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充实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护理学
一、中医护理学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
(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
(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 -春秋时期)
• 1、个人卫生保健 • 2、改善环境卫生 • 3、饮食方面 • 4、重视情志 • 5、认识疾病方面等
▲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战国-东汉时期)
1、《黄帝内经》
关于《内经》
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 心理护理 疾病护理
中医护理技初步形成阶段
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4、华佗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1、孙思邈
• (1)医德高尚 • (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 • (3)重视食疗 • (4)饮食护理 • (5)生活起居 • (6)用药护理 • (7)精神调养 • (8)老年人养生 • (9)护理技术 首创细葱导尿法
(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建国到至今)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王焘与《外治秘要》 4、专科护理发展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 金元时期)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1、李时珍 《本草纲目》
2、温病护理 (1)吴有性:《温疫论》 (2)吴鞠通: 口腔护理 (3)叶天士:《温热论》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发展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发展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这⼀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与专科护理开始全⾯发展时期。

东晋葛洪的《肘后救急⽅》是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伤科等的总论述,书中⼴泛涉及了护理要求。

另外,巢元⽅在《诸病源候论》中主要阐述了病源学,同时也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护理,如外科、妇产科护理等。

 可见在中医护理学⽅⾯已有了⼀套较全⾯的论述。

孙思邈与《千⾦⽅》 孙思邈认为“⼈命⾄重,有贵千⾦,⼀⽅济之,德逾于此”,因⽽将⾃⼰的两部著作冠以“千⾦”,《千⾦要⽅》和《千⾦翼⽅》。

孙思邈有着多⽅⾯的贡献,主要有: 1.⾼尚的医德; 2.重视妇、⼉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

3.重视⾷疗。

4.重视着养⽣。

5.重视⽣活起居,预防疾病。

6.重视⽤药护理。

总之,两部《千⾦⽅》不仅全⾯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且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

《外台秘要》与病情观察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对于临证护理中的病情观察很有创见。

如对黄疸病的观察曾指出:“每夜⼩便⾥浸少许帛,各书记⽇,⾊渐退⽩则瘥。

”即⽤⽩帛每夜浸在病者的⼩便⾥以染⾊,然后按⽇期顺序记录下来,对⽐每⽇帛上黄⾊之深浅,以此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如果黄⾊渐退为⽩,则表⽰病愈。

这⼀记载,可谓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验观察法,也说明我国早在唐代就开始有了简单的护理记录。

另外,还注意到了消渴病⼈的尿是甜的,并对消渴病治疗采取饮⾷疗法和⽣活起居禁忌的调护。

出现了⾷疗专著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唐代出现了⼏部有关饮⾷疗法和护理的专著。

其中孟诜的《⾷疗本草》收录了可供实⽤⼜兼有治疗作⽤的⽠果、蔬菜、⽶⾕、鸟兽、⾍鱼以及加⼊制品等200余种,系统总结了⾷疗治病之效,不仅内容丰富,⽽且⼤都切合实⽤,对中医营养学及饮⾷护理的发展具有重⼤影响。

《理伤续断⽅》与创伤护理 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中医⾻伤科专著,乃唐代蔺道⼈所著,书中记载了创伤的护理。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与中医 理论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实践
古代中医护理的方法和原则
整体观念:注 重人体内外环 境的协调统一
辨证论治:根 据病人的症状、 体征、舌象、 脉象等综合判
断病情
扶正祛邪:通 过扶助正气、 祛除邪气来达
到治疗目的
因人制宜:根 据病人的体质、 年龄、性别、 生活习惯等因 素制定个性化
的护理方案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医护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领 域:包括骨科、神经科、心血管 科、呼吸科等。
中医护理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效 果:通过中医护理手段可以有效 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中医护理学的未来展望
中医护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护理学是现代医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实践方法。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中医护理学的起源 3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4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 5 中医护理学的实践与应用 6 中医护理学的未来展望中医护理的萌芽
元朝:中医护理学继续发展 出现了《丹溪心法》等著作
唐朝:中医护理学开始形成 出现了《千金方》等经典著 作
明朝:中医护理学进一步发 展出现了《本草纲目》等著

清朝:中医护理学达到顶峰 出现了《医宗金鉴》等著作
近现代中医护理的演变
19世纪末中医护 理学开始受到西 方医学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医护 理学逐渐形成独 立的学科体系
起源:古代中医护理起源于古代中医学 发展:古代中医护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 特点:古代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应用:古代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都有应用

中医护理发展史

中医护理发展史

◎普及中医护理基础课程。
◎从二级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并向各个发展方向
发展为专业,学历教育不断提高。
◎临床护理向专科化编辑发版p展pt 。
34
孙思邈曰:“ 凡大 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 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 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 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 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编辑版ppt
26
八、清代时期
《温热论》 《治疫全书》 《侍疾要语》
编辑版ppt情志护理 2、 生活护理 3、 病情观察 4、 投药护理
现存最早古籍中医护理专书
编辑版ppt
28
九、当代
❖ 1958年江苏省中医院编写了首部中医护 理专著《中医护理学》,创办了第一所 中医护校 。
❖ 198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成立了中医 护理系 ,招收大专生。
❖ 1999年我国首届中医护理本科在广州中 医药大学护理系招生 。
❖ 2003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在 中医学招生(护理方向硕士)。
编辑版ppt
29
中医护理的现状
1、中医护理适合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
2、中医护理的效果渐渐得到肯定
3、中医护理在社区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中医护理拥有巨大的国际市场。
编辑版ppt
30
中医护理的展望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 必须要走科学研究的道路。
❖中医护理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就 必须要走继续教育的道路。
编辑版ppt
31
❖ 近10年来中医护理研究方向:
1.开展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研究 2. 开展中医整体护理模式的研究; 3.开展中药外用药护理的研究; 4.开展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在社区保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战国-东汉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黄帝内经》
关于《内经》
饮食护理 生活起居 心理护理 疾病护理
中医护理技术
2、《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3、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4、华佗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1、孙思邈
• (1)医德高尚 • (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 • (3)重视食疗 • (4)饮食护理 • (5)生活起居 • (6)用药护理 • (7)精神调养 • (8)老年人养生 • (9)护理技术 首创细葱导尿法
▲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王焘与《外治秘要》 4、专科护理发展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护理学
一、中医护理学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
(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
(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 -春秋时期)
• 1、个人卫生保健 • 2、改善环境卫生 • 3、饮食方面 • 4、重视情志 • 5、认识疾病方面等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 金元时期)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1、李时珍 《本草纲目》
2、温病护理 (1)吴有性:《温疫论》 (2)吴鞠通: 口腔护理 (3)叶天士:《温热论》
(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建国到至今)

感 谢 阅
读感 谢 阅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古代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所以护理实践与人类社会发展紧紧相连,护理学是在人类祖先自我防护本能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抗病害斗争和劳动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践就是护理,中医护理学的实质就是研究这“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随着祖国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护理学也在不断的总结、研究与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大至经历了以下九个时期: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拼挣中,必然会遭到外界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学会了用草茎、泥土、树叶对伤口进行涂裹包扎,这是最早的外科包扎止血法;对四肢的跌仆损伤部位进行抚摸揉按,起到消肿散瘀止痛作用,形成了最原始的按摩术。

为了避免暴雨雷击及野兽的袭击,他们过着“六巢而居”的生活;为了防寒避邪用兽皮或树皮作衣;他们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动、植物,懂得了哪些动、植物食后可充饥或治病,哪些会致病或中毒等。

例如《史记·补三皇本记》说:“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样便出现了药物的内服,外敷及动物的内脏、骨骼、甲壳的运用。

中医护理技术方面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五十二病方》分别记载了热熨和针刺,这些都是最早的中医护理技术之一。

二、夏至春秋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夏至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经济思想及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药卫生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的羁绊,开始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例如医学分科,专职医生的出现,最早的医学制度建立等。

又如早期病因学说及疾病诊疗的产生,为医学理论的形成作了准备。

这一时期有关医学知识的记载已包含有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01
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公众对中医护理学的认识 和了解。
02
预防保健
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开展预 防保健工作,提高公众健康水 平。
03
康复护理
针对慢性病和伤残患者,采用 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和 指导。
04
社区护理
将中医护理学融入社区卫生服 务,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的 护理服务。
中医护理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传播
科研合作
国际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中医护理学术交 流活动,推动中医护理学的国 际发展。
跨国医疗服务
向海外提供中医护理服务,满 足国际市场对中医护理的需求 。
培训与教育
开展国际中医护理培训和教育 项目,培养国际化的中医护理 人才。
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中医 护理科学研究,共同探索中医 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医护理学在临床的应用
针灸护理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 节人体气血,缓解疼痛
和不适感。
推拿护理
运用手法推拿,舒缓肌 肉紧张和疲劳,促进血
液循环。
中药护理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 药内服或外敷,以调理
身体和治疗疾病。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调节身体机能。
中医护理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目录
• 中医护理学起源 •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医护理学的特色与优势 • 中医护理学在现代的应用 • 中医护理学的未来展望
01
中医护理学起源
古代中医护理
古代中医护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 们已经开始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养生,提倡“ 治未病”的理念。
古代中医护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 ”为核心思想,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注重个体差异和疾病的特殊性。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

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

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白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

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他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壁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5、《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相关知识培训资料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相关知识培训资料

葱管导尿方法,对消毒技术、疮疡切开引流术和换药术等护理操作均有很
详细的记载。
二、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
宋元时期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造纸业的兴起,给中医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
有利条件。由于金元时期,战争频发,疾病流行,客观促进了各医家的学术
研究,涌现出金元四大医家。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 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 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 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 临中床医的临基 床本认原识则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 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时 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 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 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 解表、辛凉解表或清属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辨证与头痛给予止痛药、发热给 予退烧药等,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 于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
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 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 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带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 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 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 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取同样的治 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 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与淤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 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式辨证论 治实质的体现。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成熟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成熟

中医护理学的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公元1368~1840年,正值明清时代,中医护理学已进⼊了成熟阶段。

李时珍与《本草纲⽬》 《本草纲⽬》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不仅对药物学作了详细记载,同时对⼈体⽣理、病理、疾病症状、卫⽣预防及疾病护理⽅法等都作了正确的叙述。

温病护理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类急性外感病的总称,因其发病急、传变快,并且有的还具有传染性(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性的,⼜称为“瘟疫”),因⽽严重危害⼈们健康,引起众多医家重视。

⼈痘接种术 天花是波及⾯⼴,危害重,流⾏史最长的烈性传染病。

我国在公元四世纪时,⽂献上就已描述到天花这种病,当时称为“时⾏病”。

1695年的《张⽒医通》及1742年的《医宗⾦鉴》对接种⼈痘的⽅法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有痘⾐法、⿐苗法、旱苗法、⽔苗法等。

旱苗法和⽔苗法,由于使⽤的痘苗是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痘痂,接种后也能产⽣⼀定的预防作⽤。

以上⽅法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可喜的是已经有了这⽅⾯的尝试。

养⽣保健护理 明代,养⽣保健护理有了进⼀步的发展,《修龄要旨》是集⽓功、养⽣、保健、护理等内容的专书,阐述了四时调摄、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延年长⽣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六段锦、⼋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法等。

《寿世保元》则更系统论述了养⽣及⽼年护理的内容。

另外还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谱》是饮⾷调养与护理的专书;尤乘的《寿世青编》则是养⽣保健的专书。

清代钱襄的《侍疾要语》则是中医护理学的专书。

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840年鸦⽚战争以后,随着西⽅医学的逐渐传⼊,医院、医护学校的设⽴,中医护理开始吸收了新的科学知识,但由于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妄图消灭中医,致使传统的中医护理受到严重摧残并停滞不前。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国际化发展
人才培养
中医护理学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 不断完善,为中医护理事业培养了大 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中医护理学逐渐走向国际化,与国际 护理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世 界各地提供中医护理服务和技术支持。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
现代中医护理学注重整体观念,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进行全面评估和护理,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突出辨证施护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和手段,体 现了中医护理个性化的特点。
融合现代科技
中医护理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如信 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提升中医护理的科技含量和临床应用价值。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代表人物与著作
代表人物
现代中医护理学的代表人物包括李时中 、张仲景等,他们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献记载与传承
中医护理学的早期发展也体现在相关文献的记载和传承上。古代医家通过著书 立说等方式,将护理实践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整理,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护理实践与理论
整体护理观念
中医护理学强调整体护理观念,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因此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调理。
融合中西
中医护理学在近代发展中,积极吸收和融合 了西方医学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实践创新
近代中医护理学注重实践和创新,不断探索 和总结临床经验,为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实 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术交流
近代中医护理学在发展中,积极开展学术交 流和合作,促进了学科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 展。
VS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七个时期。

萌芽时期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

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

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

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

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

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

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

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

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

”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

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

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

第一章 中医护理绪论

第一章 中医护理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一)远古至春秋时期远古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在恶劣的环境下应对诸多疾病和意外伤害。

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身体的不适可以通过按压揉捏等手法得以缓解,或用草茎、树叶等进行涂裹包扎后疼痛碱轻或消失。

由此逐渐了解到推拿按摩等治疗方式和许多动植物的药用价值。

随着劳动工具及火的使用,人们学会了打造医用砭石,由此促生了灸法和热熨法。

原始人类的这些出于生存本能而发现的自我保护技能,后来被人们有目的地用于实践,可以说是中医护理学的最初雏形。

进人奴隶社会以后,预防保健的方法有了很大发展。

周代已出现“食医”“疡医”等医学分科,并有了饮食、环境和情志等方面护理方法的记载。

(二)战国至东汉时期战国至东汉时期,多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医学典籍相继问世,其中也不乏对中医护理学的阐述。

《黄帝内经》的出现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书中重视疾病的防护,论述了饮食、起居、情志、心理、用药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以及针灸推拿、导引、热熨等实用护理技术。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医学体系,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书中记载了许多新的中医护理方法,如药物灌肠法、坐浴法、灌耳法、熏洗法等护治一体疗法,同时将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摩等急救护理技术一并纳入,是世界上最早提及急诊复苏护理技术的著作。

同时,书中对中药用药法及饮食护理禁忌原则也做了详细论述。

东汉华佗发明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动作,把养生、医护和体育锻炼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医护理学,尤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东晋葛洪的《时后备急方》,集中医各科之大成,涉及了大量的护理内容,尤其对老年人养生和护理方法的阐述,在护理学界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学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各种疾病的护理,尤其是护理过程中的病情观察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补充。

书中有详细的温热病病情观察记录,提倡以脉象来观察病情,对外科术后和妇产科病证的饮食、起居、情志护理均作了阐述。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是世界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阴:静止的、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向内的、 物质的、抑制的、功能减退的。 阳:活动的、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向外的、 功能的、兴奋的、功能亢进的。
如四时之阴阳、人体之阴阳。
9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
如寒---热;昼---夜;水---火;动---静。 2、阴阳的互根:又称阴阳依存。
主气 呼吸之气--- 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 一身之气--- 主持、调节全身之气 。
司呼吸:肺的呼吸功能。 生理上:肺主气、司呼吸--呼吸平稳、均匀;气道 通畅。 病理上:肺气虚---呼吸微弱、气短懒言,语音低 微、体倦乏力,全身功能下降。
(2)朝百脉:百脉入心汇于肺。
23
(3)主宣发、肃降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病理 相乘——乘虚侵入过度相克,相克过度。
相侮——恃强凌弱,即反克。
16



金 相生 相克
生理
土 相乘 相侮
病理
17
18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如“母病传子”“子病及 母”-
3、用于诊断和治疗:
心气推动 血液周流不息、循环无穷。 生理上:心气充足--血脉充盈--脉和缓有力。 病理上:心气不足--血脉空虚--脉细弱无力
心气衰竭--血行停止--心跳与脉动消 失 ,生命终结。
21
(2)心主神(心藏神) 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神: 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 意识活动。
22
(二) 肺 概述 1、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近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总结词
现代化与国际化
详细描述
近现代以来,中医护理学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实现现 代化和国际化。中医护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 重要贡献。
03
中医护理学的特色与优势
中医护理学的特色
01
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学发展的机遇
国家政策的支持
01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中
医护理学的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际市场的需求
02
随着全球对自然疗法的关注度提高,中医护理学在国际市场上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研成果的积累
03
近年来,中医护理学的科研成果不断积累,为学科发展提供了
强大的支撑。
中医护理学注重预防保健,通过健康教育 、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式,帮助患者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护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学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个性化的 护理方案和健康指导,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缓解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在老年护理中的应用
古代中医护理注重个体差异,根 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地 域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古代中医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如针灸、推拿、 拔罐等非药物疗法,以及各种药
物外治法。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内部五脏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护理时应遵循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对策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 推动中医护理与现代科技的深度 融合,探索和创新中医护理服务 模式。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推动中医护理事业的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康复调养
重视疾病后期康复调养,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身心健 康。
智慧科技助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技术应用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护理工作流程。
智能化辅助诊断与治疗
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中医护理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率。
远程护理服务拓展
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健康咨询、护理指导等服务,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任务艰巨
缺乏高素质中医护理人才
当前,中医护理领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医护理人才更是匮乏。
队伍建设滞后
与西医护理相比,中医护理队伍整体规模较小,且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 需求。
对策建议
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中医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02 近代变革与转型期
西方护理学引入及影响
西方护理学知识传入
护理技术的更新
鸦片战争后,西方护理学知识开始传 入中国,对中国传统中医护理产生一 定影响。
西方护理学的引入,也带来了先进的 护理技术和设备,促进了中国护理技 术的进步。
护理观念的转变
西方护理学的引入,使中国护理界开 始认识到科学护理的重要性,逐渐转 变传统护理观念。
历代医家对护理贡献
张仲景
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 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中医护理发展史及基础

中医护理发展史及基础

饮食宜忌(一)
1、外感热证 宜食清淡食物,如米粥、清汤面、新鲜蔬菜、水果等、高热伤津时可多饮水、食鲜梨汁、藕汁、西瓜汁等。 忌食油腻、煎炸、辛辣之品,以防伤阴动火、损伤脾胃。 2、肝阳上亢 宜食清淡、低盐饮食及豆制品类食物、如山楂、洋葱、大蒜、芹菜等、食用油以植物油为宜。 忌食高脂防、高胆固醇食物及烟酒,少食细根、甜食、肉类等。 3、肺系病证 包括咳嗽、哮喘、肺痈、肺痨、悬饮等病证 宜食清淡素食、水果。 忌食辛、烟酒、油腻、甜粘之品。 咳嗽痰黄、肺热盛者,宜食萝卜、橘子、梨、枇杷等清热化痰之品;痰中带血者,宜食藕片、藕汁等清热止血之 品;痰白清稀、肺寒者、忌食生冷水果;疾病恢复期表现为肺阴虚者,宜食百合、银耳、甲鱼等滋阴补肺之品; 哮喘病入忌食发物、如海鱼、虾、香菜、羊肉等。
脾胃有寒者,宜食姜、椒类;胃热者宜酌进水果;胃酸过多、宜食含碱面条;胃酸缺乏,饭后宜食适量的醋或山 楂片;腹泻者宜食少油半流食或软饭、忌食苋菜、茼蒿、茄子及生冷瓜果等寒凉滑润之品。 6、肝胆系病证 包括黄疸、膨胀、眩晕、中风、癫痫、郁证等病证。 宜食清淡蔬菜及营养丰丰富的瘦肉、鸡、鱼类。 忌食辛辣烟酒刺激品,少进动物脂防。
2、六淫致病与病室环境的关系:①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②病室温度、
湿度要适宜;③病室整洁、阳光充足。
3、生活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第二节、情志护理
1、原则:①诚挚体贴;②因人施护;③避免刺激 2、七情致病与预防 3、情志护理的方法:①说理开导;②释疑解惑;③移情法;④以 情胜情;⑤顺情从欲;⑥气功调神
第三节、饮食护理
1、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2、饮食调护的基本要求:①饮食有节;②合理配膳;③饮食宜卫 生;④饮食因人因时制宜;⑤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⑥加强食后的 护理 3、食物的性味与功效 4、饮食宜忌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充实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充实

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医籍的整理、发⾏和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且国家重视医药事业,宋政府设置了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等机构,⾦元政府有太医院等。

宋政府还组织编撰了《太平圣惠⽅》、《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开宝本草》、《本草图经》等中医名著。

同时也出现了影响较⼤的医家,后世称为“⾦元四⼤家”,他们的理论主张与临证实践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

视营养学,发展⾷疗养⽣护理 注意饮⾷保健,维持⼈体健康,是⾦元时期的⼀⼤特点,蒙古族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就是这⼀时期营养学的代表著作,书中收集了各种奇珍异馔、汤膏、煎药238⽅,常⽤⾕、⾁、果菜230种,介绍了各种⾷物的性质、烹饪、饮⾷卫⽣要求以及它的⾷⽤、养⽣与医疗的关系,并列举了“妊娠⾷忌”、“乳母⾷忌”、“⾷疗诸病”、“养⽣避忌”等饮⾷护理内容。

并提倡先饥⽽⾷,勿令⾷饱;先渴⽽饮,饮勿令过;不可饱⾷⽽卧,尤其夜间不可多⾷;勿⾷不洁或变质之物等。

宋代蒲虔贯的《保⽣要录》详细记载了古代医家有关养神⽓、调肢体、穿⾐、饮⾷、居处、服药等⽅⾯的经验,还特别提出药枕⽅,有利于发展预防保健的护理。

重视脾胃的调护 李杲,⾦元四⼤家之⼀,著有《脾胃论》,创⽴了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并发挥了《内经》中“有胃⽓则⽣,⽆胃⽓则死”的观点,认为脾胃为元⽓之本,元⽓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衰,元⽓衰则疾病所由⽣,所以他⾮常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和护理,在医疗上善⽤温补脾胃之法,被后世称为“补⼟派”。

他认为造成内伤病的原因多为饮⾷不节、劳役过度和精神刺激等。

由于⼤喝⼤饮造成“饮伤”,饥饱失常造成“⾷伤”,以及药物失当导致的“肠胃复伤”等,属于“饮⾷不节”酿成内伤的原因。

还论述了由于战乱奔波“形体劳役”造成脾胃损伤,特别分析了因“喜、怒、忧、恐损耗元⽓,资助⼼⽕”,结果损害脾胃,导致内伤疾病的发⽣。

认为在饮⾷、劳倦、情志三者形成的内伤中,精神因素起着先导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充

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医籍的整理、发行和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且国家重视医药事业,宋政府设置了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等机构,金元政府有太医院等。

宋政府还组织编撰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开宝本草》、《本草图经》等中医名著。

同时也出现了影响较大的医家,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他们的理论主张与临证实践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

视营养学,发展食疗养生护理
注意饮食保健,维持人体健康,是金元时期的一大特点,蒙古族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就是这一时期营养学的代表著作,书中收集了各种奇珍异馔、汤膏、煎药238方,常用谷、肉、果菜230种,介绍了各种食物的性质、烹饪、饮食卫生要求以及它的食用、养生与医疗的关系,并列举了“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食疗诸病”、“养生避忌”等饮食护理内容。

并提倡先饥而食,勿令食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不可饱食而卧,尤其夜间不可多食;勿食
不洁或变质之物等。

宋代蒲虔贯的《保生要录》详细记载了古代医家有关养神气、调肢体、穿衣、饮食、居处、服药等方面的经验,还特别提出药枕方,有利于发展预防保健的护理。

重视脾胃的调护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脾胃论》,创立了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发挥了《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观点,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所以他非常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和护理,在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被后世称为“补土派”。

他认为造成内伤病的原因多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精神刺激等。

由于大喝大饮造成“饮伤”,饥饱失常造成”食伤”,以及药物失当导致的“肠胃复伤”等,属于“饮食不节”酿成内伤的原因。

还论述了由于战乱奔波“形体劳役”造成脾胃损伤,特别分析了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结果损害脾胃,导致内伤疾病的发生。

认为在饮食、劳倦、情志三者形成的内伤中,精神因素起着先导作用。

在《脾胃论》中,详细论述了脾胃内伤病的精神调养、饮食起居的调理以及用药宜忌等问题,强调不论有病还是无病之时,都应注意调理饮食,不宜过食大咸、大辛之味。

提出日常摄养“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要“安于
淡泊,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

如此,方能使“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这些都体现了李杲重视护理、调养的学术思想。

滋阴降火护理法则的建立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的又一名家,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认为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者,常可引起“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谓“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有君火,自焚则死矣”。

在补充了刘完素“火热论”,发展了李东垣“阴火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滋阴学说。

在护理上独具一格,建立滋阴降火护理法则。

在《格致余论》中立有“饮食箴”、“色欲箴”、“养老论”、“慈幼论”、“大病不守禁忌论”、“茹淡论”等章节,论述了护理的各个方面。

其他
同时,在这一时期,各科疾病的护理都有发展,如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详细论述了妇女妊娠的饮食宜忌、用药禁忌、孕期保健知识,临产时的注意事项及产妇分娩之后的护理等。

儿科护理方面,北宋儿科专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积极主张婴儿某些疾病可以用浴体法将养,即每天给婴儿洗澡。

陈文忠《小儿病源方论》也提出养子真诀“背要暖,
腹要暖,足膝要暖,头要凉”,“忍三分寒,吃七分饱”等。

可见,在宋金元时期中医护理又向前迈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