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校本化浅谈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校本化浅谈
和其他普通中学一样,我们在高中课改开始阶段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理解不够,实施中遇到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麻烦。一是实验场地、各种设备的配备、师资缺乏等都制约着课程的开设。二是学校态度积极,老师努力开展工作,但是学生热情不高,家长极力反对。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特别是在规模较小,校舍紧张,资金短缺的薄弱学校或农村普通中学落实好《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一度成为管理者和课程实施者最头疼的事情。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我们认为结合校情开发校本化的《通用技术》课程是化解这些难题的最好方法。
我们的策划的《高中实践与创新活动课》
包括“结构与设计”、“模型制作”、“生活与实践”三个模块,12个项目。
模块一:
1.了解结构的涵义,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2.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应力的。
3.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关键词:通用技术;校本课程;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础,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没有发展的前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增加了《通用技术》课程,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又是一门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课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校本化浅谈
摘要:围绕“促进通用技术有效小学,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进行研究,初步摸索出一套通用技术教学的校本模式,即构建课程体系,推动有效教学;促进学科融合,生成有效教学;注重实践室开发,辅助有效教学;参与课题研究,牵动有效教学;突出过程性评价,检验有效教学。在此模式的推动下,学生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制作作品质量越来越好。

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初海丰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第22期【内容摘要】现在我国的高中教学阶段,要高度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通过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通过深度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不断形成思考问题的新方式,不断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我国高中教育改革提供较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创新人才课程建设教学方式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强调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该任务的宗旨是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高度期许。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文化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长春市实验中学以打造创新型高中为办学理念,一直处于教育界的领先行列,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在理念守正、基因传承、品牌打造的创新教育路径上,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学校的高考成绩和生源质量逐年跨越式的提升,以满足学生升学就业的需求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作为学校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二、高位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我校IE项目着眼于学生创新潜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文底蕴深厚,创新思维优秀,善于自主合作的高端人才。

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在努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创新性人格的培养。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不断培养学生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远大理想抱负、创新精神和扎实基础的新时代人才,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世界公民。

三、模式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一)完善高中課程体系,让课程改革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校本课程体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需求,构建的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目标的教育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更能够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本文将从校本课程的概念、构建原则、实施路径和促成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精神,构建的一套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目标的教育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的精品,是学校的品牌,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校本课程建设要突出“本位性、开放性、探究性、创造性”,要结合地方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构建原则1. 学生为本。

校本课程的构建要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2. 特色为重。

校本课程的构建要突出学校的特色,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注重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塑造学校的个性化教育品牌。

3. 教师发挥主体作用。

校本课程的构建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探究和研究,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

4. 高效管理。

校本课程的构建要注重课程的高效管理,明确课程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有效监控。

5. 不断完善。

校本课程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校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及时更新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路径1. 确定课程构建目标。

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明确校本课程的构建目标和发展方向,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推动学校的课程建设迈上新台阶。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教育的质量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每个学校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而这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建设。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教育目标进行开发和构建的一套课程体系。

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成学校特色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本课程在任何一所学校中都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意味着它必须紧跟当前的教育发展,满足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

早期的校本课程主要注重学科内的深度发展,而现在的校本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一个成功的校本课程需要依靠学校的独特教育理念和文化,适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

在校本课程的体系构建中,首先需要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因此各异。

因此,在制定校本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目标,确定自己将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再制定相应的课程。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这些教育目标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特色中学的目标是通过自身独有的特色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其校本课程的体系中会融入相关的创新教育课程;而技术性学院的校本课程体系则会更加注重专业化的教学,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其次,校本课程要注重多元化,尽可能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

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进行发展。

例如,在特色中学的校本课程体系中,不仅包含传统的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还包含了一些非学科类的课程,如创新思维课、智能制造课程等,这样的多元化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增强学生的专业性和适应力。

最后,校本课程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校本课程的体系构建,学校应该拥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他们应该了解学校的教育特色和目标,并能够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

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1+N+X”校本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1+N+X”校本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 1+N+X”校本课程体系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312300[摘要]近期,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出台学生核心素养相关内容,我校结合地域特色,融合产业发展与人才规格对学生各类素养的需求,构建了“1+N+X”校本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字]学生核心素养人才培养校本课程体系“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于质量与内涵,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的通知》、《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的通知》等系列政策和部署,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面对新的发展和挑战。

一、校本课程体系建设背景1.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转型的对接有待更紧密。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教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瞄准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

“十三五”期间,上虞主导产业将朝着高端制造产业群、绿色环保产业群、现代商贸产业群、智能建筑产业群四个千亿级产业群方向发展,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信息化、低碳化、个性化发展,我校的建筑、机电、旅游服务、会计等主干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接。

2.育人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落实“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办学方向的关键。

“以人为本、多元选择、全面发展、人人出彩”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还需广泛宣传、认真落实,创新中职课程改革、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等需加大推进力度,要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别要高度重视、全面提升职业能力大赛成绩,力争实现省级以上竞赛成绩新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山东省实验中学多元化课程体系

山东省实验中学多元化课程体系

第一,是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法的统一 第二,具有多元性、开放性、选择性
第三,尊重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不 断创新
三、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要点
(一)基础课程体系
学校采取了全面实施选课与走班教学、 采用“发展型”试卷、实现学情调查 的常规化、实施“课堂教学优化工程” 等教学新举措,对其中两点作简要说 明:
谢谢大家!
C.能力提升课程(反映人与社会 ) D.民族文化课程(反映人与历史 ) E.国际语言类课程(反映人与世界) F.特长发展课程(反映人与个体差异)
特长发展课程
突出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特长 与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让每一个 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分为学科 竞赛课程和兴趣特长类课程两部分。
学科竞赛课程
兴趣特长类课程
汉 字 文 化
齐 鲁 文 化 大 讲 堂
国 画
书 法
制 陶
钢 琴
“山大班”特长生课题
(三)德育课程体系
以“制度管理为底线,情感管理为基 础,精神引领为最高境界”为思路, 以“推进学生自主管理为核心,以实 现学生自我教育”为目的
全面推行“学长制”
(一)组织方式
每年的第二个学期末在高二年级选拔部分 学习成绩优异、工作成绩突出的学生组成 首席学长团,并从中选取在学习、生活、 社团活动中表现出色且善于演讲的学生组 成学长报告团。 由他们参与指导新生的入 校教育、生活指导、学习方法指导、高中 生涯规划、社团选择等方面的工作。
负责学长制实施和指导的主要部门是 政教处、团委。落实学长制的关键在 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支持与配合。
一、构建与优化的背景和意义
(一)构建课程体系是学校整合课程 资源,提高育人质量和彰显办学特色 的需要。 (二)优化课程体系是集中体现我校 办学理念,实现卓越化发展的需要。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十三)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 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切实增强职业院 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 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 试点。注重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八)优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布局。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布专业设置预警信息。各地要 统筹管理本地区专业设置,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 布局。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 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专业发展良 性互动格局。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专业。
(二十二)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要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 化网络。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 学案例等。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组织和支持教师和教研人员开展 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继续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 环境中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成为了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校本课程体系是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定位,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建构出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促成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方法和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1. 提升教育质量。

校本课程体系能够充分考虑学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出更加贴近学生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

3. 塑造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能够突出学校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理念,塑造学校的个性魅力,提升学校的品牌和影响力。

1. 开展需求调研。

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师生及家长的需求和意见,掌握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2. 制定教育教学目标。

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明确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定位,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课程建设提供指导。

3. 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

校本课程的设计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4. 鼓励多元化学习方式。

校本课程的设计要鼓励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项目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 保证课程质量。

校本课程的设计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贯通,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2. 保障教师参与度。

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要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荣誉感。

浅析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浅析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他们不敢冒犯教师 , 不管越雷 池半 步, 只能正襟危
坐 、 首静 听 、 唯诺诺 , 教师 敬而畏 之 , 俯 唯 对 任凭 教 师 摆布 。在这 种气 氛里 , 学生 思维 的火花 被压制 了 , 想 象 的翅 膀被 折断 了 , 创新 意识 没有 了 , 长得不 到发 特 挥 , 性得不 到 张扬 。 由此 可见 , 个 传统 的学校 管理 的 观念 和方式 不利 于学生 个性 的发 展 。
基 础教 育课 程改 革致 力于构 建符合 素质 教育要 求 的新 的课 程体 系 , 而素质 教育 的本质 , 就是 个性化 的教育 , 养和造 就创新 型人才 。 培

在走进 学校 之前是 千差 万别 、 不相 同 , 各 但是 经过一 段时 间 的学 校教 育 之后 , 规规 距 距 、 个模 样 了。 都 一
2O O9年第 o 期 7 第2 5卷 ( 23期 ) 总 2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R L OFE UC I NA I S r lT O I I P日D CE OU NA , D AT O L N T r J E F J L N ] V
No 0 2 0 , 7, 0 9
Vo. 5 12
在河北省人事厅组织 编写的《 创新 能力 教程》

书绪论 中指 出 : 我们 为什 么要 创 新 ? 因 为 我 们 “
不 注重 过程 , 试追 求 标 准化 的答 案 , 成 “ 人 一 考 造 千 面” “ 刀切 ” 、一 的局 面 。在 这 种标 准 其创造性和 想象力得不到发挥 , 禁锢了学生的发展 , 使学生的个
To a . 2 t INo 2 3
浅析课程体 系改革与创新型人才 的培养
姚 志会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策略学校课程建设有两大转变,一是从教学建设向课程建设逐渐转变,二是从课程建设向课程体系建设逐渐转变。

课程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是教育目标,教育目标的上位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理念。

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课程设置,还包括课程管理和课程资源。

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学校教育体系建设的杠杆,推动了学校教育模式的整体改革,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因此,学校课程改革应该追求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做好,坚持做好,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学生需要、学校追求的理想之路。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怎么做?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一、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早期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发散思维和实践两方面训练二、制定完善的独立学院科技创新体系三、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知识面,健全知识结构,进行通才教育四、建立完善的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对于一个老牌的学校如何建立起适应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一、落实好国家课程。

这是根本。

这是对所有学校的要求。

因为作为学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基础,也是学生实现过去与现实连接的基本保证。

二、创建和完善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梳理学校的特色,在这基础上开发体现这特色的课程。

这体现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也是学校发展成不一样的学校,培养不一样品质的学生重要保证。

三、开发体现时代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

学校是为未来培养人的,设立这种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因求稳而现代化感不强的不足。

四、建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这包括了学校特色课程、现代化课程,也可以是自成一体的课程。

总的来说,国家课程加上体现学校特色、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就可以构成这类学校课程体系框架。

老牌学校一定有老牌学校的传统,从传统中可以找到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

这种优势就是建设课程文化的依托与支撑。

课程建设首先取决于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多元和选择,如果学校的课程再好没有选择性,学生也难以多元发展。

创新教育案例(3篇)

创新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我国某小学,为了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该校积极开展STEAM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STEAM课程教学实践1.课程设计STEAM课程是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涵盖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五个领域。

该校在课程设计上,以STEAM课程为核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构建了以下课程体系:(1)基础课程:以科学、数学、英语等学科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

(2)拓展课程:以STEAM课程为核心,开设机器人、编程、3D打印、创意美术等拓展课程。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1)项目式学习: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方式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资料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和总结。

(3)跨学科合作: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

(2)成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项目成果,如创新性、实用性、美观度等。

(3)学生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实践成效1.学生创新意识显著提高通过STEAM课程教学实践,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提出许多新颖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2.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STEAM课程教学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新高考”校本课程建设建设方案

“新高考”校本课程建设建设方案

“新高考”校本课程建设建设方案“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

开发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校层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的焦点。

为了贯彻落实《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培养多种人才,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特制定本方案。

第一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1.国家课程范畴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当今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

2.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

迫切需要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综合发展,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3.当今社会需要国际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科技人才,学校必须构建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4.我校网络资源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且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社会要求学校不但能设置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能为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开设个性化课程。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1.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的开发科学化、开设制度化、实施规范化,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使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

形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一批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初步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

2.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高等教育中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中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中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校本课程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旨在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然而,如何建设一个适合高等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一、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校本课程体系是指基于高校自身特色和教学目标,通过课程设置和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可行的教学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高校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目标。

二、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校本课程体系主要目标是通过建设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教学课程,使得高等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竞争力。

具体来说,这些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精心设置和培育校本课程,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科学、严谨、系统,更加能够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2.增强办学特色。

由于高校自身的定位和办学特色不同,因此建设校本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展现高校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办学形象。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需要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可以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入新的元素,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三、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模式目前,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1.顶层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教学管理部门主导,通过专家调研、学生调查、拟定教学计划等手段,制定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制定过程中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缺点在于设计方案对学生需求的精准度不够高。

2.协商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由高校内部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联合起来共同协商制定校本课程,注重实践性与引导性。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好地落实高校定位和目标,缺点在于协商过程不易达成一致,不利于快速建设。

四、建设校本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建设,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必要条件:1.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助力。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1. 引言1.1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特色和需求,设计和建立适合本校发展的课程体系。

通过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促成学校特色的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在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应明确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确定课程设置的重点和方向,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建立相应的实施和评估机制,推动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通过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学校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校本课程体系构建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创新。

总之,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

只有通过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学校才能实现长足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概述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通过校本课程的构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设计更具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加愿意投入学习并提高学习效果。

校本课程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校本课程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校本课程也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可以有效推动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构建健全的校本课程体系对于促成学校特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发布时间:2021-06-07T07:59:06.947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5月总第379期作者:郑志湖[导读] 实现五育融合,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构建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浙江省天台中学318000要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将学生全面发展育人平台、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和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三者相统一,实现五育融合,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构建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重构学校课程,为学生发展搭建阶梯要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在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改背景下战略性思考和整体重构学校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指导思想,为学生发展搭建阶梯为目标,系统设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校本课程的理论、目标、内容、路径、方法、评价等理论和实践体系,重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系列课程群,满足每一个学生结构性、方向性和个性化的选课需求。

1.重构国家课程,实现国家课程再创造、再开发。

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路径等,对模块内容进行重新定位,解读和定位模块内容蕴含的学科价值;教师灵活性、创造性、个性化改变模块内容的用法;在教学中对模块内容进行科学取舍与重组,对模块结构进行有效重组;对课程模块顺序进行合理调整,实现课程结构优化,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大单元式”、“项目化”教学;对模块外延进行多维组合,实现跨模块知识整合教学。

2.重构校本拓展型课程,在学科内部横向和纵向上重构,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互联网+”和“STEM+”是课程中两大重要元素,让课程与生活、生产、社会、现代科技、学科前沿知识联结,聚焦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数字素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建立校本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每个学生的兴趣、才能以及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通过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校本课程体系能够提高学生能力和素养。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校可以制定特定领域的专业化教学计划和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素养。

同时,学校可以引入一些新兴的学科和课程,如STEM教育、编程、等。

这些课程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校本课程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学习动力和学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可以通过引入各种新颖、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爱好和优势。

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也能够促进学校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学校在制定校本课程体系时,需要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不断创新。

这样,学校的教育方向更加准确,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服务水平也能够不断提高,对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提高家国意识的作用非常重要。

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学校发展,还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校本
课程体系的作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学校教育大力发展的核心方向。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促成学校特色发展1. 引言1.1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通过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校本课程体系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制定的课程体系。

它涵盖了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可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它有助于简化和规范课程设置,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学校可以深入挖掘和挖掘本土教育资源,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也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校特色。

【2000字】1.2 学校特色发展的意义学校特色是学校的灵魂和品牌,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学校特色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一个有特色的学校能够凸显其办学理念和教育特点,吸引更多优质资源和人才的关注和选择。

学校特色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

学校特色还是学校与其他学校区分的重要标志,对于学校的品牌建设和战略定位至关重要。

学校特色发展不仅是学校的内在需要,更是与学校的发展和提升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

通过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学校可以更好地发展和突出自身的特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足进步。

【字数:215】2. 正文2.1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步骤1. 分析需求:首先需要对学校的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需要明确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确定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和重点。

2. 制定规划:在分析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规划方案。

明确课程设置和内容,确定课程的结构和体系,确保各个层级的课程能够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于2013年9月正式加盟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自主探索科技教育与课程教材改革相整合的途径,搭建了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习中探究模式
起步阶段,学校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东城区史家小学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为主体的“科学用眼”项目协作体。

我们探究出一套适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国家课程中,利用健康课、美术课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眼睛的基础知识,提升爱眼护眼的意识;在校本课程中专门开设科学用眼课,通过对成像原理的探究、色彩刺激的调节等探究活动,掌握科学用眼的方法;建立学生社团――护眼小组,通过参观眼科医院、参与视力调节训练等活动,加深对爱眼护眼的理解。

在凝练中完善体系
2014年,学校参加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组,被选为北京市开放性综合实践课基地校。

与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校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继承中医药文化为目标,以协作体为依托,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为范本,按照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地方课程中延伸、校本课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思路,确定分层分级的推进方式。

我们充分利用十二年一贯制的优势,以生物学科为主推动力,融合国家课程中的科学、美术,地方课程中的书法,延伸或创设了楹联文化、生物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构建了纵跨小初高学段、分层分级、立体系统的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开发、实施、管理的网络推进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展。

趋于完善的体系为全学段、多学科整合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四、五年级的书法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中药名称书写比赛,获奖作品在全校展出,让更多师生了解了这些药用植物名称。

初中部校本必修课程“植物的观察与识别”设计了多个药用植物专题,如常见中草药植物识别、校园本草识别、芳香植物?c香囊制作和植物楹联创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多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并学会了制作植物香囊;还与文科类校本课程“楹联文化”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创作了植物主题楹联,并选取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六、七年级生物课组织了中医药知识科普手抄报的比赛,让更多师生和家长了解中医药方面的小知识。

高中部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了以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主题的选修课“花草
探秘”,设置了“城区常见药用植物”和“北京山区常见药用植物”两个专题,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并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小区和野外考察,实地了解药用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和分布状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兴趣点完成了报告。

除了在课程中设置中医药专题,我们还指导学生开展了中医药方面的课题研究。

生物教师利用高中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选择多个中医药方面的课题,并指导他们进行研究。

学生开展的课题有:《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校园药用植物调查及图鉴编研》《妙峰山野生知母生长状况和生境调查》《妙峰山地区可食植物资源初探》《知母、苦地丁和蒲公英的抑菌效果比较》等。

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的教材一方面来自国家课程校本化,另一方面来源于与地方课程或原有校本课程某个章节的融会贯通。

比如,在国家课程“小学科学”中,我们对观察植物这一章节做了校本化处理,让观察校园本草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而在校本课程“楹联文化”中增加了用楹联的方式介绍中草药形态、药性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在教材编纂上,我们一改以往由教师单方面设计的传统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并邀请学生参与到教材和实践活动方案的编纂之中。

以“校本理――植物的观察与识别”为例,学生通过调查、采样、对比、分类、编纂,完成了研究成果《校
园药用植物图鉴》。

在收获中继续思考
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打造多学科联动校本课程体系。

一方面,我们把中医药内容融合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化,通过通识性课程帮助全体学生了解中医药基础知识;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建立中医药探秘社团,开展较为专业化的研究并尝试种植;利用团委、学生会服务学生、引领学生的职能,结合政治、经济课相关知识,把学生的制作成品推向商业市场,参与商业流通,促进知识向价值的转化。

努力挖掘社会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更多平台。

2014年,学校与中国自行车协会达成共识,将青少年骑行教育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打造新平台。

同年11月,共同举办了校园科技节骑行主题展示与体验活动。

2015年,《我爱骑行》教材正式发布。

结合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特色课程,我们设计了“标准16学时”和“精华90分钟”等系列课程方案,即在五、六年级开设骑行启蒙课,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科技应用课,在高二、高三年级举行单车成人礼。

这些活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骑行知识的同时,也将学校的绿色教育和绿色发展理念常态化。

刊中刊编辑_ 王雪莉付江泓于萍汪倩李刚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