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14)——词序、判断句与被动句 (2)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二、宾语前置 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 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 次序。 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它 的约束力并不大。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 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 要随之变化。如: (1)我打你。 (2)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 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5、强调介词的宾语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外,古代汉语中再强调介词的宾语时, 也常把其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尤其是介词“以”的宾语。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 政》) 秋阳以暴之,江汉以濯之。(《孟子· 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 离娄上》) 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 夜以安身。(《左传· 昭公元年》)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谏逐客疏》)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 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 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3、宾语用代词复指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5、强调介词的宾语

1、 疑问代词作宾语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 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 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 齐桓公伐 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 卫风· 氓》)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日期。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 小雅· 节南山》)

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词序
பைடு நூலகம்
在上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 在上古汉语中, 语而把宾语前置却无任何标志或 条件限制
……寡人是问。.....寡人是徵。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是以肠一日而九迴。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曹刿)乃入见,问:“何以战?”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 无所用之。
(三)为了强调而把宾语前置, 为了强调而把宾语前置, 宾语后边再用代词复指一下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用“是、之”来复指的宾语前置句,还可以在前置宾语的前边加上 “唯(维、惟)”对宾语在范围上加以限制,构成“唯(维、 惟)……是(之)……”的固定句式,语气更加强烈。如“率师以来, 唯敌是求。”“唯余马首是瞻。”“惟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这种格式有时还可以省略“是(之)”,如“唯秦所命从也。”还 可省略为“唯.....”的格式,如“佗邑唯命。”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关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问 题,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这一语法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 格的,很少例外。 格的,很少例外。
这种例外只有: 第一,个别动词用“为”的句子中,疑问代词宾语有不前置的 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 第二,“如何、若何、奈何”等固定格式中,“何”可以不前置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幽风伐柯)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因为“如何、“若何”、“奈何”是由“如……何”、“若……何”、 “奈……何”演变而来的,“如、若、奈”是动词,“何”作谓语, 并不作宾语,因此不受此规律的制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汉代以后,在口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一规则就慢慢地消失 了。如汉乐府《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但是 汉代以后写古文的人还一直遵守着这一规则:“噫!微斯人,吾谁与 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幺、属于什幺的句式。

1判断句的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1判断句常见用法文言文判断句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
记》) 翻译: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 点改变。
方法点拨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 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 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因此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 词结构后置。辨析时,要抓住两种情况:一是“于”字结构后置。如:因 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二是“以”字结构后置。如: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把后置的介词结构调至状语的位置。
二、被动句
二、被动句
定义:主语是谓语所表 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1.用介词“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地方不正是当年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 方吗?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 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二、被动句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 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言! 译文: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
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句式特点:省略句同时又是宾语前置句。“抱恨泉 壤”省略主语“我”和介词“于”,“何言”应为 “言何”,说什么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一般排列
(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般句子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并不是
三、省略句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①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斗卮 酒。
②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以 事。
③ 有志者,不随 之 以止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被动句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根据是否用“者”、“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句式,其中“孰”是疑问 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可译为“跟 ……比,哪个……?”。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2)吾与徐公孰美?(同上)
其中的“孰若”、“与其……孰若”通过选 择有舍前取后的意思,可译为“哪如”、“与 其……哪如……”
(3)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 贞》
汉末,“被”字可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被”是介词 。
(4)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太守。
魏晋以后,用‘被’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例子越来越 多,口语里完全取代了其它的被动句式,就是在仿古的 文言文中,“被”字句也常常被使用。
(5)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为。《三国志•魏志•高贵 乡公传》
“如、若、奈”作为动词,都含有“办理、处置、对付、 安顿”的含义,“何”是疑问代词,表示“怎么,怎么样” ,二者连用表示询问办法或原因。
询问办法
(1)于是项羽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史记·项羽本纪》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 愚公移山》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1.“于”字句 (1)在动词谓语后面,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使主语有了明 显的被动性质。 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2)去“于”则变成主动句。古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构成主动和 被动对比的句子。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3)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语+谓语动词+于+行为主动者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和判断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和判断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和判断表示法第13讲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两类:语义上的被动句/被动句式语义上表示被动句子的考察、识别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类型一、古汉语判断句(一)定义: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

(二)古汉语判断句常见格式: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郑伯克段于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齐桓公伐楚》)2.主语+者+谓语+也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追我者,谁也?(《孟子〃离娄下》)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史记〃酷吏列传》)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二》)4.主语+谓语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贾生,洛阳之少年。

(《贾谊论》)5.主语+副+谓语(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6.主语+为+宾语桀溺曰:“子为谁?”(《论语〃微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颍考叔为(作)颖谷封人《郑伯克段于鄢》(三)与古汉语判断句相关的几个词1、乃、即、则:如:①此乃张飞也。

(三国演义)②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2、为:如: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子路从而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非: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4、“是”表判断的演变过程:①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魏策三)③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④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史记〃封禅书)“是”变为完全系词的标志:①谓语后“也”脱落;②受副词修饰(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②滕,小国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ppt课件

古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ppt课件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B.以副词“乃”、“即”、“诚”、“必”、 “亦”、“皆” 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 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蔺列传) ❖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
广州大学是市属高校。 他不是山东人。
❖ 对比: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元)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元)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4)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先秦:
(1)郑县人有得车轭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 “此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俄而复得一, 问人曰:“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a韩,魏之县也。(马帛·战国纵横家书) b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三)
❖ 来源:
❖ 古汉语判断句中“是”复指前文复杂的谓词性成 分,作判断句的主语。判断动词“是”即由此发 展而来。

古代汉语考试之句式特点

古代汉语考试之句式特点

古代汉语考试之句式特点古汉语的句式特点一、判断句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故而又称作“名词谓语句”。

(一)肯定判断句古代汉语肯定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通常不用系词(或叫判断词)“是”。

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中没有作为系词的“是”。

韩,天下咽喉也。

《战国策"秦策》——韩国是天下的咽喉。

古代汉语在典型的判断句形式,通常是在主语的后面加语气词“者”,用来表示提顿;在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用来煞句并帮助判断。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只国也。

《战国策"赵有时,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形式也可以只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或只在主语的后面加语气词“者”。

①制,巌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二)否定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否定判断句,要在谓语的前面加一个“非”字。

这个“非”字是否定副词,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可以译为“不是”。

①鬼,非人也。

《墨子"大取》②这种用法的“非”字,虽然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不是否定性的系词,即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从它在句中所处的语法地位看,是充当状语的。

l 在古代汉语的肯定判断句中,谓语前面可以加“乃”、“即”、“则”、“亦”等副词做状语,用以加强肯定语气。

其中在典型、用得最多的是“乃”。

①吾乃梁人也。

《战国策"赵策》②l 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但是在语言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某些判断句,它们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加以分析。

这一点和现代汉语是相同的。

①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斤,重幣也;百乘,显使也。

” 《战国策"齐策》(千斤——重幣百乘——显使)(三)“是”字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在古代汉语里,有些“是”字往往容易被误认为是“系词”,实际上“是”是指示代词。

这种指示代词“是”常常用来充当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是(主语)吾师(谓语)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字作为判断词来用在先秦古书中是非常少见的,但不能说绝对没有:①此必是豫让也。

古代汉语的句法

古代汉语的句法
古汉语的判断句
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 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 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 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 是什么。 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 似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夫执舆者为谁? 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蟹六跪而二螯。
父母宗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戮没。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为所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少北, 匈奴所 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现代用例: 现代用例: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 数人所不需要。 数人所不需要。 明清以来, 一部分人所爱重。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
2.“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 是 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 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 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பைடு நூலகம்,所利非所用,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 所用非所利, 故服事者简其业, 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 日众。 世之所以乱也。 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贫与贱, 人之所恶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 只有从意义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动含义, 而句中没有任何特殊词语能体现其被动含 义的被动句,称为“意念被动句” 义的被动句,称为“意念被动句”,也叫 无标志的被动句” 做“无标志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上(14)——词序、判断句与被动句 (2)

古代汉语上(14)——词序、判断句与被动句 (2)
(BACK)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 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 判断句通过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分类,判 断两者是否同一事物,判断主语所指的属性、 类别,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 主语和谓语为对等关系。 • 古汉语判断句的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 充当。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 说)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这两句的
意思很明显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
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 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 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 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百]战[百]胜; [千]变[万]化 对比: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 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看<两遍> 踢<三脚 >
古汉语的倒装句
古汉语的倒装句,最常见的有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主谓倒序
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谓语所表达的 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 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谓语具有 询问的意义,赞叹或惋惜、斥责和不满或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 奈何:怎么样。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 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 “对„„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第十四课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

第十四课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

•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 否定副词“非”表示。例如 •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 成公四年》 • ②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 宪向》 •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秋水》 • ④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 策· 魏策》 • ⑤公非长者。《史记· 淮阴侯列传》 • ⑥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 述而》
•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 “为”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 ①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 君,不可悔也。 《左传· 文公十三年》 • ②(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 此,将为戮乎?” 《左传· 成公二年》 •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 策燕三》 • ④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史记· 淮阴侯列传》 • ⑤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左传· 襄公十年》
被动句
• 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 •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 游侠列传》 • 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 传· 成公二年》 • 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郤克” 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 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 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 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 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 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 “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 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 例如: •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 之士也。 《战国策· 燕策二·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 国之兵而攻齐》 • 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 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 •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 记· 项羽本纪》 •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 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 或“所”字结构(例③ ),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 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作整个 句子的主语。

古代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否定句必须有否定词,这些否定词,可以是否定副词 “非、不、弗、毋、勿、未、否”,也可以是动词“无”, 还可以是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
现代汉语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通常是后置的,而在古代 汉语中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一般是前置的。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 年》) ——我不欺骗你,你不防备我。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 子·许行》)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勿忘我!”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 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这种宾语前 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 时不我待
3、动词宾语前置,用代词“是”、“之”、 “焉”、“斯”等复指前面的宾语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
(BACK)
大家考虑:“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 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我非子,故不知子之乐。”(《庄 子·秋水》)中的“君”、“子”是名词还 是代词。这两个词虽然都有一定的称代作用, 但不是代词,而是表示尊称的名词。故在古 代汉语否定句中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 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
(三)古汉语判断句常见的表示法
(1)主语,谓语+“也”。
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 助进行判断。这种判断句在先秦文言文中最为常 见。如: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2)主语+“者”,谓语+“也”。
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表示提顿的语气词 “者”,引出谓语。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 词“也”,帮助进行判断。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 最完美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 记·陈涉世家》)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第四章 语法(语序、判断句、被动句)

二、宾语前置 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前面,叫做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例:(1)吾谁欺?欺天乎? (2)曰:“奚冠?”曰:“冠素。” (3)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何、胡、奚、安、恶、
孰、焉。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例外情况:
“是”还常用在句中作“指示代词”。 例:(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2)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3)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复指上文出现的内容。
三、判断句的活用
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在语义上不表达判断的内容,
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例:(1)子张曰:“子夏云何?”
(2)荀息谓何?

谓语动词前有助动词,疑问代词作宾语常置于助动 词之前。
例:(1)《吕氏春秋》:“公谁欲相?” (2)《左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2.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 例:(1)学恶乎始?恶乎终?
(2)胡为至今不朝也?
(3)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2.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莫”、“未”、 “毋”,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主语 C.状语 D.定语
练习: 一、选择题 3.下列各句中的“非”字不是用于判断句的是( ABD ) A.管仲非仁者与? B.是非君子之言也。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练习:
二、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是”字的词性及在句子中的意义。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2.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判断句1.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

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谓+宾”,如:“余为伯倏。

”3.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因果关系。

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二、被动句1.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1)“于”(“乎”)字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省略“于”字,动+施事者。

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字句。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

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为+及物动词。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见+及物动词。

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为+所+及物动词。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动词”。

如:臣被尚书召问。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覆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汉代后至今,“被+及物动词”表示被动意义。

(6)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句子成分三、宾语前置句1.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2.种类(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练习:一、判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 古代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 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 你打我。
(定语) + 主 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

(定语) + 主 语 + 状语 + 谓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③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④与不谷同好,如何?
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主谓倒序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 1、起来,饥 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 受苦的人。 2、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们。
二、谓宾倒序(宾语前置)
谓宾倒序(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 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的 前置。这种宾语前置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也 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主要有以下三条规律: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宾语前置,用复指代词“之、是”等作标志的。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 语一定要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①指人的:谁、 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③表示 处所的:安、焉、恶。 这些词作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例如 ①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 “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一、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 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 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 的,是不带宾语的。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⑴勉哉!夫子。《史记· 周本纪》 ——勉励啊夫子!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 蜀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夫子勉哉! ⑵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尸虫,你走前来! 顺说应是: 尸虫来!
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 家。《诗· 周南· 桃夭》 ——这桃树长得多么美丽茂盛(夭夭 yaoyao),开了一树鲜艳的花。这个女子 要出嫁,一定会和顺他的丈夫及一家。夭 夭:美丽茂盛的样子。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顺说应是:其花灼 灼。之:这。归:出嫁。宜:和顺。
(三)动词宾语前置,用“是”“之”等词作 标志的 ②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 昭公二十三 年》 ③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 语· 先进》 ④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也。《左传· 僖公五年》 ⑸寡君其罪之恐,敢于知鲁国之难?《左 传· 昭公三十一年》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左传· 闵公三年》 ③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 非相》 ④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 隐公元 年》 ⑸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 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 子· 鲁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⑹吾谁欺?欺天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只限 有带否定副词“不、未、毋、”这样的句 子和带有否定的无定代词“莫”的句子, 也就是:只有“不字句、未字句、毋字句、 莫字句”这样四类句子,才存在代词宾语 前置的问题。(下面分别讲)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

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古代汉语的词序解析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臵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CK)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同主语之间的表达关系给句 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 判断句通过谓语所指对主语所指进行分类,判 断两者是否同一事物,判断主语所指的属性、 类别,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 主语和谓语为对等关系。 • 古汉语判断句的谓语通常由名词或名词性结构 充当。
(BACK)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烧死淹死地人马非常多。 定语“烧溺死”后置,用“者”复指中心词“人马”。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钴潭西 小丘记》 ——那傲然突起,屈曲不平,破土而出,表现为奇形怪状的石头, 几乎多得数不清。突怒:形容石头凸起,有锋棱的样子。偃蹇: 盘曲高耸的样子。
注视着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夜以继日
古汉语的数量表示法(状谓倒序)
1.物量表示法(数量词+名词) (1)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 一言以蔽之。 (2)数词先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然后再修饰或 补充名词。 人间能得几回闻。 马三匹。
2.动量表示法
(1)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 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 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 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百]战[百]胜; [千]变[万]化 对比: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 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看<两遍> 踢<三脚 >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 变化。即基本次序为: (定语) + 主 语 + 状语 + 谓 语 + 补语 + 定 语 +宾语 定语、状语是修饰关系,补语是述补关系,主谓 是陈述关系,谓宾是支配关系。
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它 的约束力并不大。 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 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 变化。如: 一样; 大; 不 扶不扶摔倒的老人,这是一个问题。 吃什么有什么 客人来了;来客人了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 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 (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 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 如: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 用的频率很低)。 –鲁迅,浙江绍兴人。 • 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 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 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 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 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 否定用‚非‛。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 奈何:怎么样。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 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 “对„„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 而不用“是”。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 传·宣公二年》 )(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
忧伤,说的就是我啊)
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 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如:
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何以:以何,用什么。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如: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 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 虞我,不欺诈我。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 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 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 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 是“怎么样”、“怎样”等。如: 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 二年》) 如何勿伤:怎么就不杀伤。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何:怎么样。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 说)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这两句的
意思很明显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
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 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 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 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的现象。如: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 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时不我待
古代汉语
上节内容回顾
• 词类活用 • 名动形的活用
本节授课内容
• 古汉语的词序 • 古汉语的判断句 • 古汉语的被动句
一. 古代汉语的词序
1.词序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2.宾语前置 3.古代汉语行为数量词的表示法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A. 用“者”或“也”帮助判断 • 主语 ,谓语。

• •
主语+者,谓语+也。
主语 ,谓语+也。 主语+者,谓语。 “亦”、“皆” 等帮助表判断。
B.以副词“乃”、“即”、“诚”、“必”、
1、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 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 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
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 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
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 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 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 是问:问是,问一问这件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日期。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 尔瞻:瞻尔,看你。(大名鼎鼎的周太师尹氏,人民都在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仲由和冉求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仲由与冉求。
补充:定名(中)倒序
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志,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 词“者”来煞尾。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主意还没有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回报秦国的使者,没有 找到。者:复指“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列子· 天瑞》——杞国有一个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安身,弄得 连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的人。定语“忧天地崩坠,身亡 无所寄,废寝食”后置,用“者”字来复指中心词“人”
(2)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 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赵策》)
(BACK)
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 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谓宾 倒序) ,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 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 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必须把“前置”和“倒装” 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有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主谓倒序
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谓语所表达的 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 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谓语具有 询问的意义,赞叹或惋惜、斥责和不满或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