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证治经验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患者张某,男性,45岁,主诉左手掌心多汗久治不愈。
患者一年前开始出现左手掌心多汗的症状,每天不分昼夜地不停地出汗,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之前曾到医院就诊,
在中医、西医的治疗下效果不佳。
中医体质辨别:患者属于阳虚体质,面色苍白,精神疲乏,语音低弱;舌质淡红,苔
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分析:患者的多汗是由于阳虚导致的,阳虚使得气血无法充足运行,阳气不
足无法温煦皮肤,导致掌心多汗。
中医治疗方案:调补阳气,温经止汗。
处方:参茸丸、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玄参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治疗过程:患者按时服用中药,连续一个月后,掌心多汗明显减少,精神状况也有所
改善。
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的多汗症状完全消失,体力恢复正常。
患者李某,女性,28岁,主诉脚底多汗。
患者长期以来都存在脚底多汗的问题,无论是运动还是平时,脚底总是湿湿的,容易滑脱。
由于脚底多汗,患者也常常患上脚部疾病,如脚癣、脚气等。
中医体质辨别:患者为湿热体质,容易出汗,体质偏重湿气。
中医辨证分析:患者的脚底多汗是由于湿热内盛,气机不利所致,湿热困于肌表,导
致多汗。
患者王某,男性,36岁,主诉腋下多汗症状。
患者从小就存在腋下多汗的问题,即使在冬天也会频繁出汗,穿着衣物后也会很快被汗水浸湿。
患者曾就诊过多家医院,但治疗
效果不明显。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多汗症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表现为身上大量的出汗。
这是因为交感神经的影响,在身上的交感神经支配者全身的出汗系统,一般来说交感神经支配出汗系统是用来调节人的体温。
但当交感系统出现问题就会表现为多汗症,下面是关于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用法: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用法: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用法: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用法: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用法: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用法: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以上就是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虽然多汗症不至于是危害生命的病但是还是需要人们更加的关注。
传统的中医没有副作用,身体是慢慢的调理。
如果你就是患者之一,建议也去找到中医的医生看看具体的情况,药这种东西千万不能盲目的服用。
手脚多汗的辨证论治
手脚多汗的辨证论治手脚多汗的辨证论治20~40岁的人,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他们平时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功能虚弱造成的。
而脾胃有运水化湿的功能,脾虚,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
湿热下趋,从而引起四肢末梢多汗,尤以双脚出汗更为常见,占到70%~80%。
对于这类人群,建议可用苦瓜、薏米、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熬粥服用。
在手脚出汗的同时,还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等情况,属阴虚血热。
对于这样的人,在治疗时需要滋阴养血、凉血祛风,可服用知柏地黄丸、防风通圣丸等进行调节。
若手足心多汗,伴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
若有手足心多汗,伴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肝热湿热服龙胆泻肝丸治疗的,植物神经紊乱者服谷维素片,维生素C和B1,乌洛托品,谷维素,丹栀逍遥丸进行治疗。
“局限性出汗症”的治疗,一般采用维生素B1,谷维素,等.如果汗出很多,可适当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等抗乙酰胆碱药.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胆碱药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
苍术9g,苦参20g,黄柏9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石膏(先煎)20g,川母9g,白芷9g,艾叶9g,甘草6g等中药熬成汁,先用热气熏蒸双脚10分钟左右,待水温合适,再泡洗20分钟左右,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可预防大量出汗。
在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食肥甘厚味、油腻之物。
海鲜、鱼虾、鸡肉、羊肉等尽量不吃,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和酒精的刺激。
建议平时穿透气性较好的宽松鞋袜,有助于汗液的蒸发,避免引起脚气、皮炎等皮肤问题。
偏方:用葛根、明矾各15克。
放入白酒中浸泡7日,过滤取液,浸泡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
2--3次即愈。
艾叶20g,粗盐10g,苦参5g。
1.将艾叶洗净后用凉水泡半小时,将其撕成碎片放在锅中。
2.苦参洗净,切成小片后倒进锅内一起煮沸,沸腾后继续熬10分钟,并在关火前加入粗盐。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第一则:
患者王某,女性,35岁,主诉左腋汗液过多,严重影响生活。
病情持续2年,曾多次使用止汗剂和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体格检查发现左腋有明显多汗症状,皮肤潮红,有轻微溃疡。
舌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诊断为阳虚湿蕴型多汗,治疗原则为温阳化湿、调和气血。
处方:桂枝汤加减
桂枝9g, 白芍9g, 熟地9g, 当归9g, 黄精9g, 石决明9g, 麦冬9g, 杜仲9g, 桃仁9g, 川穹9g
服药方法:煎水服用,一天3次,每次100毫升
治疗过程:患者按时服药,每天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个月后,患者的多汗症状明显减轻,左腋汗液明显减少,溃疡也逐渐愈合。
经过半年的治疗,患者的多汗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患者李某,男性,42岁,主诉全身多汗,尤其是腋下和前胸部位,病情持续3年,伴有疲劳、怕热、口干舌燥等症状。
曾在其他医院经过西医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中医诊断为热湿内蕴型多汗,治疗原则为清热燥湿、滋阴降火。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1、动则汗出患者周某,男,34岁。
2010年9月7日慕名来诊。
现在已进入秋季了,天已凉了,还是动则一身汗,每天要换二三次T恤衫。
别人都说凉,他还要开电扇,一个劲儿喊热。
此人身高1.75m左右,面略黑,声音洪亮,脉弦滑有力,舌红胖大,苔白腻,饮食、二便均正常。
动则出汗如雨一症,吃过屏风散一类中成药无效。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如下:龙胆18g车前子30g(包)木通12g黄芩15g栀子15g当归15g 生地黄25g泽泻45g柴胡12g生甘草10g草果6g(打)苍术12g淡竹叶18g厚朴10g滑石30g(包)5剂。
水煎服,每日3次。
1周后复诊,汗略减。
效不更方,上方合白虎汤,7剂,汗止。
古道瘦马按:这种病临床上很常见,大多数为中青年,除了出汗一症,余无他症。
有的是头汗如蒸气,有的是全身出汗,大多数是动则汗出如雨,有的是吃饭时头汗如雨。
症虽一样,治法用药不同。
此患者年轻体壮,别无他恙。
从舌脉入手,辨证为中焦湿热,逼汗外泄。
治疗此类多汗,我个人习惯是,脉有力的用藿朴夏苓汤、蒿芩清胆汤,无力的用李杲的清暑益气汤。
长夏多湿,每年这个季节都能见到更多的湿阻中焦的患者。
但主诉各异,有头颈汗出的,有头重少食的,有脘闷大便不爽的,有神倦乏力的。
治法上以清、化为主,过于苦寒、过于温燥的药都应谨慎应用,不然容易使湿邪黏着难去。
就我个人来说,难言几剂必愈,如果侥幸药证无违的话,5剂当见显效。
有人认为,应该用桂枝汤。
我认为,临床上汗出一证表现比较多,且复杂,有虚有实,虚实夹杂;有阳明热盛汗出,有痰郁化火汗出,有阴虚汗出,有阳虚汗出,有血虚兼瘀汗出等,非简单的是自汗阳虚、盗汗阴虚及表虚桂枝证。
故今再列2例虚汗淋漓的病案以证之。
2.气虚自汗患者王某,男,62岁。
2009年9月2日初诊。
最近晨练完仍然是一身大汗,几乎都不敢活动,过去从来没有这现象,要求中医予以治疗。
此人自汗,舌淡苔白薄,脉浮大中空,有点疲惫,余无他证。
多汗症----沈绍功
多汗症----沈绍功二十六汗证汗证巧治有5则:1.分辨表里-表证见汗,调和营卫,桂枝汤最宜;里证见汗,区分虚实。
虚证治气用玉屏风散,治阴知柏地黄汤。
实证清热白虎汤,化湿茵陈五苓散散。
2.慎用透敛-透者宣肺开窍要慎用,对止汗不利,如菖蒲、郁金、桔梗、川芎、蝉衣之类。
敛汗药如浮小麦、麻黄根、生龙牡,常被视作止汗主药,如见实热或实热汗证,反而留邪,汗出更甚。
也应慎用。
3.注重养心-虚者宁心选用当归、琥珀、柏子仁、云苓、五味子、炒枣仁。
实者清心选用竹叶、黄连、连翘、知母、炙远志、车前草、丹参。
4.调理气阴-常投生脉散收功或加山药、黄精、花粉、芦根、石斛、云苓、乌梅、麦冬。
5.救治脱汗-脱汗危象,急宜回阳救逆,重投参附汤并有4佐:一是重量生芪(90g以上)固表;二是麦冬、五味子、白芍、乌梅敛阴;三是浮小麦、生龙牡敛汗;四是灸神阙、关元固脱。
汗证,也很多见,不仅是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亏也能出汗,有5个方法来治疗。
1.要分辨表里-有表证汗证,有里证汗证,不一样。
我讲了外感病和内伤病怎么分还得看舌苔,外感分风寒、风热;内伤分虚证、实证。
外感用桂枝汤;内伤用玉屏风散。
不一定一个方,还有知柏地黄汤,还有白虎汤,还有茵陈五苓散,都可以治内伤的里证的汗证。
再辩证。
2.要慎用透和敛-透者宣肺开窍要慎用,不能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很多人就用石菖蒲、郁金,对大脑皮层功能调节,唯独出汗的时候你别用,用了石菖蒲、郁金影响止汗。
上面的药,五倍子、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都不用,用了以后反而止不住汗。
要用浮小麦和生龙牡,它能敛汗但不固汗,都可用30g。
3.要注重养心-因为汗是心之液,出汗和心有关。
分虚实:虚的宁心;实的清心。
4.要想到调理气阴-最好的气阴药就是生脉散,当然还可以用山药、黄精、芦根。
5.最后一个脱汗很严重,要回阳救逆。
脱汗用什么呢?就冷汗,汗出如珠,就要亡阳了,赶紧用参附汤,这个参附汤注意呀,这人参用10g不起作用,用50g也不起作用,这人参用量至少要多少?至少100-200g,包括你用独参汤,不到这个量作用很小,要重用独参汤,浓煎,昏迷的病人鼻饲或者肛管给药,清醒的就口服。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多汗症最好的治疗方法
多汗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多汗症,也称为过度出汗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患者在正常情况下会出现过多的汗液分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汗症不仅会导致患者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还容易引发其他皮肤疾病,如湿疹、疖肿等。
因此,寻找最好的治疗方法对于多汗症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治疗多汗症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并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个患者。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多汗症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
首先,局部治疗是治疗多汗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局部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止汗剂、局部注射肉毒杆菌素和离子导入等。
止汗剂是一种能够减少汗腺分泌的药物,患者可以在局部涂抹止汗剂来减少多汗症症状。
局部注射肉毒杆菌素则是通过注射肉毒杆菌素到局部汗腺,从而抑制汗腺的分泌,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效果。
离子导入则是利用微电流将药物导入皮肤深层,从而达到减少汗腺分泌的目的。
其次,口服药物也是治疗多汗症的方法之一。
口服药物主要包括抗胆碱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
抗胆碱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冲动传导,减少汗腺分泌,从而减轻多汗症症状。
β受体阻滞剂则是通过阻断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从而减少汗腺分泌,达到减轻多汗症症状的效果。
最后,手术治疗是治疗多汗症的最后手段。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微创手术和激光手术。
微创手术是通过切除或破坏局部汗腺,从而减少汗液分泌,达到治疗多汗症的目的。
激光手术则是利用激光破坏汗腺,达到减少汗液分泌的效果。
总的来说,治疗多汗症的方法有很多种,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多汗症,重拾自信,重获健康。
【偏方】多汗症效验良方
【偏方】多汗症效验良方多汗症,是最常见的多发病,男女老少,均可发生,是以汗出量多而异常为主的病症。
其人在正常的环境中不劳动、不运动、天不炎热、不吃饭、不服发汗药,或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者为多汗症。
汗证的命名较多,《内经》中有多汗”、“漏汗”、“灌汗”、“寝汗”等等自汗、盗汗的命名。
后世医家在临床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
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均由阴阳失调,五脏虚亏,七情失和,六淫所浸,表里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证。
方一止汗合剂【主治】:多汗症,症见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气阴两虚型伴神疲乏力,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方药】:党参30g,炙黄芪30g,女贞子30g,生地黄15g,麻黄根10g,煅牡蛎30g,浮小麦30g,白芍10g,炙甘草6g,大枣10g。
加减】:阴虚甚者用太子参30g易党参,加麦冬10g,玄参10g;术后气虚明显、大量出汗者加大党参、黄芪用量达50~60g,或太子参、党参同用,以加强补气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 3~7d为1个疗程。
【编按】:应用本方治疗多汗症72例,治愈68例,好转4例,未愈0例,总有效率达100%。
方二玉屏风散合生脉散【主治】:糖尿病导致的多汗症【方药】:生黄芪30g,生白术10g,防风6g,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浮小麦30g,乌梅15g,煅牡蛎30g,山萸肉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ml,早晚分2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
【编按】: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糖尿病多汗症属于中医“汗症”、“自汗”、“盗汗范畴。
中医学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内盛,燥热之邪最易耗气伤阴,日久耗损气阴两伤,气虚多自汗,阴虚多盗汗,营卫不和,每每汗出不止,因此临床治疗着重益气”白术'太子参益气健脾、补气固表,防风助黄芪走麦乌梅煅牡蛎固涩收敛止汗,两方合用,契合消渴病之病机本质,故能取得显著疗效。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盗汗、手汗以及汗证是指人体出汗量异常增多或出汗部位不正常的症状。
中医认为,盗汗、手汗、汗证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异常、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调理1.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中治疗盗汗、手汗的常用方剂。
逍遥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能够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耆、白术等,服用后可以缓解盗汗、手汗的症状。
2.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可用于治疗盗汗、手汗、汗证。
该方剂主要成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等。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盗汗、手汗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黄连石斛汤黄连石斛汤也是中医常用来治疗盗汗、手汗的方剂。
该方剂采用黄连、石斛、白术等中药,具有寒热互夺、益气固表的作用,对于盗汗、手汗的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针灸疗法1.内关穴内关穴是位于手掌中心处的穴位,是治疗手汗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手汗症状。
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电针、手饵针等进行治疗。
2.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气血的穴位。
针灸时可以采用“旋转刺激法”,即在针刺到位后顺、逆时针旋转针头,以激发穴位的效应。
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三、中医调理方法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盗汗、手汗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此外,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止汗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石斛等。
2.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对于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及身体过度疲劳。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盗汗、手汗等症状。
3.心理调节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也是导致盗汗、手汗等症状的一个因素。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手脚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出现频繁或者过量的汗水,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有许多传统中医经方可以帮助缓解手脚出汗的问题。
1.酸枣仁汤:主要成分:酸枣仁、五味子、牡蛎、淡竹叶、茯苓等。
方法:将酸枣仁、五味子、牡蛎、淡竹叶、茯苓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
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颜面潮红;神疲倦怠;失眠、梦多。
2.酸石膏汤:主要成分:酸石膏、玄参、牡蛎、茯苓、五味子等。
方法:将酸石膏、玄参、牡蛎、茯苓、五味子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
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心烦不寐,神倦倦怠等。
3.白术附子细辛汤:主要成分:白术、附子、覆盆子、细辛等。
方法:将白术、附子、覆盆子、细辛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神疲乏力,易患感冒,畏寒,食欲不振等。
4.当归芍药散:主要成分:当归、白芍、山药、枸杞子、细辛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易感冒,头晕目眩,乏力等。
5.川羌活血丸:主要成分: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辣椒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研磨为粉末后,拌入蜂蜜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
适应症:手脚出汗,伴有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发紫,舌淡苔白等。
6.龙胆泻心汤:主要成分:龙胆草、泽泻、赤小豆、苎麻仁、补骨脂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虚热烦渴,舌红少苔为空而干等。
7.小金丸:主要成分:大戟、山栀、白英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
适应症:手脚出汗,伴有体温过高、呕吐泄泻等。
8.百合汤:主要成分:鲜百合、滑石、甘草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烦躁不安,头晕目眩等。
总结:这些中医经方对于缓解手脚出汗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强烈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多汗症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多汗症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汗腺似乎很多,很容易大量排汗,其实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这很可能是多汗症的一种现象,而且多汗症也是对身体健康问题的一种反应,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多汗,可能是一些疾病问题造成,所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如何治疗多汗症。
中医治疗多汗常用食疗验方
中医治疗多汗,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
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证应及时处治。
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
常用的食疗验方有: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黑豆10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适量乌梅、桃干,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出汗过后,特别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被,避免受风着凉。
此外,血液的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偏低也会出现多汗,因此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输液中盐分也不能太少,饮食中应及时多摄入蛋白,如肉、蛋、奶等。
调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温之物多能发汗,不宜多用。
上面就是关于利用,中医的方式治疗多汗症的方法介绍,通过这些方法,那么我们就需要注重了,如果在生活当中,你发现自己也存在多汗症的现象,不妨尝试以上所介绍的这些中医方法,因为这种治疗方法是从内而外的调理身体,可以避免副作用问题的发生。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1、黄芪固卫散【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刘韵远方)【歌诀】刘氏黄芪固卫散,专治自汗与盗汗,龙牡黄芪浮小麦,五味甘草炒黄研。
【组成】生黄芪60克,煅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浮小麦6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上药用砂锅炒微黄,共研极细面。
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服1周即开始见效)。
【功效】益气固卫止汗。
【方解】本方为自拟经验方,具有益气止汗固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功效】,为体虚多汗易感,食欲不振患儿而设。
方用生黄芪、生甘草益气固卫;配以生牡蛎、煅龙骨、浮小麦、五味子收敛止汗。
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固卫止汗之功。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
【加减】如果出现感冒发热者,应暂停服用,待发热消退后再继续使用。
该方药性和平,无副作用,依法服用,对缺钙引起的佝偻病服之更宜。
2、牡蛎散【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齿牡蛎炒。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
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3次,原与小麦同煎服。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或剂量减半,水煎服。
【功效】固表敛汗。
【方解】'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出。
若汗出过多,久而不止,必然耗损心之气阴,以致虚火内扰,则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症丛生。
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
方中牡蛎益阴潜阳、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而止汗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自止'(乔模)。
【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
可用于病后、产后、外科术后、肺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患出现的自汗或盗汗。
【加减】为加强疗效,本方可加煅龙骨、糯稻根、瘪桃干。
若属气虚自汗,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阳虚汗出,加白术、附子以助阳固表;阴虚盗汗,加干地黄、白芍以养阴止汗;血虚多汗,加熟地黄、何首乌以滋养阴血。
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摘要:
1.多汗症状及其原因
2.中药治疗多汗的优势
3.常用的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4.注意事项及建议
正文:
多汗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或者紧张激动的时候,人们容易出现出汗过多的情况。
多汗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如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对于多汗症状,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效果。
中药治疗多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药治疗多汗症状具有整体观念,能够从病因病机上全面调理机体;其次,中药治疗多汗症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根据不同个体的体质、症状进行辨证论治;最后,中药治疗多汗症状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患者在长期服用过程中不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常用的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有以下几种:
1.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阴不足型多汗,常见症状包括盗汗、五心烦热等。
2.桂枝汤:适用于表虚型多汗,常见症状包括自汗、易感风邪等。
3.玉屏风散:适用于气虚型多汗,常见症状包括气短乏力、汗出恶风等。
4.补中益气汤:适用于气虚型多汗,常见症状包括气短乏力、汗出较多等。
在使用中药治疗多汗症状时,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个人体质、症状选择适当的中药方剂,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2.服药期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紧张激动等诱发因素。
3.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4.服药期间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多汗症状,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效果。
专家治疗汗症的一些经验方
专家治疗汗症的一些经验方
*导读:以下是专家治疗汗症的一些经验方。
1.表虚不固。
症状:全身自汗多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出汗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
以下是专家治疗汗症的一些经验方。
1.表虚不固。
症状:全身自汗多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出汗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容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以益气固表为主。
治疗方:玉屏风散加减。
2.营卫不和。
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疗以调和营卫为主。
治疗方:桂枝汤加减。
3.气阴两虚。
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细软。
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
治疗方:生脉散加减。
4.脾胃积热。
症状:自汗盗汗,面黄形瘦,纳呆口臭,腹胀腹痛,大便秘结,或大便臭秽,小便色黄或如米绀泔,时有低热,睡眠不宁,舌苦黄腻,脉滑稍数。
治疗以清热泻脾为主。
治疗方:泻黄敬加减。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第一则:汗证医案患者李某,女,35岁,主诉经常出汗,尤其是局部出汗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经过详细询问和望诊,患者证属“太气汗”证。
治以温经散寒之法,方用桂枝汤合附子粉。
桂枝汤主治表里均实,气机郁塞之证,具有温经解表,宣微阳之功,适用于太阳病初起,少气汗出,胸闷恶风寒中。
而附子粉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均其大寒,温经散气。
服药7剂后,患者的汗症明显好转,且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再次就诊时,汗症已基本消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疗效有了更深的认识。
患者刘某,男,40岁,主诉出汗严重,夜间盗汗,伴有头晕头痛,口干咽燥,脾胃不和。
经过望诊和望闻诊断,患者证属“气阴两虚”证。
治以益气养阴,和中固表之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四君子汤。
六味地黄丸主治阴虚火旺,兼有益气生津之功。
四君子汤则主治卫外不固,中焦不健之虚证,具有健脾益气,固表止汗之效。
附子理中汤主治中寒伤阳之证,能温中理气,温中健脾。
温经汤则主治寒邪伤阳,温中散寒之证,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汗之功。
连服15剂后,患者的头部汗水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再次就诊时,患者感觉脸色有所红润,手脚不再发冷,证实了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疗效。
总结:以上三则医案都是中医辨证施治关于局部汗证的经典案例。
这些医案表明,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方法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它们为中医治疗局部汗证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医生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多汗症(温嘉敏医案)
多汗症(温嘉敏医案)
患者,女性,40岁,于2021年4月7日就诊。
主诉:多汗2年余
简要病史:患者2年余前开始出现多汗,每于夏秋交替时明显,症状尚能忍受,未予重视。
今年3月,患者月经结束后症状明显加重,表现为颈前、枕部、后背出汗,稍事活动或进食后即出现,无盗汗,易疲劳,出汗后有畏风症状,无口干口苦,胃纳一般,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舌红,苔少,有齿痕,舌下络脉发紫。
脉细无力。
辩证:气阴亏虚
治法:补气养阴
太子参15g 炒白术15g 防风10g 麦冬15g
生地黄15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30g
麻黄根10g 山药15g 山茱萸15g 甘草5g
丹参15g 黄芪15g 蒲公英15g 郁金10g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4月16日复诊,诉颈前、枕部出汗明显减轻,尚有后背出汗。
效不更方,稍作调整,继续服用12剂后,已基本无再出汗。
按语:多汗症是皮肤科常见疾患,有局限性皮肤多汗和泛发性皮肤多汗,其病因有功能性多汗和器质性多汗。
其中器质性多汗主要治疗原发病,功能性多汗主要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西医主要常用交感神经切除术、口服抗胆碱药或镇静药等方法。
相对来说,中医具有疗效佳,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
该患者月经结束后症状明显加重,有月经后气血亏虚的诱因,加之易疲劳,出汗后有畏风症状,脉细无力,均提升气虚不固,患者舌头有齿痕,提示脾气不足,舌红、苔少,亦显阴虚有热之象,舌下络脉发紫,提示夹有瘀象。
方中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加入太子参补气,麦冬、山药、生地黄滋阴,龙骨、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山茱萸共奏收敛之功,丹参、郁金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热以防燥热,甘草调和诸药。
医案心得--中医治多汗症
医案心得--中医治多汗症医案心得 --> 中医治多汗症中医治多汗症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就出汗,称为多汗和自汗症。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而致,或素体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
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就出汗,称为多汗和自汗症。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而致,或素体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
同时亦与精神紧张、焦虑、恐怖、愤怒,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甲亢等密切相关。
多为对称性发生于手掌、足底、前额、腋部和外阴等处,尤以手掌、足底为多见。
若情绪激动或紧张时,汗珠可呈点滴状滴流。
中医治疗多汗症有较好疗效,其治则为清热利湿止汗,益气固表止汗。
这里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方药。
1.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黄芪、桂圆肉各60克,鸡血藤18克,桂枝3克,生白芍9克,金樱子24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用。
主要用于阳虚,营卫不固而汗出。
2.绵黄芪60克,陈皮50克。
搓为细末,每次服9克,温开水送服。
黄芪、陈皮有固营卫、益气不滞之功,如加上一味防风,则疗效更好。
3.经霜桑叶100克,研末煮粥食。
4.浮小麦24克,糯稻草30克。
泡作茶饮,随时饮用。
浮小麦、糯稻根有收敛止汗之效,对一般性多汗有效。
5.五倍子30克,首乌、黄柏各18克。
共研细末,用时取米醋5毫升左右,将适量药末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中,外用塑料纸覆盖,胶布固定。
自汗者清晨敷入,晚间取出;盗汗者晚间敷入,翌日清晨取出。
6.石膏、白矾、黄芪、黄芩、黄柏、吴茱萸、五味子各适量。
共研为细末,撒阴部多汗处,每日两次,10日为一个疗程。
一般用药1~2个疗程可见显效。
7.白矾、葛根、生牡蛎各30克。
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约得药液2000毫升,放入盆内,趁热把手或脚浸泡在药液内(以皮肤能耐受为度)。
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
一般连用2~5天可见显效。
通因通用法治疗消渴病多汗证
通因通用法治疗消渴病多汗证
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本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其发病原因与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其中,多汗证是消渴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表现为患者会出现大量的汗水,特别是在晚上睡觉时容易出汗,长期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身体虚弱并进一步加重原发病的症状。
本文将从中药、针灸和食疗三个方面介绍通因通用法治疗消渴病多汗证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
1. 服用黄柏汤:黄柏汤是一种寒性中药,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对于消渴病多汗证患者来说,服用黄柏汤可以有效地降低体内的热度,缓解多汗的症状。
具体制法为:黄柏5克、生地黄10克、茯苓10克、山药10克、泽泻10克、丹参5克。
将以上药材共同煎煮30分钟,每日分3次服用,每次150毫升。
二、针灸治疗
1. 针刺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膝正中窝下4个横指处,是中医学中常用的穴位之一,也被称为“百会穴”。
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缓解多汗的症状。
每日1次,每次15分钟。
三、食疗治疗
1. 食用苦瓜制品:苦瓜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降血糖、祛湿解毒等作用。
对于消渴病多汗证患者来说,食用苦瓜制品可以缓解体内热感,调节体内湿热的平衡,减轻多汗的症状。
总之,消渴病多汗证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所以治疗起来也需要多方面的方法,只有综合运用中药、针灸和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能够缓解患者的多汗症状,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消渴病多汗证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加减 。药用 : 方药 : 革薜 1 , 0g 薏苡仁 2 , Og 黄柏 1 , 泻 0g 泽 i , 0g 通草 1 , Og 龙胆草 l , Og 栀子 1 , Og 黄芩 1 , 0g 柴胡 1 , 0g
固表 止 汗之 功 。 2 湿 热 蕴 阻
过食 辛辣 , 七情所伤 , 胃湿 热 , 脾 蕴蒸 肌肤 , 迫津外 溢。证 候: 皮肤潮湿多汗 , 口淡 乏味而黏 , 四肢 沉重或有关 节疼痛 , 小 便 短少 ; 舌质淡红 , 苔白腻或 黄腻 , 弦滑或沉缓 。治 法 : 脾 脉 健
除湿止汗。
文献标识码 : B
中图分类号 : 7 8 7 R 5.4
药酸苦而 凉 , 阴敛 营 , 益 一治卫 强 , 一治 营弱 , 共调 营卫 ; 茯苓 健脾 渗湿 ; 浮小麦 、 麻黄根 固表止 汗 ; 骨敛汗 ; 龙 鸡血藤行血 活 血; 秦艽祛风湿 , 清湿热 , 通络 ; 草调和诸药 。全 方共奏益 气 甘
剂 , 固疗 效 。 巩
按 : 胃损伤 , 自内生 , 脾 湿 流注下 焦 , 蕴蒸 肌肤 , 迫津外 溢 。
治宜健脾清 热除 湿 , 汗。方 中革薜 利 湿去 浊 ; 泻 利水 消 止 泽
肿, 渗湿泄热 ; 通草 、 滑石 利尿 通淋 , 收湿 敛疮 ; 胆草 、 柏 、 龙 黄 黄芩 、 栀子清热燥 湿 ; 薏苡 仁、 白术健 脾益气 , 湿 ; 渗 当归 滋 阴 养血 以顾 肝体 , 使邪祛 而不 伤正 , 热 内郁 则肝气不 舒 , 湿 甘寒
治 以益气 固表 、 健脾除湿 、 理气活血 、 止汗[ 。 1 ] 1 表虚 不固 禀赋不足 , 阳气虚弱 , 腠理不密 , 卫外不 固 , 汗液 随气而外 泄 。证候 : 畏寒 , 肢冷 , 自汗 ; 舌质淡 , 苔薄 白, 脉沉 细或缓 。治 法: 益气固表止汗 。 病案 : 赵某 , ,7岁 , 20 男 1 于 0 9年 5月 1 3日初诊 。病 史 :
白术 1 , 0g 滑石 1 ( 0g 先煎) 当归 1 , , 0g 浮小 麦 1 , 5g 麻黄根 1 O
g 炙 甘 草 5g 口 服 及 外 洗 。二 诊 : 方 用 7剂 , 出 明 显 减 , , 上 汗
汗多伴肢 冷 2a 。自述素体虚弱 , 畏寒 肢冷 , 论 白天 黑夜 , 无 全 身汗 出湿衣 , 久治不 愈 。刻诊 : 皮肤 潮湿 , 冷 , 肢 面色 咣 白 , 形 体瘦弱 。舌质淡 , 薄 白, 苔 脉沉 缓 。西 医诊 断 : 多汗症 。中 医 诊断: 汗证 。辨证 : 表虚不 固。治法 : 益气 固表止汗 。方 药 : 玉 屏风 散合 桂 枝汤 加 减 。药 用 : 防风 1 , 0 g 炙黄 芪 2 , O g 白术 1 , 0g 白芍 1 , Og 桂枝 5g茯苓 1 , , 0g 浮小麦 1 , 黄根 1 , 5g麻 5g 龙骨 3 ( Og 先煎)鸡 血藤 1 , , 0g 秦艽 1 , 甘草 1 , 0g 炙 0g 大枣 5
病案 : 巴某 , ,1 , 2 0 男 3 岁 于 0 9年 3月 7日初 诊 。病史 : 阴
囊多汗 5a 自述 5年来 阴股部 多汗 , 。 内裤经 常浸湿 , 食辛 辣 加重 , 未经 系统治疗 。刻诊 : 阴囊 、 部潮 湿 , 股 内裤 湿 透 , 口淡 而黏 , 四肢沉重 , 便短少。西医诊断 : 小 多汗症 。中医诊断 : 汗
治宜清脾泄热 , 方用泻黄散加 减。手足多汗 系湿热旁流 , 治宜
渗利 , 能抑肝性条达 ; 柴胡疏肝胆之气 以顾肝用 ; 麻黄根 、 浮小
按: 阳气虚弱 , 由 内生 , 寒 阴中无 阳 , 阴无 所 主 , 外不 则 卫
固, 腠理不密 , 汗随 气泄 。方 中黄芪 “ 入肺 补气 , 表实 卫 , 入 为
麦 固表止汗 ; 炙甘草调和诸药 。头 汗多 , 身热 , 伴 系湿热上 蒸 ,
文章编号 :O 7 3 9 2 1 )2 0 2 2 1 O —24 (0 1 1 一o 3 一O
多汗症是指皮肤 出汗异 常过多 的现 象 , 于 中医汗证 的 属 范畴 , 是机体 的某些 疾病 或其他原 因 引起 身体 大量 出汗 。分 全身性和局 限性两 种 。《 素问 》“ : 阳加 于 阴谓 之汗 。《 岳全 ”景 书》“ :汗发阴而出于 阳, 其根本 则 由阴 中之 营气 , 此 而其 启 闭 则 由阳中之卫气 。《 ”温病 条辨 》 “ 出者 , 阳气 阴精蒸 化而 :汗 合 出者也 , ……盖汗之为 物 , 以阳气 为运用 , 以阴精 为材 料。 多 ” 汗症 的病 因病 机为 阳气 虚弱 , 腠理不 密 , 卫外不 固 , 液外泄 汗 形成 表虚不 固证 ; 胃湿热 , 脾 蕴蒸 肌肤 , 迫津外 泄形成湿 热蕴 阻证 ; 气血运行 不 畅 , 易挟 寒湿 , 阻滞 经脉 形成 气 血瘀 阻 证 。
枚, 口服及足浴 。二诊 : 上方用 7 , 出明显减 少 , 剂 汗 内衣 已不
湿 , 寒 肢 冷 症 状 减 轻 。上 方 又 用 1 剂 病 愈 。 畏 4
少, 二便通调 。上方继续 口服及外 洗 。三诊 : 上方 又用 1 , 4剂 汗止 , 身爽 , 口中不黏 , 二便通畅 。上方去龙胆草 、 柴胡 , 又服 7
3 2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1 年第 3 卷第 1 期 01 2 2
多汗 症 证 治 经 验
周 宝宽
( 宁省沈 阳皇姑 协和 中医 门诊部 , 宁 沈 阳 1 0 3 ) 辽 辽 1 0 6
关键词 : 辨证 论 治 以御外邪 ; 桂枝辛甘而温 , 透营 达表 , 外散 风寒 ; 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