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合集下载

鱼类系统分类

鱼类系统分类

第二篇鱼类系统分类第一章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据统计,全世界约有3万种鱼类,包括62目、515科、4494科、约28000种,其中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约各占一半,海水鱼类略多,大约12500种。

其中无颌类85种,850种软骨鱼类鲨(sharks)、鳐(skates)、魟(rays)、银鲛(chinaeras) ,有23000或更多的硬骨鱼类,淡水鱼类占41%,海水鱼类占58%,而生活在海淡水之间的鱼类超过1%。

中国鱼类有3000多种,其中海水鱼类有2000多种,其中300多种是重要经济鱼类,60~70种是最为常见而产量又较高的主要经济鱼类2004年我国渔业产量达4901.77万吨,海水鱼类为1017.16万吨,占渔业产量的20.75% ,捕捞量和养殖量分别为959.01、58.15万吨,占海水鱼类产量的94.3%、5.7%。

海水鱼类捕捞中分别是带鱼140.29万吨(占海水鱼类捕捞量的14.65%,下同)、鳀鱼110.17(11.49%)、蓝圆鲹61.77(6.44%)、海鳗31.96(3.33%)、小黄鱼31.45(3.28%)、金线鱼31.25(3.26%)、马面鲀19.88(2.07%)、拟沙丁鱼18.04(1.88%)、鲷类15.23(1.59%)、金枪鱼13.60、白姑鱼10.94、鳓鱼9.50、大黄鱼8.92、黄姑鱼7.52、石斑鱼6.79、鳕鱼2.46。

第一节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一.种的定义鉴别一种鱼要从“形态”和“生理特征”两方面结合进行,从形态学角度,不同种间往往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通常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但由于个别变异、年龄差异、地理位置等情况,造成同种之间形态上的差异,因此有必要从生理方面进行研究。

种是分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阶元,同种不仅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生理特征,同种在自然状况下是能够相互配育的自然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同种个体产生的后代是有繁殖力的。

第二篇 鱼类的系统分类

第二篇 鱼类的系统分类

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
– 种以上的分类阶元--


---亚门 纲 ---总纲、亚纲 目 ---总目、亚目 科 ---总科、亚科 属 ---亚属 种 ---亚种
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种的命名法
– 学名的意义--接触一种生物,总要给出一个名称,
但是常有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情况,在对外交往 中,造成混乱。 – 命名法-- 林奈提出的生物命名法,生物的名称由 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构成,叫“二名法”。

纳尔逊(1976)--目前世界上比较倾向的系统。 我们的教材上,目的排列和使用按拉斯系统,亚目和科的排列和使 用上,多按纳尔逊系统。目内科、属、种的数量依纳尔逊系统。
第十二章
– 第五节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鱼类的分类系统 缪勒(1814)--将鱼类列为脊椎动物的1个纲, 下分6亚纲、14目。 黎根(1906)--将现生和古生鱼类分为6纲。 乔登(1923)--将鱼形动物和鱼类分成6纲、71 目、638科。 贝尔格(1940、1955)--将现生和古生鱼类分成 12纲、119目,是比较完善的一个分类系统。 拉斯(1971)--鱼类分为2纲。其中软骨鱼纲2亚 纲、2总目、14目;硬骨鱼纲十几个总目。我们的 教材用的就是该系统。
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分类学不是孤立的,它建立在形态学、生理学、生态 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基础上。 比较解剖学、发生学、古鱼类学的研究,得知鱼类彼 此间在发育与构造上的异同,而这些异同则成为分类 学上的依据,但分类方法若仅依靠单纯的形态构造方 面的知识,常易引起偏差,所以现代分类学的研究, 不仅要依靠形态构造的知识,还要依靠生态与分布的 知识,使对鱼类能有较全面的了解。 现代分类学,还应用数学,同工酶,染色体,DNA等 分析手段。

鱼类的种类与分类

鱼类的种类与分类
鱼类分类对于维护水域生态平衡、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研究
鱼类分类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鱼类分类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鱼类分类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分类对于渔业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指导作用
水生生态保护
鱼类分类有助于保护濒危物种,防止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 了解鱼类分类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水域生态,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鱼类分类可以研究生物多样性和进化历程,促进科学的发展。 鱼类分类对于水产养殖和渔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优势:不受鱼类形态特征的影响,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鱼类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历程
生态分类法
定义:根据鱼类的生活环境、食性、行为等特点进行分类的方法 优点:能够全面反映鱼类的生态特征,有助于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 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缺点:分类标准主观性强,不同分类学家可能存在分歧
应用:在生态学、渔业资源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
03
鱼类分类的方法
形态分类法
定义:根据鱼类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 特点:注重鱼的体型、头型、鳍型等方面的观察 应用:在鱼类分类学中广泛应用,有助于确定不同鱼类之间的关系 局限性:形态分类法容易受到个体差异、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导致分类不准确
生物分类法
分子分类法:通过DNA或 RNA序列进行分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鱼类的种类与分类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鱼类的种类 鱼类的分类 鱼类分类的方法 鱼类分类的意义
01
鱼类的种类
淡水鱼
定义:生活在淡 水环境中的鱼类
分类:按照生活 习性可分为静水 型、流水型和洞 穴型
特点:淡水鱼一 般体型较小,适 应力强,分布广 泛

鱼类学: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鱼类学: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拉斯和林德贝尔格:
1971年《现生鱼类自然系统之现代概念》一书中提出了新的 分类系统,将现生鱼类分成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但因篇幅所 限,未将鱼形动物包括在内。
23


纲1:软骨鱼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亚纲1:板鳃亚纲

总目1:侧孔总目(鲨形总目)

目1-8: (1)绉鲨目

(2)六鳃鲨目
目 前 习 惯 使 用 拉 斯 系 统
总目8:鲈形总目
目23-32:(23)金眼鲷目
(24)海鲂目
(25)月鱼目
(26)刺鱼目
(27)鲻形目
(28)合鳃鱼目
(29)鲈形目
(30)蚰形目
(31)鲽形目
(32)鲀形目
27
总目9:蟾鱼总目 目33-35: (33)海蛾鱼目 (34)蟾鱼目 (35)喉盘鱼目 (36)鮟鱇目
(12)长吻鱼目 总目4:鳗鲡总目 目13-15: (13)鳗鲡目
(14)囊鳃鱼目 (15)背棘鱼目 总目5: 鲤形总目 目16-17: (16)鲤形目 (17)鲇形目
26
总目6:银汉鱼总目
目18-20:(18)锵形目
(19)银汉鱼目
(20)颌针鱼目
总目7:鲑鲈总目
目21-22 (21)鲑鲈目
(22)鳕形目
2. 逐项退格检索表
3. 连续检索表
18
(一)对选并靠检索表
优点: 对选性状互靠拢,便于比较 缺点: 各单元的关系并不明显
鲱科亚科检索表 1、腹部圆,无棱鳞 ------------------------ 圆腹鲱亚科
腹部通常侧扁,有棱鳞 ------------------ 见 2 2、臀鳍鳍条 15-18 ------------------------ 见 3

2010年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2010年第十二章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棱鳞…………………圆腹鲱亚科Dussumieriinae 腹部通常侧扁,有棱鳞……………………见2 2、臀鳍条15~18 ……………………………… 见3 臀鳍条30以上……………………鳓亚科Pristigasterinae 3、口前位,辅上颌骨2块,胃不为砂囊状……见4 口下位,辅上颌骨1块,胃为砂囊状…鰶亚科Dorosomatinae 4、上颌中间无显著缺口……………………鲱亚科Clupeinae 上颌中间有显著缺口……………………鲥亚科Alosinae
1(2) 无口须,口呈漏斗状,成体眼发达,鼻孔位于头背面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 2(1) 具口须,口不呈漏斗状,眼埋于皮下,鼻孔位于吻端 ‥‥‥‥‥‥‥‥‥‥ ‥盲鳗目Myxiniformes
第一目 七鳃鳗目 Petromyzoniformes 体鳗形。单鼻孔,开口于头部背面,嗅囊内鼻孔不与口腔相通,吻 部无须,口周缘有短穗状突起。幼体变态前眼不发达,为皮肤所复 盖而埋于皮下,成体时发达。鳃囊每侧7个,鳃囊各自开口于体外。 背鳍2个,内耳半规管2个。 七鳃鳗现存有1科3亚科6属约40余种,我国有1属3种。 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2个背鳍连续。 东北七鳃鳗L. morii:2个背鳍分离,下唇板齿9~10枚。 日本七鳃鳗L. japonica:2个背鳍分离,下唇板齿6~7枚。
第五节 鱼类的分类系统
● Muller J 提出:1844年首次提出鱼纲,下分6亚纲,14目。 ● 贝尔格 提出:现生和古代鱼类共12纲119目。 ● 拉斯和林德贝尔格提出:现生鱼类分2纲,4亚纲, 13总目,53目。 ●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提出:国产鱼类分3纲,43目, 圆口纲:2个目, 软骨鱼纲:2亚纲,13目, 硬骨鱼纲:28目。

鱼类分类基本知识

鱼类分类基本知识
1
,
江西
山西 有
1 沪占 螟攀 0 十五 百 部 ( s
1
.
te
伍 n o
:
ja o P
,
n
xe

Ml q )
,
.
形态

:
多年 生茎草
叶卵形

叶脉平行

,
3一
,
2
.
配制及防治对象
鲜根
斤加 水
5 斤 篇兜扮
4 片翰生
叶片基部 生淡糠色花 1一 2 朵 花被 雌蕊 由
2
4


3
4 雨熬 成 3 斤 原液过滚加水再熬 9 斤。
每亩 1 0 0 斤
i
一 、
,
杀蚜率 1 0 %
Pho b ia h
e
石蒜 ( y L
:

e o r
is
r a
,
di
a
H
e
r b
.
)


汪漆 ( E 形态
: ,
u
l

o
Pi a
L )

.
1
.
形态
多年 生草本 花杠 色

地下有球形鳞童
6
,
叶腺

1
.
二 年生草本 有白色乳汁
叶 匙形或 倒

3
,
枯后始花
2
2
.

液喷 洒可防治小表吸菜 虫
十一
1
.
粘虫
a

麦蚜
a

肛蜘蛛等
黄每 ( c S

鱼类学13鱼类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鱼类学13鱼类分类的概念和方法

一、种的定义
种是分类上的基本单位,也是分类学上最重要而 又最具体、最客观的阶元。
物种是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相似的一 群有机体的集合体。
鉴定物种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特征分明,二是 特征稳定。
亚种是种下分类阶元,也是种内分类单位;亚种 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因此也叫地理亚 种。
3、目、纲、门:科以上的分类阶元,分类系统中稳 定的阶元。
我国有辽阔的海洋和广大的内陆水域,蕴藏了丰 富的鱼类资源:
据《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统计,我国现知鱼 类2831种,隶属于43目,282科,1077属,包括圆口 纲4种,软骨鱼类162种,硬骨鱼纲2665种;其中海 水鱼类约占72%,淡水鱼类约占28%。
《中国大百科全书》报道我国软骨鱼类202种,硬 骨鱼类500余种。
命名法则规定任何一个种名都以最早订立的一个 种名为准,其余后定的都是同物异名,为无效名, 这就是优先律。
在分类中无效的学名分为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两 类:
1、同物异名:指同一生物的不同名称,最先订立 的名称是有效学名,后定的学名无效。
2、异物同名:同一个或一样的名称用于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不同物种。
若出现在属名上,则所有属名都不可用; 若出现同一属内,则后定的种名无效,应废除; 但在不同属间,可用同一词作为种名,例如花鲈
一、标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1、标本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求
在进行水系资源调查、鱼类生物学调查时,必须 要收集一定量的鱼类标本,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性状 和特征描述。
标本采集要求:
一定规格,数量在25-50尾;要选择不同大小、不 同性别的个体;
体表完美、鳞片完整无脱落、内脏完好,发育正常。
2、标本处理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第2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专业知识模板)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第2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专业知识模板)
同时,突变、迁移和漂变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属性,它们 在适应上都是不定向的。这些过程改变基因的频率,但 这种改变与是否增加或减少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无关。 也因为这些过程在适应上是随机的,故从自然选择本身 来说,它会破坏生物的组织和固有适应特性。然而,自 然选择的过程则又推动生物产生新的适应性,并阻止其 他过程的破坏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选择是最重 要的进化过程,因为只有自然选择方可造就生物更强的 适应性和高度组织化的特点。同时,自然选择尚能更好 地说明生物体多样性的真正原因,因为它促进了生物体 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2.种群的含义:
种群是一个在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
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 的繁殖习性,即相同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关键字:种(种类);种内(种类)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东北大西洋鳕鱼种群识别采样站点分布。灰度代表不同采样季节。2002-2003
性深浅或东北一西南向往返洄游,演替为南海地域性种
群。
4.东海比较复杂,由于东海水系的复杂性以及温带水
域夏半年的高温、可导致暖温、暖水种鱼类季节性
向北扩布与交流。偏低盐、较适低温的群体偏北分
布并可季节性进入黄渤海区索饵、产卵;而偏高盐、
适高温群体则在东南部洄游,与黄、渤海群体不混群。
第二章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 方法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
一、种群的含义 种群划分的由来:众所周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并不是
均匀的,而是在一些分散地域中生活。这种在一定环境空
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群便逐渐形成了种群。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四、目(Order)、纲(Class) 、 门(Phylum)的概念
➢ 科以上的分类阶元并不依据模式属和模式种 ➢ 目、纲和门已被证实为分类体系中最稳定的阶 元,阶元之间也有间断 小结: ☻ 属是一群相关的种,科是一群相关的属,目 是一群相关的科 ☻ 每一类群由下一级较低的单元所组成;这些 单元具有一系列生物学和结构上的性状,有别于 其它类群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
亚种名:三名法=属名+种名+亚种名 第一个亚种名=种名 其他亚种=另起一个与种名不同的亚种名 鲫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Bloch) 银鲫 Carassius aruatus gibelio(Bloch)
第七章 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鱼类种数在脊椎动物中占优势 ★ 脊椎动物现有总数近40,000种,鱼类约 20,000余种(尼尔逊),其中:
圆口类约73种 软骨鱼类近800种 硬骨鱼类约20850余种 海洋鱼类约13300余种 淡水鱼类约8400余种。 ★ 我国:约3000种=海水鱼类约2100余种
淡水鱼类约800余种
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分类学:识别鱼类,鉴定名称,探讨鱼类彼 此间的异同及其程度;研究物种的亲缘关系 和分类系统;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以及 鱼类进化的可能过程和趋向 分类学的基础:鱼类形态与解剖,以及鱼类 生理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
第一节 分类的阶元、范畴及命名法
分类阶元(Taxa):脊索动物门下, 分为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 亚目、总科、科、亚科、属、亚属、种及 亚种等
亚目——oidei或oidea 鲤亚目 Cyprinoidei 总科——oidae 科——idea 鲤科Cyprinidae 亚科——ini或-inae 鲤亚科Cyprininae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鱼类分类是生物分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目的是将鱼类依据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进行归类和命名,以便研究和了解不同鱼类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历史。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分类的基本概念:鱼类分类是基于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的原则进行的。

共同特征是指鱼类在形态、解剖学结构、生理特征、生态习性等方面的相似性。

而亲缘关系则是指鱼类之间的进化关系,即彼此之间的共同祖先和演化分支。

2.分类的级别和系统:鱼类分类体系主要包括门、纲、亚纲、目、亚目、科、属、种等级别。

在这个体系中,门是最高的分类单位,代表了所有鱼类的总称;而种是最低的分类单位,是具有相同形态特征和能够自由交配并繁殖出可生育后代的个体群。

3.分类的方法:鱼类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分类、分子生物学分类和综合分类等。

形态学分类是基于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骨骼结构、体色、鳞片等进行分类,这是传统的分类方法。

分子生物学分类则是利用DNA序列、蛋白质序列等分子信息,通过比较不同鱼类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推测它们的亲缘关系。

综合分类是将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分类相结合,综合利用形态和分子信息进行分类分析。

4.分类的特征和判据:鱼类分类的特征和判据主要包括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观察和研究。

比如,鱼类的体型、口腔和鳃盖的形状、骨鳞的结构、鱼鳍和鱼尾的形态等都是常用的分类特征。

此外,鱼类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也是分类的重要判据。

鱼类分类的研究对于了解鱼类的多样性、生态习性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类研究,我们能够对不同鱼类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进行比较和分析,深入了解鱼类的进化适应和环境适应机制,为保护和利用鱼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分类研究也为鱼类的系统发育和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之,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是进行鱼类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基础,对于推进鱼类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末复习总结】鱼类学分类部分总复习

【期末复习总结】鱼类学分类部分总复习

【期末复习总结】鱼类学分类部分总复习第⼆篇鱼类的系统分类第⼗⼆章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鱼类分类学的三⼤基本任务1、识别、描记和命名物种2、建⽴分类系统3、研究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起源和演化⼆、双名法1、概念:林奈提出,每⼀个物种的学名都是由⼀个属名和⼀个种名组成。

2、规定:属名第⼀个字母要⼤写,亚属名⽤括号写在属名后⾯;种名⼀律⼩写,亚种名在种名后;学名后⾯要写上定种名⼈的姓,若有错误修改后,修改后的命名⼈的姓⽒要加括号。

如:鲈:Lateolabrax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鲹:Caranx(Atule) djedaba (Forsskal)3、字尾未知种 SP 多种 spp 新种 n.sp三、模式标本1、正模标本(模式标本):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标本中所选定的⼀个标本。

2、副模标本:查看过⽐对过的标本。

3、统模标本:未选出正模标本的⼀批标本。

四、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形态部分中的蓝⾊字体)(答题时具体⼀点)⽬前进⾏分类的主要依据还是以鱼的形态结构为主。

1、可数性状:鳃耙、背鳍和臀鳍鳍条、侧线鳞……等数⽬2、可量性状:体长、体⾼、头长、吻长、眼径、尾柄长、尾柄⾼……等的长度3、鱼类外部和内部构造的某些特征:⼝的位置和形状、须的有⽆、腹部棱突的有⽆、齿的形状……等等。

五、性状标图六、标本的采集与处理1、标本采集时,不同⼤⼩不同性别的个体,以25~50尾为宜。

2、挂上标签布或⽵条。

3、记载每条鱼的产地、⽇期、渔具、渔法、⽣活习性以及体⾊、主要特征等,特别要对每条鱼新鲜时的⾊彩做详细记载。

4、⽤清⽔将鱼洗⼲净,进⾏固定,要向鱼的腹腔内注射浓度稍⾼的福尔马林溶液以防内脏腐败。

七、三种检索表对选并靠检索表、双歧括号检索表(⽐较常⽤)、退格检索表⼋、拉斯分类系统(记住纲、亚纲、总⽬的名称和⽬的个数)纲I:软⾻鱼纲亚纲I:板鳃亚纲总⽬I:侧孔总⽬(鲨形总⽬)下有8个⽬总⽬II:下孔总⽬(鳐形总⽬)下有5个⽬亚纲II:全头亚纲下有1个⽬纲II:硬⾻鱼纲亚纲I:⾁鳍亚纲(内⿐孔亚纲)总⽬I:总鳍总⽬下有1个⽬总⽬II:肺鱼总⽬下有2个⽬亚纲II:辐鳍亚纲总⽬I:硬鳞总⽬下有4个⽬总⽬II:鲱形总⽬下有6个⽬总⽬III:⾻⾆总⽬下有2个⽬总⽬IV:鳗鲡总⽬下有3个⽬总⽬V:鲤形总⽬下有2个⽬总⽬VI:银汉鱼总⽬下有3个⽬总⽬VII:鲑鲈(副鲈形)总⽬下有2个⽬总⽬VIII:鲈形总⽬下有10个⽬总⽬IX:蟾鱼总⽬下有4个⽬第⼗四章软⾻鱼纲Chondrichthyes (掌握纲、亚纲、总⽬特征及⽬的个数)基本特征:1、内⾻骼全为软⾻2、外⾻骼表现为盾鳞或棘刺或退化消失(体表光滑)3、每侧具有5~7个鳃裂,各⾃开⼝于体外;或具4个鳃裂,外被⼀膜状鳃盖,其后具⼀总鳃孔。

15-鱼类分类基本知识2

15-鱼类分类基本知识2
集地点、时间、网具、网法以及鱼类的生活习 性、体色及主要特征。 6、最后将鱼体洗干净,除去体表粘液,然后用 福尔马林固定标本.(6%~10%甲醛溶液)
33
二、标本鉴定步骤
1.目和科的检索 2.属和种的检索
3.文献查阅
三、检索表的编制和应用
1. 对选并靠检索表 2. 双岐括号检索表 3. 退格检索表
26
同物异名:同一生物分类单元先后被给予了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学名,这些名称虽异,但 实指同物,其含义相同。 异物同名:在世界范围内常由于信息,资料交 换不及时等原因,多出现一个以上的分类单元 采用了相同的名称即异物同名。
27
三、 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和术语
分类的形态特征:
★可数性状:如鳃耙、背鳍和臀鳍鳍条、侧线鳞、鳔 室、齿、幽门垂、脊椎骨等数目。
fish,both recent and fossil. 格林伍德、罗逊、魏兹迈和梅厄斯(1966) ——Phyletic studies of teleostean fishes,with a
provisional classification of living forms. 拉斯和林德贝尔格(1971)——Modern concepts of
★可量性状:计算诸如体长与体高、体长与头长、头 长与吻长、头长与眼径、尾柄长与尾柄高等比值,以反映 该鱼的体形等特征;
★可辨性状:如口的位置和形状、须的位置与长短、 腹棱的有无与长短、腹鳍位置、肛门位置、鳞片类型齿的 形状、腹膜颜色等。 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
28
鲨类(板鳃亚纲侧孔总目)的分类性状
科以其下一定的模式属为依据
19
3、目、纲、门的概念:它们是科以上的分类 阶元。是分类系统中最稳定的分类阶元。相 关的科归为一个目,相关的目归为一个纲, 相关的纲归为一个门。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种名在 1931 年 1月1 日以前,曾经发表,并附有定义 或描述
命名者采用双名法的原则
但于1930 年12月31日以后,属名与种名若非依下列 条款发表者,皆不适用,应亦无效: ① 附有该属或该种的特征、定义及描述,并与其它种 和其它属种相区别 ② 附有上述特征的详细确切参考文献 ③ 关于属名,则应明确提一模式种
亚属:亚属名用括号写在属名后面
刺鲃 Barbodes(Spinibarbus)caldwelli(Nichols)
目与科的学名:有一定的字尾(贝尔格 ):
目——formes 如鲤形目 Cypriniformes 鲤亚目 Cyprinoidei 亚目——oidei或oidea 总科——oidae 科——idea 鲤科Cyprinidae
形 态 性 状
3. 描述性状:描述外形特征 口:口位→上位、端位、下位 口形→攫形口、吸盘口、吮吸口、碾碎口、食浮游 生物口、刮食口 唇:发达与否 有无乳头状突起 是否特化为吸盘 颌:是否具有角质边缘(具体是上、下颌) 是否延长 上、下颌与上、下唇是合一或分离 须:无须; 有须:须的名称、数目(幼鱼与成体须的数目是否 一致)、长短、延长到何部位
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分类学:识别鱼类,鉴定名称,探讨鱼类彼
此间的异同及其程度;研究物种的亲缘关系
和分类系统;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以及
鱼类进化的可能过程和趋向
分类学的基础:鱼类形态与解剖,以及鱼类
生理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
第一节
分类的阶元、范畴及命名法
分类阶元(Taxa):脊索动物门下,
分为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
鳃膜是否与峡部相连
二、生 理 性 状
代谢因素 生长率
发育

鱼的分类第三篇 鱼类的生物学基础

鱼的分类第三篇  鱼类的生物学基础
研究胃肠道内含物的主要任务是鉴定食物团的组成和各 种饵料成分的比重。通过这些分析,能够在数量上表示 各种鱼类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和各种不同 地理位置等的食性。 已固定的鱼(幼鱼、小型鱼)或胃肠,在分析的前一天 必须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中洗去福尔马林,最好更换几 次水。固定的鱼用剪刀或解剖刀把鱼剖开,并用镊子小
13
2.肠胃充塞度测定
进行了生物学测定之后就要进行肠胃充塞度的测定。就是 用目测的方法,观察肠胃内食物的饱满程度,估计其摄食 强度。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将饱满程度分为六个等级, 区分的标准如下: “00级”:胃和肠内无食物; “0级” : 胃内无食物,肠内有残食; “1级” : 胃内有少量食物; “2级” : 胃内食物适量; “3级” : 胃内充满食物,但胃壁不膨大; “4级” : 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大。
4
三、摄食的形态学适应
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适应各自食性类 型和摄食方式的形态学特征。一般来说,每一种鱼对喜 好的食饵生物都有特定的形态学适应。鱼的体形、感觉 器官适应于搜索、感知,口、牙齿、鳃耙适应于摄取, 而胃、肠构造也适应于消化这种食物。
5
第二节 食物的选择性和食性的转换
一、食物的选择性
更厉害,已无法鉴定。
21
4.饵料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就是确定食物中包括那些种类,定量就是统计各种 饵料生物的数量。饵料成分鉴定到属或种,并测定个体 的大小和它的发育阶段,这对于查明仔鱼和幼鱼的发育 阶段和揭露鱼类食饵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22
5.重量更正
根据整个食物团的实际重量和各个饵料成分的实际重量可 以得出有关鱼类被捕获时索饵程度的概念,这对研究鱼类 的营养节律性和索饵洄游都是必要的。为了解决鱼类营养 的其他许多问题,如测定日摄食量、饵料消化率等等,还 必须知道被吃下的真正重量,为此,就要应用更正重量法 或还原重量法。

《鱼的基本知识只》讲座 第五讲 鱼的分类及其养殖种类

《鱼的基本知识只》讲座 第五讲 鱼的分类及其养殖种类

《鱼的基本知识只》讲座第五讲鱼的分类及其养殖种类王宾贤
【期刊名称】《湖南水产》
【年(卷),期】1984(000)006
【摘要】鱼类在生物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鱼类包括三个纲:即圆口钢、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

三个纲的种类特征大致如下。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王宾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
【相关文献】
1.池塘养殖鱼基础知识讲座:第五讲鱼类常用饲料的营养特性(中) [J], 邓河频
2.丁桂鱼(丁[鱼岁])的生物学与繁养技术讲座——第五讲欧洲丁桂鱼的生态学研究 [J], 王佳喜
3.娃娃鱼的人工养殖技术讲座(五):第五讲娃娃鱼幼体饲养技术 [J], 金立成
4.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技术专题讲座:第五讲黄颡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之一) [J], 蔡焰值;黄永涛
5.《鱼的基本知识》讲座:第三讲鱼的生殖和发育 [J], 王宾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鱼类种数在脊椎动物中占优势 ★ 脊椎动物现有总数近40,000种,鱼类约 20,000余种(尼尔逊),其中:
圆口类约73种 软骨鱼类近800种 硬骨鱼类约20850余种 海洋鱼类约13300余种 淡水鱼类约8400余种。 ★ 我国:约3000种=海水鱼类约2100余种
淡水鱼类约800余种
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分类学:识别鱼类,鉴定名称,探讨鱼类彼 此间的异同及其程度;研究物种的亲缘关系 和分类系统;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以及 鱼类进化的可能过程和趋向 分类学的基础:鱼类形态与解剖,以及鱼类 生理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等
第一节 分类的阶元、范畴及命名法
分类阶元(Taxa):脊索动物门下, 分为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 亚目、总科、科、亚科、属、亚属、种及 亚种等
种 族(race)
种族:鱼类资源研究的对象主要为不同种群。 不同种群在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方面都
有不同特点,特别是在产卵习性上有所差异。 它们有各自不同的分布区,每年沿着不同的洄 游路线,到一定的水域进行繁殖活动nus)的概念
属:分类阶元,包括一个物种或一群推测起 来在系统发育方面是具有共同祖先衍生而来的 物种。与其他相似的单元之间存在着一个确定 的间断。是一个系统发育的单元,是一群适应 于一特定生活方式的物种 受模式种的限制,也与模式标本有关 属内所含的种可增减,但始终包含模式种 同一属的所有种与本属的模式种的相似程度 >其它属的模式种 具某些共同形态特征,即独特的属的性状
第二篇 鱼类分类系统
第七章 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第一节 分类的阶元、范畴及命名法 第二节 分类的主要性状和术语 第三节 研究鱼类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第四节 鱼类分类系统
第八章 圆口纲
七鳃鳗目、盲鳗目
第九章 软骨鱼纲
板鳃亚纲、全头亚纲
第十章 硬骨鱼纲
肺鱼亚纲、总鳍亚纲、腕鳍亚纲、辐鳍亚纲
要求:
熟悉鱼类分类的方法和技巧 了解硬骨鱼类的分类系统 掌握50种鱼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 学会使用和编制检索表(keys) 掌握我国淡水鱼类区系组成及其分布与区划
亚目——oidei或oidea 鲤亚目 Cyprinoidei 总科——oidae 科——idea 鲤科Cyprinidae 亚科——ini或-inae 鲤亚科Cyprininae
目的命名: 采用该目的特征→如鲤形目,因具韦伯器,联系鳔 与内耳,故又称骨鳔目Ostariophysi 采用该目中最为众所周知,即分布最广,数目最多 的科的名称→如鲤形目,因鲤科而命名
亚种
亚种:种下分类单元,种内繁殖单元 门、纲、目、科、属等是种上分类单元,
非繁殖单元 地理亚种: 种内个体在地理上和生殖上充分隔离后所形 成的种群 相邻亚种可互相交配,即使两个亚种由于地 理分布而相互隔离时,仍具相互交配的可能性 生态宗:
亚种在地理上有局限性,但没有两个地方的 环境完全一样,因此每一个亚种即一个生态宗
鱼类分类单位:物种(并非个体), 由相近的种,集成一级比一级更大的阶元
一、种(Species)的定义
★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最重要的分类阶元 ★ 研究鱼类区系,即研究鱼类的种类组成
物种: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种群的 组成
进化单元和分类单元 鉴定物种的基本要求: 特征分明→间断性,不存在中间类型 特征稳定→不变性,变化的特征不能作为分类 的依据
2. 优 先 律
动物命名法及优先权应自1759年起生效 属名或种名的有效须适合于下列条款: 种名在1931年1月1日以前,曾经发表,并附有定义 或描述 命名者采用双名法的原则 但于1930年12月31日以后,属名与种名若非依下列 条款发表者,皆不适用,应亦无效: ① 附有该属或该种的特征、定义及描述,并与其它种 和其它属种相区别 ② 附有上述特征的详细确切参考文献 ③ 关于属名,则应明确提一模式种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Richardson)
亚种名:三名法=属名+种名+亚种名 第一个亚种名=种名 其他亚种=另起一个与种名不同的亚种名 鲫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Bloch) 银鲫 Carassius aruatus gibelio(Bloch)
四、目(Order)、纲(Class) 、 门(Phylum)的概念
科以上的分类阶元并不依据模式属和模式种 目、纲和门已被证实为分类体系中最稳定的阶 元,阶元之间也有间断 小结: ☻ 属是一群相关的种,科是一群相关的属,目 是一群相关的科 ☻ 每一类群由下一级较低的单元所组成;这些 单元具有一系列生物学和结构上的性状,有别于 其它类群
五、命名法(Nomenclature)
瑞典科学家林奈(Linnaeus C.)以其所著《自然系 统》(systema naturae, 1758)一书的第十版为基础, 提出了一个生物命名法,后为国际所公认 1. 命名法 双名法(Binomenclature)=属名+种名+定名人的姓 鲤: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单数、拉丁化的第一格名词 种名:小写,为形容词或名词。若系从人名而来的种名 ,可大写或小写,男性字尾为i,女性字尾为ae 定名人的姓:学名后,拉丁化;若后来有人研究,发现 原定属名不妥而更动,则在原定名人姓氏外加括弧 。
新种:在学名后加“n. sp.”或“sp. nov.”(species nova) 种名不能确定:在属名后加“sp.”
鳑鲏 Rhodeus sp. 亚属:亚属名用括号写在属名后面
刺鲃 Barbodes(Spinibarbus)caldwelli(Nichols)
目与科的学名:有一定的字尾(贝尔格 ): 目——formes 如鲤形目 Cypriniformes
三、科(Family)的概念
科:分类阶元,含一个属或一群具有在系统 发育上由共同祖先起源的属,与其他科之间为 一定的间断所隔离 科是分类阶元中在命名法上受实际的属、种 和模式标本所限制的最高一级阶元 科与科之间有确定的间断 科的分布常是泛世界性的,而属的分布则通 常限于一个大陆或几个相邻的大陆 科名与亚科名均为其下所隶模式属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