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孙浩(8)
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操纵性能的影响
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操纵性能的影响直升机是一种多功能的飞行器,具备垂直起降和悬停能力,可以在狭小或者没有跑道的地方起降。
然而,直升机的操纵性能却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螺旋桨干扰。
本文将探讨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操纵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螺旋桨干扰。
螺旋桨是直升机的主要推进装置,通过旋转产生升力和推力。
然而,由于螺旋桨位于直升机上方,会在其下方形成气流扰动。
这些干扰气流会对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能产生影响。
螺旋桨干扰主要影响直升机的三个方面:操纵力、操纵灵敏度和可操纵极限。
首先是操纵力的影响。
螺旋桨干扰会引起强大的下推力,导致直升机操纵时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移动操纵杆。
这不仅增加了飞行员的劳动强度,还可能导致操纵误差。
其次是操纵灵敏度的影响。
螺旋桨干扰会使得直升机的操纵灵敏度下降,即飞行员对操纵杆的动作需要更大的幅度才能产生相同的效果。
这会降低直升机的机动性和敏捷性。
最后是可操纵极限的影响。
直升机在高速和高海拔条件下会遇到受限的操纵性能。
由于螺旋桨干扰的影响,直升机在高速飞行时容易出现抖振和不稳定现象,这限制了直升机的飞行速度和最大高度。
为了解决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操纵性能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优化螺旋桨设计。
通过改变螺旋桨的形状和尺寸,可以减少螺旋桨干扰产生的气流扰动。
例如,采用更高效的螺旋桨设计和材料,可以降低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的影响。
其次是改善直升机的操纵系统。
通过改进飞行控制系统和操纵杆的设计,可以降低操纵力和提高操纵灵敏度。
例如,引入液压或者电动操纵系统可以减小操纵杆的力量需求,增加操纵杆的灵敏度。
此外,合理规划飞行任务和飞行操作也是减少螺旋桨干扰的重要方法。
飞行员可以选择避开螺旋桨干扰较大的飞行区域或时间段,以减少对操纵性能的影响。
同时,飞行员需要密切关注直升机在高速和高海拔条件下的操纵性能,并采取相应的飞行操作策略。
总之,螺旋桨干扰对直升机的操纵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纵列式及横列式双旋翼流动的N_S方程模拟及气动特性的研究
收稿日期:1998208224;修订日期:1998210220基金项目:航空基础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文章编号:100026893(1999)0620489204纵列式及横列式双旋翼流动的N -S 方程模拟及气动特性的研究童自力,孙 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3)STUDY OF THE AERODY NAM I C PROPERT IES OF TAND E M AND SI D E -B Y -SI D ET W IN -ROT OR CONF IGURAT I ONS B Y NAV IER -ST OKES SI M ULAT I ONTON G Zi 2li ,SUN M ao(Institute of F luid M echanics ,Beijing U niversity of A eronautics and A 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 ina )摘 要:通过求解带动量源项的N 2S 方程,模拟了纵列式和横列式双旋翼的流动,给出了两旋翼相互干扰时的流场,特别是桨盘处的下洗速度分布;通过与单旋翼下洗速度分布的比较,分析了双旋翼流场的干扰特性;讨论了此2种双旋翼的气动性能。
关键词:双旋翼;旋翼流场;旋翼性能;加动量源项的N 2S 方程中图分类号:V 211.3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T he 32D incomp ressible N 2S equati ons w ith mom entum source ter m s are so lved to si m ulate the flow fields of tandem and side 2by 2side tw in 2ro to r configurati ons .Induced velocity distributi ons on ro to rp lane ,aerodynam ic p roperties and general flow fields of tw in 2ro to r configurati ons have been compared w ith tho se of single ro to rs ,and the results reveal the aerodynam ic interference betw een tw o ro to rs of the tw in 2ro 2to r .Key words :tw in 2ro to r ;ro to r flow field ;ro to r perfo r m ance ;N 2S equati ons w ith mom entum source ter m s 双旋翼直升机与传统的单旋翼直升机相比,有独特的优点:2个旋翼相逆旋转,产生的反扭矩互相抵消,不需要起平衡作用的尾桨,有效地利用了功率。
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分析
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分析
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分析
针对纵列式双旋翼桨叶的几何特征、运动方式及气动特性,建立了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组合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中采用的非结构网格能综合考虑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特点且满足动量源计算网格要求.通过算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采用该方法分析了悬停及前飞状态下纵列式直升机的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特性.
作者:吴林波陈平剑李春华招启军 WU Linbo CHEN Pingjian LI Chunhua ZHAO Qijun 作者单位:吴林波,陈平剑,李春华,WU Linbo,CHEN Pingjian,LI Chunhua(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景德镇,333001)
招启军,ZHAO Qijun(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210016)
刊名:直升机技术英文刊名:HELICOPTER TECHNIQUE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V211.52 关键词:纵列式直升机旋翼机身干扰流场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
直升机旋翼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综述
直升机旋翼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综述摘要:通过对旋翼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介绍高阶谐波控制HHC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技术的概念及产生过程;然后针对每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讨论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并结合研究情况指出开展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研究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直升机;旋翼;桨涡干扰噪声;主动控制直升机作为有翼面飞行器的一种,其有限长的桨叶在产生升力的同时,在桨尖处也会形成强度较高的集中尾随涡,也称桨尖涡。
在悬停、下降、中小速等飞行状态下,桨尖涡随气流运动会接近、甚至穿过桨盘平面,出现与桨叶靠近相遇的情况,形成特有的“桨一涡干扰”BVI现象。
这种干扰会引起旋翼/机体的强烈振动并辐射出极强的脉冲噪声。
BVI噪声的出现极大限制了直升机在人口密集区的起降使用。
在军事上,噪声大使得直升机过早地暴露目标,对其战场生存形成严重威胁。
一、慨述直升机既可以垂直起降、悬停,又能够向任意方向飞行,这种特有的飞行能力使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旋翼既是直升机的升力面和操纵面,同时也是直升机外部噪声的最主要来源。
按噪声特性分类,旋翼噪声主要包括桨涡干扰BVI噪声、高速脉冲HSI噪声、厚度噪声、载荷噪声和宽带噪声。
其中,BVI噪声是直升机最为典型的噪声类型之一,它是由旋翼桨叶自身产生的尾迹与后续桨叶相互干扰而诱发产生的噪声。
当直升机处于低速斜下降、小速度平飞、机动飞行等状态时,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BVI噪声。
BVI噪声一经出现,会显著增大直升机的总体噪声水平,带来严重的环境噪声污染。
因此,如何有效地降低直升机BVI噪声,已成为现代直升机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基于HHC的旋翼BVI噪声主动控制早在Steward就提出了HHC的概念,当时利用HHC来减弱桨叶失速并优化旋翼升力分布,以提高直升机的飞行速度 [1]。
之后大量研究者对HHC技术展开了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降低直升机的振动水平上。
共轴刚性旋翼低阶动载荷特性分析
第21卷第3期2023年3月动力学与控制学报J O U R N A L O FD Y N AM I C SA N DC O N T R O LV o l .21N o .3M a r2023文章编号:1672G6553G2023G21(3)G069G008D O I :10.6052/1672G6553G2022G043㊀2022G02G12收到第1稿,2022G09G20收到修改稿.†通信作者E Gm a i l :yu z h i h a o @n u a a .e d u .c n 共轴刚性旋翼低阶动载荷特性分析余智豪†㊀周云(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景德镇㊀333001)摘要㊀针对共轴刚性旋翼低阶动载荷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建立考虑升力偏置的共轴刚性旋翼气弹配平计算方法,建立含干扰因子的共轴双旋翼气动干扰模型与考虑双旋翼构型的旋翼动力学模型,最终集成共轴双旋翼考虑升力偏置的共轴刚性旋翼气弹配平模型.在分析前进比㊁转速以及升力偏置参数影响下的旋翼低阶挥舞㊁摆振弯矩变化特性中发现:在大前进比状态下,桨根挥舞㊁摆振弯矩大大增加,且均以2/r e v 谐波载荷为主;而施加升力偏置使得挥舞1/r e v 谐波载荷增加,而2/r e v 谐波载荷降低,能整体抑制摆振弯矩.关键词㊀直升机,㊀旋翼,㊀共轴刚性,㊀动载荷中图分类号:V 214.3+2文献标志码:AL o w e rH a r m o n i cL o a dA n a l y s i s o fC o a x i a lR i gi dR o t o r Y uZ h i h a o ㊀Z h o uY u n†(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o nR o t o r c r a f tA e r o m e c h a n i c sL a b o r a t o r y ,C h i n aH e l i c o pt e r R e s e a r c h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s t i t u t e ,J i n gd e z h e n ㊀33300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㊀A na e r o e l a s t i c t r i mo f a c o a x i a l r i g i d r o t o rw i t h l i f t Go f f s e tw a s d e v e l o p e d a n d a p p l i e d t o a n a l yGz i n g t h e l o w e r h a r m o n i c l o a do f c o a x i a l r i g i d r o t o r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d yn a m i c sm o d e l a n d t h ed o u b l e Gr o t o r a e r o d y n a m i c sm o d e l w e r e j o i n t l y u s e d t o d e v e l o p t h e c o a x i a l r i g i d r o t o r s v i b r a t i o n l o a d c o m p u t i n g m e t h Go d .T h e l o w e r h a r m o n i c l o a d o f b l a d e r o o t f l a p b e n d i n g m o m e n t a n d b l a d e r o o t l a g b e n d i n g mo m e n tw e r e a n a l y z e d i nd e t a i l u n d e r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a d v a n c e r a t i o ,r o t o r s pe e d a n d l if t o f f s e t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 t h e p r e d o m i n a n t 2/r e v t r e n d i nb l a d e r o o t f l a p b e n d i ng m o m e n t a n de d g eb e n d i n g m o m e n t a thi gha d Gv a n c e r a t i o ,a n d t h e p r e d o m i n a n t 1/r e v t r e n d i nb l a d e r o o t f l a p b e n d i n g m o m e n t a t h i g h l i f t o f f s e t ,t h e e d g eb e n d i n g m o m e n tw o u l db e s u p p r e s s e d a t h i g h l i f t o f f s e t .K e y wo r d s ㊀h e l i c o p t e r ,㊀r o t o r ,㊀c o a x i a l r i g i d ,㊀d y n a m i c l o a d 引言一直以来,常规构型直升机都存在着航程短㊁巡航速度低的缺点[1],世界各大直升机研发机构从未停止过探索高速直升机,以突破直升机速度限制,其中采用前行桨叶概念的[2]共轴高速直升机是未来直升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该构型高速直升机历经几十年发展,目前已突破370k m /h 巡航速度,共轴高速直升机也历经X H G59A ,X G2,S G97和S B >1等多型迭代(S B>1于2019年初实现首动㊀力㊀学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2023年第21卷飞[3]),正朝着400k m/h速度发展.共轴高速直升机是未来直升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恶劣的旋翼振动载荷问题也始终给共轴高速直升机研发带来挑战.因其非对称性的流场环境,使得旋翼一直是直升机主要振源,而其中气流分离㊁动态失速以及桨涡干扰等非定常气动问题又引起更为复杂的高阶结构载荷问题[4].降低旋翼转速,推迟前行侧激波阻力发生是高速直升机实现高速前飞的策略之一,但低转速下的旋翼整体处在大前进比状态,且桨盘后行侧存在大面积反流区现象,桨叶内段经过该区域时会产生高负升力和高阻力,引起周期性脉冲式交变气动载荷,进而引起以2/r e v(基频为旋翼转速频率)为主要频率的挥舞㊁摆振结构载荷[5,6],也使得桨尖挥舞形变也具有2/r e v主要变化特征[7].升力偏置是高速直升机实现高速前飞的另一大策略,但在高升力偏置下会造成显著的以1/r e v为主要特征的挥舞结构载荷以及桨尖挥舞形变问题[8,9],同时减小双旋翼桨尖间距,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10].X HG59A飞行试验[11]显示驾驶舱3/r e v(3片桨叶)垂向振动在461.7k m/h状态下达到0.5g而横向振动高达0.75g.XG2载荷实测结果也表明桨毂4/r e v(4片桨叶)振动载荷水平在444k m/h飞行状态下急剧增加[12].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共轴双旋翼振动载荷试验[13]中发现上下旋翼桨叶交叉作用最大能引起相当于10%旋翼拉力静态值和30%旋翼拉杆载荷静态值的冲击效应.当前共轴刚性旋翼振动载荷分析仍然是动力学研究中的难点之一.针对共轴刚性旋翼结构载荷问题,本文建立共轴刚性旋翼气弹综合分析模型,针对共轴刚性旋翼挥舞㊁摆振的低阶动载荷展开详细的参数影响分析,包括旋翼转速㊁前进比以及升力偏置重要参数,通过参数影响分析总结共轴刚性旋翼挥舞㊁摆振低阶动载荷特性及变化规律,并得出相应结论.1㊀共轴刚性旋翼气弹模型1.1㊀共轴双旋翼干扰模型基于P i t tGP e t e r s线性入流模型[14]并引入双旋翼气动干扰因子建立共轴双旋翼入流模型,其干扰形式下的旋翼桨盘诱导速度表达式如下:v u=v2+δ12v1v l=v1+δ21v2(1)式中诱导速度v下标1和2代表上㊁下旋翼(1为下),v u,t为上㊁下旋翼最终诱导速度,依据动量守恒定律引入气动干扰因子[7]12(上旋翼对下旋翼干扰),共轴双旋翼几何结构和气动干扰示意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1㊀双旋翼干扰F i g.1㊀C o a x i a l r o t o r i n t e r a c t i o n图2㊀共轴双旋翼直升机F i g.2㊀C o a x i a l r o t o r h e l i c o p t e r1.2㊀共轴刚性旋翼气弹模型本文基于中等变形梁理论[15]建立桨叶结构动力学模型,通过哈密尔顿原理建立旋翼系统动力学方程:ʏt2t1(δU-δT-δW)d t=0(2)其中δU为系统应变能变分项,其变分形式如下,其中ε为应变矩阵,σ为材料应力矩阵.δU=∬(δεTσ)d A d x(3)δT为动能变分项,包括桨叶旋转和桨叶变形运动产生的动能,其变分形式如下ʒq b为广义自由度矩阵,M b为桨叶惯性运动引起的质量矩阵,F M动能的非线性广义力.δT=-δq T b(M b q b+F M)(4)07第3期余智豪等:共轴刚性旋翼低阶动载荷特性分析δW 为外载荷做功项,包括气动力和气动力矩两部分.其中F α为气动力,为M α气动力矩,为G b 广义力系数矩阵.δW =δq TbʏL0G b F αM αæèçöø÷æèçöø÷d x (5)采用5节点15自由度梁单元对桨叶进行离散(图3).其中单元自由度中u ,v ,w ,φ表示拉伸㊁摆振㊁挥舞和扭转位移,方向定义为桨叶向上挥舞运动w ㊁逆旋转方向摆振运动v 以及桨叶抬头扭转φ为正.根据哈密顿原理推导并得到每个单元的质量阵M ㊁阻尼阵C ㊁刚度阵K 以及外载荷项F ,最后通过有限元总体阵组集得到最终旋翼动力学方程,其中q 为系统所有自由度的列向量.M q +C q+K q =F (q )(6)图3㊀有限元单元自由度F i g .3㊀D e gr e e o fF i n i t e e l e m e n t 气动力模型采用非线性准定常模型,并针对共轴高速直升机的特殊工作环境,进行大前进比反流区气动力计算修正以及建立适用于大前进比状态的提升收敛性的配平迭代方法[5].与常规单旋翼直升机操纵方式不同,共轴高速直升机操纵策略中通过设置差动变距来调节上下旋翼操纵量的差异,也通过差动变距的方式设置升力偏置,进而实现高速前飞,其上下旋翼操纵表达式如下:θU =θ0+Δθ0-(A 1+A ᶄ1)c o s (ψU +Γ)-㊀(B 1+B ᶄ1)s i n (ψU +Γ)θL =θ0-Δθ0-(A 1-A ᶄ1)c o s (ψL +Γ)-㊀(B ᶄ1-B 1)s i n (ψL +Γ)ìîíïïïïïï(7)上式中,下标U ,L 分别表示上㊁下旋翼,其中θ0为总距,用于控制旋翼总拉力;Δθ0为差动总距,控制上下旋翼拉力差,调节双旋翼扭矩,产生偏航力矩;A 1为纵向周期变距,A ᶄ1为差动纵向周期变距,二者用来调节旋翼总俯仰力矩与上下旋翼俯仰力矩差;B 1为横向周期变距,B ᶄ1为差动纵向周期变距,用来调节旋翼总滚转力矩与上下旋翼滚转力矩差;Γ为提前操纵角,反映驾驶员操纵与旋翼响应的滞后关系.在本文中设置4个配平目标,分别是双旋翼总拉力F z ,总俯仰力矩M y 和总滚转力矩M x 以及升力偏置(L i f t O f f s e t )[表达式如式(4)],对应的配平操纵量依次为θ0,A 1,B 1,B ᶄ1.L i f tO f f s e t =M U x +M Lx(T U +T L )R (8)上式中,T 表示旋翼拉力,上标U ,L 分别代表上㊁下旋翼,R 表示旋翼半径.2㊀共轴刚性旋翼低阶动载荷计算分析本文以X H G59A 共轴刚性旋翼为分析对象[16],旋翼总体参数见表1.着重分析旋翼转速㊁前飞速度以及升力偏置对共轴刚性旋翼挥舞㊁摆振弯矩的低阶动载荷影响.以下算例分析均按照旋翼拉力T =3500k g 进行配平计算.表1㊀X H G59A 旋翼参数T a b l e 1㊀X H G59Ar o t o r p a r a m e t e r sP a r a m e t e rV a l u eR o t o r r a d i u s /m5.4864N u m b e r o f b l a d e 2ˑ3T a pe r r a t i o 2ʒ1T i p c h o r d /m 0.286R o t o r s p a c e /m 0.762P r e Gt w i s t /o3B l a d e t w i s t /o -10ʎS o l i d i t y 0.1267R o t o r s p e e d /(r a d /s )36.11D i r e c t i o no f r o t a t i o nC o u n t e r Gc l o c k w i s e (u p pe r ),C l o c k w i s e (l o w e r)首先针对本文建立的共轴刚性旋翼气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计算X H G59A 的旋翼前5阶模态频率并绘制共振图(图4),图中黑点为试验值[16],黑线为计算值.为旋翼转速,额定转速为345r p m ,E 表示摆振频率,F 表示挥舞频率,T 表示扭转频率.前5阶模态频率包括挥舞前2阶㊁摆振前2阶㊁扭转1阶频率,图中计算值基本贴合试验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挥舞1阶㊁摆振1阶频率结果对比,表明本文建立的旋翼气弹分析方法准确可靠.17动㊀力㊀学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2023年第21卷图4㊀旋翼共振图F i g.4㊀R e s o n a n c e d i a g r a mo f r o t o r2.1㊀旋翼转速参数影响分析图5㊀上旋翼桨根挥舞弯矩低阶谐波幅值F i g.5㊀T h e l o w e r h a r m o n i c a m p l i t u d e o f r o o t f l a p 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i nu p p e r r o t o r在前飞速度v=60m/s(前进比μ=0.302)状态下,由于旋翼尾迹被快速吹离桨盘,此时上下旋翼可忽略气动干扰[7],此时分析转速对旋翼动载荷影响.图5和图6是不同转速下的上旋翼挥舞㊁摆振弯矩的低阶谐波幅值计算结果.结果表明,在低转速下挥舞㊁摆振弯矩的2/r e v谐波幅值变化显著,尤其在挥舞方向.在低转速大前进比状态下,桨叶在前行侧桨尖处以及后行侧桨根处存在较大的负升力区域,且桨叶根部经历周期性交变脉冲气动载荷[5],为满足桨盘整体升力的横向平衡,后行侧桨叶升力向桨尖集中,而前行侧整理升力降低以平衡后行侧桨叶升力,这一现象造成周期内的挥舞弯矩以2/r e v谐波为主.图5中相比于100%转速状态,60%转速状态下的挥舞2Ω谐波幅值增加约82.2%,呈指数上升特点.另外,挥舞㊁摆振弯矩的1/r e v㊁3/r e v谐波幅值受转速影响不大.图6结果也有2/r e v谐波幅值增加的特点.相比于100%转速状态,60%转速状态下的摆振2/r e v 谐波幅值增加高达824.4%,尤其是低转速下幅值急剧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摆振运动受到挥舞运动影响,2/r e v的挥舞运动引起2/r e v哥氏力,进而引起2/r e v摆振载荷;另一方面因为降低转速后,摆振1阶频率接近2/r e v(见图4),存在共振现象,进而摆振动载荷急剧增加.图6㊀上旋翼桨根摆振弯矩低阶谐波幅值F i g.6㊀T h e l o w e r h a r m o n i c a m p l i t u d e o f r o o t l a g 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i nu p p e r r o t o r2.2㊀前飞速度参数影响分析图7和图8是前飞速度影响下的上旋翼桨根挥舞㊁摆振弯矩计算结果.在低速飞行时由于上下旋翼气动干扰效应导致上旋翼拉力大于下旋翼拉力,即上旋翼拉力F z>T/2,前飞速度增加,后旋翼尾迹加快远离桨盘区域,气动干扰效应减弱,上下旋翼拉力差(ΔF z)逐渐降低,即每幅旋翼拉力都趋于T/2.这就使得上旋翼桨根挥舞㊁摆振弯矩1/r e v谐波幅值先增大后降低.而前飞速度进一步增加,使得旋翼处在大前进比状态,与降低转速原因类似,导致挥舞弯矩2/r e v谐波幅值急剧增加.但不同的是,前飞速度增加后挥舞弯矩各低阶谐波幅值都增加,尤其是2㊁3阶谐波幅值.图7中相比v=15m/s(前进比μ=0.075)时刻,v=120m/s(前进比μ=0.604)时刻的挥舞弯矩2/r e v谐波幅值增长约13.7倍,也暴露出大前进比下共轴刚性旋翼振动载荷恶劣的严峻问题.摆振弯27第3期余智豪等:共轴刚性旋翼低阶动载荷特性分析矩仍然以1/r e v谐波为主,且前飞速度对摆振1/r e v谐波载荷影响较大,都存在大前进比状态下各低阶谐波幅值增加的现象.图7㊀上旋翼桨根挥舞弯矩低阶谐波幅值F i g.7㊀T h e l o w e r h a r m o n i c a m p l i t u d e o f r o o t f l a p 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i nu p p e r r o t o r图8㊀上旋翼桨根摆振弯矩低阶谐波幅值F i g.8㊀T h e l o w e r h a r m o n i c a m p l i t u d e o f r o o t l a g 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i nu p p e r r o t o r2.3㊀升力偏置下的旋翼低阶动载荷分析共轴刚性旋翼通过升力偏置策略实现提升前行侧桨叶升力,同时卸载后行侧升力,以提高旋翼气动效率,同时实现高速前飞.但与此同时造成了更大的旋翼滚转力矩以及桨盘横向不平衡性,带来新的动力学问题.图9和图10是两种前飞速度(30m/s和90m/s)下的上旋翼桨根挥舞㊁摆振弯矩结果图.计算结果表明,在升力偏置影响下,桨根挥舞弯矩峰峰值增加,其弯矩最大值在90ʎ和270ʎ两个方位角处,挥舞弯矩随升力偏置增加而逐渐呈现1/r e v谐波为主的变化趋势,且该现象愈发明显.这主要因为升力偏置是通过调节差动横向周期变距来施加,通过1/r e v的周期变距变化直接影响旋翼滚转力矩㊁挥舞响应以及挥舞弯矩,使得挥舞弯矩整体变为1/r e v为主的谐波特性.图8㊀上旋翼桨根摆振弯矩低阶谐波幅值F i g.8㊀T h e l o w e r h a r m o n i c a m p l i t u d e o f r o o t l a g b e n d i n gm o m e n t i nu p p e r r o t o r(a)挥舞(F l a p )(b)摆振(L a g)图9㊀上旋翼桨根弯矩F i g.9㊀T h e r o o t b e n d i n g m o m e n t i nu p p e r r o t o r摆振方面载荷主要受挥舞运动以及挥舞载荷影响,图9(b)和图10(b)显示,在升力偏置影响下,摆振弯矩逐渐降低,尤其是在大速度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大速度状态下由于桨盘后行侧区域的负升力及脉冲式气动效应,直接造成摆振弯矩在270ʎ37动㊀力㊀学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2023年第21卷(a)挥舞(F l a p )(b)摆振(L a g)图10㊀上旋翼桨根弯矩F i g.10㊀T h e r o o t b e n d i n g m o m e n t i nu p p e r r o t o r(a)挥舞(F l a p )(b)摆振(L a g)图11㊀低阶谐波幅值F i g.11㊀T h e l o w e r h a r m o n i c a m p l i t u d e(a)挥舞(F l a p )(b)摆振(L a g)图12㊀上旋翼桨根弯矩F i g.12㊀T h e r o o t b e n d i n g m o m e n t i nu p p e r r o t o r(a)挥舞(F l a p )(b)摆振(L a g)图13㊀上旋翼桨根弯矩F i g.13㊀T h e r o o t b e n d i n g m o m e n t i nu p p e r r o t o r47第3期余智豪等:共轴刚性旋翼低阶动载荷特性分析陡增,而通过施加升力偏置,卸载后行侧升力同时降低了后行侧的阻力,进而摆振弯矩降低,这种陡增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侧面表明升力偏置具有降低摆振载荷的潜在能力.为更深入研究升力偏置的影响,选取v=90m/s (前进比μ=0.45)下的挥舞㊁摆振弯矩进行谐波分解并绘制图11.图中显示,在大速度状态下,升力偏置几乎不改变挥舞弯矩静态值,但随着升力偏置增加,挥舞2阶载荷逐渐降低,而1/r e v载荷急剧增加.而摆振弯矩中所有成分均降低,再次说明了升力偏置具有降低摆振载荷的潜在能力.针对不同转速下的升力偏置影响也展开相应的计算分析,图12和图13为前飞速度60m/s下80%和60%两档转速下的上旋翼桨根挥舞㊁摆振弯矩计算结果.降低旋翼转速和增加前飞速度都会使得旋翼处于大前进比状态下,在80%转速结果中,升力偏置的增加导致挥舞弯矩的1/r e v谐波载荷明显增加,2/r e v谐波载荷降低,这一现象在60%的挥舞弯矩结果[图13(a)]更为突出.摆振弯矩随升力偏置的增加而整体降低,尤其是2/r e v谐波载荷[图13(b)],表明在大前进比状态下,采用升力偏置策略能有效降低摆振弯矩.3㊀结论本文建立了共轴双旋翼气动干扰模型,集成共轴刚性旋翼综合气弹分析模型,针对共轴刚性旋翼低阶动载荷特性,开展了包括前飞速度㊁转速以及升力偏置在内的详细的参数影响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降低旋翼转速和提高飞行速度使得旋翼处在大前进比状态,此时的桨根挥舞㊁摆振弯矩大大增加,且均以2/r e v谐波载荷为主要载荷.(2)在大前进比状态下,采用升力偏置会使得挥舞弯矩1/r e v谐波载荷增加,而2/r e v谐波载荷降低;并且升力偏置能整理抑制摆振弯矩.参考文献[1]吴希明.高速直升机发展现状㊁趋势与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47(2):173-179.WU X M.C u r r e n tS t a t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f o rh i g hGs p e e dr o t o r c r a f t[J].J o u rGn a l o f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s&A s t rGo n a t i c s,2015,47(2):173-179.[2]D E N GJK,F E N GF,L I UPA,e t a l.A e r o d y n a m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r i g i dc o a x i a l r o t o rb y w i n dt u n n e lt e s t a n dn u m e r i c a l c a l c u l a t i o n[J].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o fA e r o n a u t i c s,2019,32(2):568-576.[3]S C O T TB,E R I CK.D e s i g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m a i nr o t o r g e a r b o xf o rt h es i k o r s k y b o e i n g S B>1D E F I A N T J M R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m o n s t r a t o r a i r c r a f t[C]//T h eP r o c e e d i n g s o f75t hV e r t i c a l F l i g h t S o c i eGt y A n n u a lF o r u m.P h i l a d e l p h i a:V e r t i c a lF l i g h tS oGc i e t y,2019:2949-2957.[4]余智豪,周云,宋彬,等.基于流固耦合的旋翼结构振动载荷计算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20,32(02):285-294.Y UZH,Z HO U Y,S O N GB,e t a l.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a n a l y s i s o ns t r u c t u r a l v ib r a t i o n l o a d so f r o t o rb a s e do n l i q u i dGs o l i dc o u p l i n g m e t h o d[J].J o u r n a lo fV iGb r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2020,32(02):285-294.[5]余智豪,周云,宋彬.大前进比变转速旋翼气弹动力学建模与载荷特性分析[J].振动与冲击,2021,40(04):17-22.Y UZH,Z HO U Y,S O N GB.A e r o e l a s t i cm o d e l i n ga n d l o a d a n a l y s i s o f a v a r i ab l e s p e e d r o t o r i n h i g h a dGv a n c er a t i o[J].J o u r n a lo f V i b r a t i o na n d S h o c k,2021,40(04):17-22.[6]X I N G W,L A U R E N T,I N D E R J I TC.R e f i n e d p e rGf o r m a n c er e s u l t so nas l o w e d m a c hGs c a l e dr o t o ra th i g ha d v a n c er a t i o s[J].J o u r n a lo ft h e A m e r i c a nH e l i c o p t e r S o c i e t y,2020,65(1):1203-12016.[7]余智豪,周云.含升力偏置的共轴刚性旋翼配平与响应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2):13466-13471.Y UZ H,Z HO U Y.T r i ma n dr e s p o n s ea n a l y s i so fc o a x i a l r i g id r o t o rw i t h l i f t o f f se t[J].S c i e n c eT e c hGn o l o g y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2020,20(32):13466-13471.[8]J O S E P H H.A e r o m e c h a n i c so f ah i g hs p e e dc o a x i a lh e l i c o p t e r r o t o r[D].M a r y l a n d: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a r yGl a n d,2017.[9]S C HMA U SJ,C HO P R A I.A e r o m e c h a n i c sf o rah i g ha d v a n c e r a t i o c o a x i a l h e l i c o p t e r[C]//T h eP r oGc e ed i n g s o f71s tA me r i c a n H e l i c o p t e rS o c i e t y I n t e rGn a t i o n a lA n n u a l F o r u m.F a i r f a x:A m e r i c a nH e l i c o pGt e r S o c i e t y,2015:1139-1153.[10]周云,胡和平,孟微.共轴刚性旋翼桨尖间距建模与参数影响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20,57动㊀力㊀学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2023年第21卷18(4):52-60.Z HO U Y,HU HP,M E N G W.M o d e l i n g a n d p a r aGm e t r i cs t u d y o ft i p c l e a r a n c eo fc o a x i a lr i g i dr o t o r[J].J o u r n a l o fd y n a m i c sa n dc o n t r o l,2020,18(4):52-60.[11]R O B E R T K,B U R G E S S.T h eA B C T M r o t o r a h i s t o rG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C]//T h eP r o c e e d i n g so f60t h AGm e r i c a nH e l i c o p t e r S o c i e t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 n n u a l F oGr u m V e r t i c a l F l i g h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B a l t i m o r e:AGm e r i c a nH e l i c o p t e r S o c i e t y,2004:2306-2352.[12]B L A C KW E L L R,M I L L O T T T.D y n a m i c sd e s i g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s i k o r s k y X2t e c h n o l o g y T Mde mGo n s t r a t o ra i r c r a f t[C]//T h eP r o c e e d i n g o f64t h AGm e r i c a nH e l i c o p t e r S o c i e t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 n n u a l F oGr u m.M o n t r e a l:A m e r i c a n H e l i c o p t e rS o c i e t y,2008:886-898.[13]D A I J U U,J A Y A N TS,R O L A N D F,e t a l.B l a d e p a s s a g e l o a d s a n dd e f o r m a t i o n o f a c o a x i a l r o t o r s y sGt e mi nh o v e r[J].J o u r n a lo fA i r c r a f t,2019,56(6):2144-2157.[14]P I T TD M,P E T E R SDA.T h e o r e t i c a l p r e d i c t i o n o fd y n a m i ci n f l o w de r i v a t i v e s[J].V e r t i c a,1981,5(1):21-34.[15]翁晨.直升机稳态平飞状态旋翼桨叶振动载荷计算的气弹模态法[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W E N G C.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o fr o t o rv iGb r a t i o n l o a d sb a s e do na e r o e l a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 h e l i c o p t e r s t e a d y l e v e l f l i g h t c o n d i t i o n[D].N a nGj i n g: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A e r o n a u t i c sa n d A s t r oGn a u t i c s,2014.[16]F E L K E R F F.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l o a d sd a t af r o m a w i n dt u n n e l t e s to faf u l lGs c a l e,c o a x i a l,h i n g e l e s sr o t o r h e l i c o p t e r:N A S A TM8129[R].W a s h i n g t o n:N A S A,1981.67。
07-(7)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CFD分析
前旋翼
后旋翼
前旋翼
后旋翼
图 9 纵向剖面压强分布(悬停)
图 10 纵向剖面流线分布(悬停)
5.2 前飞状态
前飞状态的纵列式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比悬停复杂,本节计算了前进比 0.15、构造迎角-3 度时
的纵列式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图 11 给出了机身上表面的压力分布,可见,在机身突起或拐角位置,
如机身前缘,前后旋翼凸台及发动机前端,压强相对较大。孤立机身(图 a)时,机身表面压力沿中
心线对称分布,有双旋翼干扰时(图 b),则在机身前缘较为对称,而双旋翼吹向后下方的不对称气
流使得机身后段压力分布不对称,受前、后旋翼重叠干扰影响,机身后半部的高压区范围明显加大。
124
(a)孤立机身流场
(b)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
图 11 机身上表面压力分布( µ = 0.15) 图 12 给出了机身纵向剖面的流线分布。可以看出,孤立机身的气流沿机身表面稳定向下游流动, 且纵列式机身的外形特点使后面气流有一定的上扬;在纵列式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由于受来流及前、 后旋翼的诱导作用,气流流线向机身后下方运动,而对机身前端的影响不大。
本文的计算过程见图 4:
图 4 旋翼动量源项计算流程图 121
3.3 单元面积动量源表示 当桨叶旋转至坐标 (φ, r, n) 处时, −dF 作为一个额外的力加在动量方程中,以代替桨叶对流场
的作用,并平均分配到作用盘处的每一个网格单元[7],如图 5 所示。
R
三角形面
网格单元
∆θ
dr
r
图 5 桨盘平面三角形网格添加动量源示意图
前旋翼: SYq = f∆θ cosφq
SXh = f∆θ sin φh
后旋翼:
直升机主,尾桨自由尾迹相互干扰的数值模拟
直升机主,尾桨自由尾迹相互干扰的数值模拟
尹坚平;胡章伟
【期刊名称】《空气动力学学报》
【年(卷),期】1998(016)004
【摘要】本文给出了一种新的旋翼和尾桨干扰的数值计算了方法,通过对常值直升机肇翼和尾桨自由尾迹相互干扰的数值模拟,给出了干扰对旋翼和尾桨非定常气动力以及相应的非定常尾迹几何形状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悬停时尾桨叶面非定常压力脉动主要是由于在旋翼下洗流的诱导下,尾桨与其自身尾涡于干扰引起的,随着旋翼和尾桨间距的增加,旋翼对尾桨气运特性的影响逐渐减弱。
【总页数】5页(P406-410)
【作者】尹坚平;胡章伟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1.52
【相关文献】
1.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流场特性的自由尾迹分析 [J], 黄水林;徐国华;招启军
2.直升机涵道尾桨与孤立尾桨的气动特性对比研究 [J], 徐国华
3.直升机球柔性尾桨桨毂连接件疲劳试验技术研究 [J], 夏国旺;孙云伟
4.基于自由尾迹分析的直升机旋翼下洗流场计算方法 [J], 赵景根;徐国华;招启军
5.船舶尾部流动与多个螺旋桨相互干扰的数值模拟 [J], 高秋新;周连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气动力和流场的数值模拟
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气动力和流场的数值模拟王彩枫;杨永飞;林永峰;黄明恪【摘要】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的旋翼尾迹受前飞自由流、机身和旋翼之间的干扰影响,旋翼尾迹不仅影响机身的空气动力,也影响旋翼自身的空气动力特性.应用欧拉方程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采用自适应非结构直角网格技术生成计算域网格,数值模拟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全机流场,给出了考虑旋翼影响的机身表面压力分布以及全机流场特性.【期刊名称】《直升机技术》【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6页(P11-15,24)【关键词】纵列式双旋翼;CFD分析;数值模拟;流场【作者】王彩枫;杨永飞;林永峰;黄明恪【作者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景德镇33300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景德镇33300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景德镇3330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江苏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520 引言纵列式直升机旋翼的尾迹受前飞自由流、机身和旋翼之间的干扰影响,旋翼尾迹不仅影响机身的空气动力,也影响旋翼自身的空气动力特性。
因此,旋翼之间以及旋翼和机身的相互干扰一直是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中的重要课题。
经典的旋翼涡流理论,无论是固定尾迹还是自由尾迹模型,都不能考虑机身的影响,因为它们都是以无旋位流理论为基础,用线涡系来模拟尾迹。
欧拉方程是精确的无粘气体动力学方程组,可以模拟有旋流动。
用欧拉方程计算无需专门考虑翼面后的尾迹旋涡,它们会自动地包含在计算结果之中。
对直升机来说,能比较容易地考虑旋翼之间以及旋翼和机身的相互干扰。
本文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采用自适应非结构直角网格和欧拉方程计算双旋翼直升机全机绕流。
直升机绕流多为非定常流,但是,如果采用非定常来处理,计算时间很长,难以在工程上应用。
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对直升机桨盘平面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平均[1-4],从而将非定常问题转化为定常问题。
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研究
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研究作者:贾景翔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06期[摘要]直升机在正常飞行过程中,其旋翼桨叶会处于一个复杂且非定常的涡流场中,在该涡流场中,旋翼形成的尾迹会对直升机的运行造成影响。
当旋翼产生的尾迹贴近机身上方或对机身产生冲击时,旋翼和机身之间会出现严重的气动干扰,进而影响直升机的飞行品质、运行性能等。
因此,深入研究直升机旋翼桨叶的气动干扰问题对直升机设计和安全飞行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中图分类号:P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6-0196-01引言直升机旋翼桨叶与机身之间的气动干扰是一个涉及三维空间非定常流动的复杂问题,目前,直升机正朝着整体布局紧凑、桨叶盘载荷大、灵活性和机动性更高的方向发展,所以机身与旋翼桨叶之间会产生更大的气动干扰。
机身对旋翼具有重要的干扰影响,这种干扰影响不仅包括机身对旋翼入流的直接诱导作用,同时还会改变旋翼的尾迹形状,因而间接地改变了旋翼的入流分布。
1旋翼系统的工作原理与固定翼飞机定常飞行时,机翼处于稳定状态不同;当直升机定常前飞时,旋翼桨叶各处的运动参数处于振荡状态。
因此,全面了解旋翼桨叶的工作原理对准确研究旋翼系统特性和旋翼尾迹结构至关重要。
桨叶的挥舞运动若旋翼的桨叶固接在桨毂上,在斜流状态,由于桨叶在旋转平面内相对气流的不对称,必然引起左右两边气动载荷的不对称,前行桨叶拉力大,后行桨叶拉力小,因而形成侧倾力矩使直升机倾转。
另一方面,在周期性变化的周向气流下,气动载荷对桨叶形成交变弯矩,桨叶在这种交变弯矩作用下容易发生疲劳损坏。
1.1桨叶的摆振运动当桨叶的一面以稳定的角速度绕轴旋转时,另一面桨叶会做出挥舞动作,该面桨叶的质心会时而靠近旋转轴时而远离旋转轴,所以导致桨叶的惯性矩发生变化。
此时,由于角动量守恒因素的影响,桨叶的角速度就应该发生变化,否则桨叶在旋转过程中产生交变弯矩,进而影响桨叶结构的寿命。
共轴刚性旋翼悬停及高速前飞状态气动干扰特性研究
共轴刚性旋翼悬停及高速前飞状态气动干扰特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共轴刚性旋翼悬停及高速前飞状态气动干扰特性研究是直升机气动力学领域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研究课题。
在直升机领域,气动干扰一直是一个影响飞行性能和飞行稳定性的关键问题。
共轴刚性旋翼直升机由于具有特殊的双旋翼结构,在悬停和高速前飞状态下气动干扰问题更加突出。
研究共轴刚性旋翼在悬停和高速前飞状态下的气动干扰特性,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动干扰的本质和机理,还能为改善直升机飞行性能和飞行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究共轴刚性旋翼在悬停和高速前飞状态下所面临的气动干扰特性,分析气动干扰对飞行性能和飞行稳定性的影响,探讨针对气动干扰的有效抑制方法。
通过研究共轴刚性旋翼的气动干扰特性,可以为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稳定性提供重要参考,为未来设计更加优化的共轴刚性旋翼飞行器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气动干扰对飞行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可以为飞行器设计提供更加完善的飞行控制系统,提高共轴刚性旋翼在悬停和高速前飞状态下的适应能力和飞行性能。
最终的研究成果将为共轴刚性旋翼飞行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共轴刚性旋翼是一种具有高效率和稳定性的飞行器主要构件,其在直升机和飞行器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共轴刚性旋翼悬停及高速前飞状态下的气动干扰特性,有助于深入了解气动力学机制,为提高飞行器性能和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气动干扰对飞行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可以为设计新型共轴刚性旋翼飞行器提供参考,提高其适航范围和飞行性能。
在飞行器设计和工程应用中,气动干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了解气动干扰对飞行器飞行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优化设计方案,降低飞行风险。
研究共轴刚性旋翼悬停及高速前飞状态下的气动干扰特性,对于提高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项研究还有助于推动航空领域的技术进步,促进共轴刚性旋翼飞行器的应用和发展。
一种新的直升机旋翼-机身气动干扰分析模型
一种新的直升机旋翼-机身气动干扰分析模型辛冀;马成江;陈仁良【摘要】针对直升机的旋翼-机身气动干扰现象,建立了一种新的流场分析模型.对旋翼尾流采用自由尾迹方法进行模拟,分析探讨了在气动干扰现象的模拟当中全展自由尾迹模型的优越性.针对离散计算中尾迹涡线节点可能"进入"机身内部的非物理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物质线"修正法对节点位置进行修正.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计算了孤立机身和旋翼-机身干扰情况下的机身表面压力分布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同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期刊名称】《直升机技术》【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旋翼;机身;气动干扰;自由尾迹;面元法;"物质线"修正【作者】辛冀;马成江;陈仁良【作者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景德镇333001;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江西景德镇3330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52;V211.46直升机的旋翼-机身气动干扰问题一直是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对于直升机的总体气动布局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众多学者均曾对该问题开展过研究,在试验方面,文献[1-3]对旋翼-机身气动干扰问题进行了模型试验,测量了不同前飞速度下机身表面压力分布情况及其随时间的波动情况,文献[1]和[3]中还对孤立机身的表面压力分布进行了专门试验测量。
在理论建模研究方面,文献[4-6]采用预定尾迹模型对旋翼-机身干扰流场进行了建模分析,但预定尾迹模型中加入了许多经验和理想化的成分,使其通用性和精度受到很大限制。
文献[7-9]则采用更为先进的自由尾迹方法对旋翼流场进行建模,其中文献[7]对自由尾迹模型仅保留了桨尖涡,文献[8-9]中使用的是全展自由尾迹。
当自由尾迹方法在离散的时间和空间上计算更新尾迹位置时,还容易出现部分尾迹节点运动进入机身内部的非物理现象。
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mΩ r( rβ
0
) dr - F (z m) rdr
0
∫
F (z m) 表示作用在第 m 片桨叶上的气动力。 根据整个旋翼上力矩在桨毂上平衡可以得到万 向铰桨毂俯仰运动和滚转运动的平衡方程 。 把 K 片桨叶的俯仰力矩加在一起, 并加上纵向的桨毂弹 簧力矩, 然后对方位角取平均, 得到: 1 2π 0
2 ρ( Ω R ) ( πR ) 2
u T = ΩR r + μsinψ R
(
)
+u
2 P
( 21 ) CT =
u P = ΩR ( μβcosψ - μtanα) + υ + r + β u = u 槡
2 T
桨叶剖面相对来流的合速度: ( 22 ) 剖面迎角为:
K dF p ( ψ) cosβ ( 25 ) N∑ i =1 0
总 第 174 期 2013 年第 1 期
直 升 机 技 术 HELICOPTER TECHNIQUE
Total No. 174 No. 1 2013
1220 ( 2013 ) 0101005 文章编号: 1673-
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孙 浩, 夏品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
dR dL dN UR z UT OH UP z dC dD UB UT
UP
图1
桨叶剖面相对来流速度
由图 1 可知, 桨叶剖面相对来流的切向速度 u T 和垂向速度 u P 为:
{
沿径向积分, 然后沿周向将积分结果叠加, 再求其平 均值并乘以桨叶片数 K , 得到: 旋翼拉力系数( 沿 Y 轴正方向为正) : 1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与空气动力学基础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一般认为,直升机技术要比固定翼飞机复杂,其发展也比固定翼飞机慢。
但随着对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直升机动力学等学科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先进航空电子技术、新工艺等的应用,直升机在近年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直升机的直线飞行最大速度的世界纪录为400.87km/h,是英国“山猫”直升机于1986年8月11日创造的。
除了创纪录飞行,直升机的一般巡航速度在250~350km/h之间,实用升限达4000~6000m,航程达400~800km。
与固定翼飞机相比,直升机存在速度小、航程短、飞行高度低、振动和噪声较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可靠性较差等问题。
直升机飞行的特点是:它能垂直起降,对起降场地没有太多的特殊要求;它能在空中悬停;能沿任意方向飞行;但飞行速度比较低,航程相对来说也比较短。
当前,直升机在民用和军用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军用方面,武装直升机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此外,吊运大型装备的起重直升机以及侦察、救护、森林防火、空中摄影、地质勘探等多用途直升机应用也非常广泛。
2.6.1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旋翼是直升机的关键部件。
它由数片(至少两片)桨叶和桨毂构成,形状像细长机翼的桨叶连接在桨毂上。
桨毂安装在旋翼轴上,旋翼轴方向接近于铅垂方向,一般由发动机带动旋转。
旋转时,桨叶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产生气动力。
直升机旋翼绕旋翼转轴旋转时,每个叶片的工作都与一个机翼类似。
沿旋翼旋转方向在半径r处切一刀,其剖面形状是一个翼型,如图2—67(a)所示。
翼型弦线与垂直于桨毂旋转轴的桨毂旋转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桨叶的安装角(或桨距),以表示,如图2—67(b)所示。
相对气流与翼弦之间的夹角为该剖面的迎角。
因此,沿半径方向每段叶片上产生的空气动力R可分解为沿桨轴方向上的分量F和在旋转平面上的分量D。
F将提供悬停时需要的拉力;D产生的阻力力矩将由发动机所提供的功率来克服。
图2-67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旋翼旋转所产生的拉力和阻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旋翼的转速,而且取决于桨叶的桨距。
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该模型首先基于万向铰旋翼建立了挥舞运动方程 , 以得到桨叶挥舞角, 然后对桨叶采用非定常 B e d d o e s 翼型
模 型计算气 动力和力矩 , 以考虑桨叶大负扭转带来 的失速影 响 , 接着 引入动力 人流模 型获得旋 翼处 的诱 导速
度 。最后 运用 经典 方法 , 以X V一 1 5倾转 旋翼 机 为算 例 , 计 算 了配平 状 态下 旋翼 对 机翼 的 向下 载荷 , 并 与
wa s i nt r o du c e d i n t o t h e c lc a u l a t i o n o f i n du c e d v e l o c i t i e s a c r o s s r o t o r . Th e XV 一1 5 t i l t — r o t o r mo de l
总 第 1 7 4 期 2 0 1 3 年第 1 期
直 升 机 技 术 HE L I C O P T E R T E C H N I Q U E
To t a l No. 1 7 4 NO. 1 2 0l 3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1 2 2 0 ( 2 0 1 3 ) 0 1 - 0 1 0 - 0 5
G T R S模型数据进行 了对 比, 验证 了计算模 型的合理性 。 关键词 万 向铰旋翼 ;机翼 ;非定 常翼型 ;动力人流 ;向下 载荷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中图分类号 : V 2 1 1 . 5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n a l y s i s o f Ro t o r I n t e r a c t i o n t o W i ng f o r S i de ・ b y - S i d e Ro t o r He l i c o p t e r
直升机旋翼/机身非定常气动干扰数值分析
直升机旋翼/机身非定常气动干扰数值分析谭剑锋;王浩文【摘要】基于非定常面元/时间步进全展自由尾迹建立了旋翼/机身非定常气动干扰分析方法。
方法中耦合了非定常面元法和时间步进自由尾迹,以准确模拟旋翼非定常气动力、旋翼尾迹及桨叶对机身的非定常干扰效应。
为模拟前飞状态下具有升力的机身,将机身离散为汇/偶极子面元,并采用涡线镜像法模拟旋翼尾迹靠近机身表面产生的加速效应。
通过计算前飞状态的 Maryland、ROBIN(Rotor Body INteraction)旋翼/机身干扰下的非定常压力分布,并与可得到的实验值、CFD 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方法的准确性。
随后分析前飞速度、旋翼与机身距离对旋翼/机身非定气动干扰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机身头部和中部非定常压力主要受桨叶的通过性影响,而机身尾梁主要受尾迹/机身干扰影响,机身非定常气动力频率为桨叶片数的倍频。
随前飞速度的增加,机身非定常压力幅值增加,尾梁压力幅值先增加后减小;增加旋翼与机身距离将减小机身和尾梁非定常压力幅值。
%Unsteady aerodynamic load on helicopter fuselage is mainly due to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of rotor and fuselage.An unsteady panel/time-step full-span free-wake method is established to accurately pre-dict the rotor/fuselage unsteady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for the vibration load analysis of whole vehicle.The unsteady panel method is used to consider unsteady aerodynamics of rotors and fuselage,and the free-wake method is applied to accurately simulate dynamics of rotor wake.Helicopter fuselage is discretizated into source/doublet panels to simulate its lift in forward flight,and vortex line mirror method is adapted to ac-count acceleration phenomenon resulted from rotor wake close to fuselage surface.Tovalidate the accuracy of this approach,unsteady rotor/fuselage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of Maryland and ROBIN modes are simu-lated in forward flight,and compared with measured data and CFDresults.Finally,the influences of ad-vanced ratio,rotor-fuselage distance on unsteady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are analyzed.It is shown that the unsteady pressure of fuselage is mainly affected by rotor blade pass effect,while that of tail boom is mainly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rotor wake and fuselage,and the frequency of unsteady pressure is times of blades number.Amplitude of unsteady pressure on fuselage will increase as advance ratio increases,that of tail boom,however,will increase and then decrease.Increasing rotor-fuselage distance will decrease amplitude of unsteady pressure on fuselage and tail boom.【期刊名称】《空气动力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8页(P320-327)【关键词】旋翼/机身干扰;非定常面元法;自由尾迹;非定常气动力;直升机【作者】谭剑锋;王浩文【作者单位】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 100084;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 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52旋翼流场由桨叶产生的旋涡主导,因而显得非常复杂。
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
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作者:张亚凯冯瑞学林志伟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摘要:旋翼是直升機的重要组成部件,在直升机的飞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旋翼可以为直升机的飞行提供升力和拉力的双重作用力,还可以起到飞机副翼、升降舵的作用,但是在旋翼的旋转过程中,桨叶之间会产生气动干扰,严重影响旋翼的工作效率,影响直升机的飞行效果,本文就对直升机螺旋桨叶的气动干扰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1.直升机旋翼桨叶气动干扰1.1产生原因。
飞机就是由机翼、机身、尾翼和推进装置等部件组成的,直升机上的各部件绕流的压力场和边界层会产生相互干扰,使作用在整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并不简单地等于各孤立部件所产生空气动力之和,必须计及因空气动力干扰而产生的增量,直升机上各部件间空气动力干扰都会带来的对直升机飞行性能不利的影响。
旋翼桨叶,是指装在旋翼上的桨叶,一副旋翼最少有2片桨叶,最多可达7片,它相当于旋转的机翼,桨叶剖面呈翼型,旋转时产生支承直升机的升力和推动直升机运动的推进力。
旋翼是直升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中最重要的部件,而桨叶,又是旋翼中的核心部件,所以直升机旋翼浆叶之间产生的气动干扰对直升机的飞行影响更大。
1.2研究目的。
直升机与其它类型的飞行器比起来具有更多的飞行优点,直升机可以进行空中悬停、垂直起降等多种活动,如今在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直升机空气动力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干扰,可以说直升机,特别是具有高桨叶载荷和小的旋翼、机身间距特点的新型直升机,其动力学性、能、操纵品质、噪声、振动等都不同程度地受这些气动干扰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些气动干扰,在直升机设计过程中将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通过对直升机旋翼桨叶的气动干扰研究,研发新型旋翼桨叶,减少直升机旋翼桨叶间的气动干扰,提升直升机的飞行性能,更好的将直升机应用到军事、救援、火灾等多个领域中去。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几十年来,国外随着先进的实验设备的出现,人们十分活跃地开展了地面悬停及风洞实验,从直升机“整体”概念出发来研究旋翼、机身(及各部件)、尾桨的气动干扰机理,优化气动布局,确定最佳的控制气动干扰的布局参数,并根据大量的实验结果来改进各种气动力预测方法。
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流场特性的自由尾迹分析
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流场特性的自由尾迹分析
黄水林;徐国华;招启军
【期刊名称】《空气动力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6)004
【摘要】将旋翼尾迹模型与旋翼配平模型进行耦合求解,建立了一个分析纵列式双旋翼流场的迭代计算方法.为充分模拟双旋翼的干扰影响及桨尖三维效应,使用了畸变的自由尾迹模型,桨叶模型则采用升力面/涡格方法.应用该耦合方法,计算分析了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在干扰状态下的尾迹结构及旋翼重叠区域的流场特性,并与单旋翼做了比较.计算表明,悬停时,纵列式双旋翼重叠区下方的下洗速度大于单副旋翼的诱导速度,但小于两副旋翼诱导速度的简单迭加;前飞时,随飞行速度的增大,尾迹重叠区域减小,两副旋翼相互间的干扰也逐渐减弱.
【总页数】7页(P473-479)
【作者】黄水林;徐国华;招启军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江苏南京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江苏南京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江苏南京2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1.52
【相关文献】
1.基于PIV技术的纵列式双旋翼尾迹特性实验研究 [J], 黄水林;林永峰;黄建萍;李明;刘平安
2.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 [J], 孙浩;夏品奇
3.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分析 [J], 吴林波;陈平剑;李春华;招启军
4.基于自由尾迹分析的直升机旋翼下洗流场计算方法 [J], 赵景根;徐国华;招启军
5.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气动特性分析 [J], 陈建炜; 朱清华; 王坤; 朱振华; 申遂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八届(2012)全国直升机年会论文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干扰分析孙 浩 夏品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南京 210016)摘 要:本文针对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下洗流对机翼的气动干扰影响,建立了旋翼对机翼的干扰计算模型。
该模型首先基于万向铰旋翼建立了挥舞运动方程,以得到桨叶挥舞角,然后对桨叶采用非定常Beddoes 翼型模型计算气动力和力矩,以考虑桨叶大负扭转带来的失速影响,接着引入动力入流模型获得旋翼处的诱导速度。
最后运用经典方法,以XV-15倾转旋翼机为算例,计算了配平状态下旋翼对机翼的向下载荷,并与GTRS 模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
关键词:万向铰旋翼; 机翼; 非定常翼型; 动力入流; 向下载荷0 引言横列式独特的旋翼、机翼构型,使其在悬停、低速前飞时,旋翼的下洗流会直接冲击机翼表面,产生较大的额外向下载荷,直接影响横列式直升机的有效载重,从而影响其总体性能。
横列式直升机旋翼的桨毂结构、桨叶的大扭转及尖削几何形状,使其下洗速度特征与传统直升机旋翼也有较大不同。
笔者在Felker [1-2]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引入万向铰旋翼挥舞运动方程及非定常翼型模型,并集成到横列式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模型中配平,计算旋翼对机翼的气动干扰。
1 旋翼结构模型和挥舞运动方程本横列式直升机采用万向铰旋翼桨毂,即四片桨叶通过各自的轴向铰和桨毂壳体相连,没有挥舞铰和摆振铰,桨毂用万向联轴节或万向接头装到旋翼轴上,旋翼在桨毂处通过滑环与桨毂橡胶弹簧相联接,桨毂滑环下设置了旋翼倾斜角限动装置,限制桨毂的过大运动,桨叶较一般旋翼桨叶短并采用很大的负扭转,倾转旋翼飞行器也常采用这种形式桨毂。
本文假设桨叶为刚性,只考虑桨毂相对于旋翼轴的倾斜运动,不考虑桨叶的弹性变形。
则万向铰旋翼桨毂相对于旋翼轴运动的两个自由度GC β和GS β(俯仰运动和滚转运动)就相当于旋翼周期挥舞而形成的桨尖轨迹平面后倒角1c β和侧倾角1s β。
而在桨叶形成锥度角为0β的锥体过程中,桨叶的性能就像在无铰旋翼上一样。
对于挥舞运动二阶以上的谐波,忽略其影响。
于是刚性桨叶万向铰式旋翼第m 片桨叶的挥舞角可表示为:()011cos sin cos sin m c m s m p GC m GS m βββψβψββψβψ=--=-- (1)p β为预锥角。
旋翼最大倾斜角max p ββ=不能超过限动角,一般为11。
m ψ表示第m 片桨叶所处的方位角,定义为:2()(-1)tm t dt m Kπψ=Ω+⎰ (2) 作用在旋翼第m 片桨叶上绕桨根的力矩有桨叶的惯性力矩、离心力矩和气动力矩:()()()2()()RRRm m m m zMmr dr m r r dr Frdr ββ∙∙-=+Ω-⎰⎰⎰ (3)()m z F 表示作用在第m 片桨叶上的气动力。
根据整个旋翼上力矩在桨毂上平衡可以得到万向铰桨毂俯仰运动和滚转运动的平衡方程。
把K 片桨叶的俯仰力矩加在一起,并加上纵向的桨毂弹簧力矩,然后对方位角取平均,得到:2()22101cos 02m K GC m m b b K M d I I πββψψπ=⎡⎤-=⎢⎥ΩΩ⎣⎦∑⎰(4) 对于稳态解:22201cos 02GC bb K M Kd I I πββψψπ⎡⎤-=⎢⎥ΩΩ⎣⎦⎰ (5) 其中2101cos GC c d πβββψψπ==⎰。
因此,纵向的俯仰运动方程为:22201cos 02b b K M d K I I πββψψπ⎡⎤⎢⎥-=⎢⎥Ω⎢⎥Ω⎣⎦⎰ (6) 同理,横向的滚转运动方程为:22201sin 02b b K M d K I I πββψψπ⎡⎤⎢⎥-=⎢⎥Ω⎢⎥Ω⎣⎦⎰ (7) 于是旋翼的挥舞运动方程为:12012zb K F r dr K ac I βββγ∙∙⎛⎫⎪++= ⎪ ⎪Ω⎝⎭⎰ (8) 根据谐波法,可得到旋翼挥舞锥度角计算公式[3]:()023382T C gRa R γβσ≈-Ω (9) 2 桨叶的气动力计算由于桨叶的负扭转很大,桨叶上部分气流来流角很大,考虑到翼型在接近失速时的升阻特性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本文采用非定常Beddoes 模型进行升阻特性估算[4,5]。
2.1 翼型升力特性应用Kirchhoff/Helmholtz 规则,并考虑气流压缩性影响,相对气流分离临界点的升力可表示为:2n C α=⎭(10) 其中2πPrandtl-Glauert 因子,f 为后缘的气流分离点位置与弦长的比值。
由Beddoes 提出的一个经验公式,气流分离点f 位置与桨叶迎角α之间的关系式为:()()101201110.040.66exp 10.3exp S f S αααααααααα⎧--⎛⎫+>⎪ ⎪⎪⎝⎭=⎨--⎛⎫⎪-≤ ⎪⎪⎝⎭⎩(11)其中,0α为翼型的零升迎角,主要与翼型弯度有关;1α为气流分离点为0.7时的失速角。
而1S 和2S 定义了翼型的静态失速特性。
1α、1S 和2S 的数值由下列经验公式给出:210.65()21.525 2.0exp 0.125M M M α⎛⎫-⎛⎫=-+- ⎪ ⎪ ⎪⎝⎭⎝⎭ (12) 210.45() 1.8exp 0.3M S M ⎛⎫-⎛⎫=- ⎪ ⎪ ⎪⎝⎭⎝⎭ (13) 220.525() 3.6exp 0.25M S M ⎛⎫-⎛⎫=- ⎪ ⎪ ⎪⎝⎭⎝⎭ (14)于是,依靠迎角来计算升力系数的表达式为:2()cos l C ααα=⎭(15) 2.2 翼型阻力特性零升阻力系数为0d C ,阻力发散角为DD α,分别表示成马赫数的函数如下:0()0.010.002(50(0.75))d C M erf M =+- (16)20.6()16200.5exp 0.125DD M M M α⎛⎫-⎛⎫=-+- ⎪ ⎪ ⎪⎝⎭⎝⎭ (17) 阻力系数的表达式为:()00.035sin sin d d n D n DD C C C K C ααα=++- (18)其中02.7exp()DD D f DD K d f αααα≤⎧=⎨->⎩(19)20.656.170.5exp 0.125f M d M ⎛⎫-⎛⎫=-+- ⎪ ⎪ ⎪⎝⎭⎝⎭ (20) 2.3 桨叶气动力图2.1为旋翼桨盘半径r ,方位角ψ处桨叶剖面相对来流速度示意图。
图2.1 桨叶剖面相对来流速度由图2.1可知,桨叶剖面相对来流的切向速度T u 和垂向速度P u 为:()sin cos tan TP r u R R u R r μψμβψμανβ∙⎧⎛⎫=Ω+ ⎪⎪⎝⎭⎨⎪=Ω-++⎩ (21)桨叶剖面相对来流的合速度:u = (22)剖面迎角为:()10tan /tw P T ru u Rαθφθθ-=-=+- (23) 其中,φ是来流角,0θ是桨根安装角,tw θ是桨叶负扭转。
旋翼桨毂系中,该叶素产生的垂向力、切向力和径向力分别为:()()()()cos sin sin cos sin p t r p dF dL dD dF dL dD dF dF ψφφψφφψψβ=-⎧⎪=+⎨⎪=-⎩ (24) 为了得到整个旋翼的气动力,先对叶素气动力沿径向积分,然后沿周向将积分结果叠加,再求其平均值并乘以桨叶片数K ,得到:旋翼拉力系数(沿Y 轴正方向为正):()()()22101cos RN T pi KC dF NR R ψβρπ==Ω∑⎰ (25)滚转力矩系数(绕X 轴正方向为正):()()()22101sin RN L pi KC rdF N R R R ψψρπ==-Ω∑⎰ (26)俯仰力矩系数(绕Z 轴正方向为正):()()()22101cos RN M pi K C rdF NR R R ψψρπ==-Ω∑⎰(27)3 旋翼诱导速度计算直升机悬停和低速飞行时有必要考虑非均匀入流,本文采用比较成熟的Pitt-Peters 一阶谐波动力入流模型[6],它使旋翼气动载荷同旋翼诱导速度的瞬态变化联系了起来。
旋翼在半径r ,方位角ψ处的当地诱导速度的一阶谐波分布形式如下:()00sin cos sin cos s c s c rr r r R R RR Rνννψνψννψνψ⎛⎫=++=Ω++ ⎪⎝⎭(28)其动力学方程的形式是:001T s s L M c c C M L C C νννννν-⎧⎫⎧⎫⎧⎫⎪⎪⎪⎪⎪⎪+=⎨⎬⎨⎬⎨⎬⎪⎪⎪⎪⎪⎪⎩⎭⎩⎭⎩⎭(29) 其中的系数矩阵:128007516045160045M πππ⎡⎤⎢⎥⎢⎥⎢⎥=-⎢⎥⎢⎥⎢⎥-⎢⎥⎣⎦; 10214001cos 4cos 01cos m L v χχχ⎡⎢⎢⎢=-⎢⎥+⎢⎥⎥⎥-⎥+⎦其中,χ为旋翼尾迹倾角;旋翼入流的质量流量参数:2m v =(30)4 机翼的气动模型横列式直升机悬停和小速度前飞时,旋翼下洗流会对机翼产生较大影响。
机翼受到旋翼尾流干扰的部分称为滑流区,滑流区的机翼受到旋翼的下洗冲击产生向下载荷;不受旋翼尾流影响的部分称为自由流区。
如图4.1所示,图中阴影部分为滑流区。
图4.1 旋翼对机翼气动干扰示意图旋翼尾迹在机翼处的半径W R ,可采用简化公式[7]计算:()0.32600.780.22TL C W R R e--⎡⎤=+⎢⎥⎣⎦(31) n L 是桨毂中心到翼面的垂直距离。
滑流区面积简化公式如下:max maxmaxiW iW S S μμμ-= (32)max iW S 为最大滑流区面积;max μ为机翼不受旋翼尾流影响时旋翼前进比,一般取0.07。
考虑机翼对旋翼的阻塞作用,旋翼处诱导速度[7]为:()111iigei g m C νν⎡⎤⎫⎢⎥⎪=+--⎪⎢⎥⎝⎭⎣⎦ (33)其中阻塞效应系数0.760.24/,1.0,n n g n L D L DC LD +≤⎧=⎨>⎩,i ν为旋翼诱导速度,机翼对旋翼的阻塞作用随前飞速度的增加而减弱,m V 是不考虑阻塞作用的临界飞行速度,取9.15m/s 。
旋翼在机翼处的诱导速度iw ν和滑流区机翼的动压iw q [7]为:()2201234iw iige k k k k k νμμλλν=++++ (34)()22212iw x y iw z q V V V ρν⎡⎤=+++⎢⎥⎣⎦ (35)常系数01234,,,,k k k k k 由带功率旋翼实验得到,本文计算的XV-15旋翼模型实验值012341.6,0k k k k k =====。
滑流区机翼的升力和阻力为:iw iw H lwiwiw H dw L q S c D q S c =⎧⎨=⎩ (36) 5 算例计算与分析为说明上述横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旋翼对机翼的气动干扰模型合理有效,将此模型加入到XV-15倾转旋翼飞行器飞行力学模型,并对直升机模式下稳定飞行进行配平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