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称谓之基本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人物称谓
人物称谓
(一)人名称谓
1、人名。
古人有名、字、号,当大官的死后有谥号。
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
名和字间一般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亮的意思;也有反义的,如韩愈字退之,退之就和愈相反。
2、一般称谓。
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
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发尊敬。
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
有几项边称的,一般是先烈是先官名,次籍贯,后姓名,如"余在史馆,闻翰林(官名)天台(籍贯)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马副使(官名)鸣录(名)。
"
3、谦称。
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
晚辈自称小子。
(二)年龄称谓
襁褓: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
总角:幼年儿童。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15岁女子。
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50岁。
花甲、平头甲子:60岁。
耆:60岁。
古稀:70岁。
耋:70~80岁。
耄:80~90岁。
期颐:100岁。
(三)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称谓礼仪知识
称谓礼仪知识
称谓礼仪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它体现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礼仪知识:
1.姓名相称:在一般的社交场合,可以用姓名互相称呼,只称呼姓名一般不带姓,但要注意不要以绰号、亲昵的称呼方式称呼他人,也不要使用不礼貌的语言称呼他人。
2.职务相称:在正式的场合,如会议、商务等,可以用职务称呼他人,如“某经理”、“某主任”等。
3.职称相称:对于拥有职称的人,可以用职称称呼他们,如“某教授”、“某博士”等。
4.年龄相称:对于年龄较大的人,可以用“某老”、“某先生”、“某女士”等称呼,但对于年轻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最好不要用这样的称呼。
5.家庭相称:对于家庭成员或者亲密的朋友关系,可以用“某哥”、“某姐”、“某弟”、“某妹”等称呼,但要避免使用过于亲密或不礼貌的语言。
6.客套相称:在客套的场合,可以用一些客套语称呼他人,如“某先生”、“某小姐”等。
总之,称谓礼仪是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文化背景等选择适当的称谓方式,以体现尊重和礼貌。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谓
称谓一、称人(一)称姓名1.称姓:临川王某记。
称名的:长子迈将赴。
称姓名的:庐陵文天祥自叙其诗;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2.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3.称号: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4.称斋号:如称蒲松林为聊斋先生。
5.称谥号: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
(二)称官名爵名1.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2.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3.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4.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5.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三)称籍贯1.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2.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3.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4.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谊)5.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四)称官名籍贯姓、名、字号庐陵萧君圭君玉;余在馆中,闻翰标天台陶先生(五)贱称1.竖子:指的是童仆。
2.小子:对人的蔑称。
3.尔、汝(1)古代尊长对卑幼者以尔汝相称。
引申为轻贱之称。
(2)彼此以尔汝相称,表示亲昵。
二、称年龄(一)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二)孩提:指2——3岁的儿童(三)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四)豆蔻:指女子十三岁(五)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六)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七)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八)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九)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十一)古稀之年:指七十岁(十二)耄耋:[mào dié]之年:指八、九十岁(十三)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一)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二)山陵崩:天子去世;(三)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四)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五)不禄:士之死;(六)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七)没(殁):嫔妃之死;(八)殇:未成年人死亡;(九)殒:泛指死亡;(十)涅槃、圆寂、示寂:僧人之死;(十一)坐化:佛教用语,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文化常识一(称谓)
一、人物称谓(一)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2.称字、号、谥号、斋名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官爵①称官名②称爵名4.称籍贯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②职业+人名③姓+之+人名④封地+人名(二)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②臣子自称:臣③一般人自称:愚、某、鄙人④女子自称:妾2.敬称①称君王:陛下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高祖、太宗③称师长:夫子④称朋友、尊长:公3.上对下或平称:尔4.贱称:竖子5.表特定关系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②加“太”表示长一辈:③加“先”表示已经去世的尊长。
(三)“号”称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①表扬性的②批判性的③表同情的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美,人情美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化常识。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二、知识梳理(一)基本称谓1、称名2、称字(1)字的来历。
(2)字与名间的关系。
3、称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还有谥号(人死后获得的封号)。
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如“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布德执义曰穆”),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如“杀戮无辜曰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
除了皇帝外,谥号大都用两个字。
【室号、斋号】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蒲松龄的书室号为“聊斋”,蒲松龄被称为聊斋先生;梁启超的书室叫“饮冰室”。
5、称绰号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6、称籍贯7、称郡望8、称官名9、称爵名10、称官地(二)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三)古代谦辞【愚】【鄙】【敝】【卑】【窃】【臣】【仆】【敢】【拙】【小】【家】【舍】【老】帝王自称:朕、孤、寡、不谷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等。
(四)古代敬辞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称呼的类型
称呼的类型称呼的类型有以下四种:一、姓名称谓姓名,即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
姓名称谓是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称呼形式。
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全姓名称谓,即直呼其姓和名。
如:“李大伟”、“刘建华”等。
全姓名称谓有一种庄严感、严肃感,一般用于学校、部队或其他等郑重场合。
一般地说,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称呼对方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
名字称谓,即省去姓氏,只呼其名字,如“大伟”、“建华”等,这样称呼显得既礼貌又亲切,运用场合比较广泛。
姓氏加修饰称谓,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饰字。
如“老李”“小刘”“大陈”等,这种称呼亲切、真挚。
一般用于在一起工作、劳动和生活中相互比较熟悉的同志之间。
过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前还很普遍。
这是相沿已久的一种古风。
古时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表示已经成人。
平辈之间用字称呼既尊重又文雅,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对方,一般宜以号相称。
二、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中国古人在亲属称谓上尤为讲究,主要有:对亲属的长辈、平辈决不称呼姓名、字号,而按与自己的关系称呼。
如祖父、父亲、母亲、胞兄、胞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前面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称别人的亲属时,加“令”或“尊”。
如尊翁、令堂、令郎、令爱(令嫒)、令侄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前面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平辈、晚辈亲属,前面加“敝”、“舍”或“小”。
如敝兄、敝弟,或舍弟、舍侄,小儿、小婿等。
对自己亲属谦称,可加"愚"字,如愚伯、愚岳、愚兄、愚甥、愚侄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亲属、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亲属称谓上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书面语言上偶用。
现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亲属称谓时,一般都是称自己与亲属的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如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
有姻缘关系的,在当面称呼时,也有了改变,如岳父--爸,岳母--妈,姻兄--哥,姻妹--妹等。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一、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考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方式。
早在汉初,即有官吏选拔制度。
但真正被称为“科举制”的,要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颁布了《永徽礼》、《律历志》、《大宝律》等法令,明文规定要按科举方式选拔官员。
唐代科举制的大体框架被南宋继承,逐渐发展完善,并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科举制分为三个阶段: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初步选拔有学问的人才,由地方政府主持考试,所以又叫省试。
参加乡试的考生大约是近二十岁的年轻人,只要是男性,且不是刑满之人或负债累累者,都可以参加。
会试,是选拔具体贴近政治和文化的人才。
由朝廷在太学(初称国子监,唐初改为太学)中主持考试,所以又称阁试。
唐代规定,会试考取得一等者称雍元公,在武经殿接受皇帝格致,第二名赐秘书省正字,第三名赐秘书丞正字,第四名赐东阁大学士,这些都是掌握朝廷大权的重要职位。
殿试,是用以确定最终中央官员的选拔方法。
选拔的对象是通过乡试和会试的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完之后按分数高低确定等第徵召为文臣官员。
殿试分一甲、二甲、三甲,而一甲是最高等级。
以科举殿试名列第一的人被称为“状元”,排名第二被称为“榜眼”,排名第三被称为“探花”。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更迭,科举制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二、官职制中国历史上的官职制,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完善当中。
唐代时期官职制度相对完整,十分严格,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时期,官职分为“品”和“阶”,品表示官职的等级高低,阶表示进入这个品级所需的特定工夫。
品的分法是九品官员,而阶的分法则由一到九共九阶。
按照规定,学士选任为员外郎后,必须为郎中工作至少两年,期满后才能被提升为太子右丞。
唐代官职制度的最高峰是三省六部,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和官县部。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姓名和称谓(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丘迟顿首。
(《与陈伯之书》)(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馅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出于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左忠毅公逸事》)(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
(《梅花岭记》)(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统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久,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
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3)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营中之事。
(《出师表》)(4)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孔雀东南飞》)2.敬称(1)称君王。
例如: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出师表》)再拜献大王足下。
(《鸿门宴》)(2)称庙号。
例如: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
(《海瑞传》)(3)称师。
例如:夫子哂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师说》)(4)称朋友、尊长。
例如: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初中必背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初中必背文化常识目录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2、科举前选拔官员3.科举制名称4、古代学校5、古代学官二、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2、古代礼仪3、古代位次4、古代讳称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2、兼称几项3、古代谦称4、古代敬称5、古代贱称6、特殊称谓四、古代职官1、古代官职概述2、常见的官职爵位名3、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五、天文历法1、天文名词解释2、历法名词解释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4、古代计时单位六、古代地理1、地区名2、政区名3、山川关隘名4、地名古称别称七、武器刑罚1、古代武器2、古代酷刑八、饮食器用1、饮食习俗2、古代饮食3、古代食器4、古代炊具5、古代酒器6、古代家具7、古代车马九、典籍辞书1、诗文典籍2、诗文集命名方式3、史书编写方式4、目录丛书5、字典辞典十、音乐文娱1、音乐名称2、文体娱乐十一、计量商贸1、度量衡名称2、商业贸易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3.通过思考和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4.培养和谐美和人情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古文阅读紧密联系的文化常识。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古代,称呼一个人有很多讲究,一不留意就可能犯错。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古人都有哪些主要称谓。
二、知识梳理:一)基本称谓1.称名2.称字字的来历字与名的关系3.称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获得的封号。
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
除了皇帝外,谥号大都用两个字。
室号、斋号:古代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XXX的书室号为“聊斋”,XXX被称为聊斋先生。
5.称绰号:这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6.称籍贯7.称郡望8.称官名9.称爵名10.称官地二)兼称几项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三)古代谦辞1.愚、鄙、敝、卑、窃、臣、仆、敢、拙、小、家、舍、老帝王自称:朕、孤、寡、不谷古代官吏的自谦:下官、末官、小吏等。
四)古代敬辞1.对帝王的敬称有、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7.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9.XXX的敬称是卿或XXX。
1.明代的XXX,XXX,出自《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XXX”一句。
2.清代的宋端己,字耻夫,出自XXX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端居XXX”一句。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l、谦称、敬称、贱称(1) 谦称①王侯自称【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后用作皇帝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寡人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赤壁之战》)【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予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不毂(gǔ)、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译为“我”。
例如:齐侯日:“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毂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②臣子自称【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触龙说赵太后》)③一般人自称【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不肖】即“不才”、“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不佞(nìng)】同“不才”。
例如:不佞寝疾,不能趋走。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2:姓名称谓、古代官职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在古代,人们使用不同的称谓来称呼别人,这些称谓包括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绰号、称谥号、称小名、称庙号、称尊号、称年号、称斋名和称籍贯等。
直称姓名通常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自称姓名或名,例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XXX自序其诗”。
第二种是用于介绍或作传,例如“左将军XXX之妻也”,“XXX与友期行”。
第三种是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XXXXXX 于前,XXX献谄于后”。
称字是古人在成年(男20岁、女15岁)时取的名字,与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例如,XXX被称为XXX,XXX被称为XXX。
称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例如,陶潜号五柳先生,XXX号XXX居士,XXX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XXX号玉溪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是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例如XXX外号“XXX”,XXX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是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
例如,XXX被称为XXX征士,XXX被称为XXX。
称小名是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例如,XXX被称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例如宋朝XXX称太祖,其后的XXX称XXX。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按照典制,只有XXX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XXX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献上尊号曰“XX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称谓之基本称谓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
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 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
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
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
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
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