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
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炎和牙蚀症等。
(二)流行病学GERD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西方国家GERD患病率为10%~20%[1],国内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有Meta分析显示国内GERD的患病率为12.5%[2],且呈现出南低北高的特点,可能与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虽然目前我国GERD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低,但随着我国生活方式西化、人口的老龄化,GERD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分类根据反流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其中NERD最常见。
EE可以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
目前认为GERD的两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少转化,这两种疾病类型相互关联及进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诱因或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GERD发病和年龄、性别、肥胖、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老年人EE检出率高于青年人[3]。
男性GERD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4]。
肥胖、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因素与GER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体育锻炼和高纤维饮食可能为GERD的保护因素[5,6]。
(二)发病机制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取决于抗反流防线与反流物攻击能力之间的平衡。
反流发生时,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反流物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造成损伤,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可导致胃食管反流事件增多,而食管清除能力下降使反流物接触食管黏膜的时间延长,易导致攻击和损伤。
1.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7,8]:(1)贲门切除术后、食管裂孔疝、腹内压增高(妊娠、肥胖、腹水等)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us sphincter, LES)结构受损。
慢性腹痛诊疗指南2019
诊断标准
• 需注意患者常合并心理疾病,但各类心理疾病缺少一致性表现,无法用于诊断; 患者可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例如食欲下降、腹泻等
评估(体格检查)
• 首先要关注生命体征,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需要紧急处理 • 细致体格检查有助于诊断某些器质性疾病(例如腹壁病变、肠梗阻等),还可
发现消瘦、贫血、黄疸、腹部包块等异常体征 • 仔细的体格检查可反映医生对病情的重视,说明医生认可患者腹痛症状的真实
性,这对密切医患关系,安抚患者情绪是十分重要的
鉴别诊断
• 以下病史特点提示功能性腹痛可能性大
(1)病程较长 (2)腹痛范围弥散,难以准确定位 (3)腹痛与排便、进食、月经等生理活动无关 (4)腹痛频繁发作,导致工作生活受限,但发作间期一切如常 (5)主诉腹痛程度严重,但与客观发现不平行;患者分散注意力时疼痛可减轻, 而在讨论病情或检查过程中可加重
等生理事件的关系 • 应重点了解患者有无报警征象,包括:便血、粪便隐血阳性、贫血、腹部包块、
腹腔积液、发热、体重下降、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等
评估(病史)
• 为避免遗漏重要病史,可按照 P(provocation,诱因)、Q(quality,疼痛性 质)、R(radiation,疼痛放射)、S(severity、疼 痛 严 重 程 度)、T (timing /treatment,疼痛时间/治疗情况)的顺序采集关于腹痛的病史
评估(辅助检查)
• 慢性腹痛的病因以功能性疾病最为常见,在诊断功能性疾病之前,应当设法排 除器质性疾病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一、概述(一)定义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在2~3周内,而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指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二)分类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小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多,进而导致腹泻。
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类型不同可将腹泻分为4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
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
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出发,慢性腹泻也可按临床特点进行分类,即水样泻、脂肪泻和炎症性腹泻。
多数腹泻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三)流行病学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慢性腹泻在临床上很常见,据估计我国3%~5%的人群患过慢性腹泻。
因慢性腹泻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地区对慢性腹泻的定义也不相同,故难以针对慢性腹泻进行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病因慢性腹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见表1。
在慢性腹泻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主要包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和功能性腹泻。
表1 慢性腹泻的病因(二)发病机制正常人每24小时约有9 L水分和电解质进入小肠,其中2 L来自饮食,7 L来自消化道和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小肠可吸收其中90%的水分,仅有1~2 L排至结肠,结肠又可吸收其中90%水分,最终仅有0.1~0.2 L水分随粪便排出。
如胃肠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粪便中水分增加,即可造成腹泻。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一)诊断步骤慢性腹泻的诊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判断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腹泻。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要点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要点慢性腹痛是极为常见的症状,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
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感觉传入单元、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三个环节,其中后两个环节在慢性腹痛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慢性腹痛的处理要点和难点在于鉴别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后者占患者多数。
应重视“报警征象”对器质性疾病的初筛意义。
详细了解病史、查体以及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腹痛病因。
慢性腹痛患者合并心理疾病的比例较高,必要时应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
对于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应根据具体病因给予相应处置。
对于功能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治疗目标不是完全消除腹痛症状,而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教育和引导患者适应疾病。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功能性腹痛患者的生命质量。
一、定义与分类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害有关,或被描述为与那类损害相关”。
该定义强调了当前或既往组织损伤并非产生疼痛的必要条件。
腹痛是指上起横膈,下至骨盆范围内的疼痛不适感,是极其常见的一种症状。
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长短,一般将其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后者要求腹痛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二、病理生理大脑接受来自外周神经的传入信号,并与认知、情感及其他感觉信息相整合,最终形成患者的疼痛感知。
三、临床表现、诊断与转诊(一)临床表现1. 慢性腹部疼痛,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2. 可以合并其他腹部症状,如腹胀、消化不良、腹泻等;也可合并其他部位不适或全身症状,如腰背痛、乏力、头痛、发热、消瘦等。
3. 器质性或功能性慢性腹痛合并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等心理疾患的比例均较高,临床应加以关注。
(二)诊断方法1.病史:病史是诊断及评估慢性腹痛最重要的方法。
2.体格检查:(1)首先要关注生命体征。
(2)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消瘦、贫血、黄疸、腹部包块等异常体征。
2019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
2019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一、定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Hp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特异地定植于胃型上皮(gastric type epithelium),定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生感染。
Hp感染几乎均可引起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在慢性炎症活动的基础上,部分患者还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一系列疾病。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世界范围内Hp感染率超过50%[1]。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以下简称京都共识)报告指出,Hp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几乎所有的Hp感染患者均有慢性活动性胃炎[2]。
Hp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Hp相关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3]。
二、病理生理过程Hp感染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如不治疗,往往造成终生感染,即长期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
慢性活动性胃炎可导致部分患者产生消化不良症状;以胃窦胃炎为主者部分可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在Hp毒力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此基础上,少部分患者发生胃溃疡,极少部分(<1%)患者发生胃癌[4]。
此外,感染者中极少部分患者还会发生胃MALT淋巴瘤。
Hp胃炎的胃内分布部位(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Hp感染后胃酸分泌的变化,胃酸分泌的高低则影响了Hp胃炎的结局。
例如,胃窦感染为主者多数胃酸分泌增加,这些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风险增加(十二指肠溃疡表型胃炎),而胃癌发生风险则降低。
而胃体感染为主者多数胃酸分泌降低,这些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胃癌表型胃炎),而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则降低。
多数轻度全胃炎患者胃酸分泌无明显改变(单纯慢性胃炎表型)。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临床表现: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可导致不同结局,从无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不良(约10%)、消化性溃疡(约10%~15%)直至胃恶性肿瘤(约1%)[3,5],并产生相应临床表现。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1.感觉传入单元: 腹痛的神经传导与调节通路 图表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2.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 虽然慢性腹痛可具有外周疼痛激发因素(例如慢性肠炎、术后肠粘连等), 但多数患者的感觉传入单元无显著异常,在疼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枢调 节单元和动机单元,中枢敏感化是其重要机制。慢性腹痛患者大脑疼痛环 路的皮层调控发生异常,易引起疼痛失调。长期慢性疼痛甚至可伴有大脑 结构改变,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来自IBS。例如,在女性IBS患者中观察到 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的厚度增加,而涉及疼痛处理的岛叶皮层和前扣带回皮 层的厚度变薄;另外,IBS患者的脑灰质体积广泛减小,包括岛叶皮层、 杏仁核、扣带回和脑干区域,可能与幼年期的心理创伤有关[2,4,16,18]。
急性和慢性腹痛的病因构成和诊疗原则差异较大,急性腹痛应首先排除需 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类急腹症,而慢性腹痛的诊治重点在于区分器质性和 功能性疾病,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
一 概述 定义与分类
慢性腹痛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多数慢性腹痛 患者尽管接受了详细的诊断评估,仍然无法找到器质性病因。近年来研究 发现,非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痛大多与脑-肠互动异常有关,例如肠 易激综合征(irra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此外,还有一大类慢性腹痛患者,不 符合按照腹部脏器进行归类的特定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被称为"中枢 介导的腹痛综合征"(centrally mediated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CAPS)。
三、诊断、评估与转诊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对慢性胃炎的病因、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策略的制订、随访等给予了系统、清晰的指导。
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慢性胃炎的诊断流程慢性胃炎患者常无临床症状,有症状也缺乏特异性,因此难以通过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确诊必须依靠胃镜及胃黏膜病理学检查,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需要结合病因和病理。
诊断流程见图1。
慢性胃炎的治疗治疗的目标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组织学、提高生命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一)生活方式干预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慢性胃炎治疗的重要部分,建议患者清淡饮食,避免刺激、粗糙食物,避免过多饮用咖啡、大量饮酒和长期吸烟。
对于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NSAIDs的患者,是否停药应权衡获益和风险,酌情选择。
(二)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
增加黏膜防御能力,促进损伤黏膜愈合是治疗基础。
1. 对因治疗:(1)Hp阳性慢性胃炎:根除Hp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显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发生和发展,甚至有可能部分逆转萎缩。
目前推荐根除治疗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2种抗菌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包括多重耐药率)高,而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仍很低。
我国多数地区为抗菌药物高耐药地区,推荐经验性铋剂四联治疗方案疗程为14 d,除非当地的研究证实10 d治疗有效(根除率>90%)。
(2)伴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治疗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
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10 mg/次、3 次/d),莫沙比利(5 mg/次、3 次/d)等;铝碳酸镁(1 g/次、3~4次/d)可以结合胆汁酸,增强胃黏膜屏障,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胃黏膜损伤。
内科常见病诊疗答案-华医网全科医生培训学习考试题库与答案
内科常见病诊疗基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治与管理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是()A.早期使用足量抗生素B.以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为主,预防并发症C.确定为链球菌感染时,应用广谱抗生素D.发生并发症者,可对症处理E.鼻塞严重时可用1%麻黄碱滴鼻正确答案:B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A.病毒B.细菌C.真菌D.衣原体E.支原体正确答案:A支气管炎的诊治与管理1.以下不是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常见病毒的是()A.流感病毒B.腺病毒C.呼吸道合胞病毒D.副流感病毒E.柯萨奇病毒正确答案:E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早期的症状()A.声音嘶哑B.频繁干咳C.呼吸困难D.咳大量脓痰E.咯血正确答案:D急性支气管炎的诊疗思路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在诊断时要鉴别的疾病,不包括下列哪种疾病A.肺炎B.咳嗽变异型哮喘C.肺心病D.肺癌E.肺结核正确答案:C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祛痰时应用的药物是()A.溴己新B.复方甘草C.氨茶碱D.对乙酰氨基酚E.阿莫西林正确答案:A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体征可以表现为A.肺部听诊干湿性啰音B.紫绀C.双肺叩诊过清音D.呼吸急促,30次/分E.触觉语颤增强正确答案:A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常见病因不包括A.腺病毒B.结核杆菌C.肺炎链球菌D.花粉E.流感病毒正确答案:B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1.肺炎在诊断时要鉴别的疾病,不包括下列哪种疾病A.急性气管,支气管炎B.支气管哮喘C.肺脓肿D.肺癌E.肺结核正确答案:B2.女,25岁,发热,气短10天,伴明显刺激性咳嗽、咽痛、头痛。
白细胞正常。
胸片呈双下肺点片状浸润影。
最有可能的诊断为A.肺炎链球菌肺炎B.葡萄球菌肺炎C.肺结核D.肺孢子菌肺炎E.肺炎支原体肺炎正确答案:E张女士的烦恼,发热伴寒战2天一、单选题1.男性,24岁,淋雨后咳嗽、咳痰伴发热2天。
查体:T38.5℃,P90次/分,R22次/分,BP125/80mmHg,神志清楚,右肺触觉语颤增强,右侧肩胛间区可闻及湿性罗音。
(完整版)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一 概述 定义与分类
腹痛(abdominal pain)是指上起横膈,下至骨盆范围内的疼痛不适感, 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根据发病缓急和病程长短,一般将其分为急性腹 痛(acute abdominalpain)和慢性腹痛(chronic abdominal pain)。
急性和慢性腹痛没有截然的时间分界线,但在临床实践中,一般将疼痛持 续时间超过6个月的患者视为慢性腹痛。
急性和慢性腹痛的病因构成和诊疗原则差异较大,急性腹痛应首先排除需 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各类急腹症,而慢性腹痛的诊治重点在于区分器质性和 功能性疾病,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
一 概述 定义与分类
慢性腹痛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多数慢性腹痛 患者尽管接受了详细的诊断评估,仍然无法找到器质性病因。近年来研究 发现,非器质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腹痛大多与脑-肠互动异常有关,例如肠 易激综合征(irra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 FD);此外,还有一大类慢性腹痛患者,不 符合按照腹部脏器进行归类的特定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被称为"中枢 介导的腹痛综合征"(centrally mediated abdominal pain syndrome, CAPS)。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 (2019年)
胃肠外科 陈建峰 主任医师
2019-07-15
一、概述
(一)定义与分类 (二)流行病学
一 概述 定义与分类
英语"疼痛"(pai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oena",原意是"刑罚"。 刑罚通常都伴随一定程度的痛苦体验,故以喻痛觉。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实际 或潜在的组织损害有关,或被描述为与那类损害相关"。 该定义强调了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其发生机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当前 或既往组织损伤并非产生疼痛的必要条件。。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定义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本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使黏膜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该病易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二)流行病学慢性胃炎是基层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临床表现,因此在自然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难以获得。
慢性胃炎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流行病学重叠[1],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
(三)分类慢性胃炎的分类尚未统一。
国际疾病分类-11(ICD-11)强调了胃炎的病因学分类,但由于慢性胃炎的主要潜在风险是癌变,而发生胃癌的风险因胃黏膜萎缩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不同而异,因此对于胃炎的组织学分类及内镜下分类仍是必要的。
1.基于病因分类: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可将慢性胃炎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
病因分类有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3,4]。
2.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分类: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
3.基于胃炎分布分类: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胃体为主胃炎尤其伴有胃黏膜萎缩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胃窦为主者胃酸分泌增多,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增加。
4.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包括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诱因或危险因素1.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Hp感染者几乎都存在胃黏膜活动性炎症,长期感染可致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甚至异型增生、胃癌。
2.饮食和环境因素: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可致胃黏膜损伤。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病因、诱因或危险因素 • 1.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 • 2.饮食和环境因素: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 • 3.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多见,我国少有报道。 • 4.其他因素:胆汁反流、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等药物、酒
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
• 3.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慢性胃炎的诊断至关重要,应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进行 活检。
• 临床实践时可取2~3块,分别在胃窦、胃角和胃体部位活检。病理切片的观察内 容有5种组织学变化和4个分级,5种组织学变化即Hp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淋 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固有 腺体减少)及肠化,4个分级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0、+、++、+++)。 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癌、肝胆胰腺疾病等鉴别。包括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排查器质性、 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初步筛查方法包括外周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ESR、CRP、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癌 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以及腹部超声、胃肠镜检查等。
随访评估
三、诊断、病情评估与转诊
• 2.内镜检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最主要方法,对评估慢性胃 炎的严重程度及排除其他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粗糙或出血点,可有水肿、充血、渗 出等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鞭变平、 血管透见、伴有颗粒或结节状。放大内镜结合色素染色、电子染色能清楚地显 示胃黏膜微小结构,可指导活检部位,对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早期发现上 皮内瘤变和肠化具有参考价值。放大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特征性改变, 表现为胃小凹增宽、分布稀疏等。
慢性复发性腹痛的诊断与治疗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价
01
效果评价
02
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
03
评估并发症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04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处理流程和方法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和实施效果评估
设计内容
01
制定针对慢性复发性腹痛患者的教育计划,包括腹痛原因、治
疗方法、预防措施、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
实施方式
02
通过讲座、手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患者教育,确保患者能
够充分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效果评估
03
定期对患者进行知识测试,评估患者对腹痛的认知程度,及时
调整教育计划。
心理支持体系建设及作用发挥
心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为后续治 疗提供依据。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B超、CT或 MRI等,以了解腹部脏器 情况
诊断性腹腔穿刺及活检技术
在特定情况下,如怀 疑腹腔内出血或感染 等,可进行诊断性腹 腔穿刺
如有必要,可进行活 检技术,如腹腔镜检 查等,以获取更准确 的诊断
通过穿刺抽取腹腔内 液体进行分析,以明 确病因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慢性复发性腹痛应采取综合性 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非药 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调整
解痉止痛药
对于腹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可 给予解痉止痛药,如阿托品、
(完整版)慢性腹痛诊断流程
(完整版)慢性腹痛诊断流程慢性腹痛诊断流程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慢性腹痛的诊断流程。
慢性腹痛是指持续存在的超过三个月的腹痛症状。
诊断流程的目的是找出腹痛的原因,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诊断流程1. 病史采集首先,医生将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包括腹痛的性质、时间、频率、疼痛部位等信息。
此外,医生还会询问有无其他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2. 体格检查医生将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听诊等。
这有助于检查腹部是否有明显疼痛或异常感受。
3. 诊断试验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诊断试验,以帮助确定病因。
3.1 血液检查常见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炎症标志物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有关慢性炎症、感染、器官功能等的信息。
3.2 影像学检查医生可能会要求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扫描、MRI 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内脏器官的结构,并检测有无异常情况。
3.3 其他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还会要求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胃镜检查、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等,以更全面地评估腹部情况。
4. 诊断结果医生将根据以上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诊断试验的结果,对患者的病因进行诊断。
常见的慢性腹痛的病因包括消化道溃疡、胆囊疾病、肠道疾病等。
5.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医生将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总结慢性腹痛的诊断流程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试验和治疗方案制定等步骤。
通过综合分析,医生可以找出腹痛的病因,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02
基层医疗机构在慢性腹痛诊疗 中作用
基层医疗机构优势与不足
优势
接近患者:基层医疗机构通常位于社区,方便患者就近就医,减少就医成本。
熟悉患者情况:基层医生长期接触患者,对患者病情、家庭状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心理调适辅导
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供心理 支持和辅导,增强患者自我调适能力。
家属参与在随访管理中作用
1 2 3
家属沟通与协作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随访管理,与医护人员 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患者病情变化。
家属技能培训
向家属传授基本的护理技能和应急处理措施,如 疼痛缓解方法、饮食调整建议等,提高家属照护 能力。
发病机制
慢性腹痛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 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胰腺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神经 系统疾病等多种因素。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慢性腹痛的发病率较高, 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 以中老年人更为常见。
性别差异
女性慢性腹痛的发病率略 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生 殖系统和激素水平的差异 有关。
家属心理支持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 导,帮助家属应对照护过程中的压力和挑战。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指南解读核心内容回顾
慢性腹痛的定义与分类
详细阐述了慢性腹痛的概念,以及根据病因、疼痛性质等 进行的分类,有助于基层医生对慢性腹痛的全面理解。
诊疗流程与规范
重点介绍了慢性腹痛的诊疗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 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环节,强调了规范操作的 重要性。
【2019年整理】腹痛诊治思路.docx
解痉止痛:阿托品、654-2、度冷丁、吗啡等一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处理抗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外科手术:有手术指征者有休克者,纠正休克病史特点:年龄与性别、过去病史、起病情况急腹痛特点:腹痛部位、性质、程度、腹痛放射性伴随症状:呼吸、消化、心血管、全身等腹问痛诊、体查既往心绞痛病史;上腹痛;伴胸闷气短心悸;左肩臂放射痛或伴呕吐、休克;心酶谱( CPK-MB ↑↑)、肌红肌钙蛋白( +)、心电图〔相邻 2 个导联以上 ST 段抬高>0 .1 mv(胸导)~0 .2mv(肢导)〕既往胆囊炎病史;暴饮暴食、酗酒;左上腹持续痛阵发加剧,左后背痛;伴恶心、呕吐、发热、腹胀;中上腹及左上腹压痛伴肌紧张;血( 6h↑)、尿( 12h ↑)淀粉酶(分别>500u/L 和1000u/L 有诊断意义)、上腹部B 超、 CT 可进一步确诊急性心梗(急水性肿型胰)腺慢性上腹痛病史;慢性、周期性、节律性;或伴呕吐、一般生命体征:呼吸、心率、血压、脉搏、体温呕血、黑便;上腹部及背部局限性压痛;血RT(出腹部主要体征:视、触、叩、听诊;直肠指检血量大则 RBC ↓、 HB ↓)、粪 RT+OB ( +)、钡餐、胃镜可确诊(鉴内肿别科瘤诊除断血 RT 、尿 RT 、粪 RT 、急诊生化、凝血三项、外感病史;上腹部隐痛;伴发热、胸闷呼吸道症状;外压痛不明显;血白细胞增高,胸片异常)心酶谱、肌红肌钙蛋白、血、尿淀粉酶不洁饮食史;上腹部或左下腹疼痛;伴腹痛、腹泻理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及/或左下腹压痛、无肌急卫;大便 RT 异常,血白细胞正常或增高化性检胃查肠炎既往有胃病史;进食刺激性食物、天气寒冷;中上腹透 + 点片、心电图、钡餐、胃镜、腹部腹痉挛性腹痛;可伴恶心呕吐;中上腹压痛,无肌胃B 超、 CT诊断性腹腔穿刺卫痉挛炎消化性溃疡肺炎、胸膜炎暴饮暴食酗酒史;突然中上腹偏左持续剧痛,向腰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腹胀或伴休克症状;中上腹及左上腹压痛、反跳痛,肌卫明显;上腹部B死急超、 CT (有鉴别诊断意义)等。
2019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
2019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炎和牙蚀症等。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通过阐述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流程、病情评估及转诊、疾病管理等方面,旨在让基层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及应用。
1反复发作的症状(1)烧心和反流是GERD最常见的典型症状。
(2)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等为GERD的不典型症状。
(3)GERD可伴随食管外表现,包括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症状和牙蚀症等。
(4)胸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注意需先排除心肺疾病因素后才能行胃食管反流评估。
2食管反流的客观证据若有典型的烧心和反酸症状,可作出GERD的初步诊断;上消化道内镜下若发现有反流性食管炎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病变,本病诊断可成立;若内镜检查阴性,但食管pH监测证实存在食管过度酸反流,则可建立NERD的诊断。
对拟诊GERD的患者,可考虑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经验性治疗,症状多会在1~2周内得到改善,若给予治疗后症状消失,可确立GERD的诊断。
对于症状不典型,特别是合并食管外症状的患者,常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来作出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是一种简单、易行、可以实现患者自我评估症状的诊断方法,尤其适合在没有内镜检查条件、没有消化专科医生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见表1。
GERD的治疗治疗目标: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生活方式干预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GERD的基础,而且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包括:1.减轻体重:尽量将BMI控制在<25 kg/m2。
2.改变睡眠习惯:抬高床头15°~20°,睡前3 h不再进食。
3.戒烟、限制饮酒。
4. 避免降低LES 压力的食物:浓茶、咖啡、可乐、巧克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慢性腹痛(chronic abdominal pain)是极为常见的症状,代表了一大类病因众多、处理困难的临床症候群。
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感觉传入单元、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三个环节,其中后两个环节在慢性腹痛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慢性腹痛的处理要点和难点在于鉴别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后者占患者多数。
应重视"报警征象"(alarm signs)对器质性疾病的初筛意义。
详细了解病史、查体以及针对性的辅助检查,有助于鉴别腹痛病因。
慢性腹痛患者合并心理疾病的比例较高,必要时应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
对于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应根据具体病因给予相应处置。
对于功能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治疗目标不是完全消除腹痛症状,而是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病情,教育和引导患者适应疾病。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功能性腹痛患者的生命质量。
一、定义与分类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害有关,或被描述为与那类损害相关"。
该定义强调了当前或既往组织损伤并非产生疼痛的必要条件[1]。
腹痛是指上起横膈,下至骨盆范围内的疼痛不适感,是极其常见的一种症状。
根据发病急缓和病程长短,一般将其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后者要求腹痛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慢性腹痛的诊治重点在于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
二、病理生理大脑接受来自外周神经的传入信号,并与认知、情感及其他感觉信息相整合,最终形成患者的疼痛感知。
因此,疼痛实际上包含了相互关联的3个单元:感觉传入单元、中枢调节单元(情感和认知)和动机单元(对疼痛的行为反应)[2,3,4,5]。
感觉传入单元由痛觉受体、疼痛传导神经和腹痛神经通路所组成。
同时,人体对上传的疼痛信号可进行负性调控,该系统被称为弥散性损伤抑制控制系统(diffuse noxious inhibitory controls, DNIC)(图1)[6]。
部分慢性疼痛患者存在DNIC障碍,对疼痛上行兴奋性传导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疼痛感觉被"放大"[5]。
图1 腹痛的神经传导与调节通路器质性慢性腹痛可具有外周疼痛激发因素,而功能性腹痛的感觉传入单元无显著异常,在疼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枢调节单元和动机单元,中枢敏感化是其重要机制[5,6,7]。
慢性腹痛患者大脑疼痛环路的皮层调控发生异常,易引起疼痛失调。
中枢调节障碍以及脑-肠异常互动是引起功能性腹痛的主要机制。
三、临床表现、诊断与转诊(一)临床表现1.慢性腹部疼痛,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
2.可以合并其他腹部症状,如腹胀、消化不良、腹泻等;也可合并其他部位不适或全身症状,如腰背痛、乏力、头痛、发热、消瘦等。
3.器质性或功能性慢性腹痛合并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等心理疾患的比例均较高,临床应加以关注[8]。
(二)诊断方法慢性腹痛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诊断应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针对性的辅助检查。
医患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适合用于慢性腹痛的诊疗[9]。
1.病史:病史是诊断及评估慢性腹痛最重要的方法。
(1)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腹痛的病程、部位、性质、诱发及缓解因素等,对于慢性腹痛的病因判断极有帮助[10]。
医生必须主动倾听患者叙述,注意共情,避免不恰当地打断患者。
(2)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和个人史等信息不容忽视。
不同人群的腹痛病因有所区别。
例如,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腹痛病因以功能性疾病、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为主。
青壮年则好发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等。
老年人器质性疾病的风险较高,易发生胆石症、消化道肿瘤、缺血性肠病等。
女性患者还应注意妇科疾病。
糖尿病病程长且控制不佳者出现腹痛,可能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致。
长期酗酒易导致慢性胰腺炎,而吸烟是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3)应询问腹痛与进食、排便及月经等生理事件的关系。
例如,与进食相关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典型表现。
餐后痛可见于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缺血性肠病等,而进食后减轻的疼痛多见于十二指肠球溃疡。
排便前下腹痛、便后减轻,常提示为结直肠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
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腹痛要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性交痛、痛经、不孕等均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
下腹痛伴有尿频、尿急则提示间质性膀胱炎。
(4)应重点了解有无报警征象,包括:年龄>40岁、便血、粪便隐血阳性、贫血、腹部包块、腹腔积液、发热、体重下降、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等。
伴有报警征象的患者应警惕器质性疾病[5,6]。
对于年轻、临床表现典型且报警征象阴性的患者,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较高。
对于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腹痛部位对病因有一定的提示作用[11]。
不同部位慢性腹痛的常见器质性病因见表1。
反之,功能性疾病特别是CAPS所致慢性腹痛,疼痛部位常常弥散而不固定。
为避免遗漏重要病史,可按照P(provocation,诱因)、Q(quality,疼痛性质)、R(radiation,疼痛放射)、S(severity、疼痛严重程度)、T(timing/treatment,疼痛时间/治疗情况)的顺序采集关于腹痛的病史。
慢性腹痛的病史要点及相关病因见表2。
2.体格检查:(1)首先要关注生命体征。
例如,体温升高提示腹痛病因可能为感染、自身免疫病或恶性肿瘤;脉搏增快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脓毒症、贫血等;呼吸频率增快须考虑心肺疾病;血压下降应怀疑休克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消瘦、贫血、黄疸、腹部包块等异常体征。
2%~3%的慢性腹痛系腹壁疾病所致,被称为"慢性腹壁痛"(chronic abdominal wall pain)。
Carnett试验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
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平卧,嘱其抬头以收缩腹肌,若原来的压痛部位疼痛加重,则为试验阳性[4,6]。
直肠指诊有助于发现直肠癌、盆腔脓肿等疾病。
疼痛主要位于下腹部的女性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妇科查体。
(3)仔细的体格检查可反映医生对病情的重视,说明医生认可患者腹痛症状的真实性,这对密切医患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少数患者可能因各种原因(例如药物成瘾)而伪造腹痛症状,查体有助于检验患者的主诉与客观体征是否一致。
例如正被"严重腹痛"折磨的患者,可观察其在诊室内活动和上、下检查床的能力。
(4)对于CAPS等难治性腹痛患者,体格检查可能有一些共同特征,可视为诊断线索:①尽管腹痛剧烈,但大多无自主神经激活(如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出汗等)表现。
这些体征大多见于器质性疾病,但也可见于惊恐障碍等心理疾患。
②腹部可能有多处手术瘢痕,提示既往不必要的手术探查或切除史。
③"闭眼征":即腹部触诊时CAPS患者常闭眼躲避,而急腹症患者因惧怕查体加重腹痛而保持睁眼。
④"听诊器征":即用听诊器代替医生的手进行触诊,可减轻患者对疼痛的行为反应,从而可更准确地评估内脏敏感性。
⑤CAPS患者虽然腹痛较重,但变化体位多无困难,而急腹症患者体位改变可加重腹痛[4,6]。
CAPS的这些特点在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12]。
3.辅助检查:慢性腹痛的病因以功能性疾病最为常见,在诊断功能性疾病之前,应当设法排除器质性疾病。
通过何种辅助检查加以排除,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3,4,5,12,13]。
慢性腹痛患者若符合CAPS的诊断标准,报警征象阴性,且没有其他疾病可以解释腹痛症状,临床可选择少数检查作为器质性疾病的初筛,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和隐血、肝肾功、甲状腺功能、ESR或CRP、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125)以及腹盆腔超声等。
必要时,可选择内镜、CT、MRI等进一步检查。
4.医患共同决策:医患共同决策逐渐成为当下主流诊疗模式。
其内涵是医生运用专业知识,与患者充分讨论诊疗选择、获益、风险等各种可能的情况,并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倾向性及处境后,由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作出的、最适合患者个体的健康决策过程[9]。
慢性腹痛的病因评估有一定的复杂性,病程相对漫长,对患者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的要求较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医患共同决策是慢性腹痛最合理的诊疗模式。
(三)诊断标准与诊断流程1.诊断标准:导致慢性腹痛的器质性疾病具有各自的诊断标准。
但在临床上,多数慢性腹痛系功能性疾病所致,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CAPS 等。
其中CAPS腹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反复就诊,生命质量下降,并且严重消耗医疗资源。
CAPS的诊断标准[3,4,5]:患者腹痛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下所有标准:(1)疼痛持续或近乎持续;疼痛与生理行为(进食、排便、月经等)无关,或仅偶尔有关。
(2)疼痛造成日常活动受限(包括工作、社交、娱乐、家庭生活、照顾自己或他人、性生活等)。
(3)疼痛不是伪装的。
(4)疼痛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
另外需要注意CAPS患者常合并心理疾病,但各类心理疾病缺少一致性表现,无法用于诊断;患者可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例如食欲下降、腹泻等。
2.诊断流程:(四)鉴别诊断区分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是处理慢性腹痛的要点和难点。
1.对初诊患者,要特别注意有无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征象。
2.除了报警征象,以下病史特点提示器质性腹痛可能性大:(1)病程较短。
(2)腹痛部位明确且局限。
(3)与胃肠生理活动(进食、排便)相关。
(4)疼痛程度变异较大。
(5)感觉描述(钝痛、绞痛)多于情感描述(无法忍受的、折磨人的)。
(6)人际关系方面无困难[5,6]。
3.以下病史特点提示功能性腹痛可能性大:(1)病程较长。
(2)腹痛范围弥散,难以准确定位。
(3)腹痛与排便、进食、月经等生理活动无关。
(4)腹痛频繁发作,导致工作生活受限,但发作间期一切如常。
(5)主诉腹痛程度严重,但与客观发现不平行;患者分散注意力时疼痛可减轻,而在讨论病情或检查过程中可加重。
(6)患者用情绪化的语言来形容疼痛症状,如"痛到我都不想活了"。
(7)常合并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但患者不认可有心理因素参与腹痛,更愿意强调自己症状的真实性(如"我真的很痛")。
(8)频繁就诊,主动要求各种检查(甚至剖腹探查)以完全明确腹痛病因(如"都痛到这个程度了,一定是有什么严重问题")。
(9)期待医生能够完全消除腹痛症状,却疏于自我管理来适应慢性病(如"医生你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我的腹痛,我不能再这样痛下去了")[5,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