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章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及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及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问题:小明沿斜坡AB行走了13m,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5m,你能知道这个斜坡的倾斜 角A的大小吗?
教师提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4 解直角三角形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直角三角形中 5 个元素的关系. 2.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概括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能将自己的收获与同伴分享,培养互助合作 的团队精神.
(2)sin 9'
2.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你有什么发现?
锐角 A
…
15°
18°
20°
sinA
…
增 …减
性
…
cosA
…
…
tanA
…
…
归纳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正弦函数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余弦函数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正切函数随角度的增大 而增大. 例3根据下列三角比的值,用计算器求的锐角A(精确到1’’): (1)sinA=0.618 5; (2)tanA=3.207 8. 例4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三角比的值:
正弦函数sinA= a , c
余弦函数cosA= b , c
正切函数tanA= a . b
以上三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熟知后运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引问: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总结回答,教师讲评汇总. 2.新知探索. 探究:在Rt△ABC中,∠C=90°,
-7-
教师就学生分析简要评价,学生板演解题过程,注意规范性. 分析:本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题型,即已知一边一锐角,根据“无斜选切”的原则, 可先求出b,再利用∠A的正弦或勾股定理求出c. 例3 如图,在△ABC中,AC=8,∠B=45°,∠A=30°.求AB.
分析:因为△ABC不是直角三角形,因此,我们应设法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 教师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将一般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并归纳如何将斜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 方法——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高. 四、总结提髙 1.师生小结. 本节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认识和收获?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寻疑之自主学习 1.仰角:如图 1,从低处观察高处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叫做仰角. 2.俯角:如图 1,从高处观察低处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叫做俯角. 3.方向角:如图 2,点 A 位于点 O 的北偏西 30°方向;点 B 位于点 O 的南偏东 60°方向.
图1
2.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根据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科学计算器求该锐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的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感受到数学 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5-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新知探究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三角比的值(精确到0.0001):
(1)sin 47 ;
(2) cos 56.3;
(3)sin 2531'48''; (4) tan 3510'22''.
例2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三角比的值(精确到0.0001):
(1) tan(80); 3
(二)例题教学:
3
例1如图2-4(课本第40页)在Rt△ABC中,∠C=90°,a=2,b=4.求∠A的正弦、 A
4
C
余弦、正切的值.
(1)
(三)课堂小结
掌握∠A 的正弦,余弦,正切.
2.2 30°,45°,60°角的三角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特殊锐角 30°、45°、60°的三个三角函数值,并会求一些简单的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 数的表达式的值. 2.会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该锐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体验特殊锐角 30°、45°、60°三角函数值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三角函数中的应 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积极投人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从中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学生画图、推导,并让学生尝试列表记忆,并适时点拨,然后由小 组推荐学生板演.
说明:①三角函数值是数值,可以和数一样进行运算. ②三角函数值和角的度数是一一对应的,即由值可以求角的度数,由角的度数可以知道 三角函数值. 三、运用知识,体验成功 例1 (课本第43页)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30°·cos45°; (2)tan45°-cos60°.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特殊角与其三角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求值和化简.
课பைடு நூலகம்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正弦、余弦、正切?
-3-
2.你能推导出30°、45°、6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吗?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所学回答,并尝试推导.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实践探索 请同学们画出含30°、45°、60°角的直角三角形,分别计算sin30°、sin45°、sin60°的值, 以此类推求出30°、45°、60°角的所有三角函数值. 归纳结果:
(1)sin 20 tan 35;
(2) 1 sin 3026'+ 2 cos 4530'8'.
2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尝试求解.
三、运用知识,体验成功
迁移应用.
根据上述方法,你能求出一开始问题中∠A的大小吗?
解:根据题意,sinA= 5 . 13
∠A≈22.62°. 四、总结提高 师生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听.
,斜边是
.
﹙2﹚在Rt△DCE中,∠DCE的对边是
,邻边是
,斜边是
.
﹙3﹚在Rt△ADE中,∠DAE的对边是 ,邻边是
,斜边是
.
D A
B
E
C
2、认识三个三角比
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
(1)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sinA=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用边、角关系求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问题: 在直角三角形中,有3条边、3个角共6个元素,你能根据所学,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提出间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回答.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回顾汇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 ∠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4-
小; 结论二正弦和余弦的关系.互余的两角,正弦值等于互余角的余弦值. 还可以继续推广,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思考、发现、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特殊函数间的规律特点. 五、总结提高 师生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认识和收获?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都是什么?怎样由
角求值,由值求角?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
图2
4.坡角:如图,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叫做坡角,记作 α 5.坡度:如图,坡面的铅垂高度 h 与水平宽度 l 的比 叫做坡度,用 i 表示,即 i=tanα=
h
.
l
-9-
二、解惑之例题解析 例 1 如图 2-14(课本第 54 页),一架飞机执行海上搜救任务,在空中 A 处发现海面上有一 目标 B,仪器显示这时飞机的高度为 1.5km,飞机距目标 4.5km.求飞机在 A 处观测目标 B 的俯角(精确到 1'). 例 2 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5 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 球表面 350 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 P 点的正上方时,从 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 P 点的距离是多少?(地 球半径约为 6 400km,结果精确到 0.1km)
-2-
注意:1、sinA不是sin与A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
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A、sin56°、sin∠DEF
3、sinA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A没有单位.其他类同.
讨论:∠B的正弦怎么表示?要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我们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边?
3、尝试练习:
B
如图,在Rt△ABC中,∠C=90°,求.∠A、∠B的三个三角比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比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会求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操场里有一个旗杆,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 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你想知道 小明怎样算出的吗?
A的对边 A的斜边
=
a c
(2)我们把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cosA=
A的邻边 斜边
=
b c
(3)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tanA=
A的对边 A的邻边
=
a b
∠A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A的三角比
[读一读]
你知道三角函数符号的由来吗?三角学和算术、几何、代数一样,都是人类最早涉足的数学 领域,sin的英文全文是sine(正弦),sine一词创始于阿拉伯人,最早使用这一词的是西欧数学 家雷基奥蒙坦(1463-1476),cos的英文全名是cosine(余弦),cot的英文全名是cotangent,这 个词为英国人跟日耳所创用,tan的英文全名是tangent(正切),这个词为丹麦数学家托玛斯. 芬(1561-1646)所创用.
? 34 1米
10米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三个三角比
1、认识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
-1-
如图,在Rt△ABC中,∠A所对的边BC,我们称为∠A的对边;
∠A所在的直角边AC,我们称为∠A的邻边.∠C所对的边AB为斜边.说出∠B的对边和邻边
巩固练习:﹙讨论﹚
如图,﹙1﹚在Rt△ABE中,∠BEA的对边是 ,邻边是
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 2 章解直角三 角形》教案设计 2.1 锐角三角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固定 的; 2、通过实例认识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函数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观察、探究、交流、猜测等数学活动。探索锐角三角比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三角比的符号,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例2 (课本第43页)在Rt△ABC中,已知 sin A = 3 求锐角A的度数. 2
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所需的三角函数值,代入计算.学生写出过程,注意书写的规范性.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指正、总结. 四、拓展延伸 拓展探究 观察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你有哪些发现?阐述一下你的理由. 结论一函数值与角的关系.正弦值和正切值随角的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的增大而减
2.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仰角、俯角、方位角、坡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题意及测量术语绘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数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 际问题解决. 【教学难点】 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作简要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若∠A=30°,AB=1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吗? ⑵若AB=10,BC=5,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吗? (3)若∠A=30°,∠B=6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吗? (4)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出其他元素? 学生思考回答,注意解题过程中方法的多样性. (只探讨方法,不解出结果) 归纳:(1)在直角三角形的6个元素中,除直角外的5个元素,只要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 少有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 (2)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3)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①已知两条边;②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三、运用知识,体验成功 1.例题精讲. 例1 在Rt△ABC中,已知∠C=90°,a=17.5,c=62.5.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例2 在Rt△ABC中,∠C=90°,∠A=30°,a=5,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重点】 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及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及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问题:小明沿斜坡AB行走了13m,他的相对位置升高了5m,你能知道这个斜坡的倾斜 角A的大小吗?
教师提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4 解直角三角形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直角三角形中 5 个元素的关系. 2.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概括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能将自己的收获与同伴分享,培养互助合作 的团队精神.
(2)sin 9'
2.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你有什么发现?
锐角 A
…
15°
18°
20°
sinA
…
增 …减
性
…
cosA
…
…
tanA
…
…
归纳出: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正弦函数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余弦函数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正切函数随角度的增大 而增大. 例3根据下列三角比的值,用计算器求的锐角A(精确到1’’): (1)sinA=0.618 5; (2)tanA=3.207 8. 例4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三角比的值:
正弦函数sinA= a , c
余弦函数cosA= b , c
正切函数tanA= a . b
以上三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熟知后运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引问: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总结回答,教师讲评汇总. 2.新知探索. 探究:在Rt△ABC中,∠C=90°,
-7-
教师就学生分析简要评价,学生板演解题过程,注意规范性. 分析:本题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题型,即已知一边一锐角,根据“无斜选切”的原则, 可先求出b,再利用∠A的正弦或勾股定理求出c. 例3 如图,在△ABC中,AC=8,∠B=45°,∠A=30°.求AB.
分析:因为△ABC不是直角三角形,因此,我们应设法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 教师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将一般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 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并归纳如何将斜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 方法——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高. 四、总结提髙 1.师生小结. 本节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认识和收获?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寻疑之自主学习 1.仰角:如图 1,从低处观察高处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叫做仰角. 2.俯角:如图 1,从高处观察低处时,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锐角叫做俯角. 3.方向角:如图 2,点 A 位于点 O 的北偏西 30°方向;点 B 位于点 O 的南偏东 60°方向.
图1
2.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根据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科学计算器求该锐角的度数.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的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感受到数学 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5-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新知探究 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三角比的值(精确到0.0001):
(1)sin 47 ;
(2) cos 56.3;
(3)sin 2531'48''; (4) tan 3510'22''.
例2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三角比的值(精确到0.0001):
(1) tan(80); 3
(二)例题教学:
3
例1如图2-4(课本第40页)在Rt△ABC中,∠C=90°,a=2,b=4.求∠A的正弦、 A
4
C
余弦、正切的值.
(1)
(三)课堂小结
掌握∠A 的正弦,余弦,正切.
2.2 30°,45°,60°角的三角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特殊锐角 30°、45°、60°的三个三角函数值,并会求一些简单的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 数的表达式的值. 2.会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该锐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体验特殊锐角 30°、45°、60°三角函数值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三角函数中的应 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积极投人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从中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学生画图、推导,并让学生尝试列表记忆,并适时点拨,然后由小 组推荐学生板演.
说明:①三角函数值是数值,可以和数一样进行运算. ②三角函数值和角的度数是一一对应的,即由值可以求角的度数,由角的度数可以知道 三角函数值. 三、运用知识,体验成功 例1 (课本第43页)求下列各式的值: (1)sin30°·cos45°; (2)tan45°-cos60°.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特殊角与其三角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求值和化简.
课பைடு நூலகம்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正弦、余弦、正切?
-3-
2.你能推导出30°、45°、60°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吗?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所学回答,并尝试推导.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实践探索 请同学们画出含30°、45°、60°角的直角三角形,分别计算sin30°、sin45°、sin60°的值, 以此类推求出30°、45°、60°角的所有三角函数值. 归纳结果:
(1)sin 20 tan 35;
(2) 1 sin 3026'+ 2 cos 4530'8'.
2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尝试求解.
三、运用知识,体验成功
迁移应用.
根据上述方法,你能求出一开始问题中∠A的大小吗?
解:根据题意,sinA= 5 . 13
∠A≈22.62°. 四、总结提高 师生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说给老师或同学听听.
,斜边是
.
﹙2﹚在Rt△DCE中,∠DCE的对边是
,邻边是
,斜边是
.
﹙3﹚在Rt△ADE中,∠DAE的对边是 ,邻边是
,斜边是
.
D A
B
E
C
2、认识三个三角比
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
(1)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sinA=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用边、角关系求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问题: 在直角三角形中,有3条边、3个角共6个元素,你能根据所学,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提出间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回答.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回顾汇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 ∠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4-
小; 结论二正弦和余弦的关系.互余的两角,正弦值等于互余角的余弦值. 还可以继续推广,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思考、发现、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特殊函数间的规律特点. 五、总结提高 师生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认识和收获?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都是什么?怎样由
角求值,由值求角?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总结.
图2
4.坡角:如图,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叫做坡角,记作 α 5.坡度:如图,坡面的铅垂高度 h 与水平宽度 l 的比 叫做坡度,用 i 表示,即 i=tanα=
h
.
l
-9-
二、解惑之例题解析 例 1 如图 2-14(课本第 54 页),一架飞机执行海上搜救任务,在空中 A 处发现海面上有一 目标 B,仪器显示这时飞机的高度为 1.5km,飞机距目标 4.5km.求飞机在 A 处观测目标 B 的俯角(精确到 1'). 例 2 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5 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 球表面 350 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 P 点的正上方时,从 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 P 点的距离是多少?(地 球半径约为 6 400km,结果精确到 0.1km)
-2-
注意:1、sinA不是sin与A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
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A、sin56°、sin∠DEF
3、sinA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A没有单位.其他类同.
讨论:∠B的正弦怎么表示?要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我们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边?
3、尝试练习:
B
如图,在Rt△ABC中,∠C=90°,求.∠A、∠B的三个三角比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比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会求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三角比.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操场里有一个旗杆,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 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你想知道 小明怎样算出的吗?
A的对边 A的斜边
=
a c
(2)我们把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cosA=
A的邻边 斜边
=
b c
(3)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tanA=
A的对边 A的邻边
=
a b
∠A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A的三角比
[读一读]
你知道三角函数符号的由来吗?三角学和算术、几何、代数一样,都是人类最早涉足的数学 领域,sin的英文全文是sine(正弦),sine一词创始于阿拉伯人,最早使用这一词的是西欧数学 家雷基奥蒙坦(1463-1476),cos的英文全名是cosine(余弦),cot的英文全名是cotangent,这 个词为英国人跟日耳所创用,tan的英文全名是tangent(正切),这个词为丹麦数学家托玛斯. 芬(1561-1646)所创用.
? 34 1米
10米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三个三角比
1、认识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
-1-
如图,在Rt△ABC中,∠A所对的边BC,我们称为∠A的对边;
∠A所在的直角边AC,我们称为∠A的邻边.∠C所对的边AB为斜边.说出∠B的对边和邻边
巩固练习:﹙讨论﹚
如图,﹙1﹚在Rt△ABE中,∠BEA的对边是 ,邻边是
青岛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 2 章解直角三 角形》教案设计 2.1 锐角三角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固定 的; 2、通过实例认识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函数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观察、探究、交流、猜测等数学活动。探索锐角三角比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三角比的符号,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例2 (课本第43页)在Rt△ABC中,已知 sin A = 3 求锐角A的度数. 2
教师引导,提问学生所需的三角函数值,代入计算.学生写出过程,注意书写的规范性.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指正、总结. 四、拓展延伸 拓展探究 观察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你有哪些发现?阐述一下你的理由. 结论一函数值与角的关系.正弦值和正切值随角的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的增大而减
2.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仰角、俯角、方位角、坡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题意及测量术语绘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数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 际问题解决. 【教学难点】 学会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作简要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若∠A=30°,AB=1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吗? ⑵若AB=10,BC=5,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吗? (3)若∠A=30°,∠B=60°,你能求出这个三角形中的其他元素吗? (4)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几个元素就可以求出其他元素? 学生思考回答,注意解题过程中方法的多样性. (只探讨方法,不解出结果) 归纳:(1)在直角三角形的6个元素中,除直角外的5个元素,只要知道两个元素(其中至 少有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 (2)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3)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①已知两条边;②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三、运用知识,体验成功 1.例题精讲. 例1 在Rt△ABC中,已知∠C=90°,a=17.5,c=62.5.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例2 在Rt△ABC中,∠C=90°,∠A=30°,a=5,解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