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教材分析
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1 观察物体(三) 教案
![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1 观察物体(三)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64c0f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81.png)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学校:沁县东风小学校姓名:尚慧霞安彩霞【核心素养】生活认知数形结合抽象思维【课标要求】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
第一学段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本单元是第三学段,重在动手操作,教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观察和实践活动,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提供了平台;动手操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观察物体(三),前面已经学习了观察物体(一)和观察物体(二),因此学生对于观察物体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
前面所学的知识重点在于观察,而这一单元的知识侧重于动手操作,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力、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设计理念】1.从学生、教师、师生发展三个层面出发,突出数学课堂的完整性和实践性,努力尝试建立和谐人文情怀的数学课堂,教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本课堂理念的践行中做出探索性尝试。
2.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快乐的动手操作实践中掌握知识,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方式,轻松学习数学知识,把这种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以后的课堂上。
《观察物体例1》教学设计课题观察物体例1 课型新授课时1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
2.确保学生动手摆出由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几何体,要求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拓展性目标: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摆出不同的几何体”挑战性目标:学生能借助动手摆放几何体或某个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分析和逆向推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章《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章《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b0ba0d4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92.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章《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能够观察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能够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运用直观的方法,提高观察与分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难点:描述物体的属性,进行分类。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具有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
2.教材准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章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教具展示几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2. 学习新知识(15分钟)•带领学生一起观察更多的物体,引导学生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引导学生学习用分类法对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归类。
3. 操练与实践(2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些物体进行观察和分类。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
•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各组观察到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结合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老师给出一些延伸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展他们的观察与分类能力。
五、板书设计•关键词: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分类法:按形状、颜色、大小分类六、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体特征,与同学讨论物体分类的方法。
七、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收集不同的物体,用分类法进行整理,并描述其中一个物体的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提高观察、描述、分类等能力,培养对物体属性的敏感度和思维能力,为以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优秀教案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优秀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67afb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b.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优秀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优秀教案第【1】篇〗第1单元《观察物体(三)》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
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
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三、学习目标(一)知识技能:1、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二)情感态度: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3e8bed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d.png)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第二学段安排了本次观察物体的教学。
分别安排的内容是:红点——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上面和侧面)看到的一组(3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图,这一内容是从旧教材三年级下册移过来的;绿点——引导学生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一组(4个)正方体拼搭成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看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新编的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并且对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二年级学习观察一个物体(实物)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知道不同的方向有哪些,知道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形状可能不同。
一二三年级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对本节课的学习也有很大匡助。
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所以本节课设计较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观察活动,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上面和侧面)看到的一组 (3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一组(4 个)正方体拼搭成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看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在观察、辨认、想象等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量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根据图形猜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1.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上面和侧面)看到的一组(3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图;2.引导学生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一组(4个)正方体拼搭成的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看到的平面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教学难点:能根据确定的方向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评价任务设计:1.合作探索环节,达成目标1、目标2、目标4,完成教学重点;2.巩固练习环节,达成目标3,完成教学难点。
《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7d73f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9.png)
《观察物体(三)》教材分析在本单元的要紧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看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看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即依照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包括从给出的一个或三个方向观看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依照儿童已有的体会及心理进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小学时期观看物体分三个时期进行编排。
第一,关心学生从直观观看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依照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辨论不同方向观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进一步,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依照观看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
如此按梯度编排,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要紧区别“观看物体(三)”是在原先习题的基础上新增的内容。
由原习题新编,增加从看到的平面图形(形状图)还原几何组合体的逆向活动。
二、教材例题分析例1:依照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一方面,通过动手操作实现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只依照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能够摆出不同的几何组合体。
同时,在增加小正方体数量的摆法中,进一步体会并发觉其中的规律,也确实是保证从正面看有3个小正方形,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进行铺垫。
例2:依照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有了例1的活动体会,那个地点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能够有不同的尝试方法。
如,依照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进行摆放,再依照其他两个方向进行调整;也能够借助表象直截了当尝试摆出一个立体图形,再验证和调整。
通过交流体会,最终的摆法差不多上一样的。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观察物体(三)教学措施
![观察物体(三)教学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517f8d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c.png)
观察物体(三)教学措施
观察物体是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可
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进行观察物体的教
学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首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教
师可以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体或图片,如水杯、水果、动物标
本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等特征,引
导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耳朵去听等,从而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其次,可以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周边的
自然环境中,让他们亲自观察各种自然物体,如树木、花草、昆虫等,或者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让学生
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和理解物体的特性和规律。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观察和描述。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
具体的问题,如“这个物体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它的颜色有哪些变化?它的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它的重量是多少?”等,让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最后,可以进行讨论和总结。
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共同总结规律和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知识的深化。
总之,观察物体的教学措施应该多样化,既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深化,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小学数学_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观察物体(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50f26a0de80d4d8d05a4f04.png)
《观察物体(三)》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能根据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经过想象与推理,拼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随着观察方向的增加,体会摆法的由多到少。
2.经历观察、想象、验证、总结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根据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教学难点】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这节课我们就充分发挥想象的力量,继续学习观察物体(贴课题)。
请看大屏幕,有一个小正方体像这样(ppt演示)穿墙而过,想象一下,墙面上会留下什么?(弱音)(两位同学)生1:一个洞、轮廓生2:正方形的洞师:没错,正方体穿墙而过后,墙面上留下了一个正方形的洞。
现在反过来,如果墙面上就留下这样一个正方形的洞,它一定是一个小正方体穿墙而过留下的吗?生:不一定师:那会是几个小正方体?怎样穿墙而过的?生:我觉得是2个、3个、4个、无数个,只要把它们排成一排就可以师:同意吗?这么多小正方体排成一排穿墙而过后,为什么墙面上只留下一个正方形的洞呢?生:因为前面的把后面的都挡住了。
师: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他们都用了一个字?“挡”。
“挡”字用的太好了,也就是说,前面的小正方体把后面的小正方体都--挡住了,所以在墙面上只留下一个正方形。
二、探究新知(一)从一个方向观察1、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见识了你们强大的想象力,接下来借助想象开始研究(坚定的说)。
请看,默读。
2.分析题意。
师:想一想,你关注了哪些信息?生1:从正面看师:正面看,他注意到了观察方向,太棒了,还有吗?生2: 4个小正方体。
师:数量,还有吗?生3:还有那样的图形。
师:嗯,图形。
大家都关注到所用正方体的数量,观察的方向,以及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观察物体》教案(校级展示课)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观察物体》教案(校级展示课)](https://img.taocdn.com/s3/m/c07d8e9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4c.png)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观察物体》教案(校级展示课)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这一章节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几何图形、立体几何等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物体的观察还停留在表面,缺乏对物体内部结构和关系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和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和区分物体的不同面。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习惯,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和规律。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地了解物体的特征。
2.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物体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分组操作的材料,如小卡片、拼图等。
3.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提问:“你们看到了物体的哪些面?”让学生自由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然后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特征和规律。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操作材料。
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将看到的面画在卡片上。
最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讨论和发现物体的特征。
4.巩固(10分钟)通过PPT呈现一组物体,要求学生说出物体的名称,并指出物体的不同面。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21bb53bceb19e8b9f6bac8.png)
第1单元观察物体(三)单元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一学段要求不同。
第一学段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第二学段是“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第三学段是“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拼摆、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使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和位置关系,并且能根据观察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摆出或画出立体图形。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展开空间想象提供了平台。
动手操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的层面上,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从多角度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2.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图形推断出物体的形状。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掌握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图形拼摆物体的过程,掌握拼摆物体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难点:能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拼摆几何体。
三、课时分配观察物体(三)2课时。
观察物体三的教学设计5篇
![观察物体三的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51b719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4.png)
观察物体三的教学设计5篇观察物体三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8页---40页。
教具、学具准备:长方体药箱、圆柱、球、长方体实物若干、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学流程:一、古诗导入激发情趣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宋代诗人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吗?让我们共同来朗诵这首诗。
(课件出示诗句和庐山不同景色)师: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二、观察物体探究新知(一)观察长方体1、整体观察(出示长方体小药箱)(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察这个长方体的药箱,谁来说说这个药箱有几个面?都是哪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2)生回答,师强调看到的面,是相对观察者说的。
(3)师:请同学们按照活动要求观察这个小药箱请(课件出示观察要求)(4)学生观察。
a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药箱,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几个面。
b坐在不同方向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药箱的哪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5)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有的同学看到一个面,有的看到两个或三个面。
你能找出个位置看到所有的面吗?最多能看到药箱的几个面?请大家站起来走一走,看一看。
(6)学生自由走动,观察。
(7)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极了,我们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可能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数学大组公开课)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数学大组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a535552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0.png)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案(数学大组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这部分内容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模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是对于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理解还比较初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2.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的模型,如球体、长方体等。
2.准备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3.准备一些操作材料,如纸板、剪刀等,让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观察物体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物模型或图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画出物体的形状,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分享。
5.拓展(5分钟)让学生尝试用纸板等材料,制作出自己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并进行展示。
观察物体三教案优秀4篇
![观察物体三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46305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6e.png)
观察物体三教案优秀4篇观察物体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
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会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准备:挂图,正方体教具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创设情境出示教学挂图先数数再摆摆后画画比一比问:从正面看这3个物体的形状相同吗?都是什么样的?从侧面和上面呢?小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二、组织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1题问:题里要求我们做几件事情?指名回答题中两个问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集体交流。
3、做第3题全班交流。
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学生活动学生观察三副图形分别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
学生摆摆。
用12个小正方体摆出与例题同样的3个物体。
看一看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这3个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学生试着把自己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展示学生画的结果。
各自默读题目。
学生独立操作、观察。
同桌互相检查物体摆的对不对。
明确要求,学生连线,再回答问题。
先独立拼,再小组为单位,比一比。
讨论各有几种拼法?观察物体三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图形,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2、在实际的拼摆活动中,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培养初步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3、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会辩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根据指定视图摆出物体。
教学资源:1、学生每两人准备12块正方体木块。
2、多媒体课件。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doc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8cbe0161f111f18583d05a58.png)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
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提出了要让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根据目标要求和全套教材内容安排,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观察由两个实物组成的物体,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②观察由4个、5个小立方体组成的立体,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
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是每个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之一。
学会观察首先是从实物开始的,因此教材的第一课时先要求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实物,根据实物进行方位画图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而在第二课时,就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使得眼、口、手并用,而且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开发了智力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空间的观念。
教材编写特点:1.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选择学习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例如第二页,教材通过学生在不同角度画暖瓶和杯子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物体图像不同。
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得密切联系。
2.重视操作和体验。
教材重视让学生在亲身做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
如教材第4页,让学生自己搭小正方体,并观察不同角度所看到的不同图形。
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而且在二年级已经学习并经历了从不同方向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球和由三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能辨认所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图形。
2.经历按要求搭立体的过程,能按要求用若干个小立方体搭成立体,能描述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所看到的平面图形。
3.能根据平面图形来判断对应物体和观察方向,获得立体的平面视图的直观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北师大数学第三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北师大数学第三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b77e21c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5.png)
北师大数学第三册《观察物体》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北师大数学第三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该章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本部分主要教导学生如何正确观察物体,包括使用仪器和工具进行观察,采集物体的数据,并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将学会利用各种感官对物体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运用这些观察结果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
2. 认识物体的特征和属性本部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材质等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通过学习物体的属性,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物体进行分类和归纳,培养他们的分类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运用观察结果解决问题本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实际问题中的物体,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本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并比较物体的特征和属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建议1.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例如观察不同形状的水果、观察不同颜色的花等。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观察能力。
2. 创设情境,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物体的特征和属性。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图片展示、实物展示、实验演示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观察物体不仅仅是对事物的观察,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5. 引导学生将观察运用于实际问题所学的观察技巧和知识需要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总结《观察物体》是北师大数学第三册的一章内容,通过教授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认识物体的特征和属性,培养运用观察结果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通过用小正方体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活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单元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
的几何组合体。
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
体。
“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标准(2011)》对于该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内三个学段分别有不同的要求:
三个学段的要求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
循序渐进,在小学阶段,关于观察物体的具体编排分为一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二年级下册):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的立体图形(积木)
第二层次(四年级下册):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从同一位置观察三个不同的几何组合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为后面根据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体作准备。
第三层次(五年级下册):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相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根据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合理安排,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观察物体的知识,教材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优化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
如前所述,小学分三个层次进行编排,教材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形象,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
进一步,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
按梯度教学,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另一方面,本单元的编排也是从易到难。
首先,例1教学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对几何组合体进行还原,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
接下来,例2教学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还原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②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本单元的编排,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
由观察到的形状图(平面图形)还原几何组合体(立体图形)过程,需要将抽象的空间想象具体化,这就必然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建立的直观表象进行推理,在拼摆小正方体的活动中不断验证、加以完善,探索出拼搭的方法。
在操作、想象、推理和交流中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三、单元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3.精心组织教学使操作更有实效。
四、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银川二十一小学电子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