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1.术语的界定
在学前儿童身上,攻击行为常常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当某些故意的行为给其他孩子造成伤害时,我们就将此认为攻击行为。由于攻击行为都会造成其他人受伤害,这个结果更容易观察得到,因此,相对于社会退缩行为而言,攻击行为更容易判断。但是在判断幼儿的攻击行为时,要区分有意为之或无意为之,当幼儿不小心伤害其他人时,不能一刀切认为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不仅指生理上的,如打架,也包括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比如排斥他人,说别人坏话等。
2.表现形式及分类
按照攻击的的实施方式,可以把学前儿童的行为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及间接攻击三类。而按照攻击的目的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攻击性攻击是指幼儿以获取某种物品、维护某种权利为目的,而伤害了别人。在这种形式中,幼儿渴望得到某种玩具、某个游戏中的角色或游戏的空间,为此他们想方设法去得到它或维护它。他们用吵架、推搡、脚踢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敌意性攻击是指幼儿以破坏东西、伤害他人为目的,而进行攻击。在这种攻击中,攻击就是为了破坏、为了让人受伤。
3.发展情况
从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发生的频率来看,1岁以后的儿童就开始与同伴发生社会性冲突了,这个阶段的攻击行为主要以争抢玩具、空间为主。
从攻击行为的类型来看,学前阶段主要以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为主,但是随着年龄的递增,攻击性攻击逐渐减少,而敌意性攻击逐渐增长;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而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逐渐增多。
从性别差异来看,学龄前女孩子的攻击行为并不比男孩子少。只是女孩子更多通过关系性攻击来表达她们的敌意,而男孩子更可能会用公开性攻击来伤害或威胁他人。
4.影响因素
(1)生物学因素。它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前提。
首先,与大脑的协同功能有关。行为是大脑认知的直接结果,而大脑的功能又是认知活动的物质基础。我国学者认为,攻击行为,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很可能是在大脑两半球处在非均衡和变异状态下的大脑所产生的行为。其次,与情绪唤起水平有关。
(2)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家庭在儿童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国外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儿童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攻击性。学校在儿童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
研究表明,不同的学校准则和学校风气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的攻击性。
同伴群体也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们攻击性的增加。
(3)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
首先,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关。自我控制也是直接与攻击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其次,与儿童的人格特点有关。研究表明,
儿童较强的攻击倾向与某种人格结构的稳定性紧密相连。再次,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水平有关。与受欢迎的同学相比,攻击性男孩对冲突性社会情境的解决办法较少。最后,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儿童遭受身体虐待和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逻辑的理论关系,儿童时期的大量受害经历与以后大量的攻击性和暴力问题有关。
5.对儿童长期的影响
研究发现,2岁半到3岁的幼儿,儿童的延后享乐能力帮助他们避免去抢夺别人的东西时,工具性攻击就不经常发生了。而此时,个别儿童身上出现的攻击行为开始逐渐稳定。从3岁左右开始,攻击行为已经成为某些儿童解决社会冲突的主要方式。具有攻击行为的学前儿童在进入童年中后期攻击行为很可能会消失,但是一旦这些攻击行为成为一种行为模式,将导致品行障碍,而这种障碍就会倾向于严重和持久。
6.本观察的目的以及研究的具体内容
观察记录20位中班幼儿的故意的攻击性行为和工具性攻击性行的频率、原因及终止方式。通过在时间取样法,在一段时间内,对20位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将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中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
1.观察对象:朱桥幼儿园中二班亲全体幼儿
2.研究工具:时间取样
3.实施过程:在幼儿某班级中,在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两个时间段内,各
使用20分钟对20位幼儿进行观察,每位幼儿观察1分钟,当出现攻击
性行为时进行记录——持续时间、次数以及终止方式,并将发生的过程
用视频或手写记录。
三、观察结果与分析
1.故意的攻击行为多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通过对朱桥幼儿园中二班20位幼儿的观察,共记录4次攻击行为。其中,工具性攻击行为次数仅为1次,占总攻击次数的25%;故意的攻击行为的
次数为3次,占总攻击次数的75%。
2.幼儿攻击行为的终止方式都是主动终止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幼儿在发生攻击行为后,100%采用了主动终止。
没有他人制止的现象发生。
3.男幼儿的攻击行为次数多于女幼儿的攻击行为次数
根据数据统计,4位发生攻击行为的幼儿中,只有一位是女幼儿占总攻击
人数的25%;男幼儿的攻击行为人数为3人站总攻击人数的75%。其中女
幼儿的攻击方式属于故意的攻击行为占总数的33.3%,男幼儿的故意攻击
行为人数有两人占总数的66.6%。
4.室内攻击行为发生次数多于户外攻击性行为次数
本次观察分为户外活动和室内区角活动,如表所示,室内区角活动中幼
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次数为3次,占总数的75%;户外活动中,幼儿发生
攻击性行为的次数为1次占总数的25%。其中,女幼儿发生的攻击行为在
户外活动中,占总数的100%。
四、讨论
根据文献显示,学前阶段幼儿主要以工具性攻击、身体攻击为主,但是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