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一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

一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

一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一、案例背景知识简介利奈唑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广泛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1],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A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2]。

利奈唑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可逆性的骨髓抑制,包括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其中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13.8%~60.5%[3]。

本文通过追踪一例高度怀疑利奈唑胺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住院患者,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利奈唑胺之间有无关联性,加强对利奈唑胺致不良反应的用药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二、病例内容简介患者,女,84岁,以间断咳嗽、痰多10天,加重伴呼吸困难8天为代主诉入院现病史:10天前可疑受凉后出现咳嗽,伴咳痰,为黄白色黏痰,粘稠不易咳出,伴乏力、懒言,无发热、咯血,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意识较前无明显变化(痴呆状),家属给予吸氧治疗,症状较前未见明显好转;8天前出现气促、呼吸费力,伴意识障碍,表现为呼之不应,余症状同前,为求进一步治疗急呼120,院前指尖血氧饱和度为80%,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并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血氧饱和度升至96%,急诊完善相关检查后以“呼吸衰竭”收入EICU。

入EICU后予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治疗。

患者肺泡灌洗液回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予以加用万古霉素抗感染,后出现拔管困难2天前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

入科后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美罗培南、利奈唑胺抗感染、化痰平喘、抗凝抗聚、营养支持等治疗。

既往史:“高血压病、冠心病”病10年余,口服“氯吡格雷片75mg qd、倍他乐克47.5mg q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n 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10余年,近期进食差,未使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监测餐后血糖8mmol/l左右个人史,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查体:T:37.0℃,P:99次/分,BP:132/56mmHg,R:15次/分,SpO2:98%(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2021.11.21血常规+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3% 偏高, C反应蛋白37.69 mg/l;PCT:1.3ng/ml。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摘要】利奈唑胺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但其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风险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探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分析方法包括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利奈唑胺使用与血小板减少存在显著相关性,亚组分析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结果。

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因素分析揭示了一些潜在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的启示在于对利奈唑胺使用时应谨慎监测患者的血小板水平。

研究局限性主要包括样本量不足和研究设计的差异性。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以及寻找更安全的替代药物。

这一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促进药物安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Meta分析、风险因素、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启示、局限性、未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利奈唑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物,常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一些研究表明,利奈唑胺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从而增加患者出现出血的风险。

了解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对于临床医生在使用这种药物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

在本Meta分析中,我们将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通过对大量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潜在风险因素,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患者的治疗方案。

中的内容。

1.2 研究目的该Meta分析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

利奈唑胺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但其致血小板减少的风险仍然存在争议。

通过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确定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真正危险因素,并找出可能的预防措施。

这将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评估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时的风险,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我们将结合实验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地探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_梁军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_梁军
对于白蛋白水平是否能影响利奈唑胺致血小板 减少,学术界尚有争议,有学者通过观察患者用药情 况,得出使用利奈唑胺前后若曾使用人血白蛋白,则 血小板发生率较低[1]; 亦有部分研究指出,虽然单 因素分析使用利奈唑胺前,血小板减少发生组与未 发生组白蛋白水平有统计学差异,但回归分析未能 证实其具体相关性[4]。本文观察结果显示,用药前 白蛋白正常是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保护因素, 推测其与免疫介导机制有关。利奈唑胺的两种代谢 产物需经肾脏排泄[9-14],有研究指出,肾功能不全患 者使用该药物后血药浓度较肾功能正常者升高,同 时合并 血 小 板 减 少 的 发 生 率 上 升[15-16]。 本 研 究 参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5 年 6 月 第 27 卷 第 6 期 Med & Pharm J Chin PLA,Vol. 27,No. 6,Jun. 2015
·75·
照相关研究,以肌酐清除率为 50 ml / min 为界值,结 果显示低于该水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性增加。本 研究天 冬 氨 酸 转 氨 酶 分 析 结 果 也 表 明,当 其 > 75 U / L时,OR 值为 2. 99,患者更易合并血小板减少 症,与相关 报 道 一 致[17-19],提 示 我 们 对 于 肝 肾 功 能 不全者,在使用利奈唑胺,应密切观察血常规,预防 出血。虽然本研究对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 危险因素进行筛选,但年龄因素未显示与其有关,这 与一些报道有差异[3],究其原因可能与本文样本选 取的年龄层一致有关。同时利奈唑胺引起的血小板 减少结局本文也未纳入分析,对其是否需要治疗及 如何治疗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证实。
有研究指出用药疗程与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
密切相关,用药时间时超过 14 d 时,血小板减少症 发生率为 15. 1% ~ 29. 5%[6-7]。本文 logistic 回归分 析结果显示,用药超过 14 d 时,OR 值达 3. 45,也证 明以上观点。除利奈唑胺外,糖肽类抗菌药、头孢哌 酮舒巴坦及氟康唑等也有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8]。 虽然本文未对联合用药品种分析,但数据显示如合 并其他抗菌药物,血小板减少的危险性将会增加,提 示临床医生应予警惕。

利奈唑胺致重症肺部感染病人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利奈唑胺致重症肺部感染病人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Risk factors of thrombocytopenia induced by linezolid in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LIU Xiaohui1,ZHANG Zanling2,Yuan Xuefeng1,TANG Yuling1,HE Gefei1,ZHANG Shunzhi1,LI Yanfei1 Author Affiliations:1Department of Pharmacy,The First Hospital of Changsha,Changsha,Hunan 410005,
China;2Department of Pharmacy,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00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treated with li⁃ nezolid.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from all hospitalized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se⁃ 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treated with linezolid in The First Hospital of Changsha from January 1,2016 to December 31,2017.
410008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2-07-27T02:35:20.4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月7期作者:韦丹[导读]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韦丹(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药学部;广西南宁530021)关键词:利奈唑胺; TP;危险因素;防治措施利奈唑胺是首个获批的全合成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临床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都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是治疗常见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替换药物及最后防线[1]。

2007年利奈唑胺被引进我国以来,已被临床广泛地用于革兰阳性菌重症感染的治疗中。

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TP)的发生率高达17%-42%[2],因此,利奈唑胺引起的TP越来越受到关注。

临床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往往对其诱导的TP发生风险预测不足,导致患者发生出血危险以及由于被迫停药带来的治疗风险。

为此,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就利奈唑胺致TP的危险因素及防范策略进行综述,为降低利奈唑胺所产生的TP风险提供参考。

1 利奈唑胺致TP危险因素1.1血小板基线目前,国内外多认为使用利奈唑胺产生TP与患者的血小板基线值有关。

蔡妙甜[3]等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奈唑胺相关TP的危险因素,发现患者基线PLT计数≤100×109/L与利奈唑胺相关T P的发生有关,为利奈唑胺相关TP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李佳等[4]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是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沈赟等[2]通过ROC曲线的绘制,得到基线血小板的临界值为236.5×109/L,即老年患者在予利奈唑胺治疗前血小板值低于临界值,则其发生TP的风险增加,研究表明低血小板基线患者较高血小板基线患者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约5倍。

一例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

一例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

一例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选用利奈唑胺抗感染造成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的用药分析和讨论,为临床提供用药指导。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选用利奈唑胺抗感染造成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治疗与转归情况,分析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出建议。

结果: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造成血小板较少的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LIT 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可能存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血小板减少。

LIT?往往导致 LZD 停药,为规避不良结果,识别相关风险因素至关重要。

用药前应先进行评估进行风险筛查。

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感染中需要使用利奈唑胺覆盖未涉及的抗菌谱,但也应结合患者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并在不同的阶段作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Analysis of a case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linezolidJiang Zuyan (children'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ationa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base for major child development diseases, Ministry of pharmacy, Chongqing 400014)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use of linezolid in the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septic shock, 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clinical u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a case of septic shock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treatment and outcome were observed, and the mechanism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linezolid was analyzed, so 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linical rational use. Results: it is possible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of less platelet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linezolid glucose injection in patients. The pathogenesis of lit has not been clarified yet.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may be multiple mechanisms that may cause thrombocytopenia. Lit often leads to LZD discontinuation. In order to avoid adverse result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dentify relevant risk factors. Risk screen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before medication. 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to use linezolid to cover the untouched antimicrobial spectrum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but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antibiotics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nditions and mak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at different stages.[Key words]: linezolid; Thrombocytopenia; adverse reactions前言:利奈唑胺(linezolid,LZD)为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其可在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发挥抑制作用,起到抗菌效果。

120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20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20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自雪梅;张峻;冯朴琼;何瑾【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24(24)1【摘要】目的:采用Logistic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并预测该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标准的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模型,联合ROC曲线预测血小板减少发生风险。

结果:120例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期间,29例(占24.17%)发生血小板减少。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利奈唑胺谷浓度、基础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水平、肌酐清除率和用药时间,利用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方程变换后得到联合预测因子计算公式,联合预测因子=0.172×利奈唑胺谷浓度-0.019×基础血小板计数-0.184×白蛋白水平-0.023×肌酐清除率+0.222×用药时间,联合预测因子ROC曲线下面积(0.928,95%CI=0.972~0.984,P<0.001)优于其他指标,具有一定预测价值,Youden 指数最大时(0.766)的切点为ROC曲线上的最佳界值(-2.63)。

结论:利奈唑胺谷浓度、基础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水平、肌酐清除率和用药时间是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使用利奈唑胺时,可用独立危险因素计算联合预测因子,预测血小板减少的发生风险,便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页数】5页(P51-54)【作者】自雪梅;张峻;冯朴琼;何瑾【作者单位】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药剂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相关文献】1.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2.利奈唑胺致老年患者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3.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4.肝胆外科肿瘤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

处置
第24日,输O型血浆600ml; 第25日,输O型血浆600ml;
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
利奈唑胺、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 唑巴坦均有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报道。但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停用后PLT继续下降, 而美罗培南使用前PLT已经下降。只有 利奈唑胺与PLT下降时间一致。
• 不良反应
二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流调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研究进展
①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流行病学 ②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机制研究 ③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 ④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防治研究
利奈唑胺
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
2000年上市 2007年引进
阳性菌感染
时间依赖
弱PAE
弱MAOI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功 能紊乱
2
血液系统 改变:
用药与PLT变化
2 18 20 21 24 25 28 30 35 49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磷酸肌酸钠
• 替考拉宁 • 利奈唑胺
• 红花黄色素
• 阿卡波糖 • 清蛋白 速尿 • 头孢他啶鞘内注射 • 硝酸甘油 阿托品
• 纳洛酮
17 20 22 23 24 25 27 30 35 49
• PLT值变化趋势 257 145 99 63 27 78 95 127 152 294
2. Niwa T, Reduction of linezolid-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 by the dos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risk factors such as basal platelet count and body weight.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4;79(1):93-7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本文旨在探讨利奈唑胺对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利奈唑胺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常用于晚期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等治疗。

但是,一些研究发现,利奈唑胺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血小板减少,从而增加出血和其他相关风险。

因此,研究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通过Meta分析来评估这些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的指导。

方法:本文通过对PubMed、Medline等数据库的检索,找到48篇有关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研究,纳入的研究共计3540个患者,其中2563个在利奈唑胺治疗后出现了血小板减少。

利用OpenMeta[Analyst]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出各项危险因素的统计学数据。

采用I²指数来检验异质性,p < 0.05为有异质性。

采用双向P值和95%CI来检测差异的统计学显著性。

结果: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治疗周期、利奈唑胺用药剂量、吸烟史、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均为影响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其中,年龄<65岁(OR=1.23, 95% CI 1.14-1.32)、女性(OR=1.17, 95% CI 1.02-1.34)、治疗前血小板数量<150×10^9/L(OR=1.56, 95% CI 1.38-1.76)、治疗周期>4周(OR=1.63, 95% CI 1.44-1.83)、利奈唑胺用药剂量≥500mg(OR=1.85, 95% CI 1.62-2.11)、吸烟史(OR=1.29, 95% CI 1.13-1.46)、肝功能异常(OR=1.32, 95% CI 1.20-1.45)、肾功能异常(OR=1.20, 95% CI 1.07-1.35)均相关。

本文通过Meta分析发现,年龄<65岁、女性、治疗前血小板数量<150×10^9/L、治疗周期>4周、利奈唑胺用药剂量≥500mg、吸烟史、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是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㊃专题研究㊃∗通讯作者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of Thrombocytopenia Caused by Linezoli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王全军1,赵㊀颖(ZHAO Ying )2∗(1.汉中市南郑区人民医院药剂科,汉中,723100;2.西安电力中心医院康复科,西安,710032;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Nanzheng District ,Hanzhong ,723100,China ;2.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The Electric Power Center Hospital of Xi an ,Xi an ,723100,China )摘㊀要:㊀目的㊀探讨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并给予对策㊂方法㊀以10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将患者分为减少组(n =30)和未减少组(n =70)㊂分析影响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㊂结果㊀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减少组与减少组患者性别㊁年龄㊁体质量指数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㊁高血压㊁糖尿病㊁高脂血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两组用药时间㊁血小板计数㊁总蛋白㊁血清白蛋白㊁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㊁总胆红素㊁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显著(P <0.05)㊂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时间(OR =4.453)㊁血小板计数(OR =0.440)㊁血清白蛋白(OR =0.669)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P <0.05)㊂患者应在服用利奈唑胺期间每周㊁停药后7d 内检查血常规,密切关注血红蛋白水平㊁白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等㊂结论㊀用药时间㊁低蛋白血症㊁血小板计数低为影响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㊂关键词:㊀利奈唑胺;重症肺部感染;血小板减少症[中图分类号]R459.5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B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6213(2020)05-0818-02㊀㊀重症肺部感染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1]㊂临床常需寻求新的药物用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㊂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该药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肺组织内聚集,经肝脏代谢,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同样适用,可用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㊁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重症肺部感染[2],但利奈唑胺在治疗过程中可引起血小板减少㊁贫血等不良反应㊂本文对利奈唑胺治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㊀以2016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对象㊂纳入标准:确诊为重症肺炎;均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纳入病例遵循知情同意原则㊂排除标准:合并白血病㊁骨髓抑制等疾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入组前接受化疗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㊂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将患者分为减少组(n =30)和未减少组(n =70)㊂血小板减少症为血小板计数降低程度超过25%,且最终计数低于100ˑ109/L㊂减少组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55.82ʃ6.45)岁,体质量指数(23.01ʃ3.04)kg /m 2㊂未减少组男5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3.48ʃ6.08)岁,体质量指数(22.71ʃ2.96)kg /m 2㊂1.2㊀方法㊀收集患者性别㊁年龄㊁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基础疾病(高血压㊁糖尿病㊁高脂血症)㊁用药时间;检测血小板计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监测总蛋白㊁白蛋白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㊁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㊁总胆红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肌酐清除率㊂1.3㊀统计学处理㊀数据分析用SPSS 22.0㊂计数资料用n (%)表示,用 χ2 检验㊂计量资料用 ʏx ʃs 表示,用t 检验㊂利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㊀果2.1㊀影响血小板减少症的单因素分析(表1)㊀单因素分析显示未减少组与减少组患者性别㊁年龄㊁体质量指数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㊁高血压㊁糖尿病㊁高脂血㊃818㊃㊀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2020Vol 26No 5㊀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用药时间㊁血小板计数㊁总蛋白㊁血清白蛋白㊁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㊁总胆红素㊁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㊂2.2㊀影响血小板减少症的多因素分析(表2)㊀将用药时间(<10.42d=0,ȡ10.42d=1)㊁血小板计数(>208.73109/L=0,ɤ208.73109/L=1)㊁总蛋白(>58.72g/L=0,ɤ58.72g/L=1)㊁血清白蛋白(> 28.94g/L=0,ɤ28.94g/L=1)㊁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40.16U/L=0,ȡ40.16U/L=1)㊁总胆红素(<11.21μmol/L=0,ȡ11.21μmol/L=1)㊁肌酐清除率(<85.49mL/min=0,ȡ85.49mL/min=1)作为自变量,将患者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未发生=0,发生=1)作为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时间(OR=4.453)㊁血小板计数(OR= 0.440)㊁血清白蛋白(OR=0.669)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P<0.05)㊂表1㊀影响血小板减少症的单因素分析[n(%)]因素未减少组(n=70)减少组(n=30)χ2/t P 性别㊀男53(75.71)22(73.33)0.0630.801㊀女17(25.29)8(26.67)年龄(岁)53.48ʃ6.0855.82ʃ6.451.7320.086体质量指数(kg/m2)22.71ʃ2.9623.01ʃ3.040.4610.646用药时间(d)8.31ʃ1.0611.38ʃ1.3712.123<0.001血小板计数(109/L)225.87ʃ18.63162.61ʃ15.2016.392<0.001总蛋白(g/L)60.51ʃ8.7853.74ʃ8.593.556<0.001血清白蛋白(g/L)30.87ʃ5.1726.79ʃ3.763.898<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30.07ʃ3.4229.52ʃ3.200.7510.45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33.46ʃ3.7843.20ʃ4.1511.465<0.001总胆红素(μmol/L)10.47ʃ1.3911.57ʃ1.803.3100.001肌酐清除率(ml/min)77.96ʃ5.8388.39ʃ7.067.685<0.001高血压㊀是25(35.71)12(40.00)0.1650.684㊀否45(64.29)18(60.00)糖尿病㊀是16(22.86)7(23.33)0.0030.959㊀否54(77.14)23(76.67)高脂血症㊀是12(17.14)6(20.00)0.1160.733㊀否58(82.86)24(80.00)表2㊀影响血小板减少症的Logistic回归分析因素βSE Wald P OR95%CI用药时间0.3180.1128.6700.0164.4532.795~6.814血小板计数-0.2290.1130.3580.0420.4400.328~0.613总蛋白-0.8960.1160.9710.0861.0630.973~2.805血清白蛋白-0.3070.1110.5720.0230.6690.412~0.726天冬氨酸氨甲酰转移酶0.1660.1201.8080.1731.7460.901~2.352总胆红素0.1030.1270.6790.3041.2410.779~1.850肌酐清除率0.0750.1241.0900.3920.7570.437~1.3252.3㊀防治措施㊀患者在服用利奈唑胺期间每周㊁停药后7d内检查血常规㊂对于治疗前合并贫血㊁粒细胞减少等疾病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14d以上,需密切监测㊂对于合并骨髓抑制者应考虑停药㊂(下转第822页)㊃918㊃㊀血栓与止血学2020年第26卷第5期血-纤溶系统的失衡,进而导致血栓的形成[5]㊂此外,感染与DVT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㊁影响的关系㊂患者接受手术时长期处于截石位,患者的下肢屈曲固定在重力作用下,可对腘静脉神经造成损伤,阻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引起血管内压力升高,破坏血管内膜,导致DVT的发生㊂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麻醉时间同样延长,患者术中出血量增加,机体血液的灌注量降低,组织内呈现低氧及水电解质紊乱,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并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且麻醉时间的延长,导致患者肌肉长时间的松弛状态,对血管壁的压迫作用降低,导致血流缓慢,增加DVT发生的概率[6]㊂综上所述,截石位手术㊁尿路感染㊁手术时间高于45min及卧床时间高于72h为泌尿外科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后应对此类患者密切注意并制定干预措施,防止DVT的发生参考文献[1]㊀向军莲,田小平,刘佳.循证护理在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职业卫生与病伤, 2014,029(004):317-318.[2]㊀罗艳萍,孙庭,马明,等.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泌尿外科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学,2016,017(010):84-86.[3]㊀张契敏,康栌丹.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003(008):P.90-90.[4]㊀王晓丹,刘盼盼.泌尿外科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干预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9, 28(05):20-21.[5]㊀魏松青.泌尿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010(005):163-164.[6]㊀彭晓琼,王政平.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8,039(0z1):79-82.(收稿日期:2020-05-19)﹏﹏﹏﹏﹏﹏﹏﹏﹏﹏﹏﹏﹏﹏﹏﹏﹏﹏﹏﹏﹏﹏﹏﹏﹏﹏﹏﹏﹏﹏﹏﹏﹏﹏﹏﹏﹏﹏﹏﹏﹏﹏﹏﹏﹏﹏﹏﹏(上接第819页)3㊀讨㊀㊀论利奈唑胺是恶唑烷酮类抗菌药,其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较好,但该药易引起血液系统相关不良反应㊂其引起血液系统疾病的机制可能与免疫介导的骨髓抑制㊁阻碍成熟巨核细胞的血小板释放㊁氧化应激刺激血小板消除等有关㊂数据显示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概率约13%~49%[5]㊂本实验中30%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因素,结果显示,用药时间㊁血小板计数㊁血清白蛋白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㊂发生血小板减少症与未发生患者的用药时间节点为10d,治疗时间高于28d时,发生贫血的概率约12.3%,治疗时间在10~14d时刻增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风险,是以笔者推荐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超过10 d后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㊂参考文献[1]㊀赵丰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重症医学科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肺科杂志,2017, 22(4):695-698.[2]㊀周立民.利奈唑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重症肺炎25例临床评价[J].中国药业,2015,024(014):64-65,66.[3]㊀翟静,李向欣.美罗培南联合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㊁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026(010):110-114.[4]㊀张胜靖,林梅瑟,张贻雯.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重症医学科院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031(009):734-736.[5]㊀董海燕,邹雅敏,董亚琳,等.模型和ROC曲线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预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3,033(022):1827-1831.(收稿日期:2020-05-26)㊃228㊃㊀Chinese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2020Vol26No5㊀。

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许巧巧1, 吕伟行2, 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温州 325000; 2
浙江温州医学院 温州 32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利奈唑 胺导致 血小板 减少的 危险因 素, 明确 该不 良反应的诱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 月 1 日~ 2011 年 8 月 31 日期间我院应 用利 奈唑胺 治疗 细菌 感染 的 143 例患者 的临 床资 料, 将其分为 3 组: A 组老 年组, B 组中 青年组, C 组 未成 年组。A, B 组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 600mg; 300mL) , q12h, ivgtt ; C 组 静脉注射利 奈唑胺 10mg kg- 1, q8h, ivgt t。 按 WHO 化疗 急性、亚急性 毒副 反应 表现和分度标准观察血小板的变化。结果 利奈唑胺所 导致的血小 板减少患 者有 24 例, 占总 人数的 16 78% 。A 组血小板减少 例数 19 例( 19/ 100) , B 组血小板减少例数 5 例( 5/ 38) , C 组血小板减少例数 0 例( 0/ 5) 。 结论 利奈唑胺导致血小板减少与患者的年 龄, 自身血小 板水平, 用药疗程长, 免疫介导等因素相关。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图分类号: R969 4 文献标识 码: B 文章 编号: 1006-3765( 2012 )12-0282- 02
于中青年组及未成年组, 某种程度 上说, 年龄 会增加利 奈唑胺致 血小 板减少的风险( 见表 1) 。 表 1 3 组患者血小板下降程度比较
组别 例数
老年组 100 中青年组 38 未成年组 5
合计 143
血小板下降程度分级
0
!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王立刚;刘智勇;杜晓明【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评价》【年(卷),期】2018(35)6【摘要】目的:对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探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 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某院260例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 (参数) 和Mann-Whitney U检验 (非参数), χ2检验逐个分析各指标的组间差异性;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标准回归系数 (影响程度) .检验水准α=0.05.结果:纳入研究的260例患者中, 有67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 发生比例为25.77%.单因素分析年龄分组中>65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为35.40%(χ2=9.80, P=0.02) ;≥3个联合用药组中发病率较高, 为34.07%(χ2=11.02, P=0.01) .分析表明, 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小板基础值、用药天数、白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尿酸与血小板减少症有关 (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小板基础值、用药天数、胆红素、肌酐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ROC诊断曲线预测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738, 灵敏度68.71%, 特异度71.50%, Youden指数0.40.结论:使用利奈唑胺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应重点关注高龄(≥65岁) 、联合用药(≥3种) 、基础血小板值低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 血小板基础值、用药天数、胆红素、肌酐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Objective:Retrospective study investigati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using linezolid,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linezolid-related thrombocytopenia.Methods:Usingretrospective case study survey analysis, analysis of patients taking linezolid from June 2015 to December 2017 at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and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patient-related thrombocytopenia in 260 patients treated with linezolid.The t-test (parameter) and the Mann-Whitney U test (non-parameter) were used, and theχ2test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groups.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dverse reactions/events and their standard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degree of influence). α=0.05. Resul ts:In this study, 67 patients developed thrombocytopenia after the use of linezolid, with an incidence of thrombocytopenia occurrence rate is 25.77%.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blood was 35.40%(χ2=9.80) in the age group over 65 years old.The incidence rate of 3 or more combined drug groups was 34.07%(χ2=11.02%). Analysis showed that laboratory indicators, platelet basis values, days of medication, albumin, creatinine, urea, uric acid and thrombocytopenia were associated (P<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backward:wald) showed that:platelet basic value, medication days, bile duct.The area under the predictive curve of ROC diagnostic curve was 0.738, sensitivity was 68.71%, specificity was 71.50%and Youden index was 0.40.Conclusion:The incidence of thrombocytopenia after linezolid is high,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s that we should focus on the elderly (≥65 years old), combined therapy (≥3), and basic platelet value.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platelet basal value, medicationdays, bilirubin and creatinin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thrombocytopenia.【总页数】5页(P450-454)【作者】王立刚;刘智勇;杜晓明【作者单位】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辽宁沈阳 110036;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辽宁沈阳 11003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 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相关文献】1.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张素贞2.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宋艳3.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 [J], 梁军4.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 [J], 梁军;5.利奈唑胺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J], 王全军;赵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危险因素分析
1 资料与 方 法
2 . 1 单 因素分 析
本 研究 共纳 入 5 7 8例 患者 , 其 中
1 3 0例 ( 2 2 . 5 %) 发生 血小 板减 少症 。两 组 血小 板 计 数、 白蛋 白 、 肌 酐清 除率 、 用药 时 间 、 是否 合并 其他 抗 菌药 比较 差异 具有 统计 学意 义 ( P< 0 . 0 5 ) , 见表 1 。 2 . 2 l o g i s t i c多 因素分 析 根 据 单 因素 分析 结果 , 将 用 药 前 肌 酐 清 除 率 <5 0 m l / mi n赋 值 为 1 , ≥ 5 0 m l / mi n 赋值 为 0 ; 血小 板 计 数 <1 7 5×1 0 / L赋 值 为1 , ≥1 7 5×1 0 / L赋值 为 0 ; 白蛋 白正 常赋 值 为 1 ,
龄、 体重等 ) 、 基础疾病 、 利奈唑胺用药剂量 、 用药疗程 、 肝 肾功能指 标 、 联合用 药情况 等 , 对 使 用 利 奈 唑 胺 治 疗 可 引 起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的 相 关 因素 进 行 单 因素 分 析 和 l o g i s t i c回归 分 析 。结 果 用 药 前 肌 酐 清 除率 、 血 小板计数 、 白蛋 白水 平 、
合并其他抗菌药 、 用药时间 、 用 药 前 天冬 氨 酸 转 氨 酶 水 平 为 利 奈 唑 胺 致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的 独 立 危 险 因 素 。 结 论 使 用
利 奈 唑 胺 时 应 注 意综 合 患 者 临 床情 况 , 对 肝 肾功 能异 常 、 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密切观察 血常规 , 同时 减 少 联 合 用 药 。 [ 关键词 ] 利 奈 唑 胺 血小板减少 ; 危 险 因 素
人 工合成 的口 恶唑烷 酮类 抗生 素 , 国内外上 市后 , 临 床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120例,其中50 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对这50 例患者的血常规、血生化指标项目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蛋白、血红蛋白、用药时间、直接胆红素、血肌酐、尿素等指标上有一定的显著性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使用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致病菌感染的患者时,应密切关注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现象,对于血小板基础值低于正常范围、肾功能不全、患有血液疾病、高龄的患者,在用药前应密切监测其血常规、血生化指标,避免该药物与其他造成血液系统损伤的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从而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和合理性。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影响因素[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latelet -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induced by linazolamide.Methods 120 patients treated with linazolamide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7 were collected,among which 50 patients developed thrombocytopenia.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latelet count,RBC count,albumin,hemoglobin,medication duration,direct bilirubin,creatinine,urea,etc.,P<0.05.Conclusion using rina thiazole amine treatment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ts cause the phenomenon of thrombocytopenia,platelet basis for value below the normal range,renal insufficiency,patients with blood diseases,age,before the medication should be closely monitored the blood routine,blood biochemical indices,avoid the drugs and other blood system damage for joint application of drugs,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rationality of clinical medication.[Keywords] linazolamide;Thrombocytopenia;Occurrence;Factors affecting the利奈唑胺为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是人工合成的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到50S亚单位的23S核糖体核糖核酸位点,抑制细菌核糖体的翻译过程,最终防止形成含有70S核糖体亚单位的起始复合物[1]。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
监测不良反应
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应密切监测 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出现不适 症状应及时就医。
02 利奈唑胺与血小板减少症 的关系
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与症状
定义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 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导致止血功 能受损。
症状
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牙龈 出血、鼻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 导致内脏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 生命。
支持治疗
如止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
预防措施
定期监测血常规
01
在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定期监测血常规,以便及时发现血小
板减少。
避免使用其他药物
02
避免同时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青
霉素等。
注意观察出血症状
03
密切关注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及时
发现及时处理。
利奈唑胺能够抑制细菌DNA和RNA的 合成,从而阻断细菌的复制和转录过 程。
破坏细菌细胞壁
利奈唑胺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导致 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由外环境不断 渗入高渗的菌体内,致细菌膨胀,变 形死亡。
药物应用领域
01
02
03
感染性疾病治疗
利奈唑胺主要用于治疗革 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性 疾病,如肺炎、皮肤软组 织感染、心内膜炎等。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疾病相鉴 别,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 生障碍性贫血等。
04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 治疗与预防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用于治疗利奈唑胺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通过抑制免疫反应, 减少对血小板的破坏。
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环磷酰胺等,用于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一、文献数据搜集和筛选
本文通过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全文检索,最终共纳入10篇文献。


据纳入标准,剔除了部分研究,最终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总数为8篇。

其中,经过严格
筛选,纳入文献中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数据覆盖了2670例患者,其中出现血小板减少反
应的患者为925例,占总数的34.6%。

二、Meta分析结果
利用Meta分析技术,分析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因素,如性别、
年龄、药物剂量、治疗时间等。

结果显示,性别和年龄并未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反应
的发生率产生明显影响,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间与血小板减少反应的发生显著相关。

2.亚组分析结果
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包括不同肿瘤类型、不同治疗方案、不同给药途径等,结果显示,不同肿瘤类型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反应方面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其中肝癌患者的
发生率最高;不同治疗方案和不同给药途径对血小板减少反应的发生率影响不大。

三、结果讨论
研究结果提示,医生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肿瘤时,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治疗时间,
并密切观察患者血小板数值的变化,以及相应的不良反应。

此外,应注意不同肿瘤类型患
者的个体差异,对于患有肝癌的患者应更加重视和注意。

四、结论
本文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剂量和治疗
时间是影响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反应的主要因素,不同肿瘤类型患者的发生率存在差异。

该研究结果对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加强安全性
控制,以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_宋艳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_宋艳

作者单位:重庆 400042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 (宋艳)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宋艳[摘要]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引起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抽选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血小板减少症出现率,并分析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

结果 400例患者中,195例(48.75%)出现血小板减少症;2组患者的年龄、基础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因素有基础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以及年龄、血清白蛋白(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因素仅有基础血小板值以及年龄(P <0.05)。

结论 年龄以及基础血小板值是造成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应当引起注意。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利奈唑胺;住院患者;危险因素阳性球菌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通常采用万古霉素对阳性球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但由于万古霉素具有很强的耳毒性、肾毒性等毒副作用,使该药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1-2]。

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具有耐受性好、疗效强等特点,对阳性球菌的抵抗性极强,临床疗效与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相当,利奈唑胺的出现代替了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其临床优点相对较多。

但有关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例如肝损害、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计数减少等,国内也有相关文献报道[3-4]。

长期的临床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症[5]。

本研究为探讨利奈唑胺对住院患者血小板的相关影响,抽选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4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8月29日~2014年8月29日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9例,女151例;年龄15~78岁,平均(57.52±5.30)岁;临床用药时间3~40d,平均(9.56±6.01)d。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
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尚未完全阐
明,一般认为其机制是骨髓抑制,但也有学 者认为可能与免疫介导有关,而非骨髓抑制 。Bernstein等曾报道1例因应用利奈唑胺致血 小板减少的病例,该患者为心内膜炎,在进 行7d利奈唑胺治疗后出现了血小板减少,利 奈唑胺治疗 16d(血小板计数为 80x109/L)进 行的骨髓象检查显示巨核细胞数及形态均正 常,故认为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作用 机制与免疫介导相关,而不是骨髓抑制。

利奈唑胺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呕 吐等胃肠道症状及头痛、皮疹等。发生率 较高的严重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研究 均显示利奈唑胺治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高龄、长时间用药(>10d)及肾功能不全 为其危险因素。不过,发生严重血小板减 少并引起出血而停用利奈唑胺的概率较低 。
1.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 及其防治
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于2000 年4月由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 2007年以来在我国广泛使用。该药对革兰阳 性菌的抗菌谱广,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 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 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万古霉素金黄 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等均有 杀菌抑菌作用。

叶忠等报道1例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 患者,出现外周血血小板减少时,其骨髓 象显示巨核系大致正常,也支持此观点。 王海燕等的研究也认为利奈唑胺引起血小 板减少的作用机制与免疫介导相关,与 Bemstein等及叶忠等的报道一致。
2.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防治
长期使用利发现维生素B6 可减轻或防止 利奈唑胺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的发生。但 Youssef等对31例应用利奈唑胺的癌症并发 感染患者辅以维生素B6指疗,发现维生素B6 可以减少贫血的发生,但并不能防止患者 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Plachouras等研究显 示利奈唑胺联合应用维生素B6可明显减少利 奈唑胺相关的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苏龙 翔等研究显示,联合维生素B6辅助治疗,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利奈唑胺相关性红细 胞和血小板降低,但对红细胞作用更明显 ,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_毛小红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_毛小红
[2]Hart RG,Pearce LA,Aguilar MI.Meta-analysis:antithrombotic therapy to prevent stroke in patients who hav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
lation[J].Ann Intern Med,2007,146(12):857. [3]Hylek EM,Evans-molina C,Shea C,et al.Major hemorrhage and tol-
综 上 所 述 ,本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新 型 口 服 抗 凝 血 药 在预防房颤患者发 生 卒 中、任 何 原 因 导 致 的 死 亡 方 面 ,疗 效 优 于 华 法 林 ,并 且 降 低 脑 出 血 和 大 出 血 的 发 生。目前尚没有直接 比 较 凝 血 酶 抑 制 剂 和 Xa抑 制 剂疗效和安全性的 研 究,需 要 更 多 的 试 验 对 这 两 类 新药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 毛小红(1977-),女,硕士,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Tel:15990151723;E-mail:maoxhzhz@163.com 【通讯作者】 方 洁。E-mail:13916730218@139.com
中 国 临 床 药 学 杂 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2014 年 第 23 卷 第 4 期 70U·L-1、AST>80U·L-1、总胆红素>65μmol·L-1或基础血小板值≤175×109·L-1的患者。 【关键词】 利奈唑胺; 血小板减少; 危险因素
(22):2093. [11]Legrand M,Mateo J,Aribaud A,et al.The use of dabigatran in eld-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利奈唑胺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胃肠道感染及其他细菌感染。

利奈唑胺使用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探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本文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进行检索,筛选符合以下包含标准的研究:(1)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为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3)报告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

根据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数据抽取和分析。

经过筛选,最终纳入10项研究,包括总共10,000例患者,其中有500例发生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

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利奈唑胺与血小板减少的风险显著相关(相对风险(RR)= 1.50,95%可信区间(CI)= 1.20-1.87)。

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RR = 1.96,95% CI = 1.32-2.91)和女性患者(RR = 1.63,95% CI = 1.13-2.37)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血小板减少的风险更高。

患者留置尿管、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等)、低白细胞计数、长时间利奈唑胺使用等也与血小板减少风险有关。

研究没有发现与利奈唑胺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相关的明确关系。

尽管本研究显示利奈唑胺与血小板减少的风险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利奈唑胺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综合考虑。

对于高危患者(如年龄大于65岁的女性患者等),在使用利奈唑胺的过程中应谨慎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做出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

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利奈唑胺是一种有效的抗生素,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年龄、性别、留置尿管、基础疾病、低白细胞计数、长时间使用等均是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做出个体化的治疗决策,权衡利奈唑胺的益处与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浓度太高引起。

因此在达到一定浓度时产生浑浊的配伍,而在低浓度时虽然肉眼没有看见浑浊,但是有没有产生对人体有危害的物质,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

3.3辅料的影响PPC注射液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一栏中,明确记录严禁用电解质溶液稀释,但许多常用注射液的辅料中均含有电解质,如胃复安注射液的辅料为:浓盐酸、无水醋酸钠、亚硫酸氢钠等。

电解质总量虽然不多,但在局部浓度过高时也可能会影响混合液的性状。

3.3逐步完善药品说明书药品说明书是医护人员和患者了解药品特性、指导医师正确用药、以及评价医师用药是否合理、药师审核处方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6]。

在PPC注射液的药品说明书中虽然明确说明静脉注射时“不可与其他任何注射液混合注射”,但在静脉输注栏中,配伍禁忌可参考的信息太少,没有具体不宜配伍的药品名称,是导致临床频频发生不良配伍事件的主要原因。

因此,针对药物配伍不稳定的文献报道,各药品生产厂家应及时收集验证,并反映到说明书上,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1]刘梅,陆伦根,曾明德.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肝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肝脏,2006,11(1):43-45.[2]蔡爱宁.肝得健与维生素C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26.[3]陈美花,陆秀英,陈晓蓓.多烯磷脂酰胆碱与4种药物配伍稳定性考察[J].医药导报,2009,28(11):1515-1516.[4]韦曦,刘丽珍.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几种药物的配伍变化[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4):310-312.[5]高敏.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与维生素B6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J].护理研究,2010,24(1):93.[6]温学群.关于药品说明书的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10):249-252.(收稿日期:2011-07-17编辑:郭述金)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陈超1a郭代红1a*曹秀堂1b蔡云1a王芝林2徐元杰1a朱曼1a马亮1a赵鹏芝1a(1解放军总医院a药品保障中心,b统计科,北京100853;2沈阳药科大学,辽宁沈阳110033)中图分类号:R978;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29(2012)02-0071-06基金项目: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项目(10KMM41)。

作者简介:陈超,女,学士,主管药师,临床药学。

*通讯作者:郭代红,女,硕士,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

E-mail:guodh301@yahoo.com.cn摘要:目的研究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间使用利奈唑胺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生理情况、用药情况并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

定义血小板减少症为低于正常值下限(即血小板计数<100×109/L),并根据排除标准控制混杂因素,对纳入病例使用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观察指标进行逐步逻辑回归筛选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预测发生特征。

结果获得用药病例345例,按入排标准纳入有效病例208例,其中男性129(62.02%)例,女性79(37.98%)例,平均年龄为62.67±18.66(16~98)a,用药时间平均为9.68±6.07(3~39)天。

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有59例(28.37%),发生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或基础值的25%的有106例(50.96%),其中有20人(9.62%)发生了Ⅲ度和Ⅳ度血小板下降,需要输血或输注血小板。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肌酐清除率、基础血小板值、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逐步逻辑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础血小板值和年龄与血小板减少症密切相关。

绘制血ROC曲线Youden指数最大时(0.3855),曲线下面积为0.739时,对应切点的敏感度为62.71%,特异度为75.84%。

结论基础血小板值、年龄是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基础血小板值≤204×109/L、年龄≥82岁的患者,容易发生明显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出血风险,应加强血常规监测频率。

低肌酐清除率、低血清白蛋白水平也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危险因素,提示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呈浓度依赖性,并与免疫机制相关。

此外,可尝试使用ROC曲线筛选预测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风险特征,并在易感人群中调整合适剂量以兼顾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肾功能不全;基础血小板值;ROC曲线;药品不不良反应AnalysisontheRiskFactorsAssociatedwiththeDevelopmentofThrombocytopeniainPatientsWhoReceivedLinezolidTherapyCHEN Chao 1a GUO Dai-hong 1a *CAO Xiu-tang 1b CAI Yun 1a WANG Zhi-lin 2XU Yuan-jie 1a ZHU Man 1a!!!!!!!!!!!!!!!!!!!!!!!!!!!!!!!!!!!!!!!!!!!!!MA Liang1a ZHAO Peng-zhi1a(1a Department of Pharmacy,1b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the PLA General of Hospital, Beijing100853,China;2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Liaoning Shenyang110033,China)Abstract:Objectiv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linezolid therapy and to clarify the reasons and incidence of this adverse reaction.MethodsThis was a restrospective study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linezolid by the oral or parenteral route,between January 2011and May2011.Data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s obtained from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Thrombocytopenia was defined as a final platelet count of<100×109/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linezolid therapy were identified via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and to predict clinical feature via ROC curves.ResultsIn total,208patients(129men and79women;mean[SD]age,62.67[18.66]years[range, 16-98years])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The mean duration of linezolid therapy was9.68[6.07]days,with a range of3 to39days.Thrombocytopenia occurred in59patients(28.37%),defined as a decrease in platelet count of≥25%from the baseline occurred in106patients(50.96%).Among the patients,20patients(9.62%)developed severe thrombocytopenia, requiring platelet transfusion.In univariate analysis,age,lowered creatinine clearance,serum albumin,low baseline platelet count,total bilirubin were significant factors for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linezolid therapy;however,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only age,baseline platelet count were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linezolid therapy.Draw ROC curves maximum,the curve Youden index for0.739,corresponding area under the sensitivity degrees for62.71%,specific degrees for75.84%.ConclusionBaseline platelet count≤204×109/L,age≥82 years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rombocytopenia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linezolid therapy and the incidence may increase.Several factors may influence the occurrence of linezolid-induced thrombocytopenia.Further studys are necessary to determine which at-risk patients are candidates for concentation adjustment of linezolid. Furthermore,we can calculate the area under ROC curves to predict these cut off values for risk factors.Keywords:linezolid;thrombocytopenia;risk factor;renal insufficiency;baseline platelet count;ROC curves;adverse drug reaction近年来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日趋严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全球广泛流行,虽然糖肽类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一直是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药物,但已出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感染,且其肾毒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