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思想体例
第六章《易传》的体例和思想(下)
第六章《易传》的体例和思想(下)第四节《系辞传》《系辞传》又称《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四种,分为上、下两篇。
朱熹《周易本义》又将每篇分为十二章,其说可从。
在汉石经本中,它居《文言传》之前,《彖传》、《象传》之后。
“系辞”之名有两种不同的涵义:一是指系卦爻辞于卦爻象之下,一是指总论所系之卦爻辞的大义。
《系辞传》通论《易经》和筮法大义,对一些重要的观念和爻辞又作了重点诠释。
用的显然是后一义。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述其内容。
(一)论占筮的原则和体例《系辞传》论占筮的原则和体例,其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对卦爻辞的意义及其卦象爻位等的解释,一是论揲蓍求卦的过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
对卦爻辞的意义及其卦象爻位的解释,《系辞传》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
《系辞传》属通论性质,它没有提卦位,也没有逐卦讨论卦象,只不过在议论时,运用了一些卦象观念而已。
它以乾为天,以坤为地,这是运用取象说,指出乾、坤两经卦的事物象征。
比如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它又以乾为刚、健、阳,以坤为柔、顺、阴、这是用的取义说,指出乾、坤两卦的德性象征。
如其所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阳阴合德,而刚柔有体。
”从“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来看,似乎它还以为震有雷之象,巽有风之象,坎有雨、月之象,离有霆、日之象。
从“阳卦奇,阴卦耦”来看,似乎它认为震、坎、艮有阳性,巽、离、兑为阴性。
从“齐小大者存乎卦……卦有小大”说来看,似乎它还以乾冥、震明、坎迷、艮銘为大,以坤鳴、巽盟、离命、兑名为小。
对爻象的解释,《系辞传》有刚柔阴阳说和三才说。
如“刚柔相摩”、“刚柔相推”,这是以一为刚、 为柔。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以一为阳,以 为阴。
它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又说:“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三才”即“三极”,即是将一卦六爻一分为三,上二爻象天,中二爻象人,下二爻象地。
《周易》的思想
《周易》的思想《周易》的思想《周易》中包含很多重要的思想,阴阳互用的辩证法思想,太极的整体思想,人生论,生生不已的运动思想等等,现就将《周易》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简要介绍一二。
《周易》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用的不是语言符号,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表示音节、字义、概念,不是语言。
用非语言符号组成一个完整圆融的系统,把具体世界和价值世界囊括无遗,除《周易》这个哲学体系之外,找不出第二个。
孔子把《周易》的非语言符号称作为象。
“它不是具体的形象、影像、画象,它是由具体达于抽象的象,是超越语言和任何具象的象。
它具有普遍意义,能反映具体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各类关系以及形上之道。
”而能够把象数与易理连接起来的只有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能探测天地万物的秘密,才能“观象设卦”,“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才能创造出各种器物“以为天下利”。
“圣人”通过“易”来与神秘的世界沟通,同时也通过“象”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系辞上》借孔子之口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就是说,圣人通过画卦象来体现他的意思,通过设卦爻来体现人们的所作所为,通过对卦和爻的说明来表达他的思想,通过卦爻的变化使各种事物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体现神妙的作用。
一、《周易》之道《周易》的道是非常道,有德有舍,与物不可须臾离。
此道不是道家的常道,也不是太极。
《系辞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是《周易》道概念之根本定义。
《周易》的道是有价值意义的。
天之道、地之道等自然界的道,是具体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本无价值可言,然在《周易》里,任何道都有价值意义。
《系辞传》紧接着“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后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两句。
宇宙万物处在永恒的生生不已的变化之中,变化即流行,流行表现为过程,过程始而有终,终而复始,亦即元亨而利贞,贞下又起元,这就是继。
继必流行畅通,无窒无碍,这就是善。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周易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也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宇宙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三个方面。
首先,周易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原则构成的: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宇宙中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它们相互生成、相互克制,构成了宇宙的变化和发展。
周易将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系统,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是宇宙的本质。
其次,周易的人生观强调人与宇宙的密切关系。
周易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宇宙的影响。
周易以卦象来解释人的行为和命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地间的气场所决定的。
人应该顺应自然,与宇宙同步变化。
周易还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命运的影响。
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的卓越并将道德规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周易的道德观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和谐、平衡和道德的境界。
周易认为道德是天地间的法则,它以道德的表现形式(卦象)存在,能够指导人类的行为和判断。
周易主张人应该遵循天道,与道德同行。
道德的境界包括慈爱、正直、忍耐、谦虚、勇敢等,这些品质可以使人与他人、与社会达到和谐与平衡。
周易还将道德与智慧相联系,认为道德境界的提高可以增加人类的智慧和能力。
总体来说,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以宇宙观为基础,以人生观和道德观为支撑的。
周易认为宇宙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人应该与宇宙同步变化,顺应自然。
人的命运受到宇宙的影响,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
道德是天地间的法则,能够指导人的行为和判断,使人与他人、与社会达到和谐与平衡。
周易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修养和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简论《周易》的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
简论《周易》的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周易》的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就其改革思想来说,主要体现在64卦的《革》卦中。
《革》卦的卦形是下离上兑,离为火,兑为泽(水),上下水火相克相息,故有变革之象。
《杂卦传》说:"革,去故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郑玄的话说:〃革,改也。
水火相息而更用事,犹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故谓之革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说:〃革者,改变之名也。
兑泽在上,离火在下。
火然则水干,水决则火灭。
……故其卦为革也。
〃总之,《革》卦是讲社会改革、变革及革命之事理的。
今天,我们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探讨一下《周易革》卦所含扩的《周易》丰富而深刻的改革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革》卦辞说:〃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其《彖》辞说:〃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日革。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
其悔乃亡。
无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其《象》辞说:〃泽中有火,革。
君子以治历明时。
〃先看《革》卦辞。
所谓〃巳日〃,学者们解说不一,我们认为,〃巳〃即〃祀","巳日〃即〃祭祀之日〃。
古代举行祭祀是一种庄重的大事,故"巳日〃象征改革要选择适宜的有利时机进行?quot;乃孚〃,孚,诚信;〃元亨",大通;〃利贞〃,利于守持正固。
由此可知,《革》卦辞是说:实行改革,应在必要的适当时机进行,才能获得群众的依赖与支持;还必须守持正回、坚守正道,这样悔恨灾祸就会消亡,改革最终将人成功。
再看《彖》辞。
先是对《革》卦卦名进行解释。
从卦形上看,《革》卦由上水下火组成,水性润下,火性焰上,二者相克相息相灭而不相通,故象征改革。
又下卦离为中女,上卦兑为少女,二个女人同住在一起,意见彼此冲突,故有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之象,不相得即相克相息,必然发生变革。
继之是对《革》卦卦辞的解释。
《周易》中蕴含的艺术思想
《周易》中蕴含的艺术思想《周易》中蕴含的艺术思想《周易》是一部伟大的书,博大精深,神秘悠远,通常被称为易经或易学,诞生之后就逐步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汉书・儒林传》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华夏生生不息,易经代代相传,许多学者穷其一生专研易学,留下论著繁多。
尽管原书主要是讲述利用已知占卜未知,其方式和原理几千年来争论不断,但不可否认易理对中华文明有着巨大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意识形态无不有易经精髓的体现。
那么《周易》到底是什么书,其中的中心思想和用途又是什么,正文将给予解答。
而后本人会浅谈其在艺术领域的古今成就和蕴含易经思想的艺术品。
通过文献资料,透析所谓“易”对国人艺术设计思维的综合影响。
一、阐述周易(一)《周易》的起源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
至于具体如何诞生,笔者查阅资料,发现源头似乎已经神化色彩浓重。
但易经应该是一部集体性著。
《汉书・艺文志》日:“《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意思大致是其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而是由众多先贤慢慢充实发展而得。
又《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
简而言之: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菱里,遂体察天道人伦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
但后世对于重卦者身份疑义不断,怀疑古文为后世伪作的风气也一直盛行,到上世纪初,钱玄同、郭沫若、冯友兰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
只每个时代仍有学者坚定《易传》为孔子一力完成。
而今,长沙马王堆墓穴发掘的“帛书”中,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至少相关作者大体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在玄学界盲目疑古的风气下,这不失为一戒。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易经》简称《易》,又称《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故而称呼《周易》。
周,原是一个朝代名,但它做为书名,却是周普的意思。
所以,《经典释文》说:“周,至也,遍也,备也。
今名书,义取周普。
”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周易正义·序》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其实《易经》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数学、物理、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在西方流传。
由于《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所以,易经,在历史上除了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周易》外,还有《连山易》、《归藏易》。
遗憾的是这两种易已经失传了。
易经,最初主要以图案和符号为主体内容;随着文字的发生和演化,才逐渐完善。
原始的易经主要由河图和洛书的图案中内涵规律演化而来,并逐渐形成八卦符号。
如果说作为一个占卜的操作系统,《易经》逐渐只为一小部分巫觋拥有于民间,那么作为一个关于世界意义的解释系统,它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观念内容则几乎为全部的思想大家所重视。
它不仅为道家所传袭利用,也为儒家所继承发展。
太极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乃至重功能轻实体,重直觉轻分析的思维特征无不与《易经》所包含的原始思维及巫文化因子有关。
朱熹称颂:“至哉易乎!其道至大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周易》的基本体例
第七、解卦举例: 乾:元、亨、利、贞。 释义: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元 从二,从人,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亨“通”,在人为 礼,贵行其所宜;利“宜”,从刃,从和,和然后义; 贞“正”,在人为智。 初九:潜龙,勿用。 释义: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故谓潜龙;此 文王在羑里之爻,虽有圣明之德,未被时用,故曰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释义: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则不彰,三 则乾乾,四则或跃由则过亢,利见大人,唯二五爻;二 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故称田;此文王免于羑里之 日,故曰利见大人;爻变为离,有“文明”之象;卦变
道教易学
《周易》的基本体例
友情提示
请勿在室内吸烟
上课时间请勿:
上课时间欢迎:
--请将您手机改为“震动”
--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
避免在课室里使用手机
--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
--交谈其他事宜
--随意进出教室
第一讲、《周易》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体例
先请大家思考: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重要地位?
第一、乘、承、比、应
第五、三才
• (1)“三才”,亦作“三材”,指天、地、人,或 曰天道、地道、人道。“三才”可用于一卦六爻所 体现的三个层次,即初、二象征“地”位,如《乾》 之九二“见龙在田”;“三”、“四”象征“人” 位,如《乾》九三之“君子”;“五”、“上”象 征“天”位,如《乾》九五“飞龙在天”。
• (2)《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贱,大得民也。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易经,又称《易经》、《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它是一部关于宇宙、人生和变化的书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卜筮文化。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变化,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类处世的智慧。
易经的理论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思维方式,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带您了解易经的入门基础知识。
一、易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易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卜筮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卜筮和祭祀等方式,试图获得对未来的预测和指引。
到了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卜筮渐渐被形式更加完整的《易经》所取代,成为了一部独立的经典著作。
《易经》由周文王和周公所撰写,主要包括《乾卦》、《坤卦》等八卦和通过八卦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
二、易经的核心概念——八卦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概念,它是由爻组成的符号。
爻是由一阳(阳爻)和一阴(阴爻)组成的。
八个爻组合而成的符号称为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离、坎、艮、兑。
每个卦都代表着一种状态或者形象,比如乾卦代表天、刚健和领导力,坤卦代表地、柔顺和顺从等。
在易经中,八卦通过变换顺序和组合形成了无数的卦象,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变化。
三、易经的思想体系——阴阳五行易经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阐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比如天和地、阳和阴等。
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形态,也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能量。
易经认为,这五种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的运行规律。
阴阳和五行相互作用,形成了易经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解读方法。
四、易经的应用——卜筮和辅助决策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经典,它还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在古代,人们通过卜筮来进行决策和预测未来。
卜筮是通过投掷硬币或者竹签,根据所得到的卦象来解读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而在现代,易经也可以用作辅助决策的工具。
从《周易》中学到的哲学思想
从《周易》中学到的哲学思想《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周易》中描述了中国人遵循一种固有的自然法则生存,描绘了他们的现实主义宗教观和乐天知命的人生观。
在《周易》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象征主义的一些特点。
因此可以说,《周易》不仅仅是作为一本占卜书而存在,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提高人的修养的书。
我们可以把《周易》的中心思想概括成“太极”思想。
从哲学角度来说,“太极”的意义是非常复杂的,但如果一定要表达出来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说:“太极”是天地和阴阳还没分化出来以前的混沌状态的元气。
在《周易·系辞》这样写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天地,男女,太阳,月亮等都以阴阳为构成,故《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就意味着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由阴阳构成的,所以应该将阴和阳进行适当地调和,如果阴阳不和谐那就不是道,就不符合自然和宇宙的客观规律。
宇宙的道指的就是宇宙的和谐。
因此孔子说:“人生的价值是参与天地的化育而帮助它(参赞天地之化育)”,人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并享受幸福的生活,就不可能忽视自然,破坏自然,一定要与自然进行同化或者亲和,就像中国圣人曾所说过的那样,要“天人合一”。
现在我们需要的正是人与自然的阴阳和谐。
追根溯源,现代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人类盲目地追求物质文明而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等。
在现代文明中,人类盲目地追求物质文明,从而产生了“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想。
为了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人类采取了种种手段和方法,甚至不惜以破坏自然的代价来获取财富。
《周易》美学思想
《周易》美学思想《周易》美学思想《周易》其内容由“经”、“传”两个部分组成。
“传”是以经为依据,对自然、社会及人类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
“变化”是《周易》思想的精髓。
《周易》是先秦时期一部哲学著作,内容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李泽厚说,“《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而在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 ,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从思想层面研究其哲学思想对美学的影响,主要内容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变动之美《周易》之易,无论是认为是象形的蜥蜴的蜴的谐音或者是易是日月的变体象征阴阳,强调的都是阴阳的相互转换,事物的不同运动态势。
虽然运动无时不在,但由于古人认知的局限性,对世界认识知之甚少,《周易》从自然万物的运动中总结出规律,并作出分析。
主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宇宙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
万物的美,最终是种运动的美,《周易》的六十四卦,正是事物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一种象征,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正是因为事物运动发展的“动态不居”,《周易》的美,包含了居安思危、塞翁失马的精神,在“泰卦”中,象征天的乾在下,坤在上,天地倒转,是为吉。
寓意阳气上浮,阴气下沉,阴阳交感,万物丛生,这是事物上升阶段的美,也是人进取的美。
《周易》的变动之美是从自然万物的运动状态中得出,在人的身上,要求人的品性切合自然规律,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些思想至今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周易》的阴阳相互转化的思想,在随后的哲学思潮中,逐渐演化为阴阳二“气”的的运动,老子发展了《周易》的思想,对自然规律进行提炼说明,以“道”命名,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在其著作中用到了“冲气”,这是对宇宙初期万物形成之始状态的描述,正如冯友兰认为的那样,“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
易经思想体系
易经思想体系
易经,又称《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民
族宝贵的文化瑰宝。
易经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以八卦为基础的智慧,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人生、命运、宇宙道理的思考。
传说易经是由伟大的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之一
的晋文公——天官赐书,晋文公收集众多诸子百家的思想,经过大量
推敲,整理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称之为“易经”。
易经思想体系主要涉及四大核心内容:宇宙规律、自然规律、人
生运势及哲学和道德修养。
按照易行,宇宙是由八卦六十四爻构成的,每一个八卦都代表着宇宙的不同状态和涵盖着宇宙规律,其中有阴阳
轮回、天地太极、形而上学、天道酬勤等等。
自然规律就是指大自然
中出现的真理,也就是万物皆有其因果循环,简单而言就是“轮回转世”的道理。
人生运势,就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上或者求名求利的过程中,怎样
调节八卦的规律,避免败绩,维持正常的人生运势。
这也是六十四篇
的易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此外,易经还讲究思想与哲学,认为因果
绝非偶然,所以道法自然,不能强求;又认为万物生长而后死亡是天
道定律,所以营造一个和谐安详的内心世界。
易经思想体系,就是由这四大要素组成的。
古人通过研究这些理论,得出一套自成一体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它涵盖了宇宙规律,自然
规律,人生规律,以及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
曾得到过广泛应用。
《易经》思想内容分析
《易经》思想内容分析1. 引言《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自周朝开始流传至今。
它是一部集卜筮、卜辞、变卦、象数等多种学问于一体的文化典籍。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以易为理论基础,通过变化和卜筮的方式来揭示宇宙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的行为准则。
本文将对《易经》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2. 宇宙观与人生观《易经》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一个由阴阳、五行构成的有机整体。
阴阳是宇宙中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对立面,代表了事物的互补和平衡。
五行则是宇宙中的基本要素,包括木、火、土、金、水。
这些要素以不同的组合形成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
在人生观方面,《易经》提倡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它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种追求是建立在对道德伦理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上的。
3. 周易哲学周易哲学是《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卜筮、变卦以及对人类行为和世界现象的解读。
周易哲学的核心是“易”,即变化。
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而人类行为也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
因此,《易经》提倡根据时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的环境。
在周易哲学中,变卦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对卦象的解读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变卦的过程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它要求人们从内心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4. 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是《易经》另一重要的思想内容。
阴阳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元素,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五行理论则是对宇宙中基本要素的归纳总结,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阴阳五行理论在《易经》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被用来解析卜筮结果,解读变卦的含义,甚至应用于医学、农业和政治等各个领域。
阴阳五行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5. 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易经》强调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阅读丨《周易》的核心思想及思维方式
阅读丨《周易》的核心思想及思维方式1《周易》的核心思想《周易》以阴阳关系的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以此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揭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以其中的智慧来对人生进行指导。
后世学者无论是用象数还是用义理来阐释,无论是运用占筮方法还是用哲学义理,其目的都是试图对人生及社会事务进行明智、周全的决策,从而遵道合义、趋吉避凶。
《周易》是讲“变”的书,所以又有《变经》之称。
读《易》就是要通晓、通达变化的规律,得以安身立命,处变不惊。
那么如何才能“通变”呢?杨万里的《诚斋易传》序言:“万事之变方来,而变通之道先立……然则学者将欲通变,于何求通?曰:道。
于何求道?曰:中。
于何求中?曰:正。
于何求正?曰:易。
于何求易?曰:心。
”如果把这个顺序调整过来按修身的次第来说,就是:用心研读体悟易理,通晓易理而懂得人生在世要立身处正,身正而行中,由中而达道。
《周易》强调“正”的重要性。
《乾·彖》所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首先,乾元乃万物之始,变化伊始,便突出了一个“正”字,万物的性命各得其正,才有接下来的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文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义也。
”《周易》经传几乎随处可见对于“正”的强调。
比“正”更重要的思想是“中”,程颐曾说:“中胜于正。
”《周易》非常重视“中”的价值,表现在卦象上是指二、五爻,而其意义主要是在“时”与“位”上,如果能够在相应的时、位上善于运用比、应、承、乘等关系,执中用权,动静合宜,行止有度,便是“得中”,是在行“中道”,所以经传中常见“时中”“位中”“中行”等词。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第五爻位没有言“凶”的,是因为它既在上卦的中爻位,也是全卦的君位,无论是刚是柔,能行“中道”,便不至于陷入过刚或过柔的境地,可以尽量避免灾祸。
二爻位作为下卦的中爻位,直言“凶”的也只有剥、颐、节三卦,而这三个卦是在特殊情况下,二爻不得“时”所致。
周易的三大思想体系
周易的三大思想体系《易经》系辞下传曰:是故《易》者,象也;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易学及“象数易学”不只是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吉凶祸福的学问,虽然,远古的人类用它来占卜、算卦,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通过大量且长时间(数千年)的实践印证的统计与归纳,从中发现了大自然的根本规律;并且将这些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规律,总结、归纳写成了带有某些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哲书—《周易》及《周易大传》等“义”理。
传统易学概念包括“变易”、“不易”、“简易”三大思想体系。
变易思想在易学及象数易学的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体现的最显著和最明确。
易学及其象数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变化的。
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且永远是一成不变的。
这种思想自然也是符合现代科学的“物质不灭定律”。
(一)变易《易传》中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也。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变化者,进退之象。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变而通之以尽利。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变化者,趋时者也。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易传》中这些深刻的话语都充分说明了易学及象数易学的思想,是以“变”的思想与观念,作为其看待、对待与处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主导思想。
(二)不易宇宙间一切事物,虽然看起来是错综复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不管它所处的任何系统的再大或再小的涵盖下,其变化的基本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应统一的认识事物规律与概念的有机辩证的根本方法,即其总的本体性地认识与表述上,扔然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
《易传》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凃,一致而百虑。
”“太极”、“阴阳”(两仪)、老少4象、“八卦”、“16卦”、“32卦”、“64卦”、乃至4096卦等的方位与分布表述模式;“干”、“支”、“花甲”、及其各种搭配与分布;“元”、“会”、“运”、“世”的排序与分布;“河图”与“洛书”、“五行”等诸多的类比表述方法。
全面精讲《周易》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影响(内容完整 可编辑使用)
数就是筮数。义理就是根据象数 而引发出来的道理。
《周易》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 成:
一是卦爻符号系统,
一是文字解释系统,
两个系统谐调复转,形成了有 机整体。
《周易》古经的文字就是卦 爻辞,据说是周公所作。
《传》的部分,由十篇组成, 具有“羽翼”的辅助作用,称 作“十翼”。
•在《周易》里,黄色象征中土, 得中则称为吉。
•《坤卦》六五爻辞:
•“黄裳,元吉。”
•这种思想几乎贯穿全书
•天地人“三才” ,以“人”居天 地之中。
《周易》在中国历史上向来具有很高的 位 苏闻宽博士把《易经》等同于《圣经》:
•“没有一本书像《易经》这样能够渗透于 人们生活如此众多领域……尤其令人注目 的是,易理规则成为中国哲学、星占、卜 筮、相宅、玄修以及其它学说的根基。”
•(3)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解释 世界的基本框架,为后人的思想 发挥、理论建构开辟了通道,留 下了充分余地。
严 格 论 证 。
深可 入能 阐对 述某 ,些 更重 不要 可思 能想 进进 行行
动种 的构 限架 制阶 ,段 卦, 爻受 辞到 作占 者筮 不活
发 展 、 变 化 观 念 还 出 于 一
学习目的:
• 认识《周易》一书的特殊结构、阴阳符号的产生、八卦与六十四卦的组合与推演,了解《周易》的整体 功能,弄清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尚中”理念在《周易》中的表现,掌握易学的解释条例和读《易》的基 本方法。
一、《周易》的名义与由 来
(一)从伏羲氏的传说到六十四卦
• 《周易》略称《易》。它是以一套特殊的符号为其基本框架的。八卦,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阅读书目
• 1、 宋朱熹:《周易本义》前言、筮仪、卦歌、读《易》术语简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 2、 詹石窗:《易学体系之建立》,见詹石窗、连镇标著《易学与道教文化》第一编第一章,福建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周易》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羲氏之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样看来,《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这里的天指的是人类所处的宇宙自然)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一切学术的根源。
⑴《周易》的阴阳变易思想:《易·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即宇宙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
例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界限虽明确,但必须相互会合,才能成立。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意在阐明《周易》的阴阳观是鲜明的,这是《周易》的核心理论,既是《周易》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六十四卦结构的基本原则。
“一阴一阳”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周易》的经文中虽有“—”(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却没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阴阳范畴。
如《系辞下传》解释八卦的性质时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这是以乾?为阳,以坤?为阴,并按阴、阳数量的多少,确定其它卦的阴阳性质。
坎?,一阳二阴,则为阳卦;离?,一阴二阳,则为阴卦。
可见《周易》不仅把卦画、卦象阴阳化了,而且也把这种阴阳理论推演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了。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实际上点明了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变化就是宇宙间最广泛、最普遍的基本规律。
《易·系辞》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刚、柔,乃阴阳之义,皆说明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源。
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此明确指出阴阳两个对立方面的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是宇宙运动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的思想体例》前言周易的研究有久远的历史。
以中国的情况论之,大致可以分为古代部分与现代部分。
古代部分又是传统的研究部分,这里面包括对周易经典的解释与发挥,既有义理的,又有象数的。
从解释的文本来说,历史上有三种最为基本和重要,即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和朱熹的《周易本义》。
这是因为,孔颖达的周易注疏是在集中了前代周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抉择而定的,从而使历史中的周易典籍的解释有了一个统一稳定的定本,这是基础工作。
具体情况在《周易正义》序中讲得很清楚。
但是孔颖达注易是偏重于义理一路,以王弼注为底本。
这样,在象数方面就不着重。
而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以保存汉易著名,正好在象数方面对《周易正义》形成补充,所以是留存到现在的相当基本的一部文献,于是义理象数方面乃得以完全。
但是王弼死的时候年纪很轻,在学问的厚积上难免有一些问题,虽然孔疏选择王注为所本有一定的考虑,但其中的不足历来学者也多有议论。
当然,宋儒对孔疏周易的非议含有排释老的因素,孔氏《周易正义》与李氏《周易集解》基本代表了唐以前的周易解释情况和水平。
而宋以后理学时代最基本的文本解释却是朱熹的《周易本义》,虽然注解十分简易,但是代表了理学的基本态度与观点,而且是在吸收前人易学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比如伊川易传等)。
明清以后,易学研究有强烈的朴学实证色彩,开始了另一个时代。
关于易学的发挥和旁支更为繁复,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比如《周易乾凿度》一书,郑玄注,有乾隆丙子(1756)雅雨堂版。
前有德州卢见曾序,就说到对待纬书的不同态度,认为先秦纬自有其价值,乾凿度就是一例。
但这还是就易义发挥的,像汉扬雄的《太玄》,更是直接仿照周易的形式自作的一部书。
但是从数上来说,《周易》是八八六十四数,而《太玄》是九九八十一数,只是《太玄》远没有《周易》那样自圆,无论是算法上还是文本方面,都有很多不对应的地方。
宋司马光为《太玄》详细作注,而他自己也作有《潜虚》一书。
这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着重范数、名范。
《潜虚》是五十五数。
在配数方面历代的著作还不少,像蔡沈的《洪范皇极》就是一例,他是参照《尚书》洪范九畴按九九八十一数配的;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也是在象数方面很着力的著作。
象数的历史十分久远,它是中国思维中一个极普通的干部。
一直到现代,始终贯穿在人文的各个隅中。
有一点须注意的,就是象数的配法,了解了这一体例,各种学说就不复杂。
比如汉京房的易学,就是把天文、人事、日用等各个方面配在一起,其旨就是为了用统一体例给宇宙人事一个大一统的说法和解释。
因此,数与象的关系,就是一个辐射分殊的关系。
数是中间的一,而象是一切方面的。
如气味、声音、律吕、性情等等各个隅。
这样,只要我们做出一份详细的象数表,就如历史年表那样,人文中一切生活及知识部门的统一就清楚了。
所以,象数与义理并不是相对的两个,而是易的自然生发的阴阳面,最关键的是对中土的思维首先要做到达意。
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对历史中的事物,在感性认识及达意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
所以才经常出现测量不准的误差,这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
这是另一方面。
古代关于易的研究、解释与发挥过繁,因为易与中土一切人文隅胶合在一起,所以这里根本无法列举,在四库全书及续修四库全书等丛书中,保存有大量易学文本,可以参看(易部)。
需要说明的是,二十世纪以后,中国的易学研究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这些研究并不一定很准确的当。
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古史辩派讨论周易的一些论文,当时是以打破古史中的陈说为务,他们攻击和否定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等说法。
但是这与时世背景有关系,所以说,古史辩派在文化历史上的意义较学术上的意义为大。
二十世纪的考古发现总是获得与疑古派意见相反的证明,比如最新从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易,就说明易的情况相当原始久远,更有早于周易系统的。
可参见《周易研究》二○○一年二期有关论文。
易的原始乃是一些卦爻符号,至于卦爻下所系之辞本来不是一定的。
现在留传下来的周易文本系统也只是一个文献参考,并不能完全绝对化。
关于二十世纪借用易学发挥构成自己学说思想的,最著名的是熊十力。
他在《新唯识论》、《体用论》、《乾坤衍》等书中讲的翕闢成变,借易申说宇宙构建模式等义,曾发生很大影响。
建国以后的易学研究曾受到唯物论的影响,另外考古发现也起过重要的作用。
关于周易的文化史与哲学史的研究也不少,这里面较著名的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等著作,还有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通义》等作品;朱伯崑在周易哲学史研究方面是较有代表性的。
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则有邓球柏的《帛书周易》,讨论解释较详,是很好的参考。
《文物》杂志中也有很多相关资料。
现代周易的研究不仅限于大陆,海外也很有发展。
而且范围、方面很广,较注重学科的比较与交叉,比如《周易研究》二○○二年一期讨论遗传算法与易算法问题的论文。
概要言之,易学与哲学、文化学、人类学、诠释学、历史社会学、美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计算数学、生物医学、天文学等各个学科,在现代学界都发生了广泛的交接。
比如讨论易与推类逻辑、易与心理分析的研究方向;现在瑞士南部阿斯科纳有一个爱诺斯基金会,《周易研究》二○○一年三期有专文介绍,是一个与易有关的组织。
海外与易有关系的组织还有若干,如美国成中英国际易经学会,以及史密斯办的《周易网络》杂志,比利时《世界太极科学》,法国“周易中心”等。
研究专著也有一些,如美国卡罗尔•安森《易经的哲学》、德国卫德明《易经八讲》、《易经中的天地人》等著述。
但是海外研究周易的,仍然是以台港日韩的为多。
韩国与日本的研究,较多地以中国为参考坐标。
比如韩国讨论熊十力易学,以及新儒学、易与中哲史的论文就不少。
当今世界上国际易学研究的情况,基本上可以从大陆办的《周易研究》反映出来,发表论文极多,另外还不断介绍新出版的周易研究专著,可以参考,这里不能赘引。
另外刘大钧有近百年易学研究回顾的专文,见二○○一年一期,也可以参考。
据称现在已有与易相关的互联网站三百多个。
《周易的思想体例》前言2关于易学西传的历史也有几百年,比较著名的例子是莱布尼茨。
据说他从易卦爻阴阳性得到启发,用二进制造了一架计算机;他想把自己的发明献给康熙皇帝而未果。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录中也讲到了周易。
早期西方学者了解中国学说思想可能是用的传教士的译本,据统计周易的译本目前有二十多部。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曾记述当时来华传教士勤奋研读中国典籍的情况。
但是,中国经典的基本特性是它永远不能离开解释,而且历史中的解释是逐代堆叠的。
因此,真正要译介中国的经籍,就只能把《十三经注疏》这样的典籍完全翻译才行;否则,对中国学术中枢的触碰,不是猎奇的,便是猜测的。
而且有一点可以注意的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域外学者对中国学问还能够持比较认真的讨论态度。
比如最近出版的《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作者比较认真地讨论到汉语言的问题。
但不仅仅是在语言领域,在一切文化学术部门与分科中,比如经济、文学等,都有过比较慎重的对待。
但是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声誉的不断下跌,认真的情况也就渐次损失了。
这些历史中的学术情况,我们也须有一个估量。
周易在历史中的研究情况既然是这样,那么再做周易研究意义何在,又有哪些工作还可以做呢?事实上,这就触及到了最实质的问题,那就是,历史中的学问,在人文史中本身是有一个升降的,即历史学问(如周易)并不机械地、直线地随时间推移而进展,有时候反而发生偏离。
比如易学,自近代以来,情况就比较乱,使人无所适从,而且有很多江湖性的东西。
因此,周易的本体必须还原。
因为易学是最原始也最朴素的,它的连绵性非常强,只有把周易最基本的东西认清楚,我们才有可能确立一个坐标,这就是易学的体例。
事实是,周易本身是很难穷尽的,它可以无限衍展。
这就像辐射,我们先要把辐射源考定清楚,这是基础的工作。
有了这一个起步,即正始,那么下面无论推展多远,我们都有了一个始点和依托,这就是周易的基本思想的作用。
必须说明,二十世纪的学术中有些因素是破坏性的,比如古史辩派,很多结果与考古相左。
之所以不能有建设性,还是因为对人文本身的性素不能了解,所以也就不能自信,相对于历史中的成绩反而回去了不少。
另外须说明的是,国外的东方学、汉学研究虽然可以参考,但毕竟不能取代中学的传统方法与积累。
因为汉学家在感性与达意上有时候会有问题,这些都是可以估量的。
关键还是学问本身的径直考察,我们要用自己的思考去测量。
所以这一次研究周易,就是打算把易学中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重新确认清楚,并讨论它的可能走向。
周易研究属文科学,文科学虽然是软科学,但是牵涉面极广,是不可缺少的基础。
案原始易问卜吉凶,考其起源还是由于人的不安全感,从这里来看,易本来就是出于实用的。
而且易作为忧患之书,其原始性素保留下来,不断发展,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关于易的很多原始情况,很早就已不可考了。
比如孔颖达注解周易时,解释卦的意思,引用纬书的说法,就能说明问题。
但是古代问卜吉凶,并不止限于占卦一途,还有诸如龟卜、占梦等办法,这些在周礼中都有详细的载录,可以参看。
从这里来分析,古代人有收集事情结果与占卜所示相互对证的传统,由此也就决定了一个广阔深厚的经验总结基础。
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卦爻下所系之辞,便是古代生活中的实事系录。
那么周易文本也只是一个参考文献,而最绝对的,还是卦符本身。
比如说需卦上六爻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就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文王被囚羑里,纣王派几个人去监视他。
从重卦来讲,应该是很原始的,因为排列组合本来是初民的能事。
现在对周易的研究,常喜欢用文化人类学的手法来处臵,其实并不妥当,还是应该本以传统的经学方法。
比如章太炎在《訄书》中便引用人类学材料论到上古易数的情况,明显有不妥之处,可以参看。
在易学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一般而论,易在政治历史上的影响是最大的。
从这里可以充分看到它的人文实用性,而这种人文实用性的消息,并没有消失。
明末王夫之说他是从观卦进入易学的,观之义,就是考察人文历史之兴衰更替的。
通古今之变,就是一种观,这反映了易之为书忧患之义。
举例来说,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取诸卦以治,从离卦到夬卦凡十三,其内容包括了渔业、农业、商业、政教、水陆交通运输、守备、兵器、建筑、丧葬、书籍文字等等,城市的兴起,文化的创建,都包括在里面。
其实诸卦所显示的,就是一部人文史。
由此,不夸张地说,人文生活中的一切具体、抽象内容,都可以用易符标出来。
比如理学,朱子认为人文史是不断剥落退化的,但是剥到尽处,会有一个来复。
这就是阴阳升降来回之理,毕竟理还在。
依此类推,卦符的用处是无穷的、该摄的。
至少中国人文史都可以这样处理,极为简易。
这就是体例,是思想上的一种观法和处理。
像良知、本体、性、理、道、气、无、玄、太极等等,都可以用大畜卦标示(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