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
鲁迅小说中旧知识分子三类人物形象今探
![鲁迅小说中旧知识分子三类人物形象今探](https://img.taocdn.com/s3/m/1ea8b0c80b4e767f5bcfcec1.png)
鲁迅小说中旧知识分子三类人物形象今探摘要作为新文学伟大艺术家的鲁迅,从来没有离开社会斗争独立地去描写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把他们同时代的社会矛盾、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联系在一起。
如:“狂人”、“陈士成”和“孔乙己”等这些人物正是体现了当时中国大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本文将从这些人的形象的特征以及社会意义进行研讨。
关键词:鲁迅小说,旧知识分子,形象, 社会意义目录前言 (4)一、鲁迅小说中旧知识分子三类人物形象 (4)(一)牺牲者和殉葬者——孔乙己、陈士成等的形象 (4)(二)走狗、帮凶者——鲁四爷、赵太爷等的形象 (7)(三)正义、敏感而孤独的战士——狂人 (10)二、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 (11)结语 (12)参考文献 (13)前言身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与“中国但丁”的鲁迅是新文学伟大艺术家的代表之一。
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极具里程碑的意义。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对知识分子的解剖也是极为深刻的,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又深刻地刻画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小说中,鲁迅则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知识分子的问题,并生动地表现出“五四”前后时代的急剧变化给各类知识分子带来的思想的深刻变化。
他的笔下所塑造的一批灰色、黑色的旧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揭示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这些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展现了他们各种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也不难看出鲁迅深入地剖析旧知识分子灵魂的那种身影。
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旧知识分子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同时,尖锐地指出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毒害着人们的灵魂,制造了许许多多的牺牲品和殉葬品。
鲁迅小说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理性思考。
本文拟从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特征以及社会意义进行研讨。
一、鲁迅小说中旧知识分子三类人物形象(一)牺牲者和殉葬者——孔乙己、陈士成等的形象1.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五四”运动前夕。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b2a4ed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c.png)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无疑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形象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矛盾。
也反映了鲁迅所倡导的精神和理想。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和精神理念两个方面,对鲁迅笔下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其中所蕴含的力量和启示。
一、时代背景鲁迅生于19世纪末,成长于中国晚清末期和民国初年的动荡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观念的束缚,国家内外种种矛盾和困难交织,社会风气沉闷,民不聊生。
这种时代的艰难恶劣,直接影响了鲁迅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孔乙己了。
孔乙己是一个在酒馆内卖艺为生的人,他身穿破衣烂衫,形容枯槁,举止饥饿,倍受白眼。
孔乙己的形象,直观地呈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士的贫苦和被边缘化的现状。
他是鲁迅笔下的一个普通人,但又是最真实的一位。
另一个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更是成为了一种象征,他是被剥削和压迫的民众的鲜活写照。
他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晚清社会普通人的懦弱、软弱和自甘堕落,也暴露了民族精神的扭曲与沦丧。
阿Q的形象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危机,以及民族自卑感的凸显。
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抨击。
二、精神理念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对社会的关注和呈现,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和关怀。
比如《呐喊》中的“药”一诗中的“一粒知识,就能抵抗愚昧”,透露了鲁迅对于知识的推崇和对民众的教育。
又如《孔乙己》中的“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直指文士成堆的酒馆,赤贫铁窗。
这些形象折射出了鲁迅的人道主义立场和思想。
他用笔下的人物形象,呼吁社会应该关注贫富悬殊、知识教育和人性的关怀。
而《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则是对于民族精神的思考和探索。
阿Q在笔下的形象既有荒唐可笑之处,又有深沉哀痛之情。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1d8704fc28ea81c758f57828.png)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王树人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31期摘要: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大多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封建思想对人民的荼毒。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或多或少地都塑造了一些知识分子形象。
关键词:鲁迅现当代文学知识分子一、前言鲁迅对于当时知识分子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全面的。
他并没有把所有的知识分子塑造成同一张嘴脸而是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加上自己的艺术创作形成了几类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这些作品中的知识分子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命轨迹也不同,但结果都殊途同归,生活十分凄苦窘迫。
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就能被划归为同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
他们长期以来一直受着“八股取士”的毒害,认为人生是以考取功名为最高理想,完全是“范进”一类的旧式知识分子。
而这样一类人在鲁迅所处的时代已经渐渐面临淘汰的局面了,背负着这种理念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惨淡收场。
二、鲁迅所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秦初到清末,封建思想中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深深左右了一代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
他们前赴后继地寒窗苦读数十载,就为了能够有朝一日参加殿试,一举夺魁,带着万人觊觎的“状元”之名荣归故里,光宗耀祖。
即使在今天仍然有许多人抱着这样的观点。
封建思想让孔乙己思维僵化,一切行为都有了纲式标准。
而封建制度使得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是重重地推了孔乙己一把,加速了他的灭亡。
在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人们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凡是没能中举的文人都是无用之人。
所以“短衣帮”虽然受着孔乙己心中的轻视,但他们对于孔乙己的轻蔑却是一览无遗的。
(二)具有革命意识的知识分子形象。
如涓生、子君这般出生于反帝、反封建大潮中,并且接受着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对于未来总是怀抱着美好的愿景。
他们热爱生活,充满朝气,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68dbe92951e79b8969022658.png)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先生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他们的命运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
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这个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也受到了黑暗社会的摧残和迫害。
这些形象憎恶黑暗的社会,他们有极强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知识分子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而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总要造就和网罗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剥削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上追逐功名富贵的道路,充当他们统治人民的鹰犬。
但是,大多数考不中的人们,却被他们造就成一无所有的废料,如果出身贫穷或家境破落,那就要潦倒终身,落魄而死。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在后一条路走向终点的。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下面具体分析这两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fdcee6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2.png)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五四”前夕至1926年间,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求功名的封建文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文人渣滓,他们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
另外,鲁迅在他的叙事性散文中,同样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成长的轨迹。
关键词:知识分子觉醒深思思想性个性解放反叛鲁迅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最杰出的继承者,也是现代现实主义的创造者。
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文学创作领域中。
在他的笔下一尊尊典型的人物塑像,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殿堂,构成了一道不朽的壮丽景观。
鲁迅的小说中一大重要题材就是知识分子生活。
他的笔下塑造了以下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在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
如孔乙己(《孔乙己》),陈士诚(《白光》)等,这些落后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受到鲁迅的非常关注。
鲁迅在鞭挞他们的灵魂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他们也是受了毒害的被侮辱被损害者,是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他曾热衷科举,一心想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了即将求乞的地步。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
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颓唐不安。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
他以“君子固穷”为戒律,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打折腿的惨境。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537346daef5ef7bb0d3c70.png)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知识分子和农民作为鲁迅作品中的两类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兴"的态度,他的农民题材小说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
鲁迅正是通过这两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一、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
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
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1)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1)](https://img.taocdn.com/s3/m/9965dfb75acfa1c7aa00ccf1.png)
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53ad0f8fdaef5ef7ba0d3c7f.png)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
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
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
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对一个民族的思考价值。
给当代作家以创作的启示,给关注新时代的农民的朋友以启示,给关注社会进程的人们以思考。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目录一、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3 第一类:封建祭品型。
-----------------------------3 第二类:苟延残喘、自暴自弃型。
-------------------3 第三类:爱情悲剧型-------------------------------3 第四类:封建走狗帮凶型 --------------------------4 二、鲁迅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塑造---------------------4 第一类、阿Q形象---------------------------------4 第二类、祥林嫂形象 ------------------------------5 第三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形象 ------------------6三、刻画人物及其语言特点-------------------------6四、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8五、结束语---------------------------------------9 参考文献-----------------------------------------9正文:一、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鲁迅一生著作很多,但从小说而言,不过《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他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
【教育】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
![【教育】论鲁迅小说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31f92c45d1f34693dbef3e03.png)
【关键字】教育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校庆阳分校教学点庆阳电大是否申请学位否班级08秋汉语言文学本科班姓名张丽红学号060512指导教师李德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_08秋__级(春、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分校:庆阳分校工作站:庆阳电大班级代号:1620学生姓名:张丽红学号:060512说明:1.答辩小组应填写评价意见,小组成员均应签名(盖章)。
答辩小组不应少于3人。
2.此表附于封面之后。
3.此表由分校、工作站自行【内容提要】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度。
古今中外的好小说,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
鲁迅的小说就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通过他的笔触,展现给读者的是旧中国农民、知识分子、妇女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疾苦,吟咏出的是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提出改造国民性,改良民主社会的深刻思考。
鲁迅一生著作很多,其中小说只有三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十来篇,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也不及一部中长篇小说的字数,但这仅有的三部小说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鲁迅小说主要塑造了那些典型的人物形象?他是如何成功塑造出众多人物形象呢?本文主要从鲁迅笔下一系列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知识分子、妇女的形象分析入手,针对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一.鲁迅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二.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这是我们新时期的文学爱好者应该探讨研究的问题。
通过研究,借鉴、学习堪称文学艺术的巨匠,思想界的巨人--鲁迅,在小说上的艺术表现手法,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进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农民妇女知识分子艺术手法浅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34d04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6.png)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鲁迅人物形象分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鲁迅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篇1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2c93c8d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f.png)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导语:鲁迅一生大多时间生活在动乱年代,对旧中国的社会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小说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人的景况和社会环境层层紧扣,恰如其分塑造人物形象来针贬时弊,唤醒国民,引起疗救。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从现实中走来,生动跳跃,充满时代特征和社会印痕,能给读者刻骨铭心的印象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时代主题的认识,善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陈士诚的“含着大希望的恐怖的悲声,游丝似的西关门前的黎明中”震荡;魏连殳的突然长嚎“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祥林嫂临死之前“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临死之前却提出有没有地狱的疑问。
这些描写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深处。
尽管鲁迅笔下的人物命运许多都很暗淡,但读者读了并不郁闷颓废,一幅幅真实反映某个时期某些不同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画面凸显出来,作家的文风和气质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表现。
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深刻剖析了一个时代,而在这个封建势力日趋崩溃的时代里,旧的东西在作垂死挣扎,但谁也挡不住滚滚的历史车轮,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虽然民众灾难重重而尚未觉醒,知识分子在追求中充满怀疑与希望,在摆脱“空虚”和“动摇”中改造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对农民寄予殷切的希望。
小说里的农民形象虽然落后仍保持坚韧的性格,深厚的蕴藏着一种终将爆发的革命的潜力,几种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漩涡和时代的风云中淋漓尽致显现出来。
一、旧知识分子鲁迅小说里的知识分子有新旧知识分子之分,“狂人”则在旧知识分子之列。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开始,就跟“我”有关,“我”是小说开头的余,“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简单说明“狂人”不是天外来客,不是神仙鬼怪,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熟人、朋友,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于是“我”便进入了“狂人”的自述。
小说一开始写出“狂人”自己内心的恐惧,逐步引起主题。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773f3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3.png)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各具特色,生动地表达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本文将对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内涵。
一、主人公的形象鲁迅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往往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的人物。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被压迫的小人物,他与社会的矛盾和无奈感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孔乙己坚守自己的尊严,嘴上不屈服于社会,但他的命运却被社会的压力所摧残。
通过孔乙己的形象,鲁迅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体制的不公。
另一个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是“阿Q”。
《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深受社会歧视和挫折打击的人物,他内心充满了自卑和仇恨。
阿Q表现出了一种形式上的反抗,但这种反抗并没有真正改变他的处境,反而使他逐渐堕入更深的绝望之中。
通过塑造阿Q的形象,鲁迅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对弱者的压迫。
二、次要人物的形象除了主人公形象外,鲁迅的小说中还塑造了丰富多样的次要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衬托和烘托主题的作用。
比如,在《故乡》中,作者通过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乡村社会的封建习俗和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困境和苦闷。
其中的“祥子”和“辜负了祥子的女人”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农村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塑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体命运的担忧。
这个形象形象既是个体受压迫的代表,也是对于社会不公的直接抗争者。
这些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整个小说更加鲜活,深入人心。
三、反面人物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谈,鲁迅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孔乙己的对手赵太爷是一个残忍、贪婪且好色的地主,他完全没有任何人性的底线。
鲁迅散文朝花夕拾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分析
![鲁迅散文朝花夕拾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f1ce7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5.png)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分析朝花夕拾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分析《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透过“朝花夕拾”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穿行在“朝花夕拾”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与作者一起再次经历了他少年的欢乐、痛苦以致青年的追求与探索,触摸到了作者笔下个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了作者种种欲罢不能的情感世界。
这一切,源于作者在艺术手法运用上的圆润、娴熟,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1、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
她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曾几次被鲁迅写入作品中。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不但对她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而且通过几件互不关联的事情描绘了她的性格。
因为社会的影响,“长妈妈”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
她身份卑微且举止粗鲁,愚蠢且迷信,有很多繁文缛节,喜欢谈论很多事情,但她诚实朴素,心底善良,真心关心她的孩子。
“长妈妈”知道“我”喜欢《山海经》,不辞辛劳地帮“我”买来了《山海经》。
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她对孩子抱有的朴素善良的爱让鲁迅永世难忘。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底层的劳动人民真挚深切的感情,不仅揭示描述了他们身上无知麻木的一面,也赞扬了他们身上美好单纯的一面。
2、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学习医学时的解剖学教授。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0d9c6a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5e.png)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关键词】知识分子殉葬者卫道士叛逆者觉醒者一、封建制度的殉葬者形象孔乙己、陈士成的悲剧性,就在于他们所追求的出路,和借以走上这条路的手段——科举制度已经失去了可靠的依附。
历史根本不可能再给他们安排什么好的命运。
他们只有潦倒一生,被打断了腿在众人的轰笑声中爬行远逝;或者身神经错乱地淹死在万流湖里。
对这样的悲剧人物,鲁迅先生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了科举制度所依附的封建制度本身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二、封建制度的卫道士的形象与鲁四老爷如出一辙的丁举人,他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丁举人可以打断孔乙己的腿,酒店里掌柜和顾客也很认同:“……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先是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虽然丁举人未说一言一语,一直躲在幕后,而他情感的温度,通过这两句对话,让人体察到的是透体的冰凉。
他的行动意志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蛮横,及其作为鲁镇封建宗法伦理道德“主人”的面目已狰狞地显露在台前,显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就是这样的“品节详明德行坚定”。
由于他们既骂且打,致使祥林嫂、孔乙己精神意志摧折和思想愿望毁灭,集中表现了社会思想环境的险恶及其破坏性力量,它剥夺了人的生存权利,扼杀着人的正常物质欲求和精神欲求。
他们作为知识分子,是十足的封建伦理道德的“宪兵”。
《肥皂》中的四铭。
表面上他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
写什么孝女行,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的伪君子,其灵魂的淫秽无耻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当他听到挑逗女丐的言语后,又情不自禁的讲述了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最后通过他老婆的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将四铭内心的淫秽揭露的淋漓尽致。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老者形象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老者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fe0e4e10975f46527d3e186.png)
生舞 台 上 的呻 吟与 挣扎 ,塑 造 了许 多老 者形 象 。有 慷 慨好 客 的 六一 公
公 , 有 严而 不厉 的寿镜 吾 老先 生 , 有
背 负生 活重 担 、 忧 郁 的 闰土 , 有怒 其 不 争 ,哀其 不 幸 的孔 乙 己……从 这 些 老人 身上 更 清楚 地看 到 一 个 时代
的历 史 ,看 到鲁 迅 先 生对 社 会根 源 的探 索 。
一 .
《 故乡》 中的“ 我” , 是 个 受 过 民
主主 义思 想 洗 礼 的 革命 知 识 分 子 , 虽 然 长年 辗转 异 地谋 生 ,但依 然 萦
绕 着过 去 的时光 。他 和闰土 的友谊 ,
一
淳朴 乡民——六 一公 公
学教 育 住 , o
浅析 鲁迅作 品 中的老者 形象
圄 王 亮
内容 摘 要 : 在 鲁 迅 先 生 的 作 品 中, 有 不 少 是 以老 者 为 题 材 的 。有慷 慨好 客 的 六 一公 公 , 有 严 而 不厉 的寿 镜 吾 老 先生 , 有 背 负 生活 重 担 、 忧郁的闰土 , 有怒其不争 , 哀 其 不 幸 的 孔 乙 己… … 从 这 些 老 人 身 上 更 清 楚 地 看 到 一个 时代的历史 , 看 到 鲁 迅 先 生 对 社 会 根 源 的探 索 。 关键词 : 鲁 迅 老 者 社 会 根 源
请客, 马上 说 “ 这 是 应该 的 ” , 可 以看
出 他并 不 是吝 啬之 人 。后 来 他 又 亲 自送 豆 , 表 现 他 的热情 好客 。“ 我” 夸 了他 一 句 , “ 竟 非 常感 激起 来 ” , 体 现 了他 老 实厚 道 的农 民 本色 。长 年 生 活在 偏僻 海 边小 村 上像 他 一样 的 农民, 十有 八 九都 不识 字 , 不 懂 得那 么 多 的经 史子 集 。小 朋 友们 在 一起 玩 乐 ,虽 然年 纪相 仿 , “ 但论 起 行 辈 至少来 , 却 至少是 叔 子 , 有几 个 还 是 太公, 一村 老 老小 小 , 也 绝没 有 一个 会想出‘ 犯上 ’ 这两 个字 来 ” 。村里 的 农 民们 , 都 是 热 情好 客 , 慷慨友爱 , 家有 客 人 , 都 是大 家 的 , 尤其 是 看 戏 回来 的航程 中偷 罗汉 豆吃 , “ 阿 发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9d3703f90f76c660371a3d.png)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提要】通过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分析,首先谈鲁迅先生“从‘我’做起”的写作特点: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和判断。
鲁迅从“自白”的自我剖析的形式开始,直截了当地切入了当时问题的最根本处,这样的写作也才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的写作。
其次,从压迫者、革命者、帮闲、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旧知识分子、善良人等7个方面举例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鲁迅小说的出发点鲁迅先生一生著作很多,但是具体到小说上的数量却有限,《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小说《故事新编》不过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还不如眼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
说到底,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度。
古今中外的好小说,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
读者可以不注意一部小说的大段描写和议论,却可以印象深刻地记住某一个小说人物的特点。
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可以穿透时空,从很远的地方走到我们面前。
这样的人物,甚至会掩盖小说人物的原型.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因为塑造得生动成功,从而遮蔽了历史上的人物.《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中的一个大门派“讲史”的一类,“讲史”的特点不是凭空去杜撰一个人物,而是拿历史上真有的人来说事。
小说的《三国演义》里,根据作者的谋篇布局的需要和故事叙述的进展,把《三国志》里的人物都加以了发挥,最典型的是奸雄“曹操”.我个人认为,作者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曹操来映衬“忠厚”的刘备。
他们是一矛一盾,谁也离不开谁。
鲁迅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很早就说过:“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b30c8b804d2b160a4ec075.png)
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鲁迅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按照政治经济地位划分阶级等级,也不是通过道德角度将人物分为善恶两种。
依据阶级等级,鲁迅作品中描写的阿Q、“花白胡子”等都属于被压迫阶级。
鲁迅对这些人的情感态度不仅是感慨其命运的不幸,更多的是对这些人的不争感到愤怒,文章主要就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况进行探究分析。
一、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点1.复杂鲁迅作品中的悲剧性更为平常,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是一种人生况味,没有崇高的色彩,在鲁迅的作品中,悲剧是通过沉郁的氛围表现出来的。
鲁迅这种对人生悲剧的感受和特点,使作品的悲剧氛围被渲染的极为浓烈。
鲁迅不仅是有悲剧体验的思想家,也是讽刺者,鲁迅的作品中充满着幽默的气息以及讽刺的意味。
鲁迅小说中的戏剧性表现为单纯的喜剧,如《高老夫子》《风波》等,还有悲剧要素存在于喜剧中,如《孔乙己》《阿Q正传》等。
《高老夫子》等作品是通过比较简单的讽刺语言将人物及其行为表现出来,人物缺少内在精神,因此鲁迅对其是蔑视的,由于人物内外性质不一,凸显讽刺意味。
2.现实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与社会是对立的,他们接受过西方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人格,对当时社会持批判态度,如狂人、吕纬甫等批判传统文化的人。
他们通过人文主义价值观对社会进行评价,对传统的愚昧思想是否定的,由于这类人在当时是少数的,因此在很多正统人眼里,他们就是异类,这些少数反叛者在与社会的抗争中是失败的。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最为深刻的,狂人其实是一种象征意象,展现出当前有先进思维的人与社会的对立。
由于受到“大哥”与“医生”等的压力,狂人从原本的与社会对立,变为发疯前的状态,也候补做官了,这个结局展现出了传统社会力量的强大,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3.批判鲁迅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寄托了叛逆者的思想,也表现出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悲哀。
这种悲观中也有热切的期盼。
鲁迅作品中批判的是都是统治阶级的人,如《风波》中的赵七爷,《狂人日记》中的大哥等,这些是代表当时中国意识形态的。
自-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
![自-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e0c57f2fad6195f302ba6ed.png)
目录摘要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封建科举的毒害,愚昧不悟的旧式文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白光》中的陈士诚ﻩ2二、维护封建制度假道学的旧式文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肥皂》中的四铭................................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高老夫子》中的文化流氓高尔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封建制度下挣扎反抗的旧式文人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注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提纲)摘要(略)关键词(略)一、封建科举的毒害,愚昧不悟的旧式文人(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二)《白光》中的陈士诚二、维护封建制度假道学的旧式文人(一)《肥皂》中的四铭(二)《高老夫子》中的文化流氓高尔础三、封建制度下挣扎反抗的旧式文人(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参考文献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德宏师专中文系许双丽 20110131113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世纪,民族文化的觉醒首先是从“人的觉醒”开始的,即鲁迅所指出的,“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
①他比较关注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②他所写的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尤其以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
朝花夕拾五猖会批注笔记
![朝花夕拾五猖会批注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6c9e45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e.png)
朝花夕拾五猖会批注笔记朝花夕拾五猖会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以小说为载体,通过对旧式文人的嘲讽和对新文化思潮的推崇,呈现了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进步的追求。
本文将从主要角色、主题和故事情节进行批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一、主要角色批注1. 范振宇:范振宇是朝花夕拾五猖会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位坚持追求进步的青年女子。
她批评旧文化的陈腐和封建思想,并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
她的形象塑造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性,展现了鲁迅对新女性的赞赏与呼吁。
2. 范焱:范焱是范振宇的堂兄,同时也是一个文人。
他一直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对新思潮持保守态度。
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鲁迅对旧文化的嘲讽和批评,他的境况寓意着一代文人的困境与封闭。
3. 陆兴东:陆兴东是范焱的朋友,也是一位进步青年。
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并在小说中担任指导者的角色。
他的形象塑造了一代年轻人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解放的渴望,代表了新文化的力量。
二、主题批注1. 对旧文化的嘲讽和批评:整个小说通过范焱的悲剧经历,批判了旧文化对个体的束缚与打压。
范焱所代表的传统文人在面对新思潮时陷入困境,无法解脱封建观念的桎梏。
这一主题表达了鲁迅对旧文化的批评和对个体自由的呼吁。
2. 对新文化的推崇和赞扬:小说刻画了一些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的人物形象,如范振宇和陆兴东,以及他们的追求和奋斗。
他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陈旧和束缚,并通过主动学习和参与新思潮,激发了个性与才华的发展。
这一主题展示了鲁迅对新文化的推崇和对进步的追求。
三、故事情节批注1. 范焱与范振宇的对比:小说中通过范焱和范振宇这对堂兄妹的对比,展现了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与碰撞。
范焱受到旧思想的限制,逐渐走向悲剧结局;而范振宇则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追求自由与进步。
这一情节反映了新旧观念的冲突与对立。
2. 陆兴东的启蒙与指导:陆兴东作为范焱的朋友,起到了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他向范焱展示了新思潮的魅力和意义,激发了范焱对旧文化的怀疑和反思。
鲁迅与赵树理小说中的“旧人”形象对比
![鲁迅与赵树理小说中的“旧人”形象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07a208da7cd184254a35358c.png)
一、两种“旧人”鲁迅是开创一代“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人物,某种意义上,他对国民性的洞察和批判正是在对“旧人”即乡村中蒙昧的农民形象的刻画中得以显现。
不同于其他现代作家,鲁迅手握现代民主科学的灯盏走向了中国社会最晦暗混沌的地带――乡村,去烛照那一代代生生死死的农民,这正是鲁迅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智与情感在特定文学形态、特定文学人物中的反映。
相比鲁迅笔下的其他形象如知识分子,这些愚昧卑怯的“旧人”与倔强高傲的作家之间的对话和对照,碰撞出一种强烈的审美冲击力。
对“旧人”的描写主要见于鲁迅的乡土题材小说,如《阿q正传》《祝福》《故乡》《孔乙己》《药》《风波》《明天》《长明灯》《离婚》等,作品刻画了众多富有生命力和代表性的“旧人”形象,如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七斤、爱姑等。
这里的“旧人”还未具有马克思阶级论层面的意义,鲁迅也从未想到创造与之相对应的理想化的“新人”形象,他只是以一个伟大孤独者那颗悲凉的心,去体察在封建社会中蒙昧麻木的人们。
赵树理是继鲁迅之后,致力描绘乡村最为成功的作家,二人笔下的“旧人”形象也具有某种意味深长的对照关系。
赵树理小说中主要刻画了四类人物,首先是反面人物,多是地主恶霸,凶险狡诈,阻碍或者破坏革命群众的生活;第二类是正面人物,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新人”,他们能够与封建势力作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第三类是中间人物,也即“旧人”,他们思想传统守旧,是乡村社会老一辈人的真实写照;第四类是蜕变人物,主要是思想变质的年青一代。
最值得回味和思考的便是其中的“旧人”形象。
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第一次塑造出一批活灵活现、富有个性特点的农民形象,比如“三仙姑”“二诸葛”“小腿疼”“吃不饱”“小飞蛾”等等。
这些人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及处境和阿q、闰土、祥林嫂、柳妈、九斤老太相差无几,却呈现出全然不同的个性气质和美学特点。
如果说鲁迅描写的是在漫长凝滞的黑暗中昏睡的“旧人”,那么赵树理则表现了他们在曙光乍现之际的生活情状;如果说鲁迅看到的是“旧人”的精神与未来、理想之间深刻的隔离,那么赵树理则表现了新旧思想激荡斗争之时二者渐趋融合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封建科举的毒害,愚昧不悟的旧式文人 (2)(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2)(二)《白光》中的陈士诚 (3)二、维护封建制度假道学的旧式文人 (3)(一)《肥皂》中的四铭 (4)(二)《高老夫子》中的文化流氓高尔础 (4)三、封建制度下挣扎反抗的旧式文人 (5)(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5)注释 (6)参考文献 (7)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提纲)摘要(略)关键词(略)一、封建科举的毒害,愚昧不悟的旧式文人(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二)《白光》中的陈士诚二、维护封建制度假道学的旧式文人(一)《肥皂》中的四铭(二)《高老夫子》中的文化流氓高尔础三、封建制度下挣扎反抗的旧式文人(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参考文献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德宏师专中文系许双丽 20110131113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20世纪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世纪,民族文化的觉醒首先是从“人的觉醒”开始的,即鲁迅所指出的,“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
①他比较关注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②他所写的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尤其以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
他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与了更为热切的注释和思考。
他所写的这些旧式文人有备受封建教育摧残的——孔乙己和陈士成,表面道貌岸然,实际却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四铭和高尔础,挣扎反抗封建礼教的消沉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他们最终以失败者的身份沉沦一生。
所以说,鲁迅小说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较全面的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正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关键词:鲁迅;旧式文人;封建礼教鲁迅,是我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独特鲜明的旧式文人形象人物,鲁迅小说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是怎样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
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
他一反视小说为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闲书”的传统认识,更新了小说观念,确立了“利用小说”的“力量”“来改良社会”的创作目的。
在他的小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献血”,在小说的取材上,努力描写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③纵观鲁迅小说中的旧式分子形象,按其特征可以分为三类:一、受封建科举的毒害,愚昧不悟的旧式文人;二、维护封建制度假道学的旧式文人;三、封建制度下挣扎反抗的旧式文人。
揭示了特殊时期人们思想中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痛苦的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辛辣讽刺和深刻同情,向国民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用讽刺等手法批判了整个社会的腐朽、落后,让人们的思想在阅读其作品时得到了发人深省的洗礼。
一、封建科举的毒害,愚昧不悟的旧式文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和极力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但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这些知识分子中大多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这类人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就是典型的代表。
通过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
他们一心只想求得一功半名,但命运却都十分凄苦,最终在贫困和屈辱中悲惨的度过了一生,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孔乙己在思想上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
清末的中国已经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在新旧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使他的性格变得极为复杂。
像孔乙己这样徘徊在新旧秩序之中的读书人,说起话来“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时刻不忘显示读书人的身份,在封建教育的熏陶下,看不起体力劳动者,在短衣帮面前唯一可以炫耀的就是他读书人的身份。
他好吃懒做,最后为生计不得已做些偷鸡摸狗的事。
他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到社会变革的大潮中去。
他深信“唯有读书高”抱残守缺,死要面子。
像孔乙己这类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文人只能是社会变革的落伍者,变革大潮的牺牲者。
封建科举制度无情的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终生的原因,这正是他可悲的地方。
鲁迅一步步地剥开了孔乙己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旧式知识分子虚伪性格的面纱,他的虚伪既可恶又可怜。
另一方面也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纯真善良的性格,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他撕去了虚伪的面具,袒露出隐去的心灵。
他喜欢和孩子们玩耍,用指甲蘸了酒教酒店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多乎哉?不多也。
”流露出天真、质朴、善良的本性。
孔乙己的悲剧固有他自己的责任,他不该去偷,但归根结底把他毒害吞噬的正是当时罪恶的社会。
作者最后写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在这里作者表现出了淡淡的哀愁和压抑着的愤怒,显然是在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而对被吞噬的孔乙己充满了同情。
鲁迅着力塑造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文人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文人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对文人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二)《白光》中的陈士诚陈士成,他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由于祖上曾巨富过,又是书香门第便妄自尊大,他的利欲之心在一次次失败的考试中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膨胀。
他的性格完全被封建社会所扭曲了,他醉心仕途,十六次考试场场落选导致心理变态,封建科举的毒害使他无一技之长,最终穷困潦倒。
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和由此滋生出来的瞧不起下层劳动人民的傲慢心理。
他把十六次落第都归于考官有眼无珠,毫不自省。
陈士成是令人厌恶的,他追求富贵功名奢靡享乐的疯狂,贪婪卑鄙的无耻,他梦想发财,。
他修破书,擦古瓶,甚至翻肮脏的墙根,开空虚的抽屉想发现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宝贝,来救这无法可想的贫穷最后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致完全精神失常,他是在发财梦的驱使下、在神志不清中失足坠入万流湖中的,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诱惑下淹死在河里,他死的活该。
陈士诚的一生除了可悲之外,就只能看到封建思想渗透下的封建文人的心理变态了。
他和孔乙己一样都是封建社会可怜的祭品,作者结尾时有一段关于万流湖里的浮尸的描写,表面上十分客观冷静,实际上是显示出作者对“病态社会”的愤懑和对死者的同情。
对于他们这类知识分子,鲁迅希望他们能觉醒。
作者写这类知识分子的目的不仅于此,鲁迅反复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奚落,揭示短衣帮这样不幸人的痛苦,说明要救的不止孔乙己这类知识分子而是整个社会,作者抨击的是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目的是唤醒这类处于封建愚昧中的人们的觉悟。
二、维护封建制度假道学的旧式文人《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就是这类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们处在新思潮盛行的都市,是处在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在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净,骨子里却充斥着卑劣肮脏、腐败丑陋的灵魂。
这些封建社会的上层旧知识分子,是封建思想制度的忠诚执行者和全力维护者,作者通过对他们虚伪贪婪、刻薄、冷酷以及封建淫威的全面揭露,尖锐讽刺了封建社会上层旧知识分子的卫道心理,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暗示了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腐朽,以及他即将灭亡的必然结局。
作者对他们这类知识分子的态度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一)《肥皂》中的四铭《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
《肥皂》中以四铭买肥皂的动机为焦点,层层剥露四铭这个以“端风俗正人心”为己任的“正人君子”在堂皇外表下所隐藏的肮脏卑琐的灵魂,辛辣的讽刺了封建守旧势力竭力鼓吹的封建道德的虚伪性,以及他们崇尚复古言行的欺骗性。
主人公四铭是一个典型的假道学者。
他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女人上新学、反对一切自己不理解的又不求甚解的洋文明及洋话,他把外语统称为鬼子话。
四铭觉得清朝时的科举考试才是正途,新学所学他觉得是不入流的东西,他一面高嚷着:“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真的要完了。
”骨子里却对路上行乞的孝女动了淫念,对光棍调戏孝女的一句话在头脑里挥之不去,下意识也给妻子买了肥皂,并且“咯吱咯吱”的想法始终在头脑里萦绕,愈是想掩盖愈是欲盖弥彰,充分暴露了维护封建道德的封建文人骨子了的肮脏思想和丑陋灵魂。
他人沦为悲惨的乞丐时,他不同情受难者或谴责社会,而是和那两个议论去买肥皂给“女讨饭”洗澡的光棍一样,在她的痛苦中寻找自己情欲的满足。
通过他老婆“简直不要脸”的唾骂和卜薇园的调侃戏谑及何道统的放荡大笑,把四铭内心的隐秘揭露的淋漓尽致。
戏剧性的笑声使这位伪君子无可逃遁的现出了原形。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社会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却丑陋之极,显得十分辛辣、讽刺。
(二)《高老夫子》中的文化流氓高尔础《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其实是一个不学无术,成天只知道“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的文化流氓。
靠着对新文学的皮毛知识和对历史的肤浅了解,竟然受聘到“贤良女校”做教员,这本就是可笑的,然而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其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去看女生。
鲁迅充分运用了将生活中的丑恶揭露给人看的喜剧色彩给了这位“新派”的“知识分子”辛辣的讽刺。
然而因为自己的肤浅和目的的不纯导致讲课失败后,曾经自以为留心新文学、新艺术而看不起黄三之流的高老夫子思想马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女学堂真不知要闹到什么样子,自己又何苦去和他们为伍呢。
”最后我们的高老夫子又恢复了其“老杆”的本性。
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的长期压抑、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在他们的虚伪卑劣中隐隐传出封建大厦的崩塌声。
如果说鲁迅在批判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剧中掺入了几许同情,致使他们的命运、性格始终灌注着一股悲凉和心酸,那么对四铭、高尔础这类知识分子本我的泯灭则是纯粹的批判。
如果说孔乙己的性格里有正直、热情、善良的一面,那么四铭和高尔础的骨子里透出来的却只有虚伪卑鄙!高尔础也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的典型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事事关心人,处处帮助人,但实际上却是在竭力地维护封建礼教,协助封建制度对人的残害和虐待,成为了封建社会腐朽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也成为了封建制度杀人害人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