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学案例论文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学案例论文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学案例论文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学案例论文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学案例
摘要: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学案例,以学案为基础,以资料分析为主线,辅以网络资源,较好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不错。

关键词:生物;种间关系;学案;资料分析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种间关系”是高中生物课本新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节“群落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本中讲到了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4种关系;课本主要以概念和“资料分析”(包括大、小两种草履虫的混合培养,猞猁与雪兔的种群数量关系。

)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将本内容放在了本节教学内容的中间。

此内容在课本中呈现的篇幅仅1页多点,但它既是前一节中“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的拓展和深入,也为下一章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生对几种种间关系的概念容易理解,但往往对相关种间关系图表的分析感到困难。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清晰构建出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

而培养学生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建构数学模型等是高中新课标的重要要求[1]。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笔者将“种间关系”单独作为本节教材的第2课时,其它内容作为第1课时。

教学中以学生的课堂学案为基础,以资料分析为主线,辅以网络资源进行本课时内容的教学。

“群落结构”一节教学设计[论文]

“群落结构”一节教学设计[论文]

“群落的结构”一节的教学设计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对“群落的结构”一文,以解读种间关系曲线图及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为重点进行了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生本教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是学生在学习了“种群”之后来学习“群落”这一结构层次,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由于这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在理解“群落”这一概念时不能简单地从“种群”入手,可通过让学生对熟悉的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的方式加以理解。

本节基础知识较多,如果按部就班的灌输,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如果让学生通过课外调查思考相关问题进行观察学习,学习效果将会更好。

因此,作者将本节内容在教学顺序上进行了调整。

按照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物种组成的顺序,让学生根据调查内容以看图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使基础知识得以内化。

然后,重点合作探究种间关系曲线图,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从而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意义建构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新知识学习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学习本节知识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是:对种群特征、增长方式和数量变动与调节理解以及对整个生命系统的组成的认识。

从思维能力来看,这一节要求学生在实地调查、多组图片和实例的基础上,抽象出群落的概念,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由于高二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本知识点的学习容易形成学习障碍。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物种组成;理解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并解读种间关系曲线图。

2.过程与方法在开展生物群落的调查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观察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合作学习、分析归纳问题的方法。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P25【思考讨论】“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P25【思考讨论】“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教学设计

选择性必修2P25【思考·讨论】“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阐明群落是物种间通过不断变化的复杂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分析红尾鸲和鹟的种间关系及对两个种群分布的影响。

2.分析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间的关系及四种生物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及过程(一)基本策略1.创设情景,问题驱动;2.资料辅助,任务驱动。

(二)施教过程。

1.阅读课本,问题引领,合作探究问题1:红尾鸲和鹟是什么关系?从它们的生活区域及资料假设中你能知道什么?种间竞争关系。

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问题2: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间是什么关系?其他四种动物间又是什么关系?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捕食。

竞争。

说明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2.展示图片资料,巩固提高认识。

任务1:如何理解精明的捕食者?试着体会捕食对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任务2:影响群落的因素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呢?四、“讨论问题”的参考答案1.(题略)提示: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题略)提示: 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一一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

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题略)提示: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高三生物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

高三生物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

高三生物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入真实的生物案例,学生能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文将通过对高三生物教学中案例分析的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探讨案例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性及其教学实践。

案例一: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在高三生物教学中,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遗传学知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案例描述:某高三班级中,学生李明家族中多人患有唐氏综合征。

李明好奇地观察了家族成员的生理特征,在上课时向老师提出疑问。

老师结合案例,让学生针对唐氏综合征的遗传方式,使用课堂所学的染色体分析技术,进一步探究李明家族中的唐氏综合征患者是否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例外情况。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染色体分析实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了解到唐氏综合征是由三号染色体的异常引起的,而非孟德尔遗传规律的例外情况。

这一案例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并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类似的案例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展示其他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案例二:遗传工程与社会伦理遗传工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遗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并引导他们思考伦理问题。

案例描述:一家公司宣称可以通过遗传工程技术,在一年内培育出具有增强免疫力和智力的人类。

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

高三生物课上,班级展开了一场关于遗传工程与社会伦理的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该公司的宣称进行调研、讨论和辩论。

学生们围绕遗传工程的科学原理、可能的风险和伦理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种间关系教案模板范文

种间关系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掌握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四种种间关系的定义和实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种间关系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种间关系的概念及四种类型。

2. 四种种间关系的实例分析。

教学难点:1. 四种种间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2. 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生物群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

2. 提问: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二、新课讲解1. 讲解种间关系的概念,强调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群落中的相互作用。

2. 介绍四种种间关系:a. 捕食:一种生物捕食另一种生物以获取能量和营养。

b. 竞争:不同物种为争夺有限资源(如食物、空间等)而展开的相互作用。

c.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宿主获取营养。

d. 共生: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依赖,共同生活,对彼此都有益处。

3. 结合实例讲解四种种间关系:a. 捕食:如狮子捕食斑马。

b. 竞争:如草原上的草食动物争夺食物和空间。

c. 寄生:如跳蚤寄生在人体上。

d. 共生:如蜜蜂与花朵的互利共生关系。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以下实例中的种间关系:a. 欧洲百灵鸟引进美洲后,导致当地草地百灵鸟绝迹。

b. 捕蝇草捕食小虫。

c. 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种间关系的概念和四种类型。

2. 提出思考题: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是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关于种间关系的概念和四种类型。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新课讲解1. 讲解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强调种间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种间关系教案高中

种间关系教案高中

种间关系教案高中教案标题:探索种间关系——高中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种间关系的种类、特点和影响因素。

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种间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种间关系的分类和特点。

2. 种间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种间关系的解释和分析。

2. 种间关系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材料和设备。

3. 学生实验记录表格。

4. 相关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种间关系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种间关系的分类和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PPT向学生介绍种间关系的分类:共生、捕食、竞争和寄生。

2. 解释每种关系的特点和常见例子。

3. 强调种间关系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实验设计(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某种种间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提供实验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

3. 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并准备实验材料。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五、数据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解释种间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3.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

六、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种间关系的分类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种间关系在现实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和意义。

3. 提供相关拓展阅读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实地考察或互联网资源了解更多种间关系的例子和实际应用。

2. 学生可进行更复杂的实验设计,探究不同因素对种间关系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学生对种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 种间关系 教学设计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生物 种间关系  教学设计

认识种间关系
【提问】观察图片,种间关系对应连线
讲述捕食的概念,以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模型
【提问】用狼和羊为例,以曲线图的形式建立捕食数学模型
仿真模拟软件演示,得出模型
【结论】
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波峰与波谷不同步变化
讲述竞争的概念,以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模型
【提问】用山羊和绵羊,以曲线图的形式建立竞争数学模型。

仿真模拟软件演示,得出模型
【结论】
实力相当型竞争:二者此消彼长,波峰,波谷同步相对
悬殊型竞争:你死我活。

【提问】从“收割理论”角度思考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仿真模拟软件演示,得出结果
【结论】
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有利于物种的多样性
讲述寄生的概念,以及物质和能量流动模型
【提问】以曲线图的形式建立寄生数学模型。

得出结果
【结论】
宿主数量先增加,寄生者随后,之后二者相对平衡。

【结论】需结合物质和能量关系小结和课堂检测。

高中生物学案 种间关系

高中生物学案 种间关系

第三节种间关系【课程标准】1.举例说出生物种间关系的类型。

2.分析生物种群之间的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3.关注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行生物防治。

【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从稳态与平衡观的角度理解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2.科学思维——构建模型比较各种种间关系的特点,能够利用模型解释种群的动态数量变化。

3.社会责任——关注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认识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一)种间的负相互作用[自主学习]1.种间关系概念生态学上把不同物种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即种间的正相互作用与负相互作用。

2.竞争(1)概念:是指生活在___________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___________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____________的关系。

竞争的资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也可能是____________等。

(2)结果:竞争有可能使两个不同种群达到____________状态,而激烈的种间竞争也有可能使竞争中__________________。

3.捕食(1)概念:指__________________的种间关系。

(2)结果:捕食者种群和被捕食者种群之间____________,调节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之间呈现一定程度上的____________现象。

(3)特点: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一般不存在____________的捕食关系,多种捕食者和多种被捕食者交叉着发生联系的现象非常普遍。

4.寄生(1)概念:是指一种生物(寄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____________,从而摄取宿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结果:寄生物和宿主之间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随着宿主种群密度的增大,寄生物广泛____________;当宿主大量死亡导致种群密度减小时,寄生物也会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论文_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论文_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论文_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高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篇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2、引入新课:课前,尽量准备关于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像片,如电影《生物的进化》中有两只斗鸡相互攻击的生动镜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栏目中有许多动物攻击与防御行为的节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尔赤鹿”等录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镜头。

1.3种间关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1.3种间关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2)能力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知识方面:
(1)已有知识:学生对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如捕食、竞争等,但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理解其内在规律。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种间关系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种间关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你能举例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吗?”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种间关系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种间关系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 生物进化:介绍生物进化的概念、类型、原因及实例,帮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规律。
2. 拓展建议:
-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与生态学相关的科普书籍,如《生态学概论》、《生物多样性》等,以拓展知识面。
- 观看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与生态学相关的纪录片,如《生命的力量》、《地球脉动》等,以直观感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魅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高二年级生物学班的学生,以下从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案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案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种间关系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的特点和实例3. 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教学重点:1.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的特点和实例2. 种间关系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教学难点:1. 理解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 分析不同种间关系对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教学内容:一、种间关系的定义和分类1. 种间关系的概念和意义2. 种间关系的分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二、捕食关系1.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2.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适应特点和实例三、竞争关系1. 竞争者之间的关系2. 竞争者之间的竞争方式和实例四、共生关系1. 共生关系的概念和分类2. 共生关系中的互惠性和共生性关系的实例教学方法:1. 讲述与示例结合:通过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间关系的概念和分类2. 讨论与思辨: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种间关系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促进他们的思维和讨论能力3. 实验与观察: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捕食、竞争和共生关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现象或问题,引发学生对种间关系的思考和探讨二、讲解:介绍种间关系的定义和分类,重点讲解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的特点和实例三、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种间关系对生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收集不同意见和看法四、实践:设计小组实验或观察任务,让学生实地观察捕食、竞争和共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五、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对种间关系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分: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中表现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捕食、竞争或共生关系的实验报告,在实践中总结与分析3. 小结考核: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结考核,考查他们对种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教学反馈:1. 反馈及时:及时对学生在课堂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2. 收集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学拓展:1. 组织生物群落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地调查中更深入地了解种间关系在自然界的表现2. 设计关于种间关系的创意作品,鼓励学生通过文学、视觉等形式表现他们对种间关系的理解和观点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提供生物学相关的图书和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种间关系的背景知识2. 多媒体教具: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捕食、竞争和共生关系的实例3. 生物实验器材:准备捕食、竞争和共生关系的实验器材,帮助学生实践观察种间关系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借助实例和实践来深化他们的理解2. 下节课可以引入更多生物群落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间关系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和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高中生物教案:遗传与进化的案例分析与讨论引言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遗传与进化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了解遗传与进化的概念对理解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几个经典的遗传与进化案例,并提供相应的讨论问题。

案例1:孟德尔豌豆实验背景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豌豆杂交育种进行实验,揭示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

### 实验过程孟德尔选择了豌豆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不同性状(如花色、种子形状等)之间的遗传关系。

他通过杂交两个纯合子品种(如纯合紫花和纯合白花),得到了一代杂合子,再通过自交得到二代后代。

### 讨论问题 1.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支持了哪些遗传定律? 2. 为什么子代中出现了纯合红花和白花? 3.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对后续遗传学研究有何意义?案例2:达尔文鸟类观察背景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始人之一,他通过观察鸟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分布和形态差异,提出了物种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理论。

### 观察内容达尔文发现不同岛屿上的鸟类具有不同的嘴型和食物来源,这种形态差异与它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比如,长嘴型鸟主要以种子为食,而尖嘴型鸟则以昆虫为食。

### 讨论问题 1. 为什么在不同岛屿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鸟类? 2. 这些形态差异是否与进化有关?如果是,请说明原因。

3. 如何解释这些观察结果对生物进化及其适应策略的影响?案例3:抗生素抗药性背景抗生素抗药性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它涉及到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 抗药性的产生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部分细菌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当这些耐药株持续存在时,会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 讨论问题 1. 描述抗生素抗药性的发展过程。

2. 为什么不同细菌对同一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3. 解释抗生素滥用对抗药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抗药性的风险。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学案例
关 键 词 :生 物 ;种 间关 系 ;学 案 ;资 料 分 析
一 、 教 材 分 析 及教 学 策 略 “种间关系”是高 中生物课本新人教 版必修 3第 4章第 3节 “群落结构”中的一个重要 内容 。课本 中讲到 了种 间竞 争 、捕食 、 互利共 生及 寄生 4种关系 ;课本 主要 以概念和“资料分析”(包括 大 、小两种草履虫的混合培养 ,猞猁与雪兔 的种群数 量关系 。)的 形 式 呈 现 出来 ,并 将 本 内容 放 在 了 本 节 教 学 内容 的 中 间 。此 内 容在课 本中呈现 的篇 幅仅 1页多点 ,但它既是前 一节 中“种 群数 量的波动和下降”的拓展和深入 ,也为下一章 中食物链 和食 物网 的 学 习 奠 定 基 础 。 《课 标 》要 求 学 生 能 够 描 述 群 落 的 结 构 特 征 。 学 生 对 几 种 种 间关系 的概念容易理解 ,但 往往对相 关种 间关系 图表 的分 析感 到 困难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 清晰构建 出相关关 系的数学 模型 。而培养学生处 理科学信 息 的能 力 ,建构数学模 型等 是高 中新课标 的重要要求 。根据本节教材 的内容 ,笔者将 “种 间关 系 ”单独作为本节教材 的第 2课时 ,其它 内容 作为第 1课 时。教 学 中以学生 的课堂学案为基础 ,以资料 分析为主线 ,辅 以网络资 源 进 行 本 课 时 内容 的 教 学 。 二 、教 学 目标 1.知识 目标 知道 常见 的四种种 间关系及所对应的数学函 数 模 型 。 2.能力 目标 根据提供的资料信息 ,尝试构建种 间关 系的 数学函数模 型 ,以提升对科 学信 息 的归纳总结 能力和 构建数 学 模 型的能力 。能利用 构建 的种 间关 系 函数 模型 ,对群 落 中的物 种 关 系 进行 正确 的判 断和 分 析 。 3.情 感 态度 价值 观 目标 赞 同 生 物 之 间 是 相 互 联 系 的 ,生 命 系统是一个有 机整体 的观点 。赞 同每种 生物都是生命体 统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员 。 三 、教 学过 程 1.新颖视频导入新课 向学 生播放一段 约 2min的配以轻 音乐 的草原景观视 频 :草地 ,上面生活 的牛羊和兔 子 ,天空中展 翅 的雄鹰 ,给人一种 自然和谐的氛 围。指 出,群落 中的各 种群通 过复杂 的种 间关系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利用问题 “上述视频 中有哪些常见的种间关系 ,你能建立他们的数学模型 吗”进入到 新 课 的学 习 。 2.竞争 关 系 (1)一种 胜利 一 种 失 败 的竞 争 关 系 学 生 阅 读 分析课本 72—73页“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 的草履虫实验”内容 , 完 成 下 列学 案 填 空 : 草履虫 的生 活繁殖都需 要一定 的空 间 、食 物等 。两 种草 履 虫单独 培养 ,呈S型增长 ;混合后 的培养结果 :小草履虫种群数 量 上升 ,达到环境 容纳量 ,但小 于 单 独 培养 时的最大种 群数量 ;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10篇【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10篇【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10篇【论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生物教学小组研究模式一、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研究模式1.小组研究模式在问题讨论中的应用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生物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问题讨论中实施小组研究模式不仅能够确保问题讨论价值的高效实现,而且能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细胞的癌变”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之间的关系?癌细胞具有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吗?②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③为什么正常的细胞会发生癌变?④如何预防细胞癌变?……构造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研究,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概念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概念和看法,进而为高质量生物教室的顺遂实现奠定坚固的基础。

所以,我们要将小组研究模式应用到生物学科的问题讨论中,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小组互相交流中生物素养也获得培养和提高。

2.小组研究模式在习题讲评中的应用习题讲评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型,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研究效率的重要方式。

但是,在以往的习题讲评中,不论是讲答案、讲题意还是讲方法、思路等采取的都是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甚至对于一些教师自认为是“简单题”“基础题”的练习采取的是“不讲”的方式。

久而久之,讲评课就变得枯燥不堪,而且也将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遗落了。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改变讲评模式,要有效地将小组研究模式应用其中,目的就是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进行研究,以确保生物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例如: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B.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C.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该题是2014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生物部分的一道选择题,该题从难度上属于识记题,并不是难题。

1.3种间关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1.3种间关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苏教版选择性必修2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和技能。
-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 与种间关系相关的拓展资源包括:生态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如《生态学原理》(Odum和Odum著)、《物种间互作》(Holt著)等,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种间关系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
- 捕食与被捕食: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关系。
-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
-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养分。
-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相互合作,共同受益。
b. 种间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影响生物种群动态:种间关系可影响物种的生存、繁殖和扩散。
- 维持生态平衡:种间关系有助于保持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稳定性。
2. 种间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影响生物种群动态
- 维持生态平衡
- 促进生物进化
3. 种间关系的实际应用: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生态系统管理
十.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种间关系案例分析
题目:分析下列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种间关系。
案例:在一片草原上,羊和牛共同生活,羊吃草而牛也吃草,但牛有时会吃掉羊。
解答:在这个案例中,羊和牛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它们争夺相同的食物资源。同时,牛吃羊的行为表明捕食关系也存在。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交流。
- 提问与讨论:对不懂的问题提出疑问,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例谈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例谈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例谈盛文龙环境中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其中生物因素可以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

它是种群数量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物同种个体间斗争一般表现在对水分、养料、光照、空气等无机环境因素的需求上。

同种动物间,由于食物、栖所、繁殖或其他因素的矛盾而斗争也时有发生。

如有的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期时,往往为了争夺雌性个体与同种的雄性个体进行斗争。

对于失败者常常造成死亡,但是对于种的延续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出生的后代能够更优良一些。

(2)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群聚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②与社会性昆虫不同的一些昆虫(如飞蝗)、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没有明确分工,聚集成群在一定区域内,沿着一定的路径漫游,从而使种群在适于栖息的区域内分布得均匀一些。

动物的群聚生活有利于捕食、御敌。

动物通过种内互助能更有效的捕食、避敌,更好地适应环境。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互有利益的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典型的互利共生例如:地衣、菌根、根瘤。

另外蚂蚁和蚜虫也可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蚂蚁收集蚜虫的分泌物,并保护蚜虫,蚜虫的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到深秋,蚂蚁把蚜虫卵带到蚁穴越冬,第二年春天又把它送到地面孵化繁殖。

(3)偏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一方受利,另一方无利亦无害、无显著利害关系。

“翻转课堂+虚拟实验”的深度教学实践与反思——以“种间关系”为例

“翻转课堂+虚拟实验”的深度教学实践与反思——以“种间关系”为例

“翻转课堂+虚拟实验”的深度教学实践与反思——以“种间
关系”为例
张娜;董佳莹;田迅;朱家华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教学》
【年(卷),期】2024()3
【摘要】利用“翻转课堂+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围绕高中生物学“种间关系”进行了教学实践。

通过课前整合微视频富媒体资源的自主学习,以及课上基于虚拟
实验的探究实践,教师通过问题线索、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促进学生
高阶思维的发展,实现深度学习,在学生内化与迁移“种间关系”相关概念的同时,发展其科学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从而高效实现学习目标。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张娜;董佳莹;田迅;朱家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中学;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与食品学院;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宅;人民教育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理念的颠覆与实践:从翻转的课堂到翻转的实验--以物理实验“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为例
2.翻转课堂实践的现状与反思
——以山东省实验初级中学翻转课堂实践为例3.虚拟仿真实验融合翻转课堂教学
模式在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创新与实践4.翻转课堂+虚拟仿真实验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教学实践5.“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翻转课堂”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生物的种间关系

浅析生物的种间关系
主 体 内获 取 营 养 。 3 . 互 利 共 生 互 利 共 生 指 在 一 定 时 间 空 间 下 两 种 生 物 共 居 一 起 ,相 互

L 、/ , - ~
义一

而 物 对 一 另 般 一 比 方 宿 有 主 害 小 . 如 寄 生 果 分 生
如蛔虫和人、 绦 虫 和 猪、 噬菌体 与被侵 染的细菌 等

立生存。如 地衣 中的 真菌
t i t l
2 . 寄 生
寄 生 一般 指 一 种 小 型 生 物 生 活 在 另 一 种 较 大 型 生 物 的 体 内( 包 括细胞 内) 或体表 , 并 从 中 摄 取 养 分 以维 持 生 活 并 进 行 生 长 繁 殖 的 种 间 关 系 ,并 且 使 后 者 蒙 受 损 害 甚 至 被 杀 死 的 一 种相互关系【 2 ] 。前 者 称 寄 生 物 , 后 者 称寄 生 。生 物 界 的 寄 生 现 象十分普遍 , 几乎没有一种生 物是不被寄生 的, 连 小 小 的 细 菌 也 要 受 到 噬 菌 体 的 寄 生 。寄 生 关 系 中 , 一 般 寄 生 物 为小 个 体 , 寄 主 为 大 个体 . 以小 食 大 。 而 且 大都 为一 方 受 益 , 一方受害 , 甚 至 引 起 寄 主 患 病 或 死 亡 。寄 生 双方 互 为 条 件 , 相互 制约 , 共 同 进化。 寄生 是 生 物 种 间一 种 对 抗 性 的相 互 关 系 。 判 断 寄 生关 系 有两点 : ( 1 ) 寄 生 虫 必 须 生 活在 寄 主 体 内 或 体 表 ; ( 2 ) 必 须 从 寄
2 0 1 5 年 第 4 3 期考 试 周 刊
浅 析 生 物 的 种 间 关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学案例摘要:高中生物“种间关系”教学案例,以学案为基础,以资料分析为主线,辅以网络资源,较好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不错。

关键词:生物;种间关系;学案;资料分析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种间关系”是高中生物课本新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节“群落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本中讲到了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4种关系;课本主要以概念和“资料分析”(包括大、小两种草履虫的混合培养,猞猁与雪兔的种群数量关系。

)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将本内容放在了本节教学内容的中间。

此内容在课本中呈现的篇幅仅1页多点,但它既是前一节中“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的拓展和深入,也为下一章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生对几种种间关系的概念容易理解,但往往对相关种间关系图表的分析感到困难。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清晰构建出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

而培养学生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建构数学模型等是高中新课标的重要要求[1]。

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笔者将“种间关系”单独作为本节教材的第2课时,其它内容作为第1课时。

教学中以学生的课堂学案为基础,以资料分析为主线,辅以网络资源进行本课时内容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常见的四种种间关系及所对应的数学函数模型。

2.能力目标根据提供的资料信息,尝试构建种间关系的数学函数模型,以提升对科学信息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能利用构建的种间关系函数模型,对群落中的物种关系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赞同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命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

赞同每种生物都是生命体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三、教学过程1.新颖视频导入新课向学生播放一段约2min的配以轻音乐的草原景观视频:草地,上面生活的牛羊和兔子,天空中展翅的雄鹰,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

指出,群落中的各种群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利用问题“上述视频中有哪些常见的种间关系,你能建立他们的数学模型吗”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2.竞争关系(1)一种胜利一种失败的竞争关系学生阅读分析课本72-73页“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的草履虫实验”内容,完成下列学案填空:草履虫的生活繁殖都需要一定的空间、食物等。

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呈 s 型增长;混合后的培养结果:小草履虫种群数量上升,达到环境容纳量,但小于单独培养时的最大种群数量;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先上升,后来种群量下降,最后种群消失。

(注:下划线内容为学生填写内容,后同。

)现象解释:混合培养中,开始两种群都上升,说明开始的时候,空间、食物等丰富,两物种相互影响不大;后来,随着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两种群个体对食物、空间的竞争激烈,最后大草履虫逐渐竞争失败,数量越来越少。

总结上述竞争特点:一个物种竞争胜利,另一个物种竞争失败。

据此,学生在学案中画出上述竞争模式下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图(图1)思考:如果某外来物种比当地物种的竞争能力强,结果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能够想到会出现上述的竞争模式。

教师进而提醒,所以外来物种的引进,可能导致某些当地物种的灭绝。

我们在外来物种引进时一定要慎重。

让学生课后收集当地有哪些外来物种,组织小组调查对当地其它物种有怎样的影响。

(2)种群出现交互波动的竞争模式展示资料:社鼠和中华姬鼠同属鼠科物种,体型相似,均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在一些地方同域分布。

2008年某自然保护区阔叶林中社鼠和中华姬鼠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如下(表1):如果2009年的变化与2008年的变化情况一样,用描点法作出二物种在2008和2009年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图。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描点作图;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完成上述作图。

教师观察作图情况。

分析黑板上的作图。

指出描点作图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描点不明显,曲线不平滑等。

修正图形后,要求学生观察图形特征。

重点注意曲线的波峰和波谷的关系及曲线的走向特征。

总结图形特征:波峰波谷相对,曲线走势完全相反。

(学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总结出的图形特征,在学案中画出此种竞争关系的模式曲线图(如图2所示)。

3.捕食关系学生观察课本课本73页“资料2”——猞猁与雪兔的关系,完成学案中的填空:(1):捕食者是猞猁,被捕食者是雪兔;多数时候雪兔种群数量大,猞猁种群数量小。

(2):曲线的波峰是否完全重叠?否(是或否);每上下相对应的波峰中,雪兔的在前,猞猁的在后。

课本中两物种数量关系图学生不容易看懂,我们网络连接到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的教学资源站点(http:///courses/envsci/interactives/ecology/eco logy.html),展示捕食关系的动态曲线。

界面如下(图3):动态演示举例:点击“物种选择区”的兔子和青草,然后点击运行按钮“run”,然后“种群数量动态显示区”如下图(图4):总结曲线(前半部分)特点:①一般,捕食者的最大种群数量小于被捕食者;②上下同一组波峰中,被捕食者的波峰在前,捕食者的波峰在后。

(学案中)根据曲线特征,要求学生在学案中画出二者关系的模式曲线图。

(如图5所示)问题:有没有捕食者数量大多时候多于被捕食者的情况?学生大部分说没有。

原因是如果是这样,捕食者就没有食物了,这样的情况是不会存在的。

师:这种情况是有的。

比如说某种捕食者食物来源有多种,如某种鸟要吃多种虫子。

而图中只画出这种捕食者与其中一种被捕食者的关系,所以就有可能出现捕食者数量多于被捕食者的情况了。

这下学生明白了。

有学生提出,自动模拟模型中,为什么后来捕食者与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趋于平衡,没有出现波动现象了呢。

师:提得好。

想想前面学习过得内容,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

种内的,种间的捕食与被捕食,非生物的气候,空间等,有很多种因素。

在多种因素下,是有可能达到相对平衡的。

即使如课本中猞猁与雪兔的种群变动关系,最新有研究认为,这不是由于捕食关系造成的[2]。

所以说,群落中各物种间,物种与环境之间是密切联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4.互利共生关系学生完成学案中的概念填空。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对彼此有利。

举例: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教师强调“彼此有利”。

比如根瘤菌从豆科植物获得能源物质,豆科植物从根瘤菌获得氮素,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要求学生据此在学案中画出二者的关系示意图(如图6所示)总结曲线特点:平行走向,同步变化。

(学案中)5.寄生关系学生完成学案中的概念。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另一种生物的养分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得利的一方叫寄生者,受害的一方叫寄主。

举例:蛔虫与人;跳蚤与动物。

6.课堂小结让学生对学案上的各种种间关系的相应模式图及曲线特征进行比较,区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虽然只涉及到四种种间关系,但设计下来的内容还是较多。

我们使用了课堂学案,还是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减轻了学生负担。

以前的教学,先教师讲完,学生练习。

老师讲到费劲,学生学到吃力。

我们以学案为基础,将学生练习与教学内容合二为一,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进行了练习。

据我校其它一些学科的实践看,以学案制为基础的教学,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好,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效果尤为明显。

从课后的测试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掌握不同种间关系的模式曲线图,并能够对曲线图进行正确的判断,亦应证了这点。

(2)以资料分析为主线,让学生分析总结,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教师提供资料,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进行总结分析。

主要的学习过程由学生来完成,避免了以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人人行动起来,使学生对资料中信息的处理能力得到提升。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学生更积极。

本课中我们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进行动态演示。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同时还拓展了知识。

不少学生课下还进行了更复杂捕食、竞争关系的演示。

(4)由于开始考虑到课堂时间和成因的复杂性,对于一些曲线特征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的讲解。

课下有学生问提出波动性竞争中为什么波峰波谷相对,捕食关系中,为什么被捕食者的波峰在前之类的问题。

对此只好课下单独作答了。

课堂中也反映出有些学生各学科间的知识不连贯,不会学以致用。

比如描点作图的方法就不对。

所以,在各科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各学科相关知识的联系。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zhang zb,yi t,li zq. factor affecting hare-lynx dynamics in the classic series of the hudson bay company,canada[j].clamate research, 2007,34:83~89(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 519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