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 三第一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线索: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3课 宋明理学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2.社会原因 3.派别代表 4.历史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学派——老庄之学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曾游历列国,主张不被 采用,晚年退而与弟子著 书立说。著有《孟子》一 书。有“亚圣”之称。
2、孟子 (1)孟子的生平 (2)孟子的思想主张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四端、四德)
④提出“养浩然之气”( 先义后利、舍 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
2、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子 韩非子 战国时期韩国贵族 法家的集大成者 著《韩非子》一书
①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③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反对“是古非今”
3、墨家学派——平民利益的代表
墨子(约前468-前376)
想主张在当时 为什么到处碰壁,不受重用?
奔波中的孔子
至高无上的孔子
袁世凯与孔子
新文化运动与孔子
文革与孔子
世界与孔子
世界文化遗产 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_2022年学习资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_2022年学习资料

2、主要思想-1思想核心:仁-①含义:“爱人”(人与人的关系,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有等级的爱-② 现方法:“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2行为规范:礼-①含义:“周礼”一西周宗法等级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②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己复礼:克制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不断符合周礼的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正名”:就是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形成原因-铁器-生产力发展-1经济:井-私田增多-牛耕-2政治:周主至衣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春 五霜,-图例-的活跃和受堂骨七雄-北-春执面主-古都-节从萄主国回-白我-各国需都-200-官-重见颗增本原因:黄着场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失变苹-盛大技索-思维拾晨:从原国的分析中你得出什園两史发最规律?-准轰 历史规律: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孟子的主要思想-1政治思想:“仁政”-①“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起码的生 资料;-五亩之宅,百亩之田】-②“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③“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 质生活条件,-④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3伦理观:性本善,(仁、义、礼、智即“四心”-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4价值观:主张先义后利, 生取义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 明史三个部分。-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的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的生产、生 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明史:包括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三者有何联系?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二)战国:孟子和荀子
1、孟子
(1)仁: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民本: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3)伦理观:“性本善”。
2、荀子
(1)仁:主张统治者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民本: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3)伦理观:“性恶论” (4)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观点。
2、教育思想
Q:
1、所谓“克己复礼”体现的实质是什么?这里的“礼”指的是什么? 实质:要求恢复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秩序。 “礼”:主张贵贱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等级秩序。
2、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二、早期儒学
孟子、荀子: 处在封建社会兴起的战国时期 2、政治目的:孔子: 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孟子、荀子: 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思想观点:
孔子 仁的思想
孟子
荀子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学思之窗P6
Q: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1、时代背景:孔子: 处在奴隶社会崩溃的春秋时期
孟子、荀子: 处在封建社会兴起的战国时期 2、政治目的:孔子: 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孟子、荀子: 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思想观点: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学思之窗P6
Q: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有韩国首尔挂牌。 截至2009年11月,全球已经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

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一课讲解

高中历史必修三_第一课讲解
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 表”、“至圣”
孔子的身世
•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孔子的从政经历
•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 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 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的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 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 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 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 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 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 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 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孟子的 思想
发展为孟系子(统的1的政)“治仁、思政想施”主思政要想是主。继孟张承子了:认孔为“子,的仁如“果政仁统””治,者并实将行其 仁将政会,失(就去2可民)以心得而、到变君人成民独民的夫关衷民心贼系拥,:护被;人“反民民之推,翻贵如 ,君果“推不轻行以”暴仁政政,, 不能平治(天下3”)。、伦理观:“性本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百家 争鸣 局面 形成
↗ ↘
春秋末孔子 创立儒学
战国孟子、 ↗ 荀子大改造, 儒学成为诸 子百家中的 蔚然大宗
秦时
汉武帝时“罢
“焚 书坑 儒” 使儒 学遭

汉初
儒学 → 逐渐 复苏
黜百家,独尊 儒术”,使儒 学成为封建社 会正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受打
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解题指导: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大 变动的根源是“混乱和改革”,即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这一时期,随着 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与经济基础的变化 相适应,分封制、宗法制趋于崩溃。这些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就是“百家 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件(文科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件(文科课件)

儒家
“克己复礼”
没落消极奴隶 主贵族 没落积极奴隶 主贵族 新兴地主阶层 下层贫苦民众
法家
“君主专制、
以法治国”
墨家
“兼爱、非攻” “无为而治”
道家
道家的“无为” ——恬淡朴素,宽容谦逊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平等博爱 法家的“法治” ——以法治国 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4 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 “仁” 与 “礼 ” 核心:“仁” (含义: 即“爱人”,“仁者爱人”
) 实现“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人)10 的方式 “克已复礼”(对自己)
“以德治民” (2)民本思想: 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3)教育思想: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பைடு நூலகம்
孟子的思想
1 、政治主张: “仁政” 2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3 、人性论: “性本善”论
孟子
(三)荀子及其主张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 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 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 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 的丞相李斯。
荀子的思想
1 、政治主张: “仁义”和“王 道”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 人性论: 性本恶
荀子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足食…民信之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课件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共20张PPT)

孔府 位于孔庙
东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居住的 府第,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与内宅 合一的典型建筑。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
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曾受业于 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 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人性论: 性本恶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同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 1课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目录
一 “中百央家集争权鸣的”发局展面的形成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三 道家和法家
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含义: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批 以…、…为宗旨的学者和思 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 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 墨家、道家、法家等。
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 ⑴政治思想
①孔子的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件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件

(2)庄子 )
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庄子其人:庄子(约前 前 年
名周,战国蒙(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 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 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 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 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 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 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 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 家学说, 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 哲学流派。 哲学流派。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百家 战国时期的儒 等思想流派。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 争鸣 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1)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 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聃(音dan第一 ) 传说前 年左右—前 年左右),姓李名耳,字聃( 第一 年左右 年左右),姓李名耳
声),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 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 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他博学多才 (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 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 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 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 “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 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 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或称“春秋时代”,简称“春秋”
春秋时代特征:社会大变革
经济上:铁农具使用和牛耕推广,提高农业生产力,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溃;
各国诸侯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自耕农生产积极性高涨;
工商业繁荣,青铜冶炼、煮盐、冶铁、丝织、漆器等手工业部门发展起来,商业城市兴起;政治:西周历经厉王、幽王等动乱后,王道衰微。

东迁后,诸侯争霸,战乱不止;史载,春秋242年间有大小战事480多起,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

文化:科学发展,阴阳五行学说形成,“天命”观盛行;孔子解释《周易》;贵族文化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精选 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精选 课件

第 1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 现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 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到“学在民间”。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3.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儒、道、 法、墨、 名、阴阳、 纵横、杂、 农、小说 (除去小 说家,则 称“九 流”)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主要学派: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

人”
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 “为政以德” 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 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 根本目的: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 礼 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代表奴隶主利益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 永恒的价值。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百家争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百家争鸣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关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 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 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 生了儒、道、墨、名、 法、阴阳、纵横、农、杂 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 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 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 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产生的原因
探究
问题 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 的主体内容,应加以批判的 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 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
孟子的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荀子的思想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 主张“性恶论” 唯物论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孔子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影响世界 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中位居榜首。
• 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人 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 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 孔子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 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 《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战国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治、权术、树立君主权威;变法革新
古为今用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 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课件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

课件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

李耳
老聃 (春秋·楚)
华夏族 苦县
约前571年 前471年
3.荀子的思想:
•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 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 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 尊称“荀卿”。著有《荀 子》李斯与韩非都是他的 入室弟子。
演示课件
3、荀子的思想: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a.荀子的“仁义”与“王道”观 “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b.荀子的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荀子的性恶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哲学思想:天行有演示常课件 ,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1)时代
孔子-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孟子、荀子-封建社会形 成的战国时期。
(2)目的 孔子-维护奴隶制为目的;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封
中国古代的主要朝代:
儒学

百 争商鸣家

西周 东周 秦 汉 成为
儒家思春想秋的发展战线国索:西汉
正统
东汉
程 理三学朱奴国隶两•••• 社先秦汉宋晋会秦朝朝明南理— — —北产 沉 成学朝生 重 为和和 打 正明初 击 统清隋步 ; 思之发 想际唐封展 ;的建;新社发五会展代十对 统 学国传 儒 的
陆王 心学
青年时代 收徒授课,创办私学
中年时代
(1)鲁国从政,名声大振 内:出任中都宰、司空、司寇、代理宰相治 理鲁国 外:参加夹谷之会为鲁国赢得外交胜利 (2)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决意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再次返回 晚年时代 鲁国
专心教育、整理演示古课件典文献(儒家六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 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 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使得人们从“神灵”转向人类社会现实,具 有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轴心时代的重要体现。 (3)在百家争鸣中,各个流派取长补短,彼此吸收融合,形成 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有何指导意义?
学派 儒 道
法 墨
对今天的指导意义 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教育理论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哲学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
请问:如果你是一名班主任,当你们班有名学生 在上课期间玩手机,你如何运用儒、法、道家的 相关思想来处理这名学生?请说明你的理由。
(示例:我会运用……家的思想,主张……因 为…………)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 战国发展——亚圣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
• ① 政治名思想轲:,将字“仁子”舆发,展为后“世仁尊政称”为、亚法圣先王。邹国

(今山“东民贵省君邹轻城”市()民人本,思想战)国时期伟大的
• “制民思恒想产”家、“、勿教夺农育时家”、、“省政刑治罚,家薄。税儒敛”家的主要代 • “民为表贵之,社一稷。次是之,儒君家为的轻。思”想主义流派
材料: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材料: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1.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百家争鸣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百家争鸣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判断是谁的思想
材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为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 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是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 材料 二 使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无为思想;想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主要思想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孟子
“义利说”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 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 意义,影响深远。
荀子
主要 思想
政治:主张“仁义” , “君舟民 水”
变法革新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 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 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
学习的最高目标在于掌握“礼”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等唯物思想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 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
孝、仁义、诚信等
维护社会稳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个人修养: 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二)道家学派
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共35张ppt)

2.自然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选自《道德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选自《荀子·天论》 阅读材料,谈谈其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并分析其意义 内涵: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冲击与 复兴
近代 现代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综合探究
材料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 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 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 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以法为教”、“以法为本。”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 赏善不遗匹夫。
法家:“法治”
建立统一多 民族国家

推崇法家
3、秦汉时期
巩固大一统 局面

尊崇儒术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工农武装割据”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后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 抨击封建思想, 主义在中国广泛传 科学与民主成 播并与中国实际相 为 中 华 文 化 追 结合,推动了中华 求的价值目标 文化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推动了中华文化进步。
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精编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1【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导学】一、梭伦改革的背景:(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1)环境优越:位于,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2)资源丰富:盛产、、优质陶土和等;(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港。

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1、城邦国家的雏形:(1)在“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①政治上,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

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

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

公元前632年,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_,这次_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 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 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 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2、孔子的贡献
(1)思想上:
①思想核心:“仁” ,就是“爱人” “克己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 用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 他的学生从四方 带奇木异树来此 种植2000多年 来不断增植,已 达3万余株,为 我国最大的人工 园林,园林内栖 息着多种禽鸟, 为旅游观赏胜境。
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
说说孔子的名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为政以礼
杏坛说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杨伯峻先生注: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论使语别·人卫站灵得公住》; )
钱穆子先贡生问注:曰自:己自“想己立有要,事一便事言也行帮可得助通以人,终能同立身时;也行使之别者人事乎事?行”得通。
子曰:“自…己想…达己,便所也不帮助欲人,能达勿。施于人。”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
省剥孟刑夺子罚他,们的薄。学税民敛本说”思是,想是是对劝孟孔统子治哲子者学学要思善想待中民的众精, 华四不,要也书过是:分对地孔 说子的民继本思承想和的发发展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大治学乱》兴《亡中的规庸》 《经律次典孟,之,子孟提,子出君位》把了为列在道一轻德个”“唐规富,四后范有这概民也书成括主是之为为性孟四的子一儒种著用。学,名仁即命政”仁题来《、:解《诗义“释论》、民 君语五礼《为民》、贵关经书《智,系:》孟。社。《易性》本《善的春思秋想》。 地其敬位理之仅由心是、次人是于人非都之孔有心丘“。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
(3)编订整理出“六经” : 《诗》 《礼》《书》《易》《乐》《春秋》
私人讲学,有教无类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秋 战 国 时
(崛4起),、“思士想”文上 创阶化件 和层:代 的的从的 思 活“跃学在出 现官封建府剧烈”会经
期 文
到“学在民间”。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3.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主要流派: 儒、道、 法、墨、 名、阴阳、 纵横、杂、 农、小说 (除去小 说家,则 称“九 流”)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
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 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 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 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 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 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 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百家争鸣造”相 的含产义想: 的 制 变 济 化
和应物观 。度化迅繁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
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为“政克以己复德礼”为仁”;主张推己
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 的适施用与性人,”由。““爱爱恢人 人””复作所西为推“导周仁出的”的一的礼系重乐列要思精制想神度都内深涵刻具体有现广出泛 根孔 际 民 在本众子之几礼的对间千目精一共年的神般同后,社和的:是会谐今“民发天代维仁众展,”的的孔表护的关关子奴西一注切的种,,这隶周表对这一主的现整种思方想个以利奴式人博仍益隶,类大具即社宽有制孔普会厚统子发的遍的展胸的治民中怀现秩本实实来思现爱性序想人护和。
3.主要学派: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庄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韩非子
4、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 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 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尼
②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③伦理观上:“性相近也”
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的核心协是调“仁人”际的思关想系,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
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
思达想109核次之心多:,说明““爱仁人””在孔、子“的己思想所体不系欲中居,于勿十施分重于 要的仁地位。 协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 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 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 “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 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
孟子的政治思想继承孔子“仁”的思想而有所发 展,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他主张“政在得 民”,强烈地反对暴政,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 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
公元前551-前479年
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曲阜
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 表”、“至圣”
孔子的身世
•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 前551年)夏历八月二 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 六年(公元前479年) 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 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 对他的尊称。
孔子的从政经历
知识联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 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 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句话对处理同学关系有什么启示?
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教育方法 教育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 完善自己的一生。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 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 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 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 的人生哲理不 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 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 影响。
陆王 心学
宋元 明 清
北宋 南宋
批判 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
百家 争鸣 局面 形成
春秋末孔子 ↗ 创立儒学
↘ 战国孟子、 ↗ 荀子大改造, 儒学成为诸 子百家中的 蔚然大宗
秦时 “焚 书坑 儒” → 使儒 学遭 受打 击明代中
汉武帝时“罢
汉初 儒学 逐渐 复苏

黜百家,独尊 儒术”,使儒 学成为封建社 会正统思想、
永恒的价值。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讲“仁”“爱人” 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具有很大的进 步意义。
(2)教育上:主张 “有教无类”
实践: 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
族垄断的局面
•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孔府 位于孔庙东
侧,有“天 下第一家” 之称,是孔 子嫡系长期 居住的府第, 也是中国封 建社会官衙 与内宅合一 的典型建筑。
耶稣
孔子
有人建议将9月28日定为中国的圣诞节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 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 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 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
讲析:孔子这段言论概括自己一生的经 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 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 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 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 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
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 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 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 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 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