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想一想:
(2)怎样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p34)
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 字上各记一个圆点。
如:
5.333…
写作:5.3 ·
读作:五点三,三循环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想一想: (2)怎样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各
·· 1.23 < 1.233
·
··
1.45 > 1.45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快乐巩固
课外游戏作业: 1.算一算,想一想:
小刚练习书法,他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句话依次反复写,第62、 100个字应写什么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感谢你的聆听
《循环小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400÷75 = ___5_._3_3_3…
继续除下去,永远也 除不完。
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 复出现“3”。
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总是重复出现 “25”。
记一个圆点。 如:
6.9258258…
写作:6.9258 ···
读作:六点九二五八,二五八循环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
1.555… 1.746746… 0.105353…
写作:1.5 ·
写作:1.746 ··
写作:0.1053 ··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中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当鼓励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已达到最终能够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十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本人就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卡特金曾说过: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慧之母”.从实践上看也是如此,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一名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烈火,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到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上,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教师要以创设现实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一些有层次的趣味问题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感悟,认知、发展,进而可以创造,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喜爱学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创设好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故而我们老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轻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

人教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

人教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

28÷18=__1_._5_5_5____
… 78.6÷11=_7_.1__4_5_4_5_
_

像 5.333···、 1.555···和 7.14545···都 是 循 环 小 数 。
一__个__数__的_小__数__部__分_,__从__某__一_位__起__,__一_个__数__字__或_者__几__个__数_
二___、___自___主____探___究___,___构____建___新__ 知
___
自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①__ 什么是循环节?
循环节 .
400÷75=_5_._3_3_3_··_·__ 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7272是循环小数。
(× )
(3)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
小数。
( √)
2.写出下面各循环小数的近似值。(保留三位小数)
[教材P37 练习八 第7题]
1.29090 … ≈ _1_.2_9_1____
.. 0.0183


_0_.0_1_8____
0.444… ≈ _0_.4_4_4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算一算,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 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15÷16=________ 1.5÷7=_________
商不是整数 商是小数
_ 小数部分的位数__有__限___ 的小数是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位数无限, 但没有数字依次不 断重复出现。

2023年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优秀说课稿范文

2023年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优秀说课稿范文

2023年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优秀说课稿范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优秀说课稿篇1教材分析:《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是学生在相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

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详细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

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1、结合详细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结合详细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教法: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依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纳了情境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

由学生熟识的、感爱好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详细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到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剧烈的探讨爱好,从而主动探究。

让学生通过操作、视察、思索、沟通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洁的倍数问题。

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沟通、学问才智共享的园地。

教学学法:《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觉以及探究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学问与技能、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依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索、探讨沟通,经验学问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开心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学问。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爱好与热忱,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很多小动物都兴奋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二、探究新知,构建倍的概念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究小学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强、应用广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清障”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将有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此,本文分析多种教学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使用思路,希望能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标签:多种教学方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使用思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优化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树立正確的学习价值观等方面意义重大。

借助“设障”和“清障”两大过程的协调配合以优化多种教学方法的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全面的学习内容,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这是目前多种教学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要使用思路。

下面,笔者将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

一、预设障碍促进能力提升预设障碍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一定的学习障碍。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而且较难解决一些学习障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便可以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并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预设障碍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问题障碍;第二步,引导学生解决障碍,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能力。

比如在教学“用word编辑文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智能ABC输入法在word文稿中打出骆宾王的代表作《咏鹅》。

学生打字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障碍——打“绿”这个字的时候找不到拼音,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从“lu”中找一找有没有绿这个字,学生能找出这个字,以为解决了问题;但教师再设障碍,让学生打出“女”这个字,这时候学生再打“nu”,会发现找不到“女”这个字,此时学生就知道自己的理解错了。

这时候教师再进行讲解:“绿”的拼音为“lǜ”而女的拼音为“nǚ”,对应键盘上的字符应为“v”而不是“u”。

学生恍然大悟,然后自己尝试一下,果然顺利打出了“绿”和“女”。

二、自主探究清障构建新知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清障,也就意味着他们能够自主构建新知。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精选6篇)认识周长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周长的含义。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会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细绳、树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1.播放动画,感知“一周”。

引导学生说说金龟子是怎么爬得?生交流后,师板书:一周边线2.指一指,初步体验周长“书空”,画一画金龟子走的路线。

板书:周长3.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一)提供实例认识周长1.师出示儿童游泳池让学生指出游泳池池口的一周边线。

完整的说说什么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2.找一找,感知具体物体表面的周长。

生举例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周长。

(从实物到图形,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

)3.出示课本62页的第2题,让生描一描举反例,深化理解周长的概念。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让生辨析师小结板书:封闭图形(二)测量、计算周长出示一个三角形和一片树叶生测量、操作过程展示汇报后得出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伸1、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课本62页的第5题2、播放课件(比一比:谁走的路线长)四、总结评价完善认知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周长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周长。

3、了解借助生活媒体测量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4、感受周长与生活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从各种具体物体中正确找出物体表面的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带图形的练习纸40份、教具图形4个、水彩笔(学生准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从字面上理解,你觉得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过渡:物体外围的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构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形式

构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形式

( )请 你 把 算 式 的 特 点 与 结 果 特 点 用 你 的话 告 诉 同 学 4
+ j
在构建的过程 中, 学生计算分数 的式子 , 根据计 算过程说 出 自己进行分数加减法 的运算过程 和依据 , 目的是复 习分数 加减法的形式 、 则 , 法 为类 似 推 广 分式 的加 减法 法 则 打 下 理 论
构 建 学 生 自主 探 究 新 知 的形 式
广 西贵 港 市港 北 区 庆 丰 一 中 陈 明 刚 在 课 程 改 革 中 , 学 教 学 应 以学 生 为 主 体 、 师 为 主 导 , 数 教 从学生实 际出发 , 创设 有助 于学 生 自主学 习的问题情 境 , 引导 学生 通 过 实 践 、 考 、 索 、 流 、 得 知 识 形 成 技 能 、 展 思 思 探 交 获 发 维、 学会学习 , 使学 生在 教师 的 引导 下 , 促 生动 活 泼地 、 主动 地、 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 , 在教学 中 , 要有创 造性地 使用 教 材, 积极开发 、 利用各种教 学资源 , 构建学 生 自主探究 新知 的 情境 , 引导学生主动地从 事观察 、 实验 、 猜想 、 证 、 验 推理 与交 流等教学 活动 ,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 的理解 , 体验知识 的形 成过程 , 获得知识 ,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 动手能力 、 探究能 力和 创新 能力 。以下是我在教学 中构建学生 自主探究新知 的几种
5 , a a。 ④ × ( )引导学生分析 、 3 讨论 、 交流每个算式的结果 与原式 的
关系 。
根据算式 你是怎样 进行 分数 的加减法 的运算 的? () 2 分式的加减法 与分 数 的加减 法类 似 , 它们 的实 质相 同, 你能经过推 广 由分数 的加 减法得 出分式 的加 减 法则 吗? 用 你 的 话 说 出 来 或 用式 子来 表示 。 () 3 学生尝试 用法则计算 例 6中的式子 。

自主学习教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自主学习教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当引导学生跳出框架,关注问题,探究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一、自主探究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倾听教师的讲解并且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很少思考和探究。

但是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应当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探究者。

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自主发现、探究和学习知识。

例如,在学习历史课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杨贵妃会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这个问题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发现与学科相关的知识。

通过对历史背景、民间传说以及相关史书的了解,学生可以逐渐探究出杨贵妃被称为四大美女的原因,使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更为深刻的了解。

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主思考来发挥自身的作用。

在过去教育中,多数学校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和记住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使者,更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成长。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一篇小说的创作,而不是只是概述故事的内容。

学生可以自由地思考自己的故事情节、人物构思等方面,并通过自主研究和探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发现问题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需要发现问题,并且通过问题去引导自己的学习过程。

因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目标。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问题出发,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精选】用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精选】用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
2 × 7 = 14(元) 口答:一共14元。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 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6本日记本多少钱?
6×4=24(元) 口答:6本日记本要24元。
在小组里交流一 下自己提的问题 和解决方法。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一套《童话故事》共有8本,每本7元。
我买一套要多少元?
每本《童话故事》7元,一 套有8本,就是8个7元。
买3个 ,一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 需知 一要道 盒哪了 铅些一笔信3些元息文,?具一块知该橡道怎皮了样2元什解,么答一?呢个? 的 文价 具格 盒8。元同,学要一们求本可3日个以记文先本具写4盒一元一写。共
或画多一少画钱。?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8元
8元 8元
共 ?元
1个文具盒8元,3个文 具盒就是3个8元。
可以用乘法算。
8 × 3 = 24(元) 口答:一共24元。
二、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探究,构建新知
买3个 ,一共多少钱?
你如 买有果 6个什想呢么买?发5个7现个这?呢样?文具 盒 小要 组多 内少算钱一呢算?。
求买文具盒的总钱数,可以用1 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买7块橡皮,一共 多少元? 需要知道求一7块橡皮的总一钱块数橡,皮可2以元用,71 可皮以多用少乘元块法?橡计皮算的。价钱乘块买就的是块7个数2。元。
小亮
7 × 8 = 56(元) 口答:买一套要56元。
三、分层练习,运用方法
你要 需知解 要道决 哪了8×这些什4个信么=问息?32题?(,元) 32+4=36(元)
8口3×2答+4=:4=3我23计们6计算全算的家的是一是什共什么要么?36?元。

中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生 的具 体 学情 ,设 计一 些 有层 次 的趣 味 问题把 学 生 引入 与 问题 有关 的情境 中 ,让 学生 通 过观 察 、思考 ,不断 积 累丰 富 的感性 认识 ,让学 生 在学 习实 践 中逐 步感 悟 ,认 知 、发展 ,进而 可 以 创造 ,以达 到提高学 生 的基本数 学素 质 的 目的. 教 育学 家乌 申斯 基说 : “ 没 有丝 毫兴 趣 的强 制学 习 ,将会 扼杀 学 生探 求真 理 的欲望 . 因此 兴趣是 学 习 的重要 动力 ,也 是最
察 、动手 、动脑 ,完 成 探究 活动 。 因为学 生 是学 习 的主体 ,是 学 习的主人 ,教 师是学 生学 习的组 织者 、引导 者 与 合 作者 。
三 、合作 交流 。升华认 知
的求 知烈 火 ,善 于把学 生 的 间接 兴趣 引 到事 物或 行动 本 身 引起 的直 接兴趣 上 ,激 发他们 强烈 的求知 欲 望. 我 们教 师要 以 创设 现实情 境 为 主线 ,根据 教 材 的特点 和学

程 ,才 可 以 真 正 掌握 图像 和 性 质 的实 质 ,这 样 才可 以学 以 致 用 ,学习 也只有 在这 样 的坏 境 中才体现 创新 。
二 、 自主 探 究。构建 新知 “ 以学生 的 发展 为本 ”是新 课程 理念 的最高 境界 . 要发展 学
生智 力 ,培养学 生能 力 ,教 师 在教 学过程 中 ,教 师就 要 始终 把 学生 作为 主体 ,教师 所 写 的备课 一 卜 课等 工 作 ,都婴 从 学生 的 实 际 出发 ,要在 课堂 上 最大 限度 地 让学 生 动 口 、动 于 、动脑 , 充分 调动 学 生学 习的积 极性 和 主动 性 ,养 成 良好 的 自学 习惯 ,
力. 每个 学生作 为 学 习 的个 体在 探究 过程 中 开展 独立 的 、个 人 化 的 自主学 习 ,他 们形 成 的 自己 的问题 、自 己的见 解 ,是合作 性 学 习交 流 与合 作 的基 础 ;而 合作学 习促 使 探究 结 果的 提升 ,它 可 以促 进 学生 向社会 化发展 。但学 生 又是 有差 异 的 ,而这种 差 异 往往 就 是很 好 的教 学资 源 。教师 要 尊重 学生 的差异 ,指导 学 生 进行合 作学 习. 组织 学 生合作交 流 要注意 以下 几点 : ①合 理 划分 学习 分组. 合作 小组 的组 建 ,一般 需要 教师 的参 与. 教 师参 与分 组 时要 均衡学 生 的能 力 、性 别 和 家庭背 景 ,保 证 同一个 合 作学 习 小组 内有学 习成绩 好 、中 、差 的 学生 ;有 口头 表 达能 力 强 的学 生 ,有 观察 能力强 的学 生 ,有 思维 比 较深刻 的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学习场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中,获得发现的机会、实践条件和思辨的氛围,实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积累,通过自主探索活动,获得对数学新知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才能促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新课伊始,教师提出:“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准备研究―下圆周率,有哪一位学生你能把自己知道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向大家介绍?”学生在问题情境里纷纷回答;“圆周率一般用π表示,”“爷爷告诉我,圆周率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我在网上曾经看到,祖冲之给出的圆周率是疏率“22/7”及密率“355/113”等,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掌握有关圆周率的知识,并提出;“大家可谓是见多识广,课本第63页就是具体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大家打开书看一看,书中介绍的圆周率知识与你听到、看到圆周率知识是否一致,”学生带着一股探究的欲望翻开课本进行自学,学生在自学中理解了圆周率的基本概念,接着,教师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个硬纸质小圆片,让学生在圆片上指一指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学生在动手指一指的过程中,发现只能在圆上指出周长和直径,怎么也指不出圆周率,教师则引导学生懂得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不能在圆上指出,紧接着,教师出示一个很大的圆形纸片,提出:“这个圆的直径与周长都比刚才那个圆大,它的圆周率是不是也比刚才那个大呢?”学生在教师创设学习场景里积极地探究着……教师就是要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与新知识有关知识储备,可以把学生引向探究目标。

让学生的旧知与新知相关的概念结构建立联系,使新概念的理解成为可能,促进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与转化,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数学新知的活动。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经典必考)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经典必考)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经典必考)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如何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同学的位置。

然后,让学生练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并教授写法。

在深化新知环节中,让学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

在应用新知环节中,让学生在练本上写出某个同学的准确位置,并让同学互相订正。

最后,发散思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认知的顺序,通过观察、猜想、讨论、再观察、再猜想、再讨论的方式来教学。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充分参与,让他们自己建立概念,深刻体验,从而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这样,我们就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下面是小学数学《8的乘法口诀》的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一)谜语导入,激趣揭题1.猜谜语。

1)课件出示谜语:身穿硬袍,手拿剪刀,口吐泡泡,走路横跑。

(猜一种动物)2)课件出示一只螃蟹。

教师:你们知道一只螃蟹有几条腿吗?2.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们用水彩笔在准备好的纸上,用最简单的方法画出一只螃蟹,注意画出螃蟹腿的只数。

2)收集学生作品,选出最精美的作品,并复制8份,张贴在黑板上。

3)接下来大家就一起探究8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1.主动探究。

1)依次出示:2只螃蟹。

教师:1只螃蟹有8条腿,2只螃蟹有多少条腿呢?(16条)教师:那么,3只、4只、5只、6只、7只、8只螃蟹又有多少条腿呢?课件出示数轴,指名填写。

2)看数轴填写。

螃蟹歌1只螃蟹( 8 )条腿,2只螃蟹( 16 )条腿。

3只螃蟹( 24 )条腿,4只螃蟹( 32 )条腿。

5只螃蟹( 40 )条腿,6只螃蟹( 48 )条腿。

7只螃蟹( 56 )条腿,8只螃蟹( 64 )条腿。

3)说儿歌。

小朋友们面对面坐好,我们一边拍手,一边说儿歌。

2.编制口诀。

1)创编口诀:1个8是8,2个8相加是16.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乘法计算)2)小组交流。

沪教版(2024)三年级上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沪教版(2024)三年级上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教学设计师:那么就让我们结合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来做一个闯关游戏吧。

第一关:图中:1、等边三角形有(4)2、等腰三角形有(1234)3、不等边三角形有(5)4、既是等腰三角形又是直角三角形有(1)5、既是锐角三角形又是等边三角形有(4)6、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不等边三角形有(5)第二关:师:请判断下列题目,正确选A,错误选D。

第1题:下面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X)第2题: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X)第三关:师:恭喜大家闯过了所有的关卡,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快乐大转盘的游戏。

看小丁丁和小伙伴们都来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题目呢?1.限制器功能,旋转属性功能运用限制器功能和旋转属性功能做出了沿着固定路径运动的快乐大转盘游戏。

2.显示隐藏功能运用显示隐藏功能使得大转盘中的题目先不出现,当学生转到一道题时,再点击对应的按钮使得题目出现在相对应的图片上方。

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有三角形分类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每个三角形都有两个名字,按角分有一个名字,按边分也有一个名字。

四、课堂总结、升华锤炼。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我们曾经学了三角形按角分来分类。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按边分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还认识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希望下次能和同学们一起出去采风,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1、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和按角分类的方法,还有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影子。

教学流程图(建议以流程图或思维导图来表示)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复习按角给三角形分类,引出按边给三角形分类)自主探究、构建新知(总结今天所学的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与以前学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放到一起形成总汇)课堂练习、加深巩固(运用新知,准确挑选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并且会结合旧知识联合选择出符合两种条件的三角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总结、升华锤炼(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和按角分类的方法,还有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影子。

重视自主探究过程 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以“长方形周长”教学为例

重视自主探究过程 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以“长方形周长”教学为例

㊀㊀㊀㊀102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1 4重视自主探究过程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重视自主探究过程㊀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㊀㊀㊀ 以 长方形周长 教学为例Һ杨玉萍㊀(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育才小学,甘肃㊀白银㊀730913)㊀㊀ʌ摘要ɔ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如果能进行自主探究,就会对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起到关键作用.可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ʌ关键词ɔ自主探究;数学核心素养课前思考‘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㊁在探索中建构.数学教学应将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感受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能力,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丰富实践体验中自主建构㊁主动发展.这样的教学过程是 以学生为中心 体现,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的㊁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探究㊁积极探索会对提高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起到关键作用.长方形周长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有些老师特别重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掌握,使学生最终能正确计算各种长方形的周长,却忽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实际含义,是否能灵活地运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学 长方形周长 一课,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观察㊁操作㊁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展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思考和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数学思维方式,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基于上述几点思考,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1.创设情境:播放喜羊羊和美羊羊在动物运动会中比赛的情境视频.视频中喜羊羊沿长方形边线跑一周.美羊羊沿正方形边线跑一周.喜羊羊说自己的跑道长,美羊羊的跑道短,比赛不公平.2.诱发生疑:比赛到底公平不公平,就是要比较两个跑道的什么?要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跑道的周长,也就是说要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引出探究问题,进入新课.ʌ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对长方形图形有了较丰富的认知,对周长的概念也有所认识.教师创设的这个情境,将长方形㊁正方形及周长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能从跑道图的表象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使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成为学生迫不及待想探索的问题.ɔ教学片段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如何将长方形周长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对数学的探索㊁体验㊁构建的过程呢?1.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老师在黑板上用磁条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明确回答是长方形的周长.(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周长是围成它的四条边的长度总和,并用手比画周长.)(1)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出学习单(一)上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学生动手量出:长5厘米,宽3厘米.)(2)探究计算方法.①根据对周长的认识,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把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相加,求出它们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根据学生的想法,老师顺势把长方形的四条边拆分开,重新组合摆成线段图示的样子,让学生根据摆成的图示列出算式:5+3+5+3=16(厘米).此时学生已经明确了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得出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ʌ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 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㊁公式㊁法则㊁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里老师把长方形的四条边拆开,重新组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实际含义,为学生后面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扫除障碍.ɔ②探究其他的计算方法.探究提示:同桌两人合作,用小棒先摆出你们计算周长,并结合摆出的小棒图示列出算式.(3)交流探究结果.选定小组在全班分享探究结果.第一组汇报如下:他们把长方形的四条边拆开,重新组合,把两条长拼在一起,再把两条宽拼在一起,然后把它们合在一起,得出5ˑ2+3ˑ2的算式.在老师的引导下第一组的同学总结出了长方形周长的第二种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ˑ2+宽ˑ2.第二组汇报如下:他们也把长方形的四条边拆开,重新组合,把一条长和一条宽拼在一起,再把另一条长和另一条宽拼在一起,然后把它们合在一起,得出(5+3)ˑ2的算式.全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算式总结出了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ˑ2.ʌ设计意图:前一课学习了 什么是周长 ,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不困难,学生可能会探究出长方形周长. 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103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1 4的不同算法,但对每一种算法的实际意义是否真正理解呢?特别是周长=(长+宽)ˑ2这种计算方法,虽然是最方便简洁的,但却是最抽象㊁最不好理解的.所以教师设计了用摆小棒的方法直观地展现长方形周长,先将长方形的四条边进行拆分,之后重新组合,并以线段的方式展示出来,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思维上的差异性,以这种方式展示出来更便于学生观察㊁比较㊁想象,有效突破了学生在长方形周长理解上的难点.ɔ(4)比较算法.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时间内探究出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相比之下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ʌ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编排意图,这里教师不强调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但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和评价,一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二是了解这些方法的异同,让学生逐步有意识地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ɔ2.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刚才探究的长方形逐渐变成了正方形.出示问题:正方形的周长怎样计算呢?承接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这里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汇报交流.总结了正方形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和正方形周长:边长ˑ4两种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两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让学生明白第二种方法实际上是第一种方法的简便算法.ʌ设计意图:有了求长方形周长的经验,在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交流和比较中自觉完成对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总结.这种形式具有启发性,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ɔ3.归纳小结:根据周长的意义,分别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求它们的周长,也可以根据它们边的特征用更灵活㊁简便的方法来求它们的周长.教学片段三巩固训练,内化拓展1.算一算.独立完成学习单(二)中的计算长方形跑道和正方形跑道的周长.(长方形的长60米,宽40米.正方形的边长为50米.)汇报交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相等的,说明两个跑道的长度是相等的,比赛是公平的.让学生明白,这两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周长是相等的.2.辨一辨.用摘苹果的游戏完成辨析题,加深学生对长方形㊁正方形周长概念的认知.3.围一围.完成课本第48页的解决问题:淘气想靠墙围一个长方形的蔬菜园,长是6米,宽是4米.可以怎样围?分别需要多长的围栏?学生先独立思考,理解题意,自主探究围蔬菜园的方法,与同桌一起合作,把数学课本立起来当成一面墙,用小棒当围栏,动手围一围,之后交流想法,最后得出有两种不同的围法,并分别计算出所需围栏的长度.4.拼一拼.用两个长12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新图形,求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学生先用手中的长方形纸片拼一拼,说出拼成了什么图形,并计算拼出的新图形的周长,交流汇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发现了拼摆的不同方法,可得到不同的周长,而且还发现了其中的规律.ʌ设计意图:学生探索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但过多的重复性练习也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收获不大.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应安排富有层次性㊁启发性㊁趣味性与综合性的拓展练习.引导学生动手围一围,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数学的价值真正体现出来.引导学生拼一拼的实际问题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学生对这类拓展延伸的问题,更乐于探究,并在积极主动的亲历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如长方形的特征㊁长方形周长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等,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ɔ教学片段四回顾总结,梳理提升利用微课梳理本节课学习重点,结束全课.ʌ设计意图:教学回顾环节,我用了微课,向学生展示了整节课探究学习的历程,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知识是怎样一步一步得来的.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网络构建.ɔ课后反思1.如何通过有效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实际含义㊁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㊁灵活运用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是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学习㊁探索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内心世界 自主学习 的动力和愿望,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意义,很好地掌握了计算周长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在逐步深入的探究活动中不断挑战着自己,获得了成功的体验.2.学生们在求知的路上是多么容易 满足 啊,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㊁可以展开探索活动的学习内容㊁时间和空间,把他们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他们就会自主地走进去寻找 宝藏 ,一路被数学内在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在探索发现的道路上流连忘返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却往往不喜欢安排拓展练习,认为这样的活动占用课堂时间过多,结果看似节约了时间,却剥夺了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新知识㊁获得新本领的权利和机会.3.这节课的尝试和探索为 长方形的周长 这样一个很 常规 的学习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绽放出了与众不同的光彩.课堂上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获得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All Rights Reserved.。

巧妙应用自主探究构建高效课堂之初探

巧妙应用自主探究构建高效课堂之初探

巧妙应用自主探究构建高效课堂之初探【摘要】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是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

同时,新课程又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从中感受历史之美,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从而探索高效课堂的路径,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自主探究;高效课堂一、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究尊重学生,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气氛,这是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因为只有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以充分释放出来,他们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创新思维也才能得以培养。

为此我们应彻底消除“师道尊严”意识,提倡师生关系的平等化,将学生视为整体、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看法,听取他们的意见。

碰到问题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引发学生的竞争欲望,同时提倡师生间展开争辩。

通过师生争论或师生间的争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鼓励学生、师生间的互问互答。

这样一来,全班同学的热情全被调动起来,他们争先恐后的质疑、解疑,这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了他们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激烈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探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动力源和助推器。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

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习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种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梯形面积评课

梯形面积评课

梯形面积评课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在引入新课时,老师采用了复习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下一步引出梯形面积公式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种导入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自主构建在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老师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拼、移等方式,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种探究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在巩固练习环节,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应用。

这种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在课堂小结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种小结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延伸拓展在作业布置环节,老师设计了分层作业,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应用。

这种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后继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六、教法与学法分析在本节课中,老师采用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七、本节课亮点与不足分析本节课的亮点在于老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中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老师还能够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但是,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对转化的思想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本节课是一节充满活力和探究性的数学课。

自主探究计划

自主探究计划

构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计划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综合能力,即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其研究。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过分的重视其基础的问题,许多的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而且,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象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也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但是,在如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教育培养的是具有道德和合作精神的人,而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实无法实现对学生这种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情景——探究”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理想选择。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教学。

(1) 情境性――“情境”是“情境——探究”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情”将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的培养纳入课堂教学的有机构成:“境”通过各种真实环境或模拟世界的创设,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知识与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2) 问题性――质疑问难是一切探究和创造的基础,探究的源头就是问题,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就不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无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

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18)

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18)

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小学数学《9的乘法口诀》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小学数学《9的乘法口诀》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口诀:我们都学了哪些乘法口诀呢?(2—8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9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1.主动探究(1)提供情境:在我国有一项传统的运动项目──赛龙舟(课件一条接一条地演示赛龙舟情境图)(2)收集信息:观察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有9条龙舟,每条龙舟上都有9人)(3)自由提问:分组自主提出问题,并尝试列式。

如:2条龙舟上有多少人?3条龙舟上有多少人……(4)交流汇报:学生的式子可能有两种:连加或乘法。

如果有连加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

(板书每个乘法算式)2.自编口诀(1)讨论乘法算式的积。

①出示数轴,让学生填一填。

②根据乘法意义让学生说一说。

如:2×9可以表示几个9相加。

(2)自编9的乘法口诀。

(3)根据9的乘法口诀写出对应的另一个乘法算式。

(三)学以致用,巩固口诀1.算一算。

9×6 = 2×9= ( )×7=63 9×( )=722填一填。

9+9+9=( )×( )=( )5×9+9=( )×( )=(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你是怎样突出的?【教学实施问题】【参考答案】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在讲课时,首先出示划龙舟的主题图。

让学生思考:有几条龙舟在比赛?每条龙舟上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龙舟赛?然后在数轴下面的空格里填数,为后续环节作好准备。

最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写出9的乘法算式并算出得数,进而总结出9的乘法口诀。

2.加法和乘法的区别?【专业知识问题】【参考答案】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比如:9+9+9=27,它可以表示为3×9=27.当然,这时候,至少有一个因数是整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头脑风暴: 1 .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 ( ) A.同位角相等 B.内错角相等 C.同旁内角互补 D.以上都不对 2. 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 一个角的两边,则这两个角( ) A.相等 B.互补 C.相等或互补 D.这两个角无 数量关系
学生自主辨析 老师提炼性质的关键词并指导学 生在书本上勾画,强调平行线的性 质的前提条件是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只有在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下 才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同旁内 角互补.
这是本节课 的重点和难 点,通过辨析 和关键词勾画 利于突破重难 点.
活动 2 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猜想: ∠1, ∠ 2 有怎样的大小关 系? 问题: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 (测量法、叠合法)
请学生说出自己量出的同位角的 度数.教师进行分类板书,并对踊 跃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 扬.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他们量的角虽 然不一样, 但是总体是分为三类的, 并且强调指出这种研究方法叫“测 量法” . 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剪 在启发性设问的引导下发现规律, 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和学生还要一起总结平行线的 性质的符号语言,并写在黑板上.
性质 1 ∵a∥b, ∴∠1= ∠2 2.我们还可以用电脑演示“叠合法” .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思考: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 老师先把学生分为八个小组, 讨论 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其内错角、 之后分别请一名学生简述验证过 同旁内角分别又有什么关系呢? 程.教师倾听学生交流,并和学生 一起总结性质 2、性质 3.在黑板上 板书并总结平行线的三条性质(文 字语言和符号语言) . 性质 2 ∵a∥b, ∴∠ 2 = ∠3 性质 3 ∵a∥b, ∴∠2+ ∠4=180°
加深对“两直 线平行,同位 角相等”的直 观感受,培养 学生的分类意 识.
学生用一种 更直观的方法 比较两个角的 大小,既可以 培养学生的实 际操作能力和 用数学的能 力,也可以让 学生明白数学 经验的获得其 实有多种途径 并了解“叠合 法” . 再次验证结 论的正确性. 培养学生的 “顺势”联想 意识与与合作 意识。 探索、推理、 发现平行线的 性质,使学生 获得成功.学 生对得到的结 论进行表述培 养学生分析能 力和口头表达 能力.符号语 言的表示使学 生进一步了解 数学语言的简 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