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社会工作案例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69a3e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b.png)
社会工作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一、案例背景。
张爷爷和张奶奶是一对失独老人,他们唯一的儿子多年前因意外去世。
自从儿子离开后,老两口的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变得十分消沉。
他们很少出门,与邻里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沉浸在对儿子的思念之中。
二、接案。
我作为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在一次社区走访中了解到了张爷爷和张奶奶的情况。
初次见面时,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对我的到来有些抵触,眼神里充满了警惕。
我轻声细语地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告诉他们我只是想陪他们聊聊天,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
经过一番耐心的沟通,老两口的态度才稍微缓和了一些,就这样,我正式接下了这个个案。
三、预估。
1. 生理方面。
由于长期缺乏运动和户外活动,两位老人的身体状况都不是很好。
张爷爷有高血压,张奶奶则有关节炎,行动不太方便。
他们的饮食也很简单,常常是随便对付一口,营养不均衡。
2. 心理方面。
失独的悲痛对他们的心理打击巨大,他们一直深陷在自责、无助和孤独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他们对外界有着很强的防备心理,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3. 社会支持方面。
虽然生活在社区里,但他们几乎与邻居没有什么往来,社区的活动也从不参加。
亲戚朋友大多都不在身边,平时很少有走动,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计划。
1. 短期目标(1 2个月)建立信任关系,让老两口能够接受我定期的探访。
改善他们的饮食状况,为他们提供一些简单的营养食谱,并协助他们购买食材。
2. 中期目标(3 6个月)鼓励老两口适当增加运动量,比如每天在小区里散步15 20分钟。
引导他们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小型活动,如老年书法班或者健康讲座,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
帮助老两口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逐步走出失独的阴影。
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能够在社区里安享晚年。
五、介入过程。
# (一)建立信任关系。
刚开始的几次探访,我主要是倾听他们讲述儿子的事情。
社工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分享
![社工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1e8f89a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5.png)
社工失独老人个案案例分享失独老人就像被风雨吹打后独自飘零的树叶,看似孤单又脆弱。
但咱们社工一介入,就像给这片树叶撑起了一把大大的保护伞。
有这么一位失独老人李大爷,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那表情严肃得像个被抢了糖果的小孩,一言不发。
我就打趣说:“大爷,您这脸拉得比长白山还长呢,有啥烦心事跟我唠唠呗。
”他哼了一声,可算开了金口。
原来啊,他整天就一个人闷在屋子里,感觉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那我能让这潭水继续这么平静吗?当然不能!我就像个热情的小太阳,带着各种活动计划闯进他的生活。
我跟大爷说:“大爷,咱们这就像开启一场奇妙的冒险,可好玩了。
”我先拉着他去参加社区的老年书法班。
刚开始,大爷那字写得歪歪扭扭,像喝醉了酒的蚯蚓在纸上乱爬。
我就笑着说:“大爷,您这字可真有创意,这是创造了一种新的书法流派呀。
”大爷被我逗得哭笑不得,但是也有了继续练习的动力。
后来,我又带着大爷参加了社区的园艺活动。
大爷那双手啊,在泥土里捣鼓的时候,我就说:“大爷,您这双手现在就像魔法师的手,这小种子在您手里指不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呢。
”他白了我一眼说:“就你会说。
”可嘴角却有了一丝笑意。
慢慢地,大爷变了。
他不再是那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了。
他就像一朵重新绽放的花朵,和社区里的老人们有说有笑。
有一次,他还主动跟我说:“你这小娃子,就像一阵春风,把我这老骨头吹得又活过来了。
”再看大爷的生活,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他参加了老年合唱团,那歌声虽然比不上歌唱家,但也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充满了生机。
我跟大爷说:“您这是要成为老年歌星啦,到时候我就是您的头号粉丝。
”通过这个个案,我深刻地感觉到,失独老人其实就像被乌云遮住的星星,只要我们社工像一阵风,吹散那乌云,他们就能重新闪耀。
我们的一点点努力,就像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小灯,虽然微弱,但足够温暖这些老人的心。
现在的李大爷啊,生活得可带劲了,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就像挖到了一座宝藏一样开心。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推荐4篇)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推荐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79f4b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8c.png)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推荐4篇)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第1篇(一)服务目标帮助服务对象宣泄内心的苦楚,勇敢面对,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帮助服务对象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增强自信心,引导服务对象拥有一颗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生活;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和掌握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提高健康保健能力。
理论支持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
针对服务对象的这种状况,社工采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关注服务对象在以往生命过程中因为丧子、丧夫而引起的压抑的悲伤情绪,借用人在情境中,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环境中认识,重视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家庭和社会角色对服务对象重要影响。
服务对象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经历有关,并且一直被哀伤情绪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服务对象健康生活。
服务策略1.提供心理慰藉情感陪伴,引导服务对象理智、积极看待“生老病死”自然界规律,正确认识失去儿子和老伴这一痛苦经历,正确表达思念,疏导服务对象的悲伤情绪。
2.链接社会资源、同辈群体力量,给予生活、情感支持。
引导服务对象正确认识自己身体健康情况,学习健康预防和保健的相关知识,保障老年健康生活的幸福值。
3.引导服务对象学习居家生活的知识和技巧,提高服务对象生活适应能力。
失独老人个案服务案例范文第2篇(一)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通过社工多方面的努力,从个体、人际关系等层面介入,通过接近2个月的时间,改变了服务对象当前的无力感,服务对象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对生活有了期待,社会交往能力逐渐提高,社会功能也逐渐增强,周围的一切都努力向着美好和舒适的生活方式改变。
(二)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社工运用观察法,了解服务对象的改变状况,并与预先制定的服务目标相比照,评估服务成效与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及各个目标的达致程度情况。
通过比照,基本达成双方共同制定的目标。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368e7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5.png)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独居老人个案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72岁,妻子于2008年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也接连生病,几年后因车祸离世,儿媳和孙女在甲地生活,服务对象独自一人居住。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服务对象深受打击,把自己封在家里,不外出与人交流,不愿意接触身边人,常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阳台里看向窗外发呆,身体状况愈发下降,许多病症都接踵而来。
二、分析预估:1.心理方面:服务对象在妻子和独子的去世后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心理非常悲痛,不愿意出门面对别人,也不愿意跟外人交谈,需要得到心理的疏导。
2.家庭环境:服务对象的儿媳和孙女住在了太仓,离他居住地较远,因为孩子的学业繁忙,不能经常来探望他。
3.生活方面: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不太好,导致各方面都很不便利,例如测血压、检查煤气表、查看药品的使用说明、分类药品、标注药品信息等,需要有人帮助,但又不想麻烦他人。
三、理论支持:社会环境是指与人的生存相关的社会因素以及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社会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包括人造物质环境和纯社会环境。
人造物质环境包括房屋、道路、活动空间和各种服务设施,它们对使用者构成了行动的外部环境,纯社会环境可简称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社工通过社会环境理论,帮助服务对象缓解悲伤情绪,教服务对象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查看药品日期、将药品分类等日常生活问题。
四、服务目标:1.总目标:提供心理需求、生活照顾等服务,逐步改善缓解服务对象悲伤的情绪,打开自己的内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对生活的信心,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2.分目标:①陪伴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沟通聊天,缓解其悲伤情绪。
②倾听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经历,更进一步的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关怀与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感。
③教授服务对象如何使用血压监测,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查看药品日期、药品分类、标注药品信息等生活的部分难题。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9931595fbfc77da369b113.png)
老年个案工作案例4篇篇一:老年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模式案例一家老年福利院新入住了一位75岁的王大爷,他自入院以后每天只是独自静坐,不思饮食。
院方为了王大爷的健康,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他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甚至很多服务人员也从家里带来许多小吃,想诱发王大爷吃饭的欲望。
但一切的努力都付之东流,眼看着王大爷迅速消瘦,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差,院方请来了王大爷的儿子进行说服。
王大爷的儿子在听完院方的说明后情绪非常激动,在训斥了老人后竟然强行给王大爷喂饭,被院方阻止。
万般无奈之下,院方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者在听取了院方对王大爷的情况介绍后,联系了王大爷的儿子并了解相关的信息。
据介绍,王大爷是一位离休干部,原来是以为非常自信的人,而且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但离休后,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两年前老伴去世后,情绪比较低沉,而且还被医院诊断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经常发病。
由于子女每天忙于工作,特别是白天无人在家照顾王大爷,怕疾病突发时家中无人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所以在考虑再三后,将王大爷送到了福利院。
介绍完后,王大爷的儿子对那一天由于情绪激动而训斥父亲并强行喂饭的行为极为后悔,并表示出要给父亲认错。
工作者在了解王大爷的相关个人信息与家庭信息后,在充分注意社会工作的尊重、接纳等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同理心与王大爷进行了第一次面谈,并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
在工作者表示出想听听王大爷对自己问题的看法时,老人表示出了离休后原单位对自己的不关心;老伴也走了;家里的子女不征求意见而送自己到福利院,是把自己当累赘,不要自己了;活在世上已经没有意思,还不如自生自灭一死了之等消极悲观的想法。
根据这些信息,工作者经过分析,认为王大爷问题的核心在于:由于退休使老人的职业角色丧失,造成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和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伴的去世,又进一步造成了王大爷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给老人带来很大的冲击。
加之由于生理的老化所引发的各种疾病的困扰,家中子女未经商量就将老人送到福利院,而王大爷又对福利院有一些不正确的认知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老人的活动,造成了王大爷巨大的情绪反应,出现了悲观失望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社会工作的案例
![社会工作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1a0168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9.png)
社会工作的案例一、案例背景。
王奶奶是我们社区的一位孤寡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
她的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回来看她。
王奶奶的身体还算硬朗,但是自从老伴儿去世后,她就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整天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这个情况后,就联系了我们社工机构,希望我们能帮助王奶奶改善这种状况。
二、预估。
1. 生理方面。
王奶奶虽然身体没什么大病,但是由于年纪大了,行动有些迟缓,这可能限制了她外出活动的意愿。
2. 心理方面。
老伴儿的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和悲伤之中。
她觉得自己被家人忽视,对未来的生活也没有什么期待。
3. 社会方面。
缺乏社交网络,除了偶尔和邻居打个招呼,几乎没有什么深入的社交互动。
她的孩子不在身边,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倾诉内心的想法。
三、计划。
1. 短期目标(1 2个月)每周至少去看望王奶奶三次,陪她聊天,让她感受到关心和温暖。
帮助王奶奶建立一个简单的日常活动时间表,比如早上散步,下午听收音机等,让她的生活有规律。
2. 中期目标(3 6个月)鼓励王奶奶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小组,如书法班或者老年合唱团,扩大她的社交圈子。
协助王奶奶和她的孩子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比如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让王奶奶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积极的态度,提高她的生活质量。
四、介入过程。
# (一)建立关系。
刚开始去王奶奶家的时候,她对我们还有些警惕。
我就先从一些简单的话题入手,比如夸她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
我还带了一些小点心给她,慢慢的,她的态度就缓和了很多。
第二次去的时候,她就开始主动跟我说话了,给我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我就坐在那里,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还问一些问题,就像她的一个老朋友一样。
# (二)激发兴趣。
1. 我发现王奶奶家里有一些旧的相册,就提议我们一起整理相册。
在整理的过程中,她一边翻着照片,一边给我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她的眼神里开始有了光彩,那些美好的回忆似乎让她暂时忘记了孤独。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https://img.taocdn.com/s3/m/ed50893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e7.png)
社工站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空巢老人一、背景介绍:服务对象张三阿姨,一位年近80周岁的空巢老人,自上海迁居至本地商品小区已有八年之久,办理了居住证。
尽管居住时间较长,张三阿姨却因商品小区的封闭性和独立性,难以融入当地社区,导致社交圈子狭窄,深感孤独。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和老伴的健康状况逐渐衰退,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老年疾病症状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此外,张三阿姨唯一的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无法提供足够的关心和照料,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二、需求分析预估:(一)问题分析:1.社区融入困难,缺乏社交活动:张三阿姨和她的老伴搬迁到甲地本地小区生活成为甲地镇新居民,由于生活在具有封闭且独立的商品小区,虽然已经居住了八年,但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区,这导致了他们的社交圈非常有限,又没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他们经常感到孤单。
2.家庭陪伴缺失:由于儿子在上海工作繁忙,且未退休,每年能来看望的次数很有限,无法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料。
这使得服务对象张三阿姨和老伴在情感上缺乏支持,感到无助。
3.随年龄增长带来的健康忧虑: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三阿姨和她的伴侣开始感受到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发关注。
一些典型的老年疾病症状,如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等,开始显现,引发了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二)需求分析:1.社交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参与社区活动,与周围的邻居建立联系和交流;创造机会与同龄人互动,建立朋辈支持体系,协助张三阿姨建立和扩大社交网络,减少孤独感,增强归属感。
2.心理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情感支持和倾听,以减轻的焦虑和孤独感。
同时需要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应对老年生活挑战的信心。
3.健康需求:服务对象张三阿姨需要专业的健康咨询,了解如何预防和管理老年疾病,以及了解和获取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活动和营养指导。
(三)理论支持:本案例主要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社会支持理论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建立和维持积极的社会关系,获得情绪、信息、物质以及实际援助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应对压力和适应生活挑战的能力。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和计划书
![老年社会工作个案和计划书](https://img.taocdn.com/s3/m/7857a62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26.png)
个案案例1:马大爷今年78岁,老伴在两年前已经去世了,他孤身住在一个单元房里。
唯一的女儿离他住的地方坐车要一个多小时。
女儿有两个孩子,都已经结婚了,单独居住.马大爷最近在外面溜达时被自行车撞倒,造成右腿骨折,看医生之后还被诊断患有糖尿病。
女儿自己身体也不太好,不能照顾他,很担心父亲不能再独立生活,找来社工咨询该怎么安排马大爷的照顾问题。
1.马大爷和女儿要处理哪些问题?居住安排所需服务2.关于机构照顾的最佳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①照顾的性质:如照顾的程度,开支等②照顾的类型:医疗、护理、康复等③环境方面的需要:舒服、和家人接触等个案案例2:某小区有一位80岁的王大妈,老伴已去世多年,生育了4个孩子,平时她和还没成家的小儿子一起居住,其他3个孩子在外地工作.去年冬天,王大妈的小儿子不幸发生车祸死亡,王大妈一下子变成了依靠低保生活的孤独老人,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王大妈的小儿子去世后,其他三个子女对母亲的赡养问题相互推诿,不愿照顾赡养老人。
现在体弱多病的王大妈一个人生活,行动不便使她很少出门,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
1.在这个案例中,王大妈面临哪些困难?①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顾;②年老多病;③身边无人陪伴,比较孤独,缺乏精神慰藉。
2.针对王大妈的困难,社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1.与三个子女联系,邀请他们协商确定照顾老人的方案2.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联系,请医生定期上门为王大妈检查开展医疗服务;3.组织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王大妈,关心她。
小组活动计划书一、活动名称二、基本理念三、主要理论四、目的和目标五、服务对象和招募方法六、活动安排七、预计困难和解决方法八、评估方法九、经费预算十、其他事项1、小组名称:老年生活趣多多2、理念:凯文的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主张老年人应该通过新的参与、新的角色来改善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中断所引起的情绪低落,在新的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案例分享
![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87a849c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0.png)
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案例分享以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为题,以下是10个案例分享:1. 定期走访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成员定期走访独居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互动,帮助他们减少孤独感。
2. 提供日常生活支持:社会工作小组成员帮助独居老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如购物、照顾宠物、清理家居等,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3. 组织社区活动:社会工作小组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如老年舞蹈班、手工制作班等,为独居老人提供社交和娱乐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4. 协助医疗服务:社会工作小组协助独居老人预约医生、取药、理解医疗信息等,提供医疗服务的支持,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
5. 提供心理支持:社会工作小组成员定期与独居老人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增强内心的力量。
6. 提供法律援助:社会工作小组协助独居老人解决法律问题,如申请福利、处理遗产等,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7. 教育健康知识:社会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向独居老人提供健康知识和养生方法,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8. 提供紧急援助:社会工作小组建立紧急援助机制,为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救助,如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9. 协助社会参与:社会工作小组帮助独居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如志愿者工作、社区志愿活动等,增加他们的社交圈子和自我价值感。
10. 提供经济援助:社会工作小组协助独居老人申请救助金、低保等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减轻经济压力。
通过以上案例分享,可以看出独居老人社会工作小组的工作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独居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旨在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享受晚年生活,减少孤独感,提升生活质量。
空巢老人独居危险社会案例
![空巢老人独居危险社会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e1fef2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4.png)
空巢老人独居危险社会案例案例一:张大爷的摔倒风波。
张大爷呢,孩子们都在大城市打拼,就他自己在老家的小院子里独居。
有一天啊,张大爷想把院子里那个有点歪的花盆扶正一下。
结果一不小心就踩滑了,“哐当”一下就摔倒在地上了。
这一摔可不得了啊,张大爷的腿当时就疼得厉害,根本站不起来。
周围呢,又没有个能立马帮忙的人。
张大爷躺在地上喊了半天,嗓子都快哑了,也没个人应。
要不是那天邻居家的小孩放学后路过,听到微弱的呼喊声,跑去找大人来,张大爷还不知道要在地上躺多久呢。
这要是耽误久了,后果不堪设想啊。
你说这空巢老人独居,就这么一个小意外,都能变得特别危险。
案例二:李奶奶的火灾惊魂。
李奶奶也是空巢老人,自己一个人住在老旧的居民楼里。
她眼神不太好,记性也有点差。
有一回啊,她在厨房煮着粥呢,就到客厅去看会儿电视。
这一看啊,就把厨房煮着粥的事儿给忘得死死的。
等她闻到糊味儿的时候,那锅里的粥已经烧得冒黑烟了。
火势一下子就起来了,李奶奶当时就慌了神儿,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她想找个东西灭火,可是手忙脚乱的,也没找着合适的家伙事儿。
这房子里又只有她一个人,喊破了喉咙也没个能帮上忙的。
还好啊,楼下的邻居发现楼道里冒烟了,赶紧报了警。
等消防员把火扑灭的时候,李奶奶的家已经被烧得乱七八糟的,李奶奶自己也被烟熏得够呛。
这要是再晚一会儿,李奶奶的命可能都没了,你说这空巢老人独居多危险呐。
案例三:王大爷的突发疾病。
王大爷独自生活,身体还算硬朗,平时自己能照顾自己。
可是呢,人上了年纪,身体就像个老机器,说不定啥时候就出毛病了。
有天晚上啊,王大爷正睡着觉呢,突然感觉胸口一阵剧痛,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搅和一样。
他想打电话叫救护车,可是那疼痛让他连拿电话的力气都快没了。
家里又没有其他人,他只能强忍着疼痛,一点一点地往电话那边挪。
好不容易摸到电话了,可是说话的声音又特别微弱。
接线员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听清楚地址,等救护车赶到的时候,王大爷都已经快昏过去了。
这要是身边有个人照顾着,能及时发现王大爷的不对劲,也许情况就不会这么危险了。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精选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914177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9.png)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精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老年人群体的特殊需求和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帮助。
下面将介绍几个老年社会工作的案例,以期为广大社会工作者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借鉴。
案例一,孤寡老人关爱。
在某城市社区中心开展了一项孤寡老人关爱活动。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摸底调查,发现该社区有多位孤寡老人,他们大多身体虚弱,生活无着,精神上也缺乏关爱。
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志愿者,定期走访这些孤寡老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同时,还建立了老年人互助小组,让他们有机会在一起交流、娱乐,增加生活乐趣。
案例二,老年人心理辅导。
某社会工作机构开展了老年人心理辅导项目。
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发现,一些老年人在面对退休后的生活空虚、子女疏远等问题时,心理压力较大。
因此,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心理辅导活动,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
通过这些活动,老年人们得到了心理上的疏导和支持,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案例三,老年人法律援助。
某法律援助机构开展了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
该机构的律师团队发现,一些老年人在继承、房产、医疗纠纷等方面遇到了法律问题,但因为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等原因,他们往往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因此,该机构开展了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务,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法律问题,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结语。
老年社会工作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需要社会工作者们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老年社会工作既是一项具体的实践工作,也是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
希望广大社会工作者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老年人群体带去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
老年社区工作案例[五篇范例]
![老年社区工作案例[五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8a62ab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1.png)
老年社区工作案例[五篇范例]第一篇:老年社区工作案例社会工作实例——老年社区照顾一、活动理念1、根据房屋署统计,居于黄大仙区公屋的65岁及以上的长者有五万多,其中独身及二、三人合住者则有一万多人。
本计划根据社会重建理论,希望借助加强长者在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以协助他们适应社会,重建信心,而自卑倾向和内心的平衡也能在一积极的互动环境中得到改善。
2、具体策略是借助建立义工网络,联系义工和区内危机长者,建立关怀关系,主动提供适当的帮助或介绍适切的社区资源。
3、本计划又特别回应危机长者的需要,其中危机长者的定义是根据长者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和社区资源而界定,大致可归纳为下列三项:(1)体弱多病或伤残,因而足不出户或行动不便(2)独居且对社区资源掌握不足(3)独居而人际关系疏离二、活动目标1、发掘社区内危机长者2、接触和探访危机长者,了解其需要,提供适切服务或介绍社区资源3、为社区内危机长者建立社区支援网络4、提升社区公众认识关怀危机长者的意识三、服务对象及人数1、居于黄大仙上村东、南、西、北、中座60岁或以上的长者681人。
2、经外展探访、问卷调查,被界定为处于“危机”状况的长者160人。
3、18岁或以上,有志投入安老服务的义工58人。
四、计划内容活动内容举行日期对象及参加人次地点1.义工招募及组长面试 16-30/06/96 56名义工社区活动中心2.义工训练日营 07/07/96 44名义工 YMCA乌溪沙青年村3.外展探访简介会 16/07/96 38名义工社区活动中心4.外展探访行动日(访问独居长者及填写问卷)3、4、10、11/08/96 受访长者681名义工239名黄大仙上村东、南、西、北、中及14、15座5.分析问卷 12-31/08/96 160名长者被界定为危机长者社区活动中心6.月饼送赠爱心 24/09/96 108名危机长者义工20名危机长者家中7.亲善探访义工需填写报告协助中心了解长者需要,并作跟进10/96-02/97 受访长者736人次义工服务736人次长者家中8.“冬日暖流”捐赠寒衣活动10-12/96 160户危机长者义工215人次社区人士3294人次捐赠黄大仙、竹园、乐富、凰德等新村9.秋日齐宴行 24/22/96 62名危机长者 24名义工屯门10.岁晚扫除04/-11/01/97 体弱长者48名义工96名长者家中11.喜气洋洋团圆宴(团年饭)02/03/97 危机长者77名义工32名黄大仙新光酒楼12.耆青贺新春(团拜)02/03/97 危机长者76名义工25名社区活动中心13.义工组长训练及会议 08/06/96 29/08/96 14/01/97 27名义工正副组长社区活动中心14.义工小组分享会10/96-02/97 5组共58名义工共集会10次义工96人次社区活动中心五、社区照顾策略和执行步骤1、义工网络中心已有一个成立了两年多的长期小组,定期探访区内有特别需要的独居长者。
关爱空巢老人典型事例
![关爱空巢老人典型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2324e3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e.png)
关爱空巢老人典型事例
关爱空巢老人是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张大爷,现年78岁,是一位空巢老人。
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探望他。
张大爷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由于年龄增长,行动不便,生活上需要一些帮助。
他住在一个老旧的小区,周
围邻居大多也是老年人,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帮助并不多。
社区工作人员得知了张大爷的情况后,开始定期到他家里探望,了解他的生活需求。
他们组织志愿者团队,为张大爷提供日常生活
上的帮助,包括购买生活用品、清理家居环境、陪伴聊天等。
同时,社区还建立了老年人互助小组,邀请张大爷参加各种活动,增加他
的社交和娱乐生活。
除了社区的帮助,张大爷的子女也意识到了父亲的孤独和需要,他们尽量安排时间回家看望父亲,或者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
亲保持联系。
他们还委托社区工作人员定期给父亲送去生活用品,
确保父亲的生活质量。
在这个案例中,关爱空巢老人不仅仅是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责任,
也需要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社区的帮助和家庭的关怀,张大爷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也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人的温暖和关爱。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多方合作,全面关爱空巢老人的重要性。
留守老人社工服务案例
![留守老人社工服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a9159e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2.png)
留守老人社工服务案例
本案例涉及一名留守老人的社工服务,老人名叫张奶奶,今年已经八十四岁。
张奶奶的儿子和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她的丈夫已经去世多年了,她一个人留在家中。
由于身体状况不佳,她无法独立地照顾自己,也无法出门购买生活必需品。
当地社工组织得知张奶奶的情况后,立即派出专业社工前往她的家中进行走访。
社工将张奶奶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包括她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工发现,张奶奶除了缺乏照顾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帮助外,还有孤独寂寞的感受,在家中常常感到无聊和无助。
基于对张奶奶情况的了解,社工制定了一份个性化的服务计划。
首先,社工安排志愿者每周定期为张奶奶送去生活必需品,如食品、药品等。
其次,社工为张奶奶安排了定期的身体检查和治疗,确保她的身体状况得以控制和改善。
此外,社工还主动联系张奶奶的亲戚和朋友,鼓励他们多与张奶奶联系,为她带来温暖和关爱。
最后,社工定期为张奶奶组织社交和文娱活动,如纳凉游泳、听音乐会等,让她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和满足。
经过几个月的服务,张奶奶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她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生活必需品也得到了及时的保障。
此外,张奶奶的孤独感得到了缓解,社工服务也为她注入了新的生活乐趣。
同时,社工服务还增进了张奶奶与社会资源的联系,让她更加融入社会。
整个服务案例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社工服务也得
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失独老人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失独老人](https://img.taocdn.com/s3/m/b17e135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7.png)
社会工作服务个案案例失独老人一、案例背景:服务对象今年64岁,属于独居的失独老人,儿子在29岁时突患肺结核医治无效身亡,服务对象的老伴在19年查出患有肠癌,在21年的时候开过刀,去年3月又复发,之后转移病情变严重,在去年9月份的时候刚去世。
因家庭的变故,服务对象心理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心理上的创伤久久不能愈合。
目前,服务对象独自居住,身边无人陪伴,缺少倾诉对象,缺乏安全感。
二、问题预估/需求评估:(一)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
1、家庭支持:由于服务对象一人居住,没有人陪伴,感到孤独。
服务对象儿子、丈夫去世,没有第三代,无人赡养,生病时没人照顾。
2、社会支持:生活单调、乏味,服务对象的生活仅限于在家做手工、织毛线,其他时间基本不外出活动,害怕被其他人指点。
3、经济需求:服务对象现在退休,日常要定期吃药,每个月都需要医药费支出。
服务对象的生活费用支出也较大,电话卡一月话费200元,超出自己的支付预算。
(二)服务对象的需求预估。
1、心理支持与陪伴,服务对象的内心能够得到关注,有倾诉对象,舒缓心理,获得更多的陪伴。
2、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社区融入。
三、服务目标:1、扩大社会交往,鼓励服务对象多参与社区活动,促进人际交往,拓宽朋辈系统。
2、心理支持与陪伴,使服务对象感受对她的关爱和给予服务对象情绪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孤独和落寞感。
3、链接社区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生活物资,协助服务对象解决电话卡问题,使其感受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4、提升服务对象的健康意识,普及慢性病的健康知识和预防。
四、服务过程:(一)了解服务需求,建立关系。
社工通过入户探访的方式,与服务对象经过多次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的关系,社工前期主要是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和辅导,社工以专业的工作技巧和价值观,对服务对象面临的困扰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并在服务过程中鼓励和帮助服务对象一起面对困难。
(二)扩大社会交往,拓宽朋辈系统,提升健康意识。
社工认真地去聆听服务对象说的每一句话,时常以服务对象的视角去观察感受,运用同理心给予服务对象足够的尊重。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https://img.taocdn.com/s3/m/54d928c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d0.png)
社会工作老年案例分析李女士老杨白发苍苍的李奶奶刚刚退休,然而此时与她共同生活了36年的老伴竟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李奶奶本就无儿无女,老伴的去世是她的精神几乎崩溃。
她和丈夫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屋空,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她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前总害怕治不好,现在却期盼病情急剧恶化,好早日到另一个世界与老伴重新团聚。
二、问题描述(一)个人问题1、身体方面:患有多种慢性疾病2、精神方面:由于老伴的去世,使李奶奶的精神几乎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老是期盼着自己的病情急剧恶化好与老伴再次团聚。
(二)家庭问题案主无儿无女,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
并且,老伴的去世给案主带来精神的崩溃,没有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社会问题1、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2、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
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上述消极原因更加加重。
3、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能很好地为丧偶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三、方案构建本案服务对象为李奶奶,以个案工作方法开展服务,采用危机介入的方法。
(一)危机介入,服务对象对老伴儿的死过于伤心,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二)服务对象在老伴儿死后,生活琐事在短时间内难以上手,基本生活质量降到了最低值,情绪消极很严重。
(三)服务对象无儿无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使得她孤独感倍增,对生活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四)服务计划1、短期目标(1)案主李奶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
(2)案主李奶奶通过面谈对自身的情绪得到一定的认知。
2、中期目标(1)案主情绪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2)案主建立起支持(资源,情感等)网络。
(3)案主的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3、长期目标(1)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帮助李奶奶再度社会化,顺利融入由于丧偶而发生变化的新的生活环境,开始新的生活。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4ce43e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3.png)
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老年人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群体,他们往往面临着身体健康、心理需求、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社工人员,我们需要关注老年人的个体情况,提供相应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将分享一个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
李奶奶,78岁,是一位独居老人。
她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人来看望她。
李奶奶身体虽然健康,但因为年龄的增长,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
她曾经是一名教师,退休后生活比较孤独,情绪也比较低落。
在社工人员的介入下,我们对她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并制定了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计划。
首先,我们帮助李奶奶建立了一个社交支持网络。
我们联系了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帮助她加入了一些兴趣小组,让她有机会结识新的朋友,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增加社交互动,减轻她的孤独感。
同时,我们还联系了志愿者团队,定期为她提供一些家庭帮助,比如购物、清洁等,让她的生活更加便利。
其次,我们帮助李奶奶建立了健康管理计划。
我们邀请了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她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为她制定了健康管理方案。
我们还为她安排了定期的康复训练课程,帮助她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健康状态。
通过这些措施,李奶奶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最后,我们还帮助李奶奶进行心理支持。
我们安排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她进行心理沟通,帮助她排解心理压力,调整心态,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我们还鼓励她参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帮助她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通过以上的社会工作服务,李奶奶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她在社交、健康和心理方面都得到了支持和帮助,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这个案例也充分展示了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过上幸福、健康、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总而言之,老年人社工个案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的机会。
优秀老年社工个案案例
![优秀老年社工个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552d82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09.png)
优秀老年社工个案案例一、背景介绍。
李大爷,70岁,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倔老头”。
老伴儿去世后,他就变得越来越孤僻,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和邻居们也很少交流。
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虽然经常打电话,但老人总是没说几句就挂断。
社区工作人员反映,李大爷对社区组织的活动也不感兴趣,甚至还会拒绝社区志愿者的上门探访。
二、接案。
我作为社区的老年社工,在了解到李大爷的情况后,决定主动去拜访他。
第一次上门的时候,我在门口敲了好一会儿门,李大爷才不耐烦地打开门,问我有什么事。
我满脸笑容地说:“李大爷,我是社区新来的社工,专门来看看您呢。
”李大爷哼了一声,说:“有什么好看的,我不需要你们关心。
”然后就想关门,我赶忙把脚伸进去(当然这有点小危险,不提倡哈,但当时也是着急),笑着说:“李大爷,您先别关门呀,我就跟您聊两句,我听邻居说您以前可厉害了,我想听听您的故事呢。
”也许是“厉害”这个词让李大爷有点心动,他犹豫了一下,让我进了屋。
三、预估。
在和李大爷的聊天中,我发现他其实内心很孤独,老伴儿的离去对他打击很大,他觉得生活没什么乐趣了。
而且他对新事物有抵触情绪,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和年轻人也没什么共同话题。
他拒绝社区活动和探访,是因为他害怕被同情,觉得那是一种怜悯。
四、计划。
1. 短期计划。
每周去李大爷家拜访两次,每次和他聊一个小时左右,话题就从他的过去开始,让他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
给李大爷带一些他这个年代的小零食,像麦芽糖之类的,拉近关系。
2. 中期计划。
邀请李大爷参加一些简单的社区活动,比如老年人书法比赛的观摩活动。
先从观摩开始,让他慢慢适应人群。
教李大爷使用智能手机的一些简单功能,比如看新闻、听戏曲,让他能接触到外面的世界。
3. 长期计划。
鼓励李大爷加入社区的老年兴趣小组,像象棋小组或者老年合唱团,让他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
建立李大爷和子女更紧密的联系,让子女多回来看看,或者定期视频通话。
五、介入过程。
1. 建立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巢老人”社会工作案例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性别:男,年龄:65岁,族别:汉,婚姻状况:已婚,有一儿子,教育程度:大专,政治面貌:党员,生理特征:患精神恍惚症,性格特征:孤僻多疑,淡漠,情绪急躁易怒。
(二)背景资料
1、案例背景:任行政机关工作多年。
退休两年,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子都在外地工作。
起初儿子一年还会回来2到3次瞧望老人,后儿子因在外地娶妻生子,又因工作忙绿,导致儿子长年未能回家瞧望两位老人。
2、个人现状:退休后她每天就就是瞧瞧电视,种种花草,儿子又不在身边,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
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
总觉得自己就是一块朽木,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分析:
1、儿子在外工作,家庭只有自己与老伴两人,生活过于无趣,老伴参加社区老年舞蹈队,每天饭后就外出排练。
造成其经常性独自一人在家。
2、心理方面的问题。
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与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与心理就是一次很大的冲击。
因当初的忙碌惯了、现突然闲下来,总觉得自己一无就是处,又因为自己有各种老年病,缺少与外界沟通,内心充满挫败感,自我认同感低。
需要帮助其恢复自信心。
3、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4、社会交往问题:性格极其孤僻,与亲戚关系疏远,几乎不同邻居交往。
与外界交流也很少,信息闭塞,对身边发生的事物较淡漠。
三、服务计划
社会工作者拜访服务对象与其老伴,通过与她们的交谈,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开展个案
工作。
根据王某的需求,设计出的个案工作方案如下:
(一)服务目标
1、与其谈话,进行一次心与心的沟通,多听听她的个人想法。
2、帮助脱离老就是独自在家,都与外界接触,增强生活信心。
3、搭建社区支持平台,让其积极融入老年社区活动。
(二)服务策略
1、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疏导服务。
鼓励其说出她的困境与痛苦,通过放松技巧、心理疏导的训练使她能够自我调节心情,逐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同感与自信。
2、挖掘其的潜在能力。
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提升她的自我认同度,强化自尊、自我能力与价值。
3、与服务对象谈话,倾听她的心声,了解其退休前后的活动与交际、经济生活、人际关系,生活习惯,老年人对其生活的满意度等,对儿女离家的瞧法,尽量了解老李个性。
4、与服务对象的老伴及儿子交谈,进行家庭治疗,重塑与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5、开展社区教育与社区宣传,定期举办老年社区活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平台。
(三)服务模式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就是由生理、心理与社会三方面的因素组成的,以“人在情景中”的观点认为个人与她所处的环境处在多重的互动中,应把服务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把握服务对象的问题,并且认为每个人都就是有价值的,她们都具有自己的潜能。
工作模式的转变与孩子外出工作带来的生活无趣就是王某造成精神状态恍惚的重要原因之一,儿子长年不能回家陪伴老人,导致其孤寂、无趣,不与她人交流,老年病愈发严重。
因此引导服务对象“走出家,走进活动室”,正确处对待其态度、协助进行系统帮扶等,可以缓解服务对象的情绪变化。
2、家庭治疗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就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心理治疗模式。
治疗对象不只就是服务对象本人,
而就是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与相互关心,协助家庭消除其胡思乱想的情况。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在整个服务介入过程中,服务对象本人、家属、医生、民政干事、残协员、邻居等相关系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
整合社区内所有资源,提供帮助与支持。
邀请服务对象经常到老年娱乐活动、参加手工小组活动等社区群体性活动,提高与她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交往,减少她的孤独感,增强自信心。
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王某运用减轻个体焦虑、自我欣赏、自我肯定等心理技巧,加强与她人的沟通交流、团体协作,有效开发潜能,在欢乐中重塑希望,积极生活。
开展社区教育,倡导动员社区居民关心、尊重、理解、帮助“空巢老人”,提升小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认识度,组织退休老人多聚会,多沟通,多交流平台。
五、总结评估
(一)服务对象对帮扶的满意度
通过个案工作,服务对象生活态度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与人交往能力与认知能力等社会功能得到较大改善。
坚持“走出家。
走进活动室”,情绪稳定,家庭状况也改善很多,
已走出生活的困境,家庭与睦。
其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周围邻居、居民增多了交流,提升了自信心与认同感。
六、专业反思
(一)对“空巢老人”家庭来说,避免孤寂就是她们主要的问题与需求。
本案的社会工作者曾有过多年的帮扶退休老人工作经验,参加过多起退休老人心理、情绪变化的疏导培训课程。
但在实际工作中,仍觉得专业知识的欠缺,还应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多阅读“空巢老人”心理变化的相关案例。
(二)社区精神残疾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应将侧重点更多地放在家属及整个家庭。
多年的求医问诊使家属的精神、经济压力很大,社会工作者经常性探访、志愿服务及来自社区、社会的关爱等,对家属的情绪支持与树立生活信心很重要。
(三)做好社区退休“空巢老人”社会工作,应更好的利用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做好资源链接者的角色。
社区各种社会帮扶一定程度上解决家庭的无趣现状,社区工作者应定期随“空巢老人”、社区内各种康健器材、退休老人群体活动等,都就是社会工作者可利用的社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