应注明z 轴的选法)如图,z 轴的原点选在负载端,指向波源。
根据时谐场传输线方程的通解()()()()()())1()(1..210...21.⎪⎪⎩⎪⎪⎨⎧+=-=+=+=--z I z I e A e A Z z I z U z U e A e A z U r i zj z j r i zj z j ββββ。
为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式中02.22.1;;,Z U A U A r i ==:(1),,212.2.的瞬时值为得式设ϕϕj r j i e U U eU U -+==⎪⎩⎪⎨⎧+--++=+-+++=-+-+)()cos()cos([1),()()cos()cos(),(21021A z t U z t U Z t z i V z t U z t U t z u ϕβωϕβωϕβωϕβω1-2 均匀无耗传输线,用聚乙烯(εr =2.25)作电介质。
(1) 对Z 0=300 Ω的平行双导线,导线的半径 r =0.6mm ,求线间距D 。
(2) 对Z 0 =75Ω的同轴线,内导体半径 a =0.6mm ,求外导体半径 b 。
[解] (1) 对于平行双导线(讲义p15式(2-6b ))0C L Z =rD r D ln ln πεπμ=r D ln 1εμπ=r Drln 120ε=300= Ω 得52.42=rD, 即 mm 5.256.052.42=⨯=D (2) 对于同轴线(讲义p15式(2-6c )) Z L补充题1图示Z g e (t ) 题1-4图示 00C L Z =dD d D ln 2ln2πεπμ=d D r ln 60ε=ab r ln 60ε=75= Ω 得52.6=ab, 即 mm 91.36.052.6=⨯=b 1-3 如题图1-3所示,已知Z 0=100Ω, Z L =Z 0 ,又知负载处的电压瞬时值为u 0 (t)=10sin ωt (V), 试求: S 1 、S 2 、S 3 处电压和电流的瞬时值。
微波仿真实验报告(北邮)
北京邮电大学微波仿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微波仿真实验姓名:刘梦颉班级:2011211203学号:2011210960班内序号:11日期:2012年12月20日一、实验目的1、熟悉支节匹配的匹配原理。
2、了解微带线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3、掌握Smith图解法设计微带线匹配网络。
4、掌握ADS,通过SmithChart和Momentum设计电路并仿真出结果。
二、实验要求1、使用软件:ADS2、实验通用参数:FR4基片:介电常数为4.4,厚度为1.6mm,损耗角正切为0.02特性阻抗:50欧姆3、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仿真,每题截取1~3张截图。
三、实验过程及结果第一、二次实验实验一:1、实验内容Linecal的使用(工作频率1GHz)a)计算FR4基片的50欧姆微带线的宽度b)计算FR4基片的50欧姆共面波导(CPW)的横截面尺寸(中心信号线宽度与接地板之间的距离)2、相关截图(a)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应参数(b)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应参数实验二1、实验内容了解ADS Schematic的使用和设置2、相关截图:打开ADS软件,新建工程,新建Schematic窗口。
在Schematic中的tools中打开lineCalc,可以计算微带线的参数。
3、实验分析通过在不同的库中可以找到想要的器件,比如理想传输线和微带线器件。
在完成电路图后需要先保存电路图,然后仿真。
在仿真弹出的图形窗口中,可以绘制Smith图和S参数曲线图。
实验三1、实验内容分别用理想传输线和微带传输线在FR4基片上,仿真一段特性阻抗为50欧姆四分之波长开路线的性能参数,工作频率为1GHz。
观察Smith圆图变化。
2、相关截图(1)理想传输线(2)微带线根据实验一计算50欧姆的微带线的长和宽,修改MLOC的参数。
3、实验分析由图可知,因为工作频率为1GHz和50欧姆阻抗,所以1GHz处为开路点,且在Smith圆图上曲线是在单位圆上。
微带线与理想传输线相比会存在误差,曲线并不是完全在单位圆上。
基于 Smith v2.0的单支节阻抗匹配求解实例
基于 Smith v2.0的单支节阻抗匹配求解实例程海杰;杨俊东;蔡光卉;余鹏飞【摘要】In terms of solving microwave impedance match of single nodule,manual calculation or traditional chart is complex and slow.One uses Smith v2.0 software to solve the impedance match,and compares with manual calculation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process is simple,accurate and capable of combination of graphics and data with an intuitive,easy to use and to under-stand.It is a good method.%解决微波阻抗匹配问题时,手工计算单支节阻抗匹配复杂、烦琐且速度慢。
文中采用 Smithv2.0软件来求解串、并联单支节阻抗匹配问题,并与手工计算进行了对比。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 Smith v2.0软件的阻抗匹配计算过程简单、结果精确,能将图形和数据统一起来,具有直观、方便、易懂等特点,是一种计算阻抗匹配的好方法。
【期刊名称】《实验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26-28,83)【关键词】Smith 软件;单支节;阻抗匹配【作者】程海杰;杨俊东;蔡光卉;余鹏飞【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昆明650091;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昆明 650091;云南大学信息学院,昆明 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820;TP319天线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所发射信号的强弱。
三支节匹配
1.引言1.1为什么要进行阻抗匹配?在微波电路的实际应用中,一个关心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匹配。
阻抗匹配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将阻抗匹配网络放在负载和传输线之间。
通常设计成向匹配网络看去阻抗是Z0。
虽然在匹配网络和负载之间有多次反射,但是在匹配网络左侧传输线上的反射被消除了。
阻抗匹配的必要性:●当负载与传输线匹配时(假定信号源是匹配的),可传送最大功率,并且在馈线上功率损耗最小。
●对阻抗匹配灵敏的接收机部件(如天线,低噪声放大器等)可改进系统的信噪比。
●在功率分配网络中(诸如天线阵馈电网络),阻抗匹配可降低振幅和相位误差。
1.2 实现阻抗匹配的方法单支节:这种方法在针对某一特定环境下的阻抗匹配问题时结构十分简单和易行,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性。
而且这种方法不受负载的限制,可以应用于任意负载,但是需要改变负载和短截线之间的长度。
但是,单枝节匹配虽然结构简单并且所有的情况下都能做到匹配,但是每一种匹配都只能对特定的一种情况有效,且带宽很窄。
由于单支节匹配自身的限制,在不同的微带线环境下,要求支节到负载的距离是不同的。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可行方案。
一是改变支节的位置;二是改变主微带线的长度。
这两种方案在实际的应用中都有可能会造成极大的麻烦。
我们希望得到的是支节位置固定前提下的解决方案。
因此提出了双支节阻抗匹配的方法。
双支节:使用两个在固定位置的双调谐短截线组成的双短截线调谐器。
并联双枝节匹配在实际应用中是用得很多的,它具有可调性,在针对不同负载的应用环境下,只需要改变两个支节的长度就可以实现对于负载的匹配。
两个支节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为一个确定的值。
如果两支节间距已经固定,我们也完全可以按照要求实现阻抗匹配。
尽管设计过程相对单支节稍显复杂,但应用起来十分地方便。
但并联双枝节匹配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匹配的盲区,并没有办法匹配任意负载。
对于不同的支节间距,在Smith圆图上存在各自的盲区,导致无法进行双支节匹配。
支节匹配
Y2 jB1
A’
Y2
l1
短路支节
3. 并联后则
Ya Y1 Y2 1
单支节的圆图匹配过程
使用了阻抗圆图和
d1 /
B1 Y1 ZL
G 1
短路点
YL B1
l1 /
导纳圆图。 一般有两组解,选 择 d1 和 l1 较 短 的 一 组解。 只对一个频率进行 匹配,频率变化易 导致失配。 频率特性不如单节 /4阻抗变换器。 d1 位置的调节有时 难以实现。
2、支节匹配
支节匹配的思想:
用并联形式的短路或者开路传输线支 节提供一电纳,补偿或抵消主传输线中 导致失配的电纳。(注:支节的特性阻抗 与主传输线相同) 三种支节匹配形式: 单支节匹配 双支节匹配 三支节匹配
(1)、单支节匹配
A
Y1
d1
匹配步骤: 1. 调节d1使
Z0 ZL
Z0
Ya
Y1 1 jB1
0 G1 1 sin 2 d2
(3)、三支节匹配
Y5 d3 Y3 d2 Y1 d1
Yc
B3
Yb
B2
Ya
B1
YL
ZL
Z0 l3
Z0 l2
Z0 l1
Z0
d2和d3常取为/4,实际使用的只有两个支节。
当 Y1 在禁区外时,取l3为/4,即支节3不起作用,
只用前两个支节进行匹配。 当 Y1 在禁区内时,取l1为/4,用支节2和3进行匹 配。由于d2长度为/4,使得 Y3 必在禁区外。
(2)、双支节匹配
B
Y3
d2
A
Y1
d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微波期中作业实验报告班级:2012211116姓名:***学号:**********序号: 05日期: 15.06.10目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要求.............................................................................................................................三、实验原理.............................................................................................................................1、圆图绘制:.....................................................................................................................2、单支节并联匹配原理:.......................................................................................................3、双支节并联匹配原理:.......................................................................................................四、软件流程图.........................................................................................................................五、使用说明.............................................................................................................................六、演示流程截图.....................................................................................................................七、心得体会.............................................................................................................................八、参考文献...................................................................................................................................九、代码.............................................................................................................................................摘要本实验通过MATLAB软件绘制Smith圆图,并进行单、双支节匹配演示。
关键词:MATLAB Smith圆图单支节匹配双支节匹配一、实验目的:1、了解史密斯圆图的原理和作用;2、学会使用史密斯圆图分析问题;3、软件编程实现Smith圆图可视化解决传输线问题。
二、实验要求1、通过软件编程实时显示史密斯圆图以及归一化阻抗值;2、实时显示导纳圆图和归一化阻抗值;3、实现驻波系数,反射系数模和幅角的可视化计算;4、实现传输线输入阻抗的可视化计算;5、实现并联单支节匹配长度和支节位置的计算;6、实现并联双支节匹配长度的计算。
三、实验原理a:求反射系数的公式。
在ConvertZ2AbsL等函数中用到b:求反射系数的模,在[AbsL,Ph]函数中用到。
反射系数与驻波比的关系。
c:求输入阻抗,在双支节匹配中,由y1旋转到y1‘用到,用于求第一个直接匹配后的导纳。
d:用于计算按钮中,求驻波比和K。
e:单支节匹配中用于解析法求distance和length 的函数中用到。
输入阻抗虚部不为0时用到。
min 0min 1arccos 4π1⎛⎫-=+=+ ⎪+⎝⎭d l d l λρρf :主要用于绘制圆的函数,非常重要。
1、 圆图绘制:给定输入阻抗值和传输线的特性阻抗,即可求得归一化阻抗jx r X j R Z Z oL +=+==~~~L Z 。
则可以分别绘出等R 圆,等X 圆及根据算出来的2Γ绘出等反射圆。
等R 圆与等X 圆的方程如下:2~22~~)1(R 1)1R R(+=Γ++-Γv u2~2~2)X1()X 1()1(=-Γ+-Γv u 2、单支节并联匹配原理:当负载阻抗表示为jxr X j R Z Z oL +=+==~~~L Z 时,则距负载距离为d 处的传输线输入阻为mjX R j Z m jZ jX R Z Z o o in )()(01++++=,其中)tan(d m β=,该点的导纳为222)()1(m Z X R m R G o +++⨯=,])([))((2222m Z X R Z m Z X Xm Z m R B o o o o +++--⨯=。
为获得匹配负载,选择d使oo Z Y G 1 ==, 则m 的二次方程)Z (Z 2)Z (Z 22o o 2o o =--+--X R R m X m R ,对m 求解给出⎪⎪⎩⎪⎪⎨⎧-=-+-±=o o o o Z X m Z R Z X R Z R X m 2/])[(22)()(o o Z R Z R ≠≠因此,m 的两个解为:⎪⎪⎩⎪⎪⎨⎧+==)]arctan([21)arctan(21m d m d ππλπλ)0()0(〈≥m m为求出匹配支节的长度,先要得到的m 代入])([))((2222m Z X R Z m Z X Xm Z m R B o o o o +++--⨯=中求出B ,然后令支节输入端的电纳等于-B 。
支节为开路线时的长度为)arctan(21ooY BL πλ-=支节为短路线时的长度为)arctan(21B Y L o sπλ=如果上面两式求出的长度是负值,只需加上2λ即可。
单支节匹配能使任意负载)0( L ≠R 与传输线特性阻抗相匹配。
但它的缺点是:支节与主传输线相连接的位置会随负载的位置而发生改变,这对同轴线、带线等传输形式就不方便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采用双支节调配器。
至于选用开路支节匹配还是短路支节匹配,视传输线的形式而定。
对微带线或带状线,制作开路线较为容易,因为不需要在基片上打孔;对同轴线和波导,采用段路线更为合适,因为开路线很容易产生辐射,使得开路支节不再是纯电抗。
3、双支节并联匹配原理:(在程序中我们固定第一调配支节在负载处,即令1d 为0,同时选取两支节之间的距离2d 为8λ)在第一支节左边,输入导纳可表示为:)(2B B j G Y b ++=,式中,jB G Y L +=是负载导纳,2jB 是第一支节的输入电纳,向电源方向走过2d 到第二支节的右边时,输入导纳可表示为)()(223jB jB G jm Y m Y B B j G Y Y o o o++++++=,式中,)tan(2d m β=,o o Z Y 1=。
要匹配成功,则在该点的3Y 的实部必须等于oY ,由此导出方程:0)(1 222222=--++-m m B Bm Y m m GY G o o 。
再由已知的2d 和上式一起确定第一支节的输入电纳:mm G GY m Y B B o o 2222)1( -+±+-=,然后,令3Y 的虚部等于第二支节的电纳负值,便可求出第二支节的电纳值为GmGY m G GY m Y B oo o +-+±=2224)1( 。
在求出的2B 和4B 中,正负号分别对应同一组解。
利用2B B =或4B B =可以分别求出两个匹配支节的长度1L 和1L :支节为开路线时的长度为)arctan(21ooY BL πλ=支节为短路线时的长度为)arctan(21B Y L o sπλ-= 如果上面两式求出的长度是负值,只需加上2λ即可。
并联双支节调配器第一个直接到负载的距离1d 一般选小于4λ的任意值,两支节之间的距离0< 2d <2λ,但接近0或2 λ时,会使匹配网络对频率敏感,通常取为8 λ、2 λ或83λ。
决定辅助圆位置的两支节之间距离2d 原则上可以任意选择,但只有当辅助圆与jb g Y +=1~1中的等1g 圆有交点时,才能实现阻抗匹配。
事实上,当2d 和第一支节到负载的距离1d 确定后,不是对任意负载都能使对应的等1g 圆与辅助圆相交的,这就是双支节匹配的“盲区”。
解决“盲区”的有效方法是采用三支节匹配器四、 软件流程图Main 函数single_match 函数double_match 函数singlefun 函数 doublefun 函数五、 使用说明在传输线的计算结果中,Inf 表示无穷,NaN 表示不存在这个数。
点击main.exe ,则出现以下界面:自己填入负载的电阻R 和电抗X ,以及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o : 该程序可以实现以下的计算及输出:(1)绘制圆图:根据输入的负载和特性阻抗,绘出阻抗圆图;给出终端反射系数2Γ、行波系数ρ、距终端最近的电压波节点min L 和电压波腹点m ax L ;并给出单节4λ变换器匹配的情况:在阻抗圆图上,蓝色的圆分别表示等R 圆、等X 圆,黑色实线的圆表示等反射圆,绿色五角星表示负载在圆图上的位置。
由蓝色实线可以确定负载的电刻度(如果R 、X 或Zo 的输入不是实数,则会出现错误提示)。
(2)单支节并联匹配:根据输入的负载和特性阻抗,绘出导纳圆图;给出终端反射系数2Γ、行波系数ρ、距终端最近的电压波节点min L 和电压波腹点m ax L ;并给出单支节并联匹配的情况(包括短路和开路支节的匹配位置和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