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考研复习资料 西方音乐史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尔加农:奥尔加农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最早记载于9世纪末。最初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作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被称为奥尔加农。奥尔加农包括平行奥尔加农,和进一步发展的华丽奥尔加农。

平行奥尔加农:平行奥尔加农是奥尔加农的一种形,最早记载于9世纪末。它的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是主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的距离平行于主声部。这种以两声部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的奥尔加农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华丽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是奥尔加农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于约12世纪。随着复调音乐发展,奥尔加农声部从下方声部转到上方声部,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复调风格。复调的两个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方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对比。

孔杜克图斯(复调):孔杜克图斯是12、13世纪流行的体裁形式,既可以是单声歌曲,也可以是复调形式。复调孔杜克图斯不依赖圣咏,以自创的旋律为基础,一般为二至四歌声部,三声部最常见,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但更规整,每个声部节拍基本相同。每个声部都有相同的唱词,采用拉丁文,歌词属于规整的格律诗体。内容涉及宗教或政治、道德、历史等世俗事务。

第斯康特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形成于12到13世纪。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特征,这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差别。

弥撒:弥撒产生于6世纪左右,9- 10世纪逐渐演化成一套比较定型的礼拜仪式。在音乐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天主的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弥撒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两大类。专用弥撒随年历的不同时节歌词内容发生变化。常规弥撒歌词一般发生变化。五个部分为: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经文歌:经文歌形成于13世纪,是在克劳苏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调歌曲。二声部的克劳苏拉上方声部本来无歌词,13世纪中叶,上方声部添加了歌词,就形成了经文歌。经文歌通常为三个声部,复歌词,歌名由三个声部自上而下第一个词构成。最低声部是定旋律声部(《有些人忌妒——爱情伤害人心——慈悲经》)。特点为:三个声部的经文歌上方两个声部最初是拉丁歌词,与宗教有关,后来出现了法文歌词,形成了复歌词现象,由于加入方言歌词,经文歌内容逐渐世俗化,从礼拜活动中分离,在世俗社会流传开来。

新艺术:由14世纪法国诗人、主教、音乐家维特里提出。盛行于14世纪上半叶的法国,人们通常用新艺术来指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新艺术与13世纪“古艺术”相对。这一时期是变革与守旧、创新与维护传统之间的冲突。特点是大量音乐创作与礼拜活动相分离,音乐创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语汇相结合探索各种新的音乐形式。导致了新的记谱方式、新的对位音响和等节奏技法等一系列变化。

等节奏:是一种旋律与节奏的组合形式。,14世纪的新艺术中广泛运用,实际是克劳苏拉中固定旋律声部组合节奏型扩展,更加复杂、也具有更多技术条理。技术特征是:在低声部利用固定音列、固定节奏周期性反复出现。使经文歌建立于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固定旋律叫克勒,固定节奏称为塔里。

新的对位音响:变化音在10世纪出现,当时为了避免三全音协和效果而使用,14世纪则多使用于复调音乐的终止,在终止时旋律临时升高,以小二度上行结束,产生新的音响效果,也为后世调性思维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新的记谱方式:“古艺术”代表弗朗科有量记谱法体系,将分为长拍、短拍和次短拍,是三分法的完整拍划分。也包括了二分法的不完整拍划分。新艺术音乐家穆利斯和维特里提出新的记谱原则,增加更小的时值,并突出二分的不完整拍的地位。

马肖:14世纪法国新艺术最重要代表人物。创作体裁包括经文歌、弥撒,及世俗歌曲。他的经文歌重视等节奏技术的运

用,晚期经文歌附加“对应持续声部”,以四声部取代了通常的三声部织体。弥撒《圣母弥撒》,第一次把常规弥撒的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来统一构思。他的世俗歌曲注重高声部旋律的表现作用。复调歌曲主要采用叙事歌、回旋歌和维勒莱。

兰蒂尼:14世纪法国意大利作曲家。音乐创作主要是世俗歌曲。他的音乐创作以甜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技巧。兰蒂尼终止是六度到八度的终止式变化处理,体现了兰蒂尼的独特风格个性。

节奏发展:中世纪初期,节奏自由无规律,以歌曲的长短韵律为基础。约11-12世纪出现了节奏模式。13世纪弗朗科在有量记谱法中提出了三分法划分完整拍,节奏符号包括长拍、短拍和次短拍,并提出了二分法的不完整拍划分。14世纪维特里和穆里斯提出新的记谱原则,增加更小的音符时值,突出二分的不完整拍的地位。随着经文歌创作的复杂化,开始对等节奏技术进行探索,即定旋律声部采用固定旋律和固定节奏周期性出现的形式,使经文歌的逻辑结构统一。

记谱法发展:中世纪最早采用纽姆谱,及在歌词上方标注指示上升或下降的符号,纽姆谱产生于8世纪,9世纪普遍使用。但只能够提示歌唱者回忆以学会的旋律,而不能告诉人陌生的音乐。为了便于记忆,抄写者常将同一音高反复出现的音水平高度对齐,导致了线的运用,一线谱开始线上表示f,后来在上方加上第二根线,表示c的位置,11世纪线谱得到广泛运用,规多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四线谱,为五线谱形成做出重大贡献。

意大利牧歌: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它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歌曲。意大利16世纪的牧歌与14世纪的牧歌在音乐体裁风格上它们并没有直接联系。形式上,16世纪的意大利牧歌是一种通谱体歌曲,歌词多为单段,韵律自由,可以是主调风格,也可以是模仿式复调。常采用绘词法。分三个时期,早期牧歌多为四个声部,主调风格,融入少量复调风格,以弗罗伦萨、威尼斯、罗马为中心,代表作曲家维拉尔特。中期牧歌以五声部居多,以威尼斯为中心,代表作曲家罗勒,他的创作富于个性的探索,。晚期牧歌中心是罗马,已经发展为高度精致的音乐作品,代表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等。

半音化的牧歌:半音化的牧歌出现于晚期意大利牧歌,代表作曲家杰苏阿尔多,他的晚期作品进行极端化半音风格的试验,使16世纪牧歌创作半音和声达到顶峰。伴随着变化的和声,他经常使用剧烈变化的织体节奏,造成神经紧张性的强烈效果。代表作《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

蒙特威尔第:牧歌创作体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牧歌风格的急剧变化。他前期继承和发展了罗勒的牧歌传统,而且已经显露出高超技巧,主调与复调完美地结合,和声富于表现力。蒙特威尔第不仅关注歌词的表现,还有作品整体的戏剧化。他的第五集牧歌富于宣叙性的旋律风格,其中最后的六首牧歌采用了通奏低音,第七集则多是带伴奏的独唱、二重唱和三重唱。

法国尚松:15世纪,尚松是法文歌曲,但风格是法-弗兰德的。16世纪20年代,法国作曲家发展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从词到曲都是典型的法国风格的尚松,它们被称为“法国尚松”或“巴黎尚松”。法国尚松有和声式写法、复调模仿写法、含有复调因素的主调写法。题材广泛。

雅内坎(16世纪30、年代法国尚松作曲家,)以出色的描绘性尚松闻名。他的尚松题材新颖,如社会事件、自然风光、风俗生活等。写法包括和声式写法、复调模仿写法、含有复调因素的主调写法风格不拘常规,肢体运用灵活,采用绘声手法表现战争、鸟鸣、叫卖等。

德国新教众赞歌:背景:16世纪的宗教改革将音乐改革作为重要部分。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会众的赞美诗,即众赞歌。众赞歌主要是单声部的,分节歌的形式,虽然采用有量记谱法,但音符时值基本一致,偶尔随歌词有所变化,句尾音的停顿长短不一。歌词全部是德文,包括创作诗作、旧诗、德国圣歌,还有的是以世俗歌曲填入宗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