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35fca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2.png)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
2. 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如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种类: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力量: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
3. 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2. 难点:各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观察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地表形态的种类及特征,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力量。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地表形态案例,分析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塑造力量的特点及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与塑造力量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周围地表形态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其塑造力量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种类和塑造力量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地区的地表形态图片和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含各类地表形态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及其塑造过程。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科学研究。
3. 安排学生进行地表形态塑造的课题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3978602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5.png)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作用。同时,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3.教学过程:
a.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b.教师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c.强调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联系与区别;
d.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包括内力作用(如板块构造、火山、地震等)和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作用。
3.教学过程:
a.讲解内力作用的概念、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地形图识别和解读能力。
3.教学过程:
a.布置练习题,明确练习目标;
b.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c.学生互评练习成果,交流解题心得;
d.教师点评,总结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关系。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表形态案例,分析其形成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并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详实,逻辑清晰。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faaa2dd84b73f242326c5fc2.png)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2.理解外力作用的形成及影响。
(综合思维)3.绘制示意图,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影响。
(综合思维)二、教学重难点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师】上面的图片为三种不同的地表形态,现在我们来追根溯源,学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要求】阅读书中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比较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师】相信同学们可以很容易的完成这个表格,下面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你的答案。
生:比较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师】首先我们讲第一个——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根据下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构造运动发生时,可能会导致岩石圈破裂,深处岩浆(位于软流层内)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答:地壳运动。
【讲述】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
【师】下面我们把我们学到的内容进行整合。
1.内力作用的特点比较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①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34980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e.png)
合用学科合用地区高中地理人教版地区合用年级课不时长(分钟)高中一年级2课时知识点教课目的教课要点教课难点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岩石圈物质循环;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5.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怎样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运用表示图,解说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3.说明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过程;4.剖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2.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
1.内外力所塑造的各样地貌;2.岩石圈物质循环;3.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课建议】本节的教课要点是使学生明确地质结构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河流侵害与聚积地貌的形成。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觉困难:1.教课中可联合本章的前言,增补地质作用的观点,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在教课中,教师需要借助必定的教具,(如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或引入有关事例(如大西洋的形成等)。
从地壳运动特色、对地表形态影响和互相关系三方面给学生解说。
3.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不需要把各样地貌向学生作全面系统地介绍,而应注意举例加以剖析,也可让学生发现举出身旁熟习的例子和图片,启迪学生进行察看,思虑,学会剖析常有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由。
4.教师在山地的形成教课中可考虑经过增补表示图说明断层的组合形态,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波及的实例,5.在教课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学生掌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如剖析洪积扇形成时,泥沙的聚积原由,要抓住“地势趋于缓和—河流变得宽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淤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剖析;在叙述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注意掌握主要的过程,凹岸侵害,凸岸聚积—水下聚积体—河流改道或持续向下侵害—河漫滩被荒弃—连结形成河漫滩平原。
【知识导图】教课过程一、导入【教课建议】有关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考题,要着重以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为线索,以环境和发展为核心,突出考察地质结构判断、内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745544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a.png)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的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2)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2.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外力作用的各个环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地表形态塑造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张地表形态变化的照片,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力量在塑造地表形态?2. 讲解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介绍风化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搬运作用:介绍搬运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沉积作用:介绍沉积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固结成岩作用:介绍固结成岩作用的定义、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分析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以实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沉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等。
4. 实践操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模拟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如河流侵蚀、沉积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240979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a.png)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针对两条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即“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这一“内容要求”的全部内容,以及“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这一“内容要求”的部分内容。
地表形态有不同的规模和特征,同时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它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受内力、外力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这是认识地表形态塑造的基础。
因此在落实“内容要求”中“结合实例”来“解释”之前,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这一基本认识,再通过“实例”来进一步说明。
在内力和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例如,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与内力作用联系更为密切,沉积岩的形成则更多与外力作用相关。
因此,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伴随着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教材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个标题,帮助学生宏观把握地表形态的成因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的岩石类型转化。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实例,认识内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实例,认识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运用图像及示意图,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内、外力相关知识解释典型地貌的成因”和“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地壳运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今年暑假,王同学前往新疆塔里木盆地进行沙漠研学之旅,在这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风蚀蘑菇、戈壁、沙丘,研学导师告诉他新疆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如今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的呢?二、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0149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6.png)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一系列的地质过程和力量所驱动的。
本教案将介绍地球上常见的地表形态以及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山脉山脉是地表形态中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
它们通常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包括隆起和抬升。
板块的碰撞和相互推移使岩石层隆起形成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二、河流河流是由地表水体的流动和侵蚀作用形成的。
它们通过冲刷和搬运岩石和沉积物来改变地形。
河流的流速、坡度和附带物的大小都会影响其侵蚀力。
长期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将形成山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三、湖泊湖泊是由各种地质过程形成的。
它们可以是由冰川或火山活动形成的坑洼区域,也可以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地形变动形成的。
湖泊中的水通过降雨、河流供给和地下水补给。
湖泊的深度和水的成分也会导致不同的地表形态。
四、沙漠沙漠是干旱地区的典型地表形态。
它们通常由气候变化和风蚀过程形成。
气候的干燥导致水分蒸发迅速,形成干旱地区。
风将沙粒沉积和搬运,形成沙丘和沙漠。
沙漠地貌特征还包括沙漠盆地和风成砾石。
五、岩石地貌岩石地貌是由不同的岩石类型和地质力量形成的。
不同的岩石对风化、侵蚀和水流等有不同的抵抗能力,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例如,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和火山口,以及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峡谷和洞穴等。
通过以上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地表形态的塑造是由地质过程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这些形成地表的过程和原因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以及与地质过程和力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地表形态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应用。
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及反思
![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2fd7d2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9.png)
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认识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分析地表形态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2.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和外力作用(如风力、水力等)3. 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地壳运动导致的山脉、高原的形成;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水力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形成原因,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难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复杂性和地质作用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和形成原因,讲解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情况。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地表形态和地质作用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适当增加实际案例的数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还可以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表形态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让学生了解GIS在地理研究和地表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b0195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b.png)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特点;(2)运用地理模型,演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分析。
2. 教学难点:(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深度理解;(2)地表形态变化过程的演示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地表形态的特点;2. 模型演示法:运用地理模型,直观展示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4. 案例分析法:选取实际案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2. 地理模型或沙盘;3. 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提问: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2. 新课导入:(1)介绍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阐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示范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际案例。
4.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复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表形态变化;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表形态的分类、特点及内外力作用的影响。
7. 课后反思:(1)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2)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及改进方向;(3)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1051a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1e.png)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
能够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域的地表形态特征。
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地表形态塑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地理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 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质作用:侵蚀、沉积、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等。
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
2. 难点: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质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计算机、GIS软件、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表形态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3. 课堂讲解: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地质作用,如侵蚀、沉积、构造运动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使用GIS软件,对地表形态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展示分析结果。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和实地考察报告的质量,了解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fcaf4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f.png)
高中地理复习-塑造地表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能够分析实际地形图,识别地表形态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运用地形图分析法,提高学生分析地形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地表形态分类及特点的理解;(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2. 知识讲解:(1)教师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方法。
3.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识别与分析练习题;(2)教师批改并进行讲解,指出错误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分析家庭周边的地形图,描述地表形态特征;3. 思考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价学生对地表形态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成因;2.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形模型和地形图,增强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认识;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地形模型;2. 地形图;3. 多媒体课件;4. 实例资料。
八、教学步骤1. 展示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2. 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 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讲解地形图的识别与分析方法;5.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识别与分析练习题;6. 教师批改并进行讲解,指出错误和不足。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 第2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节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高二全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基础 第2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节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高二全册地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49bbb6852458fb760b5690.png)
第一节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1.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3.运用示意图,描述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重难点)一、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2.地质作用⎩⎪⎨⎪⎧表示上升冷却凝固b +c 表示外力作用d 表示变质作用e 表示重熔再生3.循环意义(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1)内力作用都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 )(2)太阳辐射能是所有外力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
( )(3)山地的“身高”降低都是由外力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 )(4)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幔。
( )(5)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提示】(1)× 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三种表现形式,其中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有两种,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其中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3)× 许多山地的高度降低原因有两种,一种原因可能是因地壳下沉运动导致的,另一种原因可能是外力中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4)√岩石圈中物质循环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岩浆,而岩浆主要来自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5)×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估测,黄河每年将16亿吨的泥沙输入下游。
大部分注入渤海,为什么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提示】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力作用泥沙淤积使渤海变浅,而内力作用地壳下沉使渤海变深,正因如此,渤海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归纳总结]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地貌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但是一般体现在一定时期以某种地质作用为主,在判断地表形态(地貌)形成原因的时候,可以采取分步骤判断排除法。
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及反思
![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9586dd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9.png)
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2.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地质构造和地震4. 地形地貌的判断和分析5. 实践任务:观察身边的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外力作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地质构造和地震案例,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3. 实践法:观察身边的地表形态变化,分析外力作用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2. 教学课件: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用、地质构造、地震等图片和案例。
3. 实践工具:观察日记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和风力、水流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质构造和地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
4. 实践任务:布置观察身边的地表形态变化,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总结地表形态变化的规律,反思学习过程。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践成果,绘制地形地貌图,加深对地表形态变化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规律,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4.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身边地表形态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69d52d031126edb6e1a1072.png)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A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2、识别各种外力作用,解释其对地表的塑造方式;3、辨认几种基本地貌类型,说出其成因;4、绘制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解读阁片,绘制示意阁,尝试通过阁来理解地理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对身边各种自然现象观察的习惯,欣赏各种营造力造就的奇特自然现象。
树立对自然的崇敬心理,爱护自然。
教学重点1、闪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形式;2、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方式;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吋【导入新课】[联系实际直接导入]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要进入新的章节,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这里,就岀现了一个新的地理名词“地表形态”那么,什么是地表形态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是不是能看到许多美咖而且壮观的景象,比如说高山,大海,草原,河流、、、、等等。
那么,我们把这些能被我们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就叫做地表形态了,也可以叫做地形或者是地貌。
同学们可以看一下68页,上面有介绍。
那么地表形态是怎样被塑造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又是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节的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新课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I过渡j同学们看标题,这一节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什么?是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到成是什么呢?其实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很多种,比如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就有影响,人类推平山丘,填堆河谷、修造建筑等等,就使得原来的地表形态发生了改变。
但是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自然作用,也叫做地质作用。
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地球上由自然动力引起的使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通称地质作川。
地质作川按其力量来源不同又分为内力作川和外力作川。
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及反思
![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f8f4f3d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8.png)
一、教案主题: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及反思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原理,掌握相关的地质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提升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2. 地表形态的塑造原理3.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实践操作:塑造地表模型5. 教学反思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地表形态的塑造原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难点:地表形态的塑造原理,实践操作中的技巧掌握。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教案、模型材料等。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相应的模型材料。
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地表形态,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的地表形态。
2. 提问:你们知道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吗?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二、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10分钟)1. 通过课件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2. 讲解各类地表形态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三、地表形态的塑造原理(15分钟)1. 讲解地表形态的塑造原理,包括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人类活动中保护地表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五、实践操作:塑造地表模型(15分钟)1. 将学生分组,每组准备相应的模型材料。
2.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塑造出不同的地表形态模型。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讲解模型的特点及塑造原理。
六、教学反思(5分钟)2. 提问:你们在塑造地表模型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3. 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案主题:塑造地表的巧手教案及反思七、教学过程: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地表形态的分类、塑造原理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7ec51a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5.png)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区域认知)解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注重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原理的探究(综合思维)以及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本节重在说明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结合实例”是行为条件,要求教学过程以案例教学为主,行为动词是“解释”,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实地考察、感受地理现象或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科学实验、信息技术模拟演示等方法,提高观察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会在实践中自主解决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
教学时结合实例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与地理现象相联系,来探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教材中这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教学方法借助智慧课堂教学平台,采用创造情境、野外考察、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和图示法等。
学法指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学、分组合作、交流探究、野外观察、类比推理、读图分析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等课时安排1 课时介绍本单元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环节根据刚刚探究的结果,完成任务单上表格:探究活动二:请同学们阅读任务单上的材料,结合书本20-21 页的内容,分析是什么力量让石头从雄伟壮阔的大别山到达广阔的海洋的。
“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ab5bca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1.png)
教学参考2020年第8期•下课堂教学“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教学设计房艺(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山东青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外力作用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2)通过演示实验,理解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一般过程。
(3)通过探究实验,理解风力和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能够描述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
(4)通过合作讨论,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理解风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探究实验,理解流水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生活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自然景观图,体验自然之美。
(2)通过探究实验模拟自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过程,提升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3)通过归纳不同区域主要地貌,增强区域认知。
(4)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典型风力、流水地貌的成因。
教学难点:典型风力、流水地貌的成因。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已经接触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了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五个过程;在本节课第一课时已经了解了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
2.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旅游、观看纪录片等形式,接触过大量典型的地貌景观,对风力、流水作用有基本认识。
3.能力基础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能够借助工具模拟真实环境,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教学创意]利用教师演示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模拟真实地理环境,进行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教学。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感受自然之美师生活动:播放《岩石圈的故事》短片,感受自然之美。
师:《岩石圈的故事》带领大家直观感知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1300多年前大诗人杜甫游历泰山,发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感慨,杜甫以为大自然将所有的神奇秀美集中到了五岳之尊,但他没能走到更广阔的世界感受大自然更多的鬼斧神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分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2.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3.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内外力所塑造的各种地貌;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
向斜底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形式: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教学建议】
可结合本章引言,为学生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到困难:
1.教学中可结合本章的引言,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如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或引入相关案例(如大西洋的形成等)。从地壳运动特点、对地表形态影响和相互关系三方面给学生讲解。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把各种地貌向学生作全面系统地介绍,而应注意举例加以分析,也可让学生发现举出身边熟悉的例子和图片,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主要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构造地 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知识导图】
【教学建议】
有关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考题,要注重以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为线索,以环境和发展为核心,突出考查地质构造判断、内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讲授时要注意结合地质构造和地貌图,熟练掌握地质构造、内外力作用过程与环节。
四川发生地震后,致使河流改到、滑坡、泥石流,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发生变化?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内力作用与地貌:
(1)褶皱山:岩层在挤压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山脉.
(2)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5.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a.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b.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c.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例:挪威峡湾)沉 Nhomakorabea积
作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分类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判断方 法
从形态上
背斜
向斜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褶皱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4.教师在山地的形成教学中可考虑通过补充示意图说明断层的组合形态,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涉及的实例,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如分析洪积扇形成时,泥沙的堆积原因,要抓住“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淤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分析;在讲述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注意把握主要的过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适用学科
高中地理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山地的形成;
4.河流地貌的发育;
5.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运用示意图,解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
侵蚀
侵
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面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