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低外显率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_邵志敏

合集下载

乳腺癌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研究进展
张杰;邵志敏;沈镇宙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年(卷),期】2002(012)005
【摘要】乳腺癌是多步骤发生的疾病,存在多个生物学因子的异常.研究生物学预后因子不仅能发现临床病理学指标不能发现的部分易复发患者,而且有助于实施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本文综述乳腺癌生物学预后因子,如Her-2/neu、P53、BRCA1、血管生成因子(angiogenesis) 杂合性丢失(LOH)等的最新进展.
【总页数】5页(P465-469)
【作者】张杰;邵志敏;沈镇宙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乳腺癌DCE-MRI定量参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J], 费莹;许建铭;沈钧康;沈玉英
2.乳腺癌超声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 [J], 李世玉;张群霞;王志刚
3.乳腺癌相关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研究进展 [J], 陈亚民;宋蔚青
4.超声多模态乳腺癌诊断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J], 程辰;赵红艳
5.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影像组学特征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关系 [J], 宋园园;韩晓凤;白娜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邵志敏中国乳腺外科发展趋势与现状陈盛

邵志敏中国乳腺外科发展趋势与现状陈盛

邵志敏中国乳腺外科发展趋势与现状陈盛前言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而乳腺外科则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整个乳腺疾病治疗的基础。

本文将从邵志敏医生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乳腺外科发展的趋势与现状,探究如何更好地治疗乳腺癌。

邵志敏医生的介绍邵志敏医生是中国著名的乳腺外科专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曾任上海市胸科医院乳腺科主任、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院长、乳腺外科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并获得多项国家级荣誉。

邵志敏医生长期致力于乳腺肿瘤的诊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治疗乳腺癌的新方法,对于中国乳腺外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乳腺外科发展趋势随着国家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乳腺外科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邵志敏医生认为,未来中国乳腺外科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治疗个性化治疗是当前的热点之一,它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在乳腺癌治疗中,个性化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这些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肿瘤分子亚型、病理特征等个体差异制订治疗方案。

微创治疗微创治疗是指采用低创性手术、腔镜手术等技术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可以减少手术后的痛苦和并发症。

在乳腺外科中,微创手术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例如保乳手术、腔镜手术等。

多学科治疗多学科治疗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将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协同治疗的团队。

在乳腺癌治疗中,多学科治疗包括外科、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护理等多个领域专家的合作,以达到协同治疗的效果。

术后个性化治疗和随访术后个性化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当的术后治疗方案。

例如,根据患者的肿瘤分子亚型和基因型,制订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方案等。

随访则是指对患者进行长期观察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等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ASCO2021三阴性乳腺癌4项重磅研究,一文读懂

ASCO2021三阴性乳腺癌4项重磅研究,一文读懂

ASCO2021三阴性乳腺癌4项重磅研究,一文读懂01一项前瞻性、单臂、2 期 FUTURE-C-plus 研究:Famitinib(法米替尼)联合Camrelizumab(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一线治疗免疫调节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Combination of famitinib with camrelizumab plus nab-paclitaxel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immunomodulatory advance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FUTURE-C-PLUS): A prospective, single-arm, phase 2 study 摘要号:1007第一作者: 邵志敏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摘要类型:Oral Abstract Session背景:Camrelizumab(抗 PD-1 抗体)和白蛋白紫杉醇(nab-P)在免疫调节(IM)亚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其中 ORR 占 52.6%,在我们之前的伞式试验(FUTURE)中对患者进行了预处理。

由于已知抗血管生成剂可增强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反应,因此我们评估了新型三联疗法组合famitinib(靶向 VEGFR-2,PDGFR 和 c-kit 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amrelizumab 和nab-P 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进展型免疫调节亚型TNBC 的作用。

方法:在这项前瞻性单臂2 期研究中,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为18-70 岁,患有未经手术治疗的 IM 亚型,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TNBC。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将 IM 亚型定义为 CD8 。

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了camrelizumab(200 mg iv,d1, 15,q4w),nab-P (100 mg / m2 iv,d1、8、15,q4w)和 famitinib(20 mg po qd,d1-28,q4w)。

复旦邵志敏团队揭示RNA可变剪切调控乳腺癌进展的新机制

复旦邵志敏团队揭示RNA可变剪切调控乳腺癌进展的新机制

复旦邵志敏团队揭示RNA可变剪切调控乳腺癌进展的新机制责编丨迦溆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也高居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首位【1】。

对于乳腺癌新靶标和新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探索热点。

然而如何在组学数据提供的大量分子变异中鉴定功能性变异依然是个挑战。

超过90%人类基因要通过可变剪切产生转录本,其中60%的剪切变体会编码出不同的蛋白质异构体【2】。

目前已知的癌症十项基本特性都受到异常剪切的调控,而且异常剪切本身已被认为是癌症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是富有临床价值和广阔前景的治疗靶点【3-5】。

RNA结合蛋白表达量或活性的变化,能够影响大量癌症相关基因的剪切形式【6】。

因此,有必要对乳腺癌中功能性RNA结合蛋白展开系统筛选和深入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外科主任兼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团队长期从事乳腺癌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前不久该团队还首次绘制了中国乳腺癌人群PI3K/AKT通路功能性突变图谱,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7】(复旦邵志敏团队首次绘制中国乳腺癌人群PI3K/AKT通路功能性突变图谱)。

近日,邵志敏教授、胡欣副研究员合作团队在Cancer Research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HF5A Epigenetically Inhibits Apoptosis to Promote Breast Cancer Progress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利用CRISPR-Cas9文库技术对RNA结合蛋白进行系统性功能筛选,发现了乳腺癌生存依赖的的剪切因子PHF5A,并从可变剪切与表观遗传学角度深入探讨了该分子抑制乳腺癌凋亡的机制,为发掘乳腺癌治疗新靶标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疾病提供了全新的预后标志物。

这项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文库技术自主开展了对RNA结合蛋白的功能性筛选(下图),并发现了一批癌细胞生长依赖的重要基因,其中PHF5A在多个实验组中排名高居前列。

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汀两医药 2 1 00年 5月 第 4 5卷 第 5期 J n i dc1 oma, a 0 0 V 1 5 N . i i u 1M v2 1 . o. 。 o a Me a J 4 5
乳腺 癌 易 感 基 因 】 乳腺 肿 瘤 ; R A; 关键 B C 疾病 易感 性 ; 族 性 ; 家 外显 率
的实 际风险 尚不清 楚 31 高外 显 率 易 感 基 因 B C . R A1和 B C 2基 因是 RA 由连锁 分析 和定位 克 隆鉴定 的 T 5 P 3被认为是 合理
的候选 基 因 ,并且 由基 因突 变筛查 鉴定 为一种 高风 险 的乳 腺癌 基 因
f 遗传 基 因模 型 )确认 了 B C 1和 B C 2是乳 腺 RA R A 癌 高外显 染色 体 的显 性基 因 2 乳腺癌 易感基 因的鉴定 策略
染 色体连 锁分析 、候选 基 因突变筛 查及 关联 分
析 这 3种 实验设 计原 理是 遗传性 乳腺 癌易感 基 因作 为分子 证 明的方 法 1 8 9 0年 末 . 色体 连锁 图 和其 染
标 记 的设 置被 完全利 用 于基 因组 的研究 利用 巨大 的乳 腺癌 系谱 .全基 因组 的连锁 分析被 应用 于研 究
稀 有 的 中外 显率 易感皋 因和普 通 的低外显 率 易感基
因。
如 P E S K 1 C H1 基 因的成 因[ 19 T N、T 1 和 D 等 3 9 0年 . J 。 乳 腺癌病 理分 子机制 新 的研 究 .提供 了易 患乳腺 癌 .
的候 选基 因 从 生物学 角度 看 . R A1和 B C 2两 B C RA
本 大小 进行 统计 的优选 方法 , 以一直研 究至今 。 所
1 流行 病学观 察和 离析分 析

乳腺癌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诊治新进展

乳腺癌发病率(%) 0.49 2.53 4.67 5.48 10.2 6.53
乳腺癌死亡率(%) 0.09 0.56 1.04 1.01 1.53 1.53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数
直系亲属患乳腺癌 绝经前 绝经后和双侧 绝经后 绝经后双侧 初潮年龄<12岁 绝经年龄>55岁 初产年龄25-29岁 初产年龄>30岁 初产年龄<30岁 未生育 乳腺增生性疾病 乳腺不典型增生 小叶原位癌
高危乳腺癌的预防措施
• 预防性乳腺切除; • 严密监控,每年一次乳腺摄片; • 预防性药物干预的临床试验; • 个体化预防策略
各种预防性措施的优缺点
方法
临床监控
优点
保留乳房 无需特殊处理
预防性 乳腺切除
化学干预
明显降低发病率 保留乳房,降低发病率
缺点
不能一级预防 有效率? 病人的依从性
失去乳房,不患 乳腺癌者亦需切除
•BRCA1、BRCA2基因检测 •BRCA1有突变者,应注意卵巢癌的可能
乳腺癌危险性与良性疾病 的组织类型有关
•非增生性病变:不增加危险性
腺病、纤维变性、微小或巨大囊性病、导管扩张 乳腺炎、鳞状化生、纤维腺瘤、轻度增生
•单纯增生性病变:增加1.5-2.0倍危险性
中度增生、乳头状瘤
•不典型增生:增加4.0-5.0倍危险性
根治术
保守治疗
9
7
NCI-Milan
象限切除
69
71
2
4
NSABP
肿瘤切除术
62
62
8
10
NCI-USA
肿瘤切除术
75
77
9
13
EORTC

2022年乳腺癌基础与转化研究进展

2022年乳腺癌基础与转化研究进展

2022年乳腺癌基础与转化研究进展
王子彧;肖毅;江一舟;邵志敏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年(卷),期】2023(33)2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乳腺癌现已成为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2022年乳腺癌基础与转化研究领域进展颇丰,深化了对乳腺癌分子本质的认识,为
乳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从肿瘤代谢、肿瘤微环境、微生物与肿瘤、肿瘤转移、肿瘤耐药与药物筛选、多组学研究、人工智能共7个方面对2022年乳腺癌基础与转化研究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乳腺癌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95-102)
【作者】王子彧;肖毅;江一舟;邵志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乳腺癌ER信号途径中HSP90作用之研究进展——一种乳腺癌新的靶向治疗思
路的理论基础2.乳腺癌转化医学新理念——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3.乳腺癌转化
医学新理念——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4.《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乳腺癌
免疫治疗转化研究进展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乳腺癌免疫治疗转化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邵志敏(乳腺外科发展趋势)

邵志敏(乳腺外科发展趋势)

·专家讲座·乳腺外科发展趋势邵志敏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居高不下。

外科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地位显著。

自1894年Halsted创立乳腺癌根治术以后的100多年间乳腺癌外科治疗经历了扩大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尝试和修正,而最大的变革无疑是20世纪后30年间迅速发展的保乳治疗,使外科治疗模式从“可以耐受的最大治疗”转变到“最小有效治疗”的道路上来。

Fisher提出“乳腺癌一开始就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原发灶和区域淋巴结的处理方式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存率”的假说,得到多个临床试验的证实,也成为保守手术的立论基础。

保守治疗从星星之火,遂成燎原之势。

纵观乳腺癌现状,畅想乳腺外科的发展趋势,可表现为“保守手术”的推广与深化,不断强调术式改良及个体化应用,外科和影像技术的结合,以及联合辅助治疗的“综合化”理念。

一、倡导改善生活质量的保守手术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是乳腺外科发展的两个热点,都属于“保守手术”范畴。

保乳手术及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保乳治疗模式,堪称近30年来乳腺癌人性化治疗的典范。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Veronesi率先开展了乳房象限切除加全乳放射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米兰I试验;之后Fisher开展了美国外科辅助乳腺和肠癌计划(NSABP)B-06试验研究肿块切除联合放疗治疗乳腺癌。

2002年,这两项试验的20年随访结果为保乳手术替代根治术用于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近年来,随着乳腺X线普查的推广和乳腺癌早期诊断系统的完善,早期乳腺癌发病率大大提高。

对越来越多的早期患者,传统的处理原则受到挑战,而保守治疗的地位大大上升。

保乳手术开展率在欧美达到50%,随着改善生活质量观念的普及,保乳手术成为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最佳选择。

保乳治疗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仅包括原发肿瘤的切除,腋淋巴结评价和清扫,也包括术后辅助放化疗、内分泌治疗。

邵志敏中国乳腺外科发展趋势与现状陈盛

邵志敏中国乳腺外科发展趋势与现状陈盛

9006
48.7
0-I期
7166
42.7
阳性
3908
31.9
<14% 3399
37.7
II期
6713
40.0
阴性
8332
68.1
≥14% 5607
62.3
III期 2905
17.3
早期比例逐年增加
pTis-1比例升高,pT2-4比例下降 (P<0.001) pN0比例升高,pN1及pN2-3比例下降 (P<0.001)
发现“隐匿”的病灶
价格昂贵
提供完整切除病灶的机会 耗时长
具一定假阳性率
磁共振定位:上海肿瘤医院资料
2011.8-2012.10 38例
难点: • 定位时强化病灶消失(4例) • 较深病灶的摆位困难(1例) • 对定位设备要求高
手术方式的演变
Meyer.1891 Halsted.1894
Margottini.1949 Urban.1951
相关因素 年龄
全乳切除 N=12730
52.0
BMI
23.3
初诊距手术的时间
12.0
术前住院天数
6.0
术后住院天数
11.0
住院总费用(RMB)
12983.1
住院自付费用(RMB) 11197.4
户籍所在地,N(%)
上海
6500 (51.3)
非上海
6181 (48.7)
保乳手术 N=2629
46.0 22.6 11.0 6.0 7.0 11589.7 9094.2
David Krag.1992
Patey.1949 Auchincloss.1951

邵志敏:中国大陆乳腺癌外科治疗现状与未来

邵志敏:中国大陆乳腺癌外科治疗现状与未来

邵志敏:中国大陆乳腺癌外科治疗现状与未来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居高不下。

外科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地位显著。

自1894年Halsted创立乳腺癌根治术以后的100多年间乳腺癌外科治疗经历了扩大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的尝试和修正,外科治疗模式已逐渐从“可以耐受的最大治疗”转变到“最小有效治疗”的道路上来。

在中国,随着居民健康意识和筛查、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原位癌等早期乳腺癌发病率逐渐与国际接轨,呈现不断走高的趋势。

这对中国乳腺外科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纵观中国乳腺外科治疗现状,畅想发展趋势,可表现为联合影像学手段的优化的诊断模式以及更保守、更注重生活质量的优化的术式。

优化的诊断模式乳腺钼靶、B超、磁共振随着乳腺钼靶、B超、磁共振等检查的广泛应用,大量影像学异常的病灶被筛检出来,并基于影像学评估制定相应的外科治疗策略。

目前,影像学技术与外科的交叉应用逐渐趋于多元化,尤其在乳腺微创活检与病灶定位等方面的应用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乳腺癌的穿刺活检乳腺癌的穿刺活检不需要暴露性手术切取即可明确病理,为制定更合适的治疗策略和手术方式提供了便利。

国外大样本量研究指出,乳腺空心针穿刺相比开放手术,不仅具有术前诊断的优势,同时在不改变准确率的前提下具有相对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1% vs 2%~10%)。

考虑到细针穿刺较高的假阳性率以及微创活检的成本,我们依然推荐空心针穿刺作为术前活检的最佳方法。

近年来以真空辅助乳腺活检为中心的乳腺微创活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仅引导系统多样,从X线,B超到MRI,而且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使活检过程自动化、数字化、安全快速。

乳腺MRI是目前乳腺影像学诊断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能够显示一般影像仪器不能显示的病灶,用于疾病性质和程度评估、双侧乳腺检查、病灶定位活检等。

尤其对于钼靶和B超无法检测的隐匿型病灶的诊断和定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进行了38例患者的MR引导下病灶置针定位,成功定位了5例浸润性导管癌和5例导管内癌。

邵志敏教授:新一代ADC药物使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进入新阶段早期乳腺癌乳腺癌her2邵志敏...

邵志敏教授:新一代ADC药物使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进入新阶段早期乳腺癌乳腺癌her2邵志敏...

邵志敏教授:新一代ADC药物使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进入新阶段早期乳腺癌乳腺癌her2邵志敏...*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医学界”特此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解析DESTINY-Breast03在HER2乳腺癌诊治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如果此后回顾乳腺癌治疗领域最令人瞩目和惊艳的临床研究,DESTINY-Breast03可能会是乳腺癌治疗历史上的重要转折之一。

在刚结束的ESMO2021中,因大幅提升的疗效,潜在为乳腺癌治疗现状带来的改变,该研究受到极大关注,成为本届ESMO年会最耀眼的LBA。

DB03在带来划时代疗效的同时,对新一代ADC药物DS8201在HER2乳腺癌全病程治疗的开发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HER2——改变乳腺癌患者命运的科学传奇1987年,美国UCLA医学院Dennis Slamon教授和基因泰克公司分子生物学研究部门Axel Ullrrich博士等人在Science报道HER2基因扩增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发现HER2基因扩增的患者具有更高的肿瘤复发风险和更差的生存预后,从此逐渐揭示HER2基因的扩增和高表达是这部分患者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驱动因素,奠定HER2阳性乳腺癌分型而治的基础。

1989年,Axel Ullrrich和基因泰克其他研发人员Michael Shepard等人报道抗HER2(p185HER2)单抗4D5在体外试验中对HER2基因扩增乳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增加这些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的敏感性。

随后Ullrrich和Shepard对4D5进行人源化改造,从而研发出今天如雷贯耳的曲妥珠单抗,开启HER2靶向治疗时代。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图1. 2019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得者,三位研究曲妥珠单抗治疗乳腺癌的科学家在曲妥珠单抗出现之前,乳腺癌患者如果检测出HER2基因扩增或高表达,意味着肿瘤侵袭性将会更强,更容易发生肿瘤转移和复发,治疗的预后也更差。

邵志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外科发展趋势

邵志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外科发展趋势

(二) SLNB
技术探索和革新
检 出 检 测 蓝色染料 放射性核素 术中切片
冰冻切片 印片细胞学
连续切片
HE染色 免疫组化 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 微转移检测及意义
(二) SLNB
本院经验 101例SLNB术中印片细胞学评估 例 术中印片细胞学评估
敏感度 = 特异度 = 阳性预测值 = 阴性预测值 = 92.9% 98.6% 96.3% 97.3%
保乳手术
乳腺钼靶普查 乳腺钼靶普查 保乳术开展率
欧美:达50%, 日本:40% 中国:三甲医院10%-30% 钼靶 – 钙化灶-DCIS 钙化灶-
钼靶异常检出的恶性病灶
原位癌
浸润性癌
80%-90%钙化灶 80%-90%钙化灶
保乳手术- 保乳手术-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 入组年限 例数 肿块直径 (cm)
1851 701 237 868 905
4 2 5 5 5
*单纯肿块切除,不加辅助放疗
Lisa A. Newman. J Clin Oncol, 2005
2002年,Milan I 和NSABP B-06 的20年随访 年 年随访
保乳手术- 保乳手术-术后复发
复发类型
真正复发 3~5年内 第二原发 10~15年 弥散性和炎性
保留皮肤的全乳切除(Skin-Sparing Mastectomy SSM)

自然,神经末梢,局部复发率相似
保留乳头的全乳切除(Nipple-Sparing Mastectomy NSM)
存在争议
(三)乳房再造
保留皮肤的全乳切除(SSM)
研究者 Kroll等 Kroll等 Simmons等 Simmons等 Rivadeneira等 Rivadeneira等 Carlson等 Carlson等 Foster等 Foster等 Medina-Franco等 Medina-Franco等 Spiegel等 Spiegel等 Carlson等 Carlson等 Gerber等 Gerber等 Fersis等 Fersis等 Downes等 Downes等 时间 1999 1999 2000 2001 2002 2002 2003 2003 2003 2004 2005 SSM例数

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研究进展

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研究进展

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研究进展
宋阳;宫琳琳;邵淑娟
【期刊名称】《解剖科学进展》
【年(卷),期】2006(12)3
【摘要】BRCA1为具有遗传倾向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易感基因,BRCA1基因的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及它在细胞周期的调节,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转录调控和诱导细胞凋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BRCA1基因的突变与家族性乳腺癌及卵巢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对BRCA1分子功能的研究,将有利于阐明肿瘤发生的机理。

本文就BRCA1基因生物学特性、与肿瘤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总页数】5页(P267-270)
【关键词】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基因;家族性乳腺癌;DNA损伤修复;诱导细胞凋亡;肿瘤发生;生物学特性;遗传倾向
【作者】宋阳;宫琳琳;邵淑娟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11
【相关文献】
1.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与BRCA2的研究进展 [J], 邹晓;李振凤;程广;邱文生;宫磊;苏天慧;赵辉;慕强
2.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突变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研究进展 [J], 徐晓菲;
张雯柯;王莉;李娜;刘迎玉;李敏;张翊昕;范俊梅;姚元庆
3.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的研究进展 [J], 南润玲;尚培中;王铁山
4.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BRCA2的研究进展 [J], 李连心;张楚微;肖娟
5.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研究进展 [J], 崔珅;韩世愈;林英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邵志敏教授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策略-精准治疗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邵志敏教授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策略-精准治疗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邵志敏教授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策略-精准治疗的发展与临床应用陕西省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2020年年会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带来了“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策略-精准治疗的发展与临床应用”的课题,如何将新辅助化疗更精准的运用在乳腺癌患者中,一直是热点问题,于是小编精心整理了邵教授的讲课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其主要目标包括,增加手术选择:局部晚期/保乳/保腋窝需求(达到共识);获取药物敏感信息: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证据有限);提高远期生存(目前基本没有证据)。

关于新辅助化疗适应证,大部分指南仍强调以局部治疗为目的。

基线相同的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有着不同的结局,新辅助化疗发展阶段,对所有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并不客观,选择适合新辅助化疗的患者时应避免盲目扩大适应证,可手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具有提高保乳率;降期可手术率;根据药敏反应提供预后信息;提供基因检测时间;提供全乳切除患者乳房整形计划时间;淋巴结降期后可前哨;根据新辅助疗效(有效或进展)改良全身治疗策略;降期患者放疗减少、缓解差患者辅助治疗加强的优点。

但同时拥有,不增加生存;影响手术治疗时机;分期高估,系统治疗过度;分期低估,局部治疗不足;后续方案的选择缺乏依据的弊端。

2019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指出,选择新辅助治疗应以治疗的目的为导向,有局部晚期,保乳需求,新辅助治疗为必选,HER-2 、TNBC并且大肿块新辅助治疗为优选,预计无法豁免化疗的患者可选新辅助治疗。

早期疗效评估意义辅助化疗,不确定的疗效,“全盲”的化疗模式,无法获得药敏信息;传统的新辅助化疗是全程既定新辅助化疗方案,pCR代表预后好;non pCR需进行强化辅助,由于是“半盲”的化疗模式,导致药敏信息获得太晚;疗效引导的新辅助化疗,基于早期疗效评估,若药物敏感,给予足量的敏感治疗,豁免不必要毒性,若耐药,应尽早局部治疗干预,更换全身治疗方案,真正做到利用药敏信息指导治疗方案。

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 () *%"$#+ ,$)&"% -.#&"/+01020+3 4")"#
PA +’(W3 QXNT L/,9)(% !"#"$%&’ (")*"%+ ,’" -./%*’ 011232$*"4 5.#62*$3+ 5"7"2 8"42&$3 9)2:"%#2*;+ <’2=2$>’/$)? @A@@BB+ CD !D (’2)$ 【 51#+%$&+】 Y’E& E&) ’(2.)/*’(W ,1 E&) ’(2’Z)(2) ./E) ,1 C.)/*E 2/.2’(,B/ [)/. /1E). [)/.3 E&) *-*2)\E’C’0’E[ W)()* ,1 C.)/*E 2/.2’(,B/ ]/* \/’Z B,.) /(Z B,.) /EE)(E’,(F ;&) *E-Z[ ,( *-*2)\E’C’0’E[ W)()* \0/[ /( ’B\,.E/(E .,0) ’( )/.0[ Z’/W(,*’* /(Z \.)^)(E’,( 1,. E&) ’(Z’^’Z-/0* ]’E& 1/B’0[ &’*E,.[ ,1 C.)/*E 2/.2’(,B/3 )0-2’Z/E’,( ,1 \/E&,0,W’2 B)2&/(’*B ,1 *\,./Z’2 C.)/*E 2/.2’(,B/3 )/.0[ Z’/W(,*’* /(Z /Z_-ZW’(W \.,W(,*’*3 .)*)/.2& ,( Z.-W *)(*’E’^’E[3 Z’11).)(E’/0 Z’/W(,*’* ,1 C)(’W( /(Z B/0’W(/(E Z’*)/*)3 )E2F ;&).) ]).) B/([ *E-Z’)* ,( E&) &’W&9\)()E./(2) *-*2)\E’C’0’E[ W)()* 5 LM%N! 3 LM%N4 7 F X,])^).3 *,B) 0,]9\)()E./(2) *-*2)\E’C’0’E[ W)()3 1,. )@/B\0)3 E&) B)BC).* ,1 &,.B,() B)E/C,0’*B .)0/E)Z )(‘[B)* W)()* %PO 1/B’0[ 5 %PO!G3 %PO!63 %PO!N!3 )E2F 7 3 E&) 2/.2’(,W)( B)E/C,0’*B .)0/E)Z W)() 5 RQ;S!3 TN;!3 TN;4 7 3 /(Z UTN Z/B/W) .)\/’. W)() 5 N;S 7 ]).) (,E 20)/.0[ -(Z).*E,,ZF ;&) /’B ,1 E&’* *E-Z[ ]/* E, .)^’)] E&) \.)*)(E .)*)/.2& *’E-/E’,( ,1 2,BB,( *-*2)\E’C’0’E[ W)()* ,1 C.)/*E 2/.2’(,B/ 1,-(Z /0.)/Z[F 6"37(%8#9 L.)/*E E-B,.;Q-*2)\E’C’0’E[ W)();LM%N;%PO;TN; 乳腺 癌 是女 性发 病 率 最高 的 一种 恶 性 肿 瘤 , 每 年 约 有 GF 6 万 新 病 例 发 生,呈逐年增加趋势。乳腺癌患者占全 居妇女各 部女性恶性肿瘤总数的 4!H , 类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首,严重 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乳腺癌的 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家族遗传性 早已被人们认识,遗传性乳腺癌约占所 其发病年龄相对 有乳腺癌的 $H I 6H 。 稳定, 但有提前倾向。#" 岁以下患者中 约 4$H I #$H 有基因突变 J ! K 。乳腺癌的 易感 基 因对 乳 腺 癌的 发 生发 展 有 着重 要的作用,除了大家熟知的 LM%N! 和 LM%N4 这两个主要的易感基因外,有些 易感 基 因如 与 激 素代 谢 有关 的 细 胞色 素 O>$" 5 %PO 7 多基因家系成员、 参与致 癌物代谢的基因如编码谷光苷肽 9Q9 转 移酶 5 RQ;S! 7 的基因、 T9 乙酰基转移酶 基因 TN;! 和 TN;4 , UTN 的修复基因如 编码蛋白激酶的 N;S,以及 AM%% 家族 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 收稿日期: 4""49"494!: 修回日期: 4""49"#94$ % 通讯作者: ;)0: <= 8 #!! 8 ="##6>! 8 46" ?/@:<= 8 #!! 8 =664""> C/,)(*&/(#$D &,EB/’0F 2,B A9B/’0: 因,编码 LMNU! 5 LM%N! 结合锌指区 9! 蛋白 7 的 基因等人们了解较少。 本文就乳腺癌易感基因 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

专门针对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研究:三阴乳腺癌不再无药可救

专门针对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研究:三阴乳腺癌不再无药可救

专门针对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研究:三阴乳腺癌不再无药可救7月27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了“复旦分型”精准治疗三阴乳腺癌的研究成果。

多线耐药的三阴乳腺癌患者在“复旦分型”精准治疗下,客观缓解率(ORR)达到29%,打破了难治性乳腺癌的疗效瓶颈。

该突破性进展是复旦大学邵志敏教授团队专门针对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研究,将大大提升我国难治性乳腺癌的诊疗水平。

可怕的三阴乳腺癌“妇女公敌”——乳腺癌有三个“死穴”:突变阳性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药物能有效靶向针对这三个死穴,控制乳腺癌的气焰。

但如果患者这三个死穴都是阴性的,就称为三阴乳腺癌(TNBC)。

三阴乳腺癌由于缺乏药物靶点,被认为是“乳腺癌团伙”中预后最差的恶霸,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高。

大约15%的患者乳腺癌为三阴,希望有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制服恶霸。

其中,经历过多轮治疗后病情仍然进展的三阴乳腺癌,更是“头号恶霸”,经常规方案治疗的客观缓解率不到10%。

为了帮助三阴乳腺癌患者走出困境,邵志敏教授团队潜心研究5年,专攻三阴乳腺癌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并于2019年成功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乳腺癌基因图谱。

通过大数据分析,成功将三阴乳腺癌贴上4类醒目“标签”——免疫调节型(IM)、腔面雄激素受体型(LAR)、基底样免疫抑制型(BLIS)、间质型(MES),号称“复旦分型”。

该研究意义重大,它是国际上首个基于多维组学大数据提出的三阴乳腺癌分类标准。

(来源:图截自参考文献,经翻译)贴标瞄准,疗效倍增为研究“复旦分型”是否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邵志敏教授团队招募了一批后线难治的三阴乳腺癌患者。

患者一半以上接受过3线及以上治疗,其中43%患者出现至少3个器官转移。

根据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分配到“免疫组”IM、“表面组”LAR、“中间组”MES和“底层组”BLIS这四种不同的标签。

然后,不同标签的患者对因精准打击肿瘤:•“免疫组”IM服用PD-1抗体卡瑞利珠+白蛋白紫杉醇;•“表面组”LAR根据HER2突变情况,服用吡咯替尼+卡培他滨(HER2阳性)或雄激素受体拮抗剂+CDK4/6抑制剂(HER2阴性)。

一组用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基因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一组用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基因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组用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基因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邵志敏,黄晓燕,徐晓晶
申请号:CN201510091976.9
申请日:20150227
公开号:CN105986024A
公开日:
2016100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组用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基因及其应用,该组基因包括:基因GSTM1、BAG1、CD68、HDGFRP3、MAOB和TMEFF2。

该组基因的应用包括:用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多重平行检测液相基因芯片、用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试剂盒和用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基因的评价系统等。

本发明能对中国人群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5年内复发和不复发的情况进行准确预后和分类,有效及时地指导临床用药。

申请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200032 上海市徐汇区东安路27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高月红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基因芯片技术用于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研究

基因芯片技术用于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研究

基因芯片技术用于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研究
邵志敏;胡震;徐崇锐
【期刊名称】《循证医学》
【年(卷),期】2005(005)001
【摘要】目前认为多西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阿霉素+环磷酰胺(Fluorouracil+Doxorubicin+Cyclophosphamide,FAC)序贯方案可以增加部分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但能否在治疗前判断哪些患者可以从这个用药周期长、毒性较大而且花费高的方案中受益呢?现在临床上还没有很好的预测化疗反应的方法,基冈芯片技术的出现为预测化疗的疗效提供了一个可能很有效的方法。

【总页数】4页(P18-20,25)
【作者】邵志敏;胡震;徐崇锐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上海,200032;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510630;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广州,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Luminal B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基因的研究 [J], 王梅;汪海新;胡薇;熊安稳;吴梅红;李永梅;王薇;王雅杰
2.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多基因表达谱研究进展 [J], 薛静彦
3.拓扑异构酶Ⅱa基因表达检测对乳腺癌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的预测作用 [J], 冯中亚
4.多基因表达谱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研究进展 [J], 李永峰;孟旭莉
5.运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多基因表达差异构建化疗疗效预测模型 [J], 陆眉;杨晓娟;邹洁雅;郭瑢;王鑫;张倩;邓学鹏;陶建芬;聂建云;杨庄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基因HER2与乳腺癌的治疗

癌基因HER2与乳腺癌的治疗

癌基因HER2与乳腺癌的治疗
陈灿铭;沈镇宙;邵志敏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
【年(卷),期】2000(010)005
【摘要】HER2/c-erbB2是编码一种生长因子受体(p185HER2)的癌基因,研究发现HER2基因的扩增和表达对于乳腺癌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乳腺癌的治疗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针对p185HER2的单克隆抗体Herceptin能有效抑制
p185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而针对HER2表达产物p185HER2的疫苗的研究将可能是乳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突破.
【总页数】3页(P446-448)
【作者】陈灿铭;沈镇宙;邵志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上海,200032;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上海,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癌基因DEK和转录因子AP-2α协同促进乳腺癌中HER2的高表达 [J], 黄前川;曹军皓;季蒙
2.RNA干扰DNA修复蛋白Ku80对乳腺癌基因HER2表达的影响 [J], 王萍;杨勤;官全生
3.FISH在乳腺癌组织HER2/neu原癌基因检测上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J], 王晓兰;姚凡;刘楠;吴云飞;郑新宇;李继光;邱雪杉;金锋
4.原癌基因HER2/neu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研究进展 [J], 王强;曾健
5.HER2/neu癌基因及其产物测定在乳腺癌的临床应用 [J], 郭志强;朱辉;马智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志敏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专家论坛·乳腺癌低外显率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健康。

在欧美国家,女性终身患乳腺癌的概率约14%[1];在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2]。

乳腺癌的病因至今未被完全揭示。

遗传性乳腺癌中约20%~40%具有明确的基因胚系突变[3];而在散发性乳腺癌中,乳腺癌往往是遗传的易感背景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基因突变仅仅解释了极少部分乳腺癌的发病原因,那么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基因多态性,则赋予了不同个体不同的乳腺癌易感性。

基因多态性可以通过影响转录、翻译、酶活性等多个层次,使个体对癌变发生、致癌毒物等表现为不同的反应性,最终抑制或加速乳腺癌的发生。

虽然单个多态性位点、易感基因的作用是微弱的,但是多个位点联合产生级联效应,并通过环境暴露变量的加合作用,则可左右个体乳腺癌的发生。

基因多态性有很多表现方式,最常见的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还有短片断重复序列、插入或缺失多态性等。

与稀有和高外显率的致病性突变不同,SNP广泛存在于人群中,是广义上的基因点突变,其发生频率在1%以上。

基因的多态性奠定了个体间差异的基础,也成为不同个体乳腺癌易感性不同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haplotype map,HapMap)计划完成,人群中近600万个SNP完成了分型,我们已经掌握了人类基因组中大多数SNP的分布、频率、单倍域结构以及tag SNP和重组热点等信息,为开展全基因组基因分型关联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SNP分型实验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我们在大规模人群中应用关联分析找寻多基因疾病易感基因提供了高效经济的途径。

利用基因多态性策略寻找乳腺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有两种主要的研究设计:①候选基因策略。

上述的几个致癌相关通路中的基因均可成为候选基因,如雌激素合成及代谢相关基因CYP17/COMT[5]、凋亡通路CASP8基因[6]、受体酪氨酸家族、受体ERBB家族基因等,都与乳腺癌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策略。

多项研究表明,内源性雌激素的长期暴露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危险。

雌激素致癌的过程相当复杂,目前公认的机制有[4]:①雌激素代谢过程能产生毒性代谢物和自由基,与DNA形成加合物,损伤DNA;②雌激素致癌代谢物损伤细胞DNA后,修复通路障碍或细胞周期阻滞不利,修复或凋亡失败等修复系统缺陷,不能有效灭除癌细胞;③雌激素激活受体(ER),通过雌激素应答元件(ERE)途径或其他AP-1途径等,引起下游各种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

上述3个环节有前后时序之分,起始动作用的是DNA的损伤。

雌激素致癌产物代谢通路,无疑对乳腺癌发生具有特异影响。

它和修复通路、凋亡通路、免疫相关通路以及环境毒物代谢通路等一起,成为乳腺癌易感性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从候选雌激素致癌通路考虑,有两条关键途径:①雌激素合成,CYP17、CYP19等酶参与该过程,这些编码基因的多态位点与乳腺癌的发生有相关性。

②雌激素分解代谢,由一相代谢酶和二相代谢酶催化,一相酶如CYP1A1、CYP1B1、CYP3A等,主要参与雌激素氧化过程;之后再由二相酶,通过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及磺化过程,将代谢产物清除。

雌激素代谢产物,包含有儿茶酚类雌激素、半醌和醌类雌激素代谢物。

而雌激素半醌和醌类代谢物,正是直接损伤DNA的元凶。

虽然在国外一相代谢酶和二相代谢酶的研究均有报道[7],但目前对雌醌代谢酶的多态性研究还较少。

我们此前对雌醌代谢酶相关基因已做了深入的研究。

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雌醌既能被醌氧化还原酶(NQO)还原成半醌或其他物质后经由COMT途径被代谢;也可以通过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途径结合后被降解清除。

因此,NQO和GST这两类雌醌代谢酶与乳腺癌关系密切。

GST家族是重要的化学毒物代谢酶,GSTM1和GSTT1可与醌和半醌代谢紧密结合。

GSTM1是谷胱甘肽硫转移酶M u家族中的一种,主要作用为催化其活性基团谷胱甘肽与经一相代谢酶代谢活化而来的多种亲电子致癌物,促进其排出体外。

文献报道GSTMs家族中,GSTM1基因常有缺失,缺失基因型的个体编码其同功酶的功能消失,缺乏对上述毒物的解毒功能,从而可能增加宿主对该类致癌物作用的敏感性。

GSTM家族包含GSTM1、M2、M3、M4和M5,基因定位均排布于同一条染色体上(1p13)[8]。

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试图研究GSTM1-null(GSTM1-/-)基因型和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

较早的Meta分析认为两者之间联系不足;而近期的M eta分析结果又支持“两者有相关性”的结论[10-12]。

单个研究之间结论不同,很可能是由于样本量相对不足、人群选择差异等因素造成的。

而我们观察到,GSTM1-null基因型和乳腺癌发生显著相关,分层分析也显示它和绝经前乳腺癌的发病显著相关[13]。

这一发现和其他亚洲人群中报道相吻合[14-15]。

因此,在亚洲人群中,GSTM1似乎和绝经前乳腺癌的关系更加密切。

有趣的是,在白种人中,GSTM1-/-却往往和绝经后的乳腺癌发生相关。

多个单中心研究都报道了这一现象[16-17],但和我们亚洲人群中的结果相反,提示了GSTM1致癌还可能存在种族特异性。

这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在不同种族的女性中,GSTM1的年龄动态表达水平、表达丰度及其生物学效应是否一致,均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大多数的GSM1单项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者对相关研究做了M eta分析,以宏观把握GSTM1-/-基因型和乳腺癌发生的关系[10-12]。

我们将2003年至2007年底的全部研究进行M eta分析,发现GSTM1-/-确实和乳腺癌风险增高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全部的既往研究仅将GSTM1-/-型和GSTM1-present型区分开来。

事实上,GSTM1-present型里面还有两个亚型,即GSTM1+/-和GSTM1+/+。

3种分型下GSTM1+/+与乳腺癌的关系还知之甚少。

仅有的一项研究是Roodi等[18]报道的,他们提出惊人的结论,GSTM1+/+可能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

这一提法与原先的GSTM1基因量效认知背道而驰。

我们后续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13],即GSTM1+/+型相对于GSTM1+/-型也是一种风险因素。

这就得到了看似矛盾的结果:低GSTM1表达水平的GSTM1-/-型和高GSTM1表达水平的GSTM1+/+型都与高乳腺癌风险相关。

我们初步推测可能涉及到GSTM1的底物谷胱苷肽(glutathione,GSH)[18]。

先前的研究显示,当GSH耗竭到总GSH水平的30%水平时,能够显著影响GSH和GSTM1的结合并降低GSTM对毒物的解毒能力[19]。

GSTM1表达丰度过高时,GST结合能力过强,从而过度耗竭GSH,导致“GSH剥夺”,引起不利的生物学效应。

我们认为,GSTM1的适量表达平衡着GST、GSH和乳腺癌风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GSTM1失活会导致平衡紊乱,而且GSTM1活性过强也会通过“GSH剥夺”影响机体对毒物的解毒能力。

大多数的研究者简单化地认为,GSTM1表达越高,它对毒物的解毒作用和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就越强。

为了深入研究GSTM1基因剂量与乳腺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我们对GSTM1基因内的SNP进行了分析,发现一个位于GSTM1启动子区域的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显著相关。

该多态性基因能影响所在基因序列与转录因子AP-2α的结合活性,并最终影响启动子活性与GSTM1mRNA表达水平。

然而,该SNP低活性的等位基因则对应其保护性作用。

这些结果提示GSTM1在乳腺癌发生中具有相对复杂的基因剂量关系,呈现U型曲线关系,而非原先所预测的那样是线性关系。

从基因剂量效应来看,大概GSTM1等位基因60%~70%的表达即可满足正常生理对抗乳腺癌致病代谢物的需要,GSTM1功能完全缺失或者活性过强均是有害的。

GSTM1这一在乳腺癌中的复杂量效关系也为其在其他疾病中的作用模式提供了借鉴。

NQO是代谢雌醌的重要II期代谢酶,能还原致癌性的醌类代谢物,保护细胞免受雌醌等毒物的侵害[20]。

目前主要发现了两种NQO,分别为NQO1和NQO2[21]。

多项研究都先后证实了NQO1能够保护细胞免受致癌毒物的伤害[22]。

NQO2结构与NQO1部分同源,但其功能更加复杂,它对不同的化学底物有不同的活力,对不同疾病呈现不同的易感性[23,24]。

NQO2不仅具有代谢雌醌的生物学活性,也具有稳定p53的功能,为此我们着重研究了乳腺癌和NQO2的关系[25,26]。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我们发现两个NQO2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乳腺癌明显相关,这两个位点分别为29bp插入/缺失多态性基因(29bp-I/D)与rs2071002(+237A>C)多态性,均位于NQO2启动子区。

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示,29bp-I/D通过29-I等位基因引入了转录抑制因子Sp3的结合位点而起作用;rs2071002的+237A等位基因通过消除转录增强因子Sp1的结合位点而起作用。

因此,NQO2被证明是一个乳腺癌易感基因。

乳腺癌候选基因多态性与遗传易感性的相关研究开展近20年,但结果间的不一致让人倍感困惑。

这可能是由于部分研究样本量不足造成的,也可能是人种特异性的关系。

还有很多低外显率基因并不直接促进肿瘤发生,而与其他遗传因素、饮食、环境暴露等密切相关,不同的入选标准和不同的控制因素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

因此,针对同一基因位点开展同质的验证性研究或者M eta分析可能是进一步论证易感位点的积极手段。

若存在人群特异性差异时,M eta分析也可能带来失真性结论。

候选基因研究策略目的明确、花费较小、技术要求简单,但是不容易发现新的乳腺癌易感基因,研究范围较窄。

近几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迅猛开展[27]。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Easton等[28]于2007年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研究者首先运用全基因组关联策略分析了390例家族性乳腺癌和364例健康对照人群,找到了12711个初步相关的SNP;接着在3990个病例和3916个对照中检测了这些SNP,并最后通过21860个病例和22578个对照的研究,发现了30个有意义的SNP。

在以上3个阶段的研究中,有5个位点的P值始终小于10-7。

其中4个位点对应的基因分别是MAP3K1、FGFR2、LSP1、TNRC9(或者LOC643714);而第5个位点位于8q24,尚无明确的基因对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