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起源与发展PPT课件

《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起源与发展PPT课件

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与分布
特点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生产结构、技术水平、经营方式、经济 效益等。
分布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地域 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 草原和荒漠地区。
04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供了有利条件。
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对农业起源也有重要影响, 如平原、河谷等地区具有适宜农作 物生长的土地和水源,成为农业起 源的重要区域。
文化传承的影响
文化传承对农业起源也有影响,如 古代文明中的农耕祭祀、水利建设 等文化传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 起源。
02
农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
农业起源
人类从狩猎采集转为农耕生活,开始种植作物和养殖家畜。
早期农耕文明
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等,形成了各自的农业技术 和文化特点。
早期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开垦土地、破坏植被,导致土壤侵蚀和环境恶化。
农业发展的中期阶段
1 2
农业技术的进步
如轮作制、灌溉系统、农具改进等,提高了农业 生产效率和产量。
市场需求。
提高农业产量的对策
科技创新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 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
产效率和产量。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 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规模化经营
政策扶持
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
场竞争力。
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提供政策优惠和资金支
持。
改善农业结构的对策
调整种植结构
农业起源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第13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1.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方面:(1)土地资源退化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由于过渡放牧、森林砍伐、不适当的农业利用造成的。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土壤具有低产性状,肥力下降。

人类农业活动的加强和过度的垦殖使可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日趋严重。

土地荒漠化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破坏了地表辐射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

(2)水资源短缺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水资源短缺。

“淡水贵如油”现象从中东沙漠和干旱的非洲大陆扩展至欧洲、拉丁美洲、亚洲。

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

为解决淡水不足,采取的限量供水、提高水价使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

局部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引起地区冲突。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口爆炸、工业污染、滥垦滥伐、过渡放牧、工矿城镇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病虫害等因素对动植物环境的极大破坏。

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

(4)矿产资源消耗剧增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加速进行。

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

2.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答:人口迅速增长导致环境问题主要有(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的普及使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

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略降但总量未减。

发达国家由于南北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同故城市上空臭氧含量低。

拉丁美洲由于工业废料增多等因素使其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酸雨现象的普遍。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森林的破坏使其对碳循环的制约作用减弱,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日间降落倾盆大雨的天气现象在取代每年降雨量持续地增多的气候模式。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考研赵荣《人文地理学》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一、笔记复习笔记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1)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3)经济地理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来阐述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具体包括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2)区域研究的传统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出发,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①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不断运动的。

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6)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6)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2.拉采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拉采尔(1844~1904年)德国地理学家,人类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

他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有系统论述。

提出国家有机体说,创用生存空间一词,首次说明了文化景观概念。

著有《人类地理学》、《人类史》、《政治地理学》、《地球与生命:比较地理学》等。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①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他创名的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②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其《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3.埃拉托色尼[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的学者,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

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Geo为地球,graphe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书名。

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人文地理学[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

其研究特点既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等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所共有的特征,又有以人文现象作为研究主体的特征;研究对象上注重地域分布特征及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既采用地理学中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方法,也引进大量的社会科学方法。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城市化[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5、2006年研]答: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化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①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②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集中点的增大;④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

2.新型城镇化[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主体功能区[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4.同城效应[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

同城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5.城市体系[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研][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研][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5、6章 农业、工业区位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5、6章 农业、工业区位 知识点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一)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的理论2、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二)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三)世界农业生产布局(四)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1、农业景观➢人类在自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活动所形成的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是环境的镜子。

➢农田景观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

➢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的交叉型产业。

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观光农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

2、农业区位论是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之一,杜能农业区位论是代表,主要探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该理论认为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不同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从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是土地利用问题普遍性原理论基础。

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这是现代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的理论。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创立。

(1)假设条件(2)6个农业圈①自由农作带:最接近城市市场,土地用于生产不易运输和易腐食品,以蔬菜、牛奶和花卉为主。

在经营方式上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

②林业带③作物轮作带④谷草农作带:主要为谷物和畜产品,经营较为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了休闲地。

⑤三圃农作带:农业经营粗放,土地大量休闲,实行三圃农作制。

⑥畜牧带(3)意义首次确立了对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

➢补充: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industr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_赵荣)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_赵荣)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人文地理学(第二版_赵荣)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人文地理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01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

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类。

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1)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类型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①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a.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等级扩撒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②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指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移动使文化也发生空间上的变迁。

(2)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我国在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

《人文地理学》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地理学》第5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一)索尔的推论
1、 1、推论的依据 2、推论的结果 、
(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
(1)气候变化 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 驯化动物、 (2)人口增长、食 人口增长、 物供应紧张
西亚、 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 驯化区域 西亚 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 季节移动) 季节移动) 储存谷物、 3、穴居的必要性——储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 穴居的必要性 储存谷物 加工工具、 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 制作、 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
目的 产品 劳动力 动力 技术
(二)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 、 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 、 短期休闲农业(敞田制) 短期休闲农业(敞田制) 相结合) 相结合)
3、美国的殖民农业 、 北方旱作农业
南方水稻农业
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种植业与饲养业
敞田制农业(欧洲移民农业生产方式) 敞田制农业(欧洲移民农业生产方式) 休闲种植制(印第安人农业生产方式) 休闲种植制(印第安人农业生产方式)
(三)评述
1、是否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 、是否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 2、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2、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
(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1、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 、 2、是一种生计农业 、是一种生计农业 生计 3、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 、生产水平低、剩余少、 4、农民生活贫困 、
农业特征
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 、 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强烈的季节性、 3、强烈的地域性 、
农业类型
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 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13)章【圣才出品】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1.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答: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如下:(1)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技术进步的既发展了生产力,又解放了劳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技术进步对工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机器的使用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现代化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

制造业国际扩散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金融网络的出现,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特点限制其转移。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人口、经济向城市集中。

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人口政策的相对宽松必然会促进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渐提高;相反,城市对外来人口的限制必然会阻滞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进程呈现出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收人水平低相关的非正常状态。

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哪些?试分析所在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

答: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演化与技术的创新、劳动的进一步分工,城市增长的集聚力、离散力与摩擦力三者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定时期城市的地域结构。

(1)集聚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①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其次是城市中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

②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优势,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的心理的引导作用。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杜能圈[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杜能圈是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内容。

杜能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按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6个农业圈。

即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

2.种植园农业[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种植园农业是指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种植园农业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以及广东等地区。

3.现代农业[南京大学2006年研]答:现代农业是指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

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4.生计农业[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研]答:生计农业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传统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即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其产品除主要为了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剩余量不大,用于交换其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如农具和衣服等。

二、简答题1.简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研]答:(1)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13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5~13章)【圣才出品】

第5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名词解释1.杜能圈答:杜能圈是指杜能提出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

杜能认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杜能圈的前提是匀质平原、一个中心、马车交通、孤立国、追求利润最大化。

特征是由内往外集约度降低。

2.持续农业答:持续农业是指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农业。

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持续农业的目标是:①要增加食物生产,注意食物安全;②促进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③合理利用、保护、改善自然资源和环境。

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3.迁移农业答:迁移农业是指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石头和木棍是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在这个阶段,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在居住区附近用刀耕火种办法清理出一块土地后,就用工具在土地上挖出坑穴,放进根或种子进行轮种,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

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

“刀耕火种”是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现在只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

4.敞地制答:敞地制是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中使用土地的一种惯例,即封建领主的自营地(又称直领地)和农民的份地,都分作春种、秋种和休耕三部分,均为条田,每年依次轮作。

凡休耕的都作为牧场,供公共使用。

耕地在收获之后至下一次播种之前,无论领主自营地或农民份地,都必须将田界上的篱笆、栅栏拆除,以作为牧场,供公用。

敞地制残存到近代,在英国迟至十九世纪。

二、简答题1.简述传统农业类型。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整理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整理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各种地理志等。

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和李特尔。

洪堡的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2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学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的区域观点:《地理学的性质》是代表作。

俄国学派:承袭德国思想,但在十月革命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取代人文地理。

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削弱了苏联地理学界对人地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导致了人地分立的局面。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在美国,战后区域学派占据了上风;50——60年代,数量革命对地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70年代后,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行为地理学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前苏联,50年代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分离的二元论观点。

60年代以后建立起“统一地理学”的概念。

7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为“社会经济地理学”,实际上已接近人文地理学的内容。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人种和民族)【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口、人种和民族)【圣才出品】

第4章人口、人种和民族4.1 复习笔记一、人口与发展1.世界人口增长过程总的来看,世界人口发展历程是不断增长的。

根据人口在不同时期的增长特点、速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人口密度极低。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③人口分布相对集中。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①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②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大幅度波动状态,平均寿命低。

③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①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

②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a.在工业化早期第一,概况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例如英国。

第二,原因经济良性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人们更易于多生育。

且城市地区曾一度持有孩子作为劳动力非常重要的态度。

b.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欧洲出生率仍持续下降。

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第一,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引起的;第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第三,经济因素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第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20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第一,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第二,妇女晋升机会增多;第三,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

第四,现代人的求学、接受培训、就职和恋爱生涯占用了较多的时间,相对地就推迟了生育行为。

第五,现代社会将一名婴儿培养成人并使其接受高等教育将花费相当的代价,都使得人们不愿多生育。

③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a.从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b.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4)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上每增长一个10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圣才出品】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1)从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来研究 ①概况
3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从 19 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开始,西方就从栽培植物的遗传变异和地理分布 来研究农业的起源。
②代表人物 a.阿尔芳斯·德·康德尔 认为中国、西南亚、亚洲热带是农业的发源地,主张农业起源多元论。 b.瓦维洛夫 在康德尔植物地理学中应用达尔文物种变异概念,追述栽培植物的多样性和变异的幅度 与区域性,并对各种栽培植物的原产地进行了研究,发现世界有八处栽培植物的发源中心, 进一步发展了农业起源多元论,其中第一个中心便是中国。 c.哈兰 运用考古学与植物学、孢粉学、古生态学等新资料并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瓦维 洛夫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将起源地分为近东、华北、中美洲三个中心地和非洲、南亚、中国、 非洲、中美、中安第斯山和南美东部。 d.索尔和卡特 他们认为农耕是从东南亚向全世界扩展的,而中国、印度等都是其传播地区。 (2)从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各自成果来研究 ①布雷德·伍德 在《农业革命》一文中曾说:“食物生产的最初的成功实验,发生在西南亚洲肥沃的新 月形地带的山坡上,后来的农业实验也在中国(可能上独立的)和新大陆(当然是独立的) 出现过”。 ②N.C.瓦西里耶夫 认为直到公元前 4000 至 3000 年间,伊朗农业向中亚强烈渗透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迁,才使中国人“接受并掌握了邻人的最重要成就——农业经验和定居生活方式,栽培谷 物,驯养动物,磨制石器和制造彩陶,建筑房屋和埋葬仪式等”。
③费正清 中国人使用的铁器、战车、马匹、麦子、家畜和象形文字,全都是从近东经由中亚路线 传入的。 ④凯瑟温 在所有的栽培作物中,只有谷子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 (3)索尔的推论 ①观点 a.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他们是中石器时代居于河水沿岸以捕鱼为主的人。 由于鱼类丰富,人类食物供应较为稳定,故人类可以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 b.热带地区生态环境多样化,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种类繁多,可以常年生长。这里的 环境条件就为那些具有无性繁殖的食用植物提供被人类选择进行驯化的机会。 ②最早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需具备的条件 a.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b.驯化中心要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 c.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那里需要先进的治水工程。 d.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因为原始的人类在那里“能够容易取得由于树木枯死而 用于栽培的空地”。 e.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索尔认为“林居”的使用斧头者 必然是驯化者的祖先。 f.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因为“人类的食物也是兽类喜欢吃的”;如果人类不
1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探讨农业起源问题,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①考古 即搜集、挖掘和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和化石材料。 ②民族学 即调查研究现在还存在的落后的原始民族的情况,通过这个途径间接推断古人类活动的 情况。
2.农业起源的理论 (1)国内的理论 目前国内关于农业起源最新最权威的说法来自 1990 年 5 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 书·农业经济卷》(农业出版社)。 ①内容 原始农业产生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冰河的消融,气候由冷变暖,为农作物的栽 培提供了环境条件。人口迅速增长,食物缺乏,也促使人类去开发新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 对石器工具、弓箭和火的使用及对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简单方法的掌握,使原始农业应运 而生。 ②评价 该说法提到了农业起源的时间、起因和当时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但是仍然没有 解决农业的演变机制。 (2)国外相关理论 ①发现论 该观点认为,与原始社会采集狩猎获取食物相比,农业是更有效率、更有优势的获取食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5 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5.1 复习笔记
一、农业的起源 1.农业概述 (1)农业概念 农业是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基础工 程。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狭义的农业指耕作业,也称种植业。 ②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 (2)传统农业的基础理论 ①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 ②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③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 ④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 ⑤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⑥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⑦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3)对农业起源的探讨
2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物方式,由于原始人智力发展水平所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初期并未发现农业的这种优势。 只要有人一旦发明或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的优越性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 所采纳而迅速传播开来。
②人口压力说 a.概况 20 世纪 60 年代,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以博塞洛普的人口压力说为代表。 b.内容 在冰后期,人类生存环境扩大,人口的增长使采集和狩猎的强度增加,出现食物短缺, 人类把目光转向其他食物来源,增加新食物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植物种子的重要性就凸显出 来,因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③“最佳觅食模式” a.概况 目前,“最佳觅食模式”作为主流理论,被用来解释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人类社会从狩 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向农业的生产经济过渡的原因。 b.内容 最佳觅食模式是动物学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被用来分析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规律。 花费最少力气或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物。人类也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 往需要寻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生存。
5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