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表形态的塑造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
【教学建议】
可结合本章引言,为学生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适用学科
高中地理
适用年级
高中一年级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山地的形成;
4.河流地貌的发育;
5.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举例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说明地壳运动是如何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2.运用示意图,解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4.教师在山地的形成教学中可考虑通过补充示意图说明断层的组合形态,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中涉及的实例,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地貌形成过程的主线,如分析洪积扇形成时,泥沙的堆积原因,要抓住“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淤积”的因果关系主线进行分析;在讲述河漫滩平原的形成时,注意把握主要的过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判断方 法
从形态上
背斜
向斜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褶皱是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内力作用与地貌:
(1)褶皱山:岩层在挤压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山脉.
(2)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
(3)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
5.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a.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b.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c.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知识导图】
【教学建议】
有关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考题,要注重以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为线索,以环境和发展为核心,突出考查地质构造判断、内外力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讲授时要注意结合地质构造和地貌图,熟练掌握地质构造、内外力作用过程与环节。
四川发生地震后,致使河流改到、滑坡、泥石流,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发生变化?
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会在以下两个方面感到困难:
1.教学中可结合本章的引言,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具,(如模型、多媒体动画等)或引入相关案例(如大西洋的形成等)。从地壳运动特点、对地表形态影响和相互关系三方面给学生讲解。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把各种地貌向学生作全面系统地介绍,而应注意举例加以分析,也可让学生发现举出身边熟悉的例子和图片,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主要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例:挪威峡湾)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面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
3.说明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4.分析地形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2.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3.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内外力所塑造的各种地貌;
2.岩石圈物质循环;
3.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wk.baidu.com】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之间的关系、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河流侵蚀与堆积地貌的形成。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分类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构造地 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底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1.概念: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2.形式: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概念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