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舌间辅音发音的变异研究

合集下载

日本留学生中介语语音偏误分析

日本留学生中介语语音偏误分析

日本留学生中介语语音偏误分析作者:汤玲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已经建立的小型中介语语音语料库中选取语音样本,通过汉日语音的语音学分析,发现了日本留学生中介语语音偏误的语音面貌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关教学对策。

关键词:日本留学生中介语音素音调偏误日语和汉语虽同属汉字文化圈,日语中亦存在2600个日用汉字,但是就语言性质而言,汉语和日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

相同的罗马字母,相似的汉字词,让日本留学生较易受母语影响,产生负迁移。

并且由于日语汉字有六朝时期从中国引进的吴音,有从唐朝长安引进的汉音,还有宋、元、明、清时期传入的唐音。

汉字读音被模仿,而语言变化又使后来的汉语和日语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使日本留学生在有意无意中用和母语近似的音去替代汉语发音。

本文拟从共时语言学的角度,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现代日语共同语的语音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发现日本留学生中介语语音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本文从建立的小型中介语语音语料库中选取相关样本,并进行整理分类。

参加发音的学生为20岁到22岁之间、学过半年汉语的日本留学生。

采集语音方法主要有:朗读事先准备的体现汉语声韵母特点的单词或句子;考试时针对某一命题经过短时间准备后的口头表达;教师与学生间进行自由交谈时的录音。

一、音素偏误分析(一)元音偏误分析汉语语音有八个舌面元音,而日语只有五个。

具体发音部位见下图:日语五元音汉语八元音汉语和日语都有[a]、[i]、[u]、[ɛ]、[o]这五个元音,但日语中这五个元音不圆唇占优势,除了[o]以外,都是不圆唇元音。

其他三个汉语中存在而日语中不存在的舌面元音是[y]、[ɤ]、[ɔ]。

通过对语料库中日本留学生此类元音发音的分析,日本留学生发音难点是[u]、[y]和[ɤ]。

汉语拼音[u]和日本假名“う”的差别主要在于前者圆唇而后者扁唇。

日本留学生在发圆唇的[u]时,嘴唇圆润程度不够,在发“兔子[t’uʦi]”“肚子[tuʦ]”音时更像是“[t’ɯʦi]”“[tɯʦi]”。

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

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

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研究随着中印尼两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印尼学生选择学习汉语。

然而,在汉语学习中,学生们常常遇到一些易混淆的词汇,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研究旨在探究印尼学生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现象,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领域,对印尼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淆词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前人的研究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常见错误分析不足。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我们编制了一份问卷,调查了印尼学生对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的看法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

随后,我们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收集他们对易混淆词的看法和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印尼学生遇到的易混淆词主要集中在词义、读音和书写三个方面。

其中,词义方面的易混淆词最为常见,如“高兴”和“愉快”;读音方面的易混淆词次之,如“shang”和“xiang”;书写方面的易混淆词相对较少,如“已经”和“曾经”。

通过分析问卷和访谈数据,我们发现印尼学生易混淆词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近义词: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区分一些近义词的含义,如“关心”和“”。

(2)多音字:学生常常对一些多音字产生困惑,如“为”字有三个读音,学生难以正确运用。

(3)形近字:学生容易混淆一些形状相似的字,如“今”和“令”。

(4)义近词:学生难以区分一些意义相近的词,如“可以”和“能够”。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印尼学生易混淆词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母语负迁移:由于印尼学生的母语与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

(2)目的语知识不足:印尼学生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容易产生混淆。

(3)文化差异:中印尼两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容易产生误解。

(4)教学因素:教学中对一些易混淆词的辨析不足,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容易产生混淆。

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研究_唐颖

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研究_唐颖

2013年第10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0,2013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9(总322期)Total No .322收稿日期:2013—06—21作者简介:唐颖(196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赵茉莉(198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语教育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研究唐颖1,赵茉莉2(1.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性语言系统,它具有系统性和变异性。

中介语变异可分为不同类型,并可以从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三个理论视角来解释。

关键词:中介语;中介语变异;系统变异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103—02中介语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即具备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中介语又具有可变性,即在某个发展阶段,学习者表达同一种语言功能时,有时使用一个语言形式,有时又使用另一个。

中介语变异分为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前者是说我们能够解释、甚至预测学习者什么时候用一种形式,什么时候用另一种,变异是有系统的。

后者则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

系统变异可进一步分为学习者个体变异和语境变异。

前者指的是能根据学习者个体差异解释的变异,如年龄、动机、性格等因素。

后者指能根据语境来解释的可变语言行为,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心理语言学语境。

学习者可能由于语言语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例如:George playing football.(=George played football all the time.)In Peru ,George usually play football every day.(=InPeru ,Georgeusuallyplayedfootballevery day.)第一句没有频率副词与指称过去时间的行为动词同时出现,学习者用进行式playing 代替played ;第二句有频率副词usually 和every day ,学习者用动词原形play 代替played 。

学习者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

学习者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

学习者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作者:梁玉李星星来源:《教育界·上旬》2013年第16期【摘要】语言变异不仅存在母语中,而且存在于二语习得中,本文针对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产生变异的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

根据不同的理论模式对中介语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论述,主要从语言内因素和语言外因素讨论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的影响。

通过分析影响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的因素,对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语言内因素语言外因素变异研究模式一、引言中介语变异的研究已经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炙热的话题。

当然,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时也会产生变异。

比如,我让学生把这句话“写完作业后,我们就回家了”翻译成英语。

他们经常翻译成“Our homework having been finished,we went home.”事实上,正确地应翻译成“Our homework finished,we went home.”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变异。

即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其语言能力往往会随着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中介语变异”。

有关中介语变异的观点也越来越多样化,中介语发生变异的因素各式各样。

基于不同的理论背景,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的变异现象进行探索和分析。

比如,Ellis曾将中介语可变性分为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但不少学者却指出那些表面看来十分自由的变异现象也可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不过目前我们的资料不够齐全或者研究方法不恰当而已。

笔者十分赞同这一的观点,本文也主要从系统变异探讨中介语变异。

二、研究变异的理论框架中介语发生变异的因素各式各样,今年来,语言学家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第一个角度是被语言学家们称作的“乔姆斯基式传统”,如white(1989)和Gregg (1989)。

这一流派采用Taron的观点。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与研究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与研究

El 18 b — 2 ) ls 9 5 :19 10 认为 , if 1 中介 语可变性 主要 可分 成两 大类 : 景 可变1 sut nlvr bly  ̄ 语境 可变 情  ̄(i ai a a a it)1 t o i i 1
例如一 音的省略 , 既取 决于其后所跟单词 是以元音开头
还 是 以辅 音 开 头 ( mi e anV mi e l e 这 样 的 如 s dt i . s dAi ) s r s c
内因 , 同时 也受到一些 外因 的影 响 , 如地位 较高 的讲话者
是我们 目前 所使用 的研究 方法不恰 当或缺 乏足够 的资料
维普资讯
中介语 变 异 的 多种 因素 分析 与研 究
中国海 洋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杨 连瑞 赖 艳

要 : 文 以语 言 习得 的过 程 是 一 种 连 续 体 为 基 本 观 点 , 论 了影 响 中介 语 变 异 的语 言 因素 和 非语 言 因素 。 不 同 本 讨 按
点 问题。
中介语 变异 (n r nu g ait n 是指 二语 习得 者 it l g aevr i ) ea ao 在试 图表达 自己观点时 , 其语言在语法 和发 音准确度上随 具 体环 境 的改变 而 表现 的系 统的语 言变 化 ( aoe19 : T rn . 8 9 7 ) 尽管 El 曾将中介语可变性划分为系统可变性和非 3。 ls i 系统可变性 ( 自由变异 ) 两种 , 不少学者 指 出, 但 那些 表面 看来 十分 “ 自由”的变异现象 也可能是有规 律可循 的 , 只
分 为 两 种 : 内 部 变 异 (ne a vr t n 和 外 部 变 异 itrl a ai ) n i o

粤普中介语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粤普中介语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粤普中介语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谢小丽【摘要】普通话中有舌尖前、舌尖后、舌面三组音,而粤语中只有一组舌叶音,因此普通话的这三组音是粤语区人学习普通话的难点.本文采用跟踪调查和语音测试,对粤语区学生习得普通话舌面音和舌尖音的过程进行考察,试图描摹其发展过程,并尝试用相关中介语理论来进行解释.结果发现粤语区学习者这三组音的形成大致经历四个阶段.【期刊名称】《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2)004【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粤语;普通话;中介语;舌面音;舌尖音;发展【作者】谢小丽【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60 引言一般认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基础是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判,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偏误不只是来源于两种语言的差异,学习经验、学习或交际方式、教师和教材都可能成为偏误的原因。

最早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的是selinker(1972)。

鲁健骥(1984)首先引进这一理论,并用它来解释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诸多偏误产生的原因。

他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1]。

孙德坤(1993)则认为,中介语这一概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二阶段的静止语言状况,二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渐变过程,这个过程则是动态的[2]。

纵向来看,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永远在发展变化中,向目的语无限接近;横向上,中介语又可以切分为一个个相对静止的平面,可以对某一点上的中介语系统作静态的描写。

在二语语音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这两个特点更容易被观察到,因为学习者的语音偏误总集中在某些难点音上,难点音的习得过程实际上就是该学习者中介语系统形成的一个部分。

当代汉语中的语音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研究

当代汉语中的语音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研究

当代汉语中的语音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汉语已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而作为汉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语音变异现象一直备受研究者和语言学家的关注。

在当代汉语中,语音变异现象日益频繁,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本文将就当代汉语中的语音变异现象及其规律展开深入探讨。

一、语音变异现象的定义及其分类在讨论语音变异现象的规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语音变异现象的定义以及分类。

语音变异现象是指一种语音单元或一组语音单元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现象。

在汉语学中,语音变异现象通常被分为声母变异、韵母变异和声调变异三类。

其中,声母变异指的是同一音节中声母的发音不同造成的变异,比如“骑”和“起”中的“q”与“k”;韵母变异指的是同一音节中韵母的发音不同造成的变异,比如“猫”与“毛”中的“ao”和“a”;而声调变异指的是同一发音节中声调的变异,比如“妈”和“麻”中的声调1与声调2。

二、语音变异现象的规律在当代汉语中,语音变异现象日益频繁,这与汉语使用的频繁和广泛有一定关系。

而这些变异现象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典型的:1.土语转移土语转移指的是由方言或地方语言的影响而导致的语音变异现象。

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汉语方言差别较大,而这些方言的使用者在使用普通话时,往往因习惯不同而引起一些语音变异现象。

比如,在福建地区,许多人在使用普通话时会将“鱼”读成“余”,这种现象就是土语转移的结果。

2.年代转移年代转移指的是由于时代变迁而造成的语音变异现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语音、词汇和文化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某些地区或群体中,几十年前较为普遍的语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异。

比如,现代年轻人喜欢将普通话中的“zh”读成“j”,而这在以前几十年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3.语音推移语音推移指的是在同一词语或句子中,因后面的音素对前面的音素产生影响而造成的变异现象。

比如,当我们用普通话发出“玻璃”的时候,如果将这个词语句末的“s”略去,则发音会变成“boli”。

浅析中介语语音系统中的增音现象

浅析中介语语音系统中的增音现象

浅析中介语语音系统中的增音现象本文以母语迁移中标记性理论为基础,分析归纳中介语中增音现象的类别与成因。

指出中国学生倾向于在英语辅音连缀之间或词尾辅音丛之后增加一个元音/?/、/?/,或/i:/,亦可视作加一个汉语韵母/e/、/o/,或/i/,将英语发音与汉语拼音混淆。

本文认为此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汉语声母的习得方式及汉语中不存在辅音连缀,即母语的无标记性,以致母语汉语向目的语英语产生负迁移而致。

标签:中介语增音母语迁移标记性一、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一词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提出。

在该理论提出30年之后,Selinker给中介语下了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中介语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我们认为,这种语言行为是高度结构化的。

在语言迁移的综合研究中,在我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介语的存在,而且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Selinker,1992:231)。

目前,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

在中介语语音系统研究方面,国内研究者张金生(2002)、詹全旺(2006)对英汉语音进行对比,以期促进中国学生的英语语音习得;郑占国、谢芳(2011)总结介绍了国内外中介语语音系统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为国内中介语语音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对于中介语辅音连缀(consonant cluster)中增音(epenthesis)现象,国内也有多位学者提出,如范定洪(2004)、许曦明(2011),但关于其成因却未有过多阐述。

因而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中介语中辅音连缀的增音现象简要分类,并分析其成因,希望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有一定裨益。

本文中的英语指标准英国英语(Received Pronunciation),汉语指汉语普通话。

二、母语迁移与标记性理论母语迁移(L1 Transfer)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语信息的一种现象。

粤普中介语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粤普中介语舌尖音和舌面音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语 言 对 比分 析 角 度 而 言 , 种 语 言 的 不 同 之 处 正 两
德坤 ( 9 3 则 认 为 , 19) 中介 语 这 一概 念 包 括 两 层 意
思 , 是 指 学 习 者 语 言 发 展 的 任 何 一 二 阶 段 的 静 一 止语 言状 况 , 是 指 学 习者 从 零 起 点 开 始 不 断 向 二
jq x 粤语仅 有一组 舌 叶音 , 发 音部位 与发 音方 、、 , 其 法与普 通话 的舌 尖 音 和舌 面 音 颇有 类 似 之处 。粤 语 区人 在说 普 通 话 的 时 候 , 习惯 于用 舌 叶音 代 替 普 通话 里 的舌 尖 音 与 舌 面音 , 导致 发 音 偏 误 。从
或 方 言 的 学 习 者 ) 此 , 言 教 材 常 常 以 《 X 人 如 因 语 X 何 学习 X 语 》 名 。 X 命
能成 为偏误 的原 因 。
最 早 提 出 “ 介 语 ” 一 概 念 的 是 sl k r 中 这 ei e n
在本 文 中 , 我们 把 粤 语 区 人 说 普 通 话 时候 产 生 的既不 同 于 粤 语 , 不 是 标 准 普 通 话 的这 种 语 也 言变体 称 为 粤普 中介 语 , 的重 要 特 色 之 一 就 是 它
目的语靠 近的渐 变过程 , 这个 过程 则是 动态 的 。 ]
纵 向来 看 , 介 语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过 程 , 永 远 中 它 在 发 展 变 化 中 , 目 的 语 无 限 接 近 ; 向 上 , 介 向 横 中
是产 生 习得 困难 的地 方 , 以 粤语 区 人 在 说 普通 所 话时 常 常无 法 分 清 这 三组 音 。但 是 , 比分 析 只 对
粤 普 中 介语 舌尖 音和 舌 面 音 系统 的形 成 与发 展

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

中介语变异因素分析与研究
因此,语言学角度忽视变异的存在。社会语言学 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则试图去描述和解释它。
由于研究者依据的理论模式不同,变异研究又可 以细分为以下几个侧重方面:
(1)拉波夫范式, (2)动态范式, (3)社会心理学模式, (4)心理语言学模式等。
Page
9
相关研究介绍
拉波夫范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是:
中介语变异:第二语言习得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表 达自己的观点时,其语言能力往往会随着不同的 语言使用环境呈现出系统的变化。 例如:He live in China. × He lives in China. √
Page 3
中介语可变性及其分类
系统可变性 systematic variability
a × × × × × ×
相关研究介绍
社会心理模式:它试图把说话者的语言态度和实际语言

运用联系起来,其中Giles 的言语适应理论被用作考察中 介语变异的基础。 这个理论根据说话者互动中语言调节的性质确定三种变异 类型: 言语趋同:当说话者调整自己的话语使之与对话者话语更 近似时,发生言语趋同。 言语趋异:当说话者试图使其话语与对话者话语不同时, 发生言语趋异。 言语保持:当说话者不改变话语时,发生言语保持。 趋同和趋异既可以向上,也可以向下。
语言因素 1)语境 2)语言功能 3)语言迁移
Page
16
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语境:某些语境具有“促进”作用,能使学习者 的语言接近目标语的几率增大,而另一些语境则 具有“阻碍”作用,会使学习者的语言背离目标 语的形式。Dickerson是最早指出这种因素会引起 中介语变异的学者。
个体差异可变性 (individual variability) 语境可变性 (contextual variability) 自由可变性 (free variability) 语言运用可变性 (performance variability)

浅谈汉语词汇变异中的特殊现象——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

浅谈汉语词汇变异中的特殊现象——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

浅谈汉语词汇变异中的特殊现象——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作者:尹胜,刘亚男,田明明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9期收稿日期:2013—05—10作者简介:尹胜(1991—),男,内蒙古集宁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刘亚男(1993—),女,吉林四平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田明明(1990—),男,山东滕州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尹胜,刘亚男,田明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摘要: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词形变异、词性变异和词义变异。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词汇变异的一般情况。

影响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

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的研究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比较少见,这是汉语中介语理论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汉语中介语系统的变异进行研究是有重要社会价值的。

对汉语中介语系统的变异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汉语中介语系统,而且也可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减少学习汉语的阻碍。

关键词:中介语;词汇变异;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H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9—0139—02对外汉语词汇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汉语词汇研究的文献有很多,研究的范围足够广,但大都是立足于母语学习者的角度去进行研究的,很少有立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有关汉语中介语词汇的研究为数不多,至于汉语中介语词汇变异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汉语逐渐成为地区性或者国际性语言,因此,带来了汉语学习的热潮。

对于很多国家的学习者而言,汉语是一门很难学的语言。

就目前关于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远远不能满足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要求,所以,进一步深化汉语中介语词汇部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永州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中介语音阶研究

永州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中介语音阶研究

永州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中介语音阶研究文章以永州人普通话水平测试语音档案为主要材料,运用中介语理论,研究探讨了永州人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语音进阶状况,并探讨了各种语音阶反映出来的规律及其原因。

标签:永州人普通话中介语语音阶规律策略一、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是可以被描写的,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它还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程终极指向学习的目的语。

学习者可以通过努力,使中介语系统的具体参数发生变化,中介语也会进入不同的阶段,直至接近或达到目标语系的目的语。

[1]实际上,运用“中介语”理论解释和分析普通话习得的过渡语现象同样奏效。

大家知道,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带各种腔调的地方普通话,这些南腔北调就是中介语(或者叫中介方言)。

我们可以把方言区人首先习得的方言视为起点语言(L1),把标准普通话视为目标语言(L t),这样人们学习普通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起点语言(L1)向目标语言(Lt)不断接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带有中介语性质的语言形式(Li),“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际上所测试的是Li 这种中介语”。

[2]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我们将普通话水平分为若干个等级的做法和“中介语”理论也是一致的。

既然普通话可以有不同的等级,那么就说明方言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中介语”有着不同的阶段。

因此,“中介语”理论在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可以将其和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以永州方言作为研究对象,对永州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语音档案进行全面分析,提取该方言点普通话水平为不同等级的应试人语音失误的类型,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永州人在语音上向标准普通话(目的语)的进阶过程,制定出不同的中介语音阶,试图找出永州人普通话学习的有效途径,提出相关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

中介语变异的多种因素分析

4.1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几个主要因素
a.语境
b.语言功能

影响中介语 变异的因素
1.语言因素
c.语言迁移
d.场景 2.非语言因素
e.学习者个体特征(社会阶
层、性别、年龄、种族等)
f.学习者心理过程
(主要指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
g.谈话对象、话题和社 会规范
语言因素
a.语境 b.语言功能
c.语言迁移
中介语可变性
水平变化
垂直变化
学习者内部变化
学习者之间的变化
系统变化
非系统变化
2.2中介语可变性的分类
Ellis对中介语的可变性进行了如下分类
中介语的可变性
系统可变性
非系统可变性
个体变异 可变性
语境 可变性
语言运用 可变性
自由 可变性
定义

系统可变性:它是指是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 言变异形式, 可根据环 境等因素对其运用情况 进行预测的中介语变化。 Ellis将这种语境分为语 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情景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和心理语言环境(psycholinguistic context)。
b.语言功能

相关实验: 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是Schachter。 Schachter(1986)重新分析了Cazden等(1975)的研 究对象中一名叫Jorge的学习者使用否定句的情况。 Jorge的中介语中出现了四种否定形式,Cazden等 分析数据时并未考虑语言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 系,因此认为Jorge对否定句的使用呈自由变化。但 Schachter从“语义一语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对 Jorge的否定句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考察。

初级汉语水平老挝留学生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偏误的实验分析

初级汉语水平老挝留学生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偏误的实验分析

[摘要]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初级水平老挝留学生在普通话声母z 、c 、s (舌尖前音)、zh 、ch 、sh 、r (舌尖后音)上存在的偏误问题。

初步听辨发现:老挝留学生在送气音、不送气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上的偏误较为明显。

在进一步的语音实验中,通过观察共振峰、冲直条、嗓音起始时间等声学特征,发现老挝留学生的上述偏误主要包括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混淆、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混淆、舌尖后浊擦音闪音化等。

基于声学分析,总结了学生的偏误类型,并归纳出老挝留学生学习声母的重难点。

[关键词]初级汉语水平;老挝留学生;声母偏误;实验[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45-0054-06初级汉语水平老挝留学生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偏误的实验分析①段怡璞(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施行,中老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来华老挝留学生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笔者在汉语语音教学中发现初级老挝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语音时存在很多偏误,而针对老挝留学生的语音偏误所做的研究较少,具有代表性的是单韵鸣(2006)的《老挝学生语音偏误分析及与泰国学生的比较》[1]和王仲黎、冯佳(2013)的《汉语老挝语辅音比较研究》[2],这两篇文章都对老挝留学生习得汉语语音偏误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但针对性不足。

因此,本文拟采用实验的方法,针对初级老挝留学生的声母偏误,特别是在舌尖前音z 、c 、s 和舌尖后音zh 、ch 、sh 、r 上的偏误进行分析,总结偏误类型并指出老挝学生学习声母的重难点。

一、声母偏误调查语音学习是初级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重点,该阶段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发音状况,而声母是汉语语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声母偏误会极大地影响汉语学习者的语音面貌。

本文为了更科学地分析初级老挝留学生的声母偏误,特别是z 、c 、s 、zh 、ch 、sh 、r 的发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声母,特对他们的声母发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调查对象进行诊断性测试并采集录音;(2)对录音材料进行听辨分析及语音实验分析。

印尼留学生普通话舌尖前/后辅音发音偏误实验

印尼留学生普通话舌尖前/后辅音发音偏误实验
[ 收稿 日期 ]2 1 0— 5 0 0—1 2 [ 作者简介 ]王功平 ,男 ,湖北黄石人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 ,博 士 ,主要从事 对外汉语 教学研究 。 [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 目 “ 留学生普通话 口语语音 习得实验研究 ” (7 C 4 08 0 J7 0 0 ) ①论 文写作过程中 ,周小兵教授给予了悉心指导 ;在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 议 (0 0年 5月 ,天津南开大学 ) 21
上宣读时 ,得到了王韫佳等教授的指点 ;本刊匿名一审 、二审 专家提 出 了宝贵 的修改 意见 ,在此 一并谨 表谢 忱 !文 中结果和观点概 由本人负责 。
② 汉语普通话辅音 S S 和印尼语辅音 S S 的国际音标记 号相 同,但二者 的实际发音不 同 ,本文将前 者记为 s [] [] [ ] ,后者记 为 s s E s [ ]1 ]以示 区别 ;下文 中的 u u 汉 与 u u 印 的标记方式类同。 [] []
1 引言 .
讲 一 口地道 的汉语 普通 话是 广大 汉语 二语 学 习者 的重要 学 习 目标之 一 。实 验语 音 研究 结果 表 明 ,
汉语 普通 话语 音 系统 中 ,辅 音 发音 远 比元 音 复杂 。 ( 吴宗 济 、林 茂灿 ,18 :12 不 少汉语 二 语 语 99 1 )
([ ] [ )是 由于二者属于专 门与普通话舌尖前/ 1/ ] 后辅音拼合的元音。3 )分布均衡 ,即6 个辅音与 单元音 Q A [ ]组合时,均包含阴、阳、上 、去 4 个声调 的组合。4 )随机排列 ,即所有音节进行了随
2 .实 验 过 程
2 1 实验材 料设 计 .
整个 实验包 括两 份发 音材 料 。一 份 为汉 语 发 音 材料 :包 含 10个 单 音 节 ,其 中 14个 为 实 验 目 8 4

国内中介语变异研究综述

国内中介语变异研究综述

国内中介语变异研究综述作者:田莉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中介语变异是社会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的交叉研究,该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二语发展的动态机制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对中介语变异进行研究。

文章通过对国内核心期刊上相关论文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展示了我国中介语变异的研究现状,并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关键词〕中介语变异;二语习得;变项规则分析法;动态系统理论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也被译作过渡语,是Selinker[1]提出的概念,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系统性、渗透性、可变性以及动态发展性等。

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这一术语产生于社会语言学,指语言随社会因素(如阶层、性别、年龄等)或其他语言因素(如语境等)的变化而产生的差异。

语言变异可能发生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层面,既发生在自然语言中,也可在学习者的语言中观察到。

其中学习者语言中的变异被称为“中介语变异(interlanguage variation)”。

中介语变异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早期的中介语变异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心理语言学界,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中介语变异的产生机制。

社会语言学家主要在拉波夫范式(Labovian paradigm)和动态范式(the dynamic paradigm)这两种理论模型下,运用社会语言学访谈(sociolinguistic interview)和变项规则分析法(variable rule analysis)等社会语言学方法,探讨中介语变异如何受到语言内部因素、情景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心理语言学主要关注中介语变异产生的心理因素,两个重要的理论框架是Levelt的计划模型和Krashen的监控模型。

汉英中介语中英语副词变异调查研究

汉英中介语中英语副词变异调查研究
第 2 卷第 2 6 期
V0 . 6, . 12 No 2
滨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iz o iest o r a o n h uUnv ri B y
21 0 0年 4月
Ap . 2 0 r , 01
【 语言 ・ 文学 ・ 术研 究】 艺
汉英中介语中英语副词变异调查研究
词使 用频 数发 生 变化 ; 中低 频 副词使 用数 量 增 多且使 用频 数 整 体 上 呈现 出显 著 变化 。就 学 习者
与本 族语 者相 比 而言 , 大的 差异在 于很 多本 族语 者 经常使 用的 副词 学 习者 却使 用不 足 , 些 常 最 有 用副词甚 至 不被 使 用 ; 少数 常 用副词 存在过 度使 用的情 况 , 这 种 情 况随 着 习得 的深 入 明 显得 到 但
异 的 发 生 能 够 被 预 测 到 并 能 得 到 合 理 的解 释 , 中 对
介 语变 异 的系统 性 进 行 研 究 对 于语 言 教学 和语 言
介 词 等 的 正 确 使 用 已 经 不 是 问 题 , 词 在 语 篇 中 的 副 恰 当使 用 更 能 体 现 其 英 语 学 习 的 水 平 。此 外 , 多 在 数 中 国英 语 学 习 者 和 教 学 者 的 心 目 中 , 词 的 用 法 副 很 简 单 , 于 副 词 并 没 有 给 予 理 论 上 的 重 视 , 内 对 国
作用 , 于 高级英 语 学 习者 而 言 , 词 、 词 、 词 、 对 动 冠 连
环 境 中 , 于 同 一 水 平 的 学 习 者 的 中 介 语 发 生 的 变 处 异 ( a it n 大 致 相 同 。 在 中 介 语 发 展 过 程 中 产 vr i ) ao ]

中介语僵化现象国外研究综述

中介语僵化现象国外研究综述

中介语僵化现象国外研究综述(实用版2篇)目录(篇1)I.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概念及特点II.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形成原因III.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方法IV.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意义正文(篇1)一、中介语僵化现象的概念及特点中介语僵化现象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系统,具有一定的目的语言特征,但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变得僵化,难以改进。

学习者能够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但在目标语言的标准体系中,其语法、词汇等方面可能存在偏差。

二、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形成原因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形成主要源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言的规则、词汇等的掌握不足,以及对自身学习进展的不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和方言的影响,以及教师或教材的限制,导致其中介语系统出现偏差。

三、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方法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

研究者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了解其中介语系统的变化;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者对自身中介语系统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学习者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四、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意义中介语僵化现象的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篇2)I.引言1.介绍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定义和背景。

2.阐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II.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国外研究综述1.早期研究:描述早期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结果。

2.中期研究:介绍中期的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结果。

3.近期研究:阐述近期的研究,包括研究方法和结果。

III.结论1.总结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国外研究成果。

2.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正文(篇2)一、引言中介语僵化现象是指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其中介语石化现象严重,难以进一步提高其英语水平。

为了深入了解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国外研究情况,本文将对过去几十年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二、中介语僵化现象的国外研究综述1.早期研究:早期的中介语僵化现象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学习者的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观察他们在英语学习和表达上的问题。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引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

然而,由于汉语与其他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语音偏误。

本文将从中介语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中介语理论的基本概念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主要研究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中介语阶段。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母语的影响,所以他们的语言表达会在某些方面出现偏误。

中介语理论认为,这些偏误并不是语言学习的失败,而是语言学习的正常过程。

通过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中介语现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语言学习特点,并对汉语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元音偏误由于外国人的母语中的元音系统与汉语存在差异,所以在学习汉语的元音发音时常常出现偏误。

比如,在汉语中没有英语中的/θ/、/ð/等音素,所以外国学生在发音时容易将这些音素替代,导致发音不准确。

2.轻声偏误汉语的轻声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声调不明显的现象,而外国人的母语中往往没有类似的语音特点,所以在学习汉语的轻声时容易出现偏误。

外国学生常常会把汉语的轻声读成浊音,影响语音的准确性。

3.声调偏误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而很多外国语言并不是。

因此,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声调时常常会出现偏误。

比如,英语中的重音与汉语的声调不同,导致外国学生在汉语的声调使用上出现问题。

三、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偏误产生的原因1.母语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往往会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将母语中的语音特点带入到汉语学习中,导致语音偏误的产生。

2.缺乏汉语语音训练由于汉语语音与其他语言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一些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缺乏系统的语音训练,所以导致他们在汉语的语音学习中出现偏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 口译为即席把汉语短句翻译成英语 。
3 数 据收 集 .
不同的任务类型会导致 中介语使用 的不 同, 体现了受试对不 同语体的敏感性。当受试朗读文 章时, 他们 比读单词时更注意有关 内容的信息 , 因
此语音的准确度下 降; 而读单词时由于高度注意 形式 , 因而正确率较高。复述和 口译任务 比单纯
也表明在随意语体下的言语受注意力最少 , 中介 语的语音系统最有规律 、 最真实。
表2 不同 语音环境中 发音的正确 率及作用值 位置 语音环 境 频数/ 总数 正确 率 作用值
( %)
阎丽莉和蔡金亭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辅音 群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果证实辅音组合的制约条 件等级较高 , 习得极为困难u 引。本研究有 同样的
综上所述 , 在中介语研究与各分支学科关 系 日 趋紧密的背景下 , 平衡多因素的变异研究 已经 受到国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种模式结合社会 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解释二语习得中
的中介语变异。然而 , 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呈现 从
词和读文章属于 口语 的正式语体 , 读单词的正式 程度比读文章更 高, 而复述和 口译为非正式随意 语体。第三步 , 建立数据库。按照标记类型用计 算机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
本文 主要 有 3个研究 问题 : ) 1 任务类 型对
() t 的发音变异是否有显著影响?2 影响( ) h ) t 发 h 音变异 的语 言 因素有哪些?最 显著的 因素是什
么?3 影响 ( ) ) t 准确发音 的制约条件层级体 系 h
是如何排列 的? 2 参加者与发音材料 .
在执行复述和 口译任务时正确率最低, 读单词时 正确率最高。作用值高于 0 5 .0时对准确发音有 促进作用 , 低于 O5 则有阻碍作用 , .o 而等于 0 5 .0 时没有影响。表 1 右侧的作用值显示 : 读单词 的 作用值为 06 , .3 有利于准确发音 ; 读文章 的作用 值为 05 , .4 也有利于发音, 但促进作用不大 ; 而复 述和 口译的作用值为 0 3 , . 8 极其阻碍准确发音。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任务类型 中( ) t 发音的正确 h
率不同, 促进准确发音 的任务按强度大小依次排 列为 : 读单词 > 读文章 > 复述和 口译。
大学 3 名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参 加了本研 0 究 。他们平均年龄 1 9岁 , 已经学 习英语 9年 , 英 语水平为中级。所有学生均来 自同一省, 都会讲
标准普通话 。 本研究选择《 牛津初 阶英汉双解词典》 19 (99
式, 准确性受到影响 , 正确率极大降低。本研究证
实了 V nPtn有关有意识注意是有限资源的假 a ae t

9 6・
安庆师 范学 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2 1 笠 01
设, 这个结果也与以往 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结果是 致的¨,J l 。受试在读单 诃和读文章时能较好

外, 多个辅音组合 的辅音丛也 阻碍准确发音 ( 变 异范围 = . 2 。有关 汉语 音节结果 的研 究表 02) 明, 汉语普通话音节没有辅音丛 , 音节首或尾只允 许出现一个辅音 。辅音丛对汉语为母语 的受试来
说是标记性制约条件 , 因此 阻碍发音 的准确度。
地控制 ( 1 t) l 发音, 因为他们使用监控策略 , 有意识 提醒 自己注意准确发音 , 而在复述和口译时 , 任务 要求较高 , 完成任务所消耗的认知资源多, 分配给 形式的注意较少 , 因而语言的准确度就降低。这
任务类型
读单词
频数/ 总数
l / 4 吆0 I 6 2
正确率( %)
8 2
作用 值
06 .3
读文章 复述和口译
l 1/ 2 11 5 0 3 113 1 1 6/ 5 8
7 6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
0 5 .4 03 .8
本研究分别调查任务类型和语音环境对 中国
学生( 1发音变异的影响。表 1 t) l 列出了受试在不 同任务类型中( ) t 发音的正确率 和变项规则分析 h 法的 “ 项 阶增/ 二 阶减 分 析 ” b o i t -p ( i ma s p / n l eu s pdw a s ) t —onal i 结果 。表 中显示参加者的发音 e n ys
内部语 言 因素 ;Sh i 分 析 阿拉 伯 学 习者 cm d t ( 1发音变体并解释其母语 的干扰模式 , t) l 她的研 究也涉及语言水平等外部 因素对 中介语发展的影 响, 其结果证实使用变体模式分析音位 中介语优 于传统的预测和解释模式 。Wets J s r 考察 了不 e 同语言背景学习者(I 的发音变体 , 现母语不 t) 1 发 同的学习者变体和变异频数也不同 。
音方式相同, 但发音部位略有不同,t) ( 1的发音比 } () s更靠前 。“ 多因素原则” 是变异研究 的主要原
则, 即语言变异通常会受到多重语言 因素和社会 因素的制约 , 并在多种 因素 中选出真正相关的因 素作用值 ( c r e h) f t i t表示变异的概率性条件 。 ao w g 语言变异的中心观点是语言要素的变异不是任意
中介语 舌间辅音发音 的变异研究
孙 种
芜湖 2 10 ) 403 ( 安徽 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安徽

要 :通过中介语 ( ) t 发音的变异 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 h 复述 和 口译任务 中变异 的标 记率显著 高于读单词和 读文
章, 音节结构类型和语音环境对发音的变异都 有不同程度 的显 著影 响 ; 言语 习得过程 中, 习者依赖 临近 原则使发音 便 学
21 年 l 月 01 o
第 3 卷第 1 期 1 D 0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Oc. O 1 t2 l
Vo13 . O NO. 0 1
J ao ni ecesC lg ( o k S i c di ) or lf q gT ah r oee s c ! c neE i n u A n n l e t o
原则的变项规则分析法分析 中介语变异 。结果显 示: 中介语变异具有规律性和系统性 , 受到语言、
社会双重因素 的制约。然而在国 内, 采用平衡多 因素分析的中介语研 究较少 , 国内研究大多关 且
注的是受语言 因素影响的内部变异现象 , 外部 受
社会因素影响的变异现象相对冷落 。本文将采用 多因素原则 的变项规则分析法 , 从外部任务类 型
四、 结果 和讨 论
表 1 不同任务类型中发音的正确率及作用值
以下特点 : 第一 , 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中介 语的定量研究较少; 第二 , 国内研究兴趣偏重于受
社会因素影响的语用学 , 而忽视了变异学派基础、 核心的研究 内容——语音。
三 、 究设 计 研
1 研 究 问题 .
利; 在正式语体中, 学习者运用监控策略控制准确发音。
关键词 :中介语 ; 问辅音 ( ) 舌 t ;变异研究 ;语言环境 h
中圈分类号l -1 -I 1 B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 43 (01 1 - 04一 4 03- 70 21 )0 09 o




的外部社会因素¨2 I。中介语 ( 1发音变异很早 ] t) l
近年来 , =语习得研究者尝试采用一种平衡 解释 的 框 架 分 析 中介 语 内部 和 外 部 影 响 因 素 ’。 用变异模式分析的研究 内容包括音位 , 运 J

与目标语系统 分析中介语结构 , 也有研究从社会 角度探讨语体、 语言水平等对中介语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 , 国外越来越多 的研 究者开始采用多因素
第 l 期 O
孙种: 中介语舌间辅音发音的变异研究
・ 5・ 9
当中国学习者发音时 , 常用母语 中发音部位相 近 的舌尖音 ( ) s 代替发 ( 1音 , t) 其实两个 音位 的发 l
[] [ ] f、d 和空位都被标注为不准确的发音。研究
中的自变量分内部和外部两类因素。内部语言因
和 内部语音环境两方面考察中介语 ( 1准确发音 t) I 的影响因素, 并对可能影响变异的因素进行定量
分析 。
变体、 时体标记、 语用、 语篇以及语码转换等。这 种模式运用社会语言学变异分析规则法考察外部
社会文化语境 因素和内部语言环境 因素对语言变 异的影响。语言变异是指某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
年第二版 ) 中所有包含 ( 1 的单词为实验单词 , t) l 都是常见的高频词 , 避免 因单词不熟悉影响准确 发音。发音材料分 四组 : 读单词、 读文章 、 复述故 事和口译句子 。单词 以序列 的形式 出现 , 每组中 既有实验单词也有包含 (l 发音变体 的干扰单 t) 1 词。文章为一篇包含 (I , t实验单词 的故事 , t, f ) }s , 长度为 30多字 。朗读后要求参加者复述这篇故 0
同的音位变体( [,,] 。马林 和王茂林运用 如 f8t ) 实验手段研究了中国学习者 的英语 发音 , 发现一
语与二语语音范畴几乎相同的音与完全不同的音 均易习得 , 发音相似但实际上不同的音或者在一 语中没有 相对应 的音 习得起 来 相 当困难 m。 ’J
+ 收 稿 日 :2 1 - 4 1 期 01 0 — 6 作 者简介 :孙种, , 女 安徽芜湖人,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 院讲师 , 。 硕士
英语舌间辅音 (1发音是二语语音习得中的 t) l 难点 , 因此在言语习得研究 中备受关注。发音时
就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 , a ot 用( 1变体解 G t n n t) b o I
释 中介语音位变异的渐离模式 , 探讨影 响变异的
舌尖轻触上齿背 , 流由舌齿 间送 出, 气 形成摩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