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哺乳动物
一、定义
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
(哺乳动物不止胎生一种方式)
二、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皮肤腺发达。
2.具二个枕髁,颈椎通常7枚。
3.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牙齿为再出齿、异型齿,有口腔消化(口腔中有含消化酶的唾液腺)、肌肉质唇。
4.有可活动的眼睑和肉质外耳。
5.四肢适应多种形式的陆地运动。
6.四腔心脏,左体动脉弓,无右动脉弓。
7.具横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8.肺呼吸,声带发音。
9.后肾排泄系统。
10.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脑神经12对。
11.较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12.胚胎借胎盘附着在子宫内发育,有胎膜结构(单孔类除外)。
13.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兽。
三、进化地位
哺乳类和鸟类均起源于古爬行类,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适应陆栖生活所遇到的许多基本矛盾,并在新陈代谢水平全面提高的基础上获得了恒温。
✧哺乳类起源于较低等的古爬行类,和两栖类有很多相似地方,如:2枕骨髁、富含
腺体、排泄尿素。
✧鸟类起源于较高等的古爬行类,和爬行类有很多相似地方,如:单枕骨髁、皮肤干
燥、排泄尿酸。
四、进化性特征
1.体表被毛,可以保温;
2.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3.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消化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对营养物质的摄取能力。
4.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 - 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5.具有在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可以主动适应环境。
6.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五、外部形态
✧体外全身被毛,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肉质唇,唇边有触毛。
眼有眼睑、瞬膜。
有长的外耳壳,一般可转动。
✧前肢关节向后转、后肢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提高了支撑、奔跑和
跳跃的能力,结束了低等陆栖动物以腹壁贴地的局面。
✧尾作为运动平衡器官,大多趋于退化
✧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哺乳类,形态上有很大不同,即体型多样化。
兽型(陆栖种类):四肢发达,有尾,适合奔跑;
鲸型(水栖种类):躯体流线型。
鱼形,四肢退化,附肢呈浆状,尾似鳍、可划水;
蝙蝠型(飞翔种类):前肢特化成翼,具皮膜;
鼹鼠型(穴居种类):体躯粗短,前肢特化如铲状,适应掘土。
六、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结构
由表皮层和真皮层组成。
是脊椎动物皮肤中结构和功能最为完善、适应于陆栖生活的防卫器官。
角质层发达,由角质化细胞组成,防止体内水分流失
表皮层老的细胞角质化形成角质层,以“皮屑”形式脱落。
生发层单层柱状上皮,与真皮相接,能不断地分裂增生。
真皮在于表皮接壤处形成若干突起(真皮乳突)嵌入表皮内。
真皮层厚而致密,由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有良好的坚韧性和抗透水性。
富含
血管、神经末梢、感受器和皮肤腺。
皮下层由蜂窝组织构成,是真皮与肌肉之间的联系组织,内含大量脂肪细胞。
黑色素细胞(皮肤现黄、暗红、褐及黑色)蜂窝组织(贮存营养、保温、隔
热的作用)。
2.皮肤衍生物
✧毛:表皮角质化的产物(调节体温、触觉)
哺乳类特有。
与角质鳞片及羽毛同源。
由裸露的毛干和埋在皮肤内的毛根组成。
可分针毛、绒毛和触毛
功能:冷却、保温、触觉
✧爪(指甲、蹄):指/趾端皮肤角质化
功能:防御、抓捕、攀缘、挖掘。
演变:甲--灵长类(蹠行性)
蹄--有蹄类(蹄行性)
爪--(趾行性)
✧角(洞角/实角):头部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的产物,有蹄类,鹿茸
某些动物头部的表皮与部分真皮的特化产物,在生殖、防卫或进攻中有重要作用。
洞角:又称虚角,由真皮形成的骨质心和表皮形成的角质鞘构成。
不分叉、不更换,如牛、羊等;
实角:由真皮形成的实心骨质角。
分叉、每年脱换一次,如鹿角;(鹿茸)
表皮角:无骨心,完全由表皮角质形成,不更换,但脱落后能长出新角。
如犀牛。
✧鳞:啮齿类、食虫类、有袋类后肢及尾部有鳞;穿山甲体表有角质鳞;犰狳体表骨片由
真皮形成。
✧皮肤腺:起源于表皮生发层,属多细胞腺,发达
皮脂腺:泡状腺,多开口于毛囊基部,分泌的油脂可保持毛和皮肤的润泽。
汗腺:管状腺,下陷入真皮深处。
出汗是散热和排泄代谢废物的有效途径。
味腺(臭腺):由汗腺或皮脂腺特化而来,可产生特殊气味的物质,与防卫、种内嗅觉联系和两性间的吸引有关。
乳腺:是特化的汗腺,为哺乳类特有。
乳腺:分泌物主要成份:乳糖、蛋白、脂肪和无机盐。
结构:1.在单孔类乳腺仅是腹部的两排腺体,乳腺管开口于腹部表面的两个凹槽,无乳头。
2.其它哺乳类形成乳房,乳腺管开口于乳头,分有真乳头和假乳头。
3.乳头可位于鼠蹊部、胸部、腹部。
位置与哺乳的姿势有关。
4.乳头的数目与产子多少有关;
七、骨骼
哺乳动物骨骼高度发达,具有支持身体,保护体内柔软器官的功能,与关节和肌肉一起
构成运动器官。
骨腔内有骨髓,重而坚实,与鸟类不同。
骨组织是动物体内最大的“钙库”,
在调节血中钙、磷代谢有重要作用。
红骨髓是成体动物的重要造血器官。
演化趋向:1.骨化完全,为肌肉的附着提供充分的支持
2.愈合和筒化,增大了坚固性并保证轻便
3.提高了中轴骨的韧性,使四肢得以较大的速度和范围活动
4.长骨的生长限于早期,与爬行动物终生生长不同,提高了骨的坚固性,有
利于骨骼肌的完善。
✓ 头骨 1.头骨因脑与嗅囊(鼻囊)的高度发达而有较大特化。
2.骨块减少,颅腔增大;合颞窝型;出现颧弓,2个枕骨髁。
骨块愈合是解
决坚固和轻便这一矛盾的途径。
3.完整的次生腭(硬腭)和肌肉质的软腭,内鼻孔进一步后移至咽部,鼻腔
和口腔完全分开
4.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标志性特征),提高捕食和咀嚼的效率,直接与脑
颅相关节(颅接式)
5.三块听小骨(镫骨、砧骨、锤骨,哺乳类特有) ✓ 脊柱 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及尾椎,双平型椎体 颈椎:7枚,第一、二枚特化为寰椎和枢椎 胸椎:10~15枚,与肋骨及胸骨构成胸廓 腰椎:4 ~ 7枚
荐椎:3~5枚,有愈合现象。
水栖种类由于后肢退化而无明显的荐椎。
尾椎:数目不定而且退化
椎间盘:软骨,缓冲运动对脑和内脏的震动
✓ 胸骨和肋骨 胸椎两侧与肋骨相关节,前面的肋骨与胸骨愈合为真肋,后面的肋
骨不与胸骨相接为假肋。
✓ 带骨
肩带:薄片状,由肩胛骨、乌喙骨及锁骨构成。
肩胛骨发达,乌喙骨退化成乌喙突。
锁骨多趋于退化。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关闭式骨盆。
哺乳类的腰带愈合,加强了对后肢支持的牢固性。
✓ 肢骨
1.四肢位于躯体的腹面;前肢的肘关节朝后,后肢的膝关节朝前。
2.肢骨长而强键;长骨的生长限于早期。
足型:陆栖种类有蹠行(熊、狒狒)、趾行(猫、狐)和蹄行(羊、驼、马)3种足型。
其中以蹄行性与地表接触最小,是适应于快速奔跑的一种足型。
八、肌肉
特点:
1) 四肢肌肉强大:适应快速奔跑。
2) 具有特殊的隔肌:把体腔分隔为胸腔和腹腔。
一方面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发生
运动而改变胸、腹腔的容积以辅助呼吸,另一方面对腹腔有一定压力,因而对
排泄、排遗有一定作业。
3) 皮肤肌发达:在灵长类面部出现表情肌,表达各种心理状态。
4) 咀嚼肌强大:附着于颧弓,有利于进攻、防御、撕咬和咀嚼。
中
轴
骨
骼
附
肢
骨
骼
5)呼吸肌
6)腹直肌保留原始分节状态
九、消化系统
特征:消化道一般较长,各部分分化明显,消化腺发达。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单胃,复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结肠、直肠)、肛门。
出现口腔消化。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脏等。
✓口腔及咽部
口腔消化与呼吸之间的矛盾,以及食物粉碎、湿润和酵解等问题
口裂缩小、出现颊部(颊囊:暂时储藏食物)
肉质唇:为吸乳、摄食、辅助咀嚼和人类发音的重要器官
舌:发达,与摄食、搅拌及吞咽动作密切,有味蕾,人辅助发音
唾液腺:耳下腺、颌下腺、舌下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蒸发失水)
淋巴腺体:扁桃体
会厌软骨:“喉门盖”,适于吞咽食物碎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牙齿:槽生齿,真皮和表皮的衍生物。
有摄食、咀嚼、防卫等作用。
由齿质、釉质和齿骨质所构成,中间有髓腔(象牙不具釉质)。
前颌骨、颌骨及下颌骨上
着。
1.齿式:上颌齿/下颌齿,如人: 2·1·2·3/2·1·2·3=32(门·犬·前臼·臼)
2.异型齿(门牙/切割食物、犬牙/撕裂、臼齿/咬切压研磨),
3.从发育特征看,有乳齿与恒齿的区别。
乳齿脱落以后即代以恒齿,恒齿终生
不再更换。
此种生齿类型称为再出齿。
4.低等种类为多出齿,牙齿易脱落,一生中多次替换,随掉随生。
哺乳类的前
臼齿和门牙、犬牙有乳齿。
臼齿无乳齿。
✓胃
大多数为单胃,只有一个胃室,食草动物的反刍类具有复胃(反刍胃),包括: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其中前3个室为食道的变形,皱胃为胃本体。
胃壁有很厚的肌肉层,黏膜中的胃腺能分泌酸性胃液。
十、生殖
1.雄性生殖系统
由睾丸、附睾、输精管、阴茎及一些附属腺体组成。
阴囊:睾丸1对,精小管/附睾组成;产生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
睾丸:由众多的曲精细管组成,为精子产生的场所。
睾丸的位置有三种情况,一是始终位于阴囊中(食肉目、灵长目等),二是终生位于腹腔中(食虫目、翼手目、鲸
目等),三是在繁殖期睾丸下降到阴囊中,非繁殖期缩回腹腔中(兔形目、啮齿目)。
附睾:大而弯曲的管,壁细胞分泌弱酸性黏液,构成适于精子存活的条件,精子在这里经过重要阶段二成熟。
生殖导管:输精管
附属腺(精液主体):精囊腺、前列腺(前列腺素)、尿道球腺(交配时首先分泌,腺液为弱碱性的黏液、冲洗尿道和阴道、中和酸性,以利于精子的作用) 交配器官:阴茎(附于耻骨上的海绵体)
2.雌性生殖系统
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成。
卵巢:1对(基质、生殖上皮、卵泡)位于腹腔背侧、产生生殖细胞、分泌性激素、黄体(孕酮)
生殖导管:输卵管(分化出子宫和阴道)
子宫类型:双子宫:两侧子宫未愈合,分别开口于单一阴道。
如许多啮齿类、兔、
象
双分子宫:分隔子宫或对分子宫,两子宫在靠近阴道处合并,以单一的
孔开口于阴道。
如多数食肉类、牛、猪。
双角子宫:子宫合并程度较对分子宫更大,仅在子宫上端分离。
如多数
有蹄类。
单子宫:两子宫完全愈合。
如翼手类和灵长类,为高等类型,一般产
仔数目较少。
子宫、阴道、外阴等:输送生殖细胞、为胚胎发育提供条件
动情周期:体成熟、性成熟
3.生殖方式
卵生:单孔类鸭嘴兽
有袋类的胎生:没有真正的胎盘,妊娠期短。
真兽类的胎生:有胎盘,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完全后产出
4.胎生与哺乳
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内完成,且胚胎借胎盘与母体联系,并由母体供给营养和排泄废物的生殖方式。
胎盘: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与母体子宫壁内膜结合形成的特殊结构,胎儿借助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具有胎儿暂时性肺、肝、小肠、肾的功能,并能产生激素。
特点:
◆胎儿、母体的两套血液循环互不相通,营养物质、呼吸气体和代
谢废物靠弥散作用进行交换。
◆胎盘细胞:控制母体与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胎儿暂时性的
肺、肝、小肠和肾脏的功能,并能产生激素
类型:据胎盘绒毛膜与子宫内膜结合紧密程度。
◆无蜕膜胎盘:胚胎的尿囊、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
儿产出时易于脱离,不使子宫壁大出血。
散布状胎盘(鲸、狐猴、某些有蹄类)
叶状胎盘(反刍动物)
◆蜕膜胎盘(更高等):胚胎的尿囊、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紧
密,结为一体,产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子宫壁大出
血。
环状胎盘(食肉目、象、海豹等)
盘状胎盘(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灵长类)
妊娠:胎儿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的过程,称为妊娠。
这个时期称为妊娠期。
各动物妊娠期稳定。
分娩:胎儿完成胚胎发育后从母体产出的过程。
产仔数与母兽乳头的对数相关
哺乳:哺乳类的幼体产出后,依靠母体的乳腺分泌的乳汁供给发育所需的营养。
◆乳汁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酶和多种维生素。
大
大提高了幼仔的成活率
◆胎生哺乳是生物体与环境长期斗争的结果
◆生乳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方式来完成的
◆新生儿的生长率与该种动物乳汁内蛋白质的含量相关
胎生与哺乳的生物学意义
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
哺乳是使后代在较为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
十一、呼吸
呼吸系统十分发达。
空气经外鼻孔、鼻腔、喉、气管进入肺。
呼吸道:鼻孔、鼻腔(鼻粘膜具感觉、除尘、加温、湿润功能)、咽、喉(呼吸通道和发音器官)、气管、支气管。
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胸腹式呼吸,不仅依靠肋骨的变换,同时依靠横隔膜的升降。
胸腔:哺乳类特有、容纳肺。
十二、排泄
排泄系统由肾脏(后肾/泌尿)、输尿管(导尿)、膀胱(储尿)和尿道(排尿途径)组成。
此外,皮肤也是哺乳类特有的排泄器官
肾脏主要排泄代谢废物、参与水分和盐分调节以及酸碱平衡,维持有机体内环境稳定肾脏的实质中有许多泌尿的肾单位。
肾单位由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形成原尿)和肾小管(形成终尿)组成,是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
肾小管: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
尿的浓缩主要是借肾小管对尿中水分和钠盐等的重吸收而实现的
排泄物:尿素
十三、内分泌
外分泌腺:具有导管,分泌物流到皮肤表面或某些管腔,如:皮脂腺、汗腺、胰腺等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即激素由腺细胞渗透至血液或淋巴,再随血液循环流至全身的靶细胞或组织,主要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性腺和胸腺等激素:血液中激素浓度的改变,引起内分泌腺受到抑制或者兴奋的机制
含氮类激素(蛋白质、肽):通过cAMP(环磷酸腺苷)途径实现;腺苷环化酶、 cAMP
固醇类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受体复合物
十四、循环
体液:水和溶解在水中的各种物质
细胞内液:分布在细胞内的液体
细胞外液(机体内环境):细胞间液、血浆、淋巴液和脑脊液
心脏:分为4腔,冠状循环,完全的双循环
血液:血细胞呈双凹透镜形,长成后无核
淋巴系统发达
动脉系统:具有左体动脉弓,无右体动脉弓
静脉系统:①前大静脉/后大静脉(前主/后主)
②肾门静脉/腹静脉消失
十五、神经与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大脑和小脑体积增大;
神经细胞所聚集的皮层加厚;
脑神经12对,植物性神经系统发达。
脑脊液:分布于脑室、脊髓中央管和脑膜之间,保证脑颅腔内压力的稳定、缓冲震动、维持内环境平衡和营养物质代谢。
出现胼胝体:两大脑半球之间互相联系的横向神经纤维(哺乳类特有)。
(1)中枢神经系统
1)大脑(高级活动中枢)
新脑皮高度发展,并在大脑表面形成沟回,极大的增加了脑皮面积;原来的古脑皮,成为梨状叶,与嗅觉有关。
原脑皮萎缩成海马,与嗅觉和记忆有关。
功能
接受来于全身的各种感受器传来的冲动,通过分析综合,产生合适的反应。
2)间脑
①丘脑——感觉分析功能(嗅觉除外)。
②丘脑下部(下丘脑)——调节内脏活动(体温、摄食、饮水、内分泌等)。
功能
间脑为感觉传导的中继站、调节植物性神经中枢。
3)中脑
相对不发达,为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
其背方的四叠体,前面一对为视觉反射中枢,后面一对为听觉反射中枢。
功能
中脑为次要的视、听反射中枢。
4)小脑
小脑发达,首次出现小脑半球;
小脑皮质又称新小脑,为哺乳类所特有;
在延脑底部,由横行神经纤维构成的隆起,称为脑桥,是小脑与大脑之间联络通路的中间站,也为哺乳类所特有。
功能
有完善的协调动作和姿势的功能,是运动协调和维持躯体正常姿势的平衡中枢。
5)延脑
构成脊髓与高级中枢联络的通路
功能
延脑是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神经中枢所在地,如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如咳嗽、呕吐、泪分泌、眨眼等),又称“活命中枢”。
(2)植物性神经系统
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兴奋)
中枢位于脑干、胸、腰、荐髓的特定部位
传出神经不直接达于效应器,而是需要更换神经元
协调内脏器官、腺体、心脏、血管和平滑肌的感觉和运动
2.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极为发达,耳、眼、鼻器官发达
嗅觉:鼻腔的扩大和鼻甲骨的复杂化,使嗅黏膜表面积大为增加,嗅觉发达。
听觉:柯蒂氏器
·中耳内具有彼此连接的3块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内耳感音部位发达,具有螺旋状耳蜗管
·外耳道及耳壳
视觉:仅灵长类辨色灵敏,眼的构造与其它脊椎动物相似。
十六、分类
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哺乳类分为
分为3个亚纲:
•原兽亚纲
‚后兽亚纲
ƒ真兽亚纲
1.原兽亚纲
本纲只有单孔目,是唯一产卵的哺乳类,为哺乳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仅产于澳洲。
(1)特点:大脑无胼胝体;卵生,雌兽有孵卵行为,乳腺为特化汗腺,无乳头,无交配器;成体无齿;有休眠现象;具泄殖腔,体表被毛,母乳;体腔有横隔;体温恒定;仅具左体动脉弓,下颌单一齿骨。
(2)代表动物:鸭嘴兽、针鼹
2.后兽亚纲
也叫有袋类(雌兽腹部有育儿袋),要分布于澳洲及南美洲草原。
(1)特点:胎生,无真正胎盘,妊娠期短,泄殖腔退化,具乳头,乳头在育儿袋内,异齿形,双子宫。
体温有变化。
(2)代表动物:袋鼠、无尾熊、负鼠、袋狼
3.真兽亚纲
具真正的胎盘,进化水平最高,种类最多。
(1)特点:无泄殖腔、乳腺充分发育,有乳头、有良好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一般稳定在37℃、大脑有胼胝体、胎生、有真正的胎盘。
(2)我国产15个目:
1)食虫目:本亚纲中最原始的类群。
特点:子宫为双子宫或对分子宫,盘状胎盘。
体型小,头小,体被毛或棘,似鼠,但吻部更细长灵活。
齿多,无分化,齿尖尖锐。
地面或地下生活,主要以昆虫及蠕虫为食。
代表动物:刺猬、鼹鼠
2)树鼩目:小型树栖食虫哺乳动物。
特点:外形略似松鼠。
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海南等地
代表物种:北树鼩、普通树鼩
3)翼手目:哺乳纲中唯一能飞行的类群。
特点:前肢特化为翼,掌骨、指骨特长,胸骨有龙骨突;
自肩部至前肢及指端、体侧、后肢、尾间有薄而多毛茸的翼膜;
后肢适悬挂,趾端具钩爪;
夜间活动,多数有冬眠习性。
代表动物:褐山蝠、吸血蝠
4)灵长目
特点:指(趾)端具指甲,拇指(趾)与其他指(趾)能对持,适于在树上攀缘或握物。
双眼前视。
进化水平很不一致的类群。
多数森林树栖生活。
分类:懒猴科:部分指(趾)保留爪,如蜂猴;
猴科:鼻间隔狭窄,多具颊囊,如猕猴;
长臂猿科:臂特长,臂行为主,无尾,如白眉长臂猿;
猩猩科:体大,前肢长,无尾,如黑猩猩。
人科:1种——如智人。
5)鳞甲目:
特点:体外被鳞甲、腹部无甲,有毛。
、吻细长,口呈管状,成体无齿。
前足爪发达、适于挖掘。
主要食物:白蚁、蚂蚁。
代表动物:穿山甲
6)贫齿目:
特点:无门牙和犬牙或齿全缺;大脑几无沟、回;足适掘土。
代表物种:大食蚁兽、犰狳
7)兔形目
特点:上颌具2对前后着生、终生生长的门齿,无犬齿;
上唇中部纵裂;
尾短或无尾,食草。
代表动物:鼠兔、草兔、雪兔
8)啮齿目
特点:哺乳纲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目。
上、下颌门齿1对,终身生长,无犬齿。
代表动物:松鼠科:如赤腹松鼠。
树栖型——耳大、尾长多毛;
地栖型——耳小,尾短小。
鼯鼠科:四肢间及体侧有皮膜相连,能滑翔,如灰鼯鼠。
竹鼠科:体型粗壮,吻短,眼小,耳壳不明显,如花白竹鼠。
鼠科:多具长、裸、被鳞片的尾,耳较大,无颊囊,如褐家鼠、黄毛鼠;
仓鼠科:尾较短小,无特化鳞,有颊囊,如灰仓鼠;
跳鼠科:尾极长,端部具丛毛,后肢显著加长,适于跳跃,如五趾跳鼠;
豪猪科:身体粗壮,全身被有毛特化而成的硬棘,如豪猪。
9)鲸目
特点:海体表几乎无毛。
前肢鳍状,后肢消失。
尾端扩大成水平尾鳍。
外鼻孔1个或2个,开口于头顶。
无耳壳。
终生生活于水中。
齿鲸类:上颌或上下颌具齿(多为同型齿),如白鳍豚、虎鲸。
须鲸类:上腭部角质化板排列成行——鲸须(滤食),如蓝鲸。
10)食肉目
特点:主要捕食其他脊椎动物。
具发达的犬齿和裂齿。
有发达的足垫和利爪。
四肢发达,善奔跑。
代表种类:犬科:前足五指,后足四趾。
爪直而钝,不能伸缩。
颜面部长而突出,耳大而直立。
如狼、豺、狐、貉等。
熊科:体粗壮,头圆,四肢短而有力,如黑熊。
大熊猫科:似熊,但吻短。
头圆,尾短。
眼圈、耳壳、肩和四肢深黑色,其余部分乳白色,仅1种——大熊猫。
小熊猫科:四肢短而粗壮。
尾长而粗大,有棕红色与沙黄色相间的9个环纹,仅1种——小熊猫。
鼬科:体型细长,腿短。
多数肛门附近具味腺,如黄鼬、紫貂。
灵猫科:四肢短、尾长,耳小而圆。
多数身体或尾部有条纹和斑点。
会阴部味腺发达。
如灵猫、狸。
猫科:头圆吻短,后足4趾,爪能伸缩。
如虎、豹等。
11)鳍脚目
特点:体表密生紧贴于身体的短毛。
四肢鳍状,前肢鳍足大而无毛,后肢转向体后。
尾短小。
无裂齿。
海洋生活的食肉动物。
代表物种:斑海豹、海狮、海狗。
12)海牛目
特点:水生兽类,体呈纺锤形,颈部有缢纹;眼小,无外耳壳。
前肢为鳍足,后肢缺如;无背鳍、有尾鳍;犬牙和臼齿间有齿间隙。
代表物种:儒艮、海牛。
13)长鼻目
特点:具长鼻,为延长的鼻与上唇构成;体毛退化;脚有5趾,各趾间彼此多少愈合且有小蹄。
代表物种:亚洲象:鼻端有1个突起,雌性无象牙。
前肢5蹄,后肢4蹄。
非洲象:鼻端有2个突起,雌、雄均有象牙。
前肢4蹄,后肢3蹄。
14)奇蹄目
特点:第三趾发达,其余各趾不发达(犀牛)或完全退化(马)。
胃单室,植食性。
代表物种:马科:仅第三趾发达、承重,其余各趾退化。
颈背中线具一列鬃毛。
尾毛极长。
如马、驴。
犀牛科:体粗壮,前后足具3个承重趾。
头顶具1-2个单角。
如犀牛。
15)偶蹄目
特点:第三、四趾发达,用以支持身体,其他趾退化,具偶蹄。
多数种类具角。
除猪科外,胃3或4室,植食性。
代表动物:猪科:鼻吻延长,鼻端形成鼻盘,鼻孔开口于鼻盘上。
胃单室。
我国仅野猪。
驼科:四肢均有2趾,胃3室,我国仅双峰驼。
河马科:腿短,具4趾。
体毛稀缺。
如河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