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与计算方法

合集下载

重大危险源的计算方式及相关标准

重大危险源的计算方式及相关标准

重大危险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设备、物质或作业环节。

对重大危险源的计算和标准制定对于保障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计算重大危险源的方法和相关标准制定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重大危险源的计算方式1. 风险评估法: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源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可能性,进而确定危险源的重要程度。

风险评估是计算重大危险源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进行评估。

2. 事故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是一种系统化分析手段,用于揭示特定事件(如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结果。

通过构建事故树,可以将事故发生的各个因素进行逻辑分析,找到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防范措施。

3. 图解法:图解法是通过绘制系统流程图或管道图等方式来分析重大危险源。

通过图解法,可以直观地了解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及其潜在风险,为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二、相关标准制定1. 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针对重大危险源的计算和标准制定,各国家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包括了对重大危险源的定义、计算方法、技术要求、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企业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和要求。

2. 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各行业还会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行业标准是根据特定行业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的标准,对于重大危险源的计算和标准制定具有针对性。

企业标准则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的标准,可以更具体地规定重大危险源的计算方法和管理要求。

3. 国际标准和先进经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国际标准和先进经验也对重大危险源的计算和标准制定产生了影响。

吸收国际标准和先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计算和标准制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结语重大危险源的计算和标准制定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标准,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方法(三篇)

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方法(三篇)

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方法重大危险源评价以危险单元作为评价对象。

一般把装置的一个独立部分称为单元,并以此来划分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功能特点,例如原料供应区、反应区、产品蒸馏区、吸收或洗涤区、成品或半成品贮存区、运输装卸区、催化剂处理区、副产品处理区、废液处理区、配管桥区等。

在一个共同厂房内的装置可以划分为一个单元;在一个共同堤坝内的全部贮罐也可划分为一个单元;散设地上的管道不作为独立的单元处理,但配管桥区例外。

2.评价模型的层次结构生产单元的固有危险性﹦事故的易发性×事故严重度(事故的易发性与物质危险性和工艺危险性同时相关)现实的危险性﹦固有危险性×危险性抵消因子(危险性抵消因子包括物(工艺、设备、容器、建筑结构)的状态、人员素质、安全管理三个方面)3.危险性分级与危险控制程度分级(1)危险性分级危险源分级标准:以10万元为缩尺的固有危险性值的对数Ax。

一级重大危险源:Ax≥3.5二级重大危险源:2.5≤Ax<3.5三级重大危险源:1.5≤Ax<2.5四级重大危险源:Ax<1.5(2)危险控制程度分级危险性控制程度的分级依据:综合抵消因子的值B2。

A级:B2≤0.001B级:0.001<B2≤0.01C级:0.01<B2≤0.1D级:B2>0.1各级重大危险源应达到的受控标准是:一级危险源在A级以上;二级危险源在B级以上;三级和四级危险源在C级以上。

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方法(二)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是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发现和分析可能产生的危险及其程度,确定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以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为主题进行论述,以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重大危险源的概念和评价目的重大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因素或设施,包括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有害物质泄漏等。

重大危险源的级别划分标准

重大危险源的级别划分标准

重大危险源的级别划分标准摘要:一、重大危险源定义及分级背景二、重大危险源等级划分方法1.死亡半径法2.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三、计算r值及对应级别1.r值的计算方法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四、重大危险源等级划分在实际中的应用1.应急措施分级2.新冠疫情举例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重大危险源定义及分级背景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根据危险程度,重大危险源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其中一级为最高级别。

这种分级方法有助于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科学监控和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二、重大危险源等级划分方法1.死亡半径法:根据事故死亡半径来判断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死亡半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危险物质泄漏后可能导致人员死亡的范围。

根据死亡半径的大小,将重大危险源划分为不同等级。

2.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易燃性、易爆性和毒性指标,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划分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三、计算r值及对应级别r值是用于衡量重大危险源危险程度的指标,其计算方法如下:r值= Σ(qi / Qi)× 校正系数其中,qi为每种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吨),Qi为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校正系数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和场所特定因素确定。

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照以下标准确定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一级:r值≥100- 二级:100>r值≥50- 三级:50>r值≥10- 四级:r值<10四、重大危险源等级划分在实际中的应用1.应急措施分级:根据重大危险源的级别,各级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应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各级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疫情扩散风险。

2.新冠疫情举例:新冠疫情可以被视为一种重大危险源,其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政策,如隔离、封锁、疫苗接种等,以降低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重大危险源分级

重大危险源分级

重大危险源分级
一、重大危险源分级指标的计算方法
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重大危险源的分级指标按下式计算:
式中:
R——重大危险源分级指标;
α——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β1β2β3...βn——与每种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q1q2q3...q n——每种危险化学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1Q2Q3...Q n——与每种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二、重大危险源分级指标的计算过程
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第4.3条中的表3、表4取危险化学品的校正系数β,并根据表5取得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通过计算R值对该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详见下表:表6.2-1 重大危险源分级指标计算一览表
表6.2-2 重大危险源分级指标一览表
100
50
5010
10
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第4.3.3条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即上表6.2-2,黄冈永安药业有限公司储罐区构成四级重大危险源。

三、重大危险源分级指标结果
综上所述,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进行辨识,黄冈永安药业有限公司储罐区构成了四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等级计算

重大危险源等级计算

重大危险源等级计算一、引言重大危险源等级计算是一种评估、监测和控制重大危险源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排除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介绍重大危险源等级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二、重大危险源等级的定义重大危险源等级是根据危险源的爆炸、火灾、泄漏等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来划分的。

根据国际标准,重大危险源等级一般分为一至四级,其中一级为最高级别,四级为最低级别。

三、重大危险源等级计算的原理重大危险源等级计算主要基于风险评估的原理,通过对危险源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确定其等级。

具体而言,重大危险源等级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危险源的可能性:即危险源发生的概率。

可能性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和专家判断等方法进行评估。

2. 危险源的严重程度:即危险源发生后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

严重程度可以通过事故后果分析、模拟计算和风险评估等方法进行评估。

3. 监测和控制措施:即企业已经采取的措施,包括监测、预警和防护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危险源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从而影响重大危险源等级的计算结果。

四、重大危险源等级计算的方法重大危险源等级计算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定量方法基于具体的数据和模型进行计算,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

而定性方法则基于专家判断和经验,对危险源进行主观评估,结果一般较为模糊。

在定量方法中,常用的计算模型包括风险矩阵和风险指数法。

风险矩阵将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然后根据等级之间的组合,确定危险源的等级。

而风险指数法则是将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别乘以权重系数,然后将两者相加得到风险指数,再根据风险指数的范围确定危险源的等级。

在定性方法中,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问题层层分解、逐级评估的方法,通过对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比较和排序,最终确定危险源的等级。

而专家评价法则是通过请专家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然后综合各个专家的意见得出结论。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及计算方法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及计算方法

重⼤危险源辨识标准及计算⽅法重⼤危险源辨识标准重⼤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危险源的依据和⽅法,以及计算重⼤危险源辨识临界量和最⼤量的⽅法。

1. 引⽤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通过的各⽅应探讨使⽤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在本标准中引⽤⽽构成为本标准的条⽂。

在标准出版时,所⽰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本标准2. 定义单元指⼀个(套)⽣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个⼯⼚的且边缘距离⼩于500m 的⼏个(套)⽣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危险源。

危险物质⼀种物质或若⼲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重⼤事故⼯业活动中发⽣的重⼤⽕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重⼤危险长期地或临时地⽣产、加⼯、搬运、使⽤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 辨识辨识依据1. 在表1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其临界量按表1确定;2. 未在表1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依据其危险性,按表2确定临界量;若⼀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多种危险性,按其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表1危险化学品名称及其临界量序号类别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临界量(T)1爆炸品叠氮化钡0. 52叠氮化铅0. 53雷酸汞0. 54三硝基苯甲醚55三硝基甲苯56硝化⽢油17硝化纤维素108硝酸铵(含可燃物>0. 2%59丁⼆烯510⼆甲醚5011甲烷,天然⽓5012氯⼄烯5013易燃⽓体氢514液化⽯油⽓(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5015⼀甲胺516⼄炔117⼄烯5018氨1019⼆氟化氧120⼆氧化氮121⼆氧化硫2022氟123光⽓0. 324毒性⽓体环氧⼄烷1025甲醛(含量>90%526磷化氢127硫化氢528氯化氢2029氯530煤⽓(CO co和H2、CH4的混合物等)2065过氧化甲⼄酮(含量》60%1066丙酮合氰化氢2067丙烯醛2068氟化氢169环氧氯丙烷(3?氯?1, 2?环氧丙烷)2070环氧溴丙烷(表溴醇)2071j甲苯⼆异氰酸酯10072毒性物质氯化硫173氰化氢174三氧化硫7575烯丙胺2076溴2077r⼄撑亚胺2078异氰酸甲酯0. 75表2未在表1中列举的危险化学品类别及其临界量类别危险性分类及说明临界量(T)1. 1A项爆炸品1爆炸品除1. 1A项外的其他1. 1项爆炸品10除1. 1项外的其他爆炸品50易燃⽓体:危险性属于2. 1项的⽓体10⽓体氧化性⽓体:危险性属于2. 2项⾮易燃⽆毒⽓体且次要危险性为5类的⽓体200剧毒⽓体:危险性属于2. 3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1的毒性⽓体5有毒⽓体:危险性属于2. 3项的其他毒性⽓体50易燃液体极易燃液体:沸点w 35C且闪点<0C的液体;或保存温度⼀直在其沸点以上的易燃液体10⾼度易燃液体:闪点<23C的液体(不包括极易燃液体);液态退敏爆炸品1000易燃液体:23CW闪点<61T的液体5000易燃固体危险性属于4. 1项且包装为I类的物质200易于⾃燃的物质危险性属于4. 2项且包装为I或U 类的物质200遇⽔放出易燃⽓体的物质危险性属于4. 3项且包装为I或U 的物质200氧化性物质危险性属于5. 1项且包装为I类的物质50危险性属于5. 1项且包装为U或川类的物质200有机过氧化物危险性属于5. 2项的物质50毒性物质危险性属于6. 1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1的物质50危险性属于6. 1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2的物质500注:以上危险化学品危险性类别及包装类别依据GB12268确定,急性毒性类别依据GB20592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并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贮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

但不适用于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军事设施、采掘业和危险物质的运输。

本标准引用了GB-90危险货物品名表,其包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并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本标准采用了危险物质、单元、临界量、重大事故、重大危险源、生产场所和贮存区等定义。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

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照爆炸性物质、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和氧化剂等4类物质的品名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

c) 表3列出了活性化学物质的名称和临界量。

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表序号物质名称生产场所临界量,t1 氯酸钾贮存区 202 氯酸钠贮存区 203 过氧化钾贮存区 204 过氧化钠贮存区 205 过氧化乙酸叔丁酯(浓度≥70%) 贮存区 106 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浓度≥80%) 贮存区 107 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浓度≥80%) 贮存区 108 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浓度≥80%) 贮存区 109 过氧化二碳酸二苯甲酯(盐度≥90%) 贮存区 1010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浓度≥70%) 贮存区 1011 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浓度≥80%) 贮存区 1012 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浓度≥80%) 贮存区 1013 2,2-过氧化二氢丙烷(浓度≥30%)贮存区 1014 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丙酯(浓度≥80%) 贮存区 1015 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贮存区 1016 过氧化甲乙酮(浓度≥60%) 贮存区 1017 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浓度≥60%) 贮存区 1018 过乙酸(浓度≥60%) 贮存区 1019 过氧化(二)异丁酰(浓度≥50%) 贮存区 1020 过氧化二碳酸二乙酯(浓度≥30%) 贮存区 1021 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浓度≥77%) 贮存区 10d) 表4列出了有毒物质的名称和临界量。

一级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全解

一级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全解
表1 可容许个人风险标准
危险化学品单位周边重要目标和敏感场所类别
可容许
风险
(/年)
1.高敏感场所(如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等);
2.重要目标(如党政机关、军事管理区、文物保护单位等);
3.特殊高密度场所(如大型体育场、大型交通枢纽等)。
<310-7
1.居住类高密度场所(如居民区、宾馆、度假村等);
(三)对重大危险源中的毒性气体、剧毒液体和易燃气体等重点设施,设置紧急切断装置;毒性气体的设施,设置泄漏物紧急处置装置。涉及毒性气体、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的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配备独立的安全仪表系统(SIS);
(四)重大危险源中储存剧毒物质的场所或者设施,设置视频监控系统;
(五)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表2常见毒性气体校正系数β值取值表
毒性气体名称
一氧
化碳
二氧
化硫

环氧
乙烷
氯化氢
溴甲烷

β
2
2
2
2
3
3
4
毒性气体名称
硫化氢
氟化氢
二氧
化氮
氰化氢
碳酰氯
磷化氢
异氰酸甲酯
β
5
5
10
10
20
20
20
注:未在表2中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取值,剧毒气体可按β=4取值。
四、校正系数α的取值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米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见表3:
(一)重大危险源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份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以及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并具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事故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具备紧急停车功能。记录的电子数据的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

重大危险源四级划分计算公式

重大危险源四级划分计算公式

重大危险源四级划分计算公式引言: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重大危险源,这些危险源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能够对这些危险源进行科学的评估和控制,人们提出了重大危险源四级划分计算公式。

本文将介绍这个计算公式的具体内容和应用方法。

一、重大危险源四级划分计算公式的概述重大危险源四级划分计算公式是一种评估和控制重大危险源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对危险源的风险水平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管理策略。

该公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危险源按照其潜在风险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二、重大危险源四级划分计算公式的具体内容重大危险源四级划分计算公式的具体内容如下:1. 初步评估:根据危险源的特性和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对其进行初步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危险源的性质、规模、可能造成的伤害范围等。

2. 风险评估:根据初步评估的结果,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进一步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危险源的概率、频率、严重性等。

3. 风险计算: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使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危险源的风险值。

风险值是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可以反映危险源的风险水平。

4. 级别划分: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将危险源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划分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通常是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四个等级。

三、重大危险源四级划分计算公式的应用方法重大危险源四级划分计算公式的应用方法如下:1. 收集数据:收集危险源的相关数据,包括危险源的特性、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概率、频率等。

2. 进行初步评估: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危险源进行初步评估,确定其性质、规模、可能造成的伤害范围等。

3. 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初步评估的结果,对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进一步评估,确定其概率、频率、严重性等。

4. 进行风险计算: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使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危险源的风险值。

5. 进行级别划分: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将危险源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若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多种危险性,按其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

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n/Qn≧1 (1)
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 一级:R ≥100 二级:100>R ≥50 三级:50>R ≥10 四级:R<10
⎪⎪⎭⎫ ⎝
⎛+⋅⋅⋅++=n n n Q q Q q Q q R βββα22
2111
校正系数β的取值:爆炸品取值2
易燃气体取值1.5 其他类危险化学品取值1.0
毒性气体β的取值:
注:未在表2中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取值,剧毒气体可按β=4取值。

校正系数α的取值: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100人以上,α取值2.0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50人~99人,α取值1.5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30人~49人,α取值1.2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1~29人,α取值1.0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0人,α取值0.5。

重大危险源辨识

重大危险源辨识

重大危险源辨识
重大危险源辨识是指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2018)的规定,对长期或临时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
危险化学品的单位进行辨识,当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时,该单位被视为重大危险源。

根据GB-20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定义为: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包括生产单元和储存单元。

生产单元是指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装置及设施,当装置及设施之间有切断阀时,以切断阀作为分割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

储存单元是指用于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储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储罐区以罐区防火堤为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仓库以独立的库房为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

临界量是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构成重大危险源所规定的最小数量。

根据GB-2018,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指标
S=q1/Q1+q2/Q2+…+qn/Qn≥1,其中q1、q2、…、qn为每种危
险物质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Q1、Q2、…、Qn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

在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时,如果生产单元或储存单元内只存在一种危险化学品,且其数量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该单元即被视为重大危险源。

如果生产单元或储存单元内存在多种危险化学品,根据上述指标计算S值,如果S≥1,则该单元也被视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及计算方法之欧阳总创编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及计算方法之欧阳总创编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以及计算重大危险源辨识临界量和最大量的方法。

1.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268-2005 危险货物品名表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2.定义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危险物质3.2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3.2.1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3.2.2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q1/Q1+q2/Q2+...+qn/Qn≧1 (1)式中: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4.标准说明最大量确定当生产经营单位对单元内的危险物质辨识清楚以后,那么单元内危险物质的量也应该确定下来。

①对于存放危险物质储罐和其他容器的储存区重大危险源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储罐或者其他容器的最大容积量。

注意这个最大容积量不同于最大实际使用量,这一点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申报表格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②对于存放危险物质储罐和其他容器的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目前储罐或者其他容器的实际存在最大量。

③对于危险物质的包装存储区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目前实际存在的物质最大量。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

目录范围引用标准定义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说明附录范围引用标准定义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说明附录本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a) 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贮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b) 矿山、采石场中矿物的化学与热力学性质的加工工艺活动和与这些工艺活动相关的,属于标准表1中危险物质的储存活动;c) 厂内危险物质的运输。

本标准不适用于a) 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 军事设施;c) 矿山、采石场中矿物的开采、勘探、提取、加工;d) 厂外危险物质的运输;e) 地下储罐。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268-90 危险货物品名表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危险物质: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事故: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重大危险: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重大危险源辨识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标准表1、标准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义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被定义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与计算方法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与计算方法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以及计算重大危险源辨识临界量和最大量的方法。

1.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268-2005 危险货物品名表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2.定义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 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危险物质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重大事故3.2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3.2.1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3.2.2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q1/Q1+q2/Q2+...+qn/Qn≧1 (1)式中: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4.标准说明最大量确定当生产经营单位对单元内的危险物质辨识清楚以后,那么单元内危险物质的量也应该确定下来。

①对于存放危险物质储罐和其他容器的储存区重大危险源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储罐或者其他容器的最大容积量。

注意这个最大容积量不同于最大实际使用量,这一点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申报表格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②对于存放危险物质储罐和其他容器的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目前储罐或者其他容器的实际存在最大量。

一级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全解

一级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全解
表3 校正系数α取值表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
α
100人以上
2.0
50人~99人
1.5
30人~49人
1.2
1~29人
1.0
0人
0.5
五、分级标准
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4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表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
R值
一级
R≥100
二级
100>R≥50
(一)重大危险源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份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以及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并具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事故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具备紧急停车功能。记录的电子数据的保存时间不少于30天;
(二)重大危险源的化工生产装置装备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一级或者二级重大危险源,装备紧急停车系统;
表2常见毒性气体校正系数β值取值表
毒性气体名称
一氧
化碳
二氧
化硫

环氧
乙烷
氯化氢
溴甲烷

β
2
2
2
2
3
3
4
毒性气体名称
硫化氢
氟化氢
二氧
化氮
氰化氢
碳酰氯
磷化氢
异氰酸甲酯
β
5
5
10
10
20
20
20
注:未在表2中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取值,剧毒气体可按β=4取值。
四、校正系数α的取值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米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见表3:
第十六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明确重大危险源中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责任人或者责任机构,并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难以立即排除的,应当及时制定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 、时限和预案。

重大危险源的计算方式及相关标准

重大危险源的计算方式及相关标准

重大危险源的计算方式及相关标准一、重大危险源的定义重大危险源是指可能引发重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环境破坏或财产损失的物质、能源和设备等因素。

重大危险源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可燃、易爆、有毒、高压、高温、高能等。

化工、石油、煤炭、核能、交通等行业通常存在较多的重大危险源。

二、重大危险源的计算方式重大危险源的计算方式主要是依据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危险源:按照业务领域和行业特点,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包括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等。

2.评估危险:根据危险源的性质、特征和潜在风险,评估危险的程度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环境破坏及财产损失等。

3.计算危险源等级:根据评估的危险性和后果,采用相应的评分标准进行计算,确定危险源的等级。

危险源等级一般分为轻微、一般、重大和特别重大等级。

4.制定措施:根据危险源的等级,确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紧急救援措施等。

5.安全管理:根据危险源的等级要求,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设立安全管理机构、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定期检查和评估等。

三、重大危险源的相关标准国家和行业一般会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用于指导重大危险源的计算和管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重大危险源相关标准:1.《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的要求和方法,包括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划分等。

2.《危险化学品厂区分级与防护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厂区分级与防护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包括厂区分级、防护措施、应急处理等。

3.《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与指南》:该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指南,包括环境影响评估、环境管理与监控、环境目标与计划等。

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该标准规定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规范,包括政策与目标、组织与职责、教育与培训等。

5.《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该标准规定了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要求和内容,包括化学品的危险性评估、安全操作注意事项、事故应对等。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及计算方法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及计算方法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以及计算重大危险源辨识临界量和最大量的方法。

1.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268-2005 危险货物品名表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2.定义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 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危险物质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重大事故3.2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3.2.1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3.2.2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q1/Q1+q2/Q2+...+qn/Qn≧1 (1)式中: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4.标准说明最大量确定当生产经营单位对单元内的危险物质辨识清楚以后,那么单元内危险物质的量也应该确定下来。

①对于存放危险物质储罐和其他容器的储存区重大危险源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储罐或者其他容器的最大容积量。

注意这个最大容积量不同于最大实际使用量,这一点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申报表格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②对于存放危险物质储罐和其他容器的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目前储罐或者其他容器的实际存在最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以及计算重大危险源辨识临界量和最大量的方法。
1.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2268-2005 危险货物品名表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
50
易燃液体
极易燃液体:沸点≤35℃且闪点<0℃的液体;或保存温度一直在其沸点以上的易燃液体
10
高度易燃液体:闪点<23℃的液体(不包括极易燃液体);液态退敏爆炸品
1000
易燃液体:23℃≤闪点<61℃的液体
5000
易燃固体
危险性属于4.1项且包装为Ⅰ类的物质
200
易于自燃的物质
危险性属于4.2项且包装为Ⅰ或Ⅱ类的物质
表1 危险化学品名称及其临界量
序号
类别
危险化学品名称和说明
临界量(T)
1
爆炸品
叠氮化钡
0.5
2
叠氮化铅
0.5
3
雷酸汞
0.5
4
三硝基苯甲醚
5
5
三硝基甲苯
5
6
硝化甘油
1
7
硝化纤维素
10
8
硝酸铵(含可燃物>0.2%)
5
9
易燃气体
丁二烯
5
10
二甲醚
50
11
甲烷,天然气
50
12
氯乙烯
50
13

5
14
液化石油气(含丙烷、丁烷及其混合物)
3.2.2 单元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式(1)计算,若满足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n/Qn≧1………………………(1)
式中:
q1,q2,…,qn———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Q1,Q2,…,Qn———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电石
100
53

1
54

10
55
氧化性物质
发烟硫酸
100
56
过氧化钾
20
57
过氧化钠
20
58
氯酸钾
100
59
氯酸钠
100
60
硝酸(发红烟的)
20
61
硝酸(发红烟的除外,含硝酸>70%)
100
62
硝酸铵(含可燃物≤0.2%)
300
63
硝酸铵基化肥
1000
64
有机过氧化物
过氧乙酸(含量≥60%)
10
65
过氧化甲乙酮(含量≥60%)
10
66
毒性物质
丙酮合氰化氢
20
67
丙烯醛
20
68
氟化氢
1
69
环氧氯丙烷(3?氯?1,2?环氧丙烷)
20
70
环氧溴丙烷(表溴醇)
20
71
甲苯二异氰酸酯
100
72
氯化硫
1
73
氰化氢
1
74
三氧化硫
75
75
烯丙胺
20
76

20
77
乙撑亚胺
20
78
异氰酸甲酯
0.75
表2 未在表1中列举的危险化学品类别及其临界量
③对于危险物质的包装存储区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目前实际存在的物质最大量。这些数据应当从每天、每季度或者自身规定的时间段的登记情况来获取。注意这个量不同于储存区的最大容积量,这一点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申报表格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④对于管道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发生重大事故后,生产区域外管道所能泄露出的物质最大量。
重大事故
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重大危险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3.辨识
辨识依据
1.在表1围的危险化学品,其临界量按表1确定;
2.未在表1围的危险化学品,依据其危险性,按表2确定临界量;若一种危险化学品具有多种危险性,按其中最低的临界量确定。
2.定义
单元
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临界量
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危险物质
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200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危险性属于4.3项且包装为Ⅰ或Ⅱ的物质
200
氧化性物质
危险性属于5.1项且包装为Ⅰ类的物质
50
危险性属于5.1项且包装为Ⅱ或Ⅲ类的物质
200
有机过氧化物
危险性属于5.2项的物质
50
毒性物质
危险性属于6.1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1的物质
50
危险性属于6.1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2的物质
类别
危险性分类及说明
临界量(T)
爆炸品
1.1A项爆炸品
1
除1.1A项外的其他1.1项爆炸品
10
除1.1项外的其他爆炸品
50
气体
易燃气体:危险性属于2.1项的气体
10
氧化性气体:危险性属于2.2项非易燃无毒气体且次要危险性为5类的气体
200
剧毒气体:危险性属于2.3项且急性毒性为类别1的毒性气体
5
有毒气体:危险性属于2.3项的其他毒性气体
1
34
溴甲烷
10
35
易燃液体

50
36
苯乙烯
500
37
丙酮
500
38
丙烯腈
50
39
二硫化碳
50
40
环己烷
500
41
环氧丙烷
10
42
甲苯
500
43
甲醇
500
44
汽油
200
45
乙醇
500
46
乙醚
10
47
乙酸乙酯
500
48
正己烷
500
49
易于自燃的物质
黄磷
50
50
烷基铝
1
51
戊硼烷
1
52
遇水放出易燃
气体的物质
4.标准说明
最大量确定
当生产经营单位对单元的危险物质辨识清楚以后,那么单元危险物质的量也应该确定下来。
①对于存放危险物质储罐和其他容器的储存区重大危险源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储罐或者其他容器的最大容积量。注意这个最大容积量不同于最大实际使用量,这一点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在申报表格中进行详细的说明。
②对于存放危险物质储罐和其他容器的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来说,危险物质的量应当是目前储罐或者其他容器的实际存在最大量。
500
注:以上危险化学品危险性类别及包装类别依据GB12268确定,急性毒性类别依据GB20592确定。
3.2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
单元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表1、表2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3.2.1 单元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50
15
一甲胺
5
16
乙炔
1
17
乙烯
50
18
毒性气体

10
19
二氟化氧
1
20
二氧化氮
1
21
二氧化硫
20
22

1
23
光气
0.3
24
环氧乙烷
10
25
甲醛(含量>90%)
5
26
磷化氢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7
硫化氢
5
28
氯化氢
20
29

5
30
煤气(CO,CO和H2、CH4的混合物等)
20
31
砷化三氢(胂)
12
32
锑化氢
1
33
硒化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