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的真实身份
董永的民间故事
董永的民间故事
董永是一个传说中的民间英雄,他的故事流传很广,深受人们喜爱。
据传说,董永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他非常聪明能干,勤奋好学,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他的父母虽然穷困潦倒,但仍然疼爱他,支持他读书。
董永长大后,他决定离开家乡,到外面闯荡一番。
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位商业大亨和政治家。
但是,董永并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于平民百姓,他时刻关注着百姓的生活状况。
一次,他听说有一个贫困的家庭因为儿子患病而无法支付医药费,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钱,帮助这个家庭解决了难题。
董永还经常为民众解决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他的善举和公正为民的行为深受百姓们的爱戴和尊敬。
虽然董永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但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英雄和公正的追求,也启示我们要勇于担当,为人民利益着想,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出贡献。
- 1 -。
历史趣谈董永是一个怎样的人 董永到底是哪里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董永是一个怎样的人董永到底是哪里人
导语:董永是东汉时期的名人,他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了很久之后,即使到了现在董永的孝义还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典范,当时董永卖身葬父,在守丧期后,明
董永是东汉时期的名人,他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了很久之后,即使到了现在董永的孝义还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典范,当时董永卖身葬父,在守丧期后,明明可以不必去履行为奴的承诺却还是毅然前往,感动了当地人,孝感人将他的故事改编成了一个和玉帝女儿相恋的故事,流传后世。
董永是一个怎样的人
董永是东汉年间的人物,他幼年丧母,之后和父亲一起相依为命,等到了黄巾爆发的时候,当地陷入到了混乱之中,为了躲避混乱,董永就跟着父亲一起前往汝南躲避战乱,流离在了外地,那个时候董永的父亲病重身亡,因为没有钱下葬,董永不得已向当地的一个员外财主借了钱,约好等到为父亲守丧结束之后就回来为奴来报答恩情。
董永就带着父亲的尸体回乡,三年守丧之后,董永就回去找那个员外要履行自己的承诺,路上碰上了一个女子,说要嫁给他,于是两人就结伴一起回去。
等到见到那个员外之后,员外也很是感动,其实当时董永要是不回去,也不会有什么事,于是员外就对董永说:“那钱就给你了,不用还了。
”但是董永执意要报恩对员外说:“您给了我钱让我能够把我的父亲下葬,还这么信任我的让我回去守丧,我虽然只是一个贫穷无知的小人,但是也知道有恩必报,所以一定会尽心报答您的大恩大德的。
”
那个员外实在没办法,只好对董永说:“那你们就帮我织三百匹绢布就当做是还债吧。
”于是董永夫妻就帮助员外织起了布,本来三百匹也
生活常识分享。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
仙女张七姐是神话人物,无可稽考,董永却是历史人物,能够考证。
据《姓氏考》姓氏溯源,董、杨、冯同宗,起源于河南新郑,距武陟不足100公里。
董氏宗庙号“良史堂”,良史堂尊崇的是春秋战国交替时晋国史官董狐。
据《春秋》记载董狐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形成了我国的史学传统。
武陟大董、小董的董氏家庙,明代以前叫“良史堂”,明代以后改为“北岳庙”。
武陟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地处郑国、晋国之间,小董入自称良史董家,是董狐后人无疑。
董永勤劳善良、卖身葬父,感动天地,被推崇为“二十四孝”中千古流芳的大孝子。
汉末董卓作乱,因与董永之子“琢儿”同音,为避祸乱,董永后代南迁到湖北安陆(今孝感)、湖南永州、江苏丹阳和安徽等地,逃出董卓的影响范围,各立董永墓为祖坟,仍称良史董家。
明成祖三洗河南怀庆府,主要针对的是董家。
在血洗之前,重修小董良史堂,捐资铸造的铁钟上有董家数百户,只有三户姓孙的,刚从山西移民到小董。
血洗怀庆,董姓人家能跑的都跑了,跑不了的被迫改姓孙、付。
小董没了姓董的人家,直到近代才有儿户恢复董姓,自称董永后人。
“良史堂”改为“北岳庙”,但是仍然供奉董永的牌位(见图片),“汉孝子董大夫之神位”为明清旧物,现藏于小董村孙国兴家中。
逃出去的董家人散布各地,立董永墓,讲七仙女的故事,也说自己是“良史堂董家”。
其实追宗溯源,考究到春秋秦汉,各地董家都是董狐董永…家人。
所以,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源头在武陟小董。
传说中的大槐树,足武陟最古老、最长寿的树种。
俗语说“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爷歇三歇”,槐树是能枯而复荣的神树。
武陟不仅有替董永和七仙女说媒的大槐树和槐荫寺,还有古槐庙等古槐古庙。
槐荫寺的古槐直到曰本占领期间,于一九四五年二月初八被用汽油烧死。
现在孙庄大槐树不知有几千年了,怀抱着楝树,生长得依然茂盛。
武陟人从古至今,爱说自己是“大槐树底下的人”,戏称“槐串儿”。
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传说
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传说七仙女的人物原型就是武陟县下封村落仙台的张七姐,她追求婚姻自主,冲破重重阻力,与小董村的大孝子董永在武陟县大凡村的大槐树下自成姻缘。
这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得到了后世人的一致赞扬,并由此演绎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一、千里草与百日缘王母娘娘与七个女儿在瑶池仙境饮酒赏花,母女们正在欢笑之际,王母谆谆告诫七个女儿不可私自下凡,严禁与凡人婚配,以免触犯天条。
六个女儿连连点头称是。
唯有七女儿仗着自己最小,深得王母溺爱,就顺势钻到王母怀里,摸着王母的嘴唇撒娇说:“我若下凡,只为欣赏花花草草,这样总可以吧?”王母心不在焉,随口应道:“草生千里,缘难百日。
”七姐笑道:“多谢母后恩赐女儿与千里草有百日情缘。
”王母娘娘当时只是信口笑谈,认为小女儿只不过是迷恋花草,不过是百日风光,于是毫不在意,说过便忘。
张七姐事后却当了真,下得凡来,婚配了千里草董永,两个人还有了百日姻缘。
二、讲理沟与亲人河王母娘娘发现七女儿私自下凡婚配董永,怒不可遏,就带领天兵天将下界捉拿七仙女归返天庭。
面对耀武扬威的天兵天将,七仙女毫不畏惧,使出了浑身法术,吓得天兵天将连连后退,无人上前。
王母娘娘狠了狠心,抛出了身上的飘带—绑仙索,将七女儿绑了个结结实实。
王母喝问七仙女:“你可知罪?”七仙女巧辩道:“我已在瑶池酒宴上谢过母后恩赐我与千里草百日情缘,千里草即是‘董’字,姻缘仍不过百日,我何罪之有?”王母一时张口难辨,只气得拔下头上的金簪在地上划来划去,先划了一道沟,又划了一条河,沟里盛满了七仙女哭诉辩解的泪水,河里流满了董永难舍娇妻的亲情眼泪。
王母娘娘见此动了恻隐之心,只好赦免董永无罪,将七仙女押回天牢。
许多年过去,七仙女痴心不改,王母疼女心切,只好糊弄了一下众仙的耳目,走了走过场,把七仙女贬为凡人,赶下界来与董永团圆,自己给自己搬了个梯子下了台阶,实际上也成全了小女儿的心愿。
人们为了纪念这段经历,就把王母先划的那道沟叫做“讲理沟”,把王母后划的那条河叫做“亲人河”。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图:董永卖身葬父
中国古代⼆⼗四孝故事+图:董永卖⾝葬⽗ 中国⼆⼗四孝经典民间故事:Sell Oneself for Burial of Father 卖⾝葬⽗:董永 According to the legend, Dong Yong was a man of Qiancheng (today's north of Gaoqing County, Shandong)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His mother died when he was young and the family moved to Anlu (in today's Hubei) to avoid the ter, his father died and Dong Yong sold himself to a rich family as a slave so as to bury his father.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东⾼青县北)⼈,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亲亡故,董永卖⾝⾄⼀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
When he was on his way to work, Dong Yong met with a woman under a pagoda tree and she said that she was homeless. So they got married. 上⼯路上,于槐荫下遇⼀⼥⼦,⾃⾔⽆家可归,⼆⼈结为夫妇。
The woman wove 300 bolts of cloth in one month and bought back Dong Yong's freedom. ⼥⼦以⼀⽉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 When they passed the pagoda tree on their way home, the women told Dong Yong she was the daughter to the Emperor of Heaven and was ordered to help him repay the debt. 为董永抵债赎⾝,返家途中,⾏⾄槐荫,⼥⼦告诉董永:⾃⼰是天帝之⼥,奉命帮助董永还债。
揭秘董永的真实身份 出身贵族曾一度落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董永的真实身份出身贵族曾一度落魄
导语:历史的“心”河有个叫董永的后生,穷得连葬父都要卖身,然而,苦人儿,人不照顾,天却要照顾,老天降下七个美眉,然后,这七个美眉刻意制
历史的“心”河
有个叫董永的后生,穷得连葬父都要卖身,然而,苦人儿,人不照顾,天却要照顾,老天降下七个美眉,然后,这七个美眉刻意制造一次交通堵塞,撮合了他和七个美眉中最小的一个:七仙女。
七仙女的漂亮不用说,还是纺织界的高科技人才,十天能织一百匹布,帮董永偿还了所有债务,正要进一步发展家业时,万恶的娘家却来索要闺女了,于是,凄惨收场。
这是我幼时看过的黄梅戏《天仙配》的大概情节,也没放心上,因为我也不期盼自己哪天在路上碰到漂亮的美眉堵路,结果有天偶尔翻阅《汉书》和《搜神记》,居然又把这个故事翻出来,偶的神,这个董永其实不简单……
最早的版本:堵路的是织女而非七仙女
董永故事的最早版本当然是在《搜神记》第一卷,故事名就叫“董永”。
故事里有交代,小董是汉朝人,籍贯山东千乘,也就是今天的青州。
后来编来编去,不知怎么就编到丹阳去了,《天仙配》里头说小董是丹阳人,不知道是不是今天江苏的丹阳,因为自古以来被称为丹阳的地方有好几个,不扯了,还是以第一手资料为准:山东千乘。
董永卖身葬父
从神话的记载来看,小董出身很苦,是个种地的,“肆力田亩”,某一年,老爸死了,死对于当时的穷人来说,也是件奢侈的事,葬不起。
小董没辙,只好卖身葬父,具体来说就是从老板手里预支丧葬费,然
生活常识分享。
董永在湖北孝感的民间故事传说
董永在湖北孝感的民间故事传说董永在湖北孝感的民间故事传说李守义孝感地名的由来孝感始名孝昌。
史载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太子刘劭弑父篡位,改元太初。
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刘骏,举“孝”字旗,笼络人心,起兵讨伐,打败刘劭,做了皇帝并用“孝”为帝号,称孝武帝。
他由于巩固其皇权帝位的政治需要,实行以孝治国。
其时,安陆县地属江夏郡,出了董永、董黯等孝子,孝道昌隆,民风醇厚,故将安陆出孝子的东部,析置为孝昌县。
至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公元924年),后唐皇帝庄宗李存勖,为避祖父国昌“昌”字的“国讳”而改名孝感。
在民间,还有“孝感”因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动天上的仙女下凡,与之婚配和出孝子多,民风醇厚而得名的传说。
正所谓“纯孝感天地,至情传古今”。
董永故里,孝感动天。
董永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早在宋代,山东省嘉祥县武宅山就发现了东汉晚期的武氏墓群石室画像。
其中的武梁祠石室后壁第二石第三层刻有六幅孝义故事画,第三幅即董永故事。
中线上还刻有“董永千乘人也”。
千乘即今之山东博兴县。
晋干宝撰《搜神记》中云:“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
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
我市原党史办主任宋焕文先生80年代初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于1998年编著出版了经过他多年积累、科学考证所获得的成果《董永故事探源》。
书中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论证了董永乃是西汉末年的一个真实历史人物。
董永故事发生在刘向写《孝子(图)传》的西汉王朝晚期。
孝感是“董永与七仙女”神话故事传说的原地据藏励和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所载:“董永,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德安(古安陆,今孝感)”。
这与清光绪五年《孝感县志·艺文志》中转录的明代正统(1436—1449)孝感知县黄巩的《修董孝子墓记》一文中所曰“孝感县旧为汉安陆地、后置县,以孝子董永名”。
顺治《孝感县志人物志》中关于“董永、青州千乘人、早丧母、汉灵帝中平黄巾起义、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的记载相符。
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
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董永遇仙传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
这个传说故事是关于一个男子董永的仙遇经历,充满了浪漫与神秘。
通过对董永遇仙传说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口头文化传承以及其对人们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
董永,原名郭白,据传于宋代的福建南平人,是一个纯朴、善良的男子。
他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年少之时远行北地,做起了长安城门前的卖花郎。
一年的时间里,董永依靠勤劳努力,兢兢业业地经营自己的花摊,换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然而,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董永遇到了一位留下名字的女子。
她叫正在这演戏的茂林。
董永的真诚和勇敢感动了茂林,茂林也决定与董永结婚。
茂林的真实身份是天界的仙女,她之所以来到人间,是因为她犯了天界的禁令。
董永和茂林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他们遭受了许多困难和考验。
但最终,在仙女的帮助下,他们终成眷属。
然而,董永并未成为茂林的丈夫太久,茂林必须返回天界,与董永永别。
这个故事中的董永遇仙传说在中国社会中一直被传颂,并且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口头文化遗产。
他们的故事充满着浪漫与神秘,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这个故事中的董永形象鲜明,他勤劳善良,乐观向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董永以自己的勤劳、善良、真诚感动了仙界,也感动了茂林。
他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伦关系、尊重他人,以及积极面对困难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董永遇仙传说还提供了对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仙界的想象与崇拜。
在传说中,茂林作为天界的仙女,她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和幻想。
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仙界是一个神秘而美好的地方,是他们向往的境地。
在这个故事中,茂林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梦中情人,代表了人们对于完美爱情的追求。
这种对仙界的想象和崇拜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超越世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通过对董永遇仙传说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口头传承,还可以看到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董永的故事 冷知识
董永的故事冷知识董永,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却因为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而在故事中赢得了成功。
董永的故事始于北宋时期,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中。
虽然贫困,但董永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他不仅勤奋努力,而且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有一次,董永在田地里劳作时,发现了一只热带美洲蜡蝉。
他意识到这只蜡蝉对于学问和交流的重要性。
于是,董永开始利用这只蜡蝉来传递信息。
他装着一只空竹,将消息写成细纸条绑在蜡蝉的腿上,然后放飞蜡蝉。
蜡蝉飞回家时,人们将细纸条解开,便能得知消息。
董永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利用蜡蝉传递消息的方法很快被人们所注意到。
人们纷纷向他咨询学问和寻求帮助。
董永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了许多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在这个故事中,董永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
我们常常认为贫困和困境会限制我们的发展和成功。
然而,董永通过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克服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机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创造力来解决问题。
就像董永利用蜡蝉传递消息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和突破传统的方式来解决困境。
董永的故事不仅是一则传统的民间故事,同时也是一种对智慧和创造力的赞美。
这个故事通过描绘董永的奋斗和努力,启发了许多人,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并追求自己的梦想。
董永的故事不仅提供了冷知识,还提醒我们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被现实中的阻碍所束缚。
只要我们保持勇敢、聪明和努力,我们都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故事。
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在焦作
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在焦作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在焦作2006年5月20日,焦作市武陟县的“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认为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只有一个,那就是焦作市武陟县小董村。
对于其中原因,不少焦作人不明就里,所以很有必要阅读本文。
董永传说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有其源头,有其主流,也有很多支流,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最后汹涌澎湃、浩浩荡荡,汇入辽阔的大海。
它从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原的怀县向四处扩散,传播的主流向东到山东千乘,再向南过汝南到湖北安陆,然后再汇入江南广大地区。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属于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的产地分为原生地、流传地、艺术加工地;其类型分为原生态、神话态、艺术态。
笔者经过20多年时间,徒步考察遗迹、遗址,收集口头传说,经过长时间反复分析、论证,终于得出结果: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原生地,就在西汉后期的河内郡怀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只有这里才到处流传着这个故事的原生态。
山西省万荣县原生的是“魏孝子董永和田仙”的故事。
后汉《郡国志》中记载:“古河东郡汾阴县有魏孝子乡祀焉。
”《万泉县志》中记载:“魏孝子董永,春秋祀焉。
又董有铁驴,谓身通仙水,小淮村人。
”《山西通志》卷七十四,《秩祀略下》中记载:“万泉县,祀……魏董永……”(《山西通志》中华书局11册第5143页)据许天合、张尚勤两位同志撰文考证:“织女天仙”是距离郭家岔村不远的田家窑村一位田姓人家的女儿,名字就叫田仙。
综上所述,万荣县流传的是魏孝子董永和田仙的故事,而全国到处流传的是西汉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这样看来,万荣的故事时间在后,说明不是原生地而是流传地。
西汉末年有王莽之乱,东汉末年有黄巾起义、三国纷争,此时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往紧邻的山西南部逃难者众多,当然董永后人也在其内。
从紧邻山西南部的河内郡怀县逃难者,到晋南后把村名起为小怀(淮)村、怀介庄等带“怀”字音的名字,有“介入”的意思,也是“建”字之意,说明都与怀县有关,也是怀县为故事原生地的有力旁证。
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传说
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传说董永,一个古代的年轻农民,与七仙女的爱情传说广为流传。
这个浪漫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某个古老山村里,讲述了董永与七仙女之间跨越人和仙的爱情,充满了梦幻与别离。
传说中,董永是一个善良而聪明的农民,勤劳地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与他相邻的山上有座美丽的仙山,住着七位仙女。
每当夜幕降临,七仙女便会下山来玩耍。
董永常常偷偷观察着她们的一举一动,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位名叫织女的仙女。
织女是七仙女中最美丽的一位,她拥有着如水的眼眸和如丝般柔顺的长发。
董永深深地被她的美丽所吸引,也对她的温柔与善良着迷。
于是,他决心要接近并与织女结成一对。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董永如愿以偿地娶了织女为妻。
二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育有两个聪明可爱的儿女。
然而,这幸福却是注定短暂的。
凡人与仙人的爱情纵使动人,却必须被天地之间的差距分离。
在天帝的命令下,织女被迫回到仙山上,与董永被拆散。
董永因此陷入了沉重的痛苦之中,整日以泪洗面,为了寻找织女,他不眠不休地奔波在山山水水之间。
终于,在他孤独不堪的日子里,一位老婆婆告诉他一个秘密。
她说,每年七月七日,乌鹊会搭起一座鹊桥,让天上的织女与地上的董永相会。
董永听闻后感到无比的欣喜,他决心要参加这次仙人与凡人的相会。
七月七日,董永照着老婆婆的指示来到河边,他看见了乌鹊搭起的鹊桥。
时光匆匆,他等待了很久很久,眺望着天空,期待织女的到来。
终于,在鹊桥的对岸,他看见了织女的身影。
董永向前冲去,伸出双手,却发现他们被鹊桥分割得如此遥远。
董永跪在桥上,泪如泉涌。
织女也默默地哭泣,在鹊桥中央,只能凝视着董永。
他们的相会只持续了短暂的时间,当天边透出曙光时,织女不得不回到仙山上。
董永站在鹊桥之上,望着消失的织女,恋恋不舍。
这个传说流传至今,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寓意和启示。
董永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一种美妙而纯粹的感情,但它也需要理解、包容和牺牲。
即使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遗憾,真爱仍然会如此坚持和相信。
汉董永,千乘人也文言文道理
汉董永,号称“千乘人也”,是一位传奇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他来自汉朝,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给汉朝政治带来了许多变革。
汉董永出生于汉末,祖籍河南。
他的父亲是汉朝的高官,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便具有精湛的政治才能,被誉为“千乘人也”。
董永活跃于汉末三国时期,被誉为“汉室之光”。
当时,汉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因此,汉朝及其后继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董永深谙汉朝的处境,他深知政治改革必不可少,而且必须立足于实际,才能给汉朝带来改观。
因此,董永便立志解决汉朝的政治危机,他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财政改革上。
他认为,财政改革不仅可以稳定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董永曾提出了“财政分类”的改革方案,将财政收入分为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为汉朝稳定的财政收入提供了保障。
此外,董永还提出了“新法”,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结合起来,实行新的政治制度,以支持汉朝的政治改革。
在董永的政治改革中,他提出了“政治调整”的政策,即将汉朝的贵族阶层彻底取消,以此给汉朝的政治带来极大的改变。
在经济方面,董永还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政策,即在农业上大力发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稳定农民的生活,从而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
董永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提出的改革,都能够有效地解决当时汉朝的问题,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汉朝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而董永的改革,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汉董永,千乘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提出了许多实用而有效的政治改革,为汉朝带来了稳定和繁荣,也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名字将永垂史册,他的改革将被中国人民铭记。
神话中的董永与七仙女
神话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董永与七仙女是一对传奇的爱情主角。
他们的故事以令人心动的爱情、美丽的仙境和伟大的牺牲而闻名。
这个动人的故事在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流传,成为了经典的爱情传说之一。
故事背景据传,董永为宋代江西省抚州市高安县人。
他是个聪明、勤奋的年轻人,常常在河边劳作。
一天,他命中注定的命运开始了。
与七仙女相遇在一个夏日的午后,董永坐在江边思考人生,突然一只玉佩从天而降。
他发现这是一位美丽的女子的玉佩,兴奋之下,他开始四处寻找失主。
幸运的是,他很快就发现了旅游的七仙女。
七仙女是玉皇大帝下凡世间巡游的仙女。
她们高贵、聪明,洁白的衣裳散发着天然的香草味。
她们从天而降,落在董永的身旁。
董永心不由的被她们的美貌和温柔迷住了。
爱情的发展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逐渐发展。
他们相互倾诉心事,分享彼此的梦想和愿望。
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浪漫的时刻,直到他们爱情的坎坷开始出现。
董永的困境一天,董永的母亲突然病倒了,他被迫回到家中照料她。
在那段时间里,董永因为照顾母亲而无法与七仙女见面,他们之间的感情开始受到考验。
七仙女因为寂寞和惋惜,决定与女儿一起回到天宫。
天宫之约在七仙女离开的那个晚上,她们承诺在七夕节的那一天重新见面。
这是他们唯一可以见面的日子,因为那时天上的银河会散发璀璨的光辉,桥梁变得通行,他们可以通过银河见面。
违背天命的爱情七仙女返回天宫后,她们暗中求助于玉皇大帝。
大帝告诉七仙女,她们在天宫和人间的角色不可混淆,她们不能与人间的董永再度相见。
但是,七仙女对董永的爱情如此坚定,她们坚持要与董永再次相见。
牺牲与奇迹七夕这一天,七仙女们冒着被惩罚的危险,借助天地之力在银河上放置了一座宽阔的织女桥。
这座桥使她们得以与董永相见。
董永在七夕的晚上来到河边,心怀期待地等待着。
当七仙女们穿过织女桥的时候,玉皇大帝发现了她们的违背天命之举,于是大雨倾盆而下。
织女桥在水势和风雨的冲击下被冲垮了。
丹阳的民间故事
丹阳是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以下是一些关于丹阳的民间故事:
1.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传说董永是丹阳人,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孝顺。
为了安葬父亲,他卖身为奴。
天上的七仙女被他的孝行感动,下凡与他结为夫妻,并帮助他还清债务。
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经典爱情故事。
2. 季子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途径徐国时,徐国国君非常喜欢他的佩剑,但季札因为还要出使他国,所以没有相赠。
后来,季札再次经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于是他解下佩剑,挂在了徐国国君的墓前。
这个故事表达了诚信和友谊的重要性,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著名典故。
3. 岳氏宗谱:丹阳是岳飞的故乡,这里保存着完整的岳氏宗谱。
岳氏宗谱记录了岳飞及其后裔的世系和事迹,是研究岳飞和宋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些民间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丹阳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它们是丹阳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_传说
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许多民族的原始社会的历史,都是从神话故事开头的。
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七仙女与董永的传说》传说汉朝的时候,淮南地方住着一户贫苦人家,父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名叫董永。
董家靠租种地主傅员外家两亩薄地维持,父子二人早出晚归,辛辛苦苦,遇到风调雨顺,打下的粮食除了交租,还可以勉强糊口。
不料这一年老天大旱,秋后颗粒无收,地主催租逼得紧,老汉一急之下病倒了。
董永是个孝子,他想方设法给老爹爹四处买药,可是当他提着草药回到家中时,老父亲已经咽了气。
董水心中悲痛万分,眼下手中分文皆无,拿什么去给父亲买棺木呢?他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就是卖身葬父。
于是请人去跟傅员外说,只要帮助埋葬了老父,愿在傅家做三年苦工。
傅员外知道董永身强力壮,正好趁此机会找个好长工,便答应了董永的要求,立下了卖身的契约。
董永埋葬了父亲,三日之后便到傅员外家上工。
一路上,他心头痛苦,愁眉紧锁,不住地长吁短叹。
走着走着,见前面有一棵老槐树,树下有个土地庙,便想在这里坐下来,歇歇脚。
董永刚要坐下,就见有个衣着朴素、容貌美丽的姑娘朝老槐树走来了,站在他的身旁。
董永有些局促不安。
沉默了一会儿,姑娘首先开口道:“这位大哥到何处去?” “去那傅员外家做苦工。
” “看大哥老实忠厚,为何到傅家做苦工?”“我乃贫苦之人,老父故去,无力埋葬,是那傅员外借钱与我,葬了父亲。
今去卖身抵债,要做三年苦工啊!”董永说完,叹了一口气。
“大哥真是苦命之人,比小妹我还要苦呢!”姑娘说着,流下了眼泪。
“大姐为何而悲伤?”董永问。
“去世,爹爹娶了后妻。
继母欲将我卖给商人为妾,我逃了出来,故而悲伤。
” “我二人都是苦命之人啊!”董永叹息道。
“小女子已无家可归,不知大哥可肯收留,结为百年之好?” “大姐差了。
”董永忙说,“你我素不相识,既无父母之命,又无媒妁之言,怎能私下婚配!” “大哥何必固执?若嫌无媒,就请这老槐树做媒,请土地爷主婚,如何?” “老槐树如何能做媒?土地爷如何能主婚?”董永不解地问。
董永故事为什么被神化散文 董永的儿子是神
董永故事为什么被神化散文董永的儿子是神董永行孝故事在俺河南省武陟县小董乡,是一个真实的人生故事。
小董村好多地方都留下了董永和其妻子张七姐的真实人生轨迹,比如:董永出生地、旧居遗址、手植槐、推碾磨处、董永庙、董永墓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董永和其妻子是土生土长的小董人,他俩是人,不是神。
但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共同需要,搞起了“造神运动”,把董永夫妻俩都变成了神。
董永故事为什么会被神化呢?经仔细分析,原因有四个:一、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1、首先是美化统治者的需要,例如曹植的鼙鼓歌《灵芝篇》中写到”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编的《太平御览》中有关董永的记载:“我是天之织女,天帝感君至孝令助偿债耳”。
这些文字为了美化最高统治者,因此需要把董永妻子神化成天上的仙女。
2、麻醉人民安分认命的需要。
劝导劳动人民认命安穷,安贫乐道,不要破坏现有统治秩序,再穷再苦也不要紧,不是还有玉帝吗,他会派仙女下凡帮助你的,在精神上麻醉你,给你个虚无缥缈的想头。
3、培育更多忠实奴才的需要。
统治者的思想可以毫不费力地顺着被神化的孝道的脉络,灌输到善良人们的头脑中,它利用人们孝敬父母的自然感情,演化树立了一整套伦理道德信仰,为封建统治者的“德治天下”或“孝治天下”铺平了道路。
在家孝父母,为国必忠于天子,将孝于父母的家庭宗亲伦理情感转化为忠于国家朝廷的政治道德观念,由家而国完成情感转移,把各种可能出现的异端思想消灭于无形,为统治者培育出更多的忠臣良将。
二、劳动人民的精神需要1、实现理想的需要。
被神化的董永和七仙女向往自由,向往婚姻自主,渴望男耕女织、幸福安宁的田园生活,但这样理想化的生活正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所渴望却很难实现的东西,他们只能把自己的渴望赋于想象当中,创造出了《董永传说》这个神话。
2、发泄不满心声的需要。
神化了的董永被塑造成处在社会最低层的贫苦人民的典型代表。
他幼年丧母,辘车载父,肆力田亩。
父死无钱,唯有自卖自身才能安葬老父,穷到极点,苦到无限,是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关于董永及董永故事发生的年代
关于董永及董永故事发生的年代孝感,因历史上有董永、黄香、孟宗等数位孝子故事盛传天下而得名千年以上,对于董永是否为传说人物还是历史真实人物,迄今为止已不再是争议的焦点了,虽然《辞源》、《词海》等相关工具书仍言董永是文学传说人物,但就现存的史料和武氏祠石刻画像的资料显示,董永是历史真实人物无疑,但历史上对于董永故事仍有种种争论,其焦点其一是董永究竟为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其二是董永生活的年代之争,其三是董永如果南来孝感,其南来的原因为什么,其四是,董永与孝感的得名是否有直接原因,这诸种争论到现在仍然未有休止,为了对争论的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在现有的资料条件下,尽量给人们以与历史尽可能更靠近的面目的信息,是十分有必要的,笔者现试作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董永人物的真伪长期以来,董永一直是作为古代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出现的,从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到宋代李昉的《太平御览》,董永是一个小说人物;从公元七世纪的《董永变文》到明清时期的小曲《寄生草》等叙事民歌,董永是民歌里的人物;特别是从元末《小董永卖身宝卷》等讲唱文学形式到清末《董永遇仙记》、《天孙锦》等大量戏曲戏剧类作品中,董永的传说有完整的情节,精巧的构思,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影响到后世,产生了诸如《天仙配》、《百日缘》等著名的戏剧作品。
由于董永一直是由传说推举成名的,以至于人们闹不清董永其实就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主要是因为正史几乎没有关于董永如何孝亲如何与天仙有过那么一段美丽的传说。
虽说《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孝友传》、《宋史·董槐传》中曾记录有三位名为董永的人。
但文字过简,并没有记载董永孝亲、卖身葬父、天仙相配的故事。
明清两代问世的几部《孝感县志》有过关于董永事迹的零星记载,但也看不到所记载的内容是以正史为依据的说明。
清末《孝感县志》是这样记载董永的:“董永,青州千乘(今山东博兴)人,早丧母,汉灵帝中平中,黄巾起,渤海骚动,永奉父来徙,家贫,永佣耕以养,父殁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永的真实身份
凡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有个名叫“天仙配”的神话传说,这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另一说是牛郎织女;还有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因为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而家喻户晓;近几年还有几部同一题材的新版电视剧、电影。
凡是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有个名叫“董永卖身葬父”的远古故事,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而“天仙配”的神话传说,正是以此故事为蓝本。
该故事说的是东汉董永,其生卒年不详,千乘董家庄(今山东青州博兴)人;小时母亲死了,与父亲一同度日,相依为命。
家中以农为业,父子一起尽力种地。
董永常让父亲坐在小车上,推着他去田间劳作。
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山东青州黄巾起义,渤海骚动,董永父子为避祸乱迁至汝南(今属河南),后又流寓到安陆(今湖北孝感)。
几年以后,董永父亲死了。
他无钱埋葬父亲,就在一富家卖身做了奴隶。
主人家知他孝顺长辈,便给了他1万文钱,并打发他回家办丧事。
于是,董永护送亡父灵柩回到家乡,葬于城北。
董永在家守了3年丧,期满后便要回主人家去,为他服务。
那天走在路上,在一棵大槐荫树下,他遇到一个美丽动人的陌生女子。
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主动问了董永不少情况,最后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
”于是跟着董永一同到了主人家。
主人对董永的到来有点出乎意外,说:“我不是将钱给你了吗?”董永说:“是的,承蒙先生好意资助,我父亲早就顺利埋葬了。
我虽是贫穷没见识的小人,但我懂得知恩必报,所以愿意来您家做苦力,一定勤劳服侍您,尽心尽力,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
主人说:“既然这样,那么这女子能干什么?”董永说:“她能纺织。
”主人说:“你们若一定要答谢我的话,那就请你妻子织100疋丝绸吧。
”董永答应了,妻子就开始纺织。
谁也想不到,100疋丝绸,她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
主人欣喜万分,便打发董永夫妇回家。
在路上又见到了那棵大槐荫树。
那女子说:“我是天帝之女,因你十分孝敬父亲,所以天帝派我下凡来帮你还清债务。
如今债已还清,我也不得不归天了。
”说罢凌空飞去。
董永呆呆地望着那浩渺的天空,不知仙女一眨眼到哪去了。
因此,槐荫所在之地就改名孝感。
这真是:“葬父将身卖,仙姬陌上迎。
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
”
听此故事,今人会想起黄梅戏《天仙配》里那婉转动情的歌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其实这个故事早在三国曹植《灵芝篇》中就有记载:“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慵作致甘肥。
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后来在干宝《搜神记》、明朝传奇《织锦记》中也有类似记载。
至于地方戏《天仙配》,则又不断丰富和演绎着这一动人故事。
董永故事的发生地,一直被认为是湖北孝感。
而“孝感”这个地名于公元924年确定,就是来自董永因孝行感动上天的传说。
《孝感县志》里有记载:董永年幼丧母,家庭贫寒,佣耕而事养父亲,
父殁不能葬,向里富人裴氏贷钱,约身为奴偿还。
民间艺人在这广为流传的真人真事基础之上,又进行了浪漫主义的再创造:孝子的孝行感应了天上的七仙女,下凡与之结为夫妻,度过了一段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的美满生活。
于是,董永的形象深入人心。
至今在孝感还留有许多关于董永的文物古迹。
据有关材料介绍,孝感城北门外有一古碑,碑文为“汉孝子董永故里”7个正楷大字。
此碑是董永故里的见证。
这里还有董永墓、董永湖、董永祠、董永公园等。
董永的故事,数千年来在中国民间各地久传不衰,宣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们大都认为,孝感地名来源于董永卖身葬父、孝心感动天地的故事,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旧时孝感境内有名的孝子还有很多。
孝为百德之首,孝廉出忠臣子好儿郎。
孝不是文化糟粕,永远不会过时。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最灿烂的部分,是和谐社会最稳定的基石。
这倒就罢了,可我最近读到一份材料,发现历史上真实的董永(公元前345年—公元前234年)
并非如此落魄困窘、清贫不堪,竟贵为侯爷,乃第四代高昌侯;当然就更没有后来“卖身葬父”、“天仙配”一类的故事和遭遇了。
据《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记载,西汉宣帝时期门官董忠,因向左曹杨恽(司马迁外孙)告发大司马霍禹谋反,立功,被封为高昌壮侯,两千户。
(高昌,汉朝属千乘郡。
)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相继为侯。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因董宏行为奸佞邪恶,朝廷剥夺了其父子的爵位,王莽当政后更是将董家废黜。
直到27年以后,即东汉建武2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初登基,见董武之子董永品行端正、多做善事,且为收买人心,便又再度将其封为高昌侯。
因这条材料仅记于《表》中,且非常简略:“侯永绍封”,故历来罕为人知。
那么,一个贫困男子卖身葬父、孝感动天,从而仙女下凡、助其还债的故事,又怎么会被安到另一个贵为侯爷的人的头上去呢?我想原因不外乎如下3种:一则,同一时代、同一地方,恰好有两个名叫“董永”的男子,算是机缘巧合;二则,这个名叫董永的侯爷品行端正、多做善事,所以后人设计了这个美好的传说,来宣传、赞美他,甚至还有可能是董永自己策划,让手下人(主要是那些文人墨客)编了这个传说来为自己作宣传;三则,这个名叫董永的侯爷,在祖父行恶举、侯府被废黜,而东汉未建立、董家未恢复的那段岁月里,一定是度过了漫长的逆境,吃过很多苦、受过不少难,便很有可能出现前文提到的卖身葬父、孝感动天等经历和奇闻。
我个人认为,这第三种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