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在二次运移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茂稳
油气聚集系数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油气聚集系数是油气资源评价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参数,影响因素复杂,如何科 学取值一直困扰着石油地质工作者.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油气运聚单元(油气 成藏体系)定量评价结构模型,对油气成藏体系进行定量评价;根据“三高” 原则选取刻度区,利用生烃潜力法和油藏规模序列法求取刻度区的油气聚集 系数,将各油气成藏体系与刻度区类比求取相应油气成藏体系油气聚集系数. 运用该方法求取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上含油气系统各油气成藏体系油气聚集 系数.结果表明,高邮凹陷上含油气系统各油气成藏体系油气聚集变化较大, 在9%~14%之间,用该聚集系数求取的资源量较过去用一个统一的聚集系数 求取的资源量更接近地质实际.实践证明,利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成藏体系, 结合生烃潜力法和油藏规模序列法,可以对聚集系数进行定量预测,减少资源 量计算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资源评价更加客观.
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组成的变化; 聚集系数;相控分馏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几个应用实例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特别是其中的确定二次运移距离问题)是石油地 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又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具有 官能团、能形成氢键或其它离子键的化合物会通过液-固两相分配而 进入输导层中的固相有机质和矿物基质,其中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最 有希望成为油气二次运移的化学示踪剂;但中性氮化合物的浓度和组 成与特定原油的直线运移距离之间不应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在应用 咔唑类和苯并咔唑类参数研究某地区的二次运移距离或方向之前,一 定要充分利用各项烃类参数首先确定原油的母源特征、成熟程度和成 因类型,强调多馏分、多参数横向对比的重要性。以在加拿大的阿尔 伯塔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中国的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的油 气二次运移研究为例,说明在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过程中,既 要相信基本物理化学原理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 持多学科、多项参数综合运用的原则。
---------------苏爱国; 张水昌; 向龙斌; 王小强;
多因素油气聚集系数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聚集系数是油气资源评价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参数。 国内外大量调研资料表明,研究油气聚集系数的 方法虽然有多种,但是尚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技 术系列。该文从东营凹陷的实际情况出发,系统 地论述了以地质综合研究为主、福克-沃德法和 探井网格统计法为辅,采用多因素综合选取石油 聚集系数的方法,并应用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第 三次油气资源的评价。
----------宋国奇;
苏北盆地油气聚集系数的确定
油气聚集系数是油气资源评价中最为关键的参数之一。从苏北盆地的实 际情况出发,统计分析30多年来的勘探成果和探井成功率,应用概率中值 法和探井网格统计法,结合地质综合研究选取聚集系数,并应用于油气资 源评价。苏北盆地主要构造单元的油气聚集系数集中在35%~43%之间。 该成果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了更为客观参数,对地质条件相似地区的油气 聚集系数研究和选取具有参考意义。 ------------宋宁; 陈莉琼; 戴祉平;
--------------祝厚勤; 庞雄奇; 姜振学; 董春晖;
相控和气洗分馏作用对油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油藏条件下的相控和气洗分馏作用使得油藏中油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发 生了明显变化。通过不同温压条件下的 PVT实验及其产物测量为该观点提供 了十分有意义的科学证据,其主要结论如下: (1)总的来看,气洗分馏作用 较由温度和压力引起的相控分馏作用明显,气洗作用是油藏中原油性质(如: 含蜡量、密度和粘度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2)PVT分馏不仅导 致凝析油中饱 /芳比值的异常高值,而且饱 /芳比值在凝析油和正常油中存 在相反的分馏变化规律; (3)与温度变化和气洗作用相比,压力变化是导致 油藏中天然气碳同位素产生明显且规律性分馏的主要因素(实验中天然气δ 13C值变化幅度高达 1.3‰左右); (4)轻烃参数的某些规律性变化与相控和 气洗分馏过程有关wk.baidu.com揭示了重要的成藏信息,可以用来区分和确定温压相控 分馏和气洗分馏这两种最基本的成藏过程。
------------孙同文; 吕延防; 刘宗堡; 付晓飞; 付广;
塔河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 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 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印支—燕 山期(第二次)和喜马拉雅期(第三、四、五次),其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 海西晚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由 东向西。研究认为,规模巨大的寒武—奥陶系主力烃源岩,为多期供烃、多期成藏提供了 可靠的资源保障;处于古隆起、古斜坡有利区域构造位置,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大 型不整合面、岩溶输导网络、断裂带是塔河油田油气成藏的重要输导条件;多套储层、 多套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以及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是形成塔河大 型复式油气田的重要条件;“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要 的成藏机制,成藏封闭条件的形成与演化是塔河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
为了系统查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聚过程和富集特征,详细研究 其油气运移条件,并通过油田开发动态数据验证,总结油气富集的主要特征。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具有垂向-侧向双重油气运移方式,垂向运移主要发生在上 覆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内,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T2油源断层"倒灌"进入 下伏扶余油层;侧向运移主要有3种类型:源内沿砂体向油源断层上升盘短距离 侧向运移;近源沿构造轴向向继承性局部隆起带短距离侧向运移;远源沿砂体 沟通的Ⅱ类断裂密集带向朝阳沟阶地长距离侧向运移。油源断层发育部位和 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附近、构造轴向与断层走向近一致的鼻状构造为富油区 带;因特征不同,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不是主要富油部位,而在朝阳沟阶地为 有利储油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