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e94d92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a9.png)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也称为伞胚、干细胞胚体或原胚。
它是指一种早期的胚胎状态,即在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团细胞,它并没有具体的组织或器官结构。
组胚通常是一个球形,由约10-32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总称为胚细胞。
组胚是多个生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和生殖医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在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的形成是在受精卵被放置在子宫之前的早期阶段。
在受精卵内部,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后形成的一维六细胞组胚。
这个早期的胚胎经过继续的细胞分裂,快速地形成一个球形的组胚。
组胚内的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的胚胎细胞系,即胚胎干细胞。
这些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
组胚的形成对于生物体的发育至关重要。
它标志着一个生物结构的开始,通过后续的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了生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在多细胞生物中,组胚是不同类型细胞的前体,并且这些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通信来生成和组织。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移植等技术,科学家可以对组胚进行操作,以研究生物发育的机制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组胚是生殖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试管受孕中,医生通常会从女性体内提取卵子并与精子结合,在体外形成组胚。
然后,最健康的组胚将被选择并被植入女性子宫,以促进受孕和胎儿的发育。
通过使用组胚选择和胚胎植入技术,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自然受孕的夫妇实现生育。
总之,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用来描述在生物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形成的一团细胞。
它是胚胎的起始阶段,并且在不同的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和发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并且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
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
![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https://img.taocdn.com/s3/m/f7abc68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f5.png)
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一、引言在生物学中,胚胎是指由受精卵一分为二,然后继续分裂和发育而成的早期生物结构。
而组胚则是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它是胚胎由一细胞的受精卵进化为一个多细胞结构的过程。
本文的主要内容将围绕着”闰盘的名词解释组胚”这个任务展开。
首先,我们将对组胚的定义进行详细解释,并介绍组胚的形成过程和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
接着,我们将探讨组胚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引用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内容。
二、组胚的定义组胚(blastula)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是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细胞移动后形成的多细胞结构。
在组胚阶段,胚胎呈球状或盘状,由内外两层细胞组织构成。
外层细胞组成外胚层,内层细胞则构成内胚层。
组胚阶段通常发生在受精卵分裂为16至64个细胞之后,具体时间根据物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组胚的形成过程组胚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在多细胞生物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组胚形成的过程:1.受精卵分裂:受精卵在受精后,细胞开始进行连续而快速的分裂,形成一系列的细胞。
2.细胞移动:在分裂的过程中,细胞开始进行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排列。
这个过程被称为胚胎的腹背轴形成。
3.细胞分化:细胞在组胚阶段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类型。
一般来说,外层细胞分化为外胚层细胞,内层细胞则分化为内胚层细胞。
4.产生体轴:组胚的形成还伴随着体轴的产生。
在体轴形成过程中,一些特定的细胞会发育成为神经板,最终形成中枢神经系统。
四、组胚的分子调控机制组胚的形成过程受到多个信号通路和基因网络的调控。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分子调控机制:1.Wn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是组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
它在组织和器官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参与细胞命运的决定。
2.FGF信号通路:FGF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来影响组胚的形成。
它可以促进细胞的迁移和多样化,并在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https://img.taocdn.com/s3/m/87e9758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1.png)
体节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发育过程中,由单个受精卵或多个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集合体。
在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阶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细胞移动,原始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按照特定的排列方式组织起来,形成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原始结构。
这些分化和排列的细胞集合体就被称为组胚。
组胚可以看作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胚胎进入了多细胞组织形成的阶段。
在组胚阶段,胚胎内部已经开始形成胚芽、原肠道、原神经系统等最初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组胚逐渐演化为更加复杂的胚胎结构,最终形成完整的器官系统和身体结构。
组胚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在组胚阶段,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了细胞的命运和分化方向。
同时,组胚也为后续的器官发生和组织形成提供了基础,为生物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总之,组胚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指由单个受精卵或多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集合体,为生物体的正常发育和器官形成奠定基础。
组胚的名词解释
![组胚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5ebf0e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d.png)
组胚的名词解释组胚(somatic embryogenesis),指的是在非生殖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形成胚胎发育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的一种过程。
组胚的发生和发育与植物的生长调节、细胞分裂和分化等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和繁殖技术中。
1. 组胚的起源和类型组胚的起源主要有两种方式:某些植物具有内源性的组胚潜能,即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启动胚胎发生过程;另一种是通过外源性刺激来诱导细胞分化为胚胎。
根据组胚的发生途径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体细胞组胚和胚乳细胞组胚两种类型。
2. 体细胞组胚体细胞组胚是指在植物非生殖器官的体细胞中形成胚胎的过程。
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现象,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通过人工诱导实现。
体细胞组胚一般分为离体培养和原位诱导两种方式。
离体培养是将细胞通过培养基和适当条件刺激,形成愈伤组织或胚性愈伤组织,再进一步培养分化为胚胎。
原位诱导则是在植物体内或组织内施加外部因素(如激素),刺激细胞分化为胚胎。
3. 胚乳细胞组胚胚乳细胞组胚是指通过处理植物种子的胚乳细胞,使其分化为胚胎的过程。
胚乳细胞是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起供给胚囊内的胚胎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在特定条件下,胚乳细胞也可以通过诱导分化为胚胎。
这种方式相对于体细胞组胚来说更为复杂,需要克服多个生理、解剖和遗传障碍。
4. 组胚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组胚技术在植物繁殖和育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组胚技术可以解决植物繁殖的问题,例如无性繁殖困难的植物品种可以通过体细胞组胚进行大规模繁殖。
其次,组胚技术可以加速植物育种过程,例如通过组胚选育出高产、耐逆的新品种。
此外,组胚技术还有助于植物的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研究,可以通过组胚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新胚体中,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转导。
组胚作为一门研究领域,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深入探索的方向。
例如,如何提高组胚成功率和胚体质量,如何改善胚胎转化和成熟的方式,如何克服遗传背景的限制,等等。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82eb15ccc7931b765ce15a1.png)
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714457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2e.png)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
组胚起源于受精卵或一细胞胚胎,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功能的多细胞生物。
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组胚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它代表了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通过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组胚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组胚的形成和分化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学上的重要机制。
首先,组胚的形成依赖于细胞分裂。
一细胞胚胎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产生了许多细胞,这些细胞逐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组胚。
这些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信是组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一些细胞会分泌信号分子,影响周围细胞的分化方向,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其次,组胚细胞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分化。
分化是指细胞从相对未定向的状态逐渐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
分化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可以选择不同的分化路径。
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细胞会分化成表皮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另外,组胚细胞还会发生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
细胞迁移是指细胞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以形成不同的细胞层和组织结构。
细胞死亡则是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或有损害的细胞会自我引发死亡,以促进整个胚胎的完整性和正常发育。
这些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的过程是组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组胚的形成需要正确的时序和定位。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发生。
这种时序和定位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组胚是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通过细胞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等复杂机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完整的多细胞生物。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发育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8b419ac03d8ce2f006623ee.png)
1.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2.间皮: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3.微绒毛:细胞游离面的微细指状突起,在小肠处叫纹状缘,肾小管处叫刷状缘,可增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和重吸收4.纤毛:细胞游离面的粗而大的突起,具有节律性摆动功能,电镜下可见9组二联微管结构5.软骨陷窝:软骨细胞包埋在软骨基质内,细胞所在的腔隙成为软骨陷窝6.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的成群分布的2-6个软骨细胞7.骨陷窝:骨细胞均匀地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内,骨细胞胞体所在腔隙称骨陷窝8.骨小管:骨细胞突起所在腔隙叫做骨小管9.肌节:两条Z线之间的一端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10.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于肌原纤维垂直,位于明暗带交界处11.肌浆网:是肌原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
其中部纵行包绕一段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12.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3.突出:神经元与神经元或者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的结构,包括电突触和化学突出14.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15.郎飞节:相邻两个施万细胞在神经纤维上并不是完全连接,于神经纤维上这一部分狭窄,称为郎飞节,这一部分的轴膜部分裸露16.结间体:相邻两个郎飞节之间的神经纤维称为结间体,一个结间体的外周部分即为一个施万细胞17.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枯否细胞)、肺巨噬细胞(尘细胞)和皮肤的朗格汉斯细胞。
18.血-胸腺屏障:血胸腺屏障由五层结构组成:①连续毛细血管的紧密连接的内皮细胞;②连续毛细血管的基膜;③毛细血管外的巨噬细胞;④胸腺上皮内的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上皮细胞。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fd1b7a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3.png)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细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多个细胞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体。
组胚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组胚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组胚是由多个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的。
在生物体发育的早期阶段,由受精卵发展而来的胚胎会经历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和分化过程,最终形成一些特定类型的细胞群组织。
这些细胞群组织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最终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组胚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受精卵的形成、分裂阶段、胚胎期和器官发育期。
在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中,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卵随后经历细胞分裂阶段,其中一个细胞会不断分裂形成多个细胞,并同时发生细胞分化现象。
在胚胎期,细胞继续分裂分化,逐渐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最后,在器官发育期,组胚中的细胞进一步分化,并形成特定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组胚的发育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细胞信号通路、环境因素等。
在组胚的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会通过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来决定它们发展成为何种类型的细胞,并最终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过程和调控机制,科学家可以揭示生物体发育的奥秘,并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
此外,组胚工程也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科学家可以通过将细胞进行特定的组合和调控,来培育出特定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为医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总的来说,组胚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由多个细胞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结构体。
组胚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细胞信号通路和环境因素等。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体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组织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组胚的奥秘,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本质。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2329252c77da26924c5b0e6.png)
组胚名词解释1、组织: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组成。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在胚胎时期的发生来源、细胞构成、形态特点及功能等方面,各具明显特性。
2、内皮:指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间皮:指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微丝。
微绒毛可显著扩大细胞表面积,参与物质吸收。
5、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能力,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6、分子筛: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的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等多糖与蛋白质结合成的具有许多微孔隙的结构,称分子筛。
对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的扩散起屏障作用。
7、血浆:是血液中的无定形成分,相当于细胞外基质,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90%是水,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无机盐等。
8、血清:是血液体外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它相当于结缔组织的基质。
其中除了无纤维蛋白原外,其余成分与血浆相同。
9、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10、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成群分布,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由同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称同源细胞群。
11、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极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12、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弗骨板)构成。
13、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1/2明带+ 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类骨质的名词解释组胚
![类骨质的名词解释组胚](https://img.taocdn.com/s3/m/5c95fb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7.png)
类骨质的名词解释组胚组胚是指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最初的胚胎结构。
而类骨质这一概念则是指某些生物体的组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具有类似骨骼的功能。
在生物学中,组胚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组胚代表着生物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最初形态。
在组胚的过程中,细胞分化、组织形成和器官发育等一系列复杂的变化都会发生。
组胚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精细和精确的过程,它决定了生物体在后续发育中的结构和功能。
类骨质是一种在某些生物体的组胚中存在的特殊类型的细胞。
这些细胞具有类似骨骼的功能,它们能够提供支持和保护,同时也参与到一些生物体的运动和生命活动中。
类骨质的存在有助于生物体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类骨质细胞通常由一种特定的细胞类型组成,这些细胞在组胚早期会经历分化和特化,形成类似骨骼的结构。
在一些动物中,类骨质细胞可以分泌特殊的物质,形成硬质的结构,如甲壳、骨骼等。
这些硬质结构能够提供机械强度和保护,使生物体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类骨质的存在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提供支持和保护,使得生物体能够更好地进行运动和活动。
如果没有类骨质的存在,生物体的结构将会更加脆弱和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
而有了类骨质的存在,生物体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除了在一些动物的组胚中存在外,类骨质还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工程学中,类骨质的概念被用来描述一种具有类似生物体骨骼特性的结构材料。
这种结构材料可以提供较高的强度和刚性,且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耐用性。
总结来说,类骨质是指一些生物体组胚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它们具有类似骨骼的功能。
类骨质的存在对于生物体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生物体提供支持和保护,使得生物体能够更好地进行运动和活动。
此外,类骨质的概念还可以在工程学中应用,用来形容一种具有类似生物体骨骼特性的结构材料。
通过对组胚和类骨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发育过程的奥秘,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组胚的组织名词解释
![组胚的组织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09bac7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b.png)
组胚的组织名词解释在生物学中,组胚是指在受精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级组织体,包括细胞和组织的集合体。
它是多细胞生物体形成的基础,是生命演化中非常关键的阶段。
组胚的形成是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迁移等细胞过程来实现的。
细胞分裂是组胚形成的第一步。
当受精卵成功结合后,它会进行重复的细胞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
这个过程称为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通过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将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然后是四个,再扩散成更多的细胞。
这些细胞称为胚胎细胞,它们各自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分化也开始发生。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部基因表达的变化,使得一些基因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或关闭。
这导致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产生差异。
例如,一些细胞可能分化为骨骼细胞,而其他细胞则分化为神经细胞或血液细胞。
细胞分化的过程是高度复杂的,涉及到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和途径。
细胞迁移是组胚形成过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细胞分化后,有些细胞需要从一个区域迁移到另一个区域。
这个过程称为细胞迁移。
细胞迁移的调控对于组胚形成过程的成功非常重要。
它涉及到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和细胞内信号传导等复杂的调控机制。
细胞迁移不仅决定了细胞在组胚中的位置,还影响了细胞类型和功能的决定。
通过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迁移等过程,组胚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这些细胞和组织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协作,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多细胞生物体。
细胞和组织的特定类型和排列方式对于生物体的功能和特性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在受精后形成的初级组织体。
它由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迁移等过程来实现。
这些过程使得细胞和组织不断发展和演化,最终形成一个多细胞生物体。
理解组胚的形成过程和相应的组织名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多样性和形成。
组胚的研究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非常重要,为医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https://img.taocdn.com/s3/m/658ad1e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e.png)
组织名词解释组胚
组胚是指在生物学中,人体或动植物胚胎的最初发育阶段,即由
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胚胎组织。
在这个阶段,胚胎最初的组织结构
和器官形成会对其生命的后续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组胚起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母体的输卵
管内。
当一个精子成功地进入了卵子内部,就会触发卵子释放一系列
的化学物质,防止其他的精子进入。
接着,卵子和精子的基因组合开
始进行合并,分裂形成了细胞群,随之开始了组胚的形成阶段。
在组胚发育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地分裂和分化,目的是创造出各
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分化成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骨骼细胞等,最终
组成一个完整的身体。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胚胎还需要不断地从母
体中获取必要的营养物质,以确保其正常的发育。
组胚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婴儿出生时存在一些缺陷和疾病。
一些影响组胚发育的因素包括基因变异、环境污染、母体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组胚的发育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妊娠健康和胎儿健
康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组胚是人体或动植物发育的起点,其正常发育对于胚胎后
续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关注组胚的健康发育,促进孕妇及胚胎的身体健康。
同时,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避免不良生
活习惯,为组胚正常发育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8b05e45c850ad02de804125.png)
组胚名词解释〖重点〗★内皮(endothelium):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密集的微绒毛在光镜下为纹状缘或刷状缘,可见于小肠和肾近端小管上皮。
表面为细胞膜,中间为胞质,内有纵行微丝。
微绒毛使细胞的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长。
电镜下可见表面有细胞膜,内为细胞质,纵行排列9+2微管。
常见于呼吸道和输卵管上皮。
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基膜(basement membrane):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状结构。
光镜下被伊红染成粉红色,PAS染成紫红色,银染呈黑色。
电镜下可见其由基板和网版组成。
可引导上皮细胞生长分化,有连接支持作用和物质交换的半透膜作用。
★骨板:骨(基)质中的骨胶纤维成层排列,并与骨盐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的板层状结构。
同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或成一定角度,犹如多层木质胶合板,有效的增强了骨的支持力。
★骨单位(osteon):是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其数量多,是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
中央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内含血管、神经和组织液。
(中央管和穿通管相连)周围是多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
★肌节(sarcomere):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由1/2 I带+A带+1/2 I带组成,I带只含细肌丝(固定于Z线),A带含细肌丝和粗肌丝(固定于M线),A带中央只含粗肌丝的部分为H 带。
★闰盘(intercalated disk):心肌纤维连接处称润盘。
组胚名词解释
![组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3859ba5284ac850ad024243.png)
名词解释: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排列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呈膜状结构。
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2、组织:分化相同(形态、结构、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与由这些细胞产生的细胞间质形成的有机结构。
由组胚早期细胞发育而来。
3、被覆上皮:由排列紧密而规则的、形态相似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共成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
上皮组织特殊结构:1、游离面:细胞衣、微软毛、纤毛、微皱襞。
2、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相嵌连接。
3、基底层: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4、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5、感觉上皮:上皮组织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分化成具有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又称神经上皮。
6、结缔组织:由少量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但细胞种类多。
分为固有结缔组织、支持细胞、血液和淋巴。
7、固有结缔组织:由少量种类繁多的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具有联系、连接、保护、贮存等作用。
又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构、脂肪组织。
8、支持细胞:支持性结缔组织,又分为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9、血液和淋巴:血液由血细胞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10、肌肉:肌肉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器官,能够接受刺激而发生收缩。
11、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之间发布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和神经。
又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12、桥粒:上皮细胞相邻接面深层,间隙20-30nm(大小不等的点,相连接),隙间含中间线,膜内侧有致密附着板,并发出微丝、板块状连接。
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13、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其形态多样,结构复杂,能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14、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辅助部分,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但具有支持、营养、绝缘、保护和修复的作用,数量多于神经元。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3c14cc6172ded630b1cb631.png)
注意:放大的表示是比较重要的。
1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原条的名词解释组胚
![原条的名词解释组胚](https://img.taocdn.com/s3/m/f68e66aa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6.png)
原条的名词解释组胚组胚是指在生物学中,在生物体的发育早期阶段,由单个细胞逐渐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群体的过程。
组胚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物个体形成和发育的基础。
原条是指在组胚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细胞群体,它具有一定的遗传信息和细胞能力。
原条是组胚形成的基础单位,它可以持续分裂、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
原条的名词解释中,原条即为组胚形成过程中最初形成的细胞群体。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原条中的细胞可以进一步分化为不同种类的细胞,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原条是组胚发育的基础,也是生物体发育和演化的起点。
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原条可以生成各种组织和器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
原条的形成和分化过程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
在组胚发育过程中,原条的形成和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原条的分裂和分化受到多个信号调控,包括细胞间相互作用、激素信号、遗传调控等。
这些信号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最终决定了组胚形成和细胞命运的决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原条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通过研究原条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组胚的发育规律和细胞的分化机制,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原条的发育过程和机制对于疾病治疗和组织再生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控制原条的分裂和分化,人们可以研究和治疗一些与组织发育和疾病相关的问题。
例如,通过诱导原条中特定的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可以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修复。
原条的名词解释中,原条的理解和研究对于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原条的形成和分化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起源和个体发育的规律,进而为人类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总之,原条是组胚形成过程中最初形成的细胞群体,它具有一定的遗传信息和细胞能力。
原条的形成和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和演化的起点,通过研究和理解原条的形成机制,可以为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19、血-胸腺屏障:(位置)位于胸腺皮质内。
(功能)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
(组成)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血管周隙;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20、胸腺依赖区:(定义)某些淋巴器官的弥散淋巴组织。
主要细胞:T淋巴细胞。
(举例)淋巴结的深层皮质,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等21、动脉周围淋巴鞘:(位置)小梁动脉离开小梁后称中央动脉,其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组成)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
22、抗原提呈细胞:(原理)能捕获和处理抗原提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将抗原提呈给TC,并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包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23、呆小症:(原理)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导致幼儿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结果)最终身材矮小,脑发育障碍,即为呆小症。
24、侏儒症:(原理)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结果)导致身材矮小,但智力发育正常。
25、赫令体:(位置)位于神经垂体部,(光镜结构)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形成)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颗粒沿其轴突到神经部时积聚而成,其内为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26、***皱襞: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向官腔内突起形成。
27、小肠绒毛:(结构)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
(作用)扩大肠腔的粘膜表面积。
28、胃底腺: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组成)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干细胞。
(功能)分泌盐酸、内因子、胃蛋白酶原,胃粘膜中分布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
29、中央乳糜管:(分布)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实质)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功能)输送乳糜颗粒。
30、潘氏细胞:(分布)小肠腺特征细胞,常三五成群分布在腺底部,(结构功能特征)顶端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功能)释放防御素和溶菌酶,杀灭细菌。
31、胰岛:(位置)散在分布于外分泌部腺泡之间,(组成与功能)有A、B、D和PP四种细胞,他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
A细胞数量较多,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数量最多,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抑制临近细胞的分泌功能;PP 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32、肝小叶:(定义)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形状)呈多角棱柱形(组成)中央静脉、肝细胞板、肝血窦。
33、窦周隙:(位置)肝血窦和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内容物)充满血浆,肝血窦的微绒毛浸泡在里面进行物质交换,储脂细胞。
34、Kupffer cell:即肝巨噬细胞,又称库普弗细胞(位置)在肝血窦内,常通过其伪足附着于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细胞窗孔及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内。
(结构)表面有大量褶皱和微绒毛,细胞体内有发达的溶酶体以及吞噬体、吞饮泡,由血中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功能)作为肝内卫士,除了可吞噬来自门静脉的细胞、病毒和异物,还可监视肿瘤、清除衰老的血细胞以及从门静脉入肝的抗原异物。
35、胆小管:(形成与位置)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而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结构)腔面有许多微绒毛,靠近胆小管的相邻肝细胞膜形成由紧密连接、桥粒等组成的连接复合体,课封闭胆小管周围的细胞间隙,内容物为胆汁。
36、肝门管区:(位置也本质)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者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每个肝小叶周围有3、4个们灌区。
(内含结构)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通过。
37、***肾小体:球形,也称肾小球,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两端分别连血管极和尿极。
38、足细胞:(本质)是构成肾小囊脏层的细胞。
(形态)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
(结构)为多突起的细胞,突起间有裂孔,孔上覆盖一层裂孔膜。
(功能)参与过滤膜的构成。
39、滤过屏障:又称滤过屏障。
由有孔内皮、基膜、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
(功能)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内部分物质在较高压力下经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滤液成分近似血浆,但无大分子血浆蛋白等。
40、球旁复合体:又称肾小球旁器.(位置)—肾小体血管极处。
(组成)由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41、球旁细胞:(本质)入球微动脉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分化成的上皮样细胞。
(形态)呈立方形,胞质内有分泌颗粒。
(功能)分泌肾素。
42、致密斑:(本质)远端小管近血管极处的上皮增高形成的一个椭圆形斑。
(形态)上皮呈柱状,基膜不完整。
(功能)离子感受器43、透明带:(位置)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
(形态)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一层透明带。
(形成)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形成。
44、放射冠:初级卵泡最里面的一层软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冠排列,称放射冠。
45、卵泡膜:生长软泡与软泡生长相伴随,周围的基质细胞向软泡聚集,形成软泡膜。
46、成熟细胞:次级卵泡发育而来,体积显著增大,向卵巢表面突出。
卵泡细胞不再增殖。
47、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为黄体。
48、螺旋动脉:(来源)为子宫动脉分支的主干,进入功能层后螺旋走行。
它对卵巢激素极为敏感。
(位置)位于子宫内膜。
49、获能:精子通过子宫和输卵管时,该蛋白被去除,从而使精子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此现象成为获能。
50、蜕膜:植入后的子宫内膜。
结构特点:供血更丰富,腺体分泌更旺盛,基质细胞变得十分肥大,富含糖原和脂滴,内膜进一步增厚。
可分为基蜕膜、包蜕膜、壁蜕膜。
51、羊膜囊:由羊膜包绕羊膜腔形成的囊,上胚层构成羊膜囊的底。
52、卵黄囊:下胚层的周缘细胞向腹侧生长延伸,形成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围成的另一个囊。
53、原条:第三周初,部分上胚层细胞增殖较快,在上胚层正中线的一侧形成一条增厚区称原条。
54、绒毛间隙:位置:绒毛干之间的间隙。
内容物:母体血液、游离绒毛55、胚胎屏障:又称胚胎膜,是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组成: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基膜、薄层结缔组织,绒毛的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内皮。
56、胎盘: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形结构。
胎儿面光滑,覆有羊膜;母体面粗糙,为剥离后的基蜕膜。
胎盘内有母体和胎儿两套血液循环系统。
57、上颌窦:第一鳃弓出现后,其腹侧部分迅速分叉为两支,即上颌窦。
58、泄殖腔:直肠后肠末段的膨大部分为泄殖腔。
其腹侧与尿囊相连。
腹侧尾端以泄殖腔膜封闭。
59、肝憩室:(位置)第四周时,前肠末端腹侧壁上皮增生形成的向外突起的囊状结构。
分化:为肝和胆的原基,头支形成肝的原基(肝细胞),尾支形成胆囊及胆道的原基。
60、Meekels憩室:又称回肠憩室。
成因:卵黄蒂近端未退化所致。
表现:回肠壁上距回盲部45-50cm处的囊状突起。
61、脐瘘:又称脐粪瘘,是由于卵黄蒂未退化、在脐和肠之间残留一瘘管所致。
表现:粪便通过瘘管从脐部溢出。
62、后肾:由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构成。
分化:输尿管芽在中肾脊内继续向头端延伸和反复分支,形成输尿管、肾盂、肾盏和集合小管;生后肾组织形成肾小管和肾小囊。
63、输尿管芽:中肾管末段近泄殖腔处向背侧头端发出的一盲管。
64、生后肾组织:在输尿管芽的诱导下,中肾脊细胞向它聚集包围,形成生后肾组织。
65、初级性索:生殖腺嵴的表面上皮细胞增生,并进入下方的间充质,形成放射状分布的索条。
66、次级性索:初级性索退化,未分化性腺的表面上皮增生,再次向间充质伸入形成次级性索。
67、中肾旁管:由中肾脊体腔上皮凹陷后闭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