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最新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肝豆状核变性综述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综述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综 述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肝豆状核变性的概述 •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 •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与预防 • 肝豆状核变性的康复与护理 • 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CATALOGUE
肝豆状核变性的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 铜代谢障碍,进而引发肝、脑、肾、 角膜等器官的病变。
心理支持
1 2
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 疗和管理,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 此心理支持至关重要。
心理支持的方法
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团体治疗等,帮助患 者调整心态、增强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3
心理支持的注意事项
在提供心理支持时,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和自 尊心,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同时要与患者建 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和角膜K-F环等。
研究进展
近年来,针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研 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药物治疗 、肝移植和基因治疗等。
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 替换病变肝脏,恢复正常的铜代谢。
药物治疗方面,一些药物如青霉胺、 曲恩汀等可以促进体内铜的排出,缓 解症状。
基因治疗是未来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 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将正常基因导入 患者体内,实现疾病的根治。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疹、关节疼痛、发热 等症状,但这些症状相对较少见。
体征表现
神经系统体征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能出现肌张力障碍、肌肉僵硬、震颤等神经系统 体征,这些体征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
肝脏体征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脏肿大、质地变硬等症状,肝功能检查可能发现 异常。

肝豆状核变性演示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演示课件
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药物治疗方案介绍
D-青霉胺
D-青霉胺是一种铜螯合剂,可与 铜离子结合并促进其从体内排出
,从而降低体内铜含量。
锌剂
锌剂可竞争性地抑制铜在肠道的吸 收,减少铜在体内的蓄积。常用锌 剂包括硫酸锌、葡萄糖酸锌等。
中药治疗
部分中药如大黄、黄连等具有排铜 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 但中药治疗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
饮食调整
低铜饮食是管理肝豆状核变性的关键,避免食用 含铜量高的食物,如肝脏、贝类、坚果等。
药物治疗
遵医嘱按时服药,常用药物包括铜螯合剂和锌剂 等,以降低体内铜含量。
定期复查
定期监测肝功能、铜代谢相关指标及神经系统症 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质量提升方法分享
营养支持
在限制铜摄入的同时,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包括蛋白质、维生 素、矿物质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肝脏症状、神经症状、精神症状等。诊断主要依据临 床表现、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与预防
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方法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面,应避免近亲结 婚,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剖析
早期诊断困难
01
肝豆状核变性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导致治
重患者病情,影响预后。
预防措施建议
饮食调整
避免高铜食物,减少铜的 摄入量,以降低并发症风 险。
早期筛查
对家族中有肝豆状核变性 病史的人群进行早期筛查 ,以便及时发现并干预。
定期随访
对已确诊的患者进行定期 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和并 发症发生情况。
处理方法指导
01
神经系统并发症处理

神经病学肝豆状核变性课件.ppt

神经病学肝豆状核变性课件.ppt
• 在肝细胞中,铜与α-2球蛋白牢固结合 成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CP 具有氧化酶的活性,因呈深蓝色而得名。
• 循环中的铜95%结合在CP上,约70% CP存在于血浆中,其余在组织中。
病因发病机制
• 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合成。 • 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液和汗液排出体
肾性糖尿)、肾小管性酸中毒 • 骨质疏松,骨和软骨变性 • 急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青少年,多数
致死
临床特点
• 隐匿起病(5-35岁) • 进展缓慢 • 神经症状出现越早进展越迅速 • 一个系统症状首发,也可叠加 • 用青霉胺终身治疗后预后大大改善
辅助检查
1、血清CP及铜氧化酶活性测定 • WD患者显著降低,甚至为零。 • 血清CP降低是诊断WD重要依据之一,
神经系统症状
锥体外系症状——缓慢进展 ➢舞蹈症、手足徐动、扭转痉挛、痉挛性
斜颈、肌张力障碍、震颤、运动迟缓、 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姿势屈曲
➢20岁前起病: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 征
➢年龄大:震颤、舞蹈样或投掷样
锥体外系症状
精神症状
➢情感障碍 ➢行为异常
肝脏症状80%
• 少数可以黄疸、腹水、脾肿大或食管静脉曲张 出血为首发症状
• 高氨基酸、高蛋白饮食能促进尿铜排泄。
2 、 阻止铜吸收
(1)锌剂:通过竞争机制抑制铜在肠道 吸收,增加粪铜排泄。
• 常用硫酸锌、醋酸锌、葡萄糖酸锌、甘 草锌。
• 副作用轻,偶有消化道症状
2 、 阻止铜吸收
(2)四硫钼酸胺:肠粘膜中形成铜与白 蛋白的复合物,随粪便排出
限制肠粘膜铜吸收
3 、 促进排铜
但血清CP值与病情、病程及驱铜治疗效 果无关。

肝豆状核变性,讲课ppt

肝豆状核变性,讲课ppt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纠正不良 认知,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心理支持与疏导 过程,共同为患者提供支持。
05
肝豆状核变性的预防与日常 保健
预防措施
避免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会增加肝豆状核变性的 遗传风险,应避免近亲结婚。
基因检测
对于有肝豆状核变性家族史的人 群,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发现潜 在的突变基因,提前采取干预措
积极配合治疗
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积极配合治疗。
04
THANKS
施。
孕期筛查
孕期进行相关筛查,检测胎儿是 否携带肝豆状核变性的突变基因,
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日常保健建议
饮食调整
药物治疗
保持低铜饮食,控制食物中铜的摄入量, 避免食用高铜食品,如肝脏、坚果等。
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用药物,控制病情 发展。
定期复查
心理支持
定期进行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监测病 情变化。
早期筛查
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 及时发现并干预。
提高公众认识
加强肝豆状核变性的宣传 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03
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例分享
病例一:早期发现与治疗
总结词
早期发现肝豆状核变性,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详细描述
患者因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震颤、言语不清等,被早期诊断为肝豆状核 变性。通过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整,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特点
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发病, 病情进展缓慢,但如果不及时治 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 肝硬化和神经功能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机制
01

肝豆状核变性-加图PPT精选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加图PPT精选课件
• 1993年底WD基因同时被3个实验室克隆,编码一种P 型铜转运ATP酶(ATP7B),故又称ATP7B基因,它含有 22个外显子和21个内含子。
12
• 迄今,在ATP7B第2、5、7、8、10、12及14~20 号外显子上共发现134种突变存在,其中错义或 无义突变81种类型,9种剪接位点突变,3种调节 基因突变,31种小缺失,7种小插入,1种缺失和插 入同时存在及2种大片段缺失。
• 但其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6
铜代谢合成障碍
• 血清铜蓝蛋白减少是WD的主要原因,但其基因(位于 3q23~25)及表达产物均未发现异常改变。
• Bichtrrich根据铜蓝蛋白电泳发现,正常成人是由大部分 先构成的未分化的铜蓝蛋白D在肝脏内经肽酶转化为铜 蓝蛋白C,然后由80%铜蓝蛋白C与20%铜蓝蛋白D构成 铜蓝蛋白;
13
近年,亚洲人WD基因突变研究也有较多报道 • 作者等(1997)收集141例WD患者的DNA样品,应用PCR-
SSCP及测序技术,对ATP7B基因第7、9、14外显子进行 检 测 , 突 变 率 分 别 为 1.4%(4/282) 、 2.1%(6/282) 、 及 14.9%(42/282); • 首次发现中国人WD患者一个新的基因致病突变类型,即 4例WD的PCR-SSCP电泳存在相同的异常迁移,DNA测序 均显示第662密码子(TTC)碱基发生C→G颠换,导致其编 码的丝氨酸(Ser)变为半胱氨酸(Cys)。
• 游离铜在肝内蓄积达饱和状态,由于铜的毒性作用和免疫 作用,使肝细胞大量坏死,并同时向血液释出大量游离铜
• 少数患儿可对血液中红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急性溶血 性贫血
• 大多数患儿在此期游离铜转移至肝外各组织(尤其是脑 组织)沉着

肝豆状核变性科普宣传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科普宣传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科普宣传课件
汇报人: 2023-12-07
目 录
• 肝豆状核变性概述 • 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与预防 •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与评估 •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与管理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家庭的自我管理 • 肝豆状核变性对社会及公共卫生影响
01
肝豆状核变性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性疾病,由ATP7B基因突 变引起,导致铜代谢障碍,从而 引发肝、脑、肾等多器官损害。
照顾技巧
培训家庭成员基本的照顾 技巧,如喂食、翻身、更 换尿布等,以确保患者得 到良好的日常照顾。
长期照护规划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家庭实 际情况,制定长期照护计 划,包括照护人员的安排 、康复训练等。
06
肝豆状核变性对社会及公共卫生 影响
对社会公共卫生的影响与挑战
影响生活质量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功 能障碍,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
适度运动
定期复查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建议适当参加体育 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提高身体素 质和免疫力。
指导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肝 功能、脑部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了解 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家庭护理与长期照护的准备
01
02
03
家庭环境
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舒 适、温馨的家庭环境,减 少家属的照顾压力。
药物治疗
针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开具不同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包括铜离子螯合剂、青霉胺 、锌剂等,用于减少铜的积累、促进铜的排出以及补充锌等 微量元素。
治疗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

肝豆状核变性ppt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ppt课件
评估结果分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根据评估结果,分析患者心理问题 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心理 干预提供依据。
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设计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 行为模式,减轻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
放松训练
采用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深呼吸 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
改善睡眠。
家庭治疗
邀请家庭成员参与,改善家庭环 境,提高患者的家庭支持度。
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 测血药浓度及肝肾功能等 指标。
手术干预时机及术式选择
01
02
03
04
手术时机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 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术式,如肝移植、脾切除等

术前评估与准备
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包括心 肺功能、营养状况等,做好术
前准备。
术后管理与随访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受累器官的不同 ,可分为肝型、脑型、肾型和混 合型等。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如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等)、角膜K-F环、 血清铜蓝蛋白降低、24小时尿铜增加等进行诊断。基因检测可用于确诊。
鉴别诊断
需要与肝硬化、肝性脑病、帕金森病等疾病进行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 细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ppt课 件
目录
• 肝豆状核变性概述 • 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学基础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术 • 治疗原则与方法探讨
目录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患者心理干预与生活质量提升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
01
肝豆状核变性概述

肝豆状核变性PP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PP课件

05
CATALOGUE
肝豆状核变性的预防与日常管理
预防措施与控制策略
01
02
03
早期筛查
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 ,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遗传咨询
对有肝豆状核变性家族史 的人群进行遗传咨询,提 供生育建议。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暴露于诱发肝豆状核 变性的环境因素,如某些 药物、重金属等。
患者日常管理与注意事项
鉴别要点
鉴别肝豆状核变性与其他肝病的关键在于了解患者的家族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例如,肝炎通常有明确的病因,如病毒、酒精或药物等,而肝豆状核 变性则与铜代谢异常有关。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重 要手段。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 功能状态,铜代谢相关指标检测有助 于了解铜的代谢情况,基因检测则有 助于确定病因。
临床试验与验证
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对已有治疗方法和新药 进行验证和评估,为临床 应用提供依据。
临床应用前景与发展
早期诊断与预防
通过基因检测和早期筛查,实现 肝豆状核变性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病情等因素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和生活质量。
豆状核变性的典型表现。
肝功能异常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 ,如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角膜色素环
大约80%的患者在角膜缘出 现色素环,是肝豆状核变性的
特征性体征之一。
其他体征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 出汗等症状的体征表现。
病程发展与预后
病程发展
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程发展通常比较缓慢,但病情会逐渐加重。患者可能在数年 至数十年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和肝脏损害。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教学课件ppt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教学课件ppt
基因突变检测的意义: 探讨发病机制 研究(Jiu)基因诊断方法 寻找基因治疗途径
第十六页,共二十四页。
诊断指标的评(Ping)价
角膜K-F环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诊断依 据之一
铜生化异常是确诊HLD的重要依据, 血(Xue)清铜蓝蛋白降低是最具诊断意义的检验手段、
24h尿铜排出增高有助于进一步确诊,但二者 并非是确诊HLD的唯一生化指标。
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
HLD治 疗 (Zhi)
限制铜的摄入 低铜饮食
抑制铜的吸收 硫酸锌100mg~300mg tid 葡萄糖酸锌560mg tid
手术治疗 脾功能亢进:脾切除(Chu) 肝移植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四页。
症状前WD病人的治(Zhi)疗
低(Di)铜饮食 硫酸锌治疗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内(Nei)容总结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指标评价和治疗。正常值 儿童男0.21-0.76OD,女0.30-0.75OD。 低密度改变:以豆状核最多见、其次为丘脑(Nao)、尾状核头、小脑(Nao)齿状核、中脑 (Nao),少数可有大脑(Nao)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散在低密度。高密度改变:少数在上述部位出 现高密度改变。以灰质损害常见、双侧对称,损害部位基本同头颅CT,中脑(Nao)桥脑(Nao) 的病变检出率高于头颅CT。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 MRI还可清楚显示大脑(Nao)皮质和白质的萎缩,还可显示脑(Nao)的局灶性萎缩。发病率: 1/2万~1/20万。基因定位:13q 14.3,称ATP7B基因,有21个外显子,20个内含子,其蛋 白产物为铜转运ATP酶。筛查WD家系中的三种状况,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杂合子:阻 止杂合子间的婚配,防止隐性致病杂合子出生。硫酸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发病。
1、神经症状
突出表现是锥体外系症状,舞蹈样或 手足徐动样动作,肌张力障碍,静止 性、意向性和姿势性震颤,肌强直, 运动迟缓,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屈 曲姿势及慌张步态。
20岁以前起病常以肌张力障碍、帕金 森综合症为主;
年龄更大者常表现震颤、舞蹈样或投 掷样动作。
此外可有广泛的神经损伤: 皮质功能损伤,智力减退、思维迟钝、
正常人尿铜排泄量小于50µg/24小时,
未经治疗者多为200~400µg/24小时,
个别高达1200µg/24小时。
青霉胺负荷试验:正常人和未经治疗患者口服青霉胺后, 尿铜均增高,但患者比正常人更明显。
(3)肝铜量:是诊断WD的金标准。
需经肝穿刺检查,绝大多数患者肝铜含量在250µg/g肝重 以上(正常50µg/g)。
可见脑萎缩、基底节低密度灶、特别是双侧豆状核区低密 度灶。
6、基因诊断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根据4条标准: (1)肝病史或肝病征/锥体外系病症; (2)血清CP显著降低和/或肝铜升高; (3)角膜K-F环; (4)阳性家族史。 符合(1)(2)(3)或(1)(2)(4)可确诊WD;
由于铜不能与铜结合蛋白结合,过量铜沉积在肝、脑、肾 和角膜等组织而致病。


WD呈特殊分布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累及肝、脑、肾、 角膜等处。
肝脏外表及切面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 或假小叶,病变明 显者像坏死后性肝硬化,肝细胞常有脂肪变性,并含有铜 颗粒。
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内线粒体变致密,线粒体嵴消失,粗面 内质网断裂。
脾肿大及脾功亢进、黄疸、腹水、蜘蛛痣、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肝昏迷。
10%~30%WD患者发生慢活肝。
少数患者表现无症状性肝、脾肿大,或常,导致内 分泌紊乱。
极少数患者以急性肝衰竭和急性溶血性贫血 起病,多于短期内死亡。
3、眼部症状
K-F环是本病最重要的体征,95%~98%患者有K-F环。 由于铜沉积在角膜后弹力层所致,绝大多数见于双眼,个
符合(1)(3)(4)很可能为典型WD; 符合(2)(3)(4)很可能为症状前WD; 符合4条中的2条则可能是WD。
须鉴别的疾病有急、慢型肝炎,肝硬化,小舞蹈病,亨廷 顿舞蹈病,扭转痉挛,帕金森病和精神病。
在肝细胞中,铜与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白 (Ceruloplasmin,CP),CP具有氧化酶的活性,因呈深蓝色 而得名。
循环中的铜90%~95%结合在CP上,约70%CP存在于血液 中,其余部分存在血管外。
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合成。 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
辅助检查
1、血清CP及铜氧化酶活性测定 正常人CP值为0.26~0.36g/L, WD患者显著降低,甚至为零。 血清CP降低是诊断WD重要依据之一,但血清CP值与病情、
病程及驱铜治疗效果无关。
血清铜氧化酶活性强弱与血清CP含量呈正比,故测定铜氧 化酶活性可间接反映血清CP含量,其意义与直接测定血清 CP相同。
3、肝肾功能 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WD患者,早期 可无肝功异常。
以肝损害为主要表现者可表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如血 清总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
以肾功损害为主者可出现尿素氮、肌酐。增高
4、骨关节X线检查
最常见双腕关节以下,骨质疏松、骨关节炎、骨软化、自 发性骨折等。
5、头颅CT及MRI
WD基因有多种突变型,常涉及P类ATP结合区。
由于90%以上患者血清CP量明显减少,而生化研究表明, 肝内前铜蓝蛋白 含量和结构均正常,表明肝内合成的前铜 蓝蛋白与铜结合存在障碍,因而认为CP合成障碍是本病最 基本的遗传缺陷。
其它因素入胆道排铜障碍、细胞内异常蛋白存在、溶酶体 缺陷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情感行为性格异常,情绪失控,晚期可 有器质性精神病症状。 小脑损伤,共济失调和语言障碍。 锥体系损伤,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和假 性球麻痹。 下丘脑损伤,肥胖、持续高热及高血压。 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2、肝脏症状
约80%患者发生。
大多表现非特异性慢性肝病症状群,如倦怠、 无力、食欲不振、肝区疼痛、肝肿大或缩小、
脑部以壳核最明显,其次为苍白球及尾状核,大脑皮质亦 可受侵。
角膜边缘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浆内,有棕黄色的细小颗粒 沉积。
临床表现
青少年期起病,少数可持至成年期,发病年龄4~50岁. 以肝脏症状起病者平均年龄约11岁, 以神经症状起病者平均年龄约19岁, 若未经治疗最终都会出现肝脏和神经损害症状。 起病多较缓慢,少数可由于外伤、感染或其他原因而呈急
肝豆状核变性


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 脑部变性疾病。
1912年由Wilson首先报道和描述。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 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 ring,K- F环)。
病因及发病机制
正常人从肠道吸收入血的铜大部分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 然后进入肝细胞。
别见于单眼。 有神经症状时亦可见此环,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在角
膜内表面上,呈绿褐色或金褐色,宽约1.3mm,光线斜照 时最清楚,早期需用裂隙灯。
4、其它
患者可有皮肤色素沉着,尤以面部及小腿伸侧明显。 铜离子在近端肾小管和肾小球沉积,造成肾小管重吸收障
碍,出现肾性糖尿、多种氨基酸尿、尿酸尿、高钙尿、蛋 白尿等。 少数患者可发生肾小管性酸中毒,产生骨质疏松,骨和软 骨变性。
但应注意血清CP降低还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活肝、原发性 胆汁性肝硬化、某些吸收不良综合征、蛋白-热量不足性 营养不良。
2、人体微量铜测定
(1)血清铜:正常人血清铜为 14.7~20.5µmol/L,WD患者90% 降 低。
(2)尿铜:大多数患者24小时尿铜 含量显著增加,未经治疗时增加数倍 至数十倍,服用排铜药物后尿铜进一 步增加,待体内蓄积铜大量排出后, 尿铜量又见降低,这些变化可作为临 床排铜药物剂量调整的参考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