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5.12.8答案
![2015.12.8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53dd8f195f312b3169a5ad.png)
山西大学附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2月)模块诊断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5 CBDAB 6—10 BABBC 11--15 CBADD 16--20 CBBDC
21--25 BCCCB 26--30 ACBCD 31---35 CDBCC 36.D
37.(19分)
(1)特点:古代贵族政治的消亡是士绅形成的重要背景;它适应了封建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时代要求;隋唐科举制对士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宋代宗族力量的兴起和宗族职责的扩大进一步扩大了绅权;士绅集团承担较多民间的管理和教化职能,体现了儒家的权威和传统;士绅阶层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维护了封建帝制和小农社会的稳定。
(任意5点9分)
(2)变化:晚清士绅地位不断提高,国民革命后逐渐走向衰败。
(2分)
原因: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乡村自治运动使士绅获得了法律和制度上的合法地位;科举制的废除和清朝统治的结束冲击了士绅的统治;晚清的思想解放,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儒学权威的动摇进一步瓦解士绅统治;国民党致力于完成并巩固国家统一,士绅阶层成为革命的对象。
(8分)
38.(15分)
(1)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少数诸侯国开创了食盐专卖制度;西汉时期,正式形成覆盖全国的盐铁专卖制度;宋明时期,逐渐形成禁榷法、开中法等形式多样的专卖办法。
(6分)
(2)原因: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推动;“开放引岸、自由贸易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丁恩的个人作用。
(4分,任意两点即可)
评价:民国初年的盐务改革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客观上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中国盐务近代化的开端。
(3点5分)
39.(12分)。
山西省山大附中12-1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山西省山大附中12-1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360bc45ef7ba0d4a733bd4.png)
山大附中2013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题(时间:80分钟;内容:中国古代史,世界古、近代史)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1.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其祭法又无远弥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
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
”由此可见A.商朝实行“授民授疆土”的政策 B.西周“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C.商朝“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D.西周“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矣”2.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A.苟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汉武帝建立中朝,东汉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唐初军国大事由三省长官合议于政事堂,玄宗时将政事堂改名中书门下,其他官员加同平章事之衔参政,三省长官渐次被排除于宰相之列。
由此可见,汉唐政治的发展趋势是A.内朝权力上升 B.分权制约体制完善 C.决策权集中 D.行政效率提高5.黄宗羲说:“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
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在此,黄宗羲A.着重分析了唐朝灭亡的根源 B.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以限制中央集权C.反对实行分封制 D.主张设方镇以克服分封制、郡县制弊端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试题精选_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9月)月考历史调研试卷_精校完美版
![试题精选_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9月)月考历史调研试卷_精校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42fd17bf46527d3240ce0d7.png)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9月)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5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
”这一学说A.旨在维护专制君主统治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2.《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目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A. 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B.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D.否定科举制的作用3.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
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4.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C.宗法关系的疏远 D.社会的的大裂变5.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 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6.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
2018-2019学年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d0ed137375a417876f8f21.png)
2018-2019学年山西大学附中高二(上)月考历史试卷(12月份)一.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廷尉公训约》记载:“吾族务要恪守祖训,以伦理为纪纲。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自足见重于世矣。
”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A.灌输儒家伦理道德B.维护家族团结和睦C.稳定专制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2.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天道高远,凡人岂能领会,唯有天子是天与人之间的媒介。
这反映了董仲舒的()A.以刑辅德的思想B.“大一统”思想C.三纲五常的思想D.君权神授的思想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
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
这一举措()A.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B.导致宋明儒学家的因循守旧C.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D.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4.如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
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
作为史料,它()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5.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
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
这说明程朱理学()A.致力于社会稳定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C.融儒释道为一体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6.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
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
这反映了宋代以来()A.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7.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f2de2cfad6195f312ba630.png)
山西大学附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12月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考查时间:90分钟考试范围: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周朝时的“酒礼”,每一次献酒,宾主之间都有许多礼节,要相互拜一百次之后,一杯酒才能下肚。
下列对周礼的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繁文缛节,社会落后 B.强调等级森严,贵贱有序C.意在规范行为,礼治天下 D.说明思想教条,效率低下2.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
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
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
”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就是A.社会契约 B.思想的自由 C.主权在民 D.人身的自由3.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A. 宋代租佃关系不断发展B. 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 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 政府维护地权流转4.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5.章士钊曾说:“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
文艺其一端也。
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
”作者意在说明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 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6.商埠之开,始多迫于条约,继则自保利权,轮舶走集,货物填委,其附近各地及与之关联者,罔不仰通商大埠之鼻息。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不全)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不全)](https://img.taocdn.com/s3/m/44cbcc6a2af90242a995e508.png)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不全)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计34分)1.“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2.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政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
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A.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C.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4.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5.《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6.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2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历史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2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0dbaa67192e45361166f547.png)
山西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三年级12月考试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答卷纸的答题栏内。
1.“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注重A.门第B.品行C.才能D.军功2.史学家钱穆认为:“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
”下面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A.均田就是井田,井田就是均田B.井田比均田更能体现中央集权C.均田比井田更能体现中央集权D.均田和井田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民的重视3.“在天之变,日月薄蚀。
四十二月日一食。
五(十)六月月亦一食。
食有常数,不在政治。
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
”这一观点A.阐释了佛教的“生死轮回”B.宣传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C.批驳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D.与“天人感应”说针锋相对4.“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这段演讲强调了A.臣民意识B.法律意识C.神权意识D.公民意识5.1789 年选举产生的第一届国会着手起草了《权利法案》,即宪法的前十条修正案。
这些修正案不断地提醒着人们,新建立的联邦政府在行使它的权力时,必须时时注意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这份《权利法案》A.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确立B.体现了《独立宣言》的基本原则C.主要为了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D.标志着美国 1787 年宪法存在的局限已得以解决6.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迪斯累利对他所在时代描绘道:“它们好像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按照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
”“它们”可能是指A.东方民族与西方民族B.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C.封建君主与人民大众D.资产阶级与新贵族7.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11月)模块诊断试题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11月)模块诊断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da207104b35eefdc8d333ad.png)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三(11月)模块诊断历史试题考查时间:8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2.易中天说:“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其中“争”的实质是A.建立自己的学术霸主地位B.争夺国家主导思想的特权C.寻求稳定社会秩序的途径D.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3.“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
这主要反映了A.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4.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5.明末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品经济繁荣B.市民文化流行C.印刷工艺提高D.思想控制削弱6.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占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7.东汉农书《四民月令》中最重要的指示是关于每月的节日和礼仪,特别是祭祖。
山西省山大附中 2014-2015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缺答案
![山西省山大附中 2014-2015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缺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58bb47b84ae45c3b358c72.png)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0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考查时间:60分钟;内容: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和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周文王曾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这说明①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②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③两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④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2. 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为仁”,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够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象神一样生活。
”这说明两位先哲都A.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B.要求制定完善法律C.追求社会民主平等 D.忽视自然科学的探究3.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建议兴太学,正式弟子五十名,又增设无定额的旁听生,由郡国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少年充当。
正式弟子和旁听生均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
这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B.官员选拔标准更侧重考试成绩C.学校教育与用人选官相结合 D.打破了贵族子弟世代为官局面4. 《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的权利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5. 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6.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3387ada043323968001c9207.png)
历史试题、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计50分)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
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2.“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3《国语·周语上》提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这反映出西周A.统治范围扩大B.中央集权加强C.封建邦国众多D.政治发展不平衡4.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们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的日益腐败5.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
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 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6.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曾经提及: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
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7.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山西省高三上册历史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山西省高三上册历史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934bf7ffbd64783e08122bc5.png)
山西省高三上册历史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
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A . 小农经济的兴盛B . 秦始皇的正确决策C . 工匠水平的高超D .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2. (2分) (2020高三下·临沂月考) 东汉末年开始的割据分裂,历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开始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
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
这一过程反映了()A . 中央和地方逐渐形成内重外轻状态B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C . 外部因素始终影响了政局的分与合D . 中央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3. (2分) (2017高一下·万州期中) 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记载“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的普遍的新现象。
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
”由此可知()A . 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社会共识B .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 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正统地位D . 明清时期商人地位远远高于儒生4. (2分) (2017高二下·湖北期中) 在中国近代,五四时期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
“五四时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
”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 西学东渐的兴盛B . 各种政治力量都在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C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D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5. (2分)(2017·山东模拟) 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
山西省山大附中10-1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山西省山大附中10-1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dbc3229bfab069dc5122010b.png)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月考历史试题2010.12.(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
该设计反映出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B.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D.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2.一位法国人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
但母猪生崽时也无一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了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A.虔诚信仰上帝B.反对盲目信仰C.要求妇女解放D.强调天赋人权3.卢梭说:“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上的。
”上述材料反映的主张是A.天赋人权说B.社会契约论C.主权在民说D.三权分立说4.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5.在下列自然科学成就中,影响远远超越其学科范围,扩展到社会和思想领域,并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A.经典力学体系B.进化论C.相对论D.量子论6.荒诞派戏剧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
经典作品《等待戈多》中,人们望眼欲穿地期盼着戈多的到来,但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始终是一个谜,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但含有很大的隐喻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表现西方人的危机意识,揭示人类生存现状的荒诞B.表现了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神秘的憧憬C.表现了在绝望中等待渺茫希望的西方人的共同心理D.表现了人们失望、彷徨、痛苦的精神创伤7.“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ddf2b09eff9aef8941e06f2.png)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高三年级(上)历史参考答案51.(16分)(1)早期的儒者深受传统礼仪影响、且对仪式的象征意义非常重视。
(3分)(2)积极: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2分)消极: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2分)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较低。
(2分)(3)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
(4分)原因:传统农业社会下生存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方近代以来金融保险市场的逐步发展、完善。
(3分)52.(22分)答案示例:材料一表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议会拥有立法权、总统选举权、行政制约权。
(3分)这与法国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大革命对旧制度的扫荡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启蒙思想的广泛、深入传播密切相关。
(3分)这意味着共和制在法国的最终确立,促进了法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2分)材料二表明德意志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但受到帝国皇帝的制约,也没有行政制约权力。
(3分)长期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制约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推进、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主导统一的普鲁士所保持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以及守旧力量过于强大、领导者的个人性格等导致了上述结果。
(3分)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依然是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一种适应。
(2分)不过,议会权力的有限也助长了帝国的专横统治,并最终被德国拖进了战争的深渊。
(2分)上述材料表明,代议制民主制度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确立怎样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则是由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言之有理即可,任意两点4分)53.(12分)(1)特点:取材于宗教故事,(1分)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特征。
(2分)(2)二者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产物;(2分)前者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则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
(3分)(3)作者认为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宪政)的发展,而文艺复兴则相反。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山西省山西大学附中2015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63422daaea998fcc220ecb.png)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内外朝制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uot;该思潮属于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ຫໍສະໝຸດ B. 沿海居民生活艰难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7.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家父长的权力日趋巩固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8.两百多年前,有位瑞典贵族派人万里迢迢到中国定做瓷器。他事先按照贵族等级标准设计了成套图案,画成样稿,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严格按照样稿烧制。船在海上航行数月,图案样稿被海水打湿,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中国工匠拿到图案样稿,发现上面有水痕,但无法核实这是否出自作者的原意,只好照样子烧制,那位贵族收到成品后,开始很不高兴;经认真核对样稿,他情不自禁地连声称赞。这说明
A.德主刑辅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4.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
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 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12e4d43ddccda38376baf34.png)
山西大学附中2014——2015学年高三年级12月考试历史试题【试卷综析】本份历史试卷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
引用材料相当丰富,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创新教学,体现“用教材教”。
试题总体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论证等能力。
也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计50分)【题文】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
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商代农业【答案解析】A 解析:材料所问的是商前期屡次迁都,但是定都殷之后没有再迁都的原因,侧重点是定都之殷后没迁都的原因。
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泛滥,黄河多次改道,再加上商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都殷之后,盘庚采取开明的统治政策,人民安居乐业。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朝人民逐渐由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活,商朝的政权也在不断的巩固。
故本题选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农业的发展对政治的影响的准确理解。
【题文】2.“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源【知识点】Q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甲骨文【答案解析】C 解析: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四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判断C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山大附中2015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分,共计50分)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
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2.“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3戎、狄荒服。
”这反映出西周A.统治范围扩大B.中央集权加强C.封建邦国众多D.政治发展不平衡4.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们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的日益腐败5.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
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6.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曾经提及: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
这段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A.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B.已失去了皇帝对其的信任C.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的削弱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的监督7.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东汉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D.人类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8.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
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
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
这印证了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梁肩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9.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在此他强调了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B.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C.认知天理的渐进性和深刻性D.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10.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11.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明成祖认为国体纲常重于经济利益B.明成祖认为向外商征税会侵害外商的利益C.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D.明成祖想借外商引导百姓投身海外贸易1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愈高,也愈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13.《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成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辅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14.《雅典娜的孩子》一书中记录道:“在雅典城邦建立伊始,所有的公民、无论男女都拥有选举权,他们的第一场选举便是选择雅典城的守护神,而雅典娜和波塞冬成为最受欢迎的两名候选人。
当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妇女把票投给了女神雅典娜,男人们所推举的波塞冬最终遭到淘汰。
男人们认为,既然雅典的女人们已经选择了一位女神作为守护神,那么妇女则不应该再享有选举权,有女神庇护的雅典女人们失去一种权利,是公平合理的事情。
”此段描述A.说明了雅典所有男性享有公民权 B.表达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C.反映了雅典是一个父权和夫权社会 D.推动了“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15.《十二铜表法》第6表第3条规定:“凡占有土地(包括房屋)二年,其他物品一年的,即因占有取得所有权。
”该项法律规定A.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B.调节财产所有人与占有人之间权利矛盾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D.导致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16.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是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17.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
”“……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此话反映出他A.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B.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C.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D.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18.《全球通史》记载:“1757年,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主要是由于老威廉·皮特进入英国内阁。
皮特将财力集中于海军和殖民地,同时资助在欧洲继续作战的同盟者、普鲁士的腓特列。
他的战略正如他所说的,是在德意志平原上争取到一个帝国,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材料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指A.英国内阁发展成一个法定组织B.英法战争此时发生了重大转折C.在欧洲培植了牵制法国的势力D.帮助普鲁士建立了德意志帝国19.从世界范围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如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等。
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A.突出依法行政B.对君权的制约C.强调主权在民D.对权力的监控20.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的本质是A.反教皇是政治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主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21.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22.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
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这反映了当时该国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23.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是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24.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棉布进口棉纱进口A.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B.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D.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25. 李鸿章在有关兴办工商业的奏折中说:“英国呢布运至中国,每岁售银三千余万(两),又铜、铁、铝、锡售银数百万,于中国女红匠作之利妨夺不少。
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
……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利厘饷也(军费征收)。
各省诸山,……择其利厚者次第开挖。
一切仿西法行之。
……酌提一、二分归官,……可以养船、练兵。
”以上材料表明,洋务派举办工商业的目的是:①维护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②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的倾销③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开支④建立近代化的中国工业体系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26.19世纪,民族资本家祝大椿创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让一部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祝大椿这样做的原因是A.壮大企业规模,吸引外国注资B.顺应世界潮流,采取股份经营C.引进外国技术,实行产业更新 D.抵制官府倾轧,依赖外国特权27.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
这一思想应是A.变法维新 B.三民主义 C.民主科学 D.社会主义28.1887年夏,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陈启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且“自用机器缫丝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仍准照旧开设”。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政府对民族工业转为支持的态度B.晚清政府职能混杂并实行多头管理C. 缫丝企业合法地位得到政府承认D.中国更深地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9.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
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D.弘扬国粹以凝聚民族精神的理想30.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入侵……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经济基础,解构了那些半野蛮半原始的社会结构……虽然对此我们会心怀悲伤,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正是这些看起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社会结构构成了东方专制主义最坚实的基础,它极大地禁锢了人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