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会下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社会下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述评
摘要:科技的发展促使人类逐步进入风险社会,危机事件在近年来层出不穷,危机传播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探讨了危机传播的发展过程及其背景,论述了近年来危机传播的主流观点和典型议题,分析危机传播研究存在的某些困境及缺失之处。

试图从宏观视角去探讨危机传播议题研究的未来趋向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危机传播理论范式研究路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隐藏的社会风险转化为现实的危机,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危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

在当前媒介社会下,任何一个危机事件都能够迅速的被人们所传递,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介融合,技术的进步为危机事件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途径。

因此,危机传播的研究应当容身于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符合当前的社会客观现实需要,才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 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
在1969年,C·F.赫尔曼最早且系统的提出了危机的定义,他认为“危机是指一种情景状态,在这种形势中,其决策主体的根本目标受到威胁,作出决策的反应时间有限,形势的发生也出乎决策主体的意料。

”[1]国内学者薛澜则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
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我国其他学者在对危机传播进行研究时,大多倾向于使用薛澜对于危机的界定。

这些国内外学者就危机传播内涵有着不同理解,体现了其研究的不同角度和方法,丰富了危机传播的领域和范围。

2 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
在我国,“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中,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2]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危机传播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理论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之中。

综合目前理论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大致可将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分为三种:管理学、传播学和公共关系学。

国内外学者对危机传播内涵的不同理解成为了三种理论范式的基础。

2.1 传统研究取向
早期的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由于参与研究的学者多为管理学者,因此理论研究的范式倾向于管理学,危机传播被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由此诞生出来危机传播研究的其中一种路径:管理取向。

管理取向聚焦于危机传播的“组织者”,讨论组织自身的自主性、专业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传播沟通策略的有效性。

倾向于管理取向的研究学者们多采取危机传播“阶段分析理论”的模式进行研究。

这一理论模式也是危机传播研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由斯蒂文·芬克于1986年提
出,“其研究思路来源于危机事件的阶段分析法,将危机事件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

”[3]国内学者薛澜侧重于“从危机的生命周期视角来界定危机管理,包含了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以便迅速有效的减轻危机造成的伤害。

”[4]这一理论模式凸显的优势在于可以针对不同的危机事件管理阶段,分析各个阶段信息的特点,进而总结出不同阶段危机传播应对的策略。

“组织”为了自身的利益以及控制力,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维护自身形象上,于是,出现了危机传播另外一种研究路径:修辞取向。

这一取向继承了修辞学和说服学,试图改变危机发生后公众对组织的恐慌和不信任态度,利用某些传播技巧来达到形象修复的目的,危机传播的研究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形象战略理论”。

在这一阶段,多数学者在研究危机传播策略时都谈到了形象修复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偏向微观操作而缺乏宏观的整体把握,并不能有效的减少危机传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2.2 传统研究取向的整合
媒介技术的进步引发了许多隐藏的风险,风险是“人造的混合物”,既是社会建构的,又是个人建构的。

媒介形态的变化,成为危机传播主要议题转换的驱动力,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危机能够迅速的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不能以传统的研究模式来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危机传播,如何处理好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危机传播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纵观近40年的危机传播的主要议题研究,大致从管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三种理论范式进行探讨,期间经历了“管理取向”、“修辞取向”、“批判取向”三种研究路径,创造出了一系列相互渗透的理论模式。

但是,目前并没有整理出来系统的危机传播理论模式,因此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3 危机传播研究议题的缺失
尽管危机传播研究的议题范围在逐渐扩大,研究范式也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发生转移。

但危机传播身处于复杂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又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因此,还有一些现实问题缺乏学者们的大量关注。

就目前的危机传播议题研究的内容来看,探讨媒介角色和功能研究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公众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及权利保护,以及危机传播中的新闻信息传播同公共政策的互动研究,却很少有学者涉及。

4 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现实意义
危机传播实则是一个“多主体同时参与的复杂适应系统系统”[6],多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是化解危机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策略。

媒介社会下的风险沟通理论为危机传播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风险沟通较之危机传播而言更强调“互动性”。

风险沟通理论努力呈现风险议题并提供沟通平台,这成为构成公众对风险的感知以及社会的“风险沟通”的关键因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任何一件突发事件都能够通过媒介传递到每个角落,如果公众的疑虑与不信任态度长期被忽视,极容易导致这种信任恐惧变成人们习惯性的风险认知。

因此,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应当以总的社会背景为前提,试图去解决目前公众面对危机传播时表现出的不信任态度,采取有效的策略去化解危机,重构多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

危机传播议题经历了几种典型的范式和理论模式,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呈现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特点,综合过去学者对危机传播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不难发现,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学者们日渐关注的研究对象,体现出新的理论生命力。

危机传播的议题研究需要有偏向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理论,也要有偏向建立学科体系的基础理论,才能为我们理解危机传播提供更为深刻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余明阳,张慧彬.危机管理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廖卫建,李莉.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N].广州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J].中国软科学,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