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创新和继承

合集下载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

文化跨界与交融———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与传承摘要: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重要的精神载体,在以其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感动世人的同时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内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世居本省的少数民族为窗口,一窥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更好地创新与传承这些民族音乐文化,寻求传承途径的探寻与拓展空间,将其发扬光大,以至流芳百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音乐少数民族创新与传承哈尔滨石油学院/张建明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锐艺术研究 民族文化追索 2020·3“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

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魄”,文化能够跨越历史与时空,是一个民族的精魄,文化的多样性源于民族的多样性。

在黑龙江这片极具魅力特色的沃土上,生活着53个少数民族的人群,经过历时推演和变迁,形成了时代口口相传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

本文试图通过对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保护思索与研究,探寻更多元化的传承路径和发展模式,更好服务于保护该流域及地区的传统特色音乐文化。

一、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守护与拓展随着高科技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之间发生碰撞,或造成文化休克(即culture shock )等交流障碍,或产生文明冲突,全球文化的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民间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遭受“无妄之灾”,其中,音乐这种在民间多数以口头方式代代流传的文化首当其冲。

纵览黑龙江全境流域,拥有着质朴粗犷、旋律平稳、铿锵有力,多采用八角鼓伴奏的信奉萨满教的满族音乐,汇聚了不同音乐类型、不同实际用途的雅乐、民俗音乐和宗教音乐的朝鲜族音乐,以口语化的说唱艺术“胡仁乌力格尔”为名称的蒙古族传统民间音乐,以及众所周知的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斡尔族的乌钦、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赫哲族的伊玛堪的曲艺音乐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传承保护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与伦比的价值与意义。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庭传承具有血缘关系的特殊纽带,使得传承过程更为稳定和可靠,同时也能够 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指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 艺传授给下一代。在东北地区,一些传统的工艺技能、表演 艺术等都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得以延续。
师徒传承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通过 长期的实践和学习,逐渐掌握技艺的精髓。这种方式对于一 些需要高度技艺和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尤为重要。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美术作品多反映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雕塑 、满族的“剪纸”艺术等。这些美术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东北少数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技艺
总结词
传统技艺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包括纺织、刺绣 、陶瓷制作等。
VS
详细描述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报道,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 民族特色。例如,满族的《乌布西奔妈妈》、蒙古族的《嘎仙洞歌》等,都是具 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学作品。
传统音乐
总结词
传统音乐是东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包 括民歌、器乐等。
详细描述
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多采用本民族特有的乐器演奏,如 蒙古族的马头琴、满族的二胡等。同时,各民族的民歌也具 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蒙古族的长调、满族的萨满神歌等 。
数字化保护
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东北少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 录、保存和展示,提高了保 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创新和继承

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创新和继承

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创新和继承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物质文化创新和继承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中,如何保护和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推动其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音乐产业、教育体系、艺术创新等方面探讨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实现其创新与继承。

一、音乐产业的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在音乐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推动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应当积极培育音乐人才,加强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专业化水平,提高音乐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在音乐商业化方面,应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拓展其市场与受众。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此外,还可以开发音乐衍生品,推动音乐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二、教育体系的建设为了推动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应加强相关教育体系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爱好者。

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应加大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授力度,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深化。

此外,还应通过音乐学院等专业机构,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相关专业课程和实践机会,为其创作和演出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支持。

三、艺术创新的实践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创新是其发展与传承的关键。

在艺术创新上,应充分发挥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和优势,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作品。

在创作上,可以结合当代舞台表演手法,独创的音乐风格和舞蹈形式巧妙结合,打造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同时,还可以借鉴国际音乐交流的经验,与国际音乐人共同合作,开展跨文化的艺术交流合作。

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需要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实现。

为了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应尊重少数民族音乐的传统艺术形式,注重对其内涵和价值的解读和研究。

国家非遗“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国家非遗“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国家非遗“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引言“八音坐唱”又称“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说唱艺术形式,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等美誉,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八音坐唱”普遍存在于布依族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祭祀活动之中,是布依族特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研究布依族文化特色、生活方式、性格特点具有代表性意义。

“八音坐唱”对现在的人而言,其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就是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布依族人民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以鲜活的方式认识布依族的文明,从而更好地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

一、“八音坐唱”历史渊源(一)从名称演变来看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越人。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邕州宣化县之北,欢水在县北,本牂牁河,俗称郁壮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

”到秦汉时期驼越改称为“僚”“俚”。

根据《太平环宇记》中提到的,“僚”音“佬”,在牂牁、兴古、郁林、苍梧、交趾。

西南地区的贵州、广东、广西和湖南境内一些少数民族,都被叫作“僚”。

唐时为“蛮”,宋元时为“蕃”或“僮”。

据《桂海虞衡志》记载,庆远、南丹溪洞之民呼为“僮”。

在秦之前称为濮越,西汉东汉时叫濮僚,唐到元时被称为“蛮”“蕃”;明清时又称“仲苗”“仲蛮”“青仲”;从清代到民国被称为“夷家”“水家”“水户”“土人”“土边”,民国末年被称为仲家,新中国成立后将分布在贵州地区的叫作布依族,将居住在广西一侧的称为壮族。

(二)从科学角度看“八音坐唱”这一艺术形式具体形成于什么时候难以考证,但能确定的是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上东南部的土著居民,他们早在石器时代就在云贵高原上生活了。

“八音坐唱”曲调丰富多样,以吹打乐器伴演,表演内容大多来自民间故事,曲目往往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取材于布依族人们的生活。

二、“八音”的社会功能《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新媒体视野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媒体视野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媒体视野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充满多元文化的世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独具特色,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新媒体视野下传承和创新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

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可以让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宣传和传播。

比如,通过短视频平台、音频分享平台等,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传统音乐,了解民族文化背景,进而产生兴趣并愿意学习传统音乐。

同时,可以将传统音乐融入到现代音乐中,让传统音乐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此外,通过开展音乐交流等活动,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创造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创新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可以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新出更富有个性的音乐作品。

比如,国内著名音乐人韩寒的作品《重庆森林》,大量采用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将传统音乐元素通过创新的方式融入到现代流行音乐中。

此外,在音乐表演方式上,也可以进行创新,通过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打破传统音乐表演方式的单一性,创造更多丰富多彩的音乐表演形式。

保护和挖掘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是新媒体时代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键。

保护传统音乐文化是促进其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今社会,社会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主流,许多年轻人对于传统音乐的了解并不深入。

应该利用新媒体平台向公众介绍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提高民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通过挖掘传统民族音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历史背景,激发创作的灵感和创新思维,为新媒体时代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创新音乐表演方式,引导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以保护和挖掘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民族音乐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创新高中议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创新高中议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传统与创新高中议论文在一些特殊典型的民族地区,静态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但对于总体来说,或在普遍意义上来说,更需要的是动态保护。

因为动态保护其目的是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对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应该以保护、继承为手段,以创新发展为目的。

求异求新是人类发展的本性。

一种含有特殊调式或节奏的音乐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往往会激起聆听者极大的兴趣。

在钢筋水泥堆积的现代化城市里,喧闹的环境、压抑的空间与飞快的生活节奏令现代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归自然的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

这种心态在音乐需求方面的反映,就是在城市中形成了一股少数民族音乐热潮:《青藏高原》《珠穆朗玛》等作品久唱不衰;萨顶顶的《天地合》等“新民族根源音乐”得到普遍好评;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还特别加入了原生态唱法,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走进我们。

这些事实说明,少数民族音乐所具有的纯真质朴的风格很符合现代城市听众的口味,能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想,使其失落的心灵得到慰藉,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

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及少数民族乐手的表演已得到了城市听众的接受与认可,在现代音乐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自身拓展了发展空间。

我们所说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动态保护,也就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历史继承性这一问题。

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

由于这种历史继承性的存在,艺术的发展就有了自己的传统。

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应该保持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例如:有些少数民族的歌曲在室内演唱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特征和文化内涵。

如普米族的歌曲有些是在山坡上唱给妈妈听的,有些是在星空下唱给心上人听的。

最有代表性的是甘、青、宁地区的“花儿”,可以说“花儿本是心上的话”,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唱的歌,表达率直自由。

正是由于这一点,一般不能在长辈面前演唱。

这样一来户外便成为“花儿”的集散地。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苗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展现了苗族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活力。

苗族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音乐形式。

苗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口头传统音乐、舞蹈音乐、乐器音乐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苗族芦笙音乐,被誉为“百族乐器之王”。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具有高亢、激昂的音色,能够表达苗族人民的豪情壮志和感情寄托。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由老一辈的人传承给年轻一代。

在家庭、社区和学校等不同的场合,苗族人民会组织音乐演出和传统舞蹈,传承和弘扬苗族音乐文化。

苗族音乐也在现代化的媒体平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例如电视台、广播等,使更多人了解和接触苗族音乐。

苗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融合。

近年来,苗族音乐逐渐与现代音乐风格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

一些苗族音乐家开始使用现代乐器和电子合成器等新的音乐工具,创作出独特的苗族音乐作品。

苗族人民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比赛和演出,在全国范围内展现了苗族音乐的魅力。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通过设立专门的苗族音乐学校和培训机构,培养和培训苗族音乐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政府还组织各种音乐节和表演赛事,给予苗族音乐人展示才华的机会。

这些举措促进了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苗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通过传承和发展苗族音乐文化,苗族人民加深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

苗族音乐也成为苗族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传承苗族音乐文化,我们能够了解和感受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承苗族人民的精神和价值观。

通过发展苗族音乐文化,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苗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繁荣。

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黑龙 江民族丛 刊( 双月刊)
2 0 1 3年第 1 期( 总第 1 3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民族学与人类学
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 与创新
权 美兰 , 徐 慧颖
( 延边 大学 艺术学 院 , 吉林 延吉 1 3 3 0 0 0 )

要: 本文论述 了民族音乐教育 的内涵 、 介绍 了中 国民族 音乐教 育所取得 的成绩 、 指 出了 中国 民族
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从狭义上说 , 民族音 乐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具有 该 民族的音乐 形态特征 的传 统音乐… 。民族音
乐 客 观上属 于人类 各 民族文 化 中最美 、 最感 人 、 最
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承 、 发展与 提高民族音乐文化 , 就必须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 民 族音乐教育是中国音乐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 。第
中国是 一个 拥有 5 6个 民族 的多 民族 国家 , 各 个 民族 在 漫长 的历 史 发 展 进程 中 , 不 仅 创 造 了卓
同时受 制 于 民族 音乐 的产 生与发 展 。综合上 述 内
越的物质文明, 也创造 了灿烂 的精神文化。在中 国音乐史册上所记 载的各 民族的音乐风格殊异、 浩如烟海 。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 是各 民族 文明积淀 的结果 , 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杰 出贡献。 民族音乐 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和较 高的艺术价 值, 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 , 对于 中 国美 育教 育有着 深远 的意 义 。
生活环境 、 生活 习俗、 语 言文字、 民族信仰等方 面
的差异, 使得各 民族 的音乐文化呈现 出个性化 的
种教育活动 , 它不仅受制于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满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通过探讨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以及介绍其特点,揭示了其在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从历史传承、传统乐器演奏技艺传承、现代创新、传播与影响以及保护与传承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结论部分展望了满族音乐文化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强调了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

通过对满族音乐文化的深入探讨与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满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 满族音乐特点, 满族音乐历史传承, 传统乐器演奏技艺, 现代创新, 满族音乐当代发展, 音乐文化传播影响, 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策略, 民族文化多样性, 民族凝聚力, 音乐文化发展前景。

1. 引言1.1 探讨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满族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探讨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既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珍视和传承,也是对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探讨。

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代表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保护。

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满族拥有独特的音乐表达形式和传统乐曲,这些传统音乐作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记录着满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传承和弘扬满族音乐文化,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对于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

传承和发展满族音乐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探讨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不仅仅是对一种音乐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考。

民族音乐: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及创新策略

民族音乐: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及创新策略

民族音乐: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及创新策略一、引言民族音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情感寄托。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古代的劳动号子到现代的民族音乐作品,民族音乐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

它以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和丰富的表现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

然而,当前民族音乐面临着诸多传承与发展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进程,民族音乐受到了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其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元化,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和欣赏度也在逐渐降低。

此外,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人才短缺、创新不足等问题。

因此,如何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价值,探索适合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为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理论基础2.1 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丰富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价值取向。

它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2.1.1 思想价值体现民族音乐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及价值取向。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影响下,民族音乐文化将我国传统观念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出来,高度和谐地将文化与音乐融为一体。

例如,一些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传达出的勤劳、勇敢、善良等品质,正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体现。

2.1.2 语言习惯统一我国民族文化是在汉语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发展的,民族音乐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也同我国传统文化相一致。

这种语言习惯的统一,使得民族音乐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例如,许多民歌中的歌词采用了生动的汉语表达,既富有诗意,又通俗易懂。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传承与创新也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独具特色。

在当代中国,已经有很多政策出台,旨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例如,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就明确规定,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有权制定本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政策。

2010年,国家文化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支持和鼓励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专项行动等。

二、激发创新活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需要有对当下社会的认知和反应。

现在,很多少数民族文艺作品都在创作上有了新的探索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新疆地区,有很多维吾尔族诗人用自己的母语创作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自然和世界的感受;在西藏地区,有很多藏族青年写作歌曲,以现代音乐的形式诠释藏传佛教和民间故事。

这些作品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还具有现代意义,同时也挖掘和保护了当地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三、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普遍。

在这个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例如,在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之间都有着广泛的艺术和文化交流,彼此借鉴与学习,使得这些文化形成了更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色。

同时,在国际交流中,少数民族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例如,在2019年上海文化节上,民间文艺团体非常齐集,其中就有不少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作品。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丰富多彩的发展前景。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基诺族音乐为例

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基诺族音乐为例

1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4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功能。

她的研究为后来的民族音乐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方法。

20世纪中叶以后,民族音乐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批判性的阶段,民族音乐学家开始对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价值观等进行反思和质疑,同时也开始关注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民族音乐学研究。

民族音乐学的代表人物有布鲁诺·内特尔、阿兰·梅里亚姆、约翰·布莱克、安东尼·西格尔、斯蒂芬·费尔德等。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音乐与文化、身份、政治、权力、全球化等话题,拓宽了民族音乐学的视野和深度。

2、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体系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由多个学科和思潮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涵盖音乐学、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观点。

其核心方面包括音乐分析、着重于研究音乐的声音特征、风格和类型,以及音乐文化,关注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包括音乐的起源、发展、传播、变迁、功能和意义,以及与社会、历史、宗教、政治、经济和艺术等方面的互动。

此外,音乐认知作为民族音乐学的前沿领域,关注音乐与人的关系,包括音乐的感知、理解等,以及其与情感、思维和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为了深入研究这些方面,民族音乐学采用多种方法,如音乐符号法、音乐测量法、音乐统计法、田野调查法等,以全面理解和解释不同民族音乐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1、区域差异与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民族众多的国家,因此,中国传统音乐也呈现出丰富的区域差异和多样性。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由于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例如,北方的音乐多以打击乐为主,节奏明快,旋律简洁,如京韵大鼓、秧歌等;南方的音乐多以弹拨乐为主,节奏灵活,旋律优美,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西藏的音乐多以唱诵为主,音域宽广,音色嘹亮,如藏戏、格萨尔等;云南的音乐多以吹管乐为主,音色鲜明,旋律多变,如基诺族音乐、傣族音乐等。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

浅谈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

这里将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特征1. 音乐风格多样: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各具特色。

蒙古族的音乐以独唱、二重唱和长调为特点,通过马头琴、手风琴等乐器演奏,歌曲旋律悠扬、高亢,具有强烈的草原风情;满族的音乐则以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的跳跃性为特点,常用管弦乐队演奏。

2. 地域性特点: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受到当地民族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习俗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地域性特点。

鄂伦春族的音乐中常常反映出对山林草原生态环境的热爱和赞美;满族的音乐则常常以狩猎为主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3. 合奏形式多样: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在演奏形式上多样化,常常采用合奏方式演奏。

满族的音乐常常由管弦乐队演奏,旋律上分为主旋律和伴奏,既有歌唱部分,也有纯乐器演奏部分;蒙古族的音乐则常常由马头琴、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组成的合奏团演奏,旋律丰富多变,节奏明快。

4. 歌词内容丰富: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的话题广泛。

鄂伦春族的音乐中的歌词常常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歌颂祖先的智慧和勇敢;蒙古族的音乐则常常歌颂祖国的美丽和母亲的伟大。

二、发展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1. 传统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音乐的流行,部分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面临边缘化和衰落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文化机构积极开展了相关保护工作,如组织音乐比赛、举办音乐节等,为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2. 创新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年轻一代的喜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发展。

有些音乐家将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些新的音乐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听众。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非物质遗产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本文将围绕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展开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民俗、口述文学等方面。

侗族歌舞以传统的侗族广场舞为主要形式,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三江侗族的手工艺制作也非常精湛,如侗族织锦、竹编等技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俗文化方面,侗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颇具特色,例如侗族芦笙节、板凳舞等活动。

二、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挑战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减少。

随着现代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了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口的减少。

2. 传承环境恶劣。

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技艺需要长期的传承和练习,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制作环境受到了许多的不利影响,如嘈杂的生活环境和缺乏传统的学习场所等。

3. 传承载体缺失。

由于新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一些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载体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传统乐器的使用和传唱的曲目减少等。

三、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包括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传统文化创新等方面。

1. 政府支持。

政府应当注重加强对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对侗族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各种资金和场地支持。

2. 社会参与。

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通过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举办文化节庆等方式,增强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公众意识,激励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传承活动。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2月第41卷第1期Feb. 2021Vol. 41 No.l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余#(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摘要]电影《百鸟朝凤》再次引起人们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到底如何拯救濒临灭绝的民间音乐 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一直在势力,如建立专项保护基金、利用数字媒体进行艺术复制、培养新的传 承人、利用非遗打造旅游文化晶牌、开展田野调查等,但仍然存在诸如名录不均衡、补助分配不合理、传播途径狭窄、商业气息过浓、创新保护不足、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

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充分利用移动传媒进行广泛传播,鼓励艺术家利用非遗音乐大胆创新,将民间音乐引进高校和中小学音乐课堂,要在演奏中进行洽态的传承,要以传承为中心,将“媒介复制”与“表演复制”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民间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doi ]10. 19575/j. cnki. cn42 —1892/g4. 2021. 01. 014[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734(2021)01—0071—06弓I 言2016年上半年,63岁的制片人方励先生在网络直播平台上下跪磕头,恳请全国影院为刚离世的著名导演吴天明先生执导的最后的一部影片《百鸟朝凤》增加排片量,恳求网友在朋友圈大力推荐和宣传该 片,以此支持吴天明导演和中国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事业。

这一跪求票房的惊人举措一时引起社会上广泛关注和热议。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啖呐吹奏艺术传承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西北无双镇 人十分喜爱听啖呐。

啖呐声声,它承载着无双镇人对生活的全部情感,喜事少不了它,就是在丧葬仪式上也要吹响啖呐,道德平庸者只配吹两台,中等者配吹四台,上等者配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配吹《百鸟朝凤》。

如何做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如何做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如何做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以传承和创新为核心推动力,在这条承前启后、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之河中,沉积了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美好民族记忆,为了更好地传播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并将其与现代音乐文化相衔接和融合,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创新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了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和底蕴,要实现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方位审视,使之与现代音乐文化相衔接和融合,实现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求真”、“求变”的传承和创新。

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求真”与“求变”的统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积淀,内蕴极其丰厚的理性精神和意旨,它以其独特的音乐文化符号使人们领悟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使人们的精神到达了无差异的精神层面,逐渐形成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家园和体系,成为少数民族不断发展的内源性驱动力。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求真”是源于对原生态艺术的坚守,表现出对传统、对祖先的一种尊重。

同时,在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也要以“求变”为发展趋势和前提,要吸纳不同类型的文化以补充自身的文化养料,与其他文化进行相互整合和优化,以更好地彰显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力,更好地形成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张力。

如:谭盾就以影像的现实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对“女书”的传承,结合女书传人吟唱的歌谣旋律,以先锋的创作模式和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交响音诗《女书》,就充分展示出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求变”,采用西洋的乐器呈现出恢弘、如诗的中国文化故事意境,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求变”开创了新的思路。

二、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瓶颈分析1、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受众、传承人锐减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是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体悟和精神,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有极为重大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和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和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和作用【摘要】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可以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通过激发民族创造力,民族民间音乐能够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民族民间音乐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多样性、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文化交流、传播、创造力1. 引言1.1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这些民族民间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少数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不仅可以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更可以激发民族创造力,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珍惜,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和责任。

通过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魅力,进一步增进对这些民族的理解和尊重,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交流。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正文2.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任务之一。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情感体验。

通过传承这些音乐作品,可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其得以延续下来。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音乐作品是口头传承的,没有文字记录,因此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不断的传唱、演奏、教学和研究,才能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会被遗忘或失传。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祖先智慧的致敬,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苗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独特的音乐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之一。

本文将从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苗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苗族音乐的传承多以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通过祖辈教诲和民间歌手的传唱,将音乐知识一代代传承下来。

在苗族传统音乐中,歌曲不仅是一种歌颂自然、赞美生活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表达,是苗族人民对于丰收的祈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族音乐多以抒情、叙事为主,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主题,也有对自然、生活、劳动等方面的歌颂。

在苗族音乐传承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芦笙音乐。

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的一种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苗族芦笙音乐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而广受欢迎,成为苗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场合,苗族芦笙音乐都会成为庆祝活动中的主角,为人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苗族音乐的传承还体现在苗族各种传统舞蹈和歌谣中。

苗族舞蹈多以舞步轻盈、动作优美、服饰华丽、表达深情为特点,舞蹈配以悠扬动听的歌谣,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情感的真挚表达和独特审美情趣。

苗族舞蹈和歌谣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活动,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与歌谣的传承,苗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交流,苗族音乐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方面,苗族音乐传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苗族芦笙音乐、歌谣舞蹈等传统形式在各种场合得到了演出和宣传,为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

苗族音乐也在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交流中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融合和创新成为了当代苗族音乐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当代社会,苗族音乐多以音乐会、音乐节等形式呈现,成为广大音乐爱好者追捧的艺术形式。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非遗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非遗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财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 值。在文化产业中,非遗资源可以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转化为具有现代审美 价值的文化产品,如传统手工艺品、文化创意产品、影视作品等。
一、非遗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同时,非遗资源也可以与旅游产业、演艺产业等其他文化产业形式进行深度 融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和演艺作品。例如,通过将非遗项目融 入旅游线路设计,可以打造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三、创新性发展:适应当代社会需求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全球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动,让更多国际 友人了解和欣赏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结语
四、结语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结合旅游发展、创新性技 艺传承、文艺作品创编等多重手段,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赫哲族文化的价值和 意义,同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为构建一个文化繁荣、和谐共处的世界贡献力量。
二、创造性转化:保持文化独特性
3、文艺作品创编:将赫哲族口头传说、民间故事等元素融入音乐、舞蹈、戏 剧等文艺创作中,以新颖的方式展现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创新性发展:适应当代社会 需求
三、创新性发展:适应当代社会需求
要让更多人了解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就需要对其进行创新 性发展。这既包括让当代人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推动相关产业 的发展。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瑰宝。然而,在当 今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多元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也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在 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起,北方少数民族乐器经过多次改良之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成果,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取得硕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本文分析了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提出了当前北方少数乐器改良的几点建议,为今后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物质文化的创新和继承做了铺垫。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乐器改良物质文化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的记载显示,流传在北方的各种乐器就有百余种,以独特的风格方式表达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风情与审美标准,体现出了民族的灵魂与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标准并使之跟上现代创作理念的步伐,在性能上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进行了改进。

在音乐工作者与乐器制作技师的共同努力下,乐曲改良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使得少数民族乐器在音域、音量与音准等方面均得到了显著提高,如马头琴与腰铃等乐器至今都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少数民族乐器的局限性也是比较大的,如果按照现代的音乐需求在音域、音量与音准等方面强行改良会使乐器本身的特色削弱,这就违背了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初衷。

在使得北方少数民族乐器保有原本特色与个性基础上如何改良乐器与技术创新方面,成为我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一种重要课题。

一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历史与现状根据《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和其他文献的记载,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乐器改良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20世纪40年代(1940年到1949年),这个时期主要是在林之音与张宝荣等老一辈音乐家的努力下,整理出关于少数民族乐器的相关数据资料。

对多个少数民族乐器分析绘图以及对音调音位等的标记整理成册。

第二时期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0年到1969年),这个时期属于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探索时代,全国民族乐器的改革积极地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事业的发展,这一个时期涌现出了大批改良后的新兴产物。

在吹管乐上将巴乌的簧片由竹制改良为了铜质,这样通过对吹孔附件的音孔移动,使得演奏更加灵现并且音量也有所提高。

在拨弦乐上将阿细三弦改良为五种型号,不仅能够演奏而且还能够拉奏,使之演奏的悠长旋律更加美妙。

第三时期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0年到1989年),虽然许多工作被迫在“文革”时期终止,但是由于乐器制作技师与音乐工作者的不断进取,北方少数民族乐器的发展还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这一时期通过对声学与物理学等知识方面的运用,加之对西方管乐器精髓的吸取,在扩展乐器音域与改善发音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同时在音准方面更加具有稳定性。

在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上与前两个时期相比较,第三时期显然是趋于理性方面的。

在北方民族艺术研究所的引领下,通过多次召开对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改良的研讨会议,对基本原理的研究与指导思想的确立所积累的宝贵经验,都为北方少数民族乐器的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单纯的技术实践跳跃到与声学知识、物理学知识、材料学知识等相融合的道路上。

打击乐器玻璃钢定音象脚鼓便是与材料学、物理学、声学专家合作研发的改良乐器,不仅仅是在材料与工艺上的提高,甚至凭借高超的乐器性能,获得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世纪80年代后,各种新技术的运用与各学科知识间的融合实践,是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发展的依据,但并没有形成之前那种全国乐器改良性的高潮。

自改良运动开展以后虽然涌现了不少优秀成果,但仍然缺乏深入思考与系统的研究。

在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中,有一部分是难以避免的盲目性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思考。

首先,过于看重改良指标,忽视保持乐器本身的特色。

例如,北方少数民族吹管乐器,虽然在音量的扩大方面、音域的增宽方面与音准的准确性方面均有所提高,但由于过于把一切都遵循这三个指标,太专注于乐器的表现力与音准的稳定,所以把乐器本身的独特性给削弱了,使改良前后在音色个性等角度来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失去了乐器本身具有的民族文化代表的特征。

其次,改良乐器推广普及程度不够,这也是影响改良乐器成功推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全国文化评奖会上获奖的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产物中,到现在仍然被推广和使用的已经没有多少了。

更加令我们感叹的是,这些改良后的乐器不但改进了本身的音色、音域与性能等,而且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民族风格特色,从改良角度研究这些改良后的乐器都是很成功的案例。

至今市场上使用的那些没有经过改良的“原生态”依然被大部分乐器演奏者与乐器生产商所青睐。

其根本在于制造材料与后期维修保养费用比较高,还有专利转让的费用更是乐器生产商望而生畏,所以导致这些乐器仿佛被架到空中楼阁,其只能成为精美的展览品。

最后,部分乐器改良产品还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当地文化的“跃迁”,改变了乐器固有的、世代传习的律制与乐学形态。

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中国民族乐器音色库”的计划,中国研究院为了保证其顺利实施,对北方少数民族乐器使项阳与韩宝强为中心的专家组开展了深入研究工作,调研报告中明确说明,作为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者,其多数为新时代的音乐工作家而不是民间艺术音乐家,这些新一代的工作人多数接受的就是汉族音乐体系,另外一个就是以欧洲的文化风格为中心的音乐体系。

被汉系与欧洲文化影响的音乐人对原有的音律与乐学形式产生了质的飞跃,造成了对当地民族特色性的物质变化已经影响了民族音乐形式,即对北方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对于当地民族乐器的改良运动中的“跃迁”,似乎是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笔者曾走访北方当地少数民族乐器的生产厂家,拜访了乐器生产商与乐器制作的工艺师,发现当地民族乐器制作的工艺师与技师大部分来自学院教育,都是在汉系与欧洲文化音乐的影响下的音乐人在乐器的音准得到了提高,原来吹拉弹奏的双音与和音被去除了,这种不考虑保护民族文化物质的做法与不注重当地民族音乐形态的行为,会使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分裂在重组,形成了许多新生态产品,这样如何在保护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对乐器进行改革创新就是我们应该深度研讨的课题。

二对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建议音乐学家缪天瑞作为著名律学大师,对衡量少数民族乐器改良运动的成功与否遵从的四个指标分别为:音准方面、音域方面、音美方面与表现力的角度。

笔者对于这四个指标感同身受,避开演奏者个人技巧修养给人带来的美感与表现力方面不谈,笔者个人角度认为分门别类对于当地少数民族乐器发展更加有利,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与新时代发展的乐器技术针对当地民族文化氛围所对应的各个性能与个性风格进行改革优化。

经思考总结为以下几方面:1 应当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乐器改良工作例如,拉弦乐器中对于某些不定音的乐器,其改良应该注意音域表现力的局限性,然而对于扩展乐器的表现力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其音准的规范性,依照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使演奏在民族音乐中得到完好的处理。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乐队合奏的需求,更应该注意音域与音准两个方面来提升演奏的效果。

例如,曾获得文化部科技三等奖的“达比亚”,作为一个改良中音,改良以前是流传在怒族民间的四弦弹拨乐器,音量小与音质单薄是它的缺点,制作人吸取了其他民族弹拨乐制作原理的经验,通过安置音品及指板将一组八度音域提高到三组八度音域,通过转调将音量也提升起来,更换材料来改进音准。

对于打击乐器的改进方面,其改良的中心放在了怎么样提高乐器的使用寿命上,原因在于北方所处的位置气候多变。

2 乐器改良必须与乐器制作研究、艺术实践结合进行2009年,香港文化中心的关于改良马头琴演奏会中,hkco环保马头琴改良是比较成功的,并且在实践中应用广泛。

改良后的马头琴是在不改变美学功能的基础上,将物理功能提升了一个阶段。

把延续传统文化精髓与新一代改革创新相结合,由于音域加宽和振幅增强,以及产生的共振的美妙动听之感,hkco环保马头琴凭借自身近乎完美的表现力取得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与国家大剧院中的多位专家与音乐家们的好评。

改良对于每件乐器来说都会有专业的声学专家来指导完成,这样以确保在质量上的掌控。

通过从制作过程中不断寻求演奏者的意见,到制作完成后利用实践效果来检验乐器改良的成功与否,都在为少数民族改良乐器做着一步步的努力。

从制作方面分析改良后的乐器必须符合演出的实用性,能够装卸简便,维修方便且价格适中,并且能够符合多数演奏人的习惯,以方便演奏人发挥高超的演奏技巧。

从实践艺术价值方面分析改良后的乐器应该与现代声学的审美标准相符,由于其与乐器的音乐表现力的关系相生相惜,演奏者发挥演奏技巧以及音乐的风格灵魂等都受乐器的振动、激励、共鸣与传导系统的影响。

从乐器声学系统方面分析可以在实践中找到乐器发声存在的种种情况来达到演出效果。

3 乐器改良需要充分借助科技的支撑在进入了21新世纪以后,对于当地少数民族乐器改良和完善进步,民族乐器数字化研究一系列成果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族乐器数字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成为了电子与民族乐器融为一体的新兴媒介,为乐器改良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例如,eh-10电子琵琶,即为民族乐器改良数字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它能够利用电池来驱动并且在演出实践中可以随意摆放,在保留原有琵琶音色效果的同时还显现出了更加有魅力的音色。

其不仅具有可变式装置,而且还有弱音的功能,更加符合现代音乐所要达到的效果。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完美效果使eh-电子琵琶在音乐界称赞不已,成为少数民族乐器改良的一个榜样。

数字音频技术可能在以保留“原生态”为基石的情况下,在音色、音质与音量平衡方面上都有所提高,对演奏环境效果的改善,提高整个舞台艺术效果的表达。

4 乐器改良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及理论研究的支撑弦乐、西洋铜管与木管等一系列乐器的完善是漫长而曲折的,“乐器学”发展史与其是息息相关的,虽然起步晚却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对于乐器性能完善与表现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较之国外我们的少数民族乐器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关乎理论学研究却是如白纸一般,依然与西方乐器标准性与技术性等角度都有着一定的距离。

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乐器改良的支持与帮助力度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

至今为止,演奏人、观众与生产商等接受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说是专业的音乐团体了。

简而言之就是,现在当地的少数民族乐器改良已经到了很尴尬的境地,即使是那些荣获过国际部委奖项的成果。

在支持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很多成果没有被推广起来,单纯依赖当地文化厅以及艺术研究院对于经费的支付显然是不够的。

对于乐器从研究开始,其改进、材料、实践与鉴定都需要多个部门与社会的支持,特别是媒体宣传力度和政府社会各界的经费支持。

令我们欣慰的是现在这样的形势正在好转,国家对这一问题已经开始关注,通过立项来专门针对少数民族乐器改良施行扶持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