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水产养殖一直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之一,而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在水产养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控制鱼类的性别,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益。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一、鱼类分性别的意义鱼类的性别决定了其生长速度、体型特征以及繁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在养殖业中,雄性鱼往往生长速度较快,体型较大,而雌性鱼则具有优良的繁殖能力。
通过科学地控制鱼类的性别,可以实现性别比例的均衡,提高养殖效益。
二、鱼类性别控制方法1. 温度控制法温度对鱼类的性别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鱼类性别和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控制孵化阶段的水温,可以实现鱼类性别的选择。
一般而言,较高的水温有利于雌性发育,而较低的水温则有利于雄性发育。
2. 药物激素法药物激素法是一种常用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
通过给鱼类注射或摄入一定剂量的雌激素或雄激素,可以影响其性腺的发育,从而控制其性别分化。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
3. 基因编辑法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基因的操控可以实现鱼类性别的控制。
通过修改或引入特定的基因,可以实现鱼类性别的选择。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精确性,但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较大的投入。
三、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1.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性别比例的调控,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例如,在对高价值的雄性鱼进行特定养殖时,可以通过性别控制技术提高雄性比例,提高养殖效益。
2. 保护遗传资源对于濒危鱼类或具有重要遗传资源价值的鱼种,性别控制技术可以帮助实现种群的保护和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性别控制,可以控制繁殖中的基因流失,保持遗传多样性。
3. 防止环境污染在水产养殖中,饲料的过剩和排泄物的积累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可以控制养殖密度和性别比例,减少饲料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TGF-β信号通路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作用
·综述·TGF-β信号通路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作用龙娟,郑树清,王晓双,张帅,王德寿*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淡水鱼类资源与生殖发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北碚 400715)摘要:脊椎动物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的分子机制保守,但不同类群的最上游的性别决定基因却大不相同,尤其是鱼类,其性别决定基因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性别决定包括环境性别决定和遗传性别决定,环境性别决定主要受温度、光照、激素和pH等的影响,而遗传性别决定一般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决定。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信号通路参与介导了多种生物学过程,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鱼类有多个性别决定基因都是TGF-β信号通路的成员,且该信号通路对于鱼类的性别分化也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总结了鱼类已报道的性别决定基因或候选基因,详细综述了TGF-β信号通路在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各种功能,并探讨了该信号通路参与鱼类性别决定的可能机制,这对认识TGF-β信号通路在鱼类性别决定、分化中的作用和性控育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鱼类;TGF-β信号通路;性别决定基因;性控育种中图分类号: S 917.4文献标志码: A生殖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生物繁衍后代的基本手段。
动物的生殖方式有两种,即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虽然有性生殖的代价比无性生殖大很多[1],但脊椎动物普遍采用有性生殖[2],这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通过有性生殖可以产生对环境更为适应的个体[3]。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而言,两性发育都涉及到性别决定与分化等过程。
而性别被称为“进化生物学中问题的皇后”,脊椎动物如何决定性别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4]。
脊椎动物的性别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者二者一起共同决定。
遗传性别决定(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 GSD)一般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启动一系列性别相关基因参与级联信号通路,诱导具双向分化潜能的性腺向精巢或卵巢方向发育[5]。
鱼类性腺发育的基因调控研究
鱼类性腺发育的基因调控研究作为一类生殖较为活跃的动物,鱼类的性腺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机制备受关注。
性腺发育的过程中,包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成、细胞增殖和分化、性激素分泌等一系列复杂的生化活动。
研究鱼类性腺发育的基因调控机制对于了解鱼类的繁殖生物学规律以及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胚胎发育时期的性决定与性分化在鱼类的胚胎发育早期,存在一种特殊的鱼类性腺基质,称为间充质细胞群(interstitial cell group,ICG),这些细胞群分布在靠近体表的位置。
在本期,没有明显的性腺区分,没有显著的性腺功能,也没有孢子母细胞或精原细胞的存在。
在此期间,卵巢和睾丸尚未发育,在显微镜下难以区分。
这时对于性別的决定主要依靠某些性别决定基因的表达调控。
性别决定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中,对于雄性来说是Y染色体,对于雌性来说则是X染色体。
众所周知,雄性是由母体和父体共同决定的,它的性别由技术的遗传机制决定。
起初,所有鱼类的性别都是与环境因素相关的,交配方式多样,但是不同的鱼种的性别决定机制不同,有的是受温度、光照、营养等外界因素控制。
有的是靠某种特殊的性决定基因调节。
二、性腺发育时期的基因调控和分化性腺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性腺原始细胞的前体细胞分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性腺细胞的成熟阶段。
性腺细胞分化发育的关键问题是,性腺细胞初生的分化方向及都有哪些相关基因调控和参与。
性腺细胞早期分化中至关重要的基因包括SOX9,FOXL2,WNT4和DMRT1。
SOX9是一个转录因子,其在胚胎期下调标志着睾丸发育的开始。
WNT4和FOX14是卵巢发育的主要转录因子,其中WNT4被认为是卵巢形成中最重要的转录因子之一。
DMRT1是激素转录因子,其对睾丸的发育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FOX14是一个细胞因子,能够促进性腺细胞生长和分裂。
在性腺分化的过程中,雌性鱼群的FOXL2基因表达普遍高于雄性鱼群。
而在睾丸的发育过程中,SOX9基因的过度表达会导致性反向。
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因素分析
68种。其中约500种为特有品种,69种处于濒危状态,种类最多的为 鲤形目,约占一半。
我国淡水鱼资源的分布大致情况是:长江水系约300种;珠江水系约
有294种;黄河水系约有140种;其次,黑龙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 各有鱼类约100种,台湾省和海南省约70种。
4
依据其生殖对策的不同,鱼类可分为单性鱼类、雌雄同体鱼类和雌
雄异体鱼类。
绝大多数鱼类表现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现象也较常见,已在黄鳝、
鲷和石斑鱼等鱼类中有报道。
在雌雄异体的虹鳟中,也有研究发现在其性别决定的关键时期,性
类固醇激素水平的改变可导致兼性个体产生,并由其形成的精子和卵 子自我受精产生YY雄鱼(Chevassus et al,1988) 另外,在发育的早期,某些外部、内部因素,如水温、光照以及激素、 代谢物等都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改变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改变与性 别决定有关的某些生理生化过程,从而影响鱼类的性别分化,使鱼类 性别决定机制益显复杂化 。
迄今,TSDⅡ存在于所有的爬行类(鳄类、龟鳖类和蜥蜴类),TSDⅠa型只
存在于龟鳖类中,而Ⅰb型决定模式存在于楔齿蜥、蜥蜴和鳄类中
18
除以上因素外,盐度、光照
、水质、pH 值和食物丰度亦可能影响 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 但均未形成系统研究 , 其作用机理尚属 未知。利用这些因素进行鱼类性别控制,现仍未见报道。
13
剑尾鱼的性染色体类型及性别比例
14
鱼类性别分化的可塑性
在黄颡鱼、青鳉和鲤鱼等大部分雌雄异体鱼类中,性腺的发育过程是从未 分化的原始状态发育分化成卵巢或者精巢;而在斑马鱼和欧洲鳗等少数鱼 类中,未分化的性腺首先发育成卵巢样状态,到稚鱼期,约1/2的个体其 性腺的卵巢样组织退化并最终发育成正常的精巢。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水产动物遗传学是研究水产动物遗传与遗传变异的科学,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重要的遗传改良手段。
在水产动物中,罗非鱼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了解罗非鱼的性别控制机制对于进行性别控制和性别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是XX/XY,即雌性为XX,雄性为XY。
在罗非鱼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别控制模式:传统绝对性别控制和环境敏感性别控制。
传统绝对性别控制是指罗非鱼的性别完全由基因决定,与环境无关。
研究表明,Y染色体上的一个性别决定基因SDY是罗非鱼性别的主要决定因素。
它编码了一种性别决定蛋白,通过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来决定鱼的性别。
这种基于基因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稳定性高、遗传性强的特点,使得养殖者可以通过基因筛选和基因转导等手段,进行性别选择和性别控制,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是指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不仅受基因的影响,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的主要原因是温度。
研究表明,温度可以通过影响SDY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罗非鱼的性别分化。
高温条件下,SDY基因表达量降低,导致雌性分化;低温条件下,SDY基因表达量增加,导致雄性分化。
因此,通过调节养殖水体温度,可以实现对罗非鱼性别的控制。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具有灵活性强、操作简单的特点,对于养殖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利用基因筛选技术,选择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作为繁殖材料,加快罗非鱼的遗传改良进程。
通过筛选和配对,可以选择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食性适应广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提高后代的遗传水平。
其次,利用基因转导技术,实现罗非鱼性别控制。
通过将性别决定基因SDY导入罗非鱼胚胎,可以实现性别的选择和控制。
这种基因转导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在种质改良和繁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再次,利用温度调控技术,实现环境敏感性别控制。
通过调节水体温度,可以控制罗非鱼雌性和雄性的比例,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实现性别的选择和控制。
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路畅1,2,苏利娜1,朱邦科 2(1.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武汉 430070;2.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315211)摘要:综述了SOX、DMRT、芳香化酶、FTZ-F1、FOXL2、Pod1、GSDF、Fanconi Anemia/BRCA 等一些与鱼类性别决定与分化相关基因的研究动态和进展,旨在为系统研究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性别决定基因;SOX;DMRT;芳香化酶基因;FOXL2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Sex Determination andDifferentiation Genes of FishLU Chang1, 2, SU Li-na1, ZHU Bang-ke2(1.College of Fisherie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2. Faculty of Marine Science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315211)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trends and progress in some sex deter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genes of fish, such as SOX, DMRT, aromatase, FTZ-F1, FOXL2, Pod1, GSDF and Fanconi Anemia / the BRCA, to provide a reference of fish sex determination mechanism.Key words: sex determination gene;SOX;DMRT;aromatase gene;FOXL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路畅,女,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朱邦科,男,博士,副教授,E-mail:zhubangke@1 前言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但却是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类生物。
鱼类性别决定
鱼类性别决定邹海玥 13级生物基地班 201300140153世界上现存鱼类多达24000余种,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类群。
鱼类的性别决定和分化机制一直是人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易变性。
鱼类具有所有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存在从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的各种性别类型,还存在性反转(sexreversal)现象,因此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对于整个脊椎动物类群性别决定机制的形成及进化途径的揭示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鱼类的性别1、鱼类的性染色体类型据统计,约有1700多种鱼类进行过染色体研究,其中能从细胞学上鉴别出性染色体的仅176种,约占10.4%。
在不同动物种类中所能找到的性染色体类型在鱼类中均能找到。
总的来说,硬骨鱼类主要有以下五种性染色体类型:(1)XX/XY型高等哺乳动物性染色体大多属此种类型,雌性性染色体为XX,为配子同型,雄性性染色体为XY,为配子异型。
大多数鱼类属于这种类型,鲤形目中的螂鱼、鳃形目的胡子蛤、革胡子鳃等鱼类均属于此类型,而我国引入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进行养殖的尼罗罗非鱼也属于此类型。
(2)ZW/ZZ型ZW/ZZ型件鸟类中常见的性染色体类型。
和XX/XY相反,雌性为配子异型,即Zw,雄性为配子同型,即22。
常重杰等发现了大鳞副泥鳅的染色体属于此类型的细胞遗传学证据。
(3)XX/XO型这是一种以性染色体数目差异存在的性染色体类型,在某些昆虫中较为常见。
一般情况下,XX为雌性,而XO为雄性,即雄性缺少Y染色体。
如褶胸鱼雌鱼具有36条染色体,而雄鱼只有35条染色体。
(4)ZO/ZZ型ZO/ZZ型也是以性染色体数目差异存在的性染色体类型,某些蛾类就属于此类型,同ZW/ZZ型相比,雌性缺少W染色体。
(5)复性染色体此类型性染色体多表现为X1X1X2X2/X1X2Y,这是由于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融合所致。
如花鳅,原来雄性花鳅的染色体为X1X2X2Y,雌花鳅的性染色体为X1X1X2X2,其中,X2X2是一对常染色体,而X1Y是一对性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雄性的一条X2染色体与Y染色体融合形成新的Y染色体。
石斑鱼的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机制研究
石斑鱼的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机制研究石斑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性鱼类,在亚洲地区有广泛的养殖和消费市场。
然而,对于石斑鱼的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机制仍存在较多的研究空白。
下面我将就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石斑鱼的性别分化在石斑鱼的性别分化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调控因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其中,环境因素在形成石斑鱼性别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养殖环境的水温、光照、饲料、密度等都会对石斑鱼的性别产生影响。
1.1 温度对石斑鱼性别的影响温度是影响石斑鱼性别决定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对于大多数石斑鱼而言,较高的水温通常会诱导雄性的发生,而较低的水温会使成鱼分化为雌性。
例如,常见的黑斑石斑鱼,温度在28-36℃之间是典型的雄性环境,而在22-28℃之间则是雌性环境。
这是由于在高温下,睾丸细胞可以继续分裂,而在低温下,卵巢细胞比较容易分裂。
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水温来实现养殖石斑鱼时的性别选择。
1.2 光照对石斑鱼性别的影响石斑鱼对于光照的敏感性也是其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照时间和夜晚的亮度这两种因素都会对石斑鱼的性别分化产生影响。
在黑斑石斑鱼中,夜间亮度的增加会促进卵巢的成熟和卵子产生,而在白斑石斑鱼中则是促进睾丸的发育和精子的生产。
1.3 其他环境因素对石斑鱼性别的影响除温度和光照之外,水质、饲料等因素也会对石斑鱼的性别分化产生影响。
在石斑鱼的养殖中,通过控制这些因素,可以调整石斑鱼的性别分布,实现优质种苗的生产。
二、石斑鱼的性腺发育机制在石斑鱼的性腺发育机制研究中,主要研究的是石斑鱼的性腺组织结构、激素调节机制和生殖周期等。
2.1 石斑鱼的性腺组织结构石斑鱼的卵巢和睾丸都是由成排的生殖小叶组成的。
其中,卵巢小叶含有大量的卵母细胞,而睾丸小叶则含有大量成熟的精子。
在石斑鱼的性腺组织结构中,还存在着基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等非特定性细胞。
2.2 石斑鱼的激素调节机制通过控制激素水平,可以调节石斑鱼性腺的生长和发育。
人工诱导对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的影响综述
关基 因及人工诱 导鱼类 性别分化 的方法等方面 国内外研究进展 的阐述 , 为鱼类性别控制 、 调控养殖鱼类的经济性状等 提供有 益的参 考。 关键词 : 鱼类 ; 性别决定 ; 性别分化 ; 人工诱导
中图分类号 : ¥ 9 1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4 ) 0 1— 0 1 9 7— 0 3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5—2 0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水产三项 工程项 目( 编号 : P J 2 0 1 1—1 ) 。
中大 约存在 1 % 的性 别反转个 体 , 并 且检测 出他 们都携带有
突变 的 D MY基 因, 进一步证实 了 D MY基 因是青鲔 的性别决 定基 因 。但 随后 的研究发 现 , 一 些与青鲔 亲缘关系较 近的 物种及其他硬骨鱼类中均未发现 D MY 基 因的同源基因 , 表 明
它不是鱼类 中广泛存在的性别决 定基 因。
1 . 2 芳 香 化 酶基 因
芳香化酶 ( a r o m a t a s e ) 是催 化雄激 素 向雌激 素转 化 的一 个关键酶 , 它能够催化睾 酮和雄烯二 酮等雄激 素转化为雌激
作 者简介 : 单
红( 1 9 8 O 一) , 女, 江苏南京人 , 博士, 高级工程师 , 主要
鱼类性别决 定的基 因型在受 精时就 已经形成 , 但作 为一 种 低等脊椎 动物 , 千差万别 的生活环境 决定 了其 性别决定 方
式的多样化 。大量研究结 果表 明 , 雌雄异 体鱼类 的性别决定
和控制鱼类 的初始性别 。近年来 , 随着分子 生物学技术 的发 展, 鱼类 性别 决定相关 基 因的研究取得 了一些重要进展 。其 中, 研 究较 多的有 D MY基因、 芳香 化酶基 因、 S o x基 因家族 和 D m r t 基 因家族等 , 这 为从分子水平上 阐明鱼类 的性别决定 和 分化机制奠定 了基础 。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
鱼类的性别转换和性别控制1. 鱼类的性别大多数硬骨鱼类,一生或者只具有精巢,或者只具有卵巢(雌雄异体)。
但对于某些鱼类来说,体内同时存在卵巢和精巢(雌雄同体)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且有的种类还能自体受精。
目前发现的雌雄同体鱼类约有400种,根据其生活史中卵巢和精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进展情况,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①雄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androus hermaproditism)在生活史中由雄性转为雌性。
在性腺的发育过程中,早期卵巢的发育受到抑制,而精巢发育较快,低龄鱼表现为雄性,只能排精,不能产卵。
随着年龄增大,精巢逐渐萎缩,卵巢逐渐发育成熟,表现为雌鱼。
鲷科(Sparidae)鱼类中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黄鳍鲷(Sparus latus)、金头鲷(Sparus auratus)等属于这一类型。
②雌性先成熟雌雄同体(Protogynous hermaphroditism)与第一种相反,生活史中由雌性转为雄性。
低龄鱼卵巢先成熟,表现为雌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卵巢萎缩吸收,精巢发育成熟。
在海水鱼类中有石斑鱼类中的Epinephelus aeneus、巨石斑鱼(Epinephalus tauvina)、灰石斑鱼(Epinephalus guttatus)等;淡水鱼类中有黄鳝(Monopterus albus)等。
这些鱼类第一次性成熟时都是雌鱼,产过卵以后才逐渐变为雄鱼。
有些自然性转换的鱼类,并不同时具有雌雄两性生殖腺,隆头鱼科中的盔鱼(Coris julis)是先表现为雌性功能,然后才转换为雄性功能的雄鱼,但没有观察到它同时有卵巢和精巢。
盔鱼的性转换特点是雌性生殖细胞完全为雄性生殖细胞所代替。
在性转换开始时,先是卵母细胞的萎缩,然后才出现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是由分布在卵巢壁上的原生殖细胞分化出来的。
盔鱼的性细胞转换是在卵巢内部发生。
自然性逆转早期阶段的赤点石斑鱼性腺组织学切片埋植AI后赤点石斑鱼性腺组织结构的变化鱼类同时具有雌雄性腺,但并不同时成熟,不同的年龄表现为不同的性别,即在生活史中性别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这种现象我们称为性转换,也有人称为“性逆转”、“性位移”或“性邻接”。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摘要鱼类的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养殖效益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目前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为此本文综述了鱼类性别的研究现状和性别控制的主要方法,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鱼类;性别;性别控制除病毒外, 几乎所有生物都有性别。
性别这一生命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它与有性生殖同时出现[]1。
鱼类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具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价值。
因为许多鱼类雌雄个体之间的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生长率、个体大小等), 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生长速度会减慢, 自然生殖活动还带来生长的停滞, 体组织可食部分减少。
因而选择具有最佳生长性能的性别进行单性养殖, 有利于提高养殖对象的生产量和经济价值。
另外, 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 对阐明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机制等理论问题, 也是非常有用的[]2。
1鱼类的性别鱼类的性别与其它性状一样,是受基因控制的。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此,研究鱼类的染色体及其核型,有时可以发现控制性别的异形染色体,从而可判出某种鱼类性染色体类型。
但是,在目前所分析的约2000种鱼类染色体核型中,大部分并没有发现性染色体。
就目前所知的某些鱼类的性染色体类型,有的种类为XY 型,有的为ZW型,有的为20型,有的甚至具有多条性染色性。
为什么在现存的鱼类中,有的具有性染色体,有的却没有性染色体呢?有的专家认为,实际上这些鱼都具有性染色体,只是运用现有的生物学技术还不能准确地鉴别出来而已。
现已证实,鱼类除性染色体以外,常染色体上也具有影响性别的基因。
例如,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就不只由一对染色体决定,还与常染色体有关。
日本学者Yamazaki认为,大部分没有性染色体的鱼类,其常染色体所具有的雄性或雌性异配性别基因不仅可以使后代雌雄性别出现1:1的比率,而且还可产生雌雄同体的现象。
另外,还有人利用Sou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证明了胡子鱿和斑马鱼基因组DNA均能与人的SRY(Sex一determin ingregiony)探针结合,表明了这两种鱼都存在SRY基因的同源序列。
鱼类的性别决定
花鳅,X1X1X2X2/X1X2Y型
斑马鱼,常染色体
GSD
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 1.SRY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具有决定生物雄性性别的基因,胡子鲶、斑马 鱼、泥鳅中存在。 2.DMY基因:是除了SRY基因之外发现的第二个性别决定基因,是在青鳉鱼 中首次发现的。 3.Sox9基因:在雄性体内保持活性,与foxlx2基因互相抑制。 4.dmrt1基因:DMRT家族成员,雄性性别决定基因,在睾丸发育中起作用。 5.Amh基因:TGF-β超家族,在雄性生殖细胞分化发挥重要作用。 6.Wnt4a:Wnt-β 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雄性性别分化途径。
GSD
其他途径
Oscar Ortega-Recalde,The 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of Sex Change in Fish,2020
ESD
激素
温度
ESD
氧浓度
种群密度和食物
其他因素
ESD-激素
ESD-激素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 categorized by application and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as capable to induce a sex-biased ratio on zebrafish (Danio rerio).Aquatic Toxicology 191 (2017) 141–163
ESD/GSD共同作用
Oscar Ortega-Recalde,The 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of Sex Change in Fish,2020
ESD/GSD共同作用
谢谢大家Hale Waihona Puke 鱼类的性别决定概述
鱼类性别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
鱼类性别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鱼类的性别分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分子机制,包括性别决定基因、性别逆转、雌雄激素等多个方面。
这些分子机制相互作用,共同掌控着鱼类性别的发育和分化。
1. 性别决定基因性别决定基因是指在不同的物种中,控制性别发育的基因。
在哺乳动物中,这个基因是SRY基因,而在鱼类中,则不止一个性别决定基因。
例如,虹鳟鱼和斑马鱼中的性别决定基因是dmrt1和gdf6,而草鱼和鲫鱼中则是amh和CYP19a1a。
这些性别决定基因的作用是通过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来控制性别分化。
在虹鳟鱼和斑马鱼中,dmrt1和gdf6基因分别调节睾丸和卵巢的发育。
而在草鱼和鲫鱼中,amh和CYP19a1a基因则分别调节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
2. 性别逆转性别逆转是指在性别分化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一个本来应该是雌性的个体变为雄性或一个本来应该是雄性的个体变为雌性的现象。
在鱼类中,这个现象比较常见,例如泥鳅、鲤鱼和草鱼等品种都会出现性别逆转的情况。
性别逆转的原因是因为鱼类的性别分化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例如水温、光照、水质和饲料等环境因素会影响到鱼类的性腺发育和激素水平,从而导致性别逆转。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与性别逆转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参与调节鱼类的性别发育过程,从而影响到性别逆转的发生。
3. 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是影响鱼类性别分化的两种重要因素。
在鱼类中,雄性激素主要包括睾酮和11-酮雄酮,而雌性激素则主要包括雌二醇和17-酮雌酮。
这些激素可以通过直接调节下游基因的表达来影响到鱼类的性别分化,从而控制睾丸和卵巢的发育。
例如,在梭子蟹鱼和东方草鱼中,睾酮和11-酮雄酮可以抑制卵巢的发育,从而促进雄性的发育。
而在鲤鱼中,雌激素则可以促进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从而使得鱼体变成雌性。
总之,鱼类性别发育和性别分化的分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多种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
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黄鳝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其生长速度快且肉质鲜美,被广泛地养殖和食用。
而黄鳝的性别会随环境条件发生转换,这是其一大特殊之处,也是饲养管理中需要了解的知识。
本文将探讨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
黄鳝的性别在黄鳝的生长过程中,性别未定,到一定时期后才会发生性别分化。
黄鳝的性别分为雄性和雌性两种,根据科学研究,其性别分化是由温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引起的。
一般来说,温度在28℃左右,光照为长时间的光照,能够促进黄鳝转变为雄性。
而在温度为22℃左右,在长时间暗处呆的环境下,则能够促使其转为雌性。
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黄鳝雌雄转换的原理是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体内部分激素的分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性腺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引发其性别转化。
在应激情况下,黄鳝田吉和中柄丁二酮的激素水平会升高,而甲状腺激素会降低。
这会导致卵巢细胞生成精母细胞,使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促使黄鳝由雌性转变为雄性。
相反,在低温、短光照以及其他非应激环境下,黄鳝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会下降,而卵巢细胞会发育成为卵细胞,从而促使其由雄性转变为雌性。
影响黄鳝性别分化的因素除了环境因素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黄鳝的性别分化,主要包括遗传与食物因素。
1.遗传因素黄鳝的性别遗传方式非常特殊。
黄鳝是一种性染色体系不稳定、雄性为ZW、雌性为ZZ、WW的动物,其ZF/ZM基因对性别决定具有显性和隐性等达到12种不同性别组合的可能性。
2.食物因素黄鳝的营养摄取量对其性别分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表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C和E的食物很可能导致雌性黄鳝向雄性转化。
结论黄鳝性别的转变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以及其遗传和营养状况。
只有全面了解其生活环境和饲养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黄鳝的繁殖和成长。
因此在养殖黄鳝时,应注意对其环境温度、光照、饲养细节等方面的管理,以避免其性别随意转变,保障其健康成长。
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生物技术操控
2、染色体和基因表达
除了基因,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也是影响鱼类性别决定的重要因素。例如, 在某些鱼类中,性染色体数量异常可能导致性别决定异常。此外,环境因子如水 温、水质等也可以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
1、基因沉默和基因激活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鱼类性别决定进行 操控。例如,通过CRISPR-Cas9技术,可以对与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进行敲除或 激活。这种技术在珍稀保护鱼类和渔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这种 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不可预测的副作用。
2、基因突变
通过基因突变技术,可以人为制造基因突变,进而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例 如,在研究斑马鱼的性别决定过程中,科学家们通过化学诱变剂处理受精卵,成 功诱导了“ gsdf”基因的突变。然而,这种技术同样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可能 对生物体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结论
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及其生物技术操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深入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保护濒危鱼类、提高渔业生产效益以及为人类提供新的 生物技术手段。然而,这些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优化。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实现对鱼类性别决定 更为精确和安全地操控。
除了性染色体,基因表达也在鱼类性别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某 些基因在雄性或雌性鱼体内表达水平较高,提示它们在性别分化过程中具有关键 作用。了解这些基因及其功能有助于揭示鱼类性别决定的机制。
性别控制技术
1、温度控制
一些研究表明,水温可能影响鱼类的性别决定。在某些鱼类中,较高或较低 的水温可能导致雄性或雌性的优势增加。通过调节养殖水域的温度,养殖者可以 尝试控制鱼类的性别比例。然而,温度控性别的方法存在争议,尚需要更多研 究验证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YY(♂)
YY(♂) × XY( ♀)
XY(♂) YY(♂) 1 :1
全雄
完善后的三系配套技术
全雄 XY(♂ YY(♂)
雌激素 雌性化
XY( ♀) YY(♀)
通过后 代测试
刷 选
YY(♀) × YY(♂)
正常XX( ♀) × YY(♂)
XY(♂)
全雄
鉴定YY(♀)
6 人工雌核发育技术
雌核发育作为一种育种技术,多数由人工诱导实现,但其根源来还是来自自然界的天然雌核发育。 雌核发育是鱼类单性生殖的一种重要生殖方式。 天然雌核发育雄性原核被合子自发排除,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可以用紫外线(UV)或其他电离射线失 活精子的 DNA。
在上述两种雌核发育中,精子都只起到激活卵的作用,父本的遗传物质几乎不进入合子。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精子遗传物质的失活; 一是单倍体卵子的二倍体化。 精子遗传物质失活的方法:采用辐射处理, 如用γ射线或紫外线照射; 单倍体卵子的加倍:使用温度休克和静水压处理。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结果, 就雌性配子同型的鱼类来说, 子代全部都是雌性。
鱼类主要有3种性别决定模式:
染色体决定: 一对染色体(通常称为异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集中了绝大多数与性别有关的基因。
多基因决定: 性别决定基因存在于常染色体上,胚胎的性别是染色体上雄性和雌性因子相互作用的
结果。 基因型-环境共同决定:
性别决定受遗传和环境因子双重控制。
染色体决定
8种鱼类的性染色体系统 Chromosomal sex determination systems in fish
此外,由于鱼类性别决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大的种间差异。鱼类的性染色体或性 别决定机制仍处于进化的早期阶段,鱼类是研究性别决定的良好素材,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的 研究,将给人类了解脊椎动物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机制的进化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及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异 型¨ 11o , 5 最早 的基 因标 记法 工作 是 2 世纪 2 年代 , f- ] 2 O 0
Wig 证 明 了虹 鲻 ( o cl ei lt 具 有 性 连 锁基 因 , ne P e iart uaa) i c
并证 明该鱼为雄性配 子异 型。除虹 外 , 仅见青 鲻( rz s Oyi a
李 云 航 孙 鹏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农业部海洋与河 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
中国上海市军工路 3 0号 邮编 :2 0 9 0 00 0
李 云 航
(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
中国上海 市I 临港新城沪城环路 3 9号 邮编 :2 1 0 0 6 3
【 提要 】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是脊椎动物中最复杂的。 同高 等脊椎动物一样 , 鱼类性别决定的基 础依然是遗传基 因。 鱼类的性
别控制对 于水产养殖有着十分重要 的指导意义 。 目前用于生产实践的鱼类人工性 别控制方法有很多 , 但大多数仍然处于探索与实 验阶段 , 理论上的作用机理仍 未研究透彻 。 文章 旨在通过对鱼类性别决定机制、 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的阐述 , 为鱼类 性别控制 、 调控养殖鱼类 的经济性状如生长率和个 体大小 等 , 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术发 展步伐的突飞猛进为鱼类性别决定的研究提供 了条件 ,
发育 的过程 ;而性别分 化则是 指建立 功能型性 别 、 性别 二 态型和次级性征的所 有形 态和生理变化 ¨ 。 11 性染色体的判别 . 大 多数鱼类 的性染 色体 由于处 于进化 的原始状态 , 因 此 常采用 细胞 学 以外 的基 因标记 法 、 人工 雌核发 育 、 发 诱 性 逆转 、 间杂交和 分子杂交 等方法确 定配子 同型或配 子 种
219368782_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及其控制技术
只产生 1 种配子ꎬ 而雌鱼所携带染色体则为不同型ꎬ
会产生 2 种染色体配子ꎬ 如日本鳗鲡 ( Anguilla japon ̄
ica) ꎮ 然而ꎬ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ꎬ 仅有少部分鱼类性
染色体存在异型现象ꎬ 这可能是由于鱼类性别分化程
ꎮ 此外ꎬ 某些鱼类的雌性配子或性腺具有重要
向: 水产动物疾病与免疫ꎮ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1 20 2023ꎬ Vol 43ꎬ No 11
农业与技术 ※水产科学
※水产科学 农业与技术 2023ꎬ Vol 43ꎬ No 11 11 9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及其控制技术
苏玉凤 韩卓然
( 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ꎬ 天津 300384)
表现出 TSD 特征 [5] ꎮ 同时ꎬ TSD 也被认为存在于哈奇
氏牙汉 鱼 ( Odontesthes hatcheri) 中ꎬ 该 物 种 可 以 用
提高养殖环境温度来培育单一雄性种群
[6]
ꎮ
莫桑比 克 罗 非 鱼 ( Oreochromis mossambicus) 和 荷 那
生长特性 [14] ꎮ
此外ꎬ 在温度决定期间ꎬ 尽管许多鱼类中都存在
性染色体ꎬ 但环境温度的改变也可使性别发生逆转ꎬ
如在尼罗罗非鱼分化的关键时期ꎬ 当养殖水体温度高
2 1 种间杂交控制性别
某些鱼类的性别控制和孤雌生殖可以通过种间杂
于 32℃时ꎬ 可显著提高种群雄性比率[19] ꎮ 此外ꎬ Shigeho
等通过高温处理改变了尼罗罗非鱼性腺中雌性性别分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殖腺形成前!!!! 生殖腺形成后????
BSD
鲈形目 雌雄同体
GSD与ESD的关系
虽然遗传性别决定和环境性别决定是 性别决定的2种模式,但有2点原因不 能把鱼类按GSD和TSD截然划分开: 首先,温度处理不同的个体和种群结 果可能不同;其次,许多证据表明, 对于许多具备GSD的种群,TSD可能 在温度耐受阀值的边缘地带压倒GSD 的作用。
FOXL2 AMH 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tlllerian hormone) P450c17 芳香化酶基因 (P450arom) 性逆转 H—Y抗原
ESD
TSD
Temperature Sex Determination
BSD
Behavior Sex Determination
TSD
高温
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相关的基因
性别连锁基因 重复序列
SRY Sox 与精巢形成和分化有关 DMY 青鱂 迄今为止鱼类在Y染色体上找到的与精巢发生和
分化直接相关证据最充分的1个性别决定功能基因 弓背青鱂
DMRTlY(DM—related tramscription factor 1)近年新克隆
到的,被认为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性别决定基因,位于常染 色体,即在雌雄性基因组中均存在,但雌雄中的表达不同,该 基因的功能可能与精巢的足细胞发育有关
鱼类的性别决定 和性别分化
本周读的文献
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机制研究进展 (2019) 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分子细胞学证 据 一个新的性别决定基因(2019) 鱼类性别决定的遗传基础研究概况(2019) Tilapia sex determination: Where temperature and genetics meet(200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别的最终决定是 遗传基因和
环境等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
鱼类性别决定的假说与推论
目前看来,只有在具有初步异型染色体分化,并且 已经鉴定或定位出性别决定后选基因的少数鱼类(如 青鳉和鲑鳟鱼类等)中,可以认为性别是由性别决定 基因所控制的。对绝大部分鱼类来说,性别决定基 因还有待寻找与证实,性别决定还只能从“遗传” 而不是基因的角度解释。 一般来说,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可以帮助在“遗传” 上确定一种鱼类的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若雌核发 育全部为雌性个体,至少可以推断雌性为同配的, 而雌核发育后代中大约一半为雌性,一半为雄性, 则可以推论雌性可能是异配的(即ZW/ZZ型)。雄核 发育的情况应该正好相反。
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是有性生殖 生物雌雄性别分化的2个阶段
GSD
(Genetic Sex Determination)
ESD
(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
GSD
目前认为鱼类性别的染色体决定类型主 要有5类:
(1)XX/XY型 (2)ZW/ZZ型 (3)ZO/ZZ与XX/XO型 (4)XX/XY或WZ/ZZ 型(复性染色体型) (5)常染色体型
但是鱼类的性别往往不是这样简单的。由于常 染色体也有可能参与性别决定,以及可能存在 的性别决定的多因子剂量效应,有时若干小的 因子就会掩盖主要的性别决定因子的作用,表 现为雌核发育或雄核发育的性别并不是完全与 预期相符合。如斑马鱼 罗非鱼
上世纪60年代末期,有观点认为鱼类的 性别决定并不完全取决于性染色体, 常染色体可能也参与其性别决定,当 占所有染色体上决定雄性的因子总和 大于染色体上所有决定雌性的因子总 和时,该鱼就会发育成雄性,反之则 成为雌性。这种假说虽然有一定道理, 但过于简单,无法说明多因子相互作 用的机制。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 的研究还是一个有 待深人研究和揭示 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