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
课程内容的取向、选择与组织——《课程论》
2020.05.20 17:42 《课程论》施良方著第五章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选择课程内容要考虑课程目标,还要考虑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对学生、社会的实际意义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一致等因素。
第一节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三种取向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一、课程内容即教材传统上课程内容被看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原理、事实等形式,体现在教材中。
20世纪50年代初引入凯洛夫教育学,只提教学内容而无课程。
•优点:有利于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师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缺点:容易将课程内容看作是规定好的东西,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但学生并不把教材看作使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家长的应付。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20世纪以后一些学者注意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博比特——课程应对当代社会的需要做出反应。
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将其转化成课程目标,进一步将目标转化成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分析法被认为使科学有效的课程编制技术。
•学习活动取向对课程内容即教材提出挑战,其重点在学生做什么,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而不是教材的学科内容,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点:注重学生外显活动,但无法看到学生内部经验的同化及其意义理解,容易使人只注意到表面的热烈,而不是深层的学习结构。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学习经验不等同于课程内容以及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强调学习的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不是教材,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突破了外部施加给学生的课程内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起支配作用;•增加了课程编制的难度,这是一种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学生自己才了解经验的结果。
第三讲:课程内容
学习者经 验取向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关注的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陈鹤琴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什么或要求做什么。
知识只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依据和准则
社会发展的要求
基
本
依
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
探 讨 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选择和组织形式 二、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 课程内容的含义、选择和组织形式
1、课程内容的含义
静态的课程内容 ——静态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是指一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 法则和问题
动态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际存在的活动过程 ——课程内容是具体的感知运动或操作活动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作出反应的环境中 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技术规则
技术情境 知识
判断知识
3、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三组基本的组织形式
纵向组织 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组织 心理顺序组织
直线式组织 螺旋式组织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
横向组织
强调知识的深度
强调知识的广度
关心知识的形式
要求教师精通本学科知识的 系统内容
关心知识的应用
要求教师精通各门学科的内 容,熟悉学校课程表的安排, 以及目前的考试方式等。
教育实 际中更 多的是 动静融 合的课 程内容
2、课程内容的选择
(1)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三个基本取向
学科 知识
社会生 活经验
学习者 经验
学科知 识取向
强调学校教育中向学生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科的知识体系 关注体现教材所规定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取向、选择与组织——《课程论》
课程内容的取向、选择与组织——《课程论》2020.05.20 17:42 《课程论》施良方著第五章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选择课程内容要考虑课程目标,还要考虑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有效性,对学生、社会的实际意义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一致等因素。
第一节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三种取向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一、课程内容即教材传统上课程内容被看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原理、事实等形式,体现在教材中。
20世纪50年代初引入凯洛夫教育学,只提教学内容而无课程。
优点:有利于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师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使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缺点:容易将课程内容看作是规定好的东西,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但学生并不把教材看作使自己生活的必需,而是对教师家长的应付。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20世纪以后一些学者注意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博比特——课程应对当代社会的需要做出反应。
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将其转化成课程目标,进一步将目标转化成学习活动。
这种活动分析法被认为使科学有效的课程编制技术。
学习活动取向对课程内容即教材提出挑战,其重点在学生做什么,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而不是教材的学科内容,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点:注重学生外显活动,但无法看到学生内部经验的同化及其意义理解,容易使人只注意到表面的热烈,而不是深层的学习结构。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学习经验不等同于课程内容以及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强调学习的质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不是教材,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突破了外部施加给学生的课程内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起支配作用;增加了课程编制的难度,这是一种学生的心理体验,只有学生自己才了解经验的结果。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程内容概述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第三节 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第一节 课程内容概述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施良方)。 课程内容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 经验的总和,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 系中选择出来,并按一定逻辑序列编排而成的 知识和经验体系(廖哲勋) 。
潜在课程的概念。 它是指学校或班级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 现的对学生发展有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 潜在课程的特点:潜在性与隐蔽性;广域性与多样 性;难量化性;特色性与本然性。
二者的比较:
第一,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潜在课程中得到 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在课程中获得的主 要是学术性知识。 第二,在计划性上,潜在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 验,而显在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学生有意参与的成分很大。 第三,在学习环境上,潜在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在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 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1)学科知识结构
人类知识总体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数学、人文科学等领域构成。 课程原理。
(2)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 指学习过程与活动方式,它关 涉课程设计。 学习活动包括: 物质——实践活动,劳动、实验、建设; 社会活动,社团、交往、家庭等; 精神活动,认识、评价、情感表达。 课程内容应涵盖上述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制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学生身心发展 社会需要 科学文化发展。
泰勒关于学习经验选择的一般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1、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课程内容主要解决的是“教或学什么”的问题目标——课程的灵魂内容——课程的心脏2、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类型1.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2.有助于掌握基本活动方式的内容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内容4.有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1、关于周围世界(包括自己)的浅显而基本的知识——描述和解释世界的基本知识和经验。
这种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表征性知识。
2、关于基本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和经验——既所谓“做”的知识,或称程序性知识。
如:社会交往的技能语用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幼儿语用技能的研究:问题的提出:幼儿会不会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情景:儿童在无人陪伴下进入教室,教师与其他儿童在另外的房间。
门口坐着一个叔叔,坐姿不雅,并挡住入口处……观察结果:a.能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b.等待,然后发脾气,不能很好得进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意思;c.一直等待或采取极端方法(从叔叔的腿下爬进)反思:(语言学习存在的问题)要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3、关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经验——一种经验性的知识。
智力的特点之一是问题性,即只有在遇到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思维才会活跃起来,课程内容应包括解决问题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意识到并通过分析明确问题)寻找问题的“症结”(根据线索,推测原因)形成假设(根据对原因的分析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验证假设(用适当的方法或手段检验)得出结论影子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问题实验也许很多问题在幼儿期待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尝试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使幼儿体会到如何去思考,感受到影响事物因素的复杂性,学习多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做事”、“研究”、“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课程内容的选择
初等教育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 2016年5月
•
在课程发展史上一贯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什么呢? 基本问题无非是:如何选择课程?——(美)布鲁 巴克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定义与发展
• 课程内容的选择简称“课程选择”(curriculum selection), 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 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 1859年,(英)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第一次明 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 • 1949年,泰勒提出“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 验”,确立了课程选择问题在课程论中的地位。
2.课程选择回归到生活世界和人类生活本原,也就是 要关注现实的生活世界,强调课程的体验和理解,知 识在生活语境中通过学习者自然的会话达到浸润。
• 3.课程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发”, 而是“从课程开 发———一种在政治上和制度上不再具有的功能———转向理 解课程。把课程理解为一种符号表征,并建构一种过程课程, 在这种课程作为过程的框架中, 学习和理解来自对话和反思。 当学习者与他人对话并对他人所说的进行反思时, 学习和反思 被创造出来, 而不是被传递下来。课程作为过程的作用在于帮 助调和这些交流,为达到这一目的,它应该是丰富的,回归的, 关联的和严密的。
经验 经验主义
知识 教条主义
• 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经验的选择过程即是尊重并提升 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 • 学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 学习者是课程的 主体和开发者。
• 学习者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 • 学习者创造着社会生活经验。
(二)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
确定课程价值观 确定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 确定课程内容
专题4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与组织形式及对新课改内容的理解
专题4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与组织形式及对新课改内容的理解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取向课程内容有三种不同的取向:⑴课程内容即教材;⑵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⑶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即教材在传统上,人们历来把课程内容理解为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
知识的呈现方式则采用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也许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但重点都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
知识的传递理所当然要以教材为依据。
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然而,把课程定义为教材,就会顺理成章地把课程内容看作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
这意味着学科专家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
这样理解课程内容,在实践中会体现以下几个特点: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课程使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而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由于教材并不引起兴趣,于是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机巧的教学方法引起兴趣,使材料有兴趣,用糖衣把材料裹起来,让学生“在他正高兴地尝着某些完全不同的东西时候,吞下和消化一口不可口的事物”。
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反思。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课程工作者看到了这一点并试图作出相应的反映。
在课程编制上运用活动分析法。
例如,博比特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他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课程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取向对“课程内容”即教材提出挑战,活动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
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课程内容的定义1三种取向第一,课程内容即教材第二,
第三节 我国的课程内容 一、成绩 1.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课程内容 2.学术性知识广博,专深 3.知识的系统性强 4.形成了文以载道的课程风格 二、问题 1.课程内容庞杂、难度大。 2.重知识,轻能力 3.重视基础性的传统知识,忽视现代知 识
4.重视科学逻辑,忽视儿童的心理逻辑 5.文科内容保守,有偏“左”倾向 6.忽视多元文化的需要(亚文化、少数民 族文化,外国民族文化) 7.整齐划一,缺乏弹性和区域性,统得过 死。 资料讨论(佐斌:《小学语文课文内容 的社会心理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年第1期)
3.使学生具有积极投入的动机
4.使学生看到自己以往反应方式的不当,以便激 励他去尝试新的反应方式
5.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应该得到某种指 导 6.学生应该有从事这种活动的足够的和适当的材 料 7.学习应该有时间学习和实践这种行为,直到成 为他全部技能中的一部分为止
8.学生应该有机会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而 不只是简单重复 9.要为每个学生制定超出他原有水平但又能达到的 标准 10.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学习,即 要让学生掌握判断自己成绩的手段,从而能够知道 自己做得何如
美丽有什么用呢?要为大家做好事才是 有用的。于是,公鸡赶紧夹起尾巴,恪 守打鸣之职。我原先很羡慕上海的中小 学生,可读到这两则寓言后,我对他们 有点怜悯——他们在中国最好的学习条 件下,所学的竟是这种愚蠢的东西。这 两则寓言的功利主义倾向,正好表现了 小农和小市民的狭窄浅薄的人生观和文 化观。如果是村巷父母这样教育子女, 此种教育恰与他们卑屈的地位、理论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选择知识还是经验 传统的选择是知识——百科全书式的教 育 杜威的经验中心课程 第一,建立在其特殊知识观的基础上。 第二,知识与经验之间关系密切。 第三,经验课程——主动作业。 对数学课程生活化的质疑与纠偏。
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 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的
出发,提出百科全书式课程的观点。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优
点:
⑴考虑到各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
统性。
⑵在教材取向下,教师与学生有明确
教育学的内容,容易把握和评价,从
而使课程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精选ppt
14
这种取向在教学实践中最盛行。
缺点:
⑴对学科系统性的强调以导致对
新知识的排斥和对学生要求的忽
精选ppt
10
⑵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 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 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 直接操作的对象。
⑶课程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 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 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 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 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观”领域。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
的问题,而“如何教”的问题则是教材
层面和教学层面。“如何教”不仅包括
“用什么素材教”,也包括“用什么方
去教”
教材内容实际上说的就是“用什么教”
的问题,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
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
字材料。教材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
精选ppt
7
介。
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 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 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 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进入 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 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成为教学内 容。
精选ppt
11
三、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 确定要考虑学科知识、学习者和
社会因素。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形 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课 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 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对课程内 容的不同理解。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浅谈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摘要:教育的中介是课程,课程的一个中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是否能够良性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和不满越来越多,素质教育的兴起让人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感兴趣。
在教学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够使学生觉得有用,能够真正学到东西,成为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
本文就课程内容的选择加以简单的分析,列出了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内容;遵循原则;存在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简称”课程选择”(curriculum selection),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等。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命题。
可以说,是斯宾塞在课程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课程选择的问题。
1949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的问题,选择学习经验成为”泰勒原理”的基本构成。
自此以后,课程选择问题成为课程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一、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之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都包括什么,不能盲目的进行选择。
课程内容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它的确定需要考虑学科知识、学习者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形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当前主要有一下三种取向。
(一)教材取向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的知识,而知识体系就是教材,其代表首推夸美纽斯。
从他的”把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论出发,提出了百科全书式课程的观点。
课程内容的教材取向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
在这种取向下,师生的教和学都很明确,容易把握和评价,所以这种取向在在教学实践中最为盛行。
但是对学科系统性的强调易导致对新知识的排斥和对学生要求的忽略。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
⑴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 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 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因而是 具体的、个别的,并能体现差异。
⑵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 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 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 直接操作的对象。 ⑶课程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 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 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 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 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教学内容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 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对教材内 容进行方法化处理,形成具体有效的 教学设计。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进入 教师的教学过程,经由教师的加工处 理和“教学化”过程转变成为教学内 容。
钟启泉教授这样论述教材内容和教 学内容的关系: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 的一个成分,但不是全部。教学内容 是教师对课程的物化形式—对教材这 个中介进行的创造性的、个性的演绎。 教学内容不仅是开放的,还是动态的。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
统一:从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看, 学科知识是对客观世界较为抽象的分析 和概括,而经验知识则与社会生活、学 习者的经验更为接近。经验知识的积累 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 联系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 确定要考虑学科知识、学习者和 社会因素。对不同方面的侧重就形 成了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课 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 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对课程内 容的不同理解。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 得的知识来对待的,重点都放在向学生 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 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 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 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 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 载体就是教材,
第八章 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举例(语文)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博比特、查特斯、 博比特、查特斯、塔巴等人指出应将社会需要转 化为课程目标, 化为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课程目标转化为学习 活动。 活动。 活动分析法被视为是一种有效的、 活动分析法被视为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的课程编 制技术。 制技术。 活动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 动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 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 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
课程标准举例(语文)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共分四个学段(1~2年级 、 (3~4)、 年级)、 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共分四个学段 年级 、 (5~6)、(7~9年级 ,每个阶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 年级), 、 年级 每个阶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 年级为 写话” 年级为“ “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 ~ 年级 习作” 、 口语交际” 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阐 述目标。 述目标。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 学习结果 行为描述,而教学大纲则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行为描述,而教学大纲则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是国家(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 课程标准是国家(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 的基本要求,而教学大纲则限定的是内容的最高难度。 基本要求,而教学大纲则限定的是内容的最高难度。 最高难度 标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 标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 可理解的 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而不可及的。 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而不可及的。 模糊不清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教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 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知识方面的要求
课程内容选择标准
浅析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摘要】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论中一个中心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是否能够良好发展。
在课程设计中课程设计者考虑的问题既包括课程“为什么”、更包括课程“应该是什么”。
本文介绍了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内容的取向,并重点分析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关键词】课程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标准一、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设计就是建构课程的一项工程。
课程设计过程中,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重要的环节,是最能体现课程理想的部分,它不仅是知识的安排与配置,更是价值观的体现。
施良方在《课程理论》将课程内容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2]。
靳玉乐在其《现代课程论》中指出: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定义、理论、技巧、策略、方式、态度及价值观念等。
课程内容一般情况以课程标准的形式来定义,具有相应的地位,所以是相对稳定、不会容易变化的。
要是在某种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选择定一个方向,那么课程目标也会有明确的表达。
至今,课程内容的概念在三个层面上使用,一是在课程标准的层面上,作为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课程内容;二是在教材的层面上,作为课程标准具体化的课程内容;三是课堂教学层面上,作为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课程内容。
三者的主体内容是相同的。
二、课程内容的取向(一)教材取向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内容就是教材,它采取环节、体系、概念等固定形式。
在这种模式下,师生间的教与学比较明确,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对其评价。
这种取向在现在教学中比较常用,但是学科系统性的强调很容易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接收慢,甚至排斥,也对学生的一些要求忽略。
(二)学习活动取向学习活动的取向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另一个形式,它侧重于学生所做事情的内容上,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是完全依照教材,根据其中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学习面或发现点局限在一个层面上,从而达到其目的。
第4章 课程内容
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
二、课程内容的取向
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教材)。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的选择
音乐欣赏:那根藤缠树(高中艺术)
如果你是小学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专家,那么 你将为小学生们选择哪些曲目,为什么?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理(多种关系的处理)
泰勒关于学习经验选择的一般原则
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 使学生在从事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 感。 教育经验想要引起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 围之内。 许多特定的经验都能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 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课程内容是由学生获得的各种学习经验构成的。 学习经验即学生同外部经验的相互作用,是主动 与被动的统一 (杜威)。 该取向强调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关注学生内在经 验的建构,但经验一词模糊、宽泛,一般教师难 以驾驭,易导致对人类文化的忽视。
三、课程内容的构成
不同观点: 施瓦布: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 古德莱德:范围、连续、序列、整合 四要素说: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三要素说:学科知识、能力技能 、活动经验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
1.原有课程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存在诸多问题 繁、难、偏、旧。
2.新课程内容的变化(P102~103 ) 主要特点: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42页文档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课程内容的概念及其三种取向课程内 容选择的准则课程内容的组.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孔子
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内容选择:取向、依据及其环节[摘要]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教师实施课程与教学时都要面对的问题,其中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依据和环节等问题尤显重要。
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学科、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三种取向;选择的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与规律、社会需要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几个方面。
在明晰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还应把握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关键词]课程改革;内容选择;取向;依据;环节本文系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渗透于专业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学技能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09333)系列成果之一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任何教师实施课程与教学活动时都要面对的问题。
然而,学者们在教育研究中大都关注“怎么教” 的问题,过于追求方法和效率,而对“教什么”这个体现课程价值的问题重视不够,这就偏离了新课程改革宗旨和方向。
我们知道,良好的教育应该是先进的价值与有效方法的统一。
鉴此,本文把课程内容的选择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首先阐释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依据,最后,从操作层面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归纳,以期使我国的课程内容的改革能够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而达成学习者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自课程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围绕三种不同取向而展开。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这是产生较早而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
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构成一定的科目。
由于知识的传授往往以教材的形式呈现,所以课程内容就被理所当然的视为上课使用的教材。
无论我国历史上的“六艺”,还是欧洲中世纪初的“七艺”等,都从实质上确定了课程内容是系统化了的知识的观点。
我国解放后的几十年里,基本上是把课程内容作为学科教材来处理的。
就国外而言,诸如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教育学者等,都竭力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第八章 课程内容
二者是两种对等的文化,有各自的价值和原创性
二者不断融合,成为连续的,有机统一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中开始重视技术 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技术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的发展的需 要
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的关系
过程方法的知识:是一门学科的探究过程和 方法论的知识
几乎没有人选择其一而完全否定其他取向
课程选择取向的不同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 不同而已
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
确定课程价值观 确定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的关系
确定课程内容 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 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相应的课程内容以学 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整合社会生 活实践。
第八章 课程内容
第一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 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 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 课程要素的过程。 1859年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949年泰勒的“选择学习经验”
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
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当目标来源主要是学科发展的时候
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结构主义
学科知识的现状
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加剧 学校课程内容庞杂,不易更新
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
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学科知识具有内在课程内容直接等同
把成人经验等同于儿童的经验—导致机械记忆
把学科知识进行任意裁剪,破坏学科逻辑
人本主义哲学认为提升人的主体价值是哲学的根本使命, 不能让科学成为控制人的工具。 在课程选择中,课程、艺术与道德应该是平等的, 整合的。
科学、艺术、道德的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社会课程内容选择主要应遵 循的准则 课程的三个基点是学生、社会和知 识领域,这三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 的交互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 因素本身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 深刻的变化。选择课程内容不仅要考 虑到各个领域的特点及变化,而且要 注意到这种特点及变化的复杂性。
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建构。取决于学生已 有的认知结构的情感特征对课程内容是 否起着支配作用,知识只能是“学”会 的,而不是“教”会。 把课程内容视为学习经验的缺点是: 加剧了内容选择的难度。因为学生的心 理体验,只有他自己了解,教育者没法 了解学生的心理是如何受特定环境影响 的。这样就导致学校课程总是以学生为 主导
泰勒论述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时,关注学生 方面的因素,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积极参 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基于其学 习经验的取向,不免有偏颇之处。
麦克尼尔在《课程导论》一书中也提出了课 程内容的选择准则,他称之为“选择学习活动 的准则”,包括哲学准则-价值观,心理学准 则-是否能引起最佳的学习,教育技术准则-如 何顺利达到目标,政治性准则-体现平等、尊 重所有人,实践性准则-经济、有效等五种。 这些准则范围更广,涉及课程内容选择、组织 及实施等各个方面。
第一节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概念 施良方在《课程理论》将课程内容 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 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 它们的方式。 靳玉乐在其《现代课程论》中指出: 课程内容是作为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 系列比较规范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 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文化知识体系,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主体部分。
缺点: ⑴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往往注 重学生外显的活动,而无法看到 学生是如何同化课程内容的,无 法看到学生的经验是如何发生的。 ⑵由于对系统学科知识的鄙视, 造成了仅关注外显的活动,就不 会深层次的研究学习,活动容易 流于形式,从而导致教学质量的 下降。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在泰勒看来,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而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 相互作用。他认为,学习是通过学 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 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 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 些什么。由此他推断出:“教育的 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 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
受学生的支配。而且实践也证明,过于强调 以学习者为中心,于教育质量提高无太大益 处。
第二节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 现在,人类社会累积起来的知识和 经验浩如烟海,而且当代社会知识增长 速度飞快。但是,学生所要掌握的学科 门类以及各门学科的内容又都是有限的, 要指望学生吸收社会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已不再可能。所以课程内容必须经过严 格的、精心的选择。
(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将课程内 容看作是学习活动,认为“课程的最 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通,学科 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而 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博比特、 查特斯(W. W. Charters)和塔巴(H. Taba)等人,认为课程应该对当代社 会的需要作出反应。
其代表夸美纽斯。夸美纽斯从其“把 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论 出发,提出百科全书式课程的观点。 这种把重点放在教材上的课程内容优 点: ⑴考虑到各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 统性。 ⑵在教材取向下,教师与学生有明确 教育学的内容,容易把握和评价,从 而使课程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这种取向在教学实践中最盛行。 缺点: ⑴对学科系统性的强调以导致对 新知识的排斥和对学生要求的忽 视。⑵把课程内容定义为教材, 就会顺理成章的把课程内容看作 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这意味 着学科专家最清楚教师应该教些 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
施良方教授在《课程理论》中以综合“教 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三种取 向的课程内容观为基础,提出了选择课程内 容的三项准则: (一)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 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 需要。
因此,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使 学生成为社会中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包 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 能 力 。
⑴强调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也是要学生接触
一些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同时,把学习的重 点放在让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 ⑵对基础的理解不要过于狭窄。强调个人的 经验,不要以为“以前对我老师有用的,后 来对我有用的知识,就是现在对学生有用的 知识”。一些长期作为课程内容的东西,并 不是有意选择的结果,而是盲目的产物。
从对课程内容的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课 程目标对课程的内容具有方向指导作用。 也就是说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表述, 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 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而课程内容 是课程目标的最直接的体现,是实现课 程目标的手段,直接指向“应该教什么” 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之间的 区别 在课程研究中,课程内容、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隶属不同的研究层面,分别有各自 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但传统上人们比较关注 教材这一具体的课程材料,误以为教材内容 就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师理念上的混 乱导致实践上的盲目,这是教师“教教材” 这一现象的根源所在。为了改变目前这种混 乱的现象,我们就要明了课程内容、教材内 容、教学内容之间的区别:
一、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反映了不同的价值 观念体系,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泰勒着重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这个角度 来思考“学习经验的选择准则”根据这一观 点,他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10条原则: 1. 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目标所 蕴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蕴 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 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 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 生而选择的。课程内容最终是要为 学生掌握的。这样就要求选择课程 内容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需要和 能力,并尽可能与学生的心理特点 相适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 能力选择的课程内容。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 识,有助于学生对学校学习形成良 好的态度。使学生不仅好学而且乐 学。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 1.体现目标与超越目标:课程内容 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所以课程内 容的选择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要 体现课程目标,同时又要超越课程 目标。因为课程目标是要求所有学 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学生潜能 的充分发展还要依靠另外的丰富的 内容,而且课程目标的制定总是以
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这种价 值判断受当时条件的影响,会有一 定局限性。 2.学科知识与经验知识的
课程内容一般指特定课程中学生需要学 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 方法、态度及价值观念等。课程内容往 往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法 定的地位,因而是相对稳定、不能轻易 改变的。课程内容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 经过某一阶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 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领域。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 的问题,而“如何教”的问题则是教材 层面和教学层面。“如何教”不仅包括 “用什么素材教”,也包括“用什么方 去教” 教材内容实际上说的就是“用什么教” 的问题,它包括一切有效的传递、体现 课程内容和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与非文 字材料。教材内容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中 介。
(二)课程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不利于 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 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毕业以后大多数 要直接进入社会就业。所以,课程内容 应考虑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 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
⑴当我们考虑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之 间相互关联时,不仅要注意与现实社 会的相关,而且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 的相关。 ⑵课程内容贴近社会并不意味着“学 了就能在社会上派用场”这是一种很 浮浅的功利主义的倾向。 ⑶对贴近社会生活理解不要过于狭窄。
学习经验取向的优点是: ⑴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认为学 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 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 ⑵强调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教 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 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 义的经验。把课程内容视为学生的学习 经验,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他们认 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
⑴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 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 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因而是 具体的、个别的,并能体现差异。
⑵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 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 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 直接操作的对象。 ⑶课程内容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 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 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 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 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3.使学生具有积极投入的动机; 4.使学生看到自己以往反应方式得不当指出, 以便激励他去尝试新的反应方式; 5.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应该得到某 种指导; 6.学生应该有从事这种活动的足够的和适当 的材料; 7.学生应该有时间学习和实践这种行为,直 到成为他全部技能中的一部分为止;
8.学生应该有机会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 而不只是简单重复; 9.要为每个学生制定超出他原有水平但又能达到的 标准; 10.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学习,即 要让学生掌握判断自己成绩的手段,从而能够知道 自己做得如何。
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 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 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 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渐的成了著 名的活动分析法,活动分析法被 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的课程 编制技术。
这种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取 向优点是:主张学生通过参与 活动习得知识,要求课程与社 会活动密切联系,这样学习才 有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是一种探究式的发现式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